《烏石山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心。
相送不知歸路晚,虎溪明月上東林。
” 林士《造訪太虛上人》詩:“老僧高卧處,幽絕到人稀。
半榻無長物,空山獨掩扉。
竹疏常漏日,苔古欲侵衣。
相送斜陽在,清風滿翠微。
” 徐熥《烏石訪虛公》詩:“飛錫何年住此山,長松修竹掩禅關。
斜陽影裡暮鐘發,三十六峰煙霭間。
” 又《過大竺僧太虛故居》詩:“重攜竹杖訪禅栖,鐘磬無聲鳥亂啼。
隻履乍逢歸竺國,衆香今已指曹溪。
幻身自昔終于滅,住世虛傳得大齊。
堪笑俗情空雨淚,悟來應識世人迷。
” 陳薦夫《過太虛上人竹房》詩:“未老身先絕送迎,蒲團長對竹陰清。
百年燈焰銷塵劫,一夕浮雲了此生。
小院已空終日閉,青山雖在少人行。
四鄰猿鳥招呼慣,猶望晨昏禮磬聲。
” 靈鹫庵 亦名靈鹫寺,俗稱烏石山庵。
明嘉靖初年建,十二年提學道姜寶字維善,丹陽人。
入府志《名宦傳》。
廢之。
萬曆間為陳方伯洙宅。
見《第宅園亭》。
明林燫《春日烏石山庵追憶舊遊》詩:“禅室倚層巅,逶迤石徑懸。
居然在城市,迥自隔人煙。
百雉窗中出,群山戶外連。
微茫辨海島,缥缈接雲天。
谷靜應清響,林香襲梵筵。
布金知往日,卓錫問他年。
暫息塵寰擾,聊依淨土偏。
無生心已悟,不住法誰傳。
嘉遁遺朱绂,冥搜結白蓮。
追陪曾謬忝,高論一懷賢。
” 林垠《遊靈鹫庵》詩:“塵心久與白雲期,世事何須問路歧。
到處茅茨皆淨土,每逢雞犬即秦時。
幾多黃菊霜中燦,無數青山雨後奇。
喜共薇垣花底客,尊前揮灑已成詩。
” 袁表《集靈鹫禅林》詩:“上方榕葉晝陰陰,下界炎歊午不侵。
水竹清秋迷覺路,天花霁景雨禅林。
同人總悟無生樂,乞法應持不染心。
永日追陪逢勝果,便将元圃此中尋。
” 王應山《過靈鹫禅林》詩:“鹫嶺标名勝,控奇信獨行。
披雲窺佛日,隔竹聽經聲。
花滿東林秀,風來上界清。
空門忽自愧,塵世欲何營。
” 陳夢槐《遊靈鹫庵》詩:“卓錫連雲起,祇園向郭開。
煙花團影殿,野色入香台。
止靜經聲寂,安禅俗念灰。
相從恣遊覽,日暮不知回。
”國朝順治初,以靈鹫庵餘地建“鬥姥宮”。
據蕭震《道山議》,于山玉皇閣、道山鬥姥宮皆閩藩與督撫同時建造,後以假弁張國威妄拓舊址,建他墳屋,為郡人告逐,寺随廢。
康熙十三年閩藩之變,福建總督範承谟被系于此,今範忠貞祠、見《祠廟》。
積翠寺見下。
皆其址也。
國朝曾沂《鬥姥宮曉望》詩:“野色迷離入,疏鐘破曉眠。
窗投千嶂綠,簾卷一庭煙。
暝樹半疑雨,空山盡入禅。
詩情與畫意,濃淡濕青箋。
” 林茂春《過鬥姥宮》詩:“绀宇欹斜剩數椽,淋漓金像卧黃昏。
竺蘭迦葉歸何處,獨倩颠當為守門。
” 絓月蘭若 又名絓月軒,在神光寺幞頭石旁,不知創建年代,《閩都》雲:“萬曆間作小庵于寺後山麓,仍舊名曰‘絓月蘭若。
”國初呼為“道山蘭若”,久廢。
明陳煇《遊絓月軒》詩:“靈境閟空寂,雲門入中峰。
玩奇事幽賞,因得相追從。
