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四

關燈
勤騎射,汰補目兵之羸弱而簡車徒。

    凡茲老成練達之深心,莫非桑土綢缪之至計,顧乃患生肘腋。

    寇起門庭,誠有如睿鑒所雲:“智不及施,勇不暇展。

    ”者公奮身罵賊,緘口絕糧,兇焰彌張,毅操益勁。

    段司農笏批朱泚,顔杲卿面唾錄山,自昔所稱,于今為烈。

    将食叛人之肉,枵腹不饑;每握義士之拳,拊膺欲絕。

    若冰趨乎鼎镬,而鼠視乎豺狼。

    仇尚戴天,憤餘生之與共;艱逾齧雪,誓九死以不移。

    卒騎虛旦柳而歸,允兼慷慨從容之美。

    未幾底定,大節益光,皇上轸悼,荩臣優賜,谥蔭祭葬,重以禦書,給為家寶,可謂極褒嘉之異數,備存殁之至榮矣。

    惟我閩人,欽魯郡之孤忠,思國僑之遺愛,已于康熙己未佥籲建祠,飨祀春秋,至今九載。

    近薦紳士庶,忾慕益深,謀拓祠而大之,先立華表,用壯觀瞻。

    請于撫軍張公,捐清俸以佐梓材,郡守王公經營以董其成,扶植人倫,信群公秉彜之好,讴歌子惠,尤八郡愛戴之誠。

    廟貌翼嚴,浩氣将道山并峻;英魂昭假,芳名與炎海同流。

    勒可久之龜跗,揚不磨之鴻烈,樵蘇一禁,永為彰德之林;俎豆二丁,長作表忠之觀。

    ”張希良《重修範忠貞公祠堂碑記》:“乾坤之所以不壞,人類之所以常存,而三綱九法之不至于淪胥者,繄何物哉,則恃有忠義之氣以維之也。

    是氣也,涵于心,根于性,而成于學。

    其未發也,窅然與無極同體,發則貫日星,薄風雷,亘河嶽,甚而齒可折,舌可斷,脰可損,血可為碧,而此氣必不容夭阏焉,于以厲世,磨鈍相勸,為國家不二心之臣,而亂臣賊子亦知所少戢矣,于少保忠貞範公可觀焉。

