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者甘脆)、鐵甲(鱗硬如甲,去其皮方可食)、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鲢魚(一名鱮。
有白虎斑,大頭。
種自内地來)、鲡魚(生溪潭中。
引子遊水,衆魚不敢犯)、■魚、塗虱(頭扁、身微圓,黑色無鱗,有刺長五、六寸。
産潭窟中。
「通志」謂之田瑟,或是彈瑟),鲒鲐(尾有星。
多穴泥塗中)、蚱(一名水母,一名石鏡)、黃魚(色微黃,身扁、細鱗,多刺。
「台志」謂為黃爵,疑即此)、黃翅(狀如烏頰,翅黃),新婦啼、田鸰(體圓,兩須長)、飛藉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梳齒(黑色花點,齒如梳。
魚肚,食之立死)、小波浪(青色小尾)、歸秉(身扁、肉澀)、七星魚(似歸秉而小,有黑點七)、赤海(紅色)、■〈魚感〉魚(口邊有兩大刺)、牛尾魚(狀如牛尾)、青箭(色青口尖,行如飛)、交網(有烏、赤二種),牛鮕■〈魚夬〉(頭闊、皮青)、泥龍(似鳗,多暗刺)、飛魚(色青,有翅能飛)、咬網狗(色黑歪口,無分左右)、海蛎(頭大、皮黑)、含西(身扁,色白)、旗魚、刺圭糍(色黑,唇厚)、蜈魚(俗呼海豎頭)、海和尚(色赤,頭與身皆似人形,四翼;無鱗)、海狗(頭似犬,尾尖,有四翅)、海馬(狀如馬,頭有駿,四翅。
以上三魚,漁人獲之不祥)、金鐘子(「舊志」:『細鱗,形圓扁』。
按據邊海漁人雲:尚有「鯌魚,大腹,浮遊海面。
■〈鉛,魚代金〉魚,肉粗似鐵甲。
塗魚,似黃魚而小,石質,骨硬。
皮刀,形似刀。
烏仔,似烏魚而小。
紫仔,似烏仔更小,安米魚,身小細鱗。
龍尖,曬幹作鲞。
打鼓雞肉,出打鼓港,味似雞肉」等魚,惑土人以意名之。
從古無此魚名,且或名異實同,中多重複。
附見于此)。
附錄 「赤嵌筆談」:鲨類不一;龍文鲨、雙髻鲨,「志」言之矣。
外此有烏翅鲨,身圓,翅尾黑色。
鋸仔鲨,齒長似鋸。
烏鲨,口闊,大者數百斤,能食人。
虎鲨,頭斑如虎,齒迅利,噬人手足立斷。
圓頭鲨,亦食人。
鼠■〈蟲吾〉鲨,皮白,齒如梳。
蛤婆鲨,口闊尾尖。
油鲨,身圓而長,尾似蝦尾。
泥鳅鲨,口尖。
青鲨,身青色。
扁鲨,身扁尾少。
乞食鲨,皮可飾刀鞘。
豹纏鲨,身長尾尖。
狗鲨,頭大,上有烏赤點,離水終日不死。
「稗海紀遊」:鲨魚,胎生。
市得一魚,可四、五斤,用佐午炊。
庖人剖腹,一小魚徙中躍出;更得五、六頭,投水中,皆遊去。
「稗海紀遊」:鲂有錦鲂,身圓有花點。
大者三、四百斤,皮生沙石,尾長數尺;骨弱肉粗。
黃鲂,身圓,黃色。
泥鲂,皮黑。
掃帚鲂,尾如帚。
烏燕鲂,頭、身、翅俱似燕,肉黑。
四開鲂,頭似燕,肉赤。
鬼角燕鲂,頭有軟角。
水沈鲂,淡紅色,身扁頭尖(魟誤作鲂)。
「赤嵌集」:新婦啼,魚名。
狀本鮮肥,熟則拳縮,意取「新婦未谙,恐被姑責」也。
孫元衡有詩雲:『泔魚未學易牙方,軟玉銷為水碧漿;廚下卻憐三日婦,羹湯難與小姑嘗』。
「赤嵌集」:飛藉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
魚人俟夜深,懸燈以待,乃結陣飛入;舟力不勝,滅燈以避。
孫元衡有詩雲:『入海微禽能變化,秋來巢燕已為魚;翻飛應悔留雙剪,誤學燈蛾赴火漁』。
「赤嵌集」:鹦哥魚,烏嘴紅色,周身皆綠。
孫元衡有詩雲:『朱施鳥喙翠成襦,陸困樊籠水厄罛;信是知名無隐法,曾聞真臘有浮胡』。
相傳真臘有魚,名為浮胡,嘴似鹦鹉。
「赤嵌集」:海翁魚,有言如小山,草木生之,樵者誤登其背,須臾轉徙,不知所之,無可考。
漁人雲:大者約三、四千斤,小者亦千餘斤;皮生沙石,刀箭不入。
有自僵者,人從口中入,割取其油,以代膏火。
肉粗,不可食。
口中噴涎,常自為吞吐;有遺于海邊者,黑色、淡黃色不等:或雲即龍涎。
番每取以賈利,真赝亦莫辨也。
「赤嵌筆談」:旗魚,色黑,大者六、七百斤,小者百餘斤;背翅加旗。
鼻頭一刺,長二、三尺,極堅利;水面毆魚如飛。
船為所刺,即不能脫身;一轉動,船立沈。
「赤嵌筆談」:蜈魚,俗呼海堅頭,似豬,大則千餘斤,小亦五、六百斤。
常于水面躍起高丈餘,噴水如雪;漁人見之則避。
凡介之屬 鼋(鼈之大者,介蟲之元也)、龜、鼈、鲎(殼青黑色,甚堅,可作杓。
尾長如槍。
有足十二,生腹下。
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
雌常負雄而行,雖波濤終不解;失雄則不能獨活,故号鲎媚。
漁人拾之,必得雙,腹中有子如粟大,腌食甚佳)、螺(種類極多。
生鹽水者:有香螺,長數寸;肉雪白,尾有膏,味最清甘。
有花螺,圓而小,殼薄,有斑點;味亦清。
有響螺,大者長滿尺;其殼可吹,軍中用之。
有肉螺大五、六寸,味苦;切其殼,可作鹦鹉杯。
生淡水者,有田螺。
「本草」曰:『田螺含泥在腹,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
