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心,酒痕暎雙頰』。

     凡木之屬 松(大者合抱成林)、柏(亦自内地移來)、桧、樟(即豫章。

    有紅、粉二色,液可為腦)、桐、楠(美材也。

    性堅理細,為香楠,一歲東榮西枯,一歲西榮東枯)、猴栗(木性甚堅,可為棟梁)、百日青(俗名土杉。

    雖枯而色尚青)、赤杉(大十餘把,色紅理潤)、楊柳(大者為楊,垂者為柳)、赤鱗(赤色,皮有鱗。

    質堅,入土難朽。

    大者可為車心)、榕、楓(脂可為香入藥)、椿(葉初生可噉,春摘食之)、白樹(樹高大而幹直,頗美觀;但易朽)、鐵樹(幹、葉皆紫黑色)、桑(少産)、水松(性好近水)、茄藤樹(生海邊。

    可為薪;皮紅可染網)、紅茄(質紅木勁)、九芎(一名九荊。

    村落茅屋用以豎柱,人土不朽)、加冬(樹如冬青)、黃目樹(結實形如枇杷,色黃、皮皺,用以澣衣,功用皂角)、象齒(木堅而直,白文如象齒)、梾(木理細膩,可用雕闆)、荊(有五葉、七葉。

    俗名埔姜)、鳥桕(不多産)、山荔(樹似荔,無花實)、埔柿(樹似柿,無花實)、樸仔樹(樹如苦苓。

    葉曬幹,用擦錫器、犀角、象牙等物)、鹿仔樹(即楮也。

    以其葉為鹿所嗜,因名之)、烏栽(皮帶黑,中白。

    大而無用,隻供薪樵)、椶(即栟櫊)、番豆(大至合抱,高數丈。

    結子如豆莢)、苦苓樹(皮可為香)、棟(葉似槐而尖)、藜(高八、九尺。

    則取以為杖,韌而輕,則藜杖也)、娑羅樹、蕭朗、桄榔、槺榔(直生無旁枝,葉多莿。

    能開花結實)、交标(似九芎、茅屋用以為柱,入土不朽)、饅頭果、大葉樹、綠珊瑚(亦名綠玉樹。

    「舊志」作萬年青。

    種本呂宋)、土沈香(其根香)、水漆(生海泥中)、咬人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碎)、菻荼(一作林投)、番花樹(樹高大,葉如枇杷而厚)、相思(質黑木堅,檀闆用之)、火烘樹(有枝無葉,多莿。

