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餘丈,有泉;蓄以灌田百餘甲,魚利亦多。
僞時築。
林内陂,在興隆莊,縣東六、七裡。
有源,蓄水灌田。
近民新築。
中沖崎陂,在仁壽裡,縣東十餘裡。
源通岡山溪,注水灌田。
僞時築。
許公陂、鹽埕陂,兩陂相毗,俱在觀音山腳,縣東十餘裡。
石壁陂,在觀音山橫山下。
角宿陂,在觀音山裡。
周圍裡許,灌田頗多。
眠牛湖陂,在觀音山官莊。
灌馬料田千餘畝。
大小兩陂相連。
雍正四年築。
面前埔陂,在觀音山民莊。
赤山陂,在赤山莊,縣東二十餘裡。
周圍百餘丈,依赤山之麓,蓄水灌田。
僞時築。
竹橋陂,在竹橋裡,縣東二十餘裡。
源出阿猴林,蓄水灌田;魚蝦之利,聽民采捕。
僞時築,亦名柴頭陂。
仁武莊陂,在仁武莊,縣東二十餘裡。
注雨水灌田。
萬丹陂,在港西裡,縣東四十餘裡。
夏秋蓄水灌田。
後港陂,在興隆莊後港社,縣西五裡。
陂長裡許,有源,灌數莊田。
春冬不涸。
施仁陂,在興隆莊打鼓山麓,縣西十裡。
彙硫磺陂、龍目井尾間,蓄以灌田。
按「舊志」載有五老爺陂、祥官陂在依仁裡,今撥歸台灣縣。
賞舍陂在鳳山莊,蘇左協陂在維新裡,王田陂在嘉祥裡,今多變遷:俱裁。
(附)潭港 按潭、港彙溪澗泉流,引以灌溉;利出自然,不煩人力,故所關水利為尤大。
若海港彙潮流者不與焉。
泗洲潭,在縣城内西門泗洲寺前,為泗洲寺放生池。
大旱則涸。
蓮池潭:在興陸莊,即學宮泮池。
荷花甚茂,故名。
康熙四十四年,知縣宋永清重浚。
周圍二百餘丈,灌田二、三百甲。
魚蝦之利甚多;原歸學掌管,近聽民采捕。
然窺利者多,荷花幾盡;所當加意培植,以壯宮牆景色。
田螺潭,在仁壽裡子官莊,縣北二十餘裡。
潭不甚大,亦能灌田。
石螺潭,在仁壽裡,縣北三十餘裡。
無源,注雨水灌田。
大旱則涸。
然産魚亦多。
水蛙潭,在嘉祥裡尖山仔,縣北四十餘裡。
蓄水灌田。
番所築。
草潭,在觀音山裡,縣東二十餘裡。
周圍四、五裡,魚利甚多。
無源,雨水漲滿時,灌田數百餘甲。
大旱則涸。
龜潭,在觀音山裡濁水溪,縣東二十餘裡。
援剿右官田資其灌溉。
今漸圯,更宜修築。
蜈蜞潭,在觀音山民莊。
灌田頗多。
考潭,在竹橋裡,縣東二十餘裡。
夏秋蓄水灌田。
濫尾潭,在小竹橋莊,縣東二十餘裡。
亦名金京潭。
灌田極多。
井水港,在半山莊,縣北七、八裡。
水源長由岡山溪回環數裡而來,灌半屏、仁壽兩莊田。
大旱不涸。
然未築圳,田高者用桔槔引水,下者就田畔障支流入。
菱角港,在縣北四十餘裡。
東灌嘉祥裡,西灌長治、維新二裡田。
周圍二百餘丈。
中産菱角,故名。
茄苳坑,在半屏山莊,縣東十餘裡。
長流不竭,雨則漲滿六、七尺。
引以灌田。
冷水坑,在縣東南四十餘裡。
淡水會流于此,引以灌田。
附錄 「諸羅縣志」:凡築堤潴水灌田,謂之陂。
或決山泉、或導溪流,遠者數十裡、近者數裡,不用築堤,疏鑿溪泉,引以灌田,謂之圳。
遠者七、八裡、近亦三、四裡,地形深奧,原泉四出,任以桔槔,用資灌溉,謂之湖、或謂之潭:此皆旱而不憂其涸者也。
