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木霜中悴,化城亘古長如春。
寶樹千章郁寒翠,當軒曙氣新,蒲團竹幾無纖塵。
日迎雪竹影在地,風起雨花香襲人。
玄峰上人抱高節,見性明心坐超忽。
幾結三生石上緣,十年獨飯山中蕨”。
“霹靂岩前舊徑深,霜天朗月挂珠林。
窗前卧虎依禅靜,缽裡降龍聽梵音。
東房兀坐山中靜,西竺傍通塵外境。
九陌春塵禮磬聲,半空海色搖幡影。
” “天香滿室定初回,遙指江南雪放梅。
鴉浴石池延拄錫,鶴歸瀛海影浮杯。
野夫曾共西樓宿,竹外素煙茶已熟。
清風兩腋共談禅,願作雙松在深谷。
” 又《遊烏石山清泠台》詩:“半夜金烏池上浴,千年巨迹延芳躅。
俯視崇墉接遠郊,下臨幽谷通天竺。
霜落樓前一徑開,珠林迢遞繞蒼崖。
老衲遠迎天上使,小台旋埽石邊苔。
九重使節青冥上,千裡四方皆一望。
螺女不煩江上流,龍台罷釣人何往。
東望石鼓西偃旗,雁湖文筆同逶迤。
法雨忽從松際落,慶雲常傍日邊飛。
纂修大典心常赤,東閣英髦有清适。
牙簽錦軸燦珠玑,千軍筆陣蛟龍迹。
老禅與我最相知,攜酒登臨會有期。
旛幢影裡成三口,鐘磬聲中禮六時。
劃然長嘯山人去,紫閣丹台隔煙霧。
寒翠軒中語别時,相思寄在梅花樹。
” 羅泰《覺非集》有《重過清泠台訪玄峰上人次秦師舜韻》詩:“上方石徑隐岩扉,東閣休文欲暮時。
散步漫随黃葉度,頻來應愧白雲知。
空中花落看遠寂,竹外茶香坐莫辭。
吟對清泠台下夕,西風扶醉獨歸遲。
”按:玄峰上人,即德洽。
明林廷玉《南澗集》有《次廖師賢進士十日再登烏石山韻》詩:“烏山還命酒,兀坐對奇峰。
遇節須行樂,尋幽莫厭重。
寺深竹林護,碑古藓苔封。
自把犁鋤足,清時學老農。
” 李廷美《侗庵集·烏石山》詩:“烏石蜿蜒勢若龍,中峰疊出玉芙蓉。
四圍綠繞城邊水,幾點青來江上峰。
宋主蒙塵留斷碣,唐儒罵賊有遺蹤。
酒闌未盡登臨興,僧在翠微敲暮鐘。
” “賞春聯騎到南山,納納乾坤指顧間。
古碣有文揮藓看,仙岩無路倚蘿攀。
釣龍台下千艘集,演武場中萬馬閑。
自是聖朝多雨露,白頭饒許挂冠還。
”三詩俱欠風韻。
《十二代詩選》亦曾收入,存其人也。
明初閩縣趙迪遊神光寺,登道山亭,讀曾南豐先生撰碑詩,見《十二代詩選》:“不見神光解吐虹,滿亭苔藓舊遊空。
職方諸貢歸王會,賢守遺碑見土風。
城郭尚存人物異,江山如故古今同。
欲将往事增惆怅,望斷煙波沒去鴻。
”據此,則曾南豐道山亭碑”明初猶存。
許氏石林之濤園,年來被居人占為果圃,閑檢《遂初堂集·濤園記》附于志餘,使濤園雖廢而記猶存。
國朝潘耒《濤園記》:“福州城中凡三山,烏石山最大。
環山而為寺觀、園亭者數十,許氏濤園最勝。
園之門徑在山足,若堂、若亭、若廊、若榭、錯布乎山之肩腹,極于絕颠而止。
山有峰,園因以為巧石;山有泉,園因以為清池;山有岩洞,園因以為宴休之所;山有高阜,園因以為臨眺之區;山有題名石刻,園因以為碑版;山有長松美□□□□□,園因以為林苑,經營布置,悉出自然。