    其汁有毒,疑即水漆也。

    按「舊志」有莿桐,見「花部」,破故子樹,見「蔬部」)。

     附錄 「瀛壖百詠」:綠珊瑚,亦名綠玉樹。

    多桠枝而無花。

    葉光潤,雅與名稱。

    種自呂宋來。

    張鹭洲詩雲:『一種可人籬落下,家家齊插綠珊瑚;想從海底搜羅日,長就苔痕潤不枯』。

     「台灣志略」:桄榔,挺然直幹。

    花落生葉,質堅多文,可制為器。

     「諸羅縣志」:桄榔,樹似栟櫊,皮中有屑如面。

    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紋理。

     「稗海紀進」:楠木始生,已具全體,裂土而出。

    兩葉始蘖,已大十圍;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筍同一理也。

     「赤嵌筆談」:蕭朗木,大者數圍。

    性極堅重,入土千年不朽。

    然在深山中,野番盤踞,人不能取;洪水漂出,僞鄭取以為棺,實美材也。

     「赤嵌筆談」:南路打鼓山有香木,色類沈香,味較檀尤烈;不知何香,土人亦不知貴。

    傳說昔年有蘇州客商能辨之,載數十擔去;後有官某,作為香杖。

    今所存者,零星碎木;有為扇器者。

     「台海采風圖」:土沈香樹,開花五瓣,白色。

    結子黃,如豆大,其根香。

     「使槎錄」:婆羅樹,中空,四圍折疊成圓形;尤異:花紋糾結盤屈如古木狀。

    用貯管城,因其材也。

     「使槎錄」:内山林木叢雜,多不可辨。

    樵子采伐鬻于市,每多堅質;紫色竈煙,間有香氣拂拂。

    若為器物,必系精良;徒供爨下之用,實可惜。

    倘得匠氏區别,則異材不緻終老無聞,斯亦山木之幸也。

     「使槎錄」:番樹大如槐,枝幹離奇,或似卧松。

    紅實如槐角;皮紅時綻裂,肉白可食,名曰莿豆,一名番豆。

     「諸羅縣志」:水漆,柯葉彷佛莿桐;皮有粘液,着膚則腫。

    取以為籬,多生枝葉。

     「台海采風圖」:饅頭果,樹幹似梧桐,但不直聳。

    有旁枝,一枝數葉如芙蓉。

    三、四月開小綠花,懸穗三、四十朵相比。

     「台海采風圖」:咬人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長條迸起;可為火具。

    高丈餘。

    葉長大似煙葉,有毛莿;莿人入毛孔甚癢,搔之發紅腫,痛一晝夜方止。

     「台海采風圖」:林投樹,幹直,皮似栟櫊。

    其裡骨極堅,花紋班駁;可作箸并檀闆或月琴、三弦等樂器。

    心空,從根結棕絲,直貫至頂。

    葉青而長,兩旁皆莿。

    花似蘆荻,結實如菠蘿;熟後深黃,擘開顆顆如金鈴。

    衆番以線串貫纏額上為飾,并啖之。

    其在花時,則摘其花以盤髻。

     「台灣志略」:林荼樹,高至丈餘。

    結實類波羅蜜,不堪食。

    種之園邊,衛宅之功,等于莿竹。

     凡竹之屬 莿竹(叢生,高四、五丈。

    茅屋取以為梁柱。

    諸凡器物所資,其用甚廣)、長枝竹(一名鲎腳綠。

    制造椅桌、櫥床,皆資其用。

    或雲:與鲎腳綠實兩種)、鳳尾竹(俗名觀音竹)、麻竹(比鲎腳綠尤大,而質不堅韌)、空涵竹(産山中。

    高二丈許,圍二、三寸,無旁枝。

    草屋用以為桷)、桂竹(莖赤、葉細,約高四、五尺)、石竹(如長枝而差小;中較堅,不似諸竹虛心)、金絲竹(一名箭竹。

    大如小指。

    最堅值,土番用以為箭)、珠籬竹(高丈許,如指大。

    用以編籬)、七弦竹、人面竹、蘆竹(似黍。

    生水涯濕處)、椶竹(皮似椶而節密)。

     附錄 「赤嵌筆談」,竹亦可為器用;但質薄劣,蛀蟲易生,不能經久。

    遍處皆竹,數十竿為一叢,遠望若柳,絕無蕭疏之緻。

     「台海采風圖」:莿竹,番竹種也。

    大者數圍,葉繁幹密,有莿似莺爪,殊堅利;惟台有之,土人多環植屋外以禦盜。

    今城四周遍栽之。

     「台海采風圖」:觀音竹,枝弱葉小。

    蓻植盆中,亦可供玩。

    七弦竹,幹白,有青線紋五、六、七條;葉與竹同。

     「諸羅縣志」:人面竹,高四、五尺。

    「華彜考」:『節密而凸,宛如人面,故名』。

    「通志」:『一名佛眼,可供玩賞』。

     凡藥之屬 天門冬(「山海經」所謂冬)、麥門■〈艹舋〉冬(「爾雅翼」曰:『葉似■〈艹韭〉,四時不凋。

    有須作連珠形,似穬麥。

    一名禹餘糧』)、土茯苓(赤者俗呼山尾薯)、鹿茸、麋茸(鹿之大者。

    鹿茸補陽,麋茸補陰)、鹿角膠、鹿角霜(膠之粗者為霜,功亞于膠)、海螵蛸、穿山甲(即鲮鯉甲)、桕菰(小兒口痛,煎水洗愈)、菻荼菰(有紅、白二色,痢疾紅者用紅,白者用白)、三奈(類姜,味辛)、枸杞子(葉嫩時可為菜。

