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任采訪,不任探讨。
李元仲《甯化縣志》,陶篁村《延平府志》,高雨農續修《光澤縣志》皆精核可讀,他志非牽引即遺亡。
淳熙《三山志》多載某勝某人有詩,作志者不錄其文,久久又誰錄其文乎?記載之疏,令人傍皇失據。
趙師亡而廢址存,恐久之将為他氏所得,淨慈晝靜,因記而列于《竹間十日話》,時丙申秋日。
” 道山觀 在沖天台側。
明萬曆初為孫提學昌裔石梁書屋。
詳《第宅園亭》。
國朝順治間,昌裔子學稼、學圃舍為觀。
前建玉皇閣,旁建三寶殿,後又添設鬼谷子祠及呂祖宮。
呂祖宮,近為乩堂。
按:阮彌之祠、許豸祠、許氏石林、謝道承一枝山房,地皆毗連,嗣因作為齋堂。
乩堂累經官禁。
統廢為園,日久豪強侵據,名人之第宅園亭遂沒為私祠淫祀。
道光十八年,因觀中濫祀鐵頭和尚及胡田寶、蚨蝶母,布政司吳榮光字河幅,南海人。
株及守觀道人,将鐵頭和尚等木身鎖拿上堂,杖碎之,觀幾廢。
鐵頭和尚,不知何時妖僧,制牛頭鐵印,至今猶存在康山田中道士家。
用犬血印黃紙,以若幹紙為一車,謂之口紙口者口願也。
請口害人者,或用十車,或用百車,至有數百車者,以仇家年庚夾入口紙,請口者散發跣足于口神之前,呼曰自己願遭某報,道士鳴鑼擊鼓作法,将口紙焚燒,仇家見血即斃。
如請口者用十車,解口者用二十車,則所害之人偶或不死,害人之人轉至緻命。
凡新官涖任,胥役醵錢到康山廟,廟祀元泰定間人趙時疇,後人誤為口神,或于山白馬王廟、(白馬王即射鳝三郎,原屬正神。
)懷安麻三相公廟,(廟祀元時土神麻大相公、麻二相公、麻三相公、麻八舍人。
)請口數百車,以新官之年庚夾入口紙焚燒,道士祝曰:“願新官順胥役之意,”謂之新官福,群飲而罷。
嘉慶間,李殿圖曆閩臬、閩藩,新官福請口千車,而官愈嚴峻,至今傳為笑柄。
大橋五門礅及懷安溪邊三相公廟,所請之口名曰水口,水之所至,口亦至焉。
凡解口者,須至所請之廟解散,方有靈驗。
夜行沖撞者名曰飛口,不解散亦見血随斃。
《竹窗雜錄》:胡田寶者,明提學道轎班,提學某少年美秀,田寶伺其入廁,尾之。
受杖時,呼曰,願死為此神,遂斃杖下。
蚨蝶母乃淫亵之女神,俗傳夫婦不睦,家人私禱焉。
吳布司榮光比追鐵頭和尚鐵印,當堂繳銷,其牛頭真印至今尚存康山田中道士家,非忽然掩取,恐害人之物終在吾閩也。
适漳州人航海詳《志餘》。
獲神祐,捐金重修,中有“望潮峰”、見《名勝》。
“飛鵲池”。
孫學稼《登道山觀》詩:“高丘晴翠引登臨,彤閣巍然壓遠岑。
遂有千蕤通羽騎,疑從五嶽覓青琳。
江光俯檻浮潮汐,山色橫霄自古今。
清曉露寒聞禮鬥,步虛聲入白雲深,碧幢風卷倚嶔崯,岩壑依依尚可尋。
何處郊原留古木,獨餘山水尚清音。
身鄰香案披雲劄,名署華陽借曲林。
滿目王侯新第宅,雕梁歸燕思難任。
” 林豫吉《登道山玉皇閣贈李煉師》詩:“炎海黃塵毒熱侵,仙家樓觀此陰陰。
天橫西北辰居在,山盡東南帝座臨。
