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六

關燈
幽幽境慶曆間蔡襄楷書,镌山東北幽幽亭,久亡。

    詳《名勝》、《志餘》兩卷中。

     程公辟、陳述古、沈公儀、湛仲谟、劉執中、杜伯通、馬損之,熙甯元年冬遊。

    楷書,徑七寸,镌華嚴岩東。

     伯常、仲谟《會宿宿猿洞》,師孟:“雙榻和雲宿翠屏,夢魂千萬到仙扃。

    還教畫手添新意,一簇林猿伴二星。

    ”徽和:“月上高台雲滿屏,洞門休喚夕猿扃。

    巍冠不整跏趺坐,秋楮斑爛數點星。

    ”《宿宿猿洞》,徽:“洞天虛寂翠屏欹,心迹蕭然萬物齊。

    無耐宿猿嫌宿客,夜深猶擁亂雲啼。

    ”師孟和:時仲谟同宿,“更深應是枕雙欹,思得臯夔事業齊。

    終為清時難退隐,出山甘被百禽啼。

    ”楷書,徑三寸,镌宿猿洞南面。

     書湛仲谟《宿猿洞》:“永感無心戀缙紳,十年不起卧龍身。

    一朝黃紙除書下,八郡衣冠盡望塵。

    ”楷書,徑一尺二寸,镌宿猿洞西面。

    熙甯元年十一月知福州程師孟。

    楷書六寸。

     正旦會宿猿洞,主奉運使度支、提刑郎中、運判郎中、提刑供備,師孟:“夜半春歸曉始驚,郁然佳氣入山亭。

    千門喜慶逢元日,一座光華聚使星。

    難得同時傳壽斝,合将新事作詩屏。

    啼猿似向遊人道,洞戶而今盡不扃。

    ”徽和:“入山休顧曉猿驚,壽酒交持石外亭。

    刺史尊崇上卿月,主人娴雅少微星。

    幾因避雨投松蓋,屢為障風夾桧屏。

    笑語林猿能解意,往來應不限岩扃。

    ”運判紳和。

    “曉來人語□□驚,空有三元□□亭。

    凍酒點唇浮白蟻,秾桃迷眼落紅星。

    地名小酉神仙窟,天設湘陰水墨屏。

    醖藉□誇洞庭記,移文休勒北山扃。

    ”楷書,徑一寸,镌宿猿洞西面。

     《宿猿洞餞仲谟》:“洞口車輪欲去時,江山風物動光輝。

    不須黃鶴相驚怨,自是君王未放歸。

    ”書仲谟先茔功德院:“高門餘慶本光山,不幸流離五代間。

    今日太平家可樂,郎君富貴錦衣還。

    ”熙甯二年八月,知州事程師孟。

    楷書,徑三寸,镌宿猿洞北面。

     《書湛仲谟宿猿洞》:“苒苒城蕪披野花,山中朝夕起雲霞。

    憑誰遍檢圖經看,洞宿寒猿今幾家。

    ”楷書,徑一尺二寸。

    熙甯二年八月,權轉運使張徽。

    楷書,徑六寸,镌宿猿洞右岩下。

     光祿吟台篆書,徑二尺,镌閩山。

    熙甯三年□月,似是八月。

    知州事程師孟書。

    楷書,徑五寸,镌光祿吟台大篆右,“師孟書”三字不知何時泐仆于壑。

    《八閩通志》:“熙甯間程師孟嘗遊于此,寺僧為刻‘光祿吟台’四字于石之西。

    應作北。

    師孟詩曰:‘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

    ’今為居人所有。

    ”《八閩通志》但雲熙甯間,不敢斷為熙甯三年者,以此十三字行款離大篆三尺,未之及見。

    萬曆《府志》據《八閩通志》亦作熙甯間,獨王應山《閩都記》作熙甯三年,又不敢斷為程筆者,見行款之上半而未見下半“知州事程”四字,若見此四字則知泐仆于壑者之為“師孟書”三字也。

    蒼壬寅初刻山志時亦未見及此。

    道光、鹹豐間,葉、李遞居閩山,日夕過從,審玩壑中數石,與台石吻合,始知其被人鑿仆于壑。

    後李子作梅架小塔于“熙甯三年□月”之上。

    至光緒辛已拆除小塔,“熙甯三年□月”六字更覺漫滅。

    互見《古迹》“光祿吟台”條下。

    “光祿吟台”大篆右邊隸書“宋嘉定十二年仲秋望日,提刑知州事程師孟書”十九字,《徐氏筆精》指為林南山僞刻,左旁隸書“明嘉靖十四年孟冬,吉旦闩石居士”十四字,與右旁“嘉定十二年”筆法相同,當亦林南山所題,石刻稱“望日”稱“吉旦”者此亦僅見。