    實為地仙子,根為地骨皮)、香附(即莎草根)、穿山龍、木通、薏苡(台産甚多,較内地粒差小)、白扁豆、蛇草(蛇傷,煎服之多愈)、金銀花(花黃、白相對,一名鴛鴦。

    治毒最效)、水燭(生水中,形如燭,故名),艾(有大、小二種)、益母草、木賊草(一名接骨筒)、蒲公英(一名地丁香)、薄荷、豨簽草(去風)、澤蘭(散血)、菖蒲(能益心智)、班節相思(類薄荷而上)、白雞冠(治血崩)、栀子(一名越桃)、蒼耳子(土名羊帶來)、萆麻子(辟邪風)、木鼈子(實似括蒌而大,俗呼搏破碗子)、急性子(即鳳仙花子)、草果、蟬蛻、車前子(即芣苜)、風藤(狀與他藤異,似木通。

    出下淡水。

    浸酒服之,可已風疾)、山苦瓜(治腳腫)、白蒺藜、石決明(土名羊角豆)、通草(「舊志」作土瓜。

    性利水,兼通乳竅。

    染以采色制花,鮮明可愛)、樟腦、紫蘇(葉下紫色而氣香)、天南星(俗名天署)、金鎖匙(治疳)、磱碡草、龍舌黃、羊甘草(俱治)、黃金子、正埔姜、含鈴草、雞骨黃(土名撮鼻草)、龍船花頭(俱去風、解熱)、烏甜葉(一名對面烏。

    止血)、宜梧草、撮鼻草(俱治風)、鴨嘴黃(一名定經草。

    可以調經)、千裡光(治目)、馬鞭草、豬母菜(一名馬齒菜)、羊角草、竹仔草(俱治療毒)、九層塔、珠仔草、金不換(俱治跌打損傷)、萬年松(治腹痛)、山桔梖(一名苎麻根)、葉下紅、番薏茹(一名番苦苓,一名心痛草)、鹿肚草(治噎嗝)、醎酸草、遍地錦、炮仔草(俱治咽喉)、鼠尾黃、地掃草、龍樹草(俱治疔毒)、山芙蓉、雞角莿、束血草、馬鞍藤、鲎殼莿(俱治廱)、紗帽翅、蚶殼草(治■〈疒少〉)、蠅翅草(治虛腫)、水鏡草(治痔漏)、三腳虎草、三腳鼈草(治瘰疬)、無根草、茅根(俱通淋、利水)、莿荇草(治瘍)、犁壁草(治臁瘡)、馬尾絲、蒲鹽草(治蛇傷)。

     附錄 「赤嵌筆談」:台地藥品,從前各志所不載者,如含鈴草、茶匙黃、虎咬黃、龍鱗草、四時春、馬蹄香(一名一枝香)、金劍草,治;姜蔚子、龍船花、魚簽草、苦麻草,去風、解熱;相仔草、半天飛,涼血;雞卵藤、萬年薯,治瘋;龍芽草、竹仔草、天青萊、大楓草、三艾刀、鲫魚膽草、牛頓草、山苦瓜、牛角莿、山葛藤、頗仔葉、山麻草、幹日青、山四英、馬鞍草、過江龍、槟包藤、豬母菜、羊角豆、姑婆草,療毒;白埔姜,止痛;蔡闆草(一名九層增)、山蜈蚣、小營莿、山茄報、碎米黃、治跌打損傷;赤血草、茄冬葉、貓公莿、山尾蝶、天仙茄,治咽喉;葉下紅(一名馬蹄黃、一名消息草)、山埔銀、鹿角英、地草、午時草、真珠黃、山東枋、白花草,治疔■〈疒毒〉;龍吐珠、虎婆莿、漫桃花、千裡急、鐵馬鞭、倒地柃、和尚藤、金絲五爪龍、雞柔草、瓜子草、荔枝草、田烏草、毛将軍、田薯草、五宅茄、羊相卓、不求人、虱鬓草、铙钹草,治廱;山素英,治疥;苦仔草,治痘;咬人狗、虎尾侖,治瘰疬;茑松葉、過溝菜、冷飯藤、山荖葉、蟲草,治潰爛;豬腰草、治陰症。