    公諱承谟,字觐公,為太傅文肅公仲子,少習台閣故事,多讀書,其于忠孝大節,雖由性植,亦其家學所漸然矣,量寬宏,恂恂弱不勝衣,遇事則毅然不可奪。

    當章皇帝時,常侍禁中,壬辰成進士,曆官直綸閣。

    今上尤重之。

    畀撫浙江,威惠大行。

    先是錢塘潮失期者十年所,公至複故,人異之。

    以病請告,浙人撾鼓叩阙,乞寇君為留一歲。

    旋晉八閩總制,複引疾,且請陛觐,召對慰勞有加,賜尚方珍藥,遣醫相望于道,親解禦服,以寵其行,眷遇之隆,人臣罕俪。

    公感激思效,念海疆凋瘵,軍政廢弛,逆藩久跋扈,于是疏展界以安民,調協憲以安兵,複裁額以實伍,赦逃弁,叙勞勣以收山海之雄,綢缪略具。

    甫五月,而逆豎反。

    先是公謀以數十騎出據閩安,又欲托巡海,置身外郡,為牽制逆豎計。

    皆為同事所阻,不果行。

    而時逆迹未彰,公出适滋疑貳,反授逆豎以辭,而操文墨者因得為公罪。

    公是以甯堕虎口,勢孤力屈,而惟拼一死謝封疆也。

    公往,奮身大罵,逆豎怒,纍公深室,防護謹,求死不得,絕食逾十日,不死,吞虿亦不死,氣□辱罵如初。

    逆所為逼脅窘辱者百端,卒不屈,乃著《蒙谷自序》及《百苦吟》以見志,如是者三年。

    而賊勢日蹙,遂決意殺公,遣逆黨至系所,公從容北向稽首,遂遇害。

    其弟承譜、賓幕嵇永仁、沈上章、王龍光、李全、領纛王天祐、家隸于通等五十餘人感公壯烈,皆死之。

    逆豎怒公不已,焚其屍而投之郊,蓋康熙十五年九月十六夜也。

    嗚呼,當逆豎之初逞也,使人盡如公,則賊氣必挫,賊焰可以不張。

    始也,多方牽掣以敗其成。

    一旦倉卒,愕眙屏息,叩頭而乞餘生者相随屬也。

    公以孤注砥狂瀾,奈之何哉。

    然公凜凜正氣,陰褫逆豎之魄,而喪其膽,宜乎公骨未寒,而逆豎已煙消灰滅也。

    天子憫公忠,特贈宮保,谥忠貞,禦制碑以表公,随磔逆豎于市,以釋公憾,并聽立廟以旌公忠。

    嗚呼,公雖死猶生矣。

    公亦罹拘辱節,毛盡而志不回,蘇子卿之雪窖也;抗首淮西,取忌希烈,顔清臣之佛寺也;賦詩寫恨,困踯幽憂,無挫辭亦無變色,文信國之小樓也,是非炯炯忠義之氣根于性,成于學者深,而烏能臻此乎。