而穿鑿雕飾者,不能逮□下之。
善為園者,莫許氏若也。
園之主人月溪,倜傥□□工詩文,善書畫,甚愛賓客,四方之士至,必與周旋。
其家去園僅裡許,花晨月夕,無客亦欣然獨往,婆娑忘歸;有客則載酒同遊,據石而坐,選樹而吟,留連竟日,不知家之為園欤,園之為家欤;不知山之在園中欤,園之在山中欤。
善得園居之樂者,又莫月溪若也。
月溪之王父學憲公,少嘗讀書于是,樂其地之幽勝。
既貴,割俸買之,規以為園,殁于官,未暇居也。
伯子瓯香先生,複拓而廣之,增置亭台,疏泉剔石而園之勝始具。
先生嘗自為文記之。
又标諸名勝,大書刻于石壁。
當明末年,園之勝甲一郡。
已而,滄海揚塵,烏石山為駐軍之所,喬松合抱皆樵以為薪,屋宇毀拆殆盡,兵厮隸卒分占其地,仲子于王,雖貴為侍禦,不能複也。
年來兵氛稍息,月溪念祖父故業,不可以久屬他人,于是罄竭心力,日恢月複,其二子曰鼎,曰鼐,亦能仰體此意,黾勉從事。
久之,而其地始歸,又久之,而屋舍粗具,雖未能頓還舊觀,而規模次第可睹矣。
大都物之成乎人者易移,而因乎天者難壞。
吾見豪家之園,累石為山,鑿土為池,高高下下,窮人力為之,一時非不爛然也。
浸假而化為兔葵燕麥,有求其蹤影不可得者,豈若茲園之依山憑壑,有大力者不能負之而趨,雖薦經兵火,一整頓間,水石依然,煙巒無恙,為之不勞而傳之可久,不亦善夫?雖然,奇山秀水,就而為園池者何限?不旋踵而易主,則可久之道又不惟其地,惟其人。
許氏既世有令名,而月溪修複茲園之意,曰:‘某泉,吾先人之所導,某石,吾先人之所刻。
’一一本之孝思。
二子複能缵承其志,詩書孝友之澤未艾,庶其長有茲園也乎?請書之以為券。
” 光緒丙戌,得侯官鄭昌英家藏《洪永十才子詩》,補錄《烏石山志》未脩者三首,王偁《登宿雲台》詩:“一迳緣蘿到上方,宿雲台閣樹蒼蒼。
憑虛目送秋鴻遠,向夕窗涵海雨涼。
童子見人能下拜,老僧出定自焚香。
近來性癖耽禅悅,長向空門禮法王。
” 又《與夏少府迪話别登薛老峰》詩:“新秋客裡喜相逢,絕頂高臨興不窮。
遠嶼綠波孤鳥外,亂山黃葉白雲中。
明朝霄漢應誰共,别墅琴樽此會同。
去後重來相憶處,短筇吟倚候歸鴻。
” 林鴻《秋日同韓玄登宿雲台》詩:“野客滄洲至,乘閑上古台。
江分平野斷,樹盡遠天開。
散策尋芳草,班荊坐石苔。
秋陰将日去,雁影帶寒來。
香積雕胡飯,筵芳竹葉杯。
相逢成暫醉,何必問蓬萊。
” 榕城内外,凡近水依寺之處多祀疫神,稱之為“澗”,呼之為“殿”,名曰“五帝”,與之以姓,曰“張、關、劉、史、趙”。
以幹例禁,奉武聖于前殿,榜曰“武聖廟”,城外水部門曰“水澗”,井樓門曰“井澗”,湯門曰“湯澗”,東門曰“東澗”,西門曰“西澗”。
城内有“南澗”即古南澗寺,詳卷三“南澗寺”條下。
今稱上殿,北澗在華林寺旁;中澗即冶山太歲殿;嵩山澗在柏姬廟前;穿山澗在穿山境;芝澗在今開元寺右;所雲玉山澗即以玉尺山得名也。