    有異名者,苎麻根名山桔梖、柑核名仙柑子、山藥名淮山、木槿名水錦。

     「台海采風圖」:紗帽翅,一莖數十花,色黃。

    葉可治癬。

     「台海采風圖」:番薏茹,能治心氣痛。

    種出荷蘭。

    葉嫩以雲闆,曝幹則香;結子青赤色。

     「台灣志略」:馬尾絲,草屬;葉細而長,花紅而小。

    其根如荔枝核,黃色,多細絲如發。

    不拘鮮、幹,皆可治蛇、蜂諸毒。

     「台海采風圖」:葉下紅草,幹紅花圓,小如白絨。

    葉外青、内紅,治損傷。

     凡草之屬 仙草(高五、六尺。

    曬幹可以茶,能解暑毒;煮爛絞汁、去渣,和粉漿再煮,雖三伏成凍)、鼠曲(葉似馬齒苋。

    上有白毛黃花。

    可合■〈米祭〉為粿)、仙人掌(形似人掌,故名。

    可治瘍痔、風濕)、白曲草(可制曲釀酒)、虎耳草(八芳草之一)、乳草(生附地。

    枝紅,葉背微紅。

    婦人少乳者,和肉煮食之,能通乳竅)、含羞草(高三、四寸)、藻(「爾雅翼」曰:『根生水底、葉敷水上,不似小浮萍之無根而漂浮也』)、萍、蒲、蘋(亦藻屬。

    生水涯)、齒草(枝葉高尺許。

    番人取其枝擦齒,久之皆黑,故名)、茅(有金絲茅、大頭茅。

    鄉人取以蓋屋)、菅、莿苋(似苋菜,而葉尖小,多芒莿。

    燒灰沃水,可漬米為粽)、茜草(番用以染獸尾)、芒(葉似茅。

    可為尋)、浮留藤(一名荖藤。

    台人納币,則取葉盈百,束以紅絲為禮)、龍舌草(俗名蘆荟)、紅毛茶、姜黃(叢生。

    葉如月桃,其根如姜,取以染繪)、七弦草(叢生如稻秧。

    其朵如蘭,有直紋似弦,限界分明,白與綠間。

    至冬,則白或變紅。

    土人莳之以供盆玩)、鳳尾草(即貫衆)、金絲藤(蔓生)、風草。

     附錄 「台灣志略」:風草,土番識之。

    此草春生無節,則經年無台風。

    生一節,即台一次;二節二次、多節多次,甚為奇驗。

     「台海采風圖」:荖葉,蔓生。

    葉如田薯;枝柔而長,延繞十餘丈。

    花類僵蠶,綠色味辛。

    根為荖藤,色粉紅;取切片,夾槟榔食之甚香。

    花葉和食,根、葉、花味各别。

     「赤嵌集」:羞草,葉生細齒,抓之則垂,如含羞狀,故名。

    孫元衡有詩曰:『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 「台灣志略」:龍舌草,長徑尺許,厚半寸。

