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時,黑雲一片,捧接日下,當夜必風;或如層巒複幛,起西北風;重疊數十層各各矗峙,主大風雨,應在七日之内。
若見黃沙如春天之落霧,東西南北皆黃,則□或夜當有惡風,遲不出三日(雲氣似箭沖射北鬥,必有大風)。
看雲占風,可兼占雨(按海船遇雨,則帆濕重不可行,故并及之):濃雲叆叇,但見雲腳,必不雨。
日出時有雲蔽之,辰刻後漸散,即大闇。
若日初出便開朗,是日多不晴;暑月久晴可不拘。
日落時,西方雲色黯淡,一片如墨,全無罅窦,不見雲腳,來日必雨;濃厚,則當夜必雨。
或有一、二點空窦現出日色紅光,是謂「金烏點睛」;或作數十縷不相聯續,日從雲隙度過,是謂「日穿經緯」:來日大晴。
又日晚時,春看海口、冬看山頭,有黑雲起,必雨(台海在西、山在東,故與内地異占)。
打鼓山海吼,則将風雨。
久雨時,吼聲自下漸上則未晴,自上漸下則将晴。
鼓峰騰雲,則雨立至。
傀儡山淩峰插漢,多煙雲蒙蔽;若清晨山霁淨明,一塵不染,一、二日内必雨。
鸢飛鳴則主風,宿鳴則主雨:亦奇驗也。
附錄 「稗海紀遊」:日色被體如炙,三日内必雨。
久雨後暫辍,猶見細雨如霧,縱今開朗,旋即雨至。
初雨如霧,雖沉晦,至午必明。
晨起霧遮山腳,主晴;雲罩山頭,主雨。
天明已久乃雨,則是日苦雨。
五更以後,昧爽時雨,是日必睛。
久雨後忽開霁,星月朗潔,則來日仍雨。
若薄暮見天際紅光,來日大晴。
「府舊志」:虹霓朝見西方,辰巳必雨;虹霓申、酉見東方,必晴。
又斷虹兩頭不連者,俗呼「破篷」;雖見東方,來日亦不免風雨。
「諸羅縣志」:海面腥穢,波浪簸騰,一、二日■〈風貝〉風即起;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樯也。
人但知天風之患,不知實地氣交構而為,患始烈也。
(附)船政 凡造船大■〈舟參〉長七丈者(大■〈舟參〉亦名龍骨,系松不為之。
每船頭尾中共三節,其長短與桅之丈尺配),官廳口大堵應闊二丈三尺一寸(大堵居船之中,每■〈舟參〉一丈應闊三尺三寸),含檀下桅座應闊二丈一尺(豎大桅處曰含檀,大樟木所制。
凡船身尺寸、滿漢字号印烙于此。
每■〈舟參〉一丈,含檀下應闊三尺),含檀又應加長(豎頭桅處,另有頭含檀),頭禁水(船頭所鑲木)應闊一丈三尺四寸,尾後應闊一丈七尺四寸,大桅應長八丈(圍七、八尺不等,或松、或衫為之。
其得諸外域者名「打馬木」,值數百金。
通身無節,任重當風,堅挺不靡),頭桅應長五丈二尺(圍四、五尺不等),舵應長二丈二尺(鹽木所制,值數十金,遇風濤不搖動;餘則否),舵勒下三尺(長短照大堵闊狹推算),椗應長二丈三尺四寸,船底應深七尺(每■〈舟參〉一丈應深一尺,系就兩邊車腳壁底算起。
哨船底要平些,方能穩重),■〈舟敢〉面深甕應加一尺四、五寸,■〈舟皮〉邊應高三尺二、三寸,艙位梁頭應各安三尺寬,篷應闊四丈一尺、長應二十六、七罩(每罩約有二尺四、五寸。
其長短系就桅配量,闊狹則視含檀;每含檀一尺,篷應闊一尺九寸),椗■〈纟索〉(三條,一棕、一藤、一草)應長七十尋、圍二尺九寸零。
用棕三十擔,篷缭椗雙各項繩■〈纟索〉應用棕二十擔、黃麻二千觔,大小鐵釘三十餘擔(四十擔不等);桐油十五擔、蜃灰,天晴農隙之時購貯備用。
此造船之大略也。
船有大小、■〈舟參〉有長短,可就中酌量計算(船具按十二支命名:船頭邊闆曰鼠橋,後兩邊欄曰牛欄,舵繩曰虎尾,系椗繩木曰兔耳,船底大木曰龍骨,兩邊另釘灣木曰水蛇,系篷繩闆曰馬臉,船頭橫闆插兩角曰羊角,鑲龍骨木曰猿楦,抱桅篷繩曰雞冠,抱椗繩木曰狗牙,挂桅腳杉木段曰桅豬)。