玉尺山,唐為閩山保福寺,宋改法祥院,亘光祿坊皆寺也。
故澗殿建于寺旁,殿中祀老佛、五帝之外,别祀二神,一曰“黑爺”,傳為元時人,溺于玉尺山壑中之古井,鄉人以為得道,至今祀之。
《通志》載:神光寺有萬福樓、歇青亭、又葉節愍祠,明季建,乾隆二十七年修。
蒼,續修《烏石山志》時,據國初魏憲鈔本入祀高賢者鈔錄增入。
後閱《惠安縣志》,黃克晦與周樸同祀高賢,可知當時亦附流寓,則韓渥、陳陶諸人定必與焉。
陳薦夫集有祭陳汝大、閩縣陳椿。
徐惟和、閩縣徐熥。
陳子卿、莆田陳翰臣。
林初文、福清林章,初名春元。
王懋宣侯官王應山。
入高賢祠文,是徐熥死後又複增祀多人。
按懷安袁表入祀高賢,在六十餘人之内。
魏憲所載多顯宦,非屠使君、徐惟和意也。
《烏石山志》已續刻,不及更正,附記于此。
光祿坊道南祠,有巨碑仆地,傳為二金公祠碑。
按:嘉靖八年,提學金贲亨修理道南書院。
嘉靖四十一年,其子立敬亦督閩學,繼父志重修賢祠。
詳“道南祠”條下。
後人建二金公祠于道南祠中,旋圮,碑亦磨滅。
光緒十三年,閩浙總督楊昌浚捐廉為倡,楊氏族人集赀成之,邑人楊浚董其成,規制一新。
十四年,祠成。
楊昌浚《重修道南祠碑記》:“有宋理學名儒輩出,推其緒必曰‘濂、洛、關、閩’,顧洛本于濂,閩本于洛,自龜山楊氏師事程門,載道南來,然後開閩學一派,一傳羅豫章,再傳李延平,三傳而至朱子,遂集其大成。
溯厥淵源,龜山先生之功不綦遠且大欤。
福州有道南祠,自宋寶祐六年始,厥後屢有興廢。
至我朝康熙年間,奉特旨發帑興建,禦賜“程氏正宗”匾音,于是先生之道益光,先生之祠益重,曆今百八十餘年矣,祠宇日漸朽敗,春秋祀典亦幾成具文。
予莅任後,即思舉而新之,值海防方亟,未暇及也。
丁亥夏,詣祠瞻拜,慨事不容緩,費無所出,乃捐廉為倡。
餘屬楊氏子姓量力相助,而以其裔孫雪滄内翰董其事,經始于上年十月,越今年三月,飨堂及門樓、牌坊、西偏廳事、報功祠以次告竣,尚有遵道祠、立雪堂,亦責雪滄續成之。
是役也,本應取給公家,楊氏族人獨能集赀成事,足見君子之澤留遺為無盡耳。
莫春吉日,率文武各官敬謹緻祭,并落成焉。
嗟乎,閩為濱海奧區,近年來殷富倍于往昔,而異端紛起;教學之際,風氣亦稍稍變矣,尚願士生其間者,聞先生之風,貞志守道,毋惑歧趨,庶幾經正民興,邪慝不害,海邦鄒魯之遺矩久而弗墜。
予西行有日矣,将重尋關學之源,尤冀閩學繼起有人也,特書此以谂來者。
”楊浚《重修福州道南祠碑記》:“谷梁子雲:‘宮室不設,不可以祭,次及服器,有司備職,無或阙’,謂薦其敬也。
福州道南祠,祀先文靖公,昉于宋,尤隆于國朝,薄海昭敬,不獨閩也。
矧生同裡、系同源,經紀之責無旁貸。
光緒丁亥夏,湘鄉督部楊石泉尚書詣祠展竭,初稽彜章,繼倡繕葺,命浚主其事,庀工重整,蓋推敬事之一念于先聖賢,道統所系,進修齊而治平,将以典學輔吾君,文教導吾民,一祠慬矣,凡百毋不敬焉。
爰襄一姓,籌巨款,先建大堂,妥神靈也;次創廳事,俾祭日省牲有所,更衣有所。
