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
雍正十一年發帑建,曆任武職捐俸重修。
中軍守備署:原在縣城參将署前,康熙二十三年發帑建;後移鳳彈,創建莫考。
有莿竹營盤。
曆任武職捐俸重修。
岡山營守備署:在縣治北三十五裡岡山麓。
雍正十一年發帑建,曆任武職捐俸重修。
(附)軍廠 在縣治東南六十裡枋寮街購料造船軍匠屯聚之所。
按台、澎各标營戰船初俱分派通省内地廳員修造,康熙三十四年改歸内地州縣。
其尚可修整而不堪駕駛者,内地之員辦理工料,赴台興修。
迨通省按糧議派,台郡三縣亦分修數隻。
後定在近道、府監修,統計閩省船隻勻派通省道、府,乃将台、澎九十八船内派台灣道、府各十八隻,餘俱派入内地。
既而仍歸内地修造,惟未至朽爛而不堪駕駛者留台修補。
至康熙四十四、五年間,仍俱改歸台屬;而派府船數倍于道,令其與福州府分修,議于部價津貼運費外,每船捐貼五十金,續交鹽糧廳代修其半,道、鎮、協、營、廳、縣共襄厥事。
嗣又專責知府,并将道船亦歸于府。
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題準,設立總廠于通達江湖、百貨聚集之所,鸠工辦料,較為省便。
每年派道員監督領銀修造,再派副将或參将一員公同監視,務節浮費,均歸實用。
部價不敷銀兩,曆來州縣協貼,仍應如舊。
複經總督覺羅滿保會題:将台、澎戰船九十八隻,就台灣設廠,委令台道、台協監督修造;因設廠于此。
(附)軍器庫 在縣治參将署右側(亦為南路營守備行署)。
共□座,計□間。
(附)火藥庫 在縣治參将署營盤後。
(附)較場 參将較場:在縣治興隆莊北門外。
下淡水較場:在下淡水都司署營盤外。
鳳彈汛較場:在鳳彈守備署營盤外。
(附)汛防 縣城汛:在城内。
駐劄參将一員、随防千總一員、目兵五百名。
鳳彈汛:在下埤頭,離縣十五裡(按是地為縣治咽喉,防守最要。
今營盤環植莿竹,甚牢固)。
駐紮守備一員、随防把總一員、目兵二百五十名(各汛俱有煙墩、望高樓。
下同)。
觀音山汛:縣東十裡。
駐防千總一員、目兵七三名。
扳桂橋汛:縣東四十裡;為阿猴林要地,賊匪出沒之區。
駐防把總一員、目兵四十名。
大莊汛:縣東四十裡;扳桂橋要地。
目兵五名。
石井汛:縣東二十裡;從蘭坡嶺往府大路。
駐防把總一員、目兵七十八名。
苦苓門汛:縣東二十五裡;往下淡水大路。
目兵五名。
坪仔頭汛:縣東南三十五裡;扳桂橋總路。
目兵十名。
打鹿潭汛:縣東三十裡。
目兵五名。
小店仔汛:縣北十五裡;由觀音山、蘭坡嶺往府大路。
目兵五名。
竿蓁林汛:縣北二十五裡。
目兵十名。
二濫汛:縣北三十五裡;地接崗山大路之沖。
且兵十名。
濁水溪汛:縣北三十裡;地連崗山,通蘭坡嶺、羅漢門。
目兵□名。
排仔頭汛:縣南三十五裡;淡水溪通此。
目兵五名。
土地公崎汛:縣東三十裡;在扳桂橋半山内,奸匪出沒總路。
目兵五名。
蘭坡嶺汛(嶺南屬鳳山界、嶺北屬台灣界):縣東四十裡。
山林叢茂,賊匪出沒之區。
目兵一十名。
——按以上諸汛,俱南路營撥兵分防。
下淡水營:縣東五十五裡。
地近生番,賊匪潛藏要沖。
駐紮都司一員、随防把總一員、目兵三百名(此營雍正十一年新設)。
新園汛:縣東南四十裡;地界淡水溪。
駐防千總一員、目兵一百名。
萬丹汛:縣東四十裡;港西要地。
駐防把總一員、目兵四十名。
舊船頭汛:縣東五十裡;水陸交通。
目兵五名。
新船頭汛:縣東南五十裡。
目兵五名。
新東勢汛:縣東六十五裡。
地迩生番,奸宄所匿。
駐防外委把總一員、目兵二十八名。
阿猴汛:縣東四十裡。
目兵十名。
武洛汛:縣東四十五裡。
目兵三十名。
