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百九十餘石)。
十一年(丙寅),奉恩诏蠲免本年額征供粟。
先是,十年九月二十日奉上谕:『閩省丙寅年地丁、錢糧,已全行蠲兔。
惟是台灣府屬一廳、四縣地畝額糧向不編征銀兩,曆系征收粟谷;今内地各郡既通行蠲兔,而台屬地畝因其編征本色,不得一體邀兔,非朕普遍加恩之意。
着将台灣府屬一廳、四縣丙寅年額征供粟一十六萬餘石,全數蠲兔。
十二年(丁卯),秋,旱;诏赈災,蠲本年供粟有差(計共蠲粟七千八百九十石)。
十五年(庚午),有年。
十八年(癸酉)秋,大風災;诏赈貧民,蠲供粟六千三百九十六石。
十九年(甲戌),晚禾歉收;诏給老人粟米。
二十年(乙亥),大有年。
二十三年(戊寅)秋,旱;诏赈災,蠲本年額征供粟(計共一萬三千九百一十九石)。
二十四年(己卯),大有年。
二十五年(庚辰),有年。
二十八年(癸未),诏給老人粟米。
物産 按海外物産與内地殊;即郡屬四邑,南、北兩路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物土所宜,亦有不能盡同者。
今從「府」、「諸」二志,參以迩日見聞,綜而核之,以備采擇雲。
凡谷之屬 占稻(俗名尖仔。
皮厚而堅,可以久貯。
有赤、白二色。
種于五、六月,成于九、十月。
諸稻中種之美者)、早尖(「府志」作占,下同。
有赤、白二種。
粒小早熟,種于二、三月,成于六、七月。
田中種之)、埔尖(殼白、米赤,皮厚。
種于三、四月,成于八、九月。
園中種之。
釀酒尤佳)、烏尖(殼黑,粒穗長,米堅潤;價昂諸稻)、三杯(形似尖粟,皮較薄;不耐久貯)、三杯擇(形似三杯,早熟。
時或雨澤稀少,諸稻鮮獲,此種獨茂。
近多種之)、呂宋尖(種自呂宋者。
有赤、白二色。
粒小而尖,種獲同埔尖。
但藏久則腐,種之下者)、圓粒早(米日而軟,粒短而肥。
種獲與埔尖同)、天來早、内山早、清遊早(一作清流早)、安南早、白肚早、紅腳早、一枝早(以上俱早成)、七十日早(種于早春,七十日可獲,故名)、大伯姆(種于窪下之田;水高一尺則長一尺,水不能浸。
米白而大)、大頭婆(米粒圓而味香)、過山香(粒大倍于他米,極白。
用少許雜他米中炊,盡香美)、花螺(殼有花斑,粒不甚大)、糯米(即秫也。
亦有早、晚,米俱白可釀酒。
「閩中記」雲:閩人以糯稻釀酒;或糅粉,歲時以為團粽粿糕之屬)、赤殼秫(殼赤、米白。
糯稻中最下者;「府志」作最上)、虎皮秫(殼赤有文,米白、粒大)、竹絲秫(米青白色)、尖仔秫、生毛秫(殼有毛,米大、色白)、白秫(南路最多)、鴨母潮(性極黏)、鵝卵秫(粒短、殼薄,色白;性甚軟。
諸秫中最佳者)、番仔秫(粒甚大。
土番摘穟藏之以釀酒)、牛索秫(殼微黑,粒、穗俱長)、芒花秫(與牛索秫略同。
二種近多種之)。
麥(立冬種,清明熟。
有大麥、小麥二種)、荞麥(台地種植甚少)、番麥(狀如黍,實如石榴子。
一葉一穟,穟數百粒。
此非麥屬,姑名之耳)。
黑黍(「舊志」作薯黍。
即秬黍,一名蘆黍,西北方名高粱)、鴨蹄黍(穗似鴨蹄,故名。
釀酒甚美)、番黍(莖似黑黍,穗似鴨蹄黍。
摘穗去皮,可作粿品)、桶鈎黍(與番黍同;祗穗屈曲如鈎)、芝麻(一作脂麻;即胡麻。
有黑,白二種)。
稷(「稅文」曰:稷,五谷之長也。
古者号稷為首種,今不甚珍,惟祭祀用之。
有黃、白二種。
俗呼為粟)、黃粟(稷之别名。
當即鴨蹄黍也;一物兩名)。
菽(「物理論」曰:菽,豆之總名也)、黃豆(粒大倍于内地)、白豆(種自港岡出者最佳。
下淡水多種之)、黑豆(粒不甚大。
四、五月種,八、九月收。
可為豉)、綠豆(三、四月種,九月收。
為粉最佳)、番豆(粒似綠豆而差大,花銀紅色。
圓硬,土人取為粉糍等餡;較綠豆價為廉)、埔荊豆(木本。
實似番豆,用同)、菜豆(莢長,亦名長豆。
蔓生,下垂。
有青、紫二種。
可充蔬品)、紅公豆(子紅、莢紫)、裙帶豆(子黑、莢綠)、九月白豆(「舊志」作米豆,以可和米作飯)、荷蘭豆(種出荷蘭。
可充蔬品。
熬食,其色新綠,其味香嫩)、禦豆(一名觀音豆。
熬食蒸豚,味尤松甘)、扁豆(一名蛾眉豆,俗名肉豆,又曰乳豆。
有紫、白二色)、虎爪豆(蔓生。
一莖四、五莢,狀如虎爪,故名)、刀豆(莢長而扁似刀,故名)、加雪豆、烏鬼豆(莢長,色深紫。
粒有半月痕,亦名半月豆)。
附錄 「使槎錄」:三縣皆稱沃壤,水土皆殊:台灣縣俱種晚稻;諸羅地廣及鳳山淡水等社,近水陂田,可種早稻。
然必晚稻豐稔,始稱大有之年;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資贍内地。
居民止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所以戶鮮蓋藏。
「台灣志略」:台、諸兩邑,皆種黏谷;鳳邑黏谷、埔谷并種,彰化北路止種三杯。
谷種早晚,性各不同;早者六月可收,晚者九月始獲。
南路下淡水間有三冬種,四月即收者,名為雙冬;又為他邑所無也(按縣治近城上裡莊等處,早種不多。
自淡水溪以下,各客莊早稻所收,幾不歉晚收矣)。
「諸羅縣志」:占稻俗名占仔。
「湘山野錄」:『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聞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種,使莳之』。