有石螺,生池潭中。
可常食)、蟹(類不一。
有沙鑽,色黃;遇人即伏沙底。
有沙馬,色赤;走甚疾。
有大腳仙,身小,一螯大、一螯小;色赤白相雜。
有虎獅蟹,遍身紅點。
有青蚶蟹,色青白,兩螯獨大。
有金錢蟹,身扁,色赤黑;腌食甚佳。
更有生溪澗中者,螯生毛,名毛蟹;秋後肥美)、蟳(膏多于肉曰紅蟳,無膏曰菜蟳。
大者尺餘。
随大潮退殼,一退一長,其殼甚堅)、牡蛎(鹽水結成磈礧、相連如房,故曰蛎房。
俗呼為蚝。
小者名珠蚝,散生海中;用長竹如剪,鈎諸海底取之,殼可燒灰)、蠘(形如蟳。
但殼有斑點,其螯甚銳。
别名翠蟹,亦名青腳蟹)、蚶(蚌蛤之屬。
殼圓而厚,形如瓦筒,縱橫其理)、蛤蜊(似車螯而小)花蛤(一名文蛤)、蛲(蛤之大者。
殼厚微黃,肉白多漿。
一名車螯)、水龜(一名龍虱。
生潭澗中。
腌食甚佳)、海豆芽(似蚬而大,形扁、殼綠。
吐尾如豆芽,故名。
一名江蛲,俗呼為塗杯)、白蛏(形與内地蛏無異,而殼差薄。
色白如玉,味又清甘。
四、五月有之。
近亦有竹蛏)、蚌(殼明亮,老亦能生珠)、西施舌(殼綠黑色,似蚌而薄。
其肉有舌,最美。
海錯之珍,次于江搖柱)、海蒜(一名湖腎。
殼類蛤,肉垂三寸餘;白色,上有黑點。
狀甚劣,味甘。
但性極寒,食之多患腹舄)、蝦(有大、小諸種。
别有一種龍蝦)、■〈句黾〉鼊(龜屬)、鬼蟹(狀如傀儡)、海蜇(台地所産瘦小,不堪食)、鲮鯉(其甲名穿山甲)、寄居蟲。
附錄 「閩小紀」:虎蟳,質粗味劣,無足取。
殼極類門戶上所繪虎頭,色亦殷紅斑駁;人有鑲為酒器者。
冬來生子,充盈臍外。
「赤嵌筆談」:■〈句黾〉鼊,龜屬,卵生。
狀似鼈,四足漫胡,無指爪。
大者百餘斤,小者數十斤。
常從海岸赴山凹鑽孔伏卵;人伺其來時,尾而逐之。
行甚疾,衆并力反其背,則不能動矣。
剝割時,兩目淚下。
嗜者謂味同牛肉;值亦相等。
甲可亂玳瑁,亦以飾物;但薄而色淺,不任作器。
市販鹿膠,每以其闆設與鹿角骨同煎。
南路龜壁港以此名;今寫訛。
劉欣期「交州記」作蚼■〈蟲辟〉。
「使槎錄」:「南州異物志」,寄居之蟲如螺而有腳,形如蜘蛛。
本無殼,入空螺殼中,戴以行。
觸之,縮足,如螺閉戶;火炙之,乃出走。
「異苑」謂:『鹦鹉螺,常脫殼而朝遊;出則有蟲如蜘蛛入其殼,戴以行。
夕返,則此蟲出。
庾闡所雲:「鹦鹉外遊,寄居負殼」者也』。
台地呼寄生。
「使槎錄」:鬼蟹、狀加傀儡。
孫元衡有詩雲:『家在蚝山蜃氣開,鲸潮初起鲎帆來;虎鲨(背有斑文)鬼蟹紛無數,就裡難求蛤蚌胎』。
凡蟲之屬 蜂(種類甚多。
釀蜜者為蜜蜂)、蟻(盈幾案間皆是。
有赤色而極小者曰黃蟻、色黑而走疾者曰走馬蟻。
色白而生于濕者曰白蟻;凡衣服器物若近濕處,多為所壞)、蟬(台地三月即噪于樹間)螢、蝴蝶、蛩、蜻蜓(至冬猶群飛)、蝙蝠(俗名蜜婆)、蝦蟇(似蟾蜍,皆有黑點。
治瘡毒最神效)、蟋蟀、蜘蛛(「爾雅」曰:『在地中布網者為土蜘蛛、絡幕草上者為草蜘蛛。
又蟏蛸長■〈奇〉,即小蜘蛛)、螽斯、螳螂(「爾雅」謂之莫貈。
其蟲知進;惟捕蟬、則一前一卻),螟蛉、蜾蠃、蠅虎(蜘屬。
藏壁間,四周環顧,能捕蠅)、蜂虎(狀似燈蛾而大)、蛾、蠹魚、蚯蚓、沙蠶(似蚯蚓。
一名龍腸。
可食)、蜈蚣(「爾雅」謂之螂蛆。
腹下有光,夜間青熒閃爍,如螢,毒氣似硫磺,以足踏之,光熠耀不絕。
性能制蛇,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蛇(一名山辣,長六、七尺,專捕鼠。
一名草花仔,長一、二尺:二者不傷人。
一名龜殼花,背有紋如龜紋。
一名飯匙倩,頭扁如飯匙;見人頭昂二、三尺,惟尾貼地,噴鼻有聲。
一名簸箕甲,身有橫紋,黑白相間;俗名手巾蛇。
甲有毒汁,經行處草木皆萎,牛馬不食。
齧人,數十步斃。
其骨必搗爛遠擲之,誤踐之亦能刺骨殺人。
一名青镖,别名百步創,又呼青竹絲;長尺餘,深綠色,纏樹杪,與葉無别。
有絲如蛛網,人誤觸之,則飛齧,其疾如镖;遭其齧,行百步即僵。
一名塗釘,身扁,四足如蜥蜴,長五、六寸或尺餘,黑脊,左右皆黃絲繞之;能浮水,口毒而不螯人。
若捕急,則齧人立斃。
每當雨多露濃之後,橫露暴日。
俗呼四腳蛇,可以吞鹿;名鈎蛇,能以尾取物)、蜥蜴、蝘蜓(俗呼神龍。
能鳴,其聲嘎嘎;或謂過澎湖則不能鳴)、螥螂(「漳志」謂之蝤蟲。
好藏櫥箧中。
可煎食,解毒、消積甚效)、蠅、蚊、蚋、沒子、水蛭(俗名蜈蜞)、蛙(背青色,謂之青娃。
「諸羅志」作青約。
一名田蛙,亦名水蛙。
味甚美;台地最多,人以為珍馔)、樹蛤(狀如蟾蛛,綠色。
生樹間)、蜣螂(莊子所謂「蛣■〈載,蟲代車〉蜣之智在于轉丸」是也)、毛蟲(「說文」曰:『俗呼毛。
有毒螫人』)、竈雞、斑貓(「本草」曰:『生豆葉下,烏腹尖喙,甲上有烏黑斑文』)、鼠婦(甕底蟲也)、蚰蜓、水龜(生水面,有翼能飛。
腌食味佳。
别有金龜,殼金色,翼綠)。
附錄 「赤嵌筆談」:餘始來此,坐檐下,有聲如雀,卻不見有飛鳥。
後乃知為蜥蜴鳴也。
林佥事麟焻「使琉球竹枝詞」:『靜聽盤窗蜥蜴聲』。
其自注雲:『蜥蜴能鳴,聲如麻雀。
海外蜥蜴,俱能鳴耳』。