附錄 定例:海船出洋,其置船時,先赴各該縣報明購料,在廠成造。
竣日仍赴縣禀請驗量梁頭長短、廣深丈尺,填明印烙,取具澳裡族鄰行保結狀給照,聽其駕駛出洋貿易。
商船自廈來台,由泉防廳給發印單,開載舵工水手年貌并所載貨物,于廈之大嶝門會同武汛照單驗放。
其自台回廈,由台防廳查明舵水年貌及貨物數目換給印單,于台之鹿耳門會同武汛點驗出口。
台、廈兩廳,各于船隻入口時,照印單查驗,人貨相符,準其進港。
出入之時,船内如有夾帶等弊,即行查究。
其所給印單,台、廈二廳彼此彙移查銷;如有一般未到及印單久不移銷,即移行确查究處。
商船自台往廈,每船止許帶食米六十石,以防偷越。
如故違例多帶米榖,嚴加究處。
台屬之■〈舟彭〉仔、杉闆頭、一封書等小船,領給台、鳳、諸三縣船照;周年換照。
三邑設有船總管理;惟彰化縣止有大肚溪小船僅在該港裝載五谷貨物,系鹿子港巡檢查驗,按月造冊申報台防廳查核。
台、鳳、諸三縣各船,若往南路,俱由台邑之大港汛出入,系新港司巡檢挂驗,仍報台防廳查考;如赴北路,俱由鹿耳門挂驗出入。
其各船往南北貿易,船總行保具結狀一紙,填明往某港字樣,同縣照送台防廳登記号簿,給與印單,以水路之遠近定限期之遲速;該港汛員查驗蓋戳入口。
在港所載是何貨物及數目填明單内,查對明白,蓋戳聽其出口。
回郡到府之日,将印單呈繳鹿耳門文武汛查驗;單貨相符,蓋戳聽其駕進府澳。
各港汛員仍将出入船隻,每五日折報,聽台防廳稽查。
如違限未回,嚴比行保并行各港汛員挨查,以防透越之弊。
商船撥運内地兵米及采買平粜米榖,俱照梁頭丈尺分派。
該船梁頭一丈七尺六寸至一丈八尺者為大船,配載三百石;梁頭一丈七尺一寸至一丈七尺五寸者為次大船,配載二百五十石;梁頭一丈六尺至一丈七尺者為大中船,配載二百石;梁頭一丈五尺六寸至一丈六尺者為次中船,配載一百五十石;梁頭一丈四尺五寸至一丈五尺五寸者為下中船,配載一百石。
其梁頭一丈四尺五寸以下之小商船,例免配載。
每石腳價,定銀六分六厘六毫五絲;自廈載往他處,水程每百裡加銀三厘。
遇奉文起運之時,将入口船隻計梁頭之丈尺、配米谷之多寡;至交卸處所,水程有遠近之不同;交卸地方寫入阄内,當堂令各船戶公同拈阄,阄值何處即照拈配運。
若水途窵遠,如至福州府屬及南澳等處交卸者,給與免單二張;其餘興、泉、漳等屬則水途較近,給與免單一張。
俟該船下次入口,将免單呈繳,免其配運。
至台灣小船往各港運載到府交卸者,每石腳價銀三分,着船總雇撥小船運載。
流寓台民,有祖父母、父母、子女以及子之妻與幼孫、幼女先在内地有願往台及欲來台探望者,許其呈明給照渡海。
乾隆五年停止(按内地窮民在台營生者數十萬,囊鮮餘積,旋歸無日。
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資,急欲赴台就養,格于例禁,群賄船戶冐頂水手姓名挂驗;女眷則用小漁船夜載出口,私上大船。
抵台,複有漁船乘夜接載,名曰灌水。
一經汛口覺察,奸梢照律問遣,固刑當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愚民,室廬抛棄,器物一空矣。
更有客頭串同習水積匪,用濕漏小船收載數百人擠入艙中,将艙蓋封釘,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風濤,盡入魚腹。
比到岸,恐人知覺,遇有沙汕,辄趕騙離船,名曰放生。
沙汕斷頭,距岸尚遠;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芋。
或潮流适漲,随波漂溺,名曰餌魚。
