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七

關燈
,以母老乞終養,賜馳驿歸,築别業于鐘山,名曰“鐘丘園”。

    藏書數萬卷,講明理學,以程朱為宗,屢召不起。

    值衛卒倡亂,森谕定之。

    年七十五卒,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谥恭敏。

    先時正德間,都禦史林廷玉以平衛卒功,鄉人立祠于麓祀之,森卒,鄉人亦于于山立祠祀焉。

    所著有《書經敷言》八卷、《周易說義》十二卷、《春秋伸義辯疑》二十九卷、《經筆》二卷、《學庸口義》、《五經質疑》、《地理正宗》及文集奏議若幹卷。

    子熒、欻,居鐘丘園。

    熒字用昭,官南京左府經曆,善古文辭,與袁表、張炜結詩社于烏石山。

    欻字季聲,王世懋為督學時所取第一人,萬曆中鄉貢,任潮州判官,博覽群書,愛人下士,長聲詩,精八分,著有《漱六齋集》、《廣陵遊草》。

    按《明詩綜》:恭敏著有《鐘陽集》。

    《晉安風雅》:恭敏著有《馬恭敏公集》。

     王應鐘 字懋複,侯官人,褒來孫、肇元孫。

    蒼按:閩中書皆作“褒”,他書多作“裦”。

    應鐘父勤庵,墓在北門溪頭山,牌載。

    “男應鏡、應鐘”。

    嘉靖辛醜進士,授庶吉士,改禦史,巡鹽長蘆,疏論太監馬廣貪虐,為時所重。

    嚴嵩柄國,錦衣誣殺衣民,鐘白其冤。

    及河套事起,應鐘以前與議,逮诏獄,錦衣銜之,杖幾斃。

    後督學河南,宗室有淩辱諸生者,必繩以法。

    轉山東參政,竟為嵩所中,罷歸,築道山精舍于山南麓,講明正學。

    按察使鄒善、提學副使宋儀望為建道山書院,使學者師事之。

    應鐘居官以嚴見憚,鄉黨則謙恭樂易,引掖後進若不及。

    卒年九十。

    著有《春秋釋例》四卷、《缶音集》六卷、《三幻集》行世。

     魏文焲 字德章,号南台,侯官人,福清籍。

    嘉靖甲辰進士。

    初為兵部郎,曆官廣西按察使。

    先時任蜀龍州,土官為變,提兵擒之。

    《明詩綜》作“侯官人,曆官四川參政,備兵松潘。

    ”所至俱有政聲。

    以母老乞終養歸。

    杜門屏迹,耑意著述、讀書于烏石山之鱗次台。

    後移居先賢石室,因述朱文公石室清隐志,著《石室私鈔》行世。

    卒年八十餘。

     王應時 字懋行,侯官人,褒來孫、肇元孫。

    《晉安風雅》作侯官人。

    嘉靖庚戌進士,曆兵部員外郎,江西佥事參政、雲南按察使。

    晚年退居烏石山西南麓之中使園,名曰“西園”,營池館,與族人應山、應種,郡人曹學佺、徐,為文酒之會。

    墓在高蓋山。

     陳 洙 字伯訓,長樂人。

    父錠,字用賞,任教谕,征補南安同知,平居謹禮,莅民迪士,誠懇藹然。

    洙登嘉靖辛酉鄉榜,壬戌成進士,以部郎出守襄陽,有惠政,尋督學滇中,遴選公明,赈恤寒士,改攝臬篆。

    時滇撫某以滇民多亂犯,刑以重典,坐死五百人。

    洙察其冤,以官力争,乃得釋。

    與時不合,罷歸,得烏石山南靈鹫庵地築室居焉。

    旋起,仕至光祿卿。

    洙廉靜寡欲,久宦而貧,家食常不給,性尤孝友,鄉黨重之。

     薛夢雷 字汝奮,福清人,隆慶辛未進士,知江山縣。

    明興,江山有三賢令,夢雷其一也。

    擢禦史,視盔甲廠,奏劾巨珰冒破狀,為政府所忌,出為廣東佥事。

    《閩書》:“失江陵相意,出為廣東佥事。

    ”曆官雲南按察使、左布政。

    時武定守某,失諸酋心,酋長蠻阿克為亂,守逃入省城,委其印于藩司。

    克追至求予印夢雷,不許,鎮臣與中丞陳用賓卒予之以纾禍。

    事聞,用賓坐逮,以夢雷巡撫其地,無何言者以予印事連及夢雷,比勘得白,尋卒。

    天啟中遣官谕祭,贈工部侍郎。

    夢雷性耿介,具經世才,嘗從薛港移居烏石山之西園,即永福王憲長宅,築别墅以養志,所著有《彩雲編》二卷。

     屠 隆 字緯真,一字長鄉,鄞縣人。

    萬曆丁醜進士,除穎上知縣,調青浦,延接吳越名士,青簾白舫,縱浪泖浦間,以仙令自許。

    後升禮部主事,曆郎中,益放情詩酒。

    中白簡罷官,縱覽關塞,尋由吳越入閩館,于烏石山南麓之半嶺園與諸名士為詩文之會,著有《由拳鴻苞》、《白榆采真南遊》諸集。

     盧一誠 字誠之,福清人。

    萬曆已卯鄉榜,癸未成進士,授行人。

    居官重風節,閉戶誦讀,不趨要津。

    十年晉南京戶部郎中,尋出知潮州。

    潮故饒郡,一誠毫不苟且,以私浼者,辄叱之。