按「宋會要」:『大中祥符五年,遺使取福建占城谷,分給江、淮、兩浙』。
則種入中國,似更前。
有赤、白兩色,白者皮薄易舂。
六、七月始種,十月收。
稻之極美者。
「赤嵌集」:土壤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
種植後聽其自生,不事耘鋤,惟享坐獲;每畝數倍内地。
近年下淡水以南悉為潮州客莊,治埤蓄洩,灌溉耕耨,頗盡力作(按昔數稱土壤肥沃,不糞而獲;此就開辟之初言之。
迩來地方疏瘠,生齒日增;務農力作,不讓中土。
惟港東、西二裡土較饒沃,差覺力少獲多耳)。
「赤嵌筆談」:麥有大麥、小麥,而小麥最佳。
南方麥花多開于夜,台則如北地;然食多亦不覺熱(南路地熱,二麥不宜)。
黍米夜間開花,居民多不食。
荞麥,種植亦少;嬰兒有疾,每用面少許,滾湯沖服立瘥,謂能解饑袪熱。
間有為飯者。
「台灣志略」:荷蘭豆如豌豆然,角粒脆嫩,清香可餐。
其餘如黃黑豆、小米、芝麻、綠豆、赤豆之屬,悉同内地;而收獲較早。
「台灣采風圖」:裙帶豆、紅公豆,原隻一種。
莢長尺餘,可充蔬菜;福州名為豆結。
凡蔬之屬 芥菜(「本草」曰:芥,似菘而有毛。
有青芥、紫芥、白芥數種)、姜(種山埒少水處,能盛長。
春種夏熟)、蔥(「爾雅」謂之青蔥。
有香蔥、麥蔥、風蔥三種。
風蔥可療風疾)、韭、薤(「本草」謂之菜脂。
古禮脂用蔥、膏用薤)、蒜(有大、小二種。
六、七月種小蒜,八月可種大蒜)、芹菜(「爾雅」謂之楚葵;一名水英。
可作菹,熟食味微香)、白菜(一名菘。
「通志」曰:本出北地,今海外亦多。
莖闊而白者為佳)、苋菜(有赤、白二種)、莙荙(俗呼厚荙。
葉厚而柔,曬之難幹;蓋感陰氣之多者)、頗菱(種出西域頗菱國,頗訛為波。
俗呼紅根菜,方士隐名為波斯草)、茼莴(葉似艾,花如小菊。
性冷味香,多食令人氣滿)、甕菜(種來自東彜古倫國,以甕盛之;譯不能通,但名甕菜。
能解野葛毒)、蒝荽(「本草」所謂葫荽是也)、芥藍菜(冬種)、番芥藍(葉色藍,其紋紅,根亦紅。
種久蕃茂,團結成頂,層層包裹,彩色照耀。
一名番牡丹。
種出咬■〈口留〉吧,其國以為上品菜。
諺雲:一叢抵一茇,言其罕也。
番銀錢小者謂之茇。
台亦罕見;間有植之盆中,以供清玩)、蕃薯(皮有紅、白二色。
結實在根,瘠土沙礫之地皆可種)、芋(長曰土芝、團曰蹲鸱。
台産甚多)、山藥薯、田薯(有紫、白二種。
蔓生。
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間有一藤一魁者。
長五、六尺,如短柱;重十餘斤)、六月菜(「舊志」:俗呼辣菜)、油芥菜(「通志」曰:葉如白菜,青色,根微紫;子可為油)、茄(有紫、白二種。
又有丁香茄、金瓜茄等類)、絲瓜(亦名菜瓜。
俗呼鼠瓜,又呼天羅布。
老則其中有絲成布,去皮取絲,可擦鍋。
嫩者性寒,可理熱)、金瓜(一名南瓜。
有大、小二種。
圓而有瓣)、王瓜(有青、白二色。
醬豉糖醋皆宜。
「月令」:四月王瓜生。
即此。
縣地熟較早。
俗名莦瓜,亦名菜瓜;台又名涵瓜:蓋一物而異其名也)、莿瓜(似王瓜而略小。
皮有微莿,故名)、苦瓜(一名錦荔枝。
又呼防羊,言不可與羊同食也。
皮皺,味苦)、冬瓜(性寒,經霜而上白衣,故名。
台地四時皆有。
陶隐居曰:利解毒、消渴)、匏(「埤雅」曰:短頸、大腹曰匏,有花、青、白三種。
又有芋匏、苦匏、葫蘆匏、枕頭匏。
老則皮堅,土人镂作器)、筍(竹萌也。
種類甚多:生自莿竹者,味稍苦;有綠竹筍、麻竹筍、筀竹筍、葭白筍,俱佳)、紫菜(生海石上)、海粉(青、白二色,狀如粉條。
生海中),蘿蔔菜(秋、冬、春三時皆有)、蕨(搗其根為粉)、菰(俗名肉絲菰。
濕地生,味甘)、倭菜(一名生菜。
可生食)、浮藤菜(俗名蟳菜)、鹿角菜(生海中)。
附錄 「香祖筆記」:鳳山縣有姜,名三保姜。
相傳明初三保太監所植,可療百病。
「閩小紀」:番薯,明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沙礫之地皆可種。
初種于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近則長樂、福清皆種之。
閩海而南有呂宋國,朱薯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
莖蔓生,如瓜蒌、黃精、山藥之屬,而潤澤可食;或煮、或磨為粉;亦可釀酒。
生食如食葛,熟食味如熟荸荠。
生貯之有蜜氣,香聞室中。
夷人雖蔓生不訾省,然恡而不與。
中國人有截取其蔓咫許以來,于是入閩數十餘年矣。
何鏡山頌曰:『不需天澤、不費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壞,能守讓者也;無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氣者也;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賓,能助禮者也;莖葉皆無可棄,其直甚輕、其飽易充,能助儉者也;耄耆食之不患哽噎,能養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雞犬,能及物者也。