「赤嵌筆談」:海舟夜眠,潛伏艙内,尚嘉無蚊。
台地四時皆受其害。
更有不見不聞而為所刺,愈抓搔則愈癢。
「閩小紀」雲:閩地有小蟲若微塵,視之不見;刺人較蚊、蚋尤甚。
密帷亦不能間之。
名沒子。
「赤嵌筆談」:四時階砌蛩聲鳴不絕,蟬于二月即噪樹間。
聽蟲聲以占候,未可與此地律也。
凡貨之屬 糖(孫亮使黃門就中藏吏取甘蔗饧是也)、水糖(即白糖。
烹煉凝結成霜者),蜜(台所出無多。
藥圃皆資于内地)、黃蠟、油(有脂麻油、落花生油、菜子油、萆麻油數種)、菁澱(用以染皂)、菁子、紅花(可染绛。
「府」、「諸」二志所不裁,近始有之)、茄藤皮(多生海邊。
皮可染绛)、薯榔(莖蔓生似薯,根似何首烏。
皮黑、肉紅。
染皂用之)、藤(有水藤、萪藤二種)、椶、鹿皮(春皮毛淺而薄、冬皮毛深而厚,為褥溫而去濕。
又有鹿胎皮,殺牝鹿而得者;然必成胎五、六月将乳者毛皮方鮮麗。
計得一佳胎皮,殺鹿子母甚夥,非先王「不麝不卵不殺胎」之教矣)、麋皮(鹿之大者。
俗呼為蔣皮。
商人販往外國)、獐皮(可作靴、襪、褲、舄、包袋等物)酒、曲(紅曲以糯米用糟發成之。
又有草曲,不用曲蘖;但杵米雜以衆葉,緻蓬蒿蔭蔽之,經月而成為白曲)、煙草(種出東洋,名淡巴菇。
莖、葉皆如牡菊。
取其葉制絲,燃火吸其煙,令人醉;片時不食辄思,故亦謂之相思草。
台産無多,味亦遜;所販賣者皆内地運至者。
或雲食可避瘴)、吉貝(即木棉花。
叢大内地)、纻(「舊志」:『俗作苎』。
非)、麻、炭、灰(蛎房殼燒成。
用以塗墁,比之石灰)、陶器(近始有之)、硫磺(出淡水磺山)、煤炭(本出雞籠八尺門諸山,荷蘭時曾取以煅鐵。
聞凡内山深處皆有之)、草席(編織堅緻,價倍内地)、鹽(濑口所出,色黑而粒大,腌物不至朽腐。
「漢書」:『牢盆煮鹽,用鐵為之』。
鳳山隻用曬法)、魚翅(鲨翅為之)、打鼓山石(崯嵌玲珑可玩)、岡山石(可燒灰墁壁)、傀儡山石(薄不盈寸,寬平四方。
可鑲為器及镌刻等用)。
附錄 「稗海紀遊」:台人植蔗為糖,歲産二、三十萬。
商舶購之,以貿日本、呂宋諸國。
「東甯政事集」:蔗苗種于五、六月,首年則嫌其嫩、三年又嫌其老,惟兩年者為上。
首年者熟于次年正月、兩年者熟于本年十二月、三年者熟于十一月,故硖煮之期,亦以蔗分先後。
若早為砍削,則漿不足而糖少;大約十二月、正月始盡興工,至初夏止。
初硖蔗漿,半多泥土,煎煮一次,濾其渣穢;再煮入于上清、三煮入于下清,始成糖。
入■〈石屚〉待其凝結,用泥封之,半月一換;三易而後白,始出■〈石屚〉曬幹,舂擊成粉入簍,須半月為期。
未盡白者,名曰糖尾;并■〈石屚〉再封。
蓋封久則白,封少則缁,其不封者則紅糖也。
所煎之糖,較閩、粵諸郡為尤佳。
「赤嵌筆談」:台人十月内築不屋,置蔗車,雇募人工,動硖糖不。
上園每甲煎烏糖六、七十擔,白糖六、七十■〈石屚〉(沙土陶成);中園下園隻四、五十擔。
煎糖須覓糖師知土脈、精火候。
湯大沸,用砺房灰止之。
将成糖,投以萆麻油,恰中其節。
煎成置糖糟内,用木棍頻攪至冷,便為烏糖。
色赤而松者,于蘇州發賣;若糖濕色黑,于上海、甯波、鎮江諸處營銷。
至制白糖,将蔗汁煮成糖時,入糖■〈石屚〉内,下用鍋■〈石屚〉盛之,半月後浸出糖水,名頭水;次用泥土蓋■〈石屚〉上,十餘日得糖水,名二水;再用泥土覆十餘日之糖水,名三水。
合煎可為糖膏,或用釀酒。
每■〈石屚〉白糖隻五十餘斤。
地薄或糖師不得其人,糖非上白,則不得價矣。
每廍用十二年,日夜硖蔗。
另四牛載蔗到廍,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
一牛配園四甲或三甲餘。
每園四甲,現插蔗二甲,留空二甲,遞年更易栽種。
廍中人工,糖師二人、火工二人(煮蔗汁)、車工二人(将蔗入石車硖汁)、牛婆二人(鞭牛硖蔗)、剝蔗七人(園中砍蔗,去尾,去箨)、采蔗尾一人、看牛一人,工價逐月六、七十金。
「赤嵌筆談」:唐大曆中,鄒和尚始教民黃氏造蔗霜法。
其器用,有蔗削、蔗鐮、蔗凳、蔗碾、擡床、榨鬥、漆甕之屬。
今蔗車兩石矗立,狀如雙碾。
「硖」取其汁,想即蔗碾遺「制」。
酒有蔗漿用錫汁釀成,與荔子酒俱味極甘。
「赤嵌筆談」:三縣每歲所出蔗糖約六十餘萬簍;每簍一百七、八十觔。
烏糖百斤,價銀八、九錢;白糖百觔,價銀一兩三、四錢。
全台仰望資生,四方奔趨圖息,莫此為甚。
糖觔未出,客人先行定價;糖一入手,即便裝載。
每簍到蘇,船價二錢有零。
自定聯■〈舟宗〉之法,非動經數旬,不能齊一。
及至廈門,歸關盤查。
一船所經,兩處護送、八次挂驗,俱不無費。
是以船難即行,腳價貴而糖價賤矣。
「台海采風圖」:台山産藤,粗如繩,長數十丈。
人迹不到深林蓊翳之區,滋蔓芄茸,沿盤澗谷間。
生番往往匿其中,剸刃殺人,故最難取。
緣資用廣而取利大,漢、番貪之,雖冒險亦無畏焉。
「赤嵌筆談」:海船,多漳、泉商賈。
貿易于漳州,則載絲線、漳紗、剪絨、紙、煙、布、草席、磚瓦、小杉料、鼎铛、雨傘、柑、柚、青果、桔餅、柿餅;泉州,則載磁器、紙張;興化,則載杉闆、磚瓦;福州,即載大小杉料、幹筍、香菰;建甯,則載茶。