又有就地勢之卑下,築堤以積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資其利,久則涸矣。
「諸羅縣志」:台地所最宜加意者,莫如水利、津梁。
何則?地溥且長,田可以井。
畏澇者,秋漲驟怒,海潮彙之,雖史起、鄭白無所用其智力矣;畏旱者,因山澤溪澗之勢引而灌溉,先王之溝洫浍川,讵異是哉?然穿鑿泉源,旁通曲引,木石之用、功力之煩,既已不赀;而歲有沖決,修築之費半于經始。
故愚者怠于事而失其利,智者有其心而绌于力。
且鄉井之衆,謀多不集;非官斯土者激勸有道,考其成功,不委諸草莽,即廢于半塗耳。
(附)橋梁 按邑不産石,運載維艱,故少綿亘長橋,惟架木或編竹為之。
然土松水漲,不能久固。
「舊志」所載,如萬丹橋、二橋仔、大甲橋、喜樹仔橋等,或圯壞、或改隸,今悉裁之。
小店仔橋,在仁壽裡小店仔街,縣北二十裡。
木梁,長二丈許,輿馬俱可通。
鲫仔潭橋(俗呼二濫橋),縣北四十裡,地當孔道。
康熙三十一年,南鉻營參将吳三錫建;久壞。
五十三年,鄉民林鼎重建。
今複圯。
夏秋水滿,以小舟濟人(渡費甚輕,例給鋪司走遞辛勞)。
冬春水淺,編竹覆土其上,輿馬可通(橋亦系鋪司自造,不累官民,亦一善策也)。
岡山溪橋,在嘉祥裡,縣北四十裡。
編竹覆土,輿馬可通。
鳳山港橋,在長治裡,縣北四十裡。
夏秋溪漲,用竹筏濟人;冬春水淺,編竹覆土其上,以通輿馬。
康熙年間,莊民同建。
楠仔坑僑,在觀音山楠仔坑街,縣東十裡。
架木為橋
僞時築。
林内陂,在興隆莊,縣東六、七裡。
有源,蓄水灌田。
近民新築。
中沖崎陂,在仁壽裡,縣東十餘裡。
源通岡山溪,注水灌田。
僞時築。
許公陂、鹽埕陂,兩陂相毗,俱在觀音山腳,縣東十餘裡。
石壁陂,在觀音山橫山下。
角宿陂,在觀音山裡。
周圍裡許,灌田頗多。
眠牛湖陂,在觀音山官莊。
灌馬料田千餘畝。
大小兩陂相連。
雍正四年築。
面前埔陂,在觀音山民莊。
赤山陂,在赤山莊,縣東二十餘裡。
周圍百餘丈,依赤山之麓,蓄水灌田。
僞時築。
竹橋陂,在竹橋裡,縣東二十餘裡。
源出阿猴林,蓄水灌田;魚蝦之利,聽民采捕。
僞時築,亦名柴頭陂。
仁武莊陂,在仁武莊,縣東二十餘裡。
注雨水灌田。
萬丹陂,在港西裡,縣東四十餘裡。
夏秋蓄水灌田。
後港陂,在興隆莊後港社,縣西五裡。
陂長裡許,有源,灌數莊田。
春冬不涸。
施仁陂,在興隆莊打鼓山麓,縣西十裡。
彙硫磺陂、龍目井尾間,蓄以灌田。
按「舊志」載有五老爺陂、祥官陂在依仁裡,今撥歸台灣縣。
賞舍陂在鳳山莊,蘇左協陂在維新裡,王田陂在嘉祥裡,今多變遷:俱裁。
(附)潭港 按潭、港彙溪澗泉流,引以灌溉;利出自然,不煩人力,故所關水利為尤大。
若海港彙潮流者不與焉。
泗洲潭,在縣城内西門泗洲寺前,為泗洲寺放生池。
大旱則涸。
蓮池潭:在興陸莊,即學宮泮池。
荷花甚茂,故名。
康熙四十四年,知縣宋永清重浚。
周圍二百餘丈,灌田二、三百甲。
魚蝦之利甚多;原歸學掌管,近聽民采捕。