其于君子也,有代匮焉;所以固其廉以廣施焉,所以助其惠而諸德備焉』。
「赤嵌筆談」:或雲薯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得自文來國;未知孰是?餘見有大可尺圍,形似南瓜者;土人亦不輕見也。
「台海采風圓」:番薯結實于土,生、熟皆可噉。
有金姓者,自文來攜回種之,故亦名金薯。
閩、粵沿海田園,栽植甚廣;農民鹹藉以為半歲糧。
「舊志」,鳳山芋有三種:曰槟榔芋者,中有紅根相連如槟榔子;曰秫米芋者,以其軟而粘也;又有淡水芋,大者重四、五觔,不歉蜀中焉。
「台海采風圖」:傀儡芋出南路儡傀番社;長可一、二尺,旁無小艿。
「赤嵌筆談」:芋有二種:紅者呼為槟榔紅,白次之。
熱較内地亦早,六月初旬即可食。
多食滞氣,不似内地滑潤。
南路番仔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餘觔者;味佳。
「使槎錄」:台地竹生筍,不出叢外;皆不堪食。
夏日,街市亦有煮熟肩賣者;味酸苦,難以充庖。
「台海采風圖」:金瓜茄,葉、幹同茄,花連五瓣,似鴨腳,淡紫色。
結實酒锺大,似金瓜。
有外瓣,初白、後黃,土人以供玩。
「府舊志」:金瓜茄,台司馬張若霳詩曰:『不是東陵種,籬間别弄輝。
水纨澄夏箪,黃絹剪秋衣。
承露鵝兒嫩,迎風杏子肥。
依稀明月下,疑自鳳池歸』。
凡果之屬 西瓜(結實圓大如鬥,味甘。
春種、夏熟;台中更有八月下種,十一月成熟者。
乾隆二年,福建督、撫每年正月各進瓜十圓)、檨(有三種:香檨、木檨、肉檨。
肉與核粘,味甘,色黃。
盛夏大熟)、龍眼(「南方草木狀」:樹如荔枝。
殼青黃色,形圓如彈丸,肉白帶漿;一朵五、六十顆作穗)、荔枝(有自内地移來者。
多華少實,味亦酸)、波羅蜜(種自荷蘭。
實生樹幹,大如鬥,皮似如來頂;中分十數房,似蓮瓣抱生。
其色黃、其味甘。
房各一實,其色白,煮食似栗。
一名優缽昙)、釋迦梨(樹高出牆。
實大如柿,碧色、紋绉如釋迦頭,味甘而膩。
熟于夏、秋之間)、菩提果(一名香果,西域分種。
花有須無瓣,色白。
實如杷枇,中空有子,鮮青、熟黃,狀如蠟丸。
味甘而香,極似玫瑰。
「赤嵌筆談雲」:台産諸果,當以此為第一)、菠蘿(葉似蒲而闊且厚,兩旁似鋸齒。
實生叢心;其皮鱗起,通體成章。
葉自頂出,森若鳳毛,故名;或謂之黃梨。
盛以瓷盤,其香滿室,清芬襲人)、甘蕉(即芭蕉中之一種)、柑(有仙柑、紅柑、蜜桶柑、九頭柑數種。
「舊志」鳳山止有紅柑、雪柑二種)、橘(近有曬幹和糖為餅者。
别有公孫橘)、柚(實大而皮厚,味稍遜内地)、桃、李、梅、梨(味稍遜内地)、番柿(形似柿,實有毛,俗呼為毛柿。
西域種)、石榴、番石榴(呼名莉仔茇)、木瓜、番木瓜(樹幹亭亭直上)、椰子(樹高數丈,直起無枝。
其實大如寒瓜)、槟榔(樹直無枝)、桄榔子(結實五月熟,土人即種埔占;子若多生,歲亦有年)、柑子蜜(形如彈子差大,和糖可充茶品)、佛手柑(長者近尺)、香橼(形圓而長,切片拌塘可充茶品)、葡萄、甘蔗(性溫、味甘。
有紅、白二種。
又幹小者曰竹蔗,煮汁成糖;邑産最多)、橄榄、菱(兩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
鳳所産惟芰)、蓮子(近硫磺水陂、赤山陂種植甚多,遜建蓮)、仙枝子(一名破斧子。
可腌為菹)、落花生(俗名土豆。
蔓生。
土人用以榨油,可代蠟。
土人名曰長生果)、荸荠(味甘、性涼)。
附錄 「台灣志略」:台、鳳兩邑,每年十二月以西瓜充貢。
八月下種,十一月成熟;氣候之異,真不可以常理測也。
「赤嵌筆談」:棗子槟榔,即廣東雞心;粵人俟成熟,取子而食。
台人于未熟食其青皮,細嚼麻縷相屬,即大腹皮也。
中心水少許,尚未成粒;間有大者,剖視其實與雞心無二。
或雲:粵人食子,台人食皮。
一色青者為雄,黑臍者為雌;雄者味厚,雌者味薄。
顆向上長者尤貴;蛎房灰用孩兒茶或柑子蜜染紅,合浮留藤食之。
按「範石湖集」:『頃在峤南,人好食槟榔,合蛎灰、扶留藤(一名蒌藤)食之,辄昏;已而醒快。
三物和合,唾如濃血可厭。
蒌藤一作浮留藤,土人誤作為「荖」(「字釋」無「荖」字)」。
台地多瘴,三邑園中多種槟榔,七月漸次成熟。
至來年三、四月,則繼用鳳邑琅峤番社之槟榔幹。
「赤嵌集」:槟榔不與椰樹間栽,則花而不實。
孫元衡詩雲:『竹節粽根自一叢,連林椰子判雌雄;醉醒饑飽渾無賴,未必于人有四功』。
『扶留藤脆香能久,古贲灰勻色更嬌;人到稱翁休更食,衰顔無處着紅潮』。
「稗海紀遊」:種槟榔必種椰,有椰則槟榔結實必繁。
椰樹葉少林高,椰子外裹粗皮如粽片、内堅結殼,剖之白膚盈寸,極甘脆,清漿可一碗,名椰酒。
東坡詩:『美酒生林不待儀』;此也。
「廣東志」:『椰心色白,而甘在酒中;大小不一。
凡揀椰子,以手搖之,聽水聲清亮,則心大而甜,其肉厚;水聲濁,則否。
蓋椰心以水而養,無水則無心,往往而是。
又有椰油可佐膏火;或雲用火炙椰,其油自出,療齒痛、凍瘡極效』。
「瀛壖百詠」:張鹭洲詩雲:『丹頰無端生酒暈,朱唇那複吐脂香!饑餐飽嚼日百顆,傾盡蠻州金錯囊』。
「台灣志略」:槟榔樹直無枝,高一、二丈;皮類青銅、節似筠竹,葉皆上豎猶如鳳羽。
