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金、廈亦較早。

    同安、金、廈初一、十六潮長子午而退卯酉;初八、二十三潮長卯酉而退子午;台則初一、十六潮長巳亥而退寅申,初八、二十三潮長寅申而退巳亥:所差竟至一時。

    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澎湖同;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

    或雲:自鹿耳門至打鼓港,潮汐較内地早四刻,水長五、六尺;打鼓至琅峤,潮汐較内地早一時,水隻三、四尺;自三林港北至淡水,潮汐與内地同,水丈餘。

     「諸羅縣志」有言:台海潮初漲,一從南路之琅峤入、一從北路之雞籠入,兩潮會于北路之牛罵;五、六月間,潮平浪靜,結為一道白波,引入内地。

    牛罵非大港深澳泊船之所,孰從而見其兩潮之會、白波之引乎?好事者為之也。

     按潮汐随月乘除。

    晦、朔前後,月行差疾,故潮長大;望亦如之。

    月弦之際,月行差遲,故潮之去來合沓不盡。

    今海濱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滿,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滿,初十、二十五日暮則潮平;餘日以此推之,無不準:即其說也。

    又月臨酉卯,則水漲東西;月臨子午,則水平南北。

    今海濱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則汐而複長:即其說也。

    要之,東與西對,東海月臨酉而潮平,言酉則卯如之;南與北對,南海月加午而潮平,言午則子如之:亦不外乎水月之相應也。

    至于晝潮大于春夏,夜潮大于秋冬;潮極漲常在春秋之中,濤極大常在朔望之後:則天地之常數,四海皆然也。

     (附)風信 台海風信,與他海逈異。

    風大而列者為■〈風貝〉,又甚者為台;■〈風貝〉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

    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風貝〉,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

    過洋以四、八、十月為穩,以四月少台、八月秋中、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六月多台、九月多九降,最忌。

    台、■〈風貝〉俱多挾雨,九降多無雨而風。

    凡■〈風貝〉将至,則天邊斷虹先見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

     ■〈風貝〉之多以時而異。

    正年初四日曰接神■〈風貝〉。

    初九日曰玉皇■〈風貝〉(九日有■〈風貝〉,則各■〈風貝〉皆驗;否則,至期或有■〈風貝〉或無■〈風貝〉,靡所準也)。

    十三日〔曰〕劉将軍■〈風貝〉。

    十五日曰上元■〈風貝〉。

    二十九日烏狗■〈風貝〉。

    二月二日曰白須■〈風貝〉。

    三月三日曰元帝■〈風貝〉。

    十五日曰真人■〈風貝〉。

    二十三日媽祖■〈風貝〉(真人多風,媽祖多雨。

    三春共三十六■〈風貝〉,此其大者)。

    四月八日曰佛子■〈風貝〉。

    五月五日曰屈原■〈風貝〉。

    十三日曰關帝■〈風貝〉。

    六月十二日曰彭祖■〈風貝〉。

    十八日曰彭婆■〈風貝〉。

    二十九日曰文丞相■〈風貝〉。

    七月十五日曰中元■〈風貝〉。

    八月初一日曰竈君■〈風貝〉。

    十五日曰魁星■〈風貝〉。

    九月十六日曰張良■〈風貝〉。

    十九日曰觀音■〈風貝〉。

    十月初十日曰水仙王■〈風貝〉。

    二十六日曰翁爺■〈風貝〉。

    十一月二十九日曰普庵■〈風貝〉。

    十二月二十四日曰送神■〈風貝〉。

    二十九日曰火盆■〈風貝〉(自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凡有南風,則應來年有■〈風貝〉:如二十四日則應四月、二十五日則應五月、二十九日則應九月,俱不爽)。

