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山志》卷之四

關燈
範之徒,幸而唐之韓愈氏能以所得著之《原道》之書,然其于性也,主三品;于仁也,專博愛。

    則猶未免于不詳不精之失焉。

    至宋全盛,濂溪啟其源,伊洛溯其流,渡江再世,文公始集諸儒之大成,使千載不傳之道,複明于天下後世,籲,盛矣哉!于時門人弟子聰明卓越固不為少,然求其始終不渝、老而彌笃者,先生一人而已。

    先生因劉子澄一拜文公于屏山之後,即慨然以斯道自任。

    聽風聲于屋頭,對孤燈于天曙,其堅志苦思為何如也,自是得執子婿之禮,從登廬阜,涉彭蠡,過洞庭,望九疑,宦遊江淮湖湘,吳越瓯閩間,不惟口傳心授于師門,愈久而愈博。

    而其所見名山大川,淵深高厚,皆有以助夫精微廣大之學矣。

    是故征諸事業,則城安慶、禦漢陽最為偉績,著之方冊,則《四書通釋》、《儀禮通解》尤為有功,蓋先生有志于斯文,以陸沈下官,不能大行其學,固可深慨,然聖賢墜緒,非文公無以明;文公遺書,非先生無以成,則斯文吾道,确乎其有所歸矣。

    先生沒,其傳之著者,在閩則宓齋陳氏、信齋楊氏,在浙則北山何氏,江以西則臨川黃氏,江以東則雙峰饒氏。

    其久而益著者,則西山真氏《衍義》諸書,凡今經帷進講、成均典教,皆出先生講論之餘也。

    嗚呼,先生之道傳之後世,先王之書行乎天下,孰不想慕其高風,漸被其餘澤,況鳌峰箕山之間,雲煙蒼莽,神氣流行,慨然蕭然,猶若有見乎其位,聞乎其音容者乎?書院之作,其有功于世教,豈曰小補之哉。