臨風旖旎,甚可人目。
葉脫一片,内現一包;數日包綻,即開花二、三枝,淡黃白色,朵朵連珠,香芬襲人。
實附花下,形圓而光,宛若棗形。
自孟秋以至孟夏,發生不絕,與椰肉、香藤、蒌根夾灰同啖;惟六、七月始無,台人以熏幹者繼之。
「番社采風圖」:槟榔高數丈,花細;實如青果,在葉下幹上,攢簇星布。
椰樹幹、葉亦如之,但其實大如瓜,中有瓤味香,白如雪、脆如梨;其液如酒。
切實,和槟榔啖之。
六、七月熟,可采;番人跳而上,扳援矯捷,名曰「猱采」。
「赤嵌集」:波羅蜜狀如如來頂,中分十數房,似蓮瓣抱生;其色黃,其味甘。
房各一實,其色白,煮食似栗。
孫元衡詩雲:『波羅門下樹亭亭,香蜜成房子更馨;解是西來真善果,十方供奉佛頭青』。
「瀛壖百詠」:張鹭洲詩:『青果菩提繞室馨,金包柑橘麗繁生;更憐鬥大波羅蜜,磥砢真同佛髻青』。
「赤嵌筆談」:波羅蜜一名優缽昙。
「廣東志」:『海南廟中舊有東、西二株,高三、四丈,葉如蘋婆而光潤。
蕭梁時,西域達奚司空所植。
他所有,皆從此分種。
生五、六年至徑尺,削去其杪,以銀針釘腰,即結實。
成實乃花,然常不作花;故佛氏優缽昙花為難得。
每樹多至數十實,自根而幹、而枝條,皆有實,累累疣贅。
若不實,則以刀砍樹皮,有白乳湧出,凝而不流則實;一砍一實、十砍十實,故一名刀生果。
熟以盛夏,大如鬥,重至三、四十觔;皮厚有軟莿,礧砢如佛頭旋螺。
肉含純瓤,間疊如橘柚囊,氣甚芳郁。
有幹、濕苞之分;幹苞液者不濡膩,味尤甜。
每實有核數百枚,大如棗仁、如栗黃绉;熟可食,能補中益氣,悅顔色』。
「志」雲色綠似如來頂,液粘如漆是已,其子卻似橡實。
每一子為一房,熟而食之,味似百合;子不可生食。
瓤可生食,亦不甚甘美,終不似橘柚氣佳也。
土人用波羅蜜子煨肉、黃梨煮肺,亦海外奇制。
「諸羅縣志」:釋迦果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
味甘而膩,微酸。
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
沈光文詩:『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端為上林栽未得,隻應海島作安身』。
「台灣志略」:佛頭果,葉類番有榴而長,結實大如拳;熟時自裂,狀如蜂房。
房房含子,味甘香美;予中有核。
又名番荔枝。
「赤嵌集」:菠蘿通體成章,抱幹而生;葉自頂出,森若鳳毛。
其色淡黃,其味酸甘。
孫元衡詩雲:『翠葉葳蕤羽翼奇,绛文黃質鳳來儀;作甘應似籦籠實,入骨寒香抱一枝』。
「台灣志略」:黃梨實生叢心,味甘微酸。
葉攢簇參差有如鳳毛,其皮鱗起,故又名菠蘿。
盛以瓷盤,其香滿室。
「台海采風圖」:黃梨葉似蒲而短闊,兩旁如鋸齒。
其實色黃,瓤如鱗甲。
形似甜瓜,味甚甘酸,清芳襲人。
「赤嵌筆談」:粵西以波羅蜜為天波羅、黃梨為地波羅。
「居易錄」謂:『黃梨曰黃來,八月熟可尺許;味尤香甘。
其樹類蕉,實生節間』。
按黃梨長至五、六寸,草木叢生,根下葉似萱,兩邊似鋸齒;頂上葉小,攢簇如雞帚。
謂其樹類蕉,非也。
「赤嵌集」:香果,花有須、無瓣,白色。
實如枇杷,中空有子;鮮青、熟黃,狀如蠟丸。
孫元衡詩雲:『但有繁須開爛熳,曾無輕片見摧殘。
海天春色誰拘管?封奏東皇蠟一丸』。
「赤嵌筆談」:台地夏無他果,惟番檨、蕉子、黃梨視為珍品。
春、夏有菩提果,一名香果;芳馨極似玫瑰,果當以此為第一。
「赤嵌集」:羨子俗稱番蒜,或作檨。
其種雲自佛國來。
孫元衡詩雲:『千章夏木布濃陰,望裡累累檨子林;莫當黃柑持抵鵲,來自佛國重如金』。
「諸羅縣志」:檨種自荷蘭。
切片以啖,甘如蔗漿而清芬遠過之。
沈文開「雜記」:食畢棄核于地,當月即生。
核中有子或一粒、二粒,如豆之在策。
葉新抽杪,紅若丹楓;老則變綠。
「台海采風圖」:番檨大者合抱,高淩雲;葉濃,花微白,朵小,有香。
結實皮綠肉黃,其氣辛熱、其味酸甘,入肝補脾。
台産也,切片腌久更美,名曰蓬萊醬。
「台灣志略」:番檨肉與核粘,味甘色黃。
盛夏大熟。
「赤嵌筆談」:檨三種:香檨、木檨、肉檨。
香檨差大味香,不多可得;所食者木檨、肉檨。
曬幹用糖抹蒸,亦可久藏。
台人多以鮮檨代蔬,用豆油或鹽同食。
「字釋」無檨字;色味似杏,或是番杏誤作檨。
「赤嵌筆談」:檨實大如豬腰子,葉尖長。
「居易錄」作番蒜:『五月熟。
大如蘋婆,味甘香多津液。
樹大而葉圓』。
非是。
「瀛壖百詠」:檨種自荷蘭,樹高大可蔭。
張鹭洲詩雲:『參天高樹午風清,嘉實累累當暑成;好事久傳番「爾雅」,「南方草木」未知名』。
「台灣志略」:甘蕉葉與蕉類;中心出花,層層吐瓣,紅紫可愛。
結實聯綴百餘顆,兩兩相對,猶若貫珠;色黃白、味甘,頗似香瓜。
「諸羅縣志」:甘蕉俗名牙蕉,亦名荊蕉。
「南方草木狀」:『實随花。
每花一阖有十餘子,先後相次。
子不俱生,花不俱落』。
「台海采風圖」:牙焦即芭蕉中之一種;不甚高,約長六、七尺。
結子每莖百餘;始綠、熟則黃,味極甘美。
閩、廣二省有之,他省亦間有生者。
「台海采風圖」:蕉果一枝五、六層,每層數十枚排比而生。
剖食,味亦甘。
「異物志」載:『羊角蕉,子大如手拇指;長而銳,有似羊角者』:此也。
「南方草木狀」:『蕉子房相連累,甜美;亦可蜜藏。