送客薜蘿迷遠近,狎人魚鳥自高深。
酒闌莫問丹砂術,野鶴閑雲見汝心。
” 又《道山閣用沙方伯登高壁上韻》詩:“峻趾嵌空俯碧巅,飛簾桂館駐神仙。
岩埋虎豹黑穿地,樹舞虬龍青入天。
長見星河齊拱北,更聞士馬又開邊。
登高作賦大夫事。
自笑投閑二十年。
” 謝道承《道山觀留别》詩:“立馬秋山快着鞭,且攜書劍共朝天。
松風揖我來時路,詩酒懷人去後緣。
丹竈已迷雙鶴徑。
故家今在五雲邊。
可憐烏石荒台月,曾為聯床照雪篇。
” 陳朝麟《避暑道山觀》詩:“蓬萊仙境在人間,宿雨新晴叩竹關。
飛鵲池邊雲未卷,望潮峰上鶴空還。
且将清簟消炎暑,不厭輕風解醉顔。
潦倒虛亭時極目,荔紅遙映石文斑。
” 郭柏蒼《癸未遊道山觀》詩:“岡巒南去似遊龍,殿宇随山漸向東。
雨過光生滄海浪,日斜涼引大江風。
揚塵不變高人宅,勝地終成佛老宮。
莫為一丘頻歎息,古來興廢在胸中。
” 大士準提殿 在山北麓石夾廟旁。
國朝順治十八年建。
按假弁張國威于烏石建望荷亭、準提台,又新造齋堂,将曆代題刻燔以火醋,石為之赤,今之牆址、地坪皆石刻也。
康熙初拆為平地,乾隆間重建。
淨慈寺 在山北麓石夾廟旁。
國朝康熙間鼓山僧某建,初名“淨慈庵”,庵後有宋紹興間大飲盆。
道光間邑人郭柏蒼嘗讀書于此。
國朝葉矯然《花朝夕宿淨慈寺》:“碧月臨金界,朱光漏碧紗。
春聲沉貝葉,夜色靜桃花。
靈籁鐘将發,榮名夢己賒。
重貪佛日勝,又過梵王家。
啜茗春風入,攜尊繡佛前。
由來高士飲,不礙遠公禅。
鳥唱提壺急,花開解語妍。
杖頭岩壑在,應笑買山錢。
” 莊一鳴《同歐陽子林過郭蒹秋淨慈寺山齋》詩:“聖水曾消夏,(予教官羅川,有聖水寺。
)烏山又度秋。
日斜紅樹徑,天淨白蘋洲。
琴鶴随僧靜,杯筐入竹幽。
清閑原有分,吾意漸淹留。
” 蔡征藩《淨慈寺同蒹秋夜坐》詩:“竹入經筵佛殿斜,上方夜雨剔燈花。
蕭蕭瑟瑟門前景,稱與高人試苦茶。
” 郭柏蒼《灘神祠移居淨慈寺》詩:“廢寺深巷中,又複傍山趾。
終日無遊蹤,獨坐動移晷。
午倦繞磴行,老樹郁可喜。
言念二三子,憑高恣遠視。
園花與檐蕉,灼灼若甚迩。
客至茶一壺,客散書滿幾。
與鳥共飲啄,與僧同卧起。
晝夜任短長,夢醒晨鐘裡。
”又《過淨慈寺與竹岩上人》詩:“古寺日堪遊,尋僧趣更幽。
梵音深竹院,佛火暗經樓。
詩為看雲得,泉因煮茗流。
百年城市裡,一笑悟浮漚。
” 積翠寺 在山之南,舊靈鹫庵地。
見上。
國朝乾隆間建,“江城如畫樓”見《名勝》。
在焉。
寺傍有古梅,盤屈嵌空,蓋靈鹫庵舊植也。
道光十六七年,俗僧王二能提每以看梅泥人功德,遊者苦之,後被鄉人斥逐。
國朝陳赓元《積翠寺曉望》句:“參差樓閣寒鴉集,重疊林巒遠水環。
” 劉家謀《積翠寺》詩:“山僧不知處,鐘磬有餘音。
一徑入幽竹,孤雲生暮岑。
樓涵大江遠,潭照石堂深。
寂寂梅花發,寒香自古今。
” 張際昌《積翠寺集唐詩》:“江城如畫裡,我輩複登臨。
無數煙霞色,惟聞鐘磬音。
鳥幽聲忽斷,山迥日初沉。