方以靜中趣,共忘塵外蹤。
攀登散情性,語笑諧心胸。
蕭條林木昏,群物生秋容。
暝色半潭雨,寒聲雙澗松。
行吟送落葉,歸思聞疏鐘。
蓮社有佳約,東林期再逢。
” 林鴻《登絓月蘭若》詩:“金人青蓮宇,乃在白雲裡。
久與名僧期,乘閑卻來此。
入門聞經梵,絓壁見巾履。
落澗泉影紅,侵廊藓花紫。
海天正南豁,一望見千裡。
獨樹川上浮,孤煙島邊起。
予生況多暇,所性樂山水。
真賞非外求,冥心巢居子。
” 又《九日登絓月蘭若憶鄭二宣》詩:“微霜初下越王城,衰病逢秋也自輕。
九日登臨多縱醉,百年感慨獨鐘情。
斷蟬野寺黃花晚,遠樹江天白雁晴。
卻憶浮邱炎海上,懶題詩句寄同聲。
” 又《夏日與諸公至絓月蘭若》詩:“翠微精舍碧蘿垂,澗戶陰陰暑不知。
青草舊遊苔滿院,白蓮新社雨侵池。
題詩好是書蕉葉,招隐誰同賦桂枝。
不向空門休物累,下方塵土欲何為。
” 又《題異上人絓月軒》詩:“迢迢青蓮宇,寂寂野僧定。
片月絓虛空,群崖破陰暝。
雲窗晃玉毫,露幔卷金鏡。
色映天影寒,光凝古壇淨。
嘗聞止水觀,可以喻禅性。
夜久悟音聞,空山響煙磬。
” 又《登絓月蘭若憶元之》詩:“離懷觸景易消魂,況複尋雲到法園。
晴雪閉門深竹暝,夕陽嗚磬野藤昏。
林僧夜語多經梵,詞客春遊少屐痕。
最憶元晖羁璧水,鳳台新詠與誰論。
” 周元《登絓月蘭若》詩:“詩客新從海上歸,青山相訪到禅扉。
畲田近郭晴初燒,水烏将雛暖自飛。
野性已甘依覺苑,浮名何用絆朝衣。
鳳台也有同遊侶,想是看雲賦式微。
” 林壁《雨夜宿絓月蘭若》詩:“濛濛春雨鎖禅扉,聊借繩床暫息機。
卻被鐘聲催夢醒,一庭煙霭鹧鸪飛。
” 林世璧《集神光蘭若》詩:“夙耽元覽壓區廛,落日烏山晚興偏。
結賞共邀蓮社侶,追遊幸忝竹林賢。
風前梵景搖雙樹,月裡仙歌下九天。
夜靜空香諸想寂,願言乘醉欲逃禅。
” 謝肇淛《壬子元日登絓月蘭若》詩:“春動冶城南,扪蘿穴遍探。
開年新蠟屐,絓月舊精藍。
野色青猶逗,林光綠已含。
布沙初作徑,倚石欲成岚。
寺廢多餘地,僧閑不出庵。
香留殘歲火,樹剩晚冬柑。
柏葉杯應禁,蓮花漏可參。
欲将餘願足,長日傍瞿昙。
” 安國賢《絓月蘭若同僧夜話》詩:“平生愛空寂,常過雨花台。
雲樹當窗出,山風入竹來。
燈明無盡火,爐宿不寒灰。
靜坐聞名理,青蓮舌上開。
” 國朝周亮工《上巳集絓月蘭若》詩:“高台入望山能好,約客閑看雨後新。
上巳空傳修禊事,百年誰祓不祥人。
虛煙暧暧家園夢,碛柳垂垂海岸春。
接嶺連灘何計去,如今曾愧荔枝民。
” 曾大升《陪李卓人夫子遊道山蘭若》詩:“聞有南山寺,陪遊始自今。
文茵班細草,函丈借高岑。
暗壁泉聲小,稠林鳥語深。
不知塵外境,幾得日追尋。
” 又《陪李卓人夫子道山蘭若》詩:“南山隐蒼翠,登望昔猶今。
花待曾過客,雲垂欲暮岑。
石房僧磬靜,绀殿佛香深。
似惬幽期意,無勞更遠尋。
” 郭柏蒼《登蘭若廢址》詩:”蕭蕭老樹滿斜晖,日見長空夕鳥歸。
千古才人遺恨去,西江作淚濕秋衣。