且複報功祠,不忘曆代之董厥成者,為率作興事勸,後,有立雪堂、遵道祠,旁有龜山書院、講堂,集資續修。
是役也,隘者宏之,窪者平之,朽者易之,黝者新之,既鞏其基,更存其禮,立新規,洗舊習,于神居以敬,于祭臨以敬,用副我大府之所維持救弊補偏,苦心振刷,由後視今,當敬而無失,斯千百年如一日,愈以見聖朝孝冶天下,笃親敬賢,遠迩向化。
而左海馨香,名教樂地,實自吾道南矣始。
” 明吉水毛伯溫,嘉靖間曾按福建,《郡志》失載,有《鄰霄台和丁近齋》詩:“殊方久客情能遣,高閣同登意忽開。
遏日高帆過西峽,霾雲古樹壓南台。
沙村近帶農田出,海岸遙看賈舶來。
醉下虛亭尋古迹,斷碑危碣半莓苔。
” 予在紅雨山房近十年,凡山石之有文字者,皆先椎拓而後鈔錄。
間有漫滅疑似,則俟日出或雨後,與劉子永松注目谛審,自以為詳盡矣。
乃書成三十餘年,仁和魏稼孫,鹾尹錫曾來閩,為言石刻一類,尚有訛脫。
據拓本校示十條,皆精鑿不移,因急改正。
魏君著有《金石萃編校誤》及《績語堂碑錄》兩書,為自來著錄家訂訛補阙,非目驗者不收其錄,茲山石刻約十之四,方以未見全拓為憾。
惜劉子蚤卒,石墨散亡,予自中歲以後,塵事牽率,欲求蹑屐振衣,扪剔崖字如曩時冒雪登山情景,邈不可追。
愧得魏君之助,顧無以助魏君,且無以乞魏君校定石刻全卷,泚筆書尾,怆往感今,敬語山靈,庶踐後約雲爾,同治癸酉十二月,郭柏蒼識于文儒中社之雲閑堂。
《烏石山志》卷之九終 于麓古天開圖畫樓,開镌匠吳大擀
寶樹千章郁寒翠,當軒曙氣新,蒲團竹幾無纖塵。
日迎雪竹影在地,風起雨花香襲人。
玄峰上人抱高節,見性明心坐超忽。
幾結三生石上緣,十年獨飯山中蕨”。
“霹靂岩前舊徑深,霜天朗月挂珠林。
窗前卧虎依禅靜,缽裡降龍聽梵音。
東房兀坐山中靜,西竺傍通塵外境。
九陌春塵禮磬聲,半空海色搖幡影。
” “天香滿室定初回,遙指江南雪放梅。
鴉浴石池延拄錫,鶴歸瀛海影浮杯。
野夫曾共西樓宿,竹外素煙茶已熟。
清風兩腋共談禅,願作雙松在深谷。
” 又《遊烏石山清泠台》詩:“半夜金烏池上浴,千年巨迹延芳躅。
俯視崇墉接遠郊,下臨幽谷通天竺。
霜落樓前一徑開,珠林迢遞繞蒼崖。
老衲遠迎天上使,小台旋埽石邊苔。
九重使節青冥上,千裡四方皆一望。
螺女不煩江上流,龍台罷釣人何往。
東望石鼓西偃旗,雁湖文筆同逶迤。
法雨忽從松際落,慶雲常傍日邊飛。
纂修大典心常赤,東閣英髦有清适。
牙簽錦軸燦珠玑,千軍筆陣蛟龍迹。
老禅與我最相知,攜酒登臨會有期。
旛幢影裡成三口,鐘磬聲中禮六時。
劃然長嘯山人去,紫閣丹台隔煙霧。
寒翠軒中語别時,相思寄在梅花樹。
” 羅泰《覺非集》有《重過清泠台訪玄峰上人次秦師舜韻》詩:“上方石徑隐岩扉,東閣休文欲暮時。
散步漫随黃葉度,頻來應愧白雲知。
空中花落看遠寂,竹外茶香坐莫辭。
吟對清泠台下夕,西風扶醉獨歸遲。
”按:玄峰上人,即德洽。
明林廷玉《南澗集》有《次廖師賢進士十日再登烏石山韻》詩:“烏山還命酒,兀坐對奇峰。