    ”按:貢師泰《勉齋書院記》,系初建勉齋書院時立于太平公輔裡勉齋先生故宅,與烏石山勉齋先生修三禮處無涉。

    國朝蕭震《道山紀略》雲:“道山之文次于曾子固,而亦可傳者,唐歐陽詹之《南澗石像記》、宋鄭昂之《剛顯廟碑記》、元貢師泰之《勉齋書院記》而已矣。

    ”按:貢師《泰記》中叙出太平公輔裡,則此記是于山之文,蟄庵以為道山之文,究之道山、于山,為山則二,其為勉齋書院則一也。

    故附錄于此。

     九賢祠 在般若台旁,祀宋儒楊時、遊酢、胡安國、羅從彥、李侗、蔡元定、蔡沈、黃榦、詳《人物》。

    真德秀。

    國朝康熙間,提督學政沈涵疏請建立。

    嘉慶十八年,提督學政方振修。

    道光十七年,郡人何道觀同衆重修。

     順懿宮 在霹靂岩側,祀宋臨水陳夫人。

    按:陳夫人名靖姑,世傳夫人事多異。

    《羅源志》雲:“靖姑姓陳,閩縣下渡人。

    唐大曆中,南灣巡檢黃演之配,少而靈異,後得許旌陽之秘,能除邪魅,嘗收蜘蛛精于雲梯裡。

    ”《古田志》雲:“靖姑,宋時閩縣人,陳昌女也,少孤,其兄守元牧牛山中,靖姑饷,遇餒妪,以所饷食之,妪因托身焉。

    靖姑母事之。

    未幾,妪死,斂而葬之。

    既而妪複來,笑謂靖姑曰:‘勿疑也’。

    以神箓授之。

    靖姑由是善符篆,能驅使百神除魑魅。

    嘗過荒垅,肉白骨而生之,畜為女弟子。

    鄉有虎,靖姑降之。

    永福白蛇為害,掩殺之。

    嫁劉杞,生一子而卒,年二十四。

    ”又雲:“閩王璘封為順懿夫人,食古田三百戶。

    靖姑辭,乃賜宮女三十六人為女弟子,以其子為舍人,建第于古田臨水,後數歲逸去,隐居海上。

    ”或曰靖姑乃莆田林真妃之妹。

    諸說不同,或唐或宋,皆不可考,惟羅源舊志載墓在重下裡西洋嶺。

    豈其生于閩縣,居于古田,而卒于羅源耶。

    大曆距閩王氏百餘年,若卒年僅二十四,豈得及見閩王,況南灣巡檢之名至宋始見,黃演又宋時人,夫人之歸于演,似也生于大曆之說誤,無疑矣。

    淳祐間,郡守徐清叟請于朝,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

    國朝雍正七年封“天仙聖母”,初宮在五通廟在山南麓旁。

    萬曆間都督王尚文移建今所,旋圯。

    旁有巨石,禖祀鄒氏夫人,名“靈應廟”。

     薛公祠 在山麓,祀明先儒薛瑄。

     葉節愍祠 在山麓,祀明刑科給事中葉福。

    字叔疇,閩縣人。

    建文庚辰進士,授刑科給事中。

    靖難兵起,福守金川門,死之。

    初,福見金陵勢危,遣家人歸報母曰:“兒不能為孝子矣。

    ”嘗語人曰:“孟氏所欲,有甚于生,吾人心事不當爾耶。

    ”福死二十餘年,建安楊榮感其節,追銘于墓。

     忠烈祠 舊圓覺庵見《寺觀》。

    地。

    明嘉靖間,改祀給事中姚銑。

    字孟聲,侯官人。

    永樂甲辰進士,宣德間授刑科給事中,改工科,請告家居。

    正統初薦授兵科都谏。

    己巳從征,死于土木之難。

    先時,銑自誓必死,在軍中贻家人詩曰:“許國丹心今日盡,輸忠白骨幾時還。

    ”聞者悲之。

    今姚氏子孫環居之。

     宋公祠 在山麓,祀明戶部主事宋宣。

    字世逵,侯官人。

    成化乙未進士,授定海令,薦擢戶部主事,榷鹽閩廣,後歸裡,有禦倭功,郡人祀之。

    後圮,移建麗文鋪。

     兩賢祠 附提督市舶衙門,附市舶提舉司,附文館境。

    今文館鋪之城守營存,城署即舊兩賢祠地,兩賢祠即舊提督市舶衙門及市舶提舉司地。

    《八閩通志》:“福建市舶提舉司在布政司西南,侯官縣之西,都指揮佥事王勝宅也。

    舊司于泉州,以番舶入貢,多抵福州河口。

    成化五年,巡撫副都禦史張瑄奏請移建于此,内有吏目廳。

    ”又按《八閩通志》“統莅使臣公署”内載:“提督市舶衙門在光澤坊内,舊織染局地也。

    初建于府治西南法光寺東,成化十六年,提督市舶都知監太監韋查與織染局互易,創建布政司東南。