     内地之風,早西、晚東。

    惟裡地早東、午西,名曰發海西;四時皆然。

    船出鹿耳門必得東風,方可揚帆;澎湖來船,必俟西風,纔可進港。

    設早西、晚東,則去船過日中始能效洋,來船昏暮不能進口:此風信有天造地設之奇也。

     ■〈風貝〉風或先期即至、或逾期始作,總不出七日之内。

    正月初三日真人■〈風貝〉(前已載者不再列)。

    二十四日小妾■〈風貝〉。

    二十八日洗炊籠■〈風貝〉。

    二月初八日張大帝■〈風貝〉。

    十九日觀■〈風貝〉音。

    二十五日龍神朝天■〈風貝〉(一雲是二十九日)。

    三月初七日閻王■〈風貝〉。

    十八日後土■〈風貝〉。

    二十八日東嶽■〈風貝〉(又曰諸神朝天■〈風貝〉)。

    四月初一日白龍■〈風貝〉。

    十三日太保■〈風貝〉。

    十四日純陽■〈風貝〉。

    二十五日龍神太白■〈風貝〉。

    五月初一日南極■〈風貝〉。

    初七日朱太尉■〈風貝〉。

    十六日天地■〈風貝〉。

    二十九日威顯■〈風貝〉。

    六月初六日崔将軍■〈風貝〉。

    十九日觀音■〈風貝〉。

    二十三日小姨飓。

    二十四日雷公(此最狠。

    二十六日二郎神■〈風貝〉。

    二十八日大姨■〈風貝〉。

    七月初七日乞巧■〈風貝〉。

    十八日王母■〈風貝〉(又曰神煞交會■〈風貝〉)。

    二十一日普庵■〈風貝〉(凡六、七月多主台。

    海上人謂六月防初、七月防半,雖未必盡,然有時而驗)。

    八月初五日九皇■〈風貝〉。

    二十一日龍神大會■〈風貝〉。

    九月初日重陽■〈風貝〉。

    十七日金龍■〈風貝〉。

    二十七日冷風■〈風貝〉。

    九月自寒露至立冬止,常乍晴乍陰、風雨不時,謂之九降,又曰九月烏。

    十月初五日風信■〈風貝〉。

    初六日天曹■〈風貝〉。

    十五日下元■〈風貝〉。

    二十日東嶽朝天■〈風貝〉。

    十一月十四日水仙■〈風貝〉。

    二十九日西嶽朝天■〈風貝〉。

    此時朔風司令,無日無風。

    然南風盡絕,凡背北處皆可泊船。

     附錄 「海上紀略」:台風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樯。

    若海不先沸,天風雖烈,海舟順風而馳,同鹍鵬之徙耳。

    六月有雷則無裡;諺雲:『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止九台』。

    澎湖灣船之澳,有南風、北風之别。

    時當南風,誤灣北風澳;時當北風,誤灣南風澳:則舟必壞。

    癸亥興師,正當盛夏南風大作之候,僞都督劉國軒将戰艦盡泊南風澳;時我師到澎湖,盡誤泊北風澳。

    國軒得計,謂可弗戰而勝也。

    豈知天眷,忽北風大作,我師舟楫無捐而僞敵連■〈舟宗〉覆沒,因得乘時進攻,克取澎湖。

     「稗海紀遊」:■〈風貝〉之尤甚者曰台。

    台無定期,必與大雨同至;至必拔木壞垣、飄瓦裂石,久而愈勁。

    舟雖泊灣,常至虀粉,海上人甚畏之;惟得雷聲即止。

    占台風者,每視風向反常為戒;如夏月應南而反北、秋冬與春應北而反南(三月二十三日媽祖■〈風貝〉後便應南風,白露後至三月皆應北風;惟七月北風多主台),旋必成台。

    幸其至也漸,人得早避之。

    或曰風四面皆至曰台;不知台雖暴,無四方齊至理。

    譬如北風台,必轉而東、東而南、南又轉西;或一、二日,或三、五、七日,不四面傳遍不止:是四面遞至,非四面并至也。

    ■〈風貝〉驟而禍輕,台緩而禍久且烈。

    春風畏始,冬風慮終。

    又非常之風,常在七月。

    而海中鱗介諸物遊翔水面,亦風兆也。

     「台灣縣志」:舟人呼大風曰暴。

    按「詩」「邶風」:『終風且暴』。

    傳雲:暴,疾也。

    疏雲:大風疾起也。

    「舊志」暨「鳳山」各志以暴為報,失其義矣。

    「府志」作■〈風貝〉,亦誤。

    ■〈風貝〉乃海中災風,其至叵測;暴,則每月有期。

    所傳名稱雖涉怪誕,而驗之多應。

    凡暴期将至,舟必泊澳;俟暴發後,辄尾之而行,最便利,不為災。

    「府志」又雲:『■〈風貝〉之甚者為裡;■〈風貝〉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

    ■〈風貝〉驟而禍輕,台緩而禍久。

    考「六書」無台字。

    所雲台者,乃士人見■〈風貝〉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因曰風篩;謂■〈風貝〉風篩雨,未嘗曰台風也。