    祠在道山之麓,歲久盡頹。

    制府大中丞子延興公奉特簡駐節茲土,清至,飲閩江一勺水,節縮俸糈,鸠工庀材而新之,神明煥然,觀瞻肅然,于以仰體我皇上勸忠之意甚深且遠,而有裨于三綱九法甚大。

    予備史局,于忠貞,實後進也,固樂得而紀之,并系以銘,銘曰:“井蛙窺天,尉佗坐大。

    逆穉而狂,亦甘化外。

    紛紛白馬,攘攘黃巾。

    王鐵暫逋,磨牙唫人。

    九日為昏,三山鼎沸。

    劫我官司,刀蜂劍蝟。

    桓桓範公,世笃忠貞。

    手劍而起,毛發風生。

    舌奮常山,笏挺太尉。

    虿怒首撄,三年纍絷。

    絕粒不死,吞腦仍存。

    炳炳大節,地揚天掀。

    天成公節,終假賊刃。

    公骸可灰,公心難燼。

    魂遊帝所,氣薄天阊。

    和哀死榮,廟貌是皇。

    駕風鞭霆,英靈如在。

    還作山河,衛我炎塞。

    考鐘伐鼓,男走女奔。

    血食千,忠考一門。

    ” 林佶《陪登範公祠》詩:“玉堂飛蓋到閩邦,蓮幕移樽叩竹窗。

    山勢嵚崟環萬堞,沙痕明滅俯雙江。

    劫餘廬井悲生促,醉裡乾坤見道龐。

    晚際天風起蘋末,濤聲欲戰老龍降。

    ” 李象元《谒範忠貞祠》詩:“幼讀南豐文,知有道山亭。

    今我來登眺,乃以烏石名。

    蓬瀛吾未見,見斯亦惬情。

    昔為釋道區,寺觀間榛荊。

    近祀範制府,祠宇薦芳馨。

    公父佐昌運,公學紹家庭。

    得天浩然氣,百折愈堅貞。

    畫壁抒忠憤,遺詩泣百靈。

    睢陽與文山,取義同一誠。

    禦書褒節烈,金碧耀日星。

    亭閣翼左右,松竹郁蒼青。

    此山雖不高,得公實峥嵘。

    八郡山川拱,一島煙霧清。

    當年狂逞輩,轉盼皆無成。

    而公神在茲,赫赫長如生。

    ” 顧永年《谒範忠貞公遺像》詩見石刻。

     王禮《谒範忠貞祠》詩:“烏石閩南第一山,豈知蓬島在人間。

    亭台遠眺乾坤老,碑碣高懸歲月間。

    自是忠貞銘海國,許多翰墨鎖松關。

    徘徊不盡千秋憾,嘯對長風未忍還。

    ” 孟超然《範公祠》詩:“百苦詩如正氣歌,忠貞大節壯山河。

    山中樵采無須禁,竹柏萊陽淚不磨。

    ” 陳建勳《谒範忠貞祠》詩:“仗钺南來鎮此疆,崎岖旋見動欃槍。

    酬恩不惜捐軀苦,拊節還聞罵寇剛。

    滿地千戈悲守土,連天烽火陷殊鄉,千年遼海魂歸去,華表應看唳鶴翔。

    ” 郭植《谒範忠貞祠兼吊稽留山先生》詩:“倚空山色郁岹峣,想像忠貞賦大招。

    後起世臣銘社稷,當年高節矗雲霄。

    靈旗夜卷平台月,毅魄秋呼碧海潮。

    舊友可憐同慷慨,陰崖松柏莾蕭蕭。

    ” 稽公祠 在範公祠上,祀國朝死節江蘇無錫縣生員贈大學士吏部尚書稽永仁字留山,為範總督幕賓。

    康熙十三年耿逆之變,下公于獄。

    至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公聞範公被害,亦自經死。

    初袝于範公祠,乾隆間以子璜貴,贈今爵,改建專祠。

     陳忠毅祠 在範公祠左,祀國朝殉難溫處道陳忠毅丹赤。

    字獻之,順治辛卯舉人,授四川推官,後為溫處佥事。

    康熙十三年,耿逆兵迫瑞安,鎮将祖宏勳擁兵脅丹赤,丹赤不從,罵賊,死。

    十六年,贈通政使,谥忠毅,谕祭文。

    謹錄卷首。

    二十二年,建特祠于殉難之所,遣官谕祭。