回時,則載米、麥、菽、豆、黑白糖饧、番薯、鹿肉,售于廈門諸海口。
或載糖、靛、魚翅至上海,小艇撥運姑蘇行市;船回則載布疋、紗緞、枲棉、涼暖帽子、牛油、金腿、包酒、惠泉酒。
至浙江,則載绫羅、棉綢、绉紗、湖帕、絨線;甯波,則載棉花、草席。
至山東,販賣粗細碗碟、杉枋、糖、紙、胡椒、蘇木;回日,則載白蠟、紫草、藥材、繭綢、麥、豆、鹽、紅棗、核桃、柿餅。
關東,販賣烏茶、黃茶、綢緞、布疋、碗、紙、糖、曲、胡椒、蘇木;回日,則載藥材、瓜子、松子、榛子、海參、銀魚、蛏幹。
海壖彈丸,商旅輻辏,器物流通,實有資于内地。
諸羅縣志:豹皮及斑點小鹿皮,文采可觀;不知者以為此地之産,所值無幾耳。
豹大于犬,毛色斑雜。
艾葉金錢十不得一,價至三、四金;小鹿皮亦二百餘文,且無市者。
每地方官尋覓,必騷動通事土番。
鹿茸至三、四金,價倍于内地。
番狗能獵者,貴于騾馬(見「番俗」部)。
昔人雲:『地方産一異物,便多一累』。
三複斯言,可為深省。
凡币之屬 棉布(近嘉祥等裡莊多有)、苎布、麻布(以上三種俱不多産)、卓戈文(番所織氈)、毛被(亦番婦剝樹皮和獸毛織成)、達戈紋(番所織毛布)。
附錄 「諸羅縣志」:凡絲布、錦繡之屬,皆至自内地。
有出于土番者寥寥,且不堪用。
近紡織者多。
「瀛壖百詠」:番婦自織布,以狗毛、苎麻為線,染以茜草,錯雜成文,朱殷奪目;名達戈紋(達戈紋,番以被體;漢人以為衣包,頗堅緻)。
叢談 鳳山相傳,昔年有石忽自開,内有谶雲:『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五百年後,閩人居之』(「舊志」)。
又傳,佃民墾田得石碣,内镌『山明水秀,閩人居之』八字(「福建通志」)。
明都督俞大猷讨海寇林道幹,道幹戰敗,舣舟打鼓山下;恐複來,攻掠山下土番殺之,取其血和灰以固舟,遁占城。
餘番走阿猴林;今之比屋而居者,是其遺種也(陳小崖「外紀」)。
近治之山皆培塿耳;即有高者,樵采可通。
獨傀儡千峰崇聳,直插天際,人迹不到;終日雲霧裹羃,鮮有晴朗。
若日中雲收,峰巒可數,則不日而雨矣。
夫泰山之雲;觸石膚寸,不崇朝而雨遍天下。
傀儡之山晴朗,反為雨候。
遐邈山川,真别有氣候也。
維新裡大岡山,形家謂其形肖犬。
故凡有異謀者,辄被緝獲;以犬善警故也。
山之靈其信然耶?山能鳴,鳴非吉兆。
荷蘭為鄭成功所敗,地大震。
鄭克塽滅,地亦震。
朱一貴于辛醜作亂,庚子十月亦地震。
維時南路傀儡山裂,其石截然如刀劃狀(「赤嵌筆談」)。
地常動而不甚震,甚至連日動或日數動,罕有終年不動者。
豈萬峰高峙大海之中,同仙峤之浮蒂、巨鳌之更翻無次耶? 大呂覓山,舊為番一聚落也。
相傳有芋一叢,高丈餘;月将出時,有二物如鳳凰,從芊下振翮騰飛。
衆番驚異,因相與移居社内。
邑治有岡山。
未入版圖時,邑中人六月樵于山,忽望古橘挺然岡頂。
向橘行裡許,則有巨室一座。
由石門入,庭花開落,階草繁榮,野鳥自呼,廂廊寂寂。
壁間留題詩語及水墨畫迹,镵存各半。
登堂一無所見,惟隻犬從内出,見人搖尾,絕不驚吠。
随犬曲折,緣徑恣觀,環室皆徑圍橘樹也,雖盛暑猶垂實如碗大。
摘啖之,瓣有而香;取一、二置諸懷。
俄而斜陽照入,樹樹含紅;山風襲人,有凄涼氣。
辄荷樵尋歸路,遍處志之。
至家以語其人,出橘相示,謀與妻子共隐焉。
再往,遂失其室,并不見有橘(「古橘岡詩序」)。
明太監王三保植姜岡山上,至今尚有産者。
有意求覓,終不可得。
樵夫偶見,結草為記;次日尋之,弗獲故道。
有得者,可療百病(「台灣志略」)。
相傳明太監王三保投藥水中,令土番染病者浴之皆愈。
此語殊荒謬。
土番初産,即浴水中;性好近水,不論有病無病,日就水淋澡,非必三保果有藥力也。
台地從無産珠。
開辟後,鳳山下莊海中蛎房産珠如稷米,名鳳山珠。
不堪飾簪珥,隻用以充藥品。
珊瑚出琅峤海底,有枝葉,色如鐵,俗呼鐵樹。
與八寶中之珊瑚回殊,無足異者(「台灣風土記」)。
龍涎香,出海面上,番仔浮水取之。
傳為海鳅精泡結水面,凝而為涎;能止心痛,助精氣。
以淡黃色嚼而不化者為佳;價昂十倍,不可多得。
沙中有骨,堅結如石;績潦奔沖,地崩沙濱,始露峰崿。
仰皆劍攢,垂如滴乳;質雖不堅,而竦峭之狀彷佛英石。
半屏山,昔嘗有獐在山巅鳴,則近地有火災,甚驗。
采捕者見之,捕不可得。
聞其鳴,則人知戒火。
後莫知所終,今已絕迹矣。
荷蘭時,南、北兩路設牛頭司,牧放孳息,千百成群。
犢大,設欄擒絷之。
牡則俟其餒,乃漸飼以水草,稍馴狎,閹其外腎,令壯,以挽以耕。
■〈牛孛〉者,縱之孳生(「小崖外紀」)。
牧畜既多,選旱犢之牝者,身小足疾,性良易馴;熟則備鞍鞯以代步。
價廉易構,不用槯秣;夏秋濘泥,更覺輕快。
台無虎,鄉人車糖及柴炭五谷之類,率于夜間駕車以行。
既不妨永日之功,而水牛之負重亦無酷熱之患,便孰甚焉! 鴉片煙,用麻葛同鴉土切絲,于銅铛内煮成。
鴉片拌煙,另用竹筩實以棕絲,群聚吸之;索值數倍于常煙。
專治此者,名開鴉片館。
吸一、二次後,便刻不能離;暖氣直注丹田,可竟夜不眠。
土人服此為導淫具,肢體萎縮,髒腑潰出,不殺身不止;官弁每為嚴禁。