    ”又按《八閩通志》:“織梁局在府治西南地平寺東,舊為提督市舶衙門。

    洪武八年建于府治東南光澤坊内。

    成化□年,以其地建提督市舶公署,是提督市舶又一衙門,初建于法光寺東,即烏石山北麓。

    成化十六年,始與織染局互易,創建福建市舶提舉司又一公署。

    成化五年,經都禦史張瑄奏請,由泉州移侯官縣之西,即明兩賢祠地。

    據此,則提督市舶舊衙與福建市舶提舉司公署皆在烏石山北麓。

    織染局即舊提督市舶衙門地也。

    ”《閩書》:“市舶提舉司在烏石山麓,舊置泉州。

    成化五年改建鹽使司東,今為海防督捕館。

    何喬遠不知另有提督市舶衙門,誤指市舶提舉司于成化五年改建鹽使司東。

    ”按:法光寺、地平,瑜珈教寺、提督市舶衙門、市舶提舉司公署,其地與今之營房裡相近。

    國初駐兵于此,屢經蹂躏,廢為平地,居民侵占,今之存城署,亦廢地中之一區耳。

    明嘉靖初年,巡按聶豹奏罷鎮守太監及中官之司市舶者。

    豹字文蔚,永豐人,以華亭知縣擢禦史,傳見《閩書》。

    按萬曆《府志》:“市舶提舉、副提舉,吏目各一員,萬曆八年裁革,事統運司。

    ”豹于朱紫坊建一峰書院,祀福建市舶提舉羅文毅倫。

    《閩書》:“倫字彜正,吉永豐人。

    成化二年進士及第第一,授翰林修撰。

    居數月,以論李文達賢奪情起複,谪泉州市舶司提舉。

    文達沒,複召還,修撰,改南京,尋辭疾歸。

    倫自少力學,非聖賢之說不講,與人子言依孝,與人臣言依忠,與居官者言民所疾苦,如其身見。

    陳獻章稱其‘洞徹不欺之心,炳中天之杲日;轟勁出群之氣,發百蟄之春雷。

    ’嘉靖中,贈左春坊左谕德,谥文毅。

    今一峰書院為裡社,祀羅倫,署曰,朱紫狀元境。

    ”嘉靖三十三年,市舶提舉高某字季鳳。

    按《閩書》文莅志隻載提舉樊彧、倪鼎、副提舉羅倫、舒芬、江汝璧。

    欽仰羅文毅,令福建運鹽司同知李人龍賜進士,前四川道監察禦史撰文勒石。

    人龍因撿張汝弼送倫谪官詩刻碑,又自為序,刻于張詩之後。

    明華亭張汝弼《送羅應魁調官福建市舶提舉》詩:“江右衣冠此丈夫,才于楓陛聽傳胪。

    百年事業丹心苦,萬古綱常赤手扶。

    郭隗台前折谏檄,考亭祠下掃寒蕪。

    問渠榮落升沉事,天際浮雲自有無。

    ”李人龍《序》:“士有曠百世而相感者,孚以心也。

    矧夫聲應氣求,裒然峙立于朝者,其心之所感,又何如其肫闿孚契也。

    一峰羅先生在翰林時疏奪情,忤秉國,調閩市舶提舉。

    衆方以言為諱,而張東海先生卒不避忌,毅然獨以詩贈行。

    觀其體格韻緻,句流金石,不作渭城語。

    未幾,東海亦以假髻曲讪倖位,随外補南安守,其詩之所發,非其心素所深契者乎?愚嘗竊評二公,羅醇正似程明道、張鲠直近蘇文忠,文章氣節較若畫一,其心同,故其道同也。

    高子季鳳以太仆丞谪遷茲署,稽古象賢,而耿耿于前修者,笃矣。

    按:故事,市舶清簡,設以待遷客。

    先是翰苑铨曹凡左遷者率莅是,終日讀書撰文,養望儲用,諸前修固皆名流,而一峰尤為卓然,宜高子所深敬而欽仰之極力也。

    一日集群寀燕于懷遠堂,乃征言于餘而求表揚之。

    餘退而檢籍笥,偶獲此詩,凵筆敦複,以沈□錢子可學工草書,意東海介其染素揮毫,勒珉昭法,時輔贊其美者,福郡伯翁子大經,少府徐子廷高,副運林子端吾,别駕張子子成、王子子言、邢子元翊、節推淩子正伯,而顧子少雨适莅長鹾司,則樂觀厥成也。

    噫,茲舉也,作法于忠,可以立世教矣。

    昔孔子以君子稱子賤,子必追本其魯之多賢,韓退之,唐之聞人也,其文至宋歐陽公,始克表暴于世。

    餘固不敢私諸其鄉人,而高子□□谟議,亟圖伐石,以彰二君之美,一發秉彜好德之公心。

    顧餘鄙劣,深惟不文,是懼重違高子之懇,且幸自附于青雲之士,以表諸君子忠義之誠,不敢以不文自棄也。

    故勉為之序。

    ”此碑在今文館鋪城守營,存城汛地小巷中,碑文仆地。

    按:李文龍撰碑之時,上距羅一峰谪閩之時已八十九年,下距耿定力廢提舉司合祀羅倫、舒芬之時又三十二年,此碑當是先立于一峰書院,至萬曆十七年耿定力合祀羅舒時,移置兩賢祠。