    中有稠汁,閨中取以潤發,實擅膏沐之長。

     「台灣志略」:紅毛茶,乃草屬;黃花五瓣。

    葉如瓜子,亦五瓣。

    其根如藤,刨取曬幹,或遇有時氣不快,熬茶飲之即愈。

     「諸羅志」:浮留藤,即蒟。

    「說文」:『蒟,蔓生。

    子如桑椹,苗為浮留藤。

    左思「蜀都賦」所謂蒟醬,取其子為之』。

    粵人夾槟榔用葉;台人憎其辣,獨用藤。

    俗名荖藤。

    産内山,近出蕭壟社者最佳。

    削皮脆如蔗。

    子如松蕤初吐,俗号荖花;橫切小片,文白點點如梅花,更香烈。

    類雲南蘆子。

    按「荖」,「正韻」無此字;或作「蒌」,亦非。

     凡羽之屬 鵝、雞(有釣鬥、暹莿數種)、鴨(台地甚多。

    又有番鴨而大,毛有小采,嘴腳朱色,髻類鵝;肉粗、味減。

    來自外洋。

    又有盧鴨、■〈此鳥〉鴨、交番鴨而生者)、鴿、雉、鴛鴦、雞■〈氵束鳥〉(俗呼錦鴛鴦)、翡翠(古謂之鹬,俗呼釣魚翁)、白鹇、鹭、凫(似鴨而小)、鷗、黃鹂(即黃鳥)、布谷(俗謂催耕鳥)、燕、畫眉(與内地等,但眉無白者)、四眉鳥(略如畫眉,眉有二白紋)、鸠(種類不一:有斑鸠,色青黑,與内地微異。

    有火鸠,項下色赤。

    有金鸠,身綠,嘴與足皆紅;惟淡水出。

    又有白鸠、綠鸠,詳見「附錄」中)、鹡鸰(飛則鳴、行則搖)、鷹、鹞(「通志」曰:『大如鷹,蒼黑色,尾稍短;善擊)、雀、荜雀(似雀而小,紫色。

    唧唧善吟,置籠中能自去來)、番荜(類鹡鸰)、海雞母(黑色,腳綠,比雞較大;宿海嶼中,故名。

    骨脆,而味甚美)、海鵝(俗名南方戆,又名海埭鵝。

    常于海濱獵魚。

    其翎可為箭羽)、白頭翁(似雀而大,頭有白點)、鳥骛(别名海八哥,驚鳥也)、鸢(俗名厲翼,鸱屬也。

    「禽經」曰:『朝鸢鳴,則大風』)烏鴉(「爾雅」曰:『純烏而反哺者謂之慈烏,腹白不及哺者謂鴉」、鹳、赤鹳(俗呼食蛇鳥)、伯勞、鹦鹆(斷其舌尖,畜久能為人言)、長尾三娘(一名練雀)、鸬鹚、竹雞(狀如雌雉,尾短。