” 金粟庵 在般若台旁,宋時建,見《三山志》。
法林尼院 今遺其處。
《三山志》:“法林尼院,州西南,崇甯二年置。
” 圓覺庵 在山北麓。
明嘉靖間改為“忠烈祠”。
見《祠廟》。
湧蓮庵 在山南麓。
道光間改為“海濱四先生祠”。
見《祠廟》。
圓通庵 在三皇廟旁。
道光十八年布政使吳榮光廢尼庵,虛其地,後為郡人鄧氏别業。
“避俗岩”見《名勝》。
在焉。
崇善庵 在山邊巷,地甚寬綽。
道光間,閩縣何則賢、道觀、道中、道晉、軒年,會鄉人建為戚、俞二公祠。
詳《祠廟》。
妙香庵 在山南麓。
光緒二年并入緻用書院。
郭柏蒼《累日同張進士冕試茶妙香庵》詩:“幾家門巷俯城頭,佛火微明小院幽。
熱客閑人渾不識,白雲芳草足淹留。
” 水月庵 在崎頭頂關王廟旁。
道光十八年廢。
改為北鬥宮。
萬壽庵 在鄰霄台後,西望鬥門大凰諸山。
國朝順治初年駐兵于此,庵遂廢。
明陳衎《烏石萬壽庵遺址》詩:“樹密崖懸草徑迂,菜畦尤喜近僧廚。
輓輪未歇烽煙亂,何處青山客老夫。
” 曾燦垣《萬壽庵》詩:“葉飛山犬吠,松子落衣輕。
一徑全依竹,千峰不礙城。
空林惟鳥迹,枯木有蟬聲。
天地閑如此,能無世外情。
” 林蕙《萬壽庵》詩:“鄰霄塵絕處,門掩薜蘿陰。
春到山頭早,客來花氣侵。
江光銜曠野,潮白動高林。
半榻肯長借,甯無入道心。
” 又詩:“名山風日異,山淨助僧幽。
共指鄰霄回,争看陟險遊。
蟬呤深避俗,木落獨懸秋。
三酌萸杯後,還登最上頭。
” 翠岩寺 在華嚴岩側。
據《通志》:“康熙二十三年,僧照喆建。
前俯雉堞,後枕般若台,蒼松翠竹,襲映可人,因名。
有橄榄數園,今萎。
康熙五十九年重修。
”郡人李馥《翠岩寺》記,文亡。
郭柏蒼《翠岩廢寺記》:“翠岩寺舊迹具在。
前俯雉堞,後枕華嚴岩。
其殿址與施公祠并,漸高漸勝,寺盡而目遠矣。
江雲海氣,變幻于百步之内。
春夏,諸岩蒼翠欲滴,不獨華嚴也。
唐嗣聖中建華嚴院于此,造般若台于此,王氏築百道階于此,宋時建金粟庵于此。
地勢與山情,有不容已于結構者,古人已先我得之。
寺廢,使人失坐卧,不能使人失眼耳,為廢寺作記,事亦新異。
道光甲午五月,避水登城者移牆基為竈腳,始淪為平地。
趙師在田與鳳池監院林公有杞議複之。
适趙師謝世,不果。
按:寺重修于康熙五十九年,福清李馥有記,當知創建年代,惜《李鹿山集》不可得,碑石被人竊鬻,而文亦亡。
康熙四十二三年間,福州郡守顧焯與侯官諸生林衡倡立騷壇,招都督李涵、太原王奕駒、太倉穆坤、長洲陸鴻典、襄平蘇世禧、延安白長庚、山陰鐘芝豫、雲間張恒、邵武楊應翰、福州陳祖虞、林皦、鄭新、林豫吉、林紹勳、林偉、林儀、郭人麟、朱任弘、鄭維忠、鄭郯、藍漣、陳祈廣、方京、李馥等四十餘人,結社于九仙山平遠台,即所謂平遠社也。
乾隆甲子,鹿山年八十四,重宴鹿鳴,其居宅為敬業堂,在福州黃巷,與裡社南北相向。
康熙庚子去今僅百十餘年,而寺亡,碑亡,記亦随之而亡。
予因憝及記載之疏,凡修志乘,多以退宦主之,其精神已竭于緻君澤民,視此區區者為無關政體