阿裡港汛:縣東五十裡。
地迩番界,人民輻集。
目兵二十八名。
大林蒲汛:縣南三十裡;近海口。
目兵五名。
淡水溪汛:縣南四十裡;舟楫可到。
目兵五名。
枋寮口汛:縣東南八十裡。
地迩琅峤,奸匪所匿。
駐防外委把總一員、目兵一十八名。
茄藤汛:縣東南六十裡。
陸兵五名、水兵□名。
放索汛:縣東南六十五裡。
陸兵五名、水兵□名。
——按以上諸汛,俱淡水營撥兵分防。
岡山營:縣北三十五裡。
上接台界、下連觀音山内山,昔年賊匪竊發之薮。
駐紮城守左軍守備一員、随防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八十名。
岡山頭汛:縣北三十五裡。
目兵□名。
岡山腰汛:縣北三十五裡。
目兵□名。
岡山尾汛:縣北三十裡。
目兵□名。
槺榔林汛:縣北三十五裡。
目兵□名。
半路竹汛:縣北三十五裡。
目兵□名。
大湖汛:縣北四十裡。
目兵□名。
——按以上諸汛,俱岡山營撥兵分防。
(附)鋪舍 按宋建隆間,以軍士遞文檄,謂之鋪兵;元、明因之。
國朝十裡為鋪,鋪兵五人。
縣處台南濱海邊徼,雖為鋪六,然非四逵通達者比;且遞送公文率系番子,不藉目兵,故鋪兵經費内無工食、止給火炬銀而已。
縣前鋪:東至鳳彈汛十五裡,西至岐後汛一十裡,南至下淡水營山豬毛六十裡,北至觀音山十裡。
觀音山鋪:南至縣前鋪一十裡,北至小店仔鋪一十裡。
小店仔鋪:南至觀音山鋪一十裡,北至竿蓁林鋪一十裡。
竿蓁鋪:南至小店仔一十裡,北至二濫鋪一十裡。
二濫鋪:南至竿蓁林鋪一十裡,北至半路竹鋪一十裡。
大湖鋪:南至半路竹鋪一十裡,北過二層行溪台灣縣鹽水埔鋪一十裡。
海防 按舊時安平鎮隸縣轄,凡水師三營雖汛分南北,皆縣防海所必詳也。
自雍正九年安平改隸,今分右營弁兵散置各汛口中,制與昔異。
應就近制,詳列沖要形勢于左: 蛲港汛:縣西北二十裡。
北接台灣縣鲲身頭汛,水程二十裡。
次沖;目兵五名分防。
内設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赤嵌汛:縣西十裡。
北接蛲港汛,水程十裡。
次沖;目兵□名分防。
内設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萬丹汛:縣西七裡。
北接赤嵌汛,水程八裡。
目兵十名分防。
内設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打鼓港汛:縣南十裡。
北接萬丹港汛,水程十五裡。
要沖;安平協右營把總一員、目兵□名輪防。
哨船二隻。
内設炮台一座、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西溪汛:縣南三十裡。
北接打鼓港汛,水程二十裡。
次沖;目兵□名分防。
内設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東港汛:縣東南五十五裡。
西北接西溪汛,水程二十裡。
要沖;陸兵五名、水兵五名分防。
内設炮台一座、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鲲身頭汛:縣北五十五裡。
上接七鲲身,水程四十裡。
目兵五名。
大昆麓汛:縣東南六十裡。
西北接東港汛,水程三十裡。
要沖;陸兵五名、水兵五名分防。
内設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附錄 「舊志」:鳳山地處于南,于山則無疊嶂之延亘、于水則鮮潆洄之湍激;所以由來添兵之議,屢見詳于北,而未嘗計及于南。