遇節須行樂,尋幽莫厭重。
寺深竹林護,碑古藓苔封。
自把犁鋤足,清時學老農。
” 李廷美《侗庵集·烏石山》詩:“烏石蜿蜒勢若龍,中峰疊出玉芙蓉。
四圍綠繞城邊水,幾點青來江上峰。
宋主蒙塵留斷碣,唐儒罵賊有遺蹤。
酒闌未盡登臨興,僧在翠微敲暮鐘。
” “賞春聯騎到南山,納納乾坤指顧間。
古碣有文揮藓看,仙岩無路倚蘿攀。
釣龍台下千艘集,演武場中萬馬閑。
自是聖朝多雨露,白頭饒許挂冠還。
”三詩俱欠風韻。
《十二代詩選》亦曾收入,存其人也。
明初閩縣趙迪遊神光寺,登道山亭,讀曾南豐先生撰碑詩,見《十二代詩選》:“不見神光解吐虹,滿亭苔藓舊遊空。
職方諸貢歸王會,賢守遺碑見土風。
城郭尚存人物異,江山如故古今同。
欲将往事增惆怅,望斷煙波沒去鴻。
”據此,則曾南豐道山亭碑”明初猶存。
許氏石林之濤園,年來被居人占為果圃,閑檢《遂初堂集·濤園記》附于志餘,使濤園雖廢而記猶存。
國朝潘耒《濤園記》:“福州城中凡三山,烏石山最大。
環山而為寺觀、園亭者數十,許氏濤園最勝。
園之門徑在山足,若堂、若亭、若廊、若榭、錯布乎山之肩腹,極于絕颠而止。
山有峰,園因以為巧石;山有泉,園因以為清池;山有岩洞,園因以為宴休之所;山有高阜,園因以為臨眺之區;山有題名石刻,園因以為碑版;山有長松美□□□□□,園因以為林苑,經營布置,悉出自然。
而穿鑿雕飾者,不能逮□下之。
善為園者,莫許氏若也。
園之主人月溪,倜傥□□工詩文,善書畫,甚愛賓客,四方之士至,必與周旋。
其家去園僅裡許,花晨月夕,無客亦欣然獨往,婆娑忘歸;有客則載酒同遊,據石而坐,選樹而吟,留連竟日,不知家之為園欤,園之為家欤;不知山之在園中欤,園之在山中欤。
善得園居之樂者,又莫月溪若也。
月溪之王父學憲公,少嘗讀書于是,樂其地之幽勝。
既貴,割俸買之,規以為園,殁于官,未暇居也。
伯子瓯香先生,複拓而廣之,增置亭台,疏泉剔石而園之勝始具。
先生嘗自為文記之。
又标諸名勝,大書刻于石壁。
當明末年,園之勝甲一郡。
已而,滄海揚塵,烏石山為駐軍之所,喬松合抱皆樵以為薪,屋宇毀拆殆盡,兵厮隸卒分占其地,仲子于王,雖貴為侍禦,不能複也。
年來兵氛稍息,月溪念祖父故業,不可以久屬他人,于是罄竭心力,日恢月複,其二子曰鼎,曰鼐,亦能仰體此意,黾勉從事。
久之,而其地始歸,又久之,而屋舍粗具,雖未能頓還舊觀,而規模次第可睹矣。
大都物之成乎人者易移,而因乎天者難壞。
吾見豪家之園,累石為山,鑿土為池,高高下下,窮人力為之,一時非不爛然也。
浸假而化為兔葵燕麥,有求其蹤影不可得者,豈若茲園之依山憑壑,有大力者不能負之而趨,雖薦經兵火,一整頓間,水石依然,煙巒無恙,為之不勞而傳之可久,不亦善夫?雖然,奇山秀水,就而為園池者何限?不旋踵而易主,則可久之道又不惟其地,惟其人。
許氏既世有令名,而月溪修複茲園之意,曰:‘某泉,吾先人之所導,某石,吾先人之所刻。
’一一本之孝思。