    萬曆十七年,督學耿定力傳見《閩書》。

    以廢提舉司衙,合祀羅文毅倫、舒文節芬。

    《閩書》:“芬,字國裳,進賢人,為諸生時,蔡文莊為江西學使,閱其文,奇,以大魁。

    正德二年,進士及第第一,授翰林修撰,以谏南巡被杖,谪福建市舶提舉。

    嘉靖初複官,複以谏大禮被杖。

    以母喪歸,尋卒。

    谥文節。

    芬風神玉立,負氣峻厲,銳然聖賢之道,兼知音律,其出處與羅文毅相似。

    ”二十二年,太守阮某改提舉衙為杉洋督捕館。

    按:杉洋,古田縣鄉名。

    明自弘治後,古田盜周馬良等巢穴岩谷,縱掠旁近,時由杉洋出沒,官因指杉洋為盜薮,設館督捕。

    見《閩書》文莅志魏棨傳。

    後提學副使徐即登傳見《閩書》:市民居,于東南向為門,别于杉洋督捕館,祀典益隆。

    明徐即登《兩賢祠記》:“予為祠部郎,閱諸路學使籍,至閩,展谒兩賢祠而無門,詢之有司,诘所以廢興故,則稱兩賢并祀于提舉司,主之者中丞周公,成之者學憲耿公,其後太守阮并督捕私署,乃改署于斯署,祠門遂塞。

    予偕陳參藩、張兵憲二公從署門入谒焉,則見祠僅一堂,堂卒置他物,前鞠為蔬圃,後則為衙舍。

    予三人悼歎久之,予谂于二公,曰:‘此祠也,生而居,沒而祀,順也。

    計祀之日至改之年,方五稔,未遠也。

    而廢興頓易,人情固有不可知者乎?今為興複之,盍為久遠計。

    ’二公佥曰唯唯。

    二公乃以其事屬福郡溫二守,二守欣然任之,于祠前得地數十丈,辟門從東南出,祠後吐還原所,以妥神寝,左右高垣牆,以隔私署。

    予又訪吾江占籍茲土李日新、周其和,給與衣巾,世世奉祠。

    是後,上不妨官署,下不費民财,神有堂室,人有烝嘗,庶幾其可久乎,二公有感于廢興之故,屬予記。

    予述所聞兩賢事并始未。

    ”三十七年壞于水。

    《郡志》作二十七年,誤。

    按:萬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大水入城。

    八月大雨,初六日,烏石山崩。

    參議甘雨重修,傳見《閩書》。

    勒碑祠中。

    明《甘雨兩賢祠記》文亡。

    郡人于兩賢祠之内堂祀提學副使徐即登。

    萬曆四十一年,複于内堂增祀提學佥事熊尚文,郡人林材為撰去思碑。

    明林材《閩學憲思城熊公去思碑》:“昔漢人有雲‘經師易獲,人師實難’,餘嘗三複其言,而以衡當世負師儒之寄者,兼擅兩端,備有純懿,則無逾吾閩學憲熊公,公蚤占江右,賢書第一,尋擢南宮上第,無何出。

    守汝南晉秩宗伯,官屬所在,卓然以千秋名教為已在。

    适奉簡書,來視閩學,甫下車,即為絜令,與士确守如金石。

    已,馳汀州郡,一再遍試所品,列上下驷,瑩如水鏡然,悉禀至公,皎如烈日,且厘代試鬻名,暨賓黨作奸諸宿弊,智如神明。

    試事甫畢,亟辇試牍,進諸廟,随陳以議,言言确如蓍蔡,衡校稍暇,亟廉察士行,略有□纇,不憚拂拭,嘉與庚始。

    惟躍冶已甚者,則罷褫靡稍贳,其譽髦率教惟謹者則拳拳煦接,時進諸函丈,朝夕訓誨,晷移高下,舂靡告,或有窭士寒畯竈突不日煙者,昏聘不能具贽雁者,襄事不獲舉輪坎者,胤遺不及奉烝嘗者,則又捐常饩及學饷餘羨,随所為周恤。

    更核城西有湖利,舊沒于豪,□公赀以普贍之。

    至于興複禮教,則尤拮據,靡遺餘力,凡異時文廟祀典有庭實弗充者,卮漏靡于胥吏者,俎惠濫于輿台者,悉為厘正,镵刻成帙,諸如沈貍疈磔,有祀于山川神祗者,亦類舉而申饬之。