常有身被逮系,猶求緩須臾再吸一筩者。
鴉片土,出咬■〈口留〉吧。
有白虎斑,大頭。
種自内地來)、鲡魚(生溪潭中。
引子遊水,衆魚不敢犯)、■魚、塗虱(頭扁、身微圓,黑色無鱗,有刺長五、六寸。
産潭窟中。
「通志」謂之田瑟,或是彈瑟),鲒鲐(尾有星。
多穴泥塗中)、蚱(一名水母,一名石鏡)、黃魚(色微黃,身扁、細鱗,多刺。
「台志」謂為黃爵,疑即此)、黃翅(狀如烏頰,翅黃),新婦啼、田鸰(體圓,兩須長)、飛藉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梳齒(黑色花點,齒如梳。
魚肚,食之立死)、小波浪(青色小尾)、歸秉(身扁、肉澀)、七星魚(似歸秉而小,有黑點七)、赤海(紅色)、■〈魚感〉魚(口邊有兩大刺)、牛尾魚(狀如牛尾)、青箭(色青口尖,行如飛)、交網(有烏、赤二種),牛鮕■〈魚夬〉(頭闊、皮青)、泥龍(似鳗,多暗刺)、飛魚(色青,有翅能飛)、咬網狗(色黑歪口,無分左右)、海蛎(頭大、皮黑)、含西(身扁,色白)、旗魚、刺圭糍(色黑,唇厚)、蜈魚(俗呼海豎頭)、海和尚(色赤,頭與身皆似人形,四翼;無鱗)、海狗(頭似犬,尾尖,有四翅)、海馬(狀如馬,頭有駿,四翅。
以上三魚,漁人獲之不祥)、金鐘子(「舊志」:『細鱗,形圓扁』。
按據邊海漁人雲:尚有「鯌魚,大腹,浮遊海面。
■〈鉛,魚代金〉魚,肉粗似鐵甲。
塗魚,似黃魚而小,石質,骨硬。
皮刀,形似刀。
烏仔,似烏魚而小。
紫仔,似烏仔更小,安米魚,身小細鱗。
龍尖,曬幹作鲞。
打鼓雞肉,出打鼓港,味似雞肉」等魚,惑土人以意名之。
從古無此魚名,且或名異實同,中多重複。
附見于此)。
附錄 「赤嵌筆談」:鲨類不一;龍文鲨、雙髻鲨,「志」言之矣。
外此有烏翅鲨,身圓,翅尾黑色。
鋸仔鲨,齒長似鋸。
烏鲨,口闊,大者數百斤,能食人。
虎鲨,頭斑如虎,齒迅利,噬人手足立斷。
圓頭鲨,亦食人。
鼠■〈蟲吾〉鲨,皮白,齒如梳。
蛤婆鲨,口闊尾尖。
油鲨,身圓而長,尾似蝦尾。
泥鳅鲨,口尖。
青鲨,身青色。
扁鲨,身扁尾少。
乞食鲨,皮可飾刀鞘。
豹纏鲨,身長尾尖。
狗鲨,頭大,上有烏赤點,離水終日不死。
「稗海紀遊」:鲨魚,胎生。
市得一魚,可四、五斤,用佐午炊。
庖人剖腹,一小魚徙中躍出;更得五、六頭,投水中,皆遊去。
「稗海紀遊」:鲂有錦鲂,身圓有花點。
大者三、四百斤,皮生沙石,尾長數尺;骨弱肉粗。
黃鲂,身圓,黃色。
泥鲂,皮黑。
掃帚鲂,尾如帚。
烏燕鲂,頭、身、翅俱似燕,肉黑。
四開鲂,頭似燕,肉赤。
鬼角燕鲂,頭有軟角。
水沈鲂,淡紅色,身扁頭尖(魟誤作鲂)。
「赤嵌集」:新婦啼,魚名。
狀本鮮肥,熟則拳縮,意取「新婦未谙,恐被姑責」也。
孫元衡有詩雲:『泔魚未學易牙方,軟玉銷為水碧漿;廚下卻憐三日婦,羹湯難與小姑嘗』。
「赤嵌集」:飛藉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
魚人俟夜深,懸燈以待,乃結陣飛入;舟力不勝,滅燈以避。
孫元衡有詩雲:『入海微禽能變化,秋來巢燕已為魚;翻飛應悔留雙剪,誤學燈蛾赴火漁』。
「赤嵌集」:鹦哥魚,烏嘴紅色,周身皆綠。
孫元衡有詩雲:『朱施鳥喙翠成襦,陸困樊籠水厄罛;信是知名無隐法,曾聞真臘有浮胡』。
相傳真臘有魚,名為浮胡,嘴似鹦鹉。
「赤嵌集」:海翁魚,有言如小山,草木生之,樵者誤登其背,須臾轉徙,不知所之,無可考。
漁人雲:大者約三、四千斤,小者亦千餘斤;皮生沙石,刀箭不入。
有自僵者,人從口中入,割取其油,以代膏火。
肉粗,不可食。
口中噴涎,常自為吞吐;有遺于海邊者,黑色、淡黃色不等:或雲即龍涎。
番每取以賈利,真赝亦莫辨也。
「赤嵌筆談」:旗魚,色黑,大者六、七百斤,小者百餘斤;背翅加旗。
鼻頭一刺,長二、三尺,極堅利;水面毆魚如飛。
船為所刺,即不能脫身;一轉動,船立沈。
「赤嵌筆談」:蜈魚,俗呼海堅頭,似豬,大則千餘斤,小亦五、六百斤。
常于水面躍起高丈餘,噴水如雪;漁人見之則避。
凡介之屬 鼋(鼈之大者,介蟲之元也)、龜、鼈、鲎(殼青黑色,甚堅,可作杓。
尾長如槍。
有足十二,生腹下。
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
雌常負雄而行,雖波濤終不解;失雄則不能獨活,故号鲎媚。
漁人拾之,必得雙,腹中有子如粟大,腌食甚佳)、螺(種類極多。
生鹽水者:有香螺,長數寸;肉雪白,尾有膏,味最清甘。
有花螺,圓而小,殼薄,有斑點;味亦清。
有響螺,大者長滿尺;其殼可吹,軍中用之。
有肉螺大五、六寸,味苦;切其殼,可作鹦鹉杯。
生淡水者,有田螺。
「本草」曰:『田螺含泥在腹,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
有石螺,生池潭中。
可常食)、蟹(類不一。
有沙鑽,色黃;遇人即伏沙底。
有沙馬,色赤;走甚疾。
有大腳仙,身小,一螯大、一螯小;色赤白相雜。
有虎獅蟹,遍身紅點。