    晚年歸隐,結屋烏石山麓,讀書于先賢石室,手著《四書講述》十二卷。

    學者宗之。

    子柏審,萬曆壬子舉人,傳詳《閩書》。

     屠本畯 字田叔,鄞人,以任子為郎,出貳福建鹾司。

    先是施海之引,大府以時給發,率貴勢家請之,轉而售之商人,每數镮易一紙。

    商人病之,會有東夷警,金中丞學曾屬本畯開引佐軍興,本畯亟下令,商以次受引,引輸三镮,不旬日而輸畢,赢可萬金。

    萬曆二十六年,與郡人徐熥于烏石山創祠,祀吾閩自唐迄萬曆間,詞人之有聲者凡六十餘人,勒碑各載姓氏,名曰“高賢祠”。

    立社水口關,教弟子之習詩體者,鹹捐俸入為之。

    居三年,擢守辰州。

    據《閩書》增。

     董應舉 字崇相,一字見龍,閩縣龍塘鄉人,今稱亭頭。

    萬曆戊戌進士,除廣州教授,遷南京國子博士,曆考功郎中,予告歸,起南京大理丞。

    萬曆末,遼東撫順已失,應舉條上方略,帝置不省。

    天啟改元,再遷太常少卿。

    二年春,廣甯告警,京師悚懼,朝士有托故移家者,應舉請斬之,且陳急務數事。

    尋以工部右侍郎兼戶部侍郎并理鹽政,疏請厘正鹽規,為魏閹所中,落職歸,“壺江幫始于嘉靖四十三年,李邦甯作俑,其後六幫因以起,非商故也,非故而毒民,且不益國,不革何待。

    ”此數語見《崇相集》“議革壺江等幫”條下。

    于連江館頭辟百洞山,築室其中,即今青芝寺也。

    又于烏石山之陰太虛庵舊址建太虛亭,授徒講學,公記珰變雲:“萬曆四十二年,太監高寀,毒虐民變,時予在烏石山太虛庵讀書。

    ”是公建太虛亭在萬曆中葉。

    郡賢士多出其門。

    崇祯初,複官。

    應舉好學善文,居官慷慨任事,在鄉裡好興利捍患。

    《閩詩傳初集》雲:“崇相所曆之任,執法廉平,考禮正樂,興廢舉墜,而北屯南插錢鹽,無不饬弊更新,盡關國計,因立綱取鑄,勢不并全,乞罷歸裡,家居海上,貧素自甘,正理學,而疏海禁、策倭患為閩望所依。

    操履端潔,始終無瑕,而學問經濟,自明興三百餘年鮮其比者。

    卒,郡人于郡學射圃祠祀之,入祀鄉賢,著有《崇相詩文集》十八卷行世。

    按:公曾居武夷八曲之涵翠洞,與生徒講學,老而不倦,邑人為建祠于四曲禦茶園通仙井左,今祠廢為茶屋。

     陳一元 字泰始,侯官人,萬曆辛醜進士,知四會縣,擢禦史,巡按江右,以忤時宰移疾去。

    天啟初,起應天府丞,禦史餘文缙劾葉向高及一元,遂落職歸。

    崇祯初,複官,不出,于烏石山南營漱石山房習靜終其身。

    衣錦坊所稱陳大花宅即泰始屋,墓在北門外銅盤山。

    一元好施僧,嘗與曹學佺、徐倡修神光寺之絓月蘭若,至今木主猶在神光功德院。

    後移瓣香堂。

    著有《漱石山房集》。

     孫昌裔 字子長,侯官人。

    父承谟,字顯卿,萬曆癸未進士,藉懷安縣萬曆八年,省懷安入侯官,癸未乃萬曆十一年,仍稱懷安縣者,士子入學在前,榜文仍其舊縣。

    知崇德縣,卒,邑人祠祀之。

    昌裔登萬曆庚戌進士,掌吳興教授,擢戶部郎中,出守杭州,拜水利使者,尋改浙江提學副使,得人為盛,有求不獲者從中中之,昌裔即治裝歸。

    昌裔初于烏石山天台橋側結石梁書屋,題石曰:“大明孫子長讀書處。

    ”後又得閩山光祿吟台地,子學稼、學圃讀書其中。

    學稼,字君實,幼能詩,垂髫補縣諸生。

    謝青讓撰《學稼傳》雲:“偕弟學圃讀書烏石山中。

    ”時明已阽危,閩中尚安堵,孫氏故衣冠家,居宅别墅,林泉清美,過從檽染皆名彥,故學稼雖少承世祿,刻厲過寒素。

    唐王入閩越,開儲賢館以待士,宦族強半登進,學稼從父昌祖、舉天啟甲子舉人,以闱策剌太監魏忠賢,罰停會試三産,與艾南英、謝于道、程科會三人,诏頒名天下,以禁闱中之譏讪朝政者。

    後昌祖崇祯庚辰成進士,任嘉興推官,以仁明稱。

    當時磨勘媚阄至此,無怪其有監生陸萬齡之請也。

    昌全,皆居清要,父執多九列,學稼獨漠然自守。

    唐王敗,先幾避迹長樂之三溪,及魯王下福州,傍近郡縣或勸之仕,不應。

    順治五年亂定,返故山,田園盡失,乃出遊吳、楚、齊、魯、燕、趙、秦、晉,耽杭州西湖之勝,自号“聖湖漁者”,曆三十年,每間歲歸一省母而已。

    逆藩耿精忠之未叛也,學稼适歸裡,知有變,托其家于友,複跳出。

    及難作,知名士多迫污僞命,衆始服其遠識。

    學稼行方而氣和,自處在謝翺、楊維桢之間,既消落自廢,則舉天下山川徼塞、井宿祠墓,舊聞之忠侫,人事之得失,四方耆舊之顯晦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