在奸梢惟利是嗜,何有天良!在窮民迫于饑寒,罔顧行險:相率陷阱,言之痛心。
伏念民有家室,斯為土著;室家既聚,冬各自保。
台地匪竊類非土著,撫茲孑然一身之民,是當何如綏輯也)。
海洋禁止偷渡:如有客頭在沿海地方引誘包攬、索取偷渡人銀兩,用小船載出複上大船,将為首客頭比照大船雇與下船之人分取番貨例,發邊衛充軍。
為從者減一等,杖一百、徒三年;澳甲地保及船戶、舵工人等知而不舉者,亦照為從例,杖一百、徒三年:均不準折贖。
其偷渡之人,照私渡關津律,杖八十,遞回原籍。
乾隆元年,水師提督王郡奏準:偷渡船戶照為首客頭例,發邊衛充軍;所得贓銀,照追入官。
該地方官弁疏縱偷渡人數至十名以上者,專管官罰俸一年、兵役各責二十。
至疏縱偷渡人數至數十名者,專管官降一級、兵役各責三十(以上并見行則例)。
武職 南路營參将 田朝弼:陝西米脂人,行伍。
康熙二十三年任。
楊懋绂:江南寶應籍,奉天義州人,将材。
康熙二十五年任。
熊成秀:山東曆城人,行伍。
康熙二十九年任。
三十年,革職。
吳三錫:浙江紹興人,将材。
康熙三十一年任。
趙文璧:浙江人,癸醜武探花。
康熙三十五年任。
林雲漢:直隸通州人,戊辰武榜眼。
康熙四十年任。
升副将。
何肇彩:同安人,行伍。
康熙四十四年任。
魏平:漳州人,功加。
康熙四十九年任。
五十三年,升廣西浔州副将。
馬建邦:陝西甯夏人,行伍。
康熙五十四年任。
五十八年,升北直獨石路參将。
苗景龍:陝西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六十年朱逆倡亂被害。
陳倫炯:同安人,侍衛。
康熙六十年任。
李郡:陝西人,複姓王;行伍。
雍正二年任。
林子龍:福建人,行伍。
雍正四年八月任。
五年十月卸事。
祁進忠:晉江人,行伍。
雍正六年八月任。
本年升台協副将。
黃有才:福建人,行伍。
雍正七年正月任。
八年十月,升浙江瑞安副将。
侯元勳:山西大同人,武進士。
雍正九年六月任。
李科:湖廣人,行伍。
雍正十一年九月任。
十三年十一月卒于官。
雷澤遠:湖廣人,行伍,武舉。
乾隆元年八月任。
升北路副将。
黃文宗:浙江人,行伍。
乾隆五年二月任。
郝琛:山東濟南人,行伍。
乾隆七年任。
十年,升廣東督标右營參将。
陳廷桂:直隸天津人,武舉。
乾隆十年四月任。
李現詳:陝西甯朔人,蔭生。
乾隆十二年九月任。
李文成:陝西蘭州人,行伍。
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任。
高志唐:山東昌邑人,癸卯武進士。
乾隆十八年六月任。
八哈那:滿洲正白旗人,世襲佐領。
乾隆二十年四月任。
溫達勇:廣東人,進士。
侍衛右營遊擊,署參将(有傳)。
李雲标:直隸灤州人,乙醜武進士。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任。
索渾:滿洲鑲白旗人,世襲佐領。
乾隆二十六年四月任。
南路營都司(雍正十年新設,駐劄山豬毛口) 林君卿:福建人,行伍。
雍正十二年任。
歐平:興化人,行伍。
雍正十二年任。
李馧:山西大同人,甲辰武進士。
乾隆二年任。
翁邦祥:廣東潮陽人,庚戌武進士。
乾隆五年任。
張盛:江南常州人,行伍。
乾隆八年任。
九年五月,升興化右營遊擊。
陳邦偉:漳州人,行伍。
乾隆十年四月任。
劉啟鳳:湖南武陵人,行伍。
乾隆十九年四月任。
章奏功:浙江蘭溪人,武舉。
幹鹽二十二年四月任。
葉元聰:廣東興甯人,行伍。
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任。