     熙甯辛亥六月晦,蔣之奇穎叔、張徽伯常登烏石絕頂。

    楷書,徑八寸,镌鄰霄台側。

     尚書右司郎中張汝賢按察福建,元豐乙醜孟冬二十一日,與朝議大夫轉運副使陳紘,朝議大夫知福州謝卿材,承議郎轉運判官蔣續,宣義郎按察司管勾文字王谹,會議長樂台。

    楷書,徑五寸,镌山麓。

     弟子王勝與室中陳六娘同發心,各為所生父母舍财入南澗寺,架廬一造,兼栽松竹,永為林樣,所冀微勳,願延景福。

    宋元豐乙醜歲季,冬十四日謹題。

    行書,徑二寸,镌石夾廟西。

     江炜仲文、上官敦複存中、鄭督僑、子政、毛勉德懋、關景山彥瞻同遊神光寺,登道山亭,元祐已巳三月晦。

    楷書徑五寸,镌天香台西。

     元祐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府帥溫陵柯公率東陽陳恺、朱崧、胡章、莆陽鄭令卿、陳覺民、許國、括蒼葉之表、會稽高彖、關景山、建安熊浚明、桐川沈憑、溫陵許毂、楊璞、王裕民,同遊神光寺,會于道山亭。

    楷書,徑八寸,镌天香台。

     柯仲常、祖夷仲、王若愚、曹子方、鄧仲告、陳濟翁、潘及之,元祐庚午十二月初四日遊神光寺。

    楷書,徑七寸,镌望潮峰西。

     或問社奚銘,予謂祭主敬,不敬如不祭。

    社稷歲再祭,所以為民祈報,而政莫先焉。

    予守茲土,視其壇地汙且隘,不足以行禮,乃廣而新之,壇壝器宇,靡不周備,敢不以告于後之人。

    于是勒銘于壇之東南烏石山之頂,前為亭,曰:“緻養”,以其當州之坤焉。

    柯述仲常。

    楷書,徑五寸,镌鄰霄台後。

     大宋福州社壇銘:後牧民,天乃食。

    維社稷,作稼穑。

    風雨雷,贊生殖。

    協時日,祭有秩。

    歲庚午,夏率職。

    即坤維,胝壇域。

    地汙隘,制匪式。

    爰廣新,古是則。

    辛未春,工告畢。

    齋有廳,器有室。

    旸若雨,事鹹饬。

    後之人,敬毋歝。

    元祐六年三月,溫陵柯述撰,王裕民書。

    楷書,徑五寸,镌鄰霄台後。

     王若愚、陳彥聖、文安國,紹聖甲戌季夏望日遊。

    篆書,徑一尺六寸,镌桃石。

     黃思道、溫禹弼,紹聖四年八月二十八日遊神光寺,登鄰霄台。

    楷書,徑一尺,镌李石。

     桐廬江公著晦叔、池陽檀宗旦之美、三衢吳亮君采、鄱陽程遵彥之邵,同遊神光寺,登道山亭,元符三年十月十七日。

    楷書,徑五寸,镌沖天台旁。

     之進被召,遠仲約會仁王寺之橫山樓,食罷,登緻養亭,觀薛老峰,啜茶于道山亭,過南澗寺祖師閣,少休以歸。

    時崇甯乙酉仲夏十有四日。

    行書,徑四寸,镌清塵岩。

     智叔時甫□□□遊□□遊侍行,崇甯四年九月七日。

    行書,徑三寸,镌天王嶺。

     崇甯五年二月癸酉,提點刑獄喬世材、提舉學事朱英、知郡事葉棣,同遊烏石山諸寺,會食橫山閣,晚歸。

    行書徑二寸,镌清塵岩。

     宣和甲辰季秋晦日,延平黃琚處中邀葉唐文彥質、雲間柳綽寬夫、邵武黃沂原敷、郡人鄭昂尚明、弟畋武、子仝遊。

    楷書,徑七寸,镌天香台。

     建炎庚戌正月二日,因禮神光寶塔,遍遊烏石精藍,乘興造西禅,曆覽勝概而歸。