二子複能缵承其志,詩書孝友之澤未艾,庶其長有茲園也乎?請書之以為券。
” 光緒丙戌,得侯官鄭昌英家藏《洪永十才子詩》,補錄《烏石山志》未脩者三首,王偁《登宿雲台》詩:“一迳緣蘿到上方,宿雲台閣樹蒼蒼。
憑虛目送秋鴻遠,向夕窗涵海雨涼。
童子見人能下拜,老僧出定自焚香。
近來性癖耽禅悅,長向空門禮法王。
” 又《與夏少府迪話别登薛老峰》詩:“新秋客裡喜相逢,絕頂高臨興不窮。
遠嶼綠波孤鳥外,亂山黃葉白雲中。
明朝霄漢應誰共,别墅琴樽此會同。
去後重來相憶處,短筇吟倚候歸鴻。
” 林鴻《秋日同韓玄登宿雲台》詩:“野客滄洲至,乘閑上古台。
江分平野斷,樹盡遠天開。
散策尋芳草,班荊坐石苔。
秋陰将日去,雁影帶寒來。
香積雕胡飯,筵芳竹葉杯。
相逢成暫醉,何必問蓬萊。
” 榕城内外,凡近水依寺之處多祀疫神,稱之為“澗”,呼之為“殿”,名曰“五帝”,與之以姓,曰“張、關、劉、史、趙”。
以幹例禁,奉武聖于前殿,榜曰“武聖廟”,城外水部門曰“水澗”,井樓門曰“井澗”,湯門曰“湯澗”,東門曰“東澗”,西門曰“西澗”。
城内有“南澗”即古南澗寺,詳卷三“南澗寺”條下。
今稱上殿,北澗在華林寺旁;中澗即冶山太歲殿;嵩山澗在柏姬廟前;穿山澗在穿山境;芝澗在今開元寺右;所雲玉山澗即以玉尺山得名也。
玉尺山,唐為閩山保福寺,宋改法祥院,亘光祿坊皆寺也。
故澗殿建于寺旁,殿中祀老佛、五帝之外,别祀二神,一曰“黑爺”,傳為元時人,溺于玉尺山壑中之古井,鄉人以為得道,至今祀之。
《通志》載:神光寺有萬福樓、歇青亭、又葉節愍祠,明季建,乾隆二十七年修。
蒼,續修《烏石山志》時,據國初魏憲鈔本入祀高賢者鈔錄增入。
後閱《惠安縣志》,黃克晦與周樸同祀高賢,可知當時亦附流寓,則韓渥、陳陶諸人定必與焉。
陳薦夫集有祭陳汝大、閩縣陳椿。
徐惟和、閩縣徐熥。
陳子卿、莆田陳翰臣。
林初文、福清林章,初名春元。
王懋宣侯官王應山。
入高賢祠文,是徐熥死後又複增祀多人。
按懷安袁表入祀高賢,在六十餘人之内。
魏憲所載多顯宦,非屠使君、徐惟和意也。
《烏石山志》已續刻,不及更正,附記于此。
光祿坊道南祠,有巨碑仆地,傳為二金公祠碑。
按:嘉靖八年,提學金贲亨修理道南書院。
嘉靖四十一年,其子立敬亦督閩學,繼父志重修賢祠。
詳“道南祠”條下。
後人建二金公祠于道南祠中,旋圮,碑亦磨滅。
光緒十三年,閩浙總督楊昌浚捐廉為倡,楊氏族人集赀成之,邑人楊浚董其成,規制一新。
十四年,祠成。
楊昌浚《重修道南祠碑記》:“有宋理學名儒輩出,推其緒必曰‘濂、洛、關、閩’,顧洛本于濂,閩本于洛,自龜山楊氏師事程門,載道南來,然後開閩學一派,一傳羅豫章,再傳李延平,三傳而至朱子,遂集其大成。
溯厥淵源,龜山先生之功不綦遠且大欤。
福州有道南祠,自宋寶祐六年始,厥後屢有興廢。
至我朝康熙年間,奉特旨發帑興建,禦賜“程氏正宗”匾音,于是先生之道益光,先生之祠益重,曆今百八十餘年矣,祠宇日漸朽敗,春秋祀典亦幾成具文。