台地村舍後每廣植之,四時皆生,藉以獲利。
性寒;婦人産後,每以蕉果少許置兒口中,謂
十一年(丙寅),奉恩诏蠲免本年額征供粟。
先是,十年九月二十日奉上谕:『閩省丙寅年地丁、錢糧,已全行蠲兔。
惟是台灣府屬一廳、四縣地畝額糧向不編征銀兩,曆系征收粟谷;今内地各郡既通行蠲兔,而台屬地畝因其編征本色,不得一體邀兔,非朕普遍加恩之意。
着将台灣府屬一廳、四縣丙寅年額征供粟一十六萬餘石,全數蠲兔。
十二年(丁卯),秋,旱;诏赈災,蠲本年供粟有差(計共蠲粟七千八百九十石)。
十五年(庚午),有年。
十八年(癸酉)秋,大風災;诏赈貧民,蠲供粟六千三百九十六石。
十九年(甲戌),晚禾歉收;诏給老人粟米。
二十年(乙亥),大有年。
二十三年(戊寅)秋,旱;诏赈災,蠲本年額征供粟(計共一萬三千九百一十九石)。
二十四年(己卯),大有年。
二十五年(庚辰),有年。
二十八年(癸未),诏給老人粟米。
物産 按海外物産與内地殊;即郡屬四邑,南、北兩路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物土所宜,亦有不能盡同者。
今從「府」、「諸」二志,參以迩日見聞,綜而核之,以備采擇雲。
凡谷之屬 占稻(俗名尖仔。
皮厚而堅,可以久貯。
有赤、白二色。
種于五、六月,成于九、十月。
諸稻中種之美者)、早尖(「府志」作占,下同。
有赤、白二種。
粒小早熟,種于二、三月,成于六、七月。
田中種之)、埔尖(殼白、米赤,皮厚。
種于三、四月,成于八、九月。
園中種之。
釀酒尤佳)、烏尖(殼黑,粒穗長,米堅潤;價昂諸稻)、三杯(形似尖粟,皮較薄;不耐久貯)、三杯擇(形似三杯,早熟。
時或雨澤稀少,諸稻鮮獲,此種獨茂。
近多種之)、呂宋尖(種自呂宋者。
有赤、白二色。
粒小而尖,種獲同埔尖。
但藏久則腐,種之下者)、圓粒早(米日而軟,粒短而肥。
種獲與埔尖同)、天來早、内山早、清遊早(一作清流早)、安南早、白肚早、紅腳早、一枝早(以上俱早成)、七十日早(種于早春,七十日可獲,故名)、大伯姆(種于窪下之田;水高一尺則長一尺,水不能浸。
米白而大)、大頭婆(米粒圓而味香)、過山香(粒大倍于他米,極白。
用少許雜他米中炊,盡香美)、花螺(殼有花斑,粒不甚大)、糯米(即秫也。
亦有早、晚,米俱白可釀酒。
「閩中記」雲:閩人以糯稻釀酒;或糅粉,歲時以為團粽粿糕之屬)、赤殼秫(殼赤、米白。
糯稻中最下者;「府志」作最上)、虎皮秫(殼赤有文,米白、粒大)、竹絲秫(米青白色)、尖仔秫、生毛秫(殼有毛,米大、色白)、白秫(南路最多)、鴨母潮(性極黏)、鵝卵秫(粒短、殼薄,色白;性甚軟。
諸秫中最佳者)、番仔秫(粒甚大。
土番摘穟藏之以釀酒)、牛索秫(殼微黑,粒、穗俱長)、芒花秫(與牛索秫略同。
二種近多種之)。
麥(立冬種,清明熟。
有大麥、小麥二種)、荞麥(台地種植甚少)、番麥(狀如黍,實如石榴子。
一葉一穟,穟數百粒。
此非麥屬,姑名之耳)。
黑黍(「舊志」作薯黍。
即秬黍,一名蘆黍,西北方名高粱)、鴨蹄黍(穗似鴨蹄,故名。
釀酒甚美)、番黍(莖似黑黍,穗似鴨蹄黍。
摘穗去皮,可作粿品)、桶鈎黍(與番黍同;祗穗屈曲如鈎)、芝麻(一作脂麻;即胡麻。
有黑,白二種)。
稷(「稅文」曰:稷,五谷之長也。
古者号稷為首種,今不甚珍,惟祭祀用之。
有黃、白二種。
俗呼為粟)、黃粟(稷之别名。
當即鴨蹄黍也;一物兩名)。
菽(「物理論」曰:菽,豆之總名也)、黃豆(粒大倍于内地)、白豆(種自港岡出者最佳。
下淡水多種之)、黑豆(粒不甚大。
四、五月種,八、九月收。
可為豉)、綠豆(三、四月種,九月收。
為粉最佳)、番豆(粒似綠豆而差大,花銀紅色。
圓硬,土人取為粉糍等餡;較綠豆價為廉)、埔荊豆(木本。
實似番豆,用同)、菜豆(莢長,亦名長豆。
蔓生,下垂。
有青、紫二種。
可充蔬品)、紅公豆(子紅、莢紫)、裙帶豆(子黑、莢綠)、九月白豆(「舊志」作米豆,以可和米作飯)、荷蘭豆(種出荷蘭。
可充蔬品。
熬食,其色新綠,其味香嫩)、禦豆(一名觀音豆。
熬食蒸豚,味尤松甘)、扁豆(一名蛾眉豆,俗名肉豆,又曰乳豆。
有紫、白二色)、虎爪豆(蔓生。
一莖四、五莢,狀如虎爪,故名)、刀豆(莢長而扁似刀,故名)、加雪豆、烏鬼豆(莢長,色深紫。
粒有半月痕,亦名半月豆)。
附錄 「使槎錄」:三縣皆稱沃壤,水土皆殊:台灣縣俱種晚稻;諸羅地廣及鳳山淡水等社,近水陂田,可種早稻。
然必晚稻豐稔,始稱大有之年;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資贍内地。
居民止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所以戶鮮蓋藏。
「台灣志略」:台、諸兩邑,皆種黏谷;鳳邑黏谷、埔谷并種,彰化北路止種三杯。
谷種早晚,性各不同;早者六月可收,晚者九月始獲。
南路下淡水間有三冬種,四月即收者,名為雙冬;又為他邑所無也(按縣治近城上裡莊等處,早種不多。
自淡水溪以下,各客莊早稻所收,幾不歉晚收矣)。
「諸羅縣志」:占稻俗名占仔。
「湘山野錄」:『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聞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種,使莳之』。