豈誠置之不論哉?誠以居民接壤、煙火相聯,無容多慮也。
間嘗舉其要而論之:如水之打鼓、陸之淡水二者,最為扼要地。
打鼓距鹿耳門水程不過三更耳,而船之自内地來者,遇北風盛發,恒至打鼓登岸。
全台恃鹿耳門為咽喉,港道窄狹,舟不得進;而鳳山之打鼓則直可揚帆而至,所當加意以備不虞者也。
今分水師把總帶兵駐防,加以哨船二隻時出巡察,制雲周矣;而又密迩于南路之營盤,首尾可以相應。
所貴精其器械、勤其操閱,以示安不忘危之意。
至于下淡水之地,離邑既遙,奸宄易以竊發。
今分陸路之千總帶兵泛防;若再嚴其稽察,加以訓練,則奸宄無從而生,黎民得安衽席;無事則共享升平,有事則不患無備。
苞桑之固、盤石之安,甯有過于是哉! 「府舊志」:陸師重馬力,水師重舟力。
戰陣之時,務争上風。
而運轉不靈,不能占上風;壓持不重,或返退居下風。
此雖人力,全在良舟。
然匠人為舟固守繩尺,及駕中流而快利遲鈍之用乃見。
同時發棹,而前後入港之日頓殊者何也?蓋木之本質不類(如鹽木為柁,遇波濤乃不搖動;餘則否),輕重亦異(木老則堅而重,否則輕);必得良材輕重配合,如人一身筋骨相配,然後善于運動也。
故水師必講于造舟者,此其一也。
水師之灣泊,猶陸師之安營。
凡水師不能于外洋覓戰,皆于近港交鋒;所以灣泊之處,即是戰争之場。
我師先至,利在居要以争上風;然風信難憑,透發之後往往轉變。
先要泊穩;倘一澳中有南風澳、北風澳不同,則甯泊南風澳以待。
此又老将之持重,不可執一而論也。
故水師必明于灣泊者,此其一也。
水師之入港,猶陸師之克城。
凡港門為賊所守,而險隘尤為賊所持。
兵法有挾制其險而攻其虛之說;以險處多虛,故險可制而虛可攻耳。
故水師必詳于入港者,此其一也。
此水師之大概也。
而其要在機:曰扼要、曰伺隙、曰察變、曰虛中四者;夫扼要則握其權矣,伺隙則分其力矣,察變則奪其守矣,虛中則避其害矣。
此所以能于衽席之上以過吾師,克期取敵無疑也。
要而言之,師之用在舟,舟之用在水,水之用在風。
舟與師相習、風與水相遭,其用在于變;而通之以盡利,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附)潮信 台海潮信:每月初一、十六日已初四、亥初四,初二、十七日巳正三、亥正三,初三、十八日午初三、子初三,初四、十九日午正一、子正一,初五、二十日午正四、子正四,初六、二十一日未初三、醜初三,初七、二十二日未正三、醜正三,初八、二十三日申初二、寅初二,初九、二十四日申初四、寅初四,初十、二十五日申正三、寅正三,十一、二十六日酉正一、卯正一,十二、二十七日酉正四、卯正四,十三、二十八日戌初三、辰初三,十四、二十九日戌正二、辰正二,十五、三十日戌正四、辰正四。
考台海潮汐,如初一日卯時潮水始長,至辰時長及半海,巳時初四刻水滿;午時水退,未時退及半海,申時水涸,酉時仍長。
初二日則巳時正三刻水滿,初三日移入辰時水長、至午時初三刻水滿;以後逐日依次遞移無差。
凡陽時管三日、陰時管二月,圖具下方: 附錄 按鳳山潮汐,由縣南入者,自打鼓港徑硫磺港至縣治東郭;由縣西入者,自萬丹港口至内海。
他如西北之蛲港、彌陀港、東南之西溪、鳳山港、東港、茄藤港、鼈興港等處各有支流貫穿,蕩滌氛瘴,通行舟楫,利運糖、榖。
大抵潮流過北,汐流過南。
琅峤極島,潮所始發;當春潮乍長,聲聞數百裡。
故「琅峤春潮」,号八景之一焉。
「台海使槎錄」:月臨卯酉,潮漲東西;月臨子午,潮平南北。
潮漲多在春夏之中,潮大每在朔望之後;濱海皆然,台亦無異。
但台地屬東南。
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值初昏,即臨卯酉。
故潮長退,視同安