    一名越鳥)、鹪鹩(即「詩」所謂桃蟲。

    「通志」謂之鹪鴱一名韈雀』。

    一名巧婦。

    土番出草,聞其聲則返)、鸺鹠(即鸱鸮)、鬼車(俗名九頭烏)、彩囊(似雞而小,頂上有五彩囊)、五鳴雞(大如鹌鹑,項白。

    每漏下一鼓,則一鳴)、鹌鹑(竄伏淺草,随地而安)、雷舞(蒼赤色。

    聞雷則舞)、倒挂鳥(似鹦鵝而小)、鹦鹉、甘蔗鳥(類鹦鹉)、厝頭鳥(紫黑色。

    多宿厝頭)、芒丹鳥(似荜雀。

    形小,黃色)、煙春(羽赤、尾短。

    善鬥)、火雞(出儡傀山。

    食火炭)。

     附錄 「台海采風圖」:長尾三娘,朱喙、翠翼、褐脊,彩耀相間。

    尾長盈尺,台人因而名之。

    或呼為娃鳥。

    「舊志」疑即所謂青鹇也。

     「使槎錄」:白鸠,每當風雨,舞翅盤旋,霜衣雪襟,可為近玩。

    或呼為洋鴿,雲自咬■〈口留〉吧來者。

    初開台時,一雙不下二十金;近飼養将雛者多,價不及十分之一。

     「台灣志略」:白鸠,能知氣候;每交一時,即連鳴數聲。

     「台灣志略」:綠鸠,绀嘴碧毛,豔深鹦鹉,惟不善鳴,遜白鸠。

     「使槎錄」:海八哥,黑身、紅頂、綠足。

    一名田雞。

    烏須,騺鳥也;能搏擊羽族。

    長尾,黑色。

    時集于田間牛背上。

     「台海采風圖」:烏鹙,似八哥,而通體皆黑。

    啄如錐,尾長,飛最疾。

    鳴如黃莺,善作百鳥聲;夜則随更遞喚。

    能搏鷹鹯;遇諸惡鳥飛空中,則竄啄其胸脅。

    鷹鹯飛較遲,爪不能及,負痛飛鳴而去。

    宿處惡鳥不敢近。

     「諸羅志」:番荜,形如燕。

    背淡黑色,腹下色黃;尾長。

    飛則鳴、行則搖,類鹡鸰。

     「台海采風圖」:■〈赤鳥〉鹳,俗呼食蛇鳥。

    狀如鶴略小而短尾,周身毛羽淡紅色。

    專食蛇虺。

    知探蛇穴,以嘴啄洞口,令自出;或口銜而飛空中,頭尾皆動。

     「台海采風圖」:倒挂鳥,似鹦鹉而小。

    翎羽鮮明,紅綠相間,緣枝循行。

    啄如釣,足短、爪長。

    性好倒挂,夜睡亦然。

    種出東洋、呂宋。

     凡毛之屬 牛(「通志」雲:『黃牛角縮而短悍,水牛豐碩而重遲』)、馬(「諸羅志」:『本從内地來,近亦有牝而生者)、騾、驢、羊(黑者多)、山羊、豬、狗(有數種)、獐(似鹿而小。