    閩之聞儒往哲,若羅豫章、李延平,宜侑祭于瞽宗者,并次第而疏請之。

    故公視學垂三易春秋,自紘綱迄細紀,靡不肅也。

    自律身迄範士,靡不虔也。

    自初振铎迄代瓜移節,靡不光明正大,俨如一日也。

    此經師人師亶兼有全,媺即餘燥發以來,曆觀學憲,實不得不推公為領袖耳。

    當公将戒車入淮陽時,閩士已泐石于泮宮之堂,紀公大節以式永永。

    迨公既去閩三載,多士愈瞻依無已也。

    随謀于文毅、文節兩賢祠之内堂,為主而祀,因丐餘一言記之。

    餘惟屍祝之義,昉茲庚桑畏壘,晚近祖而行之,然率耳食無當,有如經師人師兼微如公,且三年粹然,有如一日,此道路有口,婦豎有心,猶知羽儀公。

    況多士骎服習于其教,安得無畏壘之思,第以袝諸兩賢者何居,乃多士紹介請曰:兩賢為豫章,理學之宗。

    昔學憲徐公嘗倡道閩邦,景慕乎裡中先正而表章之。

    繄吾師于徐默有淵源,而直纂兩賢之衣缽,則俎豆之同堂奧也奚疑焉。

    餘乃進曰:‘自洙泗一脈之傳,由濂、洛、關、閩而衍于豫章,兩賢接其統,徐學使複翼其緒,至公克集其成,用并祀于此,洵為志同道合,後先自足輝映,第以公在閩之功,顜諸兩賢,似不可一轍論者,蓋兩賢用遷客遊閩,過化未久,又輪蹄未遍海濱,即廉頑立懦之風所興起,曾幾何?而公職在師率,業周三蠟,且州郡以及下邑,教铎所振,雖幽僻邱陵,猶将生韻治化鈞陶,将千百世而下,猶仰昌黎山鬥。

    此久暫不無稍判,以是差次,必祀公其在阼也。

    雨賢其猶在祊也,僅僅同庑而薦,恐尚非公所安耳。

    雖然,齊人祀泰山,必先于配林,維茲數武地,亦為公之配林也,亦猶行古之道也夫,第餘因斯祠,而竊感人心之近古,尤有大焉。

    方公在閩時,閩士狃于積寬,後當公事事持正,稍以嚴見憚,至有欲蜚中之者,既偵公無垢疵可索,為法實嚴而不殘,清議竟伸,迄今三載,後猶遺思,重勒諸貞珉,豈非三代直道之是非,自有不容枉者耶。