按「宋會要」:『大中祥符五年,遺使取福建占城谷,分給江、淮、兩浙』。
則種入中國,似更前。
有赤、白兩色,白者皮薄易舂。
六、七月始種,十月收。
稻之極美者。
「赤嵌集」:土壤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
種植後聽其自生,不事耘鋤,惟享坐獲;每畝數倍内地。
近年下淡水以南悉為潮州客莊,治埤蓄洩,灌溉耕耨,頗盡力作(按昔數稱土壤肥沃,不糞而獲;此就開辟之初言之。
迩來地方疏瘠,生齒日增;務農力作,不讓中土。
惟港東、西二裡土較饒沃,差覺力少獲多耳)。
「赤嵌筆談」:麥有大麥、小麥,而小麥最佳。
南方麥花多開于夜,台則如北地;然食多亦不覺熱(南路地熱,二麥不宜)。
黍米夜間開花,居民多不食。
荞麥,種植亦少;嬰兒有疾,每用面少許,滾湯沖服立瘥,謂能解饑袪熱。
間有為飯者。
「台灣志略」:荷蘭豆如豌豆然,角粒脆嫩,清香可餐。
其餘如黃黑豆、小米、芝麻、綠豆、赤豆之屬,悉同内地;而收獲較早。
「台灣采風圖」:裙帶豆、紅公豆,原隻一種。
莢長尺餘,可充蔬菜;福州名為豆結。
凡蔬之屬 芥菜(「本草」曰:芥,似菘而有毛。
有青芥、紫芥、白芥數種)、姜(種山埒少水處,能盛長。
春種夏熟)、蔥(「爾雅」謂之青蔥。
有香蔥、麥蔥、風蔥三種。
風蔥可療風疾)、韭、薤(「本草」謂之菜脂。
古禮脂用蔥、膏用薤)、蒜(有大、小二種。
六、七月種小蒜,八月可種大蒜)、芹菜(「爾雅」謂之楚葵;一名水英。
可作菹,熟食味微香)、白菜(一名菘。
「通志」曰:本出北地,今海外亦多。
莖闊而白者為佳)、苋菜(有赤、白二種)、莙荙(俗呼厚荙。
葉厚而柔,曬之難幹;蓋感陰氣之多者)、頗菱(種出西域頗菱國,頗訛為波。
俗呼紅根菜,方士隐名為波斯草)、茼莴(葉似艾,花如小菊。
性冷味香,多食令人氣滿)、甕菜(種來自東彜古倫國,以甕盛之;譯不能通,但名甕菜。
能解野葛毒)、蒝荽(「本草」所謂葫荽是也)、芥藍菜(冬種)、番芥藍(葉色藍,其紋紅,根亦紅。
種久蕃茂,團結成頂,層層包裹,彩色照耀。
一名番牡丹。
種出咬■〈口留〉吧,其國以為上品菜。
諺雲:一叢抵一茇,言其罕也。
番銀錢小者謂之茇。
台亦罕見;間有植之盆中,以供清玩)、蕃薯(皮有紅、白二色。
結實在根,瘠土沙礫之地皆可種)、芋(長曰土芝、團曰蹲鸱。
台産甚多)、山藥薯、田薯(有紫、白二種。
蔓生。
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間有一藤一魁者。
長五、六尺,如短柱;重十餘斤)、六月菜(「舊志」:俗呼辣菜)、油芥菜(「通志」曰:葉如白菜,青色,根微紫;子可為油)、茄(有紫、白二種。
又有丁香茄、金瓜茄等類)、絲瓜(亦名菜瓜。
俗呼鼠瓜,又呼天羅布。
老則其中有絲成布,去皮取絲,可擦鍋。
嫩者性寒,可理熱)、金瓜(一名南瓜。
有大、小二種。
圓而有瓣)、王瓜(有青、白二色。
醬豉糖醋皆宜。
「月令」:四月王瓜生。
即此。
縣地熟較早。
俗名莦瓜,亦名菜瓜;台又名涵瓜:蓋一物而異其名也)、莿瓜(似王瓜而略小。
皮有微莿,故名)、苦瓜(一名錦荔枝。
又呼防羊,言不可與羊同食也。
皮皺,味苦)、冬瓜(性寒,經霜而上白衣,故名。
台地四時皆有。
陶隐居曰:利解毒、消渴)、匏(「埤雅」曰:短頸、大腹曰匏,有花、青、白三種。
又有芋匏、苦匏、葫蘆匏、枕頭匏。
老則皮堅,土人镂作器)、筍(竹萌也。
種類甚多:生自莿竹者,味稍苦;有綠竹筍、麻竹筍、筀竹筍、葭白筍,俱佳)、紫菜(生海石上)、海粉(青、白二色,狀如粉條。
生海中),蘿蔔菜(秋、冬、春三時皆有)、蕨(搗其根為粉)、菰(俗名肉絲菰。
濕地生,味甘)、倭菜(一名生菜。
可生食)、浮藤菜(俗名蟳菜)、鹿角菜(生海中)。
附錄 「香祖筆記」:鳳山縣有姜,名三保姜。
相傳明初三保太監所植,可療百病。
「閩小紀」:番薯,明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沙礫之地皆可種。
初種于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近則長樂、福清皆種之。
閩海而南有呂宋國,朱薯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
莖蔓生,如瓜蒌、黃精、山藥之屬,而潤澤可食;或煮、或磨為粉;亦可釀酒。
生食如食葛,熟食味如熟荸荠。
生貯之有蜜氣,香聞室中。
夷人雖蔓生不訾省,然恡而不與。
中國人有截取其蔓咫許以來,于是入閩數十餘年矣。
何鏡山頌曰:『不需天澤、不費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壞,能守讓者也;無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氣者也;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賓,能助禮者也;莖葉皆無可棄,其直甚輕、其飽易充,能助儉者也;耄耆食之不患哽噎,能養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雞犬,能及物者也。