    台音篩同裡,加風作台。

    詩書承誤,今删之(按「音會」:海中大風曰飓。

    「投荒雜錄」雲:『嶺南諸郡皆有飓風,以四面風俱至也』。

    「南越志」:飓風具四面之風,常以五、六月發;永嘉人謂之風癡。

    陸放翁曰:「嶺表有瘴母,初起圓黑,久漸廣,謂之飓母」。

    韓文公赴江陵詩:「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邱」。

    注:「嶺表錄異」雲:「嶺峤夏秋雄風曰飓」。

    又雲:「南海夏秋間,有雲物如虹,長六、七尺;見則飓風必發,故曰飓母。

    其風一發,雞犬不甯。

    并從具,音懼」』。

    「康熙字典」載「韻箋」引楊升庵說:飓作■〈風貝〉,音貝。

    「佛經」雲:風虹如貝。

    柳柳州詩:「飓母遍驚估客船」。

    補入「七隊」逸字中。

    又「六書故」:■〈風貝〉,補妹切,海之災風也。

    俗書訛作飓。

    「正字通」複雲:『■〈風貝〉字即飓字之訛』。

    又「藝林伐山」雲:『■〈風貝〉風之作,多在初秋』。

    「南越志」亦雲:『■〈風貝〉母即孟婆;』春秋間有暈如虹是也』。

    又李西涯譏許氏從具,謂具四方之風,乃北人不知南人之候,誤以■〈風貝〉為飓耳』。

    西涯博學,必有所據;且閩、粵諸儒皆雲■〈風貝〉風。

    今韻書多作飓,并志以備考)。

     按三春暴期最多,舟行宜戒。

    自清明後,南風司令,四、五月間風暴皆輕,往來甚穩,但多遲緩。

    夏至前數日,當有北風。

    諺雲:『北風送夏至』;猶冬至前之有東南風。

    惟六、七月北風一起,■〈風貝〉風立至。

    六月之■〈風貝〉,得雷而止;七月之■〈風貝〉,聞雷愈烈。

    八月白露節後,北風應候,船行迅駛。

    九月風每經旬或至閱月,是名九降。

    凡■〈風貝〉多挾雨,九降恒不雨而風。

    遙望海外,浪色如銀,播空疊出,名曰「起白馬」;舟不可行。

    又自寒露至立冬常陰晦,俗呼九月烏。

    十月小春,天氣晴暖、風波恬和,最為利涉。

    十一、十二兩月,朔風凜烈,無日不風。

    第乘風隙以往來,若冬、夏之交風信難定,尤須戒心(考各書多稱渡海以四、五、七、八、十等月為穩,最忌六、七、十二月。

    然癸亥平台、辛醜複台,皆以六月興師,過舟衽席而異常。

    災■〈風貝〉每在七、八月間詳載「雜記」中。

    蓋海上風濤,實難例定;惟當随時審視雲日氣色,以蔔行止。

    若夫舟制有利鈍、風行有遠近,雖連■〈舟宗〉并發,而入港之先後難齊。

    且或同時遭風倏變,而此順彼逆、禍福不同者,有數存焉)。

     海船固畏風,又苦無風。

    洋中風靜,水平如鏡,必寄椗駐舟,候風始行。

    蓋大海潮汐無瞬息停,人處舟上,一望空明,連天無際,不覺其動,實有升降漲蝕之異。

    舟不下椗,則乘潮而北、随汐而南,難定所向之何方矣。

    五、六月間,天上有點圓黑,即陸放翁所雲■〈風貝〉毋是也;頃刻間風雨驟至,舟人必折帆嚴柁以待。

    遲則,恐風壓帆傾或至舟覆(有時不得收帆而棄桅者,兩斧即斷,可知風力之雄。

    又洋船中見有黑氣一條湧出海面,漸及半天,名曰鼠尾雲,乃龍起也;急焚雞毛或飯米以厭之)。

    凡疾風挾雨,驟至而驟止,俗呼為西北雨、亦曰風時雨。

     (附)占驗 凡日月暈蝕,主大風。

    晡時日暈,有氣下垂;當夜多風。

    夜間星粒動搖,太白光芒■〈火閃〉爍,燈炧焰明;來日必風。

    又饑鸢高唳、海雀驚飛,踰日必風。

    若春、夏二季天氣郁蒸、雷轟電掣;秋、冬二季午後聞雷,皆有大風。

     占風必先看雲:海上之天,無時無雲。

    雲片相逐飛揚或雲腳紅赤,必有大風。

    雲行舒遲、雲腳拖帶不盡,風猶未起。

    雲腳起盡,仰見天色青白,風必漸和(雲腳如畫家畫水口石,其下橫染一筆為水石之界老是也。

    無腳之雲,如畫遠山,但見山頭、不見所止)。

    夏日晡時有黃雲,次日必風;如黃雲一條直上,主次日有倏忽惡風一刻,更宜慎防。

    又日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