涉趣皆流目,到來生隐心。
世界接人天,登臨近日邊。
園林坐清影,鄉寺隔寒煙。
雲氣生虛壁,松聲韻野弦。
寥寥人境外,身向靜中圓。
” 郭柏蒼《積翠寺》詩:“花竹成幽徑,尋僧隻獨行。
柴門向野靜,春水繞田明。
坐對千山暮,眠聞一鳥鳴。
偶然親梵宇,猿鶴莫相驚。
” 彌陀寺 在霸石前。
國朝乾隆間建,舒嘯岩、小洞天、俱見《名勝》。
仙床、見《古迹》。
紅雨山房見《第宅園亭》。
在焉。
郭柏蒼《壬午遊彌陀寺》詩:“一别故山事事非,上方無恙閉柴扉。
雨過秋氣沉高樹,風定蟬聲近落晖。
坦腹仙床花入夢,昂頭霸石月生衣。
當年領客攀跻處,掃盡腥臊見翠微。
”(光緒戊寅仲秋三日,沿山兒童各執編菅,将連亘夷樓燒毀,官不能禁。
今夷人遠徙,道山觀、霸石、雀舌橋、沖天台俱已收複,官以其地奉佛。
) 三仙樓 在山北天後宮左。
光緒五年,邑人郭柏蒼建,祀漢何氏九仙、梁仙人王霸、唐詩人周樸,制石鼎、灼台置樓中,石鼎篆書镌“光緒壬午二月乙醜,郭柏蒼造烏石山三仙樓、石鼎,百一十二日成。
”灼台篆書镌“光緒辛巳郭柏蒼監造三仙樓灼台,祝曰:非泥非鐵,惟鈍且拙,不盜不折。
”勒《三仙樓記》于重建天後宮之碑陰。
郭柏蒼《福州烏石山三仙樓碑記》:“大王山一伏為鬥門山,再起即烏石山。
第一山乃其旁附支,曰‘鐘山’,曰‘閩山’,久入阛阓。
皇祐四年大築城,山之西南别于城外者廢為叢塚,即豹頭山、宿猿洞也。
山陰多曆代祠宇、名賢第宅,世遠互有興廢。
豪強乘機乾沒古迹,充拓園林,烏石之得以展遊蹤者,視餘少時又不及半,不知前此合鐘山、閩山二支隆起而磅礴者,其形勢氣象為何如也。
山多泉石,以近都會,故題詠林立而剝削亦滋甚。
李陽冰《般若台記》、庾承宣《無垢淨光塔記》、程師孟、湛俞、趙汝愚、朱文公各碑刻幸猶完美可誦,薛逢《薛老峰字》、曾鞏《道山亭記》久已不可尋覓。
蕭震《道山紀略》謂,斯山之石,受劫于假弁張國威之起蓋鬥姥宮,燔以火醋,石為之赤。
予謂僧頌功德,閹勒姓名,亦斯石之劫也。
形家謂烏石不宜蒙頭蓋屋。
明都禦史林廷玉以古有‘烏石青,動刀兵’之謠,故于正德間平定衛卒之後,毀祠代樹,不避诽讪,磨崖作碑,以告後來。
近祠廟複蹙壓山脊,顯有虎視之勢,于方位實所未宜。
惟天後宮隐于鄰霄台下,與山勢相熨貼,可久不廢。
第宮左虛曠,宜實以樓閣,因于重建之後,移僧廚為三仙樓,祀漢何氏九仙、梁仙人王霸、唐詩人周樸,皆斯山之仙靈。
奉三仙于樓居,或可絕狐祟。
而天後宮亦資以護衛。
樓多遠勝,鼓旗分列,江海交流,城郭之回環,田疇之秀錯,于敬神之暇,足以供眺。
因磨天後宮碑陰記三仙樓并記烏石之大概。
道光甲辰以後入居之外國人近多遠徙,名勝已可收複,獨山趾之侵踞不可遏絕,虎頭之昂聳仍然在望,安得有毀祠代樹如都禦史者,起而為斯山清氣脈、存面目也。
姑筆之于石,以俟後賢之采擇焉。
” 郭柏蒼《三仙樓》詩:“遠水分明接遠巒,夜深無語獨憑欄,□聲雞唱霜華重,十萬人家月裡寒。
” 《烏石山志》卷之三終 于麓古天開圖畫樓,開镌匠吳大擀