    禦書匾,謹錄卷首。

    子參藩一夔,摹歸懸諸祠。

    乾隆九年奉敕重修。

    鄭開極《陳忠毅公祠碑》文亡。

     施公祠 在華嚴岩側,祀國朝靖海将軍靖海侯施襄壯琅,康熙間建。

    王熙《施公祠記》:“公諱琅,字尊侯,琢公其号。

    先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遠祖評事公始從福清分居于晉江縣之南浔鄉,遂為晉江人。

    至公父達一公,舉丈夫子三,公其次也。

    少倜傥,多勇略,鼎革初,與弟安侯從戎閩粵間。

    時海寇方張,金門廈門皆寇淵薮,屢犯會城,踞閩安鎮羅星塔。

    朝命定遠大将軍統兵進剿,素聞公名,署公副将随征,攻複閩安,論功實授同安副将。

    □洲為同安門戶,寇築壘其上,逼瞰縣城。

    公晝夜防禦且守且戰,卒堕寇壘,尋升總兵官,會添設水師提督。

    廷議推毂公,遂以公移鎮海澄,控扼全省。

    時海禁嚴,瀕海居民悉遷入内地,寇剽掠無所得,始聚屯澎湖,攻據台灣為巢穴,而時時出沒島嶼間為患。

    公偕總督李公率泰,以舟師進攻,寇迎戰敗走,諸島悉平。

    上知公練習海事,遣大臣入閩招撫,就問公,公密奏可取狀,遂授公靖海将軍,統舟師克期渡海,會阻于飓風,不果。

    上趣召公入朝,面奏機宜,加公内大臣,晉封伯,留京師。

    逆藩叛,海寇乘間竊發,攻陷海澄,圍泉州,犯漳州,來往飄忽,久之未撲滅。

    總督姚公啟聖率銳師直抵廈門,賊衆悉遁歸台灣。

    事聞,上念台灣一日未平,則海氛一日未息,即日召見公,授方略,賜禦膳,加太子少保,回閩治兵。

    公計寇在台灣,所恃惟澎湖之險,惟攻克澎湖,則台灣瓦解。

    乃以六月誓師,破浪直進。

    敵率衆拒戰,勝負未決。

    日暮,泊舟八罩島,水急石利,舟不得住。

    海潮驟長與島平,飓風欲作遽止。

    公以手加額,曰:‘天佑我師也。

    ’鼓勇進攻,炮石傷目,不為止。

    諸軍繼之,呼聲動天地,賊衆悉披靡,遂克澎湖三十六島。

    公遂遣裨将谕降而以捷書馳奏阙下。

    上大悅,進封公靖海侯,世襲罔替,解所禦衣賜公,制五言詩,親灑宸翰,褒美甚至,僞藩納款。

    公至台灣,宣播皇上德意,籍其戶口,疏請于朝廷,立郡縣,分置文武官吏,興學校,定賦稅,海外悉平。

    戊辰春,太皇太後升遐,公入都哭臨時,上遣大臣勞公于蘆溝橋。

    入見,慰問備至,錫宴加等。

    又數年,疏請陛見,拜起間,上命左右扶掖之,公頓首言:‘臣年老且衰,海疆事重,願更擇人,解臣任。

    ’上曰:‘吾用汝心,不在手足,俟二十年後,方如所請耳。

    ’賜宴歸。

    公在鎮十餘年,以閩人罹海患久,闾閻元氣未複,一意休養生息,其大指在寬以莅衆,嚴以束兵。

    今瀕海數千裡,桑麻被野,煙火相接,公之力也。

    尤敬禮士大夫,敦尚文學,治軍之暇,多延賓客講論文史為樂。

    天性孝友,事父母克盡誠敬,雖公務旁午,定省不懈,長兄卒,以長子世澤為之嗣,事叔如父,撫侄如子,至于平時故舊,尤笃念不忘也。

    春間出行郭外,偶感風寒,遂不起。

    嗚呼,公起自偏裨,位至将帥,晉秩宮保,绾通侯印,子孫世世承襲,功名之際,可謂盛矣。

    結發從戎,身經數十戰,最钜者在澎湖,百年逋寇,不旋踵而滅,濱海居民複生業者,亡慮數百萬,舟師估舶,連樯于萬裡之外,揚帆往來,若履戶庭,遐方寶貝,麇至麟集,魚鹽蜃蛤之利,充牣阛阓,此固我皇上盛德大業,聲靈所加,無遠弗屆。