相送不知歸路晚,虎溪明月上東林。
” 林士《造訪太虛上人》詩:“老僧高卧處,幽絕到人稀。
半榻無長物,空山獨掩扉。
竹疏常漏日,苔古欲侵衣。
相送斜陽在,清風滿翠微。
” 徐熥《烏石訪虛公》詩:“飛錫何年住此山,長松修竹掩禅關。
斜陽影裡暮鐘發,三十六峰煙霭間。
” 又《過大竺僧太虛故居》詩:“重攜竹杖訪禅栖,鐘磬無聲鳥亂啼。
隻履乍逢歸竺國,衆香今已指曹溪。
幻身自昔終于滅,住世虛傳得大齊。
堪笑俗情空雨淚,悟來應識世人迷。
” 陳薦夫《過太虛上人竹房》詩:“未老身先絕送迎,蒲團長對竹陰清。
百年燈焰銷塵劫,一夕浮雲了此生。
小院已空終日閉,青山雖在少人行。
四鄰猿鳥招呼慣,猶望晨昏禮磬聲。
” 靈鹫庵 亦名靈鹫寺,俗稱烏石山庵。
明嘉靖初年建,十二年提學道姜寶字維善,丹陽人。
入府志《名宦傳》。
廢之。
萬曆間為陳方伯洙宅。
見《第宅園亭》。
明林燫《春日烏石山庵追憶舊遊》詩:“禅室倚層巅,逶迤石徑懸。
居然在城市,迥自隔人煙。
百雉窗中出,群山戶外連。
微茫辨海島,缥缈接雲天。
谷靜應清響,林香襲梵筵。
布金知往日,卓錫問他年。
暫息塵寰擾,聊依淨土偏。
無生心已悟,不住法誰傳。
嘉遁遺朱绂,冥搜結白蓮。
追陪曾謬忝,高論一懷賢。
” 林垠《遊靈鹫庵》詩:“塵心久與白雲期,世事何須問路歧。
到處茅茨皆淨土,每逢雞犬即秦時。
幾多黃菊霜中燦,無數青山雨後奇。
喜共薇垣花底客,尊前揮灑已成詩。
” 袁表《集靈鹫禅林》詩:“上方榕葉晝陰陰,下界炎歊午不侵。
水竹清秋迷覺路,天花霁景雨禅林。
同人總悟無生樂,乞法應持不染心。
永日追陪逢勝果,便将元圃此中尋。
” 王應山《過靈鹫禅林》詩:“鹫嶺标名勝,控奇信獨行。
披雲窺佛日,隔竹聽經聲。
花滿東林秀,風來上界清。
空門忽自愧,塵世欲何營。
” 陳夢槐《遊靈鹫庵》詩:“卓錫連雲起,祇園向郭開。
煙花團影殿,野色入香台。
止靜經聲寂,安禅俗念灰。
相從恣遊覽,日暮不知回。
”國朝順治初,以靈鹫庵餘地建“鬥姥宮”。
據蕭震《道山議》,于山玉皇閣、道山鬥姥宮皆閩藩與督撫同時建造,後以假弁張國威妄拓舊址,建他墳屋,為郡人告逐,寺随廢。
康熙十三年閩藩之變,福建總督範承谟被系于此,今範忠貞祠、見《祠廟》。
積翠寺見下。
皆其址也。
國朝曾沂《鬥姥宮曉望》詩:“野色迷離入,疏鐘破曉眠。
窗投千嶂綠,簾卷一庭煙。
暝樹半疑雨,空山盡入禅。
詩情與畫意,濃淡濕青箋。
” 林茂春《過鬥姥宮》詩:“绀宇欹斜剩數椽,淋漓金像卧黃昏。
竺蘭迦葉歸何處,獨倩颠當為守門。
” 絓月蘭若 又名絓月軒,在神光寺幞頭石旁,不知創建年代,《閩都》雲:“萬曆間作小庵于寺後山麓,仍舊名曰‘絓月蘭若。
”國初呼為“道山蘭若”,久廢。
明陳煇《遊絓月軒》詩:“靈境閟空寂,雲門入中峰。
玩奇事幽賞,因得相追從。
方以靜中趣,共忘塵外蹤。
攀登散情性,語笑諧心胸。
蕭條林木昏,群物生秋容。
暝色半潭雨,寒聲雙澗松。