    性悍善■〈抛,代扌〉)、麂(獐類也。

    有角而短細)、鹿、麋(鹿之大者)、猴、兔、艾葉豹(稍大于犬,無害。

    人或名獐虎)、獺(水居,殺魚。

    毛黑而潤)、貓(有花、黑、白等種,生琅峤者佳。

    别有玉白貓,面有白絞)、山豬(野彘也)、番豬(毛黃色)、鼠、山鼠(「通志」:『名山■〈犭軍〉。

    土人捕獲,以蔗梗填腹,去毛炙黃合豬肉煮食,味香美』)、山貓(取其毛以束筆,微短而軟)、熊(種類不一)、竹■〈鼠留〉(一名菅■〈犭豪〉)。

     附錄 「台海采風圖」:台灣多野牛,千百為群。

    欲取之,先置木城四面,一面開門,驅之急則皆入;入扃則閉而饑餓之,然後徐施羁靮,豢之刍豆,與家牛無異矣。

     「使槎錄」:台山無虎,故鹿最繁。

    昔年,近山皆為土番鹿場;今則漢人墾種,極目良田,遂多于内山捕獵。

    角尾單弱,絕不似東關之濯濯。

    角百對,隻可煎膠二十餘斤。

    鹿雖多,街市求一脔不得。

    春、冬時,社番截成方塊,重可斤餘,皆用鹽漬;運置府治,色黑味變,不堪下箸,而值亦不輕。

     「稗海紀遊」:鹿以角紀年;凡角一岐為一年,猶馬之紀歲以齒也。

    番人世世射鹿為生,未見七岐以上者。

    向謂鹿仙獸多壽,又謂五百歲而白、千歲而元,特妄言耳。

    竹塹番社得小鹿,通體純白,角纔兩岐;要不過偶然毛色之異耳,書固未足盡信也。

    鹿生三歲始角;角生一歲解,猶人之毀齒也。

    解後再角,即終身不複解。

    每歲止增一岐耳。

     「稗海紀遊」:牝鹿以四月乳,未乳極肥。

    腹中胎鹿,皮毛鮮澤,文采可愛。

    又牝鹿既乳,祖小鹿長,則避之他山;慮小鹿之淫之也。

    獸之不亂倫者,惟馬;牡馬誤烝則自死;牝鹿自遠以避。

     「稗海紀遊」:熊之類不一: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之異,各肖其形。

    諸熊毛勁而鬣又厚密,矢镞不能入。

    蹄有利爪,能緣木升高,蹲于樹巅;或穴地而處。

    人計以取之,無生緻者。

    腹中多脂可啖。

    掌為八珍之一,脍炙人口;然不易熟。

    庖人取其汁,烹他物為羹,助其鮮美;一掌可供數十烹。

    若為屠門之嚼,贻笑知味矣。

     「稗海紀遊」:山豬,蓋野彘也。

    兩耳與尾略小,毛鬣蒼色,稍别。

    大者如牛,巨牙出唇外,擊木可斷,力能拒虎;怒則以牙傷人,辄折脅穿腹。

    行疾如風,獵者不敢射。

    又有豪豬,别是一種。

    箭如猬毛,行則有聲;雖能射人,不出尋丈外。

     凡鱗之屬 鯉、塗魠(「舊志」作泥■〈魚賣〉。

    形類馬鲛而大,重者二十餘斤。

    無鱗,味甚美。

    自十月至清明多有)、烏魚(各港俱有。

    冬至前出大海散子,味甚甘;後引子歸原港,日回頭烏,則瘦而味稍遜。

    子成片,下鹽曬幹,味更佳。

    過冬則罕見。

    即「本草」之鲻魚也)、鲳(有黑、白二種,海錯珍味),馬鲛、鳓魚(與鲥魚相似。

    色白多骨,而味極清)、鳗魚(有雄無雌,以影鳗鳢生子。

    别有一種蘆鳗,身花紅色,長四、五尺,重二、三十斤,常于夜間登陸食蘆筍;漁人迹其往來之路,以智取之。

    肉細、味佳)、扁魚(形似貼沙而薄。

    曬幹羹,鮮食亦佳。

    一名塗剃)、白帶、鲈、■〈魚午〉魚、鮸魚(即■〈魚敏〉魚。

    狀似鲈而大,肉粗,重至二十餘斤)、鲫魚(所在澤池皆有之)、草魚、■〈魚貢〉仔(小,無鱗)、貼沙(上紫下白,有細鱗。

    即比目魚)、銀魚、鳝魚(一名■〈魚單〉)、虎魚(狀如虎頭,巨口無鱗,長不滿尺。

    嫩而美)、魟魚(魚形圓如扇,無鱗,色黑;紫口,在腹中;尾長于身。

    有黃魟,大而肉粗;有燕魟,小而肉潤)、泥鱛(俗謂之鳅魚)、金魚、鬥魚(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鮮紅有黃點。

    善鬥,呼為丁斑。

    此與金魚祇供清玩)、鮡魚(生海島泥塗中。

    其大如指,善跳。

    俗呼花鮡,以其身有白花點也)、麻虱目(魚塭中所産,夏、秋盛出。

    狀如鲻魚,鱗細;台人以為貴品)、獅刀(腹背如刀,故名)、鲇、烏頰(身短闊)、墨魚(即烏鲗。

    常噴墨于波以衛身,大魚不得近。

    中有骨如小舟,名海螵蛸)、鎖管(身圓直如鎖管,有小骨即鲛魚,插入管中如鎖須。

    味甘美)、章魚(八腳縮聚,當中有口)、石拒(八腳似章魚)、蝚魚(狀如墨魚而大,味口)、鲙魚(即鳜魚)、三牙(有赤、白二色)、刣額(狀似金鱗。

    頭内有石子一枚)、花身(體有斑文)、紅沙(皮紅如塗朱,細鱗)、嘴尖(「舊志」:『嘴長二寸許』)、白腹(狀似馬鲛而腹白)、青鱗(色青鱗厚,長五、六寸)、鳁魚(有竹葉鳁,無鱗;可腌作鲑)、花鈴(斑點如花)、金錢(狀如花鈴而體薄多莿)、加貝蒲魚(身微黑,有細鱗;似金精)、金精魚(身圓有花點,味佳)、遍身苦(身有花點,肉亦甘;名實似不相宜)、獨魚(大者如掌,皮粗。

    曬幹可磨木器;小者可腌作鲑,亦佳)、狗母魚(長尺餘,有細刺)、莺哥魚(狀如鯉,色紅、綠相間)、鲨魚(鲨魚胎生,為類不一:有白鲨、胡鲨、雙髻鲨。

    其最佳者皮上有黑白圈文,曰龍文鲨;其翅尤美)、沙梭(長五、六寸,狀如織梭)、金梭(金鱗,身軟)、竹梭(口尖、身長)、海翁(即海鱛。

    大能吞舟,黑如牛。

    背浮于水面,則大風将作)、■〈魚黾〉魚(色青、體圓而短。

    味極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