予莅任後,即思舉而新之,值海防方亟,未暇及也。
丁亥夏,詣祠瞻拜,慨事不容緩,費無所出,乃捐廉為倡。
餘屬楊氏子姓量力相助,而以其裔孫雪滄内翰董其事,經始于上年十月,越今年三月,飨堂及門樓、牌坊、西偏廳事、報功祠以次告竣,尚有遵道祠、立雪堂,亦責雪滄續成之。
是役也,本應取給公家,楊氏族人獨能集赀成事,足見君子之澤留遺為無盡耳。
莫春吉日,率文武各官敬謹緻祭,并落成焉。
嗟乎,閩為濱海奧區,近年來殷富倍于往昔,而異端紛起;教學之際,風氣亦稍稍變矣,尚願士生其間者,聞先生之風,貞志守道,毋惑歧趨,庶幾經正民興,邪慝不害,海邦鄒魯之遺矩久而弗墜。
予西行有日矣,将重尋關學之源,尤冀閩學繼起有人也,特書此以谂來者。
”楊浚《重修福州道南祠碑記》:“谷梁子雲:‘宮室不設,不可以祭,次及服器,有司備職,無或阙’,謂薦其敬也。
福州道南祠,祀先文靖公,昉于宋,尤隆于國朝,薄海昭敬,不獨閩也。
矧生同裡、系同源,經紀之責無旁貸。
光緒丁亥夏,湘鄉督部楊石泉尚書詣祠展竭,初稽彜章,繼倡繕葺,命浚主其事,庀工重整,蓋推敬事之一念于先聖賢,道統所系,進修齊而治平,将以典學輔吾君,文教導吾民,一祠慬矣,凡百毋不敬焉。
爰襄一姓,籌巨款,先建大堂,妥神靈也;次創廳事,俾祭日省牲有所,更衣有所。
且複報功祠,不忘曆代之董厥成者,為率作興事勸,後,有立雪堂、遵道祠,旁有龜山書院、講堂,集資續修。
是役也,隘者宏之,窪者平之,朽者易之,黝者新之,既鞏其基,更存其禮,立新規,洗舊習,于神居以敬,于祭臨以敬,用副我大府之所維持救弊補偏,苦心振刷,由後視今,當敬而無失,斯千百年如一日,愈以見聖朝孝冶天下,笃親敬賢,遠迩向化。
而左海馨香,名教樂地,實自吾道南矣始。
” 明吉水毛伯溫,嘉靖間曾按福建,《郡志》失載,有《鄰霄台和丁近齋》詩:“殊方久客情能遣,高閣同登意忽開。
遏日高帆過西峽,霾雲古樹壓南台。
沙村近帶農田出,海岸遙看賈舶來。
醉下虛亭尋古迹,斷碑危碣半莓苔。
” 予在紅雨山房近十年,凡山石之有文字者,皆先椎拓而後鈔錄。
間有漫滅疑似,則俟日出或雨後,與劉子永松注目谛審,自以為詳盡矣。
乃書成三十餘年,仁和魏稼孫,鹾尹錫曾來閩,為言石刻一類,尚有訛脫。
據拓本校示十條,皆精鑿不移,因急改正。
魏君著有《金石萃編校誤》及《績語堂碑錄》兩書,為自來著錄家訂訛補阙,非目驗者不收其錄,茲山石刻約十之四,方以未見全拓為憾。
惜劉子蚤卒,石墨散亡,予自中歲以後,塵事牽率,欲求蹑屐振衣,扪剔崖字如曩時冒雪登山情景,邈不可追。
愧得魏君之助,顧無以助魏君,且無以乞魏君校定石刻全卷,泚筆書尾,怆往感今,敬語山靈,庶踐後約雲爾,同治癸酉十二月,郭柏蒼識于文儒中社之雲閑堂。
《烏石山志》卷之九終 于麓古天開圖畫樓,開镌匠吳大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