行吟送落葉,歸思聞疏鐘。
蓮社有佳約,東林期再逢。
” 林鴻《登絓月蘭若》詩:“金人青蓮宇,乃在白雲裡。
久與名僧期,乘閑卻來此。
入門聞經梵,絓壁見巾履。
落澗泉影紅,侵廊藓花紫。
海天正南豁,一望見千裡。
獨樹川上浮,孤煙島邊起。
予生況多暇,所性樂山水。
真賞非外求,冥心巢居子。
” 又《九日登絓月蘭若憶鄭二宣》詩:“微霜初下越王城,衰病逢秋也自輕。
九日登臨多縱醉,百年感慨獨鐘情。
斷蟬野寺黃花晚,遠樹江天白雁晴。
卻憶浮邱炎海上,懶題詩句寄同聲。
” 又《夏日與諸公至絓月蘭若》詩:“翠微精舍碧蘿垂,澗戶陰陰暑不知。
青草舊遊苔滿院,白蓮新社雨侵池。
題詩好是書蕉葉,招隐誰同賦桂枝。
不向空門休物累,下方塵土欲何為。
” 又《題異上人絓月軒》詩:“迢迢青蓮宇,寂寂野僧定。
片月絓虛空,群崖破陰暝。
雲窗晃玉毫,露幔卷金鏡。
色映天影寒,光凝古壇淨。
嘗聞止水觀,可以喻禅性。
夜久悟音聞,空山響煙磬。
” 又《登絓月蘭若憶元之》詩:“離懷觸景易消魂,況複尋雲到法園。
晴雪閉門深竹暝,夕陽嗚磬野藤昏。
林僧夜語多經梵,詞客春遊少屐痕。
最憶元晖羁璧水,鳳台新詠與誰論。
” 周元《登絓月蘭若》詩:“詩客新從海上歸,青山相訪到禅扉。
畲田近郭晴初燒,水烏将雛暖自飛。
野性已甘依覺苑,浮名何用絆朝衣。
鳳台也有同遊侶,想是看雲賦式微。
” 林壁《雨夜宿絓月蘭若》詩:“濛濛春雨鎖禅扉,聊借繩床暫息機。
卻被鐘聲催夢醒,一庭煙霭鹧鸪飛。
” 林世璧《集神光蘭若》詩:“夙耽元覽壓區廛,落日烏山晚興偏。
結賞共邀蓮社侶,追遊幸忝竹林賢。
風前梵景搖雙樹,月裡仙歌下九天。
夜靜空香諸想寂,願言乘醉欲逃禅。
” 謝肇淛《壬子元日登絓月蘭若》詩:“春動冶城南,扪蘿穴遍探。
開年新蠟屐,絓月舊精藍。
野色青猶逗,林光綠已含。
布沙初作徑,倚石欲成岚。
寺廢多餘地,僧閑不出庵。
香留殘歲火,樹剩晚冬柑。
柏葉杯應禁,蓮花漏可參。
欲将餘願足,長日傍瞿昙。
” 安國賢《絓月蘭若同僧夜話》詩:“平生愛空寂,常過雨花台。
雲樹當窗出,山風入竹來。
燈明無盡火,爐宿不寒灰。
靜坐聞名理,青蓮舌上開。
” 國朝周亮工《上巳集絓月蘭若》詩:“高台入望山能好,約客閑看雨後新。
上巳空傳修禊事,百年誰祓不祥人。
虛煙暧暧家園夢,碛柳垂垂海岸春。
接嶺連灘何計去,如今曾愧荔枝民。
” 曾大升《陪李卓人夫子遊道山蘭若》詩:“聞有南山寺,陪遊始自今。
文茵班細草,函丈借高岑。
暗壁泉聲小,稠林鳥語深。
不知塵外境,幾得日追尋。
” 又《陪李卓人夫子道山蘭若》詩:“南山隐蒼翠,登望昔猶今。
花待曾過客,雲垂欲暮岑。
石房僧磬靜,绀殿佛香深。
似惬幽期意,無勞更遠尋。
” 郭柏蒼《登蘭若廢址》詩:”蕭蕭老樹滿斜晖,日見長空夕鳥歸。
千古才人遺恨去,西江作淚濕秋衣。
” 金粟庵 在般若台旁,宋時建,見《三山志》。
法林尼院 今遺其處。
《三山志》:“法林尼院,州西南,崇甯二年置。
” 圓覺庵 在山北麓。