    美哉斯舉,真足以勸矣。

    公名尚文,字益中,别号思城先生,江西豐城人。

    ”此碑與李人龍碑皆在文館,鋪小巷。

    文館境在兩賢祠後,即文館地,今為裡社。

    按:明時,督學道另有文館,在烏石山北。

    《福建通志》載:督學道署原有文館,在烏石山北,多一署宇,後人遂疑文館亦在今提督學院衙門内。

    《府志》載:文館,國初毀于火,地廢為城守營,乃于署中置東西文場。

    《府志》所雲東西文場,乃接上文提督學院署而言,文法不甚明白,故後人又疑東西文場在城守營内,或又疑文館在今提督學院衙門内。

     懷憫祠 在羅漢洋,舊萬靈庵僧道椿建萬靈庵,愚民縱婦女聽經。

    嘉靖十二年,提學道姜寶杖僧,廢其地。

    地,祀明左布政使查約、左參議楊瑀、都指揮王翶、按察司經曆周煥及周煥仆某。

    嘉靖九年,林汝美、車小二獄變,四人遇害,周煥仆某擊賊衛主,死之,故亦袝祀于廟。

    嘉靖五年,按察使周廣詳府志《名宦傳》。

    廢閩山廟,以其半為祠,名曰“懷憫”。

    至四十五年,布政使王遵複還閩山廟地,移建于此。

    《閩書》:“查約,字原博,海甯人,弘治十五年進士,以南刑部郎出為福建佥事,恭勤畏慎,所至問民疾苦,旌義烈、辯冤獄,馴妒悍,治有異等。

    屬郡旱,疫疠大行,躬勤禱禳,給藥療之,清汛狴犴,開釋無辜。

    天大雨,疫亦良已,延平、邵武暨福州軍相繼煽亂,約以單車申谕,衆戢服,擢山東副使,以憂去,補江西,晉福建參政,治學舍,廪孤貧,惠養士民,徙左布政使。

    歲洊饑,下令諸司掾上納者悉出谷,分貯諸倉備赈,建議跻馬端肅、劉仲宣于祀典,以訓官常,合羅文節、章文懿祀之專祠,以勵士節。

    會有旨命尹應天,繼命撫山東,報皆未至。

    侯官人林汝美以殺妻論死獄中。

    囚小二,郡劇盜也,與汝美同系。

    侯官令黎文會,甘酒廢事,二囚私賂守獄卒,解免之,遂得藏兵瓜中,以橐誣人。

    嘉靖九年正月晦前一日,二囚率衆破狴犴出,殺令,又破府中獄,出之,相與趨南門,将入海。

    約自以故有施閩中,且前三郡兵亂,悉其單身谕降,銳身前化誨之,言未脫口,刃已陷胸,遂與參議楊瑀、都指揮王翶、按察司經曆周煥同時遇害。

    經曆之仆以身翼經曆,亦遇害。

    ”又《閩書》:“楊瑀,崇明人,正德十二年進士,曆本省參議。

    侯官逸囚變,與布政查約同遇害。

    ”又《閩書》:“王翶,盧龍人,以北京留守佥改行都司,率于難。

    ” 戚俞二公祠 在山邊巷,祀明左都督登州戚武毅繼光、左都督晉江俞武襄大猷。

    明嘉靖間,二公有破倭功。

    戚繼光、俞大猷傳,見《明史》,又見《閩書》。

    國朝徐《戚繼光傳》:“戚繼光,字元敬。

    其先定遠人。

    太祖時,百戶祥從略地戰死,其子斌以開國功世為登州衛千戶,繼光父景通于武宗時部戌卒來京師,劉瑾有逆謀,遺景通蓆帽,與約作難。

    景通佯應之,旦日遁去。

    青州賊李琪反據蒙陰山,景通刺得其與奸民出入狀,将十數騎夜伏舍傍,擒琪斬之,再破河北劉賊,升大甯都司,以母老,請歸終養,卒。

    初,景通無子,有異人謂曰:‘公無憂,後十三年當閏,公其生子,子且貴。

    ’及期,繼光生,母夢神人衣绛衣降于庭,虎變躍入。

    是日,日華五色,遂名繼光。

    隆準方頤,幼好弄,多權奇,已折節為儒,通經術。

    既冠,襲世職,待試武闱。

    會俺答入寇,薄都城,繼光辄上便宜言事,以從軍征戌功進指揮。

    倭亂作,擢總督,備倭都司。

    尋轉浙江都司佥書。

    時東南承平日久,奸民引倭入寇,倉卒變起,破黃岩、崇德、桐鄉、乍浦、慈溪等城,引舟犯淮揚、吳淞諸郡,焚廬舍,擄子女、财帛數千萬計,兵吏戰死逃亡,沿海騷然。

    朝廷逮治督撫諸臣,以禦史胡宗憲總督浙直軍務,敕東南帑藏悉從調取,以便宜征天下兵。

    于是南調湖廣土兵、廣東猺兵、廣西狼兵、四川苗兵、福建賴兵、崇明沙兵,北調山東槍手、田州瓦氏、邵林僧兵、邊塞騎兵,凡數十萬。

    雖微有斬獲,而驕悍異常,剽掠甚于盜賊,且糜費不赀。

    繼光乃上《議練兵》其略曰:‘今軍書旁午,當甯憂惶,卒鮮訓練,士心不附。

    必簡戎兵、诘器具,明部伍、肅營陣,教藝有成,方可驅鬥。

    若無兵議戰,猶人無臂而格幹将,不知其可也。

    今義烏括蒼之衆,氣敵忾,而俗輕剽,宜可鼓舞。

    及今簡練一旅,足堪禦敵,可省客兵歲費數萬。