李元仲《甯化縣志》,陶篁村《延平府志》,高雨農續修《光澤縣志》皆精核可讀,他志非牽引即遺亡。
淳熙《三山志》多載某勝某人有詩,作志者不錄其文,久久又誰錄其文乎?記載之疏,令人傍皇失據。
趙師亡而廢址存,恐久之将為他氏所得,淨慈晝靜,因記而列于《竹間十日話》,時丙申秋日。
” 道山觀 在沖天台側。
明萬曆初為孫提學昌裔石梁書屋。
詳《第宅園亭》。
國朝順治間,昌裔子學稼、學圃舍為觀。
前建玉皇閣,旁建三寶殿,後又添設鬼谷子祠及呂祖宮。
呂祖宮,近為乩堂。
按:阮彌之祠、許豸祠、許氏石林、謝道承一枝山房,地皆毗連,嗣因作為齋堂。
乩堂累經官禁。
統廢為園,日久豪強侵據,名人之第宅園亭遂沒為私祠淫祀。
道光十八年,因觀中濫祀鐵頭和尚及胡田寶、蚨蝶母,布政司吳榮光字河幅,南海人。
株及守觀道人,将鐵頭和尚等木身鎖拿上堂,杖碎之,觀幾廢。
鐵頭和尚,不知何時妖僧,制牛頭鐵印,至今猶存在康山田中道士家。
用犬血印黃紙,以若幹紙為一車,謂之口紙口者口願也。
請口害人者,或用十車,或用百車,至有數百車者,以仇家年庚夾入口紙,請口者散發跣足于口神之前,呼曰自己願遭某報,道士鳴鑼擊鼓作法,将口紙焚燒,仇家見血即斃。
如請口者用十車,解口者用二十車,則所害之人偶或不死,害人之人轉至緻命。
凡新官涖任,胥役醵錢到康山廟,廟祀元泰定間人趙時疇,後人誤為口神,或于山白馬王廟、(白馬王即射鳝三郎,原屬正神。
)懷安麻三相公廟,(廟祀元時土神麻大相公、麻二相公、麻三相公、麻八舍人。
)請口數百車,以新官之年庚夾入口紙焚燒,道士祝曰:“願新官順胥役之意,”謂之新官福,群飲而罷。
嘉慶間,李殿圖曆閩臬、閩藩,新官福請口千車,而官愈嚴峻,至今傳為笑柄。
大橋五門礅及懷安溪邊三相公廟,所請之口名曰水口,水之所至,口亦至焉。
凡解口者,須至所請之廟解散,方有靈驗。
夜行沖撞者名曰飛口,不解散亦見血随斃。
《竹窗雜錄》:胡田寶者,明提學道轎班,提學某少年美秀,田寶伺其入廁,尾之。
受杖時,呼曰,願死為此神,遂斃杖下。
蚨蝶母乃淫亵之女神,俗傳夫婦不睦,家人私禱焉。
吳布司榮光比追鐵頭和尚鐵印,當堂繳銷,其牛頭真印至今尚存康山田中道士家,非忽然掩取,恐害人之物終在吾閩也。
适漳州人航海詳《志餘》。
獲神祐,捐金重修,中有“望潮峰”、見《名勝》。
“飛鵲池”。
孫學稼《登道山觀》詩:“高丘晴翠引登臨,彤閣巍然壓遠岑。
遂有千蕤通羽騎,疑從五嶽覓青琳。
江光俯檻浮潮汐,山色橫霄自古今。
清曉露寒聞禮鬥,步虛聲入白雲深,碧幢風卷倚嶔崯,岩壑依依尚可尋。
何處郊原留古木,獨餘山水尚清音。
身鄰香案披雲劄,名署華陽借曲林。
滿目王侯新第宅,雕梁歸燕思難任。
” 林豫吉《登道山玉皇閣贈李煉師》詩:“炎海黃塵毒熱侵,仙家樓觀此陰陰。
天橫西北辰居在,山盡東南帝座臨。
送客薜蘿迷遠近,狎人魚鳥自高深。
酒闌莫問丹砂術,野鶴閑雲見汝心。
” 又《道山閣用沙方伯登高壁上韻》詩:“峻趾嵌空俯碧巅,飛簾桂館駐神仙。