    而當其奮勇獨進,出入于洪濤巨浪之間,奏膚功,建鴻績,公之猷略豈不偉哉。

    而又能謙讓不伐,以功名終,雖古名将,無以過也。

    是為記。

    ” 林佶《施靖海侯祠》詩:“左旗右鼓奠南陲,誰擁貔貅建節麾。

    相度謀成平蔡日,征南功就伐吳時。

    廿年舊德留閩峤,八郡遺思遍海湄。

    有子埙箎看代起,不須堕淚讀殘碑。

    ” 陳錫疇《宿施公祠》詩:“烏石山頭靖海祠,我來晚眺發幽思。

    煙開夕照沈岩窦,雨過蒲帆向海湄。

    極目平蕪秋色老,深談彷佛夜鐘遲。

    他年記此曾經宿,門外崚嶒般若碑。

    ” 犀塘莊氏祠 在山南麓杏台裡前。

    康熙間建,祀高郵州知州侯官莊振徽。

    振徽嘗倡修洪山橋,築福清江陰祖居,衛田堤,立義渡,完合族丁糧。

    卒,族人建祠烏石山崇報焉。

    望潮峰見《名勝》。

    及正德間林廷玉題石見《石刻》。

    在焉。

    今為莊氏家廟。

    《通志》:“莊振徽,字世慎。

    順治甲午舉人,知武緣縣,民多峒處,以劫掠為事,告冤者月以百數。

    振徽姑置不問,閱半載,總其詞,得渠魁二十三人,窩藏者邑諸生某也,佯托考課,擒之。

    督兵校五十人,分十隊,令生前導,擒賊十九人,次日皆斃杖下,邑境以安。

    武緣地無斥鹵,人艱食鹽,課不及辦,乃招商賈運于廣東,民立碑圖像以祀。

    轉高郵州知州,以艱歸,嘗倡修洪山橋,築江陰祖居,衛田堤,立義渡,完合族丁糧,族人建祠道山,崇報焉。

    洪山橋在鳳山側,初為鳳一橋、鳳二橋、鳳三橋,明成化十一年鎮守太監盧勝廣舊址重建,為水門四十餘,其七門當沖,流水急,石崩。

    至二十二年壞,太監陳道重修,屢修屢壞。

    萬曆六年,都禦史龐尚鵬重建,蓋屋橋上。

    三十六年毀。

    三十八年,知府喻政重建。

    國朝順治中又毀。

    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少保姚公啟聖以平海餘力大修橋道,砌城浚河,複命士大夫莊振徽等及洪山寺僧募化,易以石梁,仍架屋以蔭行者。