有青蚶蟹,色青白,兩螯獨大。
有金錢蟹,身扁,色赤黑;腌食甚佳。
更有生溪澗中者,螯生毛,名毛蟹;秋後肥美)、蟳(膏多于肉曰紅蟳,無膏曰菜蟳。
大者尺餘。
随大潮退殼,一退一長,其殼甚堅)、牡蛎(鹽水結成磈礧、相連如房,故曰蛎房。
俗呼為蚝。
小者名珠蚝,散生海中;用長竹如剪,鈎諸海底取之,殼可燒灰)、蠘(形如蟳。
但殼有斑點,其螯甚銳。
别名翠蟹,亦名青腳蟹)、蚶(蚌蛤之屬。
殼圓而厚,形如瓦筒,縱橫其理)、蛤蜊(似車螯而小)花蛤(一名文蛤)、蛲(蛤之大者。
殼厚微黃,肉白多漿。
一名車螯)、水龜(一名龍虱。
生潭澗中。
腌食甚佳)、海豆芽(似蚬而大,形扁、殼綠。
吐尾如豆芽,故名。
一名江蛲,俗呼為塗杯)、白蛏(形與内地蛏無異,而殼差薄。
色白如玉,味又清甘。
四、五月有之。
近亦有竹蛏)、蚌(殼明亮,老亦能生珠)、西施舌(殼綠黑色,似蚌而薄。
其肉有舌,最美。
海錯之珍,次于江搖柱)、海蒜(一名湖腎。
殼類蛤,肉垂三寸餘;白色,上有黑點。
狀甚劣,味甘。
但性極寒,食之多患腹舄)、蝦(有大、小諸種。
别有一種龍蝦)、■〈句黾〉鼊(龜屬)、鬼蟹(狀如傀儡)、海蜇(台地所産瘦小,不堪食)、鲮鯉(其甲名穿山甲)、寄居蟲。
附錄 「閩小紀」:虎蟳,質粗味劣,無足取。
殼極類門戶上所繪虎頭,色亦殷紅斑駁;人有鑲為酒器者。
冬來生子,充盈臍外。
「赤嵌筆談」:■〈句黾〉鼊,龜屬,卵生。
狀似鼈,四足漫胡,無指爪。
大者百餘斤,小者數十斤。
常從海岸赴山凹鑽孔伏卵;人伺其來時,尾而逐之。
行甚疾,衆并力反其背,則不能動矣。
剝割時,兩目淚下。
嗜者謂味同牛肉;值亦相等。
甲可亂玳瑁,亦以飾物;但薄而色淺,不任作器。
市販鹿膠,每以其闆設與鹿角骨同煎。
南路龜壁港以此名;今寫訛。
劉欣期「交州記」作蚼■〈蟲辟〉。
「使槎錄」:「南州異物志」,寄居之蟲如螺而有腳,形如蜘蛛。
本無殼,入空螺殼中,戴以行。
觸之,縮足,如螺閉戶;火炙之,乃出走。
「異苑」謂:『鹦鹉螺,常脫殼而朝遊;出則有蟲如蜘蛛入其殼,戴以行。
夕返,則此蟲出。
庾闡所雲:「鹦鹉外遊,寄居負殼」者也』。
台地呼寄生。
「使槎錄」:鬼蟹、狀加傀儡。
孫元衡有詩雲:『家在蚝山蜃氣開,鲸潮初起鲎帆來;虎鲨(背有斑文)鬼蟹紛無數,就裡難求蛤蚌胎』。
凡蟲之屬 蜂(種類甚多。
釀蜜者為蜜蜂)、蟻(盈幾案間皆是。
有赤色而極小者曰黃蟻、色黑而走疾者曰走馬蟻。
色白而生于濕者曰白蟻;凡衣服器物若近濕處,多為所壞)、蟬(台地三月即噪于樹間)螢、蝴蝶、蛩、蜻蜓(至冬猶群飛)、蝙蝠(俗名蜜婆)、蝦蟇(似蟾蜍,皆有黑點。
治瘡毒最神效)、蟋蟀、蜘蛛(「爾雅」曰:『在地中布網者為土蜘蛛、絡幕草上者為草蜘蛛。
又蟏蛸長■〈奇〉,即小蜘蛛)、螽斯、螳螂(「爾雅」謂之莫貈。
其蟲知進;惟捕蟬、則一前一卻),螟蛉、蜾蠃、蠅虎(蜘屬。
藏壁間,四周環顧,能捕蠅)、蜂虎(狀似燈蛾而大)、蛾、蠹魚、蚯蚓、沙蠶(似蚯蚓。
一名龍腸。
可食)、蜈蚣(「爾雅」謂之螂蛆。
腹下有光,夜間青熒閃爍,如螢,毒氣似硫磺,以足踏之,光熠耀不絕。
性能制蛇,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蛇(一名山辣,長六、七尺,專捕鼠。
一名草花仔,長一、二尺:二者不傷人。
一名龜殼花,背有紋如龜紋。
一名飯匙倩,頭扁如飯匙;見人頭昂二、三尺,惟尾貼地,噴鼻有聲。
一名簸箕甲,身有橫紋,黑白相間;俗名手巾蛇。
甲有毒汁,經行處草木皆萎,牛馬不食。
齧人,數十步斃。
其骨必搗爛遠擲之,誤踐之亦能刺骨殺人。
一名青镖,别名百步創,又呼青竹絲;長尺餘,深綠色,纏樹杪,與葉無别。
有絲如蛛網,人誤觸之,則飛齧,其疾如镖;遭其齧,行百步即僵。
一名塗釘,身扁,四足如蜥蜴,長五、六寸或尺餘,黑脊,左右皆黃絲繞之;能浮水,口毒而不螯人。
若捕急,則齧人立斃。
每當雨多露濃之後,橫露暴日。
俗呼四腳蛇,可以吞鹿;名鈎蛇,能以尾取物)、蜥蜴、蝘蜓(俗呼神龍。
能鳴,其聲嘎嘎;或謂過澎湖則不能鳴)、螥螂(「漳志」謂之蝤蟲。
好藏櫥箧中。
可煎食,解毒、消積甚效)、蠅、蚊、蚋、沒子、水蛭(俗名蜈蜞)、蛙(背青色,謂之青娃。
「諸羅志」作青約。
一名田蛙,亦名水蛙。
味甚美;台地最多,人以為珍馔)、樹蛤(狀如蟾蛛,綠色。
生樹間)、蜣螂(莊子所謂「蛣■〈載,蟲代車〉蜣之智在于轉丸」是也)、毛蟲(「說文」曰:『俗呼毛。
有毒螫人』)、竈雞、斑貓(「本草」曰:『生豆葉下,烏腹尖喙,甲上有烏黑斑文』)、鼠婦(甕底蟲也)、蚰蜓、水龜(生水面,有翼能飛。
腌食味佳。
别有金龜,殼金色,翼綠)。
附錄 「赤嵌筆談」:餘始來此,坐檐下,有聲如雀,卻不見有飛鳥。
後乃知為蜥蜴鳴也。
林佥事麟焻「使琉球竹枝詞」:『靜聽盤窗蜥蜴聲』。
其自注雲:『蜥蜴能鳴,聲如麻雀。
海外蜥蜴,俱能鳴耳』。
「赤嵌筆談」:海舟夜眠,潛伏艙内,尚嘉無蚊。
台地四時皆受其害。
更有不見不聞而為所刺,愈抓搔則愈癢。
「閩小紀」雲:閩地有小蟲若微塵,視之不見;刺人較蚊、蚋尤甚。
密帷亦不能間之。