雍正十一年發帑建,曆任武職捐俸重修。
中軍守備署:原在縣城參将署前,康熙二十三年發帑建;後移鳳彈,創建莫考。
有莿竹營盤。
曆任武職捐俸重修。
岡山營守備署:在縣治北三十五裡岡山麓。
雍正十一年發帑建,曆任武職捐俸重修。
(附)軍廠 在縣治東南六十裡枋寮街購料造船軍匠屯聚之所。
按台、澎各标營戰船初俱分派通省内地廳員修造,康熙三十四年改歸内地州縣。
其尚可修整而不堪駕駛者,内地之員辦理工料,赴台興修。
迨通省按糧議派,台郡三縣亦分修數隻。
後定在近道、府監修,統計閩省船隻勻派通省道、府,乃将台、澎九十八船内派台灣道、府各十八隻,餘俱派入内地。
既而仍歸内地修造,惟未至朽爛而不堪駕駛者留台修補。
至康熙四十四、五年間,仍俱改歸台屬;而派府船數倍于道,令其與福州府分修,議于部價津貼運費外,每船捐貼五十金,續交鹽糧廳代修其半,道、鎮、協、營、廳、縣共襄厥事。
嗣又專責知府,并将道船亦歸于府。
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題準,設立總廠于通達江湖、百貨聚集之所,鸠工辦料,較為省便。
每年派道員監督領銀修造,再派副将或參将一員公同監視,務節浮費,均歸實用。
部價不敷銀兩,曆來州縣協貼,仍應如舊。
複經總督覺羅滿保會題:将台、澎戰船九十八隻,就台灣設廠,委令台道、台協監督修造;因設廠于此。
(附)軍器庫 在縣治參将署右側(亦為南路營守備行署)。
共□座,計□間。
(附)火藥庫 在縣治參将署營盤後。
(附)較場 參将較場:在縣治興隆莊北門外。
下淡水較場:在下淡水都司署營盤外。
鳳彈汛較場:在鳳彈守備署營盤外。
(附)汛防 縣城汛:在城内。
駐劄參将一員、随防千總一員、目兵五百名。
鳳彈汛:在下埤頭,離縣十五裡(按是地為縣治咽喉,防守最要。
今營盤環植莿竹,甚牢固)。
駐紮守備一員、随防把總一員、目兵二百五十名(各汛俱有煙墩、望高樓。
下同)。
觀音山汛:縣東十裡。
駐防千總一員、目兵七三名。
扳桂橋汛:縣東四十裡;為阿猴林要地,賊匪出沒之區。
駐防把總一員、目兵四十名。
大莊汛:縣東四十裡;扳桂橋要地。
目兵五名。
石井汛:縣東二十裡;從蘭坡嶺往府大路。
駐防把總一員、目兵七十八名。
苦苓門汛:縣東二十五裡;往下淡水大路。
目兵五名。
坪仔頭汛:縣東南三十五裡;扳桂橋總路。
目兵十名。
打鹿潭汛:縣東三十裡。
目兵五名。
小店仔汛:縣北十五裡;由觀音山、蘭坡嶺往府大路。
目兵五名。
竿蓁林汛:縣北二十五裡。
目兵十名。
二濫汛:縣北三十五裡;地接崗山大路之沖。
且兵十名。
濁水溪汛:縣北三十裡;地連崗山,通蘭坡嶺、羅漢門。
目兵□名。
排仔頭汛:縣南三十五裡;淡水溪通此。
目兵五名。
土地公崎汛:縣東三十裡;在扳桂橋半山内,奸匪出沒總路。
目兵五名。
蘭坡嶺汛(嶺南屬鳳山界、嶺北屬台灣界):縣東四十裡。
山林叢茂,賊匪出沒之區。
目兵一十名。
——按以上諸汛,俱南路營撥兵分防。
下淡水營:縣東五十五裡。
地近生番,賊匪潛藏要沖。
駐紮都司一員、随防把總一員、目兵三百名(此營雍正十一年新設)。
新園汛:縣東南四十裡;地界淡水溪。
駐防千總一員、目兵一百名。
萬丹汛:縣東四十裡;港西要地。
駐防把總一員、目兵四十名。
舊船頭汛:縣東五十裡;水陸交通。
目兵五名。
新船頭汛:縣東南五十裡。
目兵五名。
新東勢汛:縣東六十五裡。
地迩生番,奸宄所匿。
駐防外委把總一員、目兵二十八名。
阿猴汛:縣東四十裡。
目兵十名。
武洛汛:縣東四十五裡。
目兵三十名。
阿裡港汛:縣東五十裡。
地迩番界,人民輻集。
目兵二十八名。
大林蒲汛:縣南三十裡;近海口。
目兵五名。