其于君子也,有代匮焉;所以固其廉以廣施焉,所以助其惠而諸德備焉』。
「赤嵌筆談」:或雲薯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得自文來國;未知孰是?餘見有大可尺圍,形似南瓜者;土人亦不輕見也。
「台海采風圓」:番薯結實于土,生、熟皆可噉。
有金姓者,自文來攜回種之,故亦名金薯。
閩、粵沿海田園,栽植甚廣;農民鹹藉以為半歲糧。
「舊志」,鳳山芋有三種:曰槟榔芋者,中有紅根相連如槟榔子;曰秫米芋者,以其軟而粘也;又有淡水芋,大者重四、五觔,不歉蜀中焉。
「台海采風圖」:傀儡芋出南路儡傀番社;長可一、二尺,旁無小艿。
「赤嵌筆談」:芋有二種:紅者呼為槟榔紅,白次之。
熱較内地亦早,六月初旬即可食。
多食滞氣,不似内地滑潤。
南路番仔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餘觔者;味佳。
「使槎錄」:台地竹生筍,不出叢外;皆不堪食。
夏日,街市亦有煮熟肩賣者;味酸苦,難以充庖。
「台海采風圖」:金瓜茄,葉、幹同茄,花連五瓣,似鴨腳,淡紫色。
結實酒锺大,似金瓜。
有外瓣,初白、後黃,土人以供玩。
「府舊志」:金瓜茄,台司馬張若霳詩曰:『不是東陵種,籬間别弄輝。
水纨澄夏箪,黃絹剪秋衣。
承露鵝兒嫩,迎風杏子肥。
依稀明月下,疑自鳳池歸』。
凡果之屬 西瓜(結實圓大如鬥,味甘。
春種、夏熟;台中更有八月下種,十一月成熟者。
乾隆二年,福建督、撫每年正月各進瓜十圓)、檨(有三種:香檨、木檨、肉檨。
肉與核粘,味甘,色黃。
盛夏大熟)、龍眼(「南方草木狀」:樹如荔枝。
殼青黃色,形圓如彈丸,肉白帶漿;一朵五、六十顆作穗)、荔枝(有自内地移來者。
多華少實,味亦酸)、波羅蜜(種自荷蘭。
實生樹幹,大如鬥,皮似如來頂;中分十數房,似蓮瓣抱生。
其色黃、其味甘。
房各一實,其色白,煮食似栗。
一名優缽昙)、釋迦梨(樹高出牆。
實大如柿,碧色、紋绉如釋迦頭,味甘而膩。
熟于夏、秋之間)、菩提果(一名香果,西域分種。
花有須無瓣,色白。
實如杷枇,中空有子,鮮青、熟黃,狀如蠟丸。
味甘而香,極似玫瑰。
「赤嵌筆談雲」:台産諸果,當以此為第一)、菠蘿(葉似蒲而闊且厚,兩旁似鋸齒。
實生叢心;其皮鱗起,通體成章。
葉自頂出,森若鳳毛,故名;或謂之黃梨。
盛以瓷盤,其香滿室,清芬襲人)、甘蕉(即芭蕉中之一種)、柑(有仙柑、紅柑、蜜桶柑、九頭柑數種。
「舊志」鳳山止有紅柑、雪柑二種)、橘(近有曬幹和糖為餅者。
别有公孫橘)、柚(實大而皮厚,味稍遜内地)、桃、李、梅、梨(味稍遜内地)、番柿(形似柿,實有毛,俗呼為毛柿。
西域種)、石榴、番石榴(呼名莉仔茇)、木瓜、番木瓜(樹幹亭亭直上)、椰子(樹高數丈,直起無枝。
其實大如寒瓜)、槟榔(樹直無枝)、桄榔子(結實五月熟,土人即種埔占;子若多生,歲亦有年)、柑子蜜(形如彈子差大,和糖可充茶品)、佛手柑(長者近尺)、香橼(形圓而長,切片拌塘可充茶品)、葡萄、甘蔗(性溫、味甘。
有紅、白二種。
又幹小者曰竹蔗,煮汁成糖;邑産最多)、橄榄、菱(兩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
鳳所産惟芰)、蓮子(近硫磺水陂、赤山陂種植甚多,遜建蓮)、仙枝子(一名破斧子。
可腌為菹)、落花生(俗名土豆。
蔓生。
土人用以榨油,可代蠟。
土人名曰長生果)、荸荠(味甘、性涼)。
附錄 「台灣志略」:台、鳳兩邑,每年十二月以西瓜充貢。
八月下種,十一月成熟;氣候之異,真不可以常理測也。
「赤嵌筆談」:棗子槟榔,即廣東雞心;粵人俟成熟,取子而食。
台人于未熟食其青皮,細嚼麻縷相屬,即大腹皮也。
中心水少許,尚未成粒;間有大者,剖視其實與雞心無二。
或雲:粵人食子,台人食皮。
一色青者為雄,黑臍者為雌;雄者味厚,雌者味薄。
顆向上長者尤貴;蛎房灰用孩兒茶或柑子蜜染紅,合浮留藤食之。
按「範石湖集」:『頃在峤南,人好食槟榔,合蛎灰、扶留藤(一名蒌藤)食之,辄昏;已而醒快。
三物和合,唾如濃血可厭。
蒌藤一作浮留藤,土人誤作為「荖」(「字釋」無「荖」字)」。
台地多瘴,三邑園中多種槟榔,七月漸次成熟。
至來年三、四月,則繼用鳳邑琅峤番社之槟榔幹。
「赤嵌集」:槟榔不與椰樹間栽,則花而不實。
孫元衡詩雲:『竹節粽根自一叢,連林椰子判雌雄;醉醒饑飽渾無賴,未必于人有四功』。
『扶留藤脆香能久,古贲灰勻色更嬌;人到稱翁休更食,衰顔無處着紅潮』。
「稗海紀遊」:種槟榔必種椰,有椰則槟榔結實必繁。
椰樹葉少林高,椰子外裹粗皮如粽片、内堅結殼,剖之白膚盈寸,極甘脆,清漿可一碗,名椰酒。
東坡詩:『美酒生林不待儀』;此也。
「廣東志」:『椰心色白,而甘在酒中;大小不一。
凡揀椰子,以手搖之,聽水聲清亮,則心大而甜,其肉厚;水聲濁,則否。
蓋椰心以水而養,無水則無心,往往而是。
又有椰油可佐膏火;或雲用火炙椰,其油自出,療齒痛、凍瘡極效』。
「瀛壖百詠」:張鹭洲詩雲:『丹頰無端生酒暈,朱唇那複吐脂香!饑餐飽嚼日百顆,傾盡蠻州金錯囊』。
「台灣志略」:槟榔樹直無枝,高一、二丈;皮類青銅、節似筠竹,葉皆上豎猶如鳳羽。