    男士街、士術、士衎、士程,侄士,婿廖虞弼侍行,皇叔祖少傅、開府嗣王仲湜,巨源書。

    楷書,徑四寸,镌蟠桃塢左。

     參知政事孟庾宣撫閩部,按視城守回,邀嗣濮王仲湜資政殿大學士李綱,龍圖閣直學士許份,顯谟閣待制王仲薿,監察禦史福建撫谕胡世将,集英殿修撰知福州事程邁,前右正言鄧肅,參議官尚書屯田員外郎李易,機宜朝散郎胡紡,幹辦公事直秘閣馬鹹,承議郎鄭士彥,會于烏石山之長樂台瑞雲庵。

    紹興壬子正月二十一日。

    楷書,徑三寸镌霹靂岩下。

     靖康之間,金人犯阙,二聖北遷。

    逮建炎中興,天子受命吳國長公主始至睢陽。

    明年寇淮甸,遂浮江而南避于錢塘。

    車駕,幸建康還,複入觐,繼适江表,會胡騎奄至,循贛水走湘湖、瀕南海而達閩川,館于福唐之神光,因登烏石山,觀李陽冰篆,乃得古人之遺意。

    越五日而赴行在所,男長卿、粹卿、端卿、溫卿侍。

    紹興二年仲春十三日,河南潘正夫題。

    楷書,徑四寸,镌霹靂岩。

     紹興壬子仲秋,新安程邁晉道、東萊徐宇持志、東武侯懋仲勉、吳興劉峤仲高,同登烏石山,遍遊諸刹,主僧摩岩以待,時貪過九仙訪三十三奇,未暇留字。

    晉道還朝,既迫季秋,七日,約複來道山亭。

    是日,天氣澄爽,置酒高會,以極登覽之勝,怅念艱虞以來,盍簪之樂,曾不易得,蓋重于此作别雲。

    楷書,徑三寸,镌桃石。

     建安葉宋、張播文,延平羅宗禮,紹興乙醜歲長至後一日同遊。

    篆書,徑四寸,镌石夾廟西,文左讀。

     向彥績、薛國老深、仲士龍、王嗣廉、石伯元來遊神光,登烏石山,訪三十三奇,由緻養亭以歸,紹興乙醜冬中之閏十八日覺師同志。

    楷書,徑二寸,镌霹靂岩下。

     烏石山□□巨靈搜怪石,撐突倚山巅,□□群羊伏,昂昂萬馬聯,何年現蓬島,終古鎮桑田,拱揖閩王宅,東隅有九仙。

    紹興丁醜中秋前五日,州治中昭武黃□□□□□□捧硯。

    楷書,徑二寸,镌霹靂岩。

     陳休齋曾來,隸書,徑六寸,镌天章台側。

    淳熙丙申秋。

    隸書,徑三寸。

     清源梁叔子會同年于道山亭,長樂黃雲翼、林季謙、商元質、林行父、高子雲、阮夢得、楊似之、鮑明之、高平叔、林正父、永嘉陳清伯、李緻堯、浚水趙希尹,淳熙庚子中春六日。

    楷書,徑四寸,镌霹靂岩下。

     “箇裡靈靈處處通,本無來往與西東。

    臨行一句如何會,烏石山頭撞曉鐘。

    ”行書,徑三寸,镌霹靂岩下。

    嗣老禅師乃宗人,德莊道契,朅來三山,與之定交,硬豎脊梁,真衲子中鐵漢也,将别,書于石簡,壬寅淳熙九祀八月一日,忍庵趙公翼。

    行書,二寸。

     趙子直、朱仲晦,淳熙癸卯仲冬丙子同登,楷書,徑一尺,镌桃石。

     旴川鄧漢卿、須城張孝則、古鄮豐象之,紹熙改元上巳後三日來遊。

    楷書,徑三寸,镌桃石。

     嘉定改元,上既更化,鄭自誠、孫德輿、黃桂聯冠進士第,于是同年陳道卿、曾夢傳、林少從、鄧複、葉棠、趙汝誠、鄭斯立、黃順卿、徐範、趙汝寵、周霖、陳子是、陳有聲、許應龍、黃燮、陳時舉、趙必興、楊公衍、陳震、趙繇夫、高子升、趙彥仞、鄭闡珍、朱伯旻、趙缜夫、茅綖夫、趙崇萃、任一震、陳元震、趙彥傜、以中冬戊戌會之于道山,刻石鄰霄以志吾閩之盛,開封鄭損以鄉進士預焉,楷書,徑三寸,镌石天東。