    橋南重建洪山寺,橋北自立祠堂,塑像其中,二十二年落成,擇福州有福壽鄉先生行之,始許庶民奔走。

    明崇祯庚辰進士憲副林日光年滿八十,壽跻重宴,(天啟甲子舉人)。

    夫婦齊眉,一門四代,少保禮聘啟行,觀者如堵,亦一時之盛事。

    光緒八年重修。

     汪公祠 在天秀岩下,祀國朝督學佥事汪薇,字思白,一字棣園,歙縣人。

    康熙乙醜進士,入《府志·名宦傳》。

    薇康熙三十六年任福建督學道,考校公明,斷絕請托,自題文場楹帖曰“爾無文字當安命,我有兒孫要讀書。

    ”又采取曆朝詩之有關倫常者,裒為一帙,名曰《詩倫》,張伯行為序。

    秩滿,閩人肖像祀之。

    卒之日,九郡人士聚哭之。

    今祠圮。

    國朝餘甸《題汪學使祠》詩:“國家設學臣,所以勵正士。

    行誼斯為先,其次文史。

    中或雜薰莸,氣象别都鄙。

    所貴在持衡,養醇去其滓。

    令翙忌鳴岡,維君子之使。

    此法久相承,此意浸微矣。

    既為利之階,旋為衆所指。

    好德不同孚,波流相與靡。

    卑者勿複言,高者獵聲美。

    往複奔走間,何異五都市。

    閩風頗迂疏,雅不谙機詭。

    誰實斧以斯。

    窮琢天真毀。

    公能挽其頹,中流一柱砥,苞苴奚以為,請托不可恃。

    神看歐冶飛,明須秦鏡拟。

    大言媲皇墳,正音诎變征。

    切墨應準繩,瀝液潤餘子。

    公才若巨潮,公節清徹底。

    三年士習端,頑懦為之起。

    輶車指屬邦,遮道進筐篚。

    無遇與不遇,感激相擁轵。

    一棹返江南,風月侵行李。

    文光射天文,蝄象魄驚褫。

    障百川而東,瀾回不複圯。

    聳身鬥嶽間,百物欣仰止。

    愛而莫助之,仁恩浃肌理。

    道山一脈傳,溯源以及委。

    非公之精神,孰與配芳軌。

    徽國有功臣,俎豆馨千裡。

    庶幾見羹牆,好德周行示。

    ” 郭雍《哭新安汪夫子于道山書院》詩:“夫子今雲沒,風流不可尋。

    隕星滄海杳,遺像白雲深。

    大雅傷邦國,斯文感古今。

    豈徒知己淚,沾灑道山岑。

    ” 清苕書院 在山之陽九賢祠側,祀國朝提督學政沈涵。

    字度汪,歸安人,入《府志·名宦傳》。

    康熙四十二年,以左庶子督閩學政,入仙霞關,誓曰:“如有負心,不克過此。

    ”至閩,士習為之丕變。

    九賢祠系涵疏請建立,秩滿,閩人即于祠旁肖像祀之,署曰:“清苕書院,今增祀明萬曆中督學副使沈儆炌字叔永,歸安人,入《府志·名宦傳》。

    國朝嘉慶中提督學政錢福胙。

    字雲岩,錢塘人。

    蔡世遠《清苕書院碑記》:“皇帝禦極之四十有二年,例應分遣廷臣視學四方。

    上特重其選,召翰詹詞臣試者再,複饬大臣保舉,非聞望素優、學行兼至者,不得與是選。

    而吾師吳興沈公适膺閩中之命,閩之學臣不統于督撫自公始。

    歲科既竣,三山人士構祠于烏石山之陽,匾曰:‘清苕書院’,公鄉有苕溪故也。

    于是博士弟子員再拜稽首,而志之石,曰:‘今之稱學使者,莫不曰惟公與明矣。

    今公兩試所取文武士,凡二千九百九十一人,纖毫不雜以私,可不謂公矣乎。

    公所巡曆,群無留良之歎,可不謂明矣乎。

    公亦可以上報聖主而下對諸士矣!雖然,竊謂此不足為公異也。

    方今天子聖明,文治振興,諸學臣争自祓濯,以佐太平,誰肯厚自封殖,目迷五色,以為國家羞。

    況公一代偉人,了此宜無難者。

    所難者。

    公之清之慎之寬厚而忠恕,淪浃我閩耳。

    公之始入仙霞關也,向天與神告曰:‘自茲以往,某有敢負此心者,不複過此關爾。

    ’時聞公言,未即信也,及試一二郡,衆乃大服,即除補起複諸事例,亦饬胥吏,都不用一錢。

    吏胥至互相語曰:‘公身自如是,我複何言也。

    ’往時,學使者巡曆所至,供億頗煩,公省其費十之七,曰:‘吾寬一分,則民間寬一分物力也。

    ’帷帳服物,下至纖悉器具,試畢一一還歸本州郡,不私毫末也。

    試之日,晨向天九叩,曰:‘願天牖其衷,使得佳士也。

    ’所親仆從及吏胥,足迹不得到場中,巡察封識甚嚴也。

    公又嘗言,吾于才多處,苦遺珠,才少處,又苦濫額。

    美惡隻于毫厘,辨之蓋其難也。

    諸生補弟子員,在三十年以前者,不置下考,其他下考亦減從前之半,體聖天子優老恤才之意也。

    終任未嘗苟徇有司,褫革青衿一人,正試外課詩賦雜文,以敦古學。

    新進文武生,每月有課病學者,鮮熟傳注,特頒條教,示以限年讀書之法。

    與諸生語,懇至如家人父子,且曰:‘士貴立品,汝輩苟無品,即獵取科第,擁高官厚祿,吾不忍見也。

    ’至武選一途,世久目為具文,且或視為利薮,公曰:‘吾為朝廷慎選舉,為國家儲将才,何可輕也。

    ’試策論後,躬自校射,射中者即行面試文理,優而與前卷字迹符者,然後取之,防代筆且倩射也。

    嗚呼,以公之公與明如此,以公之清之慎之寬厚而忠恕之益以成其公與明如此,小子等敢一言以斷之曰,誠而已矣。

    昔溫公稱劉忠定一生惟誠字,縱橫妙用無處不通。

    趙清獻日所為夜必焚香告天,無他,誠故也。

    誠則純乎天理,而萬善随之。

    今夫學使之官,苟誠有不足,則重于文而輕于武,勉始而懈終,慎大而忽小,身家誤之,苟可以為之念誤之,左右壅蔽誤之,彼其初豈不嘐嘐然自命哉。

    理不勝私故也。

    公至性過人,學有原,本心與天理相往複,天理盡則人情畢。

    周若農夫自謀其田,梓人執其斧斤準繩以度物,故能兼此數善如此。

    今歲科兩試已畢,公所自盟于天與神者,可以告無憾矣。

    閩中之士,無論遇不遇,言及公,至有感泣者,即至山村裡巷,野老行商、兒童走卒,莫不欷歔感歎,謂數百年來未有也。

    是豈浙水閩山所流衍郁積磅礴陶鑄而成者欤,抑由我皇上求治育才,知人善任,故公應會而生欤。

    公異日立朝,必能規樹大業,傳之無窮。

    小子等幸得廁公門下,亦宜不自菲薄,痛加刻勵,倘異日或身立名成,使人指而數之,曰:‘此某公所得士也,’庶無負公一片誠心而稍以報公于萬一也夫!公諱涵,号心齋,浙西歸安人,丙辰進士。

    公之曾伯祖谥襄敏,諱某者,于故明萬曆中督學吾閩,閩人亦立碑頌德雲。

    ” 李公遺愛祠 在山北麓,祀國朝福建布政使李赓芸。

    嘉慶二十二年建。

    國朝陳壽祺《福建布政使李公祠記》:“餘讀《漢史》,趙廣漢、韓延壽,蓋寬饒、蕭望之、王嘉諸傳,未嘗不廢書而歎也。

    自古賢不肖異趣,如冰炭不相入,其勢固然。

    乃若兩賢相遭而龃龉龁不至,傾踣不止,何與?寬饒诋挫于有司,望之讒抅于宦寺,嘉見劾于馬宮,夏侯勝諸儒卒皆抱忿自裁,天下憐之。

    至如長倩之劾趙、韓,抑又甚焉。

    廣漢脅持丞相,禍由自作。

    延壽直因蘭陵忌害,陷以罪法,是豈容賢重能之道耶?顧蕭王處衰世,故觸羅綱,趙韓蓋并值孝宣英主,而同時殺三賢吏,刑罰可謂中耶?縣官不白其冤,吏民雖千萬人号泣守阙,莫能籲請于朝,報事殁世,此尤漢臣之不幸已。