鄧文鼎:湖北
若見黃沙如春天之落霧,東西南北皆黃,則□或夜當有惡風,遲不出三日(雲氣似箭沖射北鬥,必有大風)。
看雲占風,可兼占雨(按海船遇雨,則帆濕重不可行,故并及之):濃雲叆叇,但見雲腳,必不雨。
日出時有雲蔽之,辰刻後漸散,即大闇。
若日初出便開朗,是日多不晴;暑月久晴可不拘。
日落時,西方雲色黯淡,一片如墨,全無罅窦,不見雲腳,來日必雨;濃厚,則當夜必雨。
或有一、二點空窦現出日色紅光,是謂「金烏點睛」;或作數十縷不相聯續,日從雲隙度過,是謂「日穿經緯」:來日大晴。
又日晚時,春看海口、冬看山頭,有黑雲起,必雨(台海在西、山在東,故與内地異占)。
打鼓山海吼,則将風雨。
久雨時,吼聲自下漸上則未晴,自上漸下則将晴。
鼓峰騰雲,則雨立至。
傀儡山淩峰插漢,多煙雲蒙蔽;若清晨山霁淨明,一塵不染,一、二日内必雨。
鸢飛鳴則主風,宿鳴則主雨:亦奇驗也。
附錄 「稗海紀遊」:日色被體如炙,三日内必雨。
久雨後暫辍,猶見細雨如霧,縱今開朗,旋即雨至。
初雨如霧,雖沉晦,至午必明。
晨起霧遮山腳,主晴;雲罩山頭,主雨。
天明已久乃雨,則是日苦雨。
五更以後,昧爽時雨,是日必睛。
久雨後忽開霁,星月朗潔,則來日仍雨。
若薄暮見天際紅光,來日大晴。
「府舊志」:虹霓朝見西方,辰巳必雨;虹霓申、酉見東方,必晴。
又斷虹兩頭不連者,俗呼「破篷」;雖見東方,來日亦不免風雨。
「諸羅縣志」:海面腥穢,波浪簸騰,一、二日■〈風貝〉風即起;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樯也。
人但知天風之患,不知實地氣交構而為,患始烈也。
(附)船政 凡造船大■〈舟參〉長七丈者(大■〈舟參〉亦名龍骨,系松不為之。
每船頭尾中共三節,其長短與桅之丈尺配),官廳口大堵應闊二丈三尺一寸(大堵居船之中,每■〈舟參〉一丈應闊三尺三寸),含檀下桅座應闊二丈一尺(豎大桅處曰含檀,大樟木所制。
凡船身尺寸、滿漢字号印烙于此。
每■〈舟參〉一丈,含檀下應闊三尺),含檀又應加長(豎頭桅處,另有頭含檀),頭禁水(船頭所鑲木)應闊一丈三尺四寸,尾後應闊一丈七尺四寸,大桅應長八丈(圍七、八尺不等,或松、或衫為之。
其得諸外域者名「打馬木」,值數百金。
通身無節,任重當風,堅挺不靡),頭桅應長五丈二尺(圍四、五尺不等),舵應長二丈二尺(鹽木所制,值數十金,遇風濤不搖動;餘則否),舵勒下三尺(長短照大堵闊狹推算),椗應長二丈三尺四寸,船底應深七尺(每■〈舟參〉一丈應深一尺,系就兩邊車腳壁底算起。
哨船底要平些,方能穩重),■〈舟敢〉面深甕應加一尺四、五寸,■〈舟皮〉邊應高三尺二、三寸,艙位梁頭應各安三尺寬,篷應闊四丈一尺、長應二十六、七罩(每罩約有二尺四、五寸。
其長短系就桅配量,闊狹則視含檀;每含檀一尺,篷應闊一尺九寸),椗■〈纟索〉(三條,一棕、一藤、一草)應長七十尋、圍二尺九寸零。
用棕三十擔,篷缭椗雙各項繩■〈纟索〉應用棕二十擔、黃麻二千觔,大小鐵釘三十餘擔(四十擔不等);桐油十五擔、蜃灰,天晴農隙之時購貯備用。
此造船之大略也。
船有大小、■〈舟參〉有長短,可就中酌量計算(船具按十二支命名:船頭邊闆曰鼠橋,後兩邊欄曰牛欄,舵繩曰虎尾,系椗繩木曰兔耳,船底大木曰龍骨,兩邊另釘灣木曰水蛇,系篷繩闆曰馬臉,船頭橫闆插兩角曰羊角,鑲龍骨木曰猿楦,抱桅篷繩曰雞冠,抱椗繩木曰狗牙,挂桅腳杉木段曰桅豬)。
附錄 定例:海船出洋,其置船時,先赴各該縣報明購料,在廠成造。
竣日仍赴縣禀請驗量梁頭長短、廣深丈尺,填明印烙,取具澳裡族鄰行保結狀給照,聽其駕駛出洋貿易。