淡水溪汛:縣南四十裡;舟楫可到。
目兵五名。
枋寮口汛:縣東南八十裡。
地迩琅峤,奸匪所匿。
駐防外委把總一員、目兵一十八名。
茄藤汛:縣東南六十裡。
陸兵五名、水兵□名。
放索汛:縣東南六十五裡。
陸兵五名、水兵□名。
——按以上諸汛,俱淡水營撥兵分防。
岡山營:縣北三十五裡。
上接台界、下連觀音山内山,昔年賊匪竊發之薮。
駐紮城守左軍守備一員、随防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八十名。
岡山頭汛:縣北三十五裡。
目兵□名。
岡山腰汛:縣北三十五裡。
目兵□名。
岡山尾汛:縣北三十裡。
目兵□名。
槺榔林汛:縣北三十五裡。
目兵□名。
半路竹汛:縣北三十五裡。
目兵□名。
大湖汛:縣北四十裡。
目兵□名。
——按以上諸汛,俱岡山營撥兵分防。
(附)鋪舍 按宋建隆間,以軍士遞文檄,謂之鋪兵;元、明因之。
國朝十裡為鋪,鋪兵五人。
縣處台南濱海邊徼,雖為鋪六,然非四逵通達者比;且遞送公文率系番子,不藉目兵,故鋪兵經費内無工食、止給火炬銀而已。
縣前鋪:東至鳳彈汛十五裡,西至岐後汛一十裡,南至下淡水營山豬毛六十裡,北至觀音山十裡。
觀音山鋪:南至縣前鋪一十裡,北至小店仔鋪一十裡。
小店仔鋪:南至觀音山鋪一十裡,北至竿蓁林鋪一十裡。
竿蓁鋪:南至小店仔一十裡,北至二濫鋪一十裡。
二濫鋪:南至竿蓁林鋪一十裡,北至半路竹鋪一十裡。
大湖鋪:南至半路竹鋪一十裡,北過二層行溪台灣縣鹽水埔鋪一十裡。
海防 按舊時安平鎮隸縣轄,凡水師三營雖汛分南北,皆縣防海所必詳也。
自雍正九年安平改隸,今分右營弁兵散置各汛口中,制與昔異。
應就近制,詳列沖要形勢于左: 蛲港汛:縣西北二十裡。
北接台灣縣鲲身頭汛,水程二十裡。
次沖;目兵五名分防。
内設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赤嵌汛:縣西十裡。
北接蛲港汛,水程十裡。
次沖;目兵□名分防。
内設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萬丹汛:縣西七裡。
北接赤嵌汛,水程八裡。
目兵十名分防。
内設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打鼓港汛:縣南十裡。
北接萬丹港汛,水程十五裡。
要沖;安平協右營把總一員、目兵□名輪防。
哨船二隻。
内設炮台一座、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西溪汛:縣南三十裡。
北接打鼓港汛,水程二十裡。
次沖;目兵□名分防。
内設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東港汛:縣東南五十五裡。
西北接西溪汛,水程二十裡。
要沖;陸兵五名、水兵五名分防。
内設炮台一座、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鲲身頭汛:縣北五十五裡。
上接七鲲身,水程四十裡。
目兵五名。
大昆麓汛:縣東南六十裡。
西北接東港汛,水程三十裡。
要沖;陸兵五名、水兵五名分防。
内設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
附錄 「舊志」:鳳山地處于南,于山則無疊嶂之延亘、于水則鮮潆洄之湍激;所以由來添兵之議,屢見詳于北,而未嘗計及于南。
豈誠置之不論哉?誠以居民接壤、煙火相聯,無容多慮也。
間嘗舉其要而論之:如水之打鼓、陸之淡水二者,最為扼要地。