    今李使君忠清正直,橫遭夭枉,賴朝廷神聖,遠照覆盆,閩人義尚,奉嘗不絕,其情與蕭王同哀,而其遇乃不啻過趙韓蓋等千萬也。

    初,閩中兩大府與使君皆從令長跻高位,督府铮铮強介,亦使君舉将也。

    使君名顧出其右,且骨鲠,常廷争,督府行牍有所不可,辄持不下,必平反而後已,以是數與督府忤。

    會龍溪署令某不稱職,使君為監司,檄改教官,使解印绶去。

    令嗛之,因雜摭公私計帳為陋規,誣使君受贓,上書讦之衆長吏。

    督府不之察,遂與撫府謀,遽登白簡,然猶與使君相慰藉,久之命下,則使所屬吏參鞫反覆,駮摘數數,連晝夜簿責,吏迎風指辄摧辱,使君故儒者,素剛。

    重名節,位尊而見淩,年且老,不勝憤激,遂自經死。

    嗟乎,李将軍一武人耳,尚恥對簿幕府,自甘刎頸,況使君乎?春秋之義,為賢者諱,雖有一眚,猶将覆蓋之不暇,奈何仇貞良以逞讒慝,失休休之度,而坐隳天下之寶也哉。

    然使君既死,獄益急,禾钹而肉躏,轇葛株蔓,谳不可成。

    疏上,天子震怒,命二大臣往覆治。

    當是時,閩中人情匈匈,上下同聲嗟悼,奔走皇皇,涕泣祭奠者踵接于使君之門,同寮以下相與赙其喪,優恤其孤,不顧忌上官,黎蔗相與悲憤謗,累月不可止。

    于是士民數百人候天使至,遮道訟使君仁賢,願共建遺愛祠,以報惠政。

    天使以情入告,案核所讦無左驗。

    于是制诏,稱使君良吏清廉者再,立黜大府,重譴諸傾仄吏,而雪使君之污,嘉斯民直道之公。

    獄竟伸,而祠亦竟立。

    嗟乎,使君死誠過,然非盛德,有以不忘于人,則鮑司隸舉幡太學之義,安得見于身後?非聖天子明見萬裡,愛惜賢才,則直不疑盜金之誣奚以辨?而朱仲卿、王稚子之廟食奚以遂邪?此趙韓諸子之所飲恨于九泉,而孝宣之所含垢于千載者也,使君其足以不死矣。