商船自廈來台,由泉防廳給發印單,開載舵工水手年貌并所載貨物,于廈之大嶝門會同武汛照單驗放。
其自台回廈,由台防廳查明舵水年貌及貨物數目換給印單,于台之鹿耳門會同武汛點驗出口。
台、廈兩廳,各于船隻入口時,照印單查驗,人貨相符,準其進港。
出入之時,船内如有夾帶等弊,即行查究。
其所給印單,台、廈二廳彼此彙移查銷;如有一般未到及印單久不移銷,即移行确查究處。
商船自台往廈,每船止許帶食米六十石,以防偷越。
如故違例多帶米榖,嚴加究處。
台屬之■〈舟彭〉仔、杉闆頭、一封書等小船,領給台、鳳、諸三縣船照;周年換照。
三邑設有船總管理;惟彰化縣止有大肚溪小船僅在該港裝載五谷貨物,系鹿子港巡檢查驗,按月造冊申報台防廳查核。
台、鳳、諸三縣各船,若往南路,俱由台邑之大港汛出入,系新港司巡檢挂驗,仍報台防廳查考;如赴北路,俱由鹿耳門挂驗出入。
其各船往南北貿易,船總行保具結狀一紙,填明往某港字樣,同縣照送台防廳登記号簿,給與印單,以水路之遠近定限期之遲速;該港汛員查驗蓋戳入口。
在港所載是何貨物及數目填明單内,查對明白,蓋戳聽其出口。
回郡到府之日,将印單呈繳鹿耳門文武汛查驗;單貨相符,蓋戳聽其駕進府澳。
各港汛員仍将出入船隻,每五日折報,聽台防廳稽查。
如違限未回,嚴比行保并行各港汛員挨查,以防透越之弊。
商船撥運内地兵米及采買平粜米榖,俱照梁頭丈尺分派。
該船梁頭一丈七尺六寸至一丈八尺者為大船,配載三百石;梁頭一丈七尺一寸至一丈七尺五寸者為次大船,配載二百五十石;梁頭一丈六尺至一丈七尺者為大中船,配載二百石;梁頭一丈五尺六寸至一丈六尺者為次中船,配載一百五十石;梁頭一丈四尺五寸至一丈五尺五寸者為下中船,配載一百石。
其梁頭一丈四尺五寸以下之小商船,例免配載。
每石腳價,定銀六分六厘六毫五絲;自廈載往他處,水程每百裡加銀三厘。
遇奉文起運之時,将入口船隻計梁頭之丈尺、配米谷之多寡;至交卸處所,水程有遠近之不同;交卸地方寫入阄内,當堂令各船戶公同拈阄,阄值何處即照拈配運。
若水途窵遠,如至福州府屬及南澳等處交卸者,給與免單二張;其餘興、泉、漳等屬則水途較近,給與免單一張。
俟該船下次入口,将免單呈繳,免其配運。
至台灣小船往各港運載到府交卸者,每石腳價銀三分,着船總雇撥小船運載。
流寓台民,有祖父母、父母、子女以及子之妻與幼孫、幼女先在内地有願往台及欲來台探望者,許其呈明給照渡海。
乾隆五年停止(按内地窮民在台營生者數十萬,囊鮮餘積,旋歸無日。
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資,急欲赴台就養,格于例禁,群賄船戶冐頂水手姓名挂驗;女眷則用小漁船夜載出口,私上大船。
抵台,複有漁船乘夜接載,名曰灌水。
一經汛口覺察,奸梢照律問遣,固刑當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愚民,室廬抛棄,器物一空矣。
更有客頭串同習水積匪,用濕漏小船收載數百人擠入艙中,将艙蓋封釘,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風濤,盡入魚腹。
比到岸,恐人知覺,遇有沙汕,辄趕騙離船,名曰放生。
沙汕斷頭,距岸尚遠;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芋。
或潮流适漲,随波漂溺,名曰餌魚。
在奸梢惟利是嗜,何有天良!在窮民迫于饑寒,罔顧行險:相率陷阱,言之痛心。
伏念民有家室,斯為土著;室家既聚,冬各自保。