明嘉靖間改為“忠烈祠”。
見《祠廟》。
湧蓮庵 在山南麓。
道光間改為“海濱四先生祠”。
見《祠廟》。
圓通庵 在三皇廟旁。
道光十八年布政使吳榮光廢尼庵,虛其地,後為郡人鄧氏别業。
“避俗岩”見《名勝》。
在焉。
崇善庵 在山邊巷,地甚寬綽。
道光間,閩縣何則賢、道觀、道中、道晉、軒年,會鄉人建為戚、俞二公祠。
詳《祠廟》。
妙香庵 在山南麓。
光緒二年并入緻用書院。
郭柏蒼《累日同張進士冕試茶妙香庵》詩:“幾家門巷俯城頭,佛火微明小院幽。
熱客閑人渾不識,白雲芳草足淹留。
” 水月庵 在崎頭頂關王廟旁。
道光十八年廢。
改為北鬥宮。
萬壽庵 在鄰霄台後,西望鬥門大凰諸山。
國朝順治初年駐兵于此,庵遂廢。
明陳衎《烏石萬壽庵遺址》詩:“樹密崖懸草徑迂,菜畦尤喜近僧廚。
輓輪未歇烽煙亂,何處青山客老夫。
” 曾燦垣《萬壽庵》詩:“葉飛山犬吠,松子落衣輕。
一徑全依竹,千峰不礙城。
空林惟鳥迹,枯木有蟬聲。
天地閑如此,能無世外情。
” 林蕙《萬壽庵》詩:“鄰霄塵絕處,門掩薜蘿陰。
春到山頭早,客來花氣侵。
江光銜曠野,潮白動高林。
半榻肯長借,甯無入道心。
” 又詩:“名山風日異,山淨助僧幽。
共指鄰霄回,争看陟險遊。
蟬呤深避俗,木落獨懸秋。
三酌萸杯後,還登最上頭。
” 翠岩寺 在華嚴岩側。
據《通志》:“康熙二十三年,僧照喆建。
前俯雉堞,後枕般若台,蒼松翠竹,襲映可人,因名。
有橄榄數園,今萎。
康熙五十九年重修。
”郡人李馥《翠岩寺》記,文亡。
郭柏蒼《翠岩廢寺記》:“翠岩寺舊迹具在。
前俯雉堞,後枕華嚴岩。
其殿址與施公祠并,漸高漸勝,寺盡而目遠矣。
江雲海氣,變幻于百步之内。
春夏,諸岩蒼翠欲滴,不獨華嚴也。
唐嗣聖中建華嚴院于此,造般若台于此,王氏築百道階于此,宋時建金粟庵于此。
地勢與山情,有不容已于結構者,古人已先我得之。
寺廢,使人失坐卧,不能使人失眼耳,為廢寺作記,事亦新異。
道光甲午五月,避水登城者移牆基為竈腳,始淪為平地。
趙師在田與鳳池監院林公有杞議複之。
适趙師謝世,不果。
按:寺重修于康熙五十九年,福清李馥有記,當知創建年代,惜《李鹿山集》不可得,碑石被人竊鬻,而文亦亡。
康熙四十二三年間,福州郡守顧焯與侯官諸生林衡倡立騷壇,招都督李涵、太原王奕駒、太倉穆坤、長洲陸鴻典、襄平蘇世禧、延安白長庚、山陰鐘芝豫、雲間張恒、邵武楊應翰、福州陳祖虞、林皦、鄭新、林豫吉、林紹勳、林偉、林儀、郭人麟、朱任弘、鄭維忠、鄭郯、藍漣、陳祈廣、方京、李馥等四十餘人,結社于九仙山平遠台,即所謂平遠社也。
乾隆甲子,鹿山年八十四,重宴鹿鳴,其居宅為敬業堂,在福州黃巷,與裡社南北相向。
康熙庚子去今僅百十餘年,而寺亡,碑亡,記亦随之而亡。
予因憝及記載之疏,凡修志乘,多以退宦主之,其精神已竭于緻君澤民,視此區區者為無關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