    ’總督胡宗憲乃使繼光募三千人,假以節制。

    繼光以江南多菹澤林薮,非北地平曠可長驅者,乃創為鴛鴦陣。

    陣十有二人,隊長前,次夾盾,次夾枝兵,次四人夾矛,次夾短兵,樵蘇殿。

    其節短,其數明,其步伐合地宜,其器互相擊刺,試既習,是為戚家軍,所至陷堅破敵。

    于是東南始知浙人可用,漸罷所調兵。

    尋補浙東參将,分守台州。

    嘉靖四十年,汪直遣徐海等入寇,甯海告急。

    繼光馳救,與賊戰龍山,三捷,追至桐嶺,轉戰雁門嶺,倭遁去,乘虛襲台州。

    繼光旋師薄城下,遇賊花街,手斬賊魁,餘賊奔潰,殺數百人,逐之瓜陵江,皆沉死而圻頭。

    倭複焚舟趨台,繼光簡精卒千五百人擊之,追至大田,倭間道遁入仙居,繼光圍之數重,舉火焚之,斬倭首七百,鹵獲器仗三千七百有奇,功最。

    明年廣寇吳平踞梅嶺,繼光率兵讨之。

    追入安南。

    時,平聯賊,泊萬山橋,繼光與參将湯克寬合閩廣兵四路圍之,平窮蹙投水死,餘賊焚溺殆盡。

    又明年春,倭賊由福建長樂、連江、福清南下,聚衆焚劫,繼光引兵從間道入福建,破橫嶼,再旬入福清,大破之牛田,賊殊死走興化,銜枚趨之。

    夜四鼓抵賊營,連破六十餘砦,斬倭級千餘,溺死者無算。

    黎明領兵入城,而興化。

    人始知,遂振旅還浙。

    無何,閩中新倭繼至,複圍興化。

    副使翁時器居城中,巽懦寡謀,巡撫遊震得檄總兵劉顯赴援。

    顯以兵少不進,遣帳下卒八人赍文于時器。

    賊殺之,衣其衣,詐為顯書缒城上。

    夜半斬關延賊,城遂陷。

    通判奚世亮死之,時器與參将畢高缒城走。

    賊駐城中六十餘日,乃破平海衛,居之。

    事聞,上大怒,罷震得,逮時器,用譚綸為巡撫都禦史,以繼光為總兵,鎮守福建,繼光将萬人倍道入閩,至則直趨平海,部勒士卒,雞鳴蓐食,晨壓賊營。

    賊聞繼光至,倉卒大亂,斬二千三百餘級。

    明年倭複攻仙遊。

    繼光引兵馳赴之,大戰城下,賊敗,趨同安,繼光麾兵追至王倉伻,斬首數百。

    餘倭衆奔漳浦,繼光督各哨兵入賊巢,擒斬略盡,閩寇悉平。

    繼光與俞大猷同為名将,而威望過之。

    大猷臨敵務持重,而繼光剽疾敢深入,其所至如迅雷奔電,立見掃除。

    在軍中,選部将數人類已者,衣裝并如其身,出入不可識别,夜亦不知其宿處,料敵制勝若神,人莫能測也。

    穆宗即位,邊境戒嚴,昌平幾不守,用廷臣議,召繼光入,以署都督同知,管神機營戎務。

    繼光上書言:‘頃歲島夷犯順,臣待罪行間,賴廟谟制勝。

    迩以西北有警,召臣還京,正臣立功報主之日也。

    臣束發從征,三曆邊境,昔人雲,中國長技有五,今乃一無足恃。

    先帝馭将非不嚴,綜理非不密,而卒無裨益者,以因循久而憚于更張,即有奇謀,不無顧忌,兵食兩乏,動辄牽制,議論多而責效速也。

    乞授臣師十萬,假臣便宜,則寓兵于農,而邊鄙肅清,漸杜騷擾,成節制,為守為戰,勝算在我,然後分此十萬,以之訓練九邊兼及京營,即可布昭神武,長驅出塞。

    ’不報。

    繼光又言:‘西北兵十倍東南,而邊人見敵,望風靡者,由不議戰練兵,夫練兵之法,臣嘗試之東南而驗。

    請簡部将,募士三千,将之分為四營,營各五部,立一裨将,簡練訓習。

    比及三年,複屯田,罷戍兵,百世利也。

    ’乃以繼光為總督,團練節制視督府,或謂武人權太重,第改總理。

    于是提空名以号召諸将,諸将不用命,練兵之義遂寝。

    尋命繼光專任薊門,繼光複上言:‘薊當邊塞要沖,周垣二千裡,一瑕則百堅皆瑕,比年遞修,滋費無益,請更版築。

    ’諸戌士畫地受工,跨牆為台,睥睨四達,台高五丈,虛中為三層,台宿百夫,繕兵儲糗。

    敵至則當陴以守,退則番休,第力诎,未能舉嬴。

    請先築千二百座,初,塞下士多木強無紀律,繼光請募南兵訓練者一軍,以倡勇敢。

    總督譚綸上其議,許之。

    募南兵三千,如期至陳,而待命立郊外,自朝至日中,雨甚,無一人動者,邊将大駭,始知有軍令。

    既相要害,程功能,部署台垣,工力藉班軍,薪木取諸塞外,嚴賞信罰。

    不旬月告竣,所費縣官十萬缗,計工可當百二十萬。

    複增募南兵二萬,編伍戌之議,立車營,出戰則以代城郭,車四面結靷為方陣,步騎二旅中藏之,遇敵乘陣,火器先薄五百步外,稍近則步軍出轅下距馬足,敵卻而奔,則縱騎兵乘勝逐北。