臨風旖旎,甚可人目。
葉脫一片,内現一包;數日包綻,即開花二、三枝,淡黃白色,朵朵連珠,香芬襲人。
實附花下,形圓而光,宛若棗形。
自孟秋以至孟夏,發生不絕,與椰肉、香藤、蒌根夾灰同啖;惟六、七月始無,台人以熏幹者繼之。
「番社采風圖」:槟榔高數丈,花細;實如青果,在葉下幹上,攢簇星布。
椰樹幹、葉亦如之,但其實大如瓜,中有瓤味香,白如雪、脆如梨;其液如酒。
切實,和槟榔啖之。
六、七月熟,可采;番人跳而上,扳援矯捷,名曰「猱采」。
「赤嵌集」:波羅蜜狀如如來頂,中分十數房,似蓮瓣抱生;其色黃,其味甘。
房各一實,其色白,煮食似栗。
孫元衡詩雲:『波羅門下樹亭亭,香蜜成房子更馨;解是西來真善果,十方供奉佛頭青』。
「瀛壖百詠」:張鹭洲詩:『青果菩提繞室馨,金包柑橘麗繁生;更憐鬥大波羅蜜,磥砢真同佛髻青』。
「赤嵌筆談」:波羅蜜一名優缽昙。
「廣東志」:『海南廟中舊有東、西二株,高三、四丈,葉如蘋婆而光潤。
蕭梁時,西域達奚司空所植。
他所有,皆從此分種。
生五、六年至徑尺,削去其杪,以銀針釘腰,即結實。
成實乃花,然常不作花;故佛氏優缽昙花為難得。
每樹多至數十實,自根而幹、而枝條,皆有實,累累疣贅。
若不實,則以刀砍樹皮,有白乳湧出,凝而不流則實;一砍一實、十砍十實,故一名刀生果。
熟以盛夏,大如鬥,重至三、四十觔;皮厚有軟莿,礧砢如佛頭旋螺。
肉含純瓤,間疊如橘柚囊,氣甚芳郁。
有幹、濕苞之分;幹苞液者不濡膩,味尤甜。
每實有核數百枚,大如棗仁、如栗黃绉;熟可食,能補中益氣,悅顔色』。
「志」雲色綠似如來頂,液粘如漆是已,其子卻似橡實。
每一子為一房,熟而食之,味似百合;子不可生食。
瓤可生食,亦不甚甘美,終不似橘柚氣佳也。
土人用波羅蜜子煨肉、黃梨煮肺,亦海外奇制。
「諸羅縣志」:釋迦果似波羅蜜而小,種自荷蘭。
味甘而膩,微酸。
夏盡秋初熟,一名番梨。
沈光文詩:『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端為上林栽未得,隻應海島作安身』。
「台灣志略」:佛頭果,葉類番有榴而長,結實大如拳;熟時自裂,狀如蜂房。
房房含子,味甘香美;予中有核。
又名番荔枝。
「赤嵌集」:菠蘿通體成章,抱幹而生;葉自頂出,森若鳳毛。
其色淡黃,其味酸甘。
孫元衡詩雲:『翠葉葳蕤羽翼奇,绛文黃質鳳來儀;作甘應似籦籠實,入骨寒香抱一枝』。
「台灣志略」:黃梨實生叢心,味甘微酸。
葉攢簇參差有如鳳毛,其皮鱗起,故又名菠蘿。
盛以瓷盤,其香滿室。
「台海采風圖」:黃梨葉似蒲而短闊,兩旁如鋸齒。
其實色黃,瓤如鱗甲。
形似甜瓜,味甚甘酸,清芳襲人。
「赤嵌筆談」:粵西以波羅蜜為天波羅、黃梨為地波羅。
「居易錄」謂:『黃梨曰黃來,八月熟可尺許;味尤香甘。
其樹類蕉,實生節間』。
按黃梨長至五、六寸,草木叢生,根下葉似萱,兩邊似鋸齒;頂上葉小,攢簇如雞帚。
謂其樹類蕉,非也。
「赤嵌集」:香果,花有須、無瓣,白色。
實如枇杷,中空有子;鮮青、熟黃,狀如蠟丸。
孫元衡詩雲:『但有繁須開爛熳,曾無輕片見摧殘。
海天春色誰拘管?封奏東皇蠟一丸』。
「赤嵌筆談」:台地夏無他果,惟番檨、蕉子、黃梨視為珍品。
春、夏有菩提果,一名香果;芳馨極似玫瑰,果當以此為第一。
「赤嵌集」:羨子俗稱番蒜,或作檨。
其種雲自佛國來。
孫元衡詩雲:『千章夏木布濃陰,望裡累累檨子林;莫當黃柑持抵鵲,來自佛國重如金』。
「諸羅縣志」:檨種自荷蘭。
切片以啖,甘如蔗漿而清芬遠過之。
沈文開「雜記」:食畢棄核于地,當月即生。
核中有子或一粒、二粒,如豆之在策。
葉新抽杪,紅若丹楓;老則變綠。
「台海采風圖」:番檨大者合抱,高淩雲;葉濃,花微白,朵小,有香。
結實皮綠肉黃,其氣辛熱、其味酸甘,入肝補脾。
台産也,切片腌久更美,名曰蓬萊醬。
「台灣志略」:番檨肉與核粘,味甘色黃。
盛夏大熟。
「赤嵌筆談」:檨三種:香檨、木檨、肉檨。
香檨差大味香,不多可得;所食者木檨、肉檨。
曬幹用糖抹蒸,亦可久藏。
台人多以鮮檨代蔬,用豆油或鹽同食。
「字釋」無檨字;色味似杏,或是番杏誤作檨。
「赤嵌筆談」:檨實大如豬腰子,葉尖長。
「居易錄」作番蒜:『五月熟。
大如蘋婆,味甘香多津液。
樹大而葉圓』。
非是。
「瀛壖百詠」:檨種自荷蘭,樹高大可蔭。
張鹭洲詩雲:『參天高樹午風清,嘉實累累當暑成;好事久傳番「爾雅」,「南方草木」未知名』。
「台灣志略」:甘蕉葉與蕉類;中心出花,層層吐瓣,紅紫可愛。
結實聯綴百餘顆,兩兩相對,猶若貫珠;色黃白、味甘,頗似香瓜。
「諸羅縣志」:甘蕉俗名牙蕉,亦名荊蕉。
「南方草木狀」:『實随花。
每花一阖有十餘子,先後相次。
子不俱生,花不俱落』。
「台海采風圖」:牙焦即芭蕉中之一種;不甚高,約長六、七尺。
結子每莖百餘;始綠、熟則黃,味極甘美。
閩、廣二省有之,他省亦間有生者。
「台海采風圖」:蕉果一枝五、六層,每層數十枚排比而生。
剖食,味亦甘。
「異物志」載:『羊角蕉,子大如手拇指;長而銳,有似羊角者』:此也。
「南方草木狀」:『蕉子房相連累,甜美;亦可蜜藏。
台地村舍後每廣植之,四時皆生,藉以獲利。
性寒;婦人産後,每以蕉果少許置兒口中,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