岩埋虎豹黑穿地,樹舞虬龍青入天。
長見星河齊拱北,更聞士馬又開邊。
登高作賦大夫事。
自笑投閑二十年。
” 謝道承《道山觀留别》詩:“立馬秋山快着鞭,且攜書劍共朝天。
松風揖我來時路,詩酒懷人去後緣。
丹竈已迷雙鶴徑。
故家今在五雲邊。
可憐烏石荒台月,曾為聯床照雪篇。
” 陳朝麟《避暑道山觀》詩:“蓬萊仙境在人間,宿雨新晴叩竹關。
飛鵲池邊雲未卷,望潮峰上鶴空還。
且将清簟消炎暑,不厭輕風解醉顔。
潦倒虛亭時極目,荔紅遙映石文斑。
” 郭柏蒼《癸未遊道山觀》詩:“岡巒南去似遊龍,殿宇随山漸向東。
雨過光生滄海浪,日斜涼引大江風。
揚塵不變高人宅,勝地終成佛老宮。
莫為一丘頻歎息,古來興廢在胸中。
” 大士準提殿 在山北麓石夾廟旁。
國朝順治十八年建。
按假弁張國威于烏石建望荷亭、準提台,又新造齋堂,将曆代題刻燔以火醋,石為之赤,今之牆址、地坪皆石刻也。
康熙初拆為平地,乾隆間重建。
淨慈寺 在山北麓石夾廟旁。
國朝康熙間鼓山僧某建,初名“淨慈庵”,庵後有宋紹興間大飲盆。
道光間邑人郭柏蒼嘗讀書于此。
國朝葉矯然《花朝夕宿淨慈寺》:“碧月臨金界,朱光漏碧紗。
春聲沉貝葉,夜色靜桃花。
靈籁鐘将發,榮名夢己賒。
重貪佛日勝,又過梵王家。
啜茗春風入,攜尊繡佛前。
由來高士飲,不礙遠公禅。
鳥唱提壺急,花開解語妍。
杖頭岩壑在,應笑買山錢。
” 莊一鳴《同歐陽子林過郭蒹秋淨慈寺山齋》詩:“聖水曾消夏,(予教官羅川,有聖水寺。
)烏山又度秋。
日斜紅樹徑,天淨白蘋洲。
琴鶴随僧靜,杯筐入竹幽。
清閑原有分,吾意漸淹留。
” 蔡征藩《淨慈寺同蒹秋夜坐》詩:“竹入經筵佛殿斜,上方夜雨剔燈花。
蕭蕭瑟瑟門前景,稱與高人試苦茶。
” 郭柏蒼《灘神祠移居淨慈寺》詩:“廢寺深巷中,又複傍山趾。
終日無遊蹤,獨坐動移晷。
午倦繞磴行,老樹郁可喜。
言念二三子,憑高恣遠視。
園花與檐蕉,灼灼若甚迩。
客至茶一壺,客散書滿幾。
與鳥共飲啄,與僧同卧起。
晝夜任短長,夢醒晨鐘裡。
”又《過淨慈寺與竹岩上人》詩:“古寺日堪遊,尋僧趣更幽。
梵音深竹院,佛火暗經樓。
詩為看雲得,泉因煮茗流。
百年城市裡,一笑悟浮漚。
” 積翠寺 在山之南,舊靈鹫庵地。
見上。
國朝乾隆間建,“江城如畫樓”見《名勝》。
在焉。
寺傍有古梅,盤屈嵌空,蓋靈鹫庵舊植也。
道光十六七年,俗僧王二能提每以看梅泥人功德,遊者苦之,後被鄉人斥逐。
國朝陳赓元《積翠寺曉望》句:“參差樓閣寒鴉集,重疊林巒遠水環。
” 劉家謀《積翠寺》詩:“山僧不知處,鐘磬有餘音。
一徑入幽竹,孤雲生暮岑。
樓涵大江遠,潭照石堂深。
寂寂梅花發,寒香自古今。
” 張際昌《積翠寺集唐詩》:“江城如畫裡,我輩複登臨。
無數煙霞色,惟聞鐘磬音。
鳥幽聲忽斷,山迥日初沉。
涉趣皆流目,到來生隐心。
世界接人天,登臨近日邊。
園林坐清影,鄉寺隔寒煙。
雲氣生虛壁,松聲韻野弦。
寥寥人境外,身向靜中圓。