名沒子。
「赤嵌筆談」:四時階砌蛩聲鳴不絕,蟬于二月即噪樹間。
聽蟲聲以占候,未可與此地律也。
凡貨之屬 糖(孫亮使黃門就中藏吏取甘蔗饧是也)、水糖(即白糖。
烹煉凝結成霜者),蜜(台所出無多。
藥圃皆資于内地)、黃蠟、油(有脂麻油、落花生油、菜子油、萆麻油數種)、菁澱(用以染皂)、菁子、紅花(可染绛。
「府」、「諸」二志所不裁,近始有之)、茄藤皮(多生海邊。
皮可染绛)、薯榔(莖蔓生似薯,根似何首烏。
皮黑、肉紅。
染皂用之)、藤(有水藤、萪藤二種)、椶、鹿皮(春皮毛淺而薄、冬皮毛深而厚,為褥溫而去濕。
又有鹿胎皮,殺牝鹿而得者;然必成胎五、六月将乳者毛皮方鮮麗。
計得一佳胎皮,殺鹿子母甚夥,非先王「不麝不卵不殺胎」之教矣)、麋皮(鹿之大者。
俗呼為蔣皮。
商人販往外國)、獐皮(可作靴、襪、褲、舄、包袋等物)酒、曲(紅曲以糯米用糟發成之。
又有草曲,不用曲蘖;但杵米雜以衆葉,緻蓬蒿蔭蔽之,經月而成為白曲)、煙草(種出東洋,名淡巴菇。
莖、葉皆如牡菊。
取其葉制絲,燃火吸其煙,令人醉;片時不食辄思,故亦謂之相思草。
台産無多,味亦遜;所販賣者皆内地運至者。
或雲食可避瘴)、吉貝(即木棉花。
叢大内地)、纻(「舊志」:『俗作苎』。
非)、麻、炭、灰(蛎房殼燒成。
用以塗墁,比之石灰)、陶器(近始有之)、硫磺(出淡水磺山)、煤炭(本出雞籠八尺門諸山,荷蘭時曾取以煅鐵。
聞凡内山深處皆有之)、草席(編織堅緻,價倍内地)、鹽(濑口所出,色黑而粒大,腌物不至朽腐。
「漢書」:『牢盆煮鹽,用鐵為之』。
鳳山隻用曬法)、魚翅(鲨翅為之)、打鼓山石(崯嵌玲珑可玩)、岡山石(可燒灰墁壁)、傀儡山石(薄不盈寸,寬平四方。
可鑲為器及镌刻等用)。
附錄 「稗海紀遊」:台人植蔗為糖,歲産二、三十萬。
商舶購之,以貿日本、呂宋諸國。
「東甯政事集」:蔗苗種于五、六月,首年則嫌其嫩、三年又嫌其老,惟兩年者為上。
首年者熟于次年正月、兩年者熟于本年十二月、三年者熟于十一月,故硖煮之期,亦以蔗分先後。
若早為砍削,則漿不足而糖少;大約十二月、正月始盡興工,至初夏止。
初硖蔗漿,半多泥土,煎煮一次,濾其渣穢;再煮入于上清、三煮入于下清,始成糖。
入■〈石屚〉待其凝結,用泥封之,半月一換;三易而後白,始出■〈石屚〉曬幹,舂擊成粉入簍,須半月為期。
未盡白者,名曰糖尾;并■〈石屚〉再封。
蓋封久則白,封少則缁,其不封者則紅糖也。
所煎之糖,較閩、粵諸郡為尤佳。
「赤嵌筆談」:台人十月内築不屋,置蔗車,雇募人工,動硖糖不。
上園每甲煎烏糖六、七十擔,白糖六、七十■〈石屚〉(沙土陶成);中園下園隻四、五十擔。
煎糖須覓糖師知土脈、精火候。
湯大沸,用砺房灰止之。
将成糖,投以萆麻油,恰中其節。
煎成置糖糟内,用木棍頻攪至冷,便為烏糖。
色赤而松者,于蘇州發賣;若糖濕色黑,于上海、甯波、鎮江諸處營銷。
至制白糖,将蔗汁煮成糖時,入糖■〈石屚〉内,下用鍋■〈石屚〉盛之,半月後浸出糖水,名頭水;次用泥土蓋■〈石屚〉上,十餘日得糖水,名二水;再用泥土覆十餘日之糖水,名三水。
合煎可為糖膏,或用釀酒。
每■〈石屚〉白糖隻五十餘斤。
地薄或糖師不得其人,糖非上白,則不得價矣。
每廍用十二年,日夜硖蔗。
另四牛載蔗到廍,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
一牛配園四甲或三甲餘。
每園四甲,現插蔗二甲,留空二甲,遞年更易栽種。
廍中人工,糖師二人、火工二人(煮蔗汁)、車工二人(将蔗入石車硖汁)、牛婆二人(鞭牛硖蔗)、剝蔗七人(園中砍蔗,去尾,去箨)、采蔗尾一人、看牛一人,工價逐月六、七十金。
「赤嵌筆談」:唐大曆中,鄒和尚始教民黃氏造蔗霜法。
其器用,有蔗削、蔗鐮、蔗凳、蔗碾、擡床、榨鬥、漆甕之屬。
今蔗車兩石矗立,狀如雙碾。
「硖」取其汁,想即蔗碾遺「制」。
酒有蔗漿用錫汁釀成,與荔子酒俱味極甘。
「赤嵌筆談」:三縣每歲所出蔗糖約六十餘萬簍;每簍一百七、八十觔。
烏糖百斤,價銀八、九錢;白糖百觔,價銀一兩三、四錢。
全台仰望資生,四方奔趨圖息,莫此為甚。
糖觔未出,客人先行定價;糖一入手,即便裝載。
每簍到蘇,船價二錢有零。
自定聯■〈舟宗〉之法,非動經數旬,不能齊一。
及至廈門,歸關盤查。
一船所經,兩處護送、八次挂驗,俱不無費。
是以船難即行,腳價貴而糖價賤矣。
「台海采風圖」:台山産藤,粗如繩,長數十丈。
人迹不到深林蓊翳之區,滋蔓芄茸,沿盤澗谷間。
生番往往匿其中,剸刃殺人,故最難取。
緣資用廣而取利大,漢、番貪之,雖冒險亦無畏焉。
「赤嵌筆談」:海船,多漳、泉商賈。
貿易于漳州,則載絲線、漳紗、剪絨、紙、煙、布、草席、磚瓦、小杉料、鼎铛、雨傘、柑、柚、青果、桔餅、柿餅;泉州,則載磁器、紙張;興化,則載杉闆、磚瓦;福州,即載大小杉料、幹筍、香菰;建甯,則載茶。
回時,則載米、麥、菽、豆、黑白糖饧、番薯、鹿肉,售于廈門諸海口。
或載糖、靛、魚翅至上海,小艇撥運姑蘇行市;船回則載布疋、紗緞、枲棉、涼暖帽子、牛油、金腿、包酒、惠泉酒。