然窺利者多,荷花幾盡;所當加意培植,以壯宮牆景色。
田螺潭,在仁壽裡子官莊,縣北二十餘裡。
潭不甚大,亦能灌田。
石螺潭,在仁壽裡,縣北三十餘裡。
無源,注雨水灌田。
大旱則涸。
然産魚亦多。
水蛙潭,在嘉祥裡尖山仔,縣北四十餘裡。
蓄水灌田。
番所築。
草潭,在觀音山裡,縣東二十餘裡。
周圍四、五裡,魚利甚多。
無源,雨水漲滿時,灌田數百餘甲。
大旱則涸。
龜潭,在觀音山裡濁水溪,縣東二十餘裡。
援剿右官田資其灌溉。
今漸圯,更宜修築。
蜈蜞潭,在觀音山民莊。
灌田頗多。
考潭,在竹橋裡,縣東二十餘裡。
夏秋蓄水灌田。
濫尾潭,在小竹橋莊,縣東二十餘裡。
亦名金京潭。
灌田極多。
井水港,在半山莊,縣北七、八裡。
水源長由岡山溪回環數裡而來,灌半屏、仁壽兩莊田。
大旱不涸。
然未築圳,田高者用桔槔引水,下者就田畔障支流入。
菱角港,在縣北四十餘裡。
東灌嘉祥裡,西灌長治、維新二裡田。
周圍二百餘丈。
中産菱角,故名。
茄苳坑,在半屏山莊,縣東十餘裡。
長流不竭,雨則漲滿六、七尺。
引以灌田。
冷水坑,在縣東南四十餘裡。
淡水會流于此,引以灌田。
附錄 「諸羅縣志」:凡築堤潴水灌田,謂之陂。
或決山泉、或導溪流,遠者數十裡、近者數裡,不用築堤,疏鑿溪泉,引以灌田,謂之圳。
遠者七、八裡、近亦三、四裡,地形深奧,原泉四出,任以桔槔,用資灌溉,謂之湖、或謂之潭:此皆旱而不憂其涸者也。
又有就地勢之卑下,築堤以積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資其利,久則涸矣。
「諸羅縣志」:台地所最宜加意者,莫如水利、津梁。
何則?地溥且長,田可以井。
畏澇者,秋漲驟怒,海潮彙之,雖史起、鄭白無所用其智力矣;畏旱者,因山澤溪澗之勢引而灌溉,先王之溝洫浍川,讵異是哉?然穿鑿泉源,旁通曲引,木石之用、功力之煩,既已不赀;而歲有沖決,修築之費半于經始。
故愚者怠于事而失其利,智者有其心而绌于力。
且鄉井之衆,謀多不集;非官斯土者激勸有道,考其成功,不委諸草莽,即廢于半塗耳。
(附)橋梁 按邑不産石,運載維艱,故少綿亘長橋,惟架木或編竹為之。
然土松水漲,不能久固。
「舊志」所載,如萬丹橋、二橋仔、大甲橋、喜樹仔橋等,或圯壞、或改隸,今悉裁之。
小店仔橋,在仁壽裡小店仔街,縣北二十裡。
木梁,長二丈許,輿馬俱可通。
鲫仔潭橋(俗呼二濫橋),縣北四十裡,地當孔道。
康熙三十一年,南鉻營參将吳三錫建;久壞。
五十三年,鄉民林鼎重建。
今複圯。
夏秋水滿,以小舟濟人(渡費甚輕,例給鋪司走遞辛勞)。
冬春水淺,編竹覆土其上,輿馬可通(橋亦系鋪司自造,不累官民,亦一善策也)。
岡山溪橋,在嘉祥裡,縣北四十裡。
編竹覆土,輿馬可通。
鳳山港橋,在長治裡,縣北四十裡。
夏秋溪漲,用竹筏濟人;冬春水淺,編竹覆土其上,以通輿馬。
康熙年間,莊民同建。
楠仔坑僑,在觀音山楠仔坑街,縣東十裡。
架木為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