打鼓距鹿耳門水程不過三更耳,而船之自内地來者,遇北風盛發,恒至打鼓登岸。
全台恃鹿耳門為咽喉,港道窄狹,舟不得進;而鳳山之打鼓則直可揚帆而至,所當加意以備不虞者也。
今分水師把總帶兵駐防,加以哨船二隻時出巡察,制雲周矣;而又密迩于南路之營盤,首尾可以相應。
所貴精其器械、勤其操閱,以示安不忘危之意。
至于下淡水之地,離邑既遙,奸宄易以竊發。
今分陸路之千總帶兵泛防;若再嚴其稽察,加以訓練,則奸宄無從而生,黎民得安衽席;無事則共享升平,有事則不患無備。
苞桑之固、盤石之安,甯有過于是哉! 「府舊志」:陸師重馬力,水師重舟力。
戰陣之時,務争上風。
而運轉不靈,不能占上風;壓持不重,或返退居下風。
此雖人力,全在良舟。
然匠人為舟固守繩尺,及駕中流而快利遲鈍之用乃見。
同時發棹,而前後入港之日頓殊者何也?蓋木之本質不類(如鹽木為柁,遇波濤乃不搖動;餘則否),輕重亦異(木老則堅而重,否則輕);必得良材輕重配合,如人一身筋骨相配,然後善于運動也。
故水師必講于造舟者,此其一也。
水師之灣泊,猶陸師之安營。
凡水師不能于外洋覓戰,皆于近港交鋒;所以灣泊之處,即是戰争之場。
我師先至,利在居要以争上風;然風信難憑,透發之後往往轉變。
先要泊穩;倘一澳中有南風澳、北風澳不同,則甯泊南風澳以待。
此又老将之持重,不可執一而論也。
故水師必明于灣泊者,此其一也。
水師之入港,猶陸師之克城。
凡港門為賊所守,而險隘尤為賊所持。
兵法有挾制其險而攻其虛之說;以險處多虛,故險可制而虛可攻耳。
故水師必詳于入港者,此其一也。
此水師之大概也。
而其要在機:曰扼要、曰伺隙、曰察變、曰虛中四者;夫扼要則握其權矣,伺隙則分其力矣,察變則奪其守矣,虛中則避其害矣。
此所以能于衽席之上以過吾師,克期取敵無疑也。
要而言之,師之用在舟,舟之用在水,水之用在風。
舟與師相習、風與水相遭,其用在于變;而通之以盡利,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附)潮信 台海潮信:每月初一、十六日已初四、亥初四,初二、十七日巳正三、亥正三,初三、十八日午初三、子初三,初四、十九日午正一、子正一,初五、二十日午正四、子正四,初六、二十一日未初三、醜初三,初七、二十二日未正三、醜正三,初八、二十三日申初二、寅初二,初九、二十四日申初四、寅初四,初十、二十五日申正三、寅正三,十一、二十六日酉正一、卯正一,十二、二十七日酉正四、卯正四,十三、二十八日戌初三、辰初三,十四、二十九日戌正二、辰正二,十五、三十日戌正四、辰正四。
考台海潮汐,如初一日卯時潮水始長,至辰時長及半海,巳時初四刻水滿;午時水退,未時退及半海,申時水涸,酉時仍長。
初二日則巳時正三刻水滿,初三日移入辰時水長、至午時初三刻水滿;以後逐日依次遞移無差。
凡陽時管三日、陰時管二月,圖具下方: 附錄 按鳳山潮汐,由縣南入者,自打鼓港徑硫磺港至縣治東郭;由縣西入者,自萬丹港口至内海。
他如西北之蛲港、彌陀港、東南之西溪、鳳山港、東港、茄藤港、鼈興港等處各有支流貫穿,蕩滌氛瘴,通行舟楫,利運糖、榖。
大抵潮流過北,汐流過南。
琅峤極島,潮所始發;當春潮乍長,聲聞數百裡。
故「琅峤春潮」,号八景之一焉。
「台海使槎錄」:月臨卯酉,潮漲東西;月臨子午,潮平南北。
潮漲多在春夏之中,潮大每在朔望之後;濱海皆然,台亦無異。
但台地屬東南。
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值初昏,即臨卯酉。
故潮長退,視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