    合沙刻石陳全。

    楷書,寸許。

     庚戌同年,仕三山者,金華沈如愚元發、招武黃靜夫體仁、四明林惟孝叔全、玉牒趙崇恬安伯、崇複仁翁,偕是邦陳子堅子正、李熹晉老、曾準正叔、黃勻鈞可,高惟月明之,潘景伯仰之,序拜于道山,舉酒相屬,從容歡洽,自期集迨今,歲月飄忽如許,各天一涯,無繇合并,茲會凡十有一人,是可識也。

    時嘉定五年壬申正月五日。

    楷書,徑三寸镌天章台側。

     颍川韓元豹德文、浚儀趙崇複仁翁、延平餘談原中、廬陵周必賢君舉、上饒周珒德輔,暇日把酒道山,小憩竹石之下,坐待月華,一笑而去,僧妙觀同遊。

    時嘉定壬申陽複前七日。

    楷書,徑三寸,镌杏台裡石壁。

     “壘石嵯峨接鬥魁,登臨疑是小蓬萊。

    它時穩步丹霄去,也道雲遊到此來。

    ”時嘉定癸酉燈□後十有一日,廬陵自然居士李圖南來遊是山,登眺既畢,小憩于斯軒□,上人瀹茗聚話,談論風生,亦足以洗塵襟而慰牢落也,因成廿八字。

    是時小兒如圭,以帥屬□使長于富沙未返,從遊不及,惟斿、克二孫侍行。

    楷書,徑一寸,镌杏台裡石壁。

     東嘉蔡荃、簡策、沈因、謝有大、郡人林能千,嘉定甲戌十月望前一日來遊。

    楷書,徑二寸,镌道山亭右。

     錢唐劉輔之、姑蘇李明仲、浚儀趙德穎、金華葉明中、富沙丘敬之、錢唐嶽之茂、溫陵蘇元中、永嘉林道甫,以嘉定丁醜重陽前一日來遊。

    楷書,徑三寸,镌道山亭側。

     嘉定甲申夏四月,郡丞桐江詹又民敬叔以上浣之暇,登平遠台,陟石樽山,訪九仙遺迹,出通仙門,得支徑至禊遊堂,觀南湖,入甯越門,上烏石山,憩于道山亭,于時積雨初霁,氣象清明,四山環抱,如列屏嶂,而是亭左右大石特立,巨木交蔭,悠然遠覽,南台江中風帆浪舶曆曆可數。

    前則田疇廣衍,後則屋室參差,登臨之勝,景物之繁,軒豁呈露,不待搜剔而盡見之已。

    而夕陽西墜,雲煙杳霭,恍覺身在蓬瀛間,充然若有得也。

    然視事已八閱月,始克來此,汩沒吏塵,寸步千裡,未知再遊複在何日?薄暮而歸,徘徊甚久,摩挲石下,刻以志之。

    兄子容、子好敏侍行。

    楷書,徑三寸,镌霹靂岩下。

     王簡卿、趙履節、徐清伯、寶慶丁亥仲秋下浣同遊烏石山寺。

    楷書,徑一尺二寸,镌霹靂岩下。

     盧山胡伯量、番陽夏季起、李增卿,紹定辛卯重九日登鄰霄台。

    楷書,徑六寸,镌桃石。

     四明汪彥領客浚儀趙崇賓、四明夏興邦、範炳、金華趙希谼、永嘉朱景彜、豫章黃伯荄、莆田顧孺傑同遊道山,兒之道侍行,時紹定辛卯仲冬朔日。

    楷書,徑三寸,镌道山亭右。

     端平二年四月五日,延津項顒、邗城張蘊、靜海姚琪、天台趙汝孖、永嘉範昌世、建安遊孝嚴、四明夏興邦、金華趙希谼、會稽唐慶遠、怡山鄭逢年,同登烏石山。

    楷書,徑八寸,镌鄰霄台東。

     周自介、趙崇、詹攀鱗、陳淳祖、黃鎮祖、黃鎮周、淳祐改元九日登道山。

    楷書,徑六寸,镌天章台側。

     趙成已、克一、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