    别為辎重營以從,曰分數,曰刑名,曰技擊,曰步伐,曰偵邏,曰向導,曰批搗,曰遮擊,曰俘馘,曰首功,部分嚴整,軍政一新。

    先是,塞外諸部謀入犯,比得薊狀,恐,蔔之不利,遂欵關貢。

    論功升右都督。

    萬曆初,張居正當國,遣重臣行邊,大閱薊門,十六萬師畢至,部伍營陣,旌旗号令肅然,遍曆諸關隘,亭障墩台,莫不修整。

    還報具以狀聞,天子嘉之,诏升左都督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特進光祿大夫。

    及居正殁,人言不宜于北,移鎮南粵。

    逾年,疾作,謝事還登州,卒。

    萬曆末,賜谥武毅。

    繼光起裨校,為大将,間關百戰,綏靖閩浙,功在東南,入掌京營,建議更制練兵,慨然有掃除沙漠之志。

    當事者掣其肘,不得行,在薊修築之功甫就,中道龃龉以去,生平方略欲見于西北者,十未展一二。

    顧少好文學,軍中篝燈讀書,每至夜分,戎事少閑,登臨山水,緩帶賦詩,罷鎮歸,過吳門,角巾布袍,偕二三詞客,攜手徒步,人莫知為故将軍也。

    所著《止止堂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若幹卷。

    有連江陳弟者,繼光部将也,繼光殁,扼腕疆事,言薊自嘉靖庚戌俺答大舉入寇,至隆慶丁卯一十八年,歲苦蹂躏,總兵凡十五易,自隆慶戊辰南塘戚公始來薊時,總督者二華譚公綸也,至萬曆戊午一十五年,邊塵不聳,民享生全極矣。

    乃彈戚者,謂不宜于北,竟徙嶺南。

    嗟夫,宜與不宜,豈難辯哉!”于時以為笃論雲。

    又《俞大猷傳》:“俞大猷,字志輔,福建晉江人,其先自鳳陽以開國功,世為泉州百戶。

    大猷少好讀書,工騎射。

    嘉靖十四年舉武進士,會朝議征安南,大猷上書請北由憑祥州鎮南關以入,渡富良嘉林,搗交州,西自臨安入歸化、石廪、野蒲,從華陀白鶴江通富良,東下會北來之師入交城,然後分兵宣化、建昌、三江、太原至大黃江,順流而下,又分三哨,一用福建舟師襲順化、升華、廣南諸府,則清化、又安可傳檄定,一用廣東樓船自欽廉向彭城、萬雙、玉山入永安,即海東可破;再用廣西田甯、龍州、歸順兵掠諒山、長慶,使賊聲援斷絕,仍遣使持尺書谕以順逆,懼以禍福,使其悔心自萌,此策之上也。

    然必選才識充敏、氣節堅定、輕死生、重國體者,方能成功。

    猷常思慕古之忠臣義士,竊願以身自效,書奏,不報。

    尋掌金門所千戶印,複上書部使者言兵,部使者呵之,曰:‘若武人,安用書’,奪其印。

    大猷乃毀家遊長安,以策幹尚書毛伯溫,伯溫薦于宣大總督翟鸾,鸾與語,下堂禮之,大猷上鸾書,鸾不能用也。

    遷漳汀守備,破海寇康老等。

    曆廣東都司。

    時,新興恩平賊方熾,大猷單騎入猺峒撫之。

    蘇青蛇者,力能手格殺猛獸,與其黨梁伯清偕來,大猷密以牒授伯清,執青蛇斬之,提其頭示峒人,衆皆慴服。

    安南叛臣範子儀欲篡其幼主莫宏瀷之位,乃教莫登庸别子正中走欽州,僞言宏瀷已為阮敬所弑,子儀乃自置官屬,大掠沿海居民,諸司議選募陸兵往禦。

    大猷曰:‘賊由海來,當以海艘破之。

    若我專備陸,賊舟舍此擊彼,我不勝其備,逸在彼,勞在我,非計也。

    ’疾馳至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