至浙江,則載绫羅、棉綢、绉紗、湖帕、絨線;甯波,則載棉花、草席。
至山東,販賣粗細碗碟、杉枋、糖、紙、胡椒、蘇木;回日,則載白蠟、紫草、藥材、繭綢、麥、豆、鹽、紅棗、核桃、柿餅。
關東,販賣烏茶、黃茶、綢緞、布疋、碗、紙、糖、曲、胡椒、蘇木;回日,則載藥材、瓜子、松子、榛子、海參、銀魚、蛏幹。
海壖彈丸,商旅輻辏,器物流通,實有資于内地。
諸羅縣志:豹皮及斑點小鹿皮,文采可觀;不知者以為此地之産,所值無幾耳。
豹大于犬,毛色斑雜。
艾葉金錢十不得一,價至三、四金;小鹿皮亦二百餘文,且無市者。
每地方官尋覓,必騷動通事土番。
鹿茸至三、四金,價倍于内地。
番狗能獵者,貴于騾馬(見「番俗」部)。
昔人雲:『地方産一異物,便多一累』。
三複斯言,可為深省。
凡币之屬 棉布(近嘉祥等裡莊多有)、苎布、麻布(以上三種俱不多産)、卓戈文(番所織氈)、毛被(亦番婦剝樹皮和獸毛織成)、達戈紋(番所織毛布)。
附錄 「諸羅縣志」:凡絲布、錦繡之屬,皆至自内地。
有出于土番者寥寥,且不堪用。
近紡織者多。
「瀛壖百詠」:番婦自織布,以狗毛、苎麻為線,染以茜草,錯雜成文,朱殷奪目;名達戈紋(達戈紋,番以被體;漢人以為衣包,頗堅緻)。
叢談 鳳山相傳,昔年有石忽自開,内有谶雲:『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五百年後,閩人居之』(「舊志」)。
又傳,佃民墾田得石碣,内镌『山明水秀,閩人居之』八字(「福建通志」)。
明都督俞大猷讨海寇林道幹,道幹戰敗,舣舟打鼓山下;恐複來,攻掠山下土番殺之,取其血和灰以固舟,遁占城。
餘番走阿猴林;今之比屋而居者,是其遺種也(陳小崖「外紀」)。
近治之山皆培塿耳;即有高者,樵采可通。
獨傀儡千峰崇聳,直插天際,人迹不到;終日雲霧裹羃,鮮有晴朗。
若日中雲收,峰巒可數,則不日而雨矣。
夫泰山之雲;觸石膚寸,不崇朝而雨遍天下。
傀儡之山晴朗,反為雨候。
遐邈山川,真别有氣候也。
維新裡大岡山,形家謂其形肖犬。
故凡有異謀者,辄被緝獲;以犬善警故也。
山之靈其信然耶?山能鳴,鳴非吉兆。
荷蘭為鄭成功所敗,地大震。
鄭克塽滅,地亦震。
朱一貴于辛醜作亂,庚子十月亦地震。
維時南路傀儡山裂,其石截然如刀劃狀(「赤嵌筆談」)。
地常動而不甚震,甚至連日動或日數動,罕有終年不動者。
豈萬峰高峙大海之中,同仙峤之浮蒂、巨鳌之更翻無次耶? 大呂覓山,舊為番一聚落也。
相傳有芋一叢,高丈餘;月将出時,有二物如鳳凰,從芊下振翮騰飛。
衆番驚異,因相與移居社内。
邑治有岡山。
未入版圖時,邑中人六月樵于山,忽望古橘挺然岡頂。
向橘行裡許,則有巨室一座。
由石門入,庭花開落,階草繁榮,野鳥自呼,廂廊寂寂。
壁間留題詩語及水墨畫迹,镵存各半。
登堂一無所見,惟隻犬從内出,見人搖尾,絕不驚吠。
随犬曲折,緣徑恣觀,環室皆徑圍橘樹也,雖盛暑猶垂實如碗大。
摘啖之,瓣有而香;取一、二置諸懷。
俄而斜陽照入,樹樹含紅;山風襲人,有凄涼氣。
辄荷樵尋歸路,遍處志之。
至家以語其人,出橘相示,謀與妻子共隐焉。
再往,遂失其室,并不見有橘(「古橘岡詩序」)。
明太監王三保植姜岡山上,至今尚有産者。
有意求覓,終不可得。
樵夫偶見,結草為記;次日尋之,弗獲故道。
有得者,可療百病(「台灣志略」)。
相傳明太監王三保投藥水中,令土番染病者浴之皆愈。
此語殊荒謬。
土番初産,即浴水中;性好近水,不論有病無病,日就水淋澡,非必三保果有藥力也。
台地從無産珠。
開辟後,鳳山下莊海中蛎房産珠如稷米,名鳳山珠。
不堪飾簪珥,隻用以充藥品。
珊瑚出琅峤海底,有枝葉,色如鐵,俗呼鐵樹。
與八寶中之珊瑚回殊,無足異者(「台灣風土記」)。
龍涎香,出海面上,番仔浮水取之。
傳為海鳅精泡結水面,凝而為涎;能止心痛,助精氣。
以淡黃色嚼而不化者為佳;價昂十倍,不可多得。
沙中有骨,堅結如石;績潦奔沖,地崩沙濱,始露峰崿。
仰皆劍攢,垂如滴乳;質雖不堅,而竦峭之狀彷佛英石。
半屏山,昔嘗有獐在山巅鳴,則近地有火災,甚驗。
采捕者見之,捕不可得。
聞其鳴,則人知戒火。
後莫知所終,今已絕迹矣。
荷蘭時,南、北兩路設牛頭司,牧放孳息,千百成群。
犢大,設欄擒絷之。
牡則俟其餒,乃漸飼以水草,稍馴狎,閹其外腎,令壯,以挽以耕。
■〈牛孛〉者,縱之孳生(「小崖外紀」)。
牧畜既多,選旱犢之牝者,身小足疾,性良易馴;熟則備鞍鞯以代步。
價廉易構,不用槯秣;夏秋濘泥,更覺輕快。
台無虎,鄉人車糖及柴炭五谷之類,率于夜間駕車以行。
既不妨永日之功,而水牛之負重亦無酷熱之患,便孰甚焉! 鴉片煙,用麻葛同鴉土切絲,于銅铛内煮成。
鴉片拌煙,另用竹筩實以棕絲,群聚吸之;索值數倍于常煙。
專治此者,名開鴉片館。
吸一、二次後,便刻不能離;暖氣直注丹田,可竟夜不眠。
土人服此為導淫具,肢體萎縮,髒腑潰出,不殺身不止;官弁每為嚴禁。
常有身被逮系,猶求緩須臾再吸一筩者。
鴉片土,出咬■〈口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