台地匪竊類非土著,撫茲孑然一身之民,是當何如綏輯也)。
海洋禁止偷渡:如有客頭在沿海地方引誘包攬、索取偷渡人銀兩,用小船載出複上大船,将為首客頭比照大船雇與下船之人分取番貨例,發邊衛充軍。
為從者減一等,杖一百、徒三年;澳甲地保及船戶、舵工人等知而不舉者,亦照為從例,杖一百、徒三年:均不準折贖。
其偷渡之人,照私渡關津律,杖八十,遞回原籍。
乾隆元年,水師提督王郡奏準:偷渡船戶照為首客頭例,發邊衛充軍;所得贓銀,照追入官。
該地方官弁疏縱偷渡人數至十名以上者,專管官罰俸一年、兵役各責二十。
至疏縱偷渡人數至數十名者,專管官降一級、兵役各責三十(以上并見行則例)。
武職 南路營參将 田朝弼:陝西米脂人,行伍。
康熙二十三年任。
楊懋绂:江南寶應籍,奉天義州人,将材。
康熙二十五年任。
熊成秀:山東曆城人,行伍。
康熙二十九年任。
三十年,革職。
吳三錫:浙江紹興人,将材。
康熙三十一年任。
趙文璧:浙江人,癸醜武探花。
康熙三十五年任。
林雲漢:直隸通州人,戊辰武榜眼。
康熙四十年任。
升副将。
何肇彩:同安人,行伍。
康熙四十四年任。
魏平:漳州人,功加。
康熙四十九年任。
五十三年,升廣西浔州副将。
馬建邦:陝西甯夏人,行伍。
康熙五十四年任。
五十八年,升北直獨石路參将。
苗景龍:陝西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六十年朱逆倡亂被害。
陳倫炯:同安人,侍衛。
康熙六十年任。
李郡:陝西人,複姓王;行伍。
雍正二年任。
林子龍:福建人,行伍。
雍正四年八月任。
五年十月卸事。
祁進忠:晉江人,行伍。
雍正六年八月任。
本年升台協副将。
黃有才:福建人,行伍。
雍正七年正月任。
八年十月,升浙江瑞安副将。
侯元勳:山西大同人,武進士。
雍正九年六月任。
李科:湖廣人,行伍。
雍正十一年九月任。
十三年十一月卒于官。
雷澤遠:湖廣人,行伍,武舉。
乾隆元年八月任。
升北路副将。
黃文宗:浙江人,行伍。
乾隆五年二月任。
郝琛:山東濟南人,行伍。
乾隆七年任。
十年,升廣東督标右營參将。
陳廷桂:直隸天津人,武舉。
乾隆十年四月任。
李現詳:陝西甯朔人,蔭生。
乾隆十二年九月任。
李文成:陝西蘭州人,行伍。
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任。
高志唐:山東昌邑人,癸卯武進士。
乾隆十八年六月任。
八哈那:滿洲正白旗人,世襲佐領。
乾隆二十年四月任。
溫達勇:廣東人,進士。
侍衛右營遊擊,署參将(有傳)。
李雲标:直隸灤州人,乙醜武進士。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任。
索渾:滿洲鑲白旗人,世襲佐領。
乾隆二十六年四月任。
南路營都司(雍正十年新設,駐劄山豬毛口) 林君卿:福建人,行伍。
雍正十二年任。
歐平:興化人,行伍。
雍正十二年任。
李馧:山西大同人,甲辰武進士。
乾隆二年任。
翁邦祥:廣東潮陽人,庚戌武進士。
乾隆五年任。
張盛:江南常州人,行伍。
乾隆八年任。
九年五月,升興化右營遊擊。
陳邦偉:漳州人,行伍。
乾隆十年四月任。
劉啟鳳:湖南武陵人,行伍。
乾隆十九年四月任。
章奏功:浙江蘭溪人,武舉。
幹鹽二十二年四月任。
葉元聰:廣東興甯人,行伍。
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任。
鄧文鼎: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