    祠在福州城南懷德坊。

    其成也,以嘉慶二十有三年夏五月,始飨之日,督撫以下畢臨祭。

    鄉之人祗事不怠已,屬餘為之記,其舍宇、界址祀産條法及呈狀、捐赀諸姓名則勒于他石。

    使君,嘉定人,諱赓芸,字許齋,第乾隆庚戌進士,嘗從詹事錢曉征先生問業,谌深經術。

    令于越,有循績,舉尤異,故相韓城大興,今兩廣總督儀真公鹹重之。

    上親政初,公卿密薦,洊擢守郡,莅閩治如越,不數年三遷至布政使,骎骎畀節钺矣。

    惜不獲竟其用,然而使君所伸固不以彼加此,乃系以迎享送神之歌,其詞曰:‘芳椒堂兮辛夷楣,張雲幄兮山之陲。

    靈下上兮薛峰,乘夜月兮從文貍。

    蕉黃兮荔丹。

    雜蕙肴兮朝餐。

    視我民兮依依。

    薦薄醑兮涕潸。

    靈之降兮醉釂。

    魂睠睠兮嶺峤。

    榑桑升暾兮九幽晝燿。

    佑福兮海隅。

    鳴金鼓兮箫竽。

    屍祝兮世世。

    靈來歸兮康娛。

    ” 吳賢湘《詠李方伯事》詩并序:“嘉慶二十一年,改教龍溪縣朱履中,禀讦原管道府得受陋規。

    原管道蓋升任布政使李公赓芸也,素有清操,知汀州時,各屬緻送陋規,并發首縣庫代屬解繳完公案。

    既奏審,總督欲李供認收存代朱解完鹽課欠項如汀州,且數目相符,又畏避授意,屢審屢駮。

    至次年正月十七夜,巡撫率司道伏求開路,督乃言焉,時漏已三下,不及相聞。

    而李以是夜五更缢卒。

    衆銜督謀,佥呈捐建李遺愛祠,求奏請賜額雲雲。

    欽差錄奏參劾,前後欽奉谕旨,總督汪志伊革職,永不叙用;巡撫王紹蘭照部議革職。

    遺愛祠聽民捐建,不賜額焉。

    陋規匪贓私,賢者引為恥。

    申生甚精愚,巨案由此起。

    奏聞付衆論,屢審不中指。

    正月十七夜,叩兩端原委。

    兩賢豈相厄,聞皆大歡喜。

    延年聞鼓聲。

    大命是夜止。

    叔子豈酖人,奈對簿人死。

    削職放田間,恩重邱山比。

    堂堂邦之翰,匹夫溝渎似。

    建祠聽之民,官府不為理。

    聖人權輕重,玉衡平若水。

    餘子何足數,紛紛譽與毀。

    ” 南豐曾氏祠 在山西麓庵邊角,祀宋曾文定公鞏,袝祀明南京禦史侯官曾熙丙、字用晦,洪塘人,詳《郡志》及《閩會水利故》。

    熙丙孫曾燦垣。

    字惟闇,崇祯癸酉舉人,曾廷龍子,著有《即庵詩存》、《即庵遊草》。

    國朝甯夏道入祀鄉賢侯官曾大升、字惟佐,又字二改。

    順治甲午舉人,曆官甯夏道,著有《四書集解》、《大易啟蒙》、《依隐堂詩文集》,詩見《閩詩傳》、《閩詩選》、《國朝全閩詩錄》,詳《郡志》人物傳。

    浙江孝豐縣侯官曾奮春、字為雷,乾隆丙午舉人,著有《紉蘭堂詩鈔》,詩見《國朝全閩詩錄》。

    江西義甯州知州閩縣曾晖春。

    字霁峰,嘉慶辛酉進士,道光乙未科,親見五子登科。

     王壯愍公祠 在山上孟子廟左。

    國朝鹹豐十一年奉旨建,祀浙江巡撫閩縣王有齡。

    字雪香,鹹豐十一年,粵匪重陷杭州城,公以浙江巡撫殉難。

     王文勤公祠 在山南麓緻用書院左,光緒元年奉旨建,祀福建巡撫王凱泰。

    字補帆,江蘇寶應人。

    道光庚戌進士,居官多善政,建緻用書院為諸生治經之所。

    例往台北府,卒于途,奉旨特建專祠。

    民人感公德義,請祀名宦祠。

     郭柏蒼《烏石山王文勤公祠》詩:“獎慰難勳谕祭詳,年來廟祀遍岩疆。

    醇臣不厭鄰巽懦,(公居官和平,不作威福。

    )能吏終防背典常。

    (公刑賞皆循例,不出新異)豈有平反勞後死,(公治獄詳慎,無冤抑。

    )決無拟議及居鄉。

    (公為江北望族,鄉論翕然。

    )千秋香火存公道,遺廟三楹傍講堂。

    ”(公生時為國家惜财用,自處儉約,故即以緻用書院餘地祀公,不以移泰,背其生平。

    ) 沈文肅公祠 在山南麓。

    光緒六年奉旨建,祀晉贈太子太保兩江總督侯官沈葆桢。

    字幼丹,道光丁未進士,由翰林曆官兩江總督。

    光緒六年,谕祭文二道,謹錄卷首。

    光緒六年,禦賜碑文。

    謹錄卷首。

     五通行祠 亦稱“五通廟”,近為“五通境”,在山南麓妙香庵左,傳為元時所建。

    閩中鄉社多奉五帝。

    五六月間,晝夜喧呼,奉神出遊,有所謂請相出海。

    官以其事近于傩,故或禁,或不禁。

    愚人不畏父母,而畏五帝,每有不白之事,則于五帝前破碗詛咒,将五帝首領斫下,謂之頭,以示不直必遭神譴之意。

    後人遂誤指五通、五顯為五帝,往往折其廟宇以奉他神。

    按《八閩通志》:“五顯廟在通津門樓上,樓與九仙鳌頂相峙,其下通舟楫,故榜曰‘通津之門’,俗呼青門樓。

    廟初在河之南岸,即懷遠驿故址,舊名五通廟,亦名龍官廟,後廢移祀于此,世傳神姓蕭,兄弟五人。

    ”按《蘇州志》:“五顯者,婺源土神也。

    初封通贶善應昭□永福侯,通佑善□昭信永休侯,通澤善利昭義永康侯,通惠善及昭成永甯侯,通澤善助昭慶永嘉侯,後加王爵,冠以顯字,遂号五顯。

    又有行祠二,一在布政司谯樓,一在烏石山上。

    神之年代無考,故附于祠廟之末。

    ” 灘神祠 在山上天後宮左。

    國朝嘉慶間,西路商人分閩山廟旁,設灘神香火十身,奉祀于此。

    光緒六年重修。

    按:閩山廟神卓祐之,為秀州推官,挈眷歸閩,舉家沒于溪灘,夢,語裡人曰:‘吾奉上帝命,為爾社神。

    ’裡人即其宅祀之。

    因旁設東西南三溪灘神為從。

    九年,邑人郭柏蒼造石盂、灼台。

    石盂篆書镌“靈哉灘神,四郡十身,出艱入險,佑爾舟民,閩山香火,烏石明禋。

    光緒癸未郭柏蒼銘于石盂。

    ”灼台篆書镌。

    “光緒癸未,邑人郭柏蒼造烏石山灘神灼台,百二十二,工成。

    郡人陳建侯篆書。

    ” 倉王廟 在今常豐倉左,祀都倉王,并奉羅漢寺古佛。

    明洪武十七年,以羅漢廢寺改建常豐倉。

    廟祀之立,當在洪武間。

    按:嘉慶庚午閩縣陳登龍有《循羅漢洋至羅漢堂禅院》詩,可知嘉慶間猶署羅漢禅院扁額。

     《烏石山志》卷之四終 于麓古天開圖畫樓,開镌匠吳大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