” 郭柏蒼《積翠寺》詩:“花竹成幽徑,尋僧隻獨行。
柴門向野靜,春水繞田明。
坐對千山暮,眠聞一鳥鳴。
偶然親梵宇,猿鶴莫相驚。
” 彌陀寺 在霸石前。
國朝乾隆間建,舒嘯岩、小洞天、俱見《名勝》。
仙床、見《古迹》。
紅雨山房見《第宅園亭》。
在焉。
郭柏蒼《壬午遊彌陀寺》詩:“一别故山事事非,上方無恙閉柴扉。
雨過秋氣沉高樹,風定蟬聲近落晖。
坦腹仙床花入夢,昂頭霸石月生衣。
當年領客攀跻處,掃盡腥臊見翠微。
”(光緒戊寅仲秋三日,沿山兒童各執編菅,将連亘夷樓燒毀,官不能禁。
今夷人遠徙,道山觀、霸石、雀舌橋、沖天台俱已收複,官以其地奉佛。
) 三仙樓 在山北天後宮左。
光緒五年,邑人郭柏蒼建,祀漢何氏九仙、梁仙人王霸、唐詩人周樸,制石鼎、灼台置樓中,石鼎篆書镌“光緒壬午二月乙醜,郭柏蒼造烏石山三仙樓、石鼎,百一十二日成。
”灼台篆書镌“光緒辛巳郭柏蒼監造三仙樓灼台,祝曰:非泥非鐵,惟鈍且拙,不盜不折。
”勒《三仙樓記》于重建天後宮之碑陰。
郭柏蒼《福州烏石山三仙樓碑記》:“大王山一伏為鬥門山,再起即烏石山。
第一山乃其旁附支,曰‘鐘山’,曰‘閩山’,久入阛阓。
皇祐四年大築城,山之西南别于城外者廢為叢塚,即豹頭山、宿猿洞也。
山陰多曆代祠宇、名賢第宅,世遠互有興廢。
豪強乘機乾沒古迹,充拓園林,烏石之得以展遊蹤者,視餘少時又不及半,不知前此合鐘山、閩山二支隆起而磅礴者,其形勢氣象為何如也。
山多泉石,以近都會,故題詠林立而剝削亦滋甚。
李陽冰《般若台記》、庾承宣《無垢淨光塔記》、程師孟、湛俞、趙汝愚、朱文公各碑刻幸猶完美可誦,薛逢《薛老峰字》、曾鞏《道山亭記》久已不可尋覓。
蕭震《道山紀略》謂,斯山之石,受劫于假弁張國威之起蓋鬥姥宮,燔以火醋,石為之赤。
予謂僧頌功德,閹勒姓名,亦斯石之劫也。
形家謂烏石不宜蒙頭蓋屋。
明都禦史林廷玉以古有‘烏石青,動刀兵’之謠,故于正德間平定衛卒之後,毀祠代樹,不避诽讪,磨崖作碑,以告後來。
近祠廟複蹙壓山脊,顯有虎視之勢,于方位實所未宜。
惟天後宮隐于鄰霄台下,與山勢相熨貼,可久不廢。
第宮左虛曠,宜實以樓閣,因于重建之後,移僧廚為三仙樓,祀漢何氏九仙、梁仙人王霸、唐詩人周樸,皆斯山之仙靈。
奉三仙于樓居,或可絕狐祟。
而天後宮亦資以護衛。
樓多遠勝,鼓旗分列,江海交流,城郭之回環,田疇之秀錯,于敬神之暇,足以供眺。
因磨天後宮碑陰記三仙樓并記烏石之大概。
道光甲辰以後入居之外國人近多遠徙,名勝已可收複,獨山趾之侵踞不可遏絕,虎頭之昂聳仍然在望,安得有毀祠代樹如都禦史者,起而為斯山清氣脈、存面目也。
姑筆之于石,以俟後賢之采擇焉。
” 郭柏蒼《三仙樓》詩:“遠水分明接遠巒,夜深無語獨憑欄,□聲雞唱霜華重,十萬人家月裡寒。
” 《烏石山志》卷之三終 于麓古天開圖畫樓,開镌匠吳大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