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帶濁;近山之地,草木不生,煙氣逼人(互見「名迹」部)。

     七星山,在縣東二十裡。

    聯絡于觀音山之北,七峰錯落,圓秀如星,故名。

     觀音山,在觀音山裡,縣東十五裡。

    起伏盤曲,中一峰屹立,如菩薩端坐;衆小峰拱峙于側,分支環抱,不可名狀。

     虎頭山,在觀音山裡,縣東北二十裡。

    圓厚高卓,昂似虎頭,故名。

    其傍,石井汛在焉。

     烏鬼埔山,在縣東北十五裡,與橫山綿續。

    相傳紅毛時,為烏鬼聚居于此;今遺址尚存。

    樵采者常掘地得瑪瑙珠、奇石諸寶,蓋荷蘭時所埋也。

     南支轉内為赤山。

    趨南小山曆落,不可紀名,皆赤山分支。

    其高起橫列為鳳山。

    旁有二小峰,形若飛鳳展翅(縣治命名取此)。

    上有鳳鼻山、旁有鳳彈山,皆縣治及學宮拱案也。

    内: 赤山,在赤山莊,縣東十裡。

    山不甚高,纡回曲折,圓秀美麗。

    土多赤色,鮮樹木。

    鄉村環麓而居。

     鳳山,在縣南三十裡。

    山蟠郁裡許,其首昂騰如冠,最為圓秀。

     鳳鼻山,在鳳山西南。

    小侖直下,肖形而名。

     鳳彈山,在鳳山東北。

    數小峰曆落錯綜,圓潤秀媚,因名。

    俗呼為鳳卵。

     其東北一支為蘭坡嶺(台、鳳交界)。

    轉西為吊狗嶺、為深水山(阿裡港往郡經此),更西為橫山。

    盤旋曲折南下為石壁寮山,又南為土地公崎山。

    内: 蘭坡嶺,在縣治東北三十五裡。

    萦回環抱,包裹數重,延袤三、四十裡。

    嶺尖分水,台、鳳分界。

     吊狗嶺,在觀音山裡,縣東二十裡。

    羊腸小路,巨石壁立。

    俯視幽崖,深削萬丈,經者鹹股栗。

     深水山,在觀音山裡,縣東北二十裡。

    東連蘭坡嶺、西接橫山,為阿裡港往郡大道。

    山頗阻絕,少居民;宵小易匿,稽察必嚴之地。

     橫山,在觀音山裡,縣東二十五裡,往阿裡港大路。

    巨石巉岩,與省會五虎山相類。

     石壁寮山,在觀音山裡,縣東二十五裡,如壁削立。

    阿猴社往郡小路經此。

     土地公崎山,在觀音山、赤山之間,縣東二十裡。

    纡回盤曲,岡阜錯綜,聯絡考潭、仙草埔諸山。

     由蘭坡嶺分支東行為統嶺尖,又為厚栗崎。

    逶迤曲折,崔巍雄聳為下赤山。

    轉左為小滾水山,南為蜈蜞嶺。

    内: 統嶺尖,在觀音山裡,縣東三十裡。

    山峰秀拔,大圍榜、小圍榜諸小山附其左右,與蘭坡嶺毗連。

     厚栗崎,在觀音山裡,縣東二十五裡。

    往攀桂橋、三腳寮諸村道經此。

     下赤山,在下淡水社,縣東三十裡。

    以土色赤名。

     小滾水山,在港西裡赤山仔,縣南三十五裡。

    山不甚高,頂湧溫泉(先是,瀵湧出泉,水多泥污;近乾隆十二年,始湧溫泉),近地不生草木。

     蜈蜞嶺,在縣南三十裡。

    高峻盤折,屈曲數裡。

    山林茂密、石壁嵯峨,往來維艱。

     外支自柴梳山挺秀雄峙(與諸羅邦蔚山、火山相連),委折而下為石仔侖(山聯彌濃山),轉折巉伏為彌濃山。

    其東為寨仔腳山,接台旗尾山分界。

     柴梳山,在港西裡,縣東北四十五裡。

    山樹木崇茂,深秀圓媚,形似柴梳橫列,故名。

     石仔侖,在港西裡,縣東北五十裡。

    下聯彌濃山、上接柴梳山,諸峰挺峙。

     彌濃山,在港西裡,縣東六十裡。

    近生番界,不甚大。

     寨仔腳山,在港西裡,縣東六十裡。

    東聯彌濃,南接旗尾,北交南馬仙。

    其麓土地平曠,川泉涓流。

    昔為生番出沒之所;今設隘寮,搭樓社番守之,生番斂迹。

     東北為北葉山,纡回不可名狀。

    其最高者為傀儡山。

    其後為崇爻山,人迹罕到。

    轉東南為芋匏山,内折為大龜文山、外為卑南覓山。

    再轉為大烏萬山,南折為朝華離山。

    蜿蜓綿亘為網翠山,濱海屹峙。

    内: 北葉山,在縣東八十裡,傀儡分支;與台灣内山諸番分界。

     傀儡山,在縣東六十五裡。

    重巒疊幛,插漢淩霄;内地舟至澎湖,即見此山。

    生番居之。

    山頂常帶雲霧。

    登其巅者,望見山後大海。

    人迹罕到。

     崇爻山,在傀儡山後。

    人迹罕到,不知道裡遠近。

     芋匏山,在縣東南七十裡,與諸羅内優山連界。

     大龜文山,在縣東南七十裡,與卑南覓山毗連。

    生番界内,人迹罕到。

     卑南覓山,在縣南二百二十裡,山最綿亘。

    東與崇爻山相聯,小山曆落,難以紀名。

    内生番歸化七十二社,總以卑南覓山概之。

     大烏萬山,在縣東南二百七十裡傀儡山後。

    高入重霄。

     朝華離山,在縣南二百七十裡,極峻。

     網翠山,在縣南二百八十裡(「舊志」作網卒)。

     卑南覓後為大柴高山。

    趨南而下,層巒疊岫委折聯絡,為霄馬幹山、為老佛山(與網翠山兩峰相映對峙),又南為琅峤山。

    琅峤直下為沙馬矶頭山,雄峙海濱,洋船指南。

    又海中特立為小琉球山;縣南水口,天然禽羅:是邑治諸山之大勢也。

    内: 大柴高山,在縣東南三百裡,怪石離奇。

     霄馬幹山,在縣東南三百三十裡,最高。

    外為大海。

     老佛山,在縣南三百八十裡,與網翠山兩峰相映,皆自沙馬矶山回轉而東。

    外環大海,狀如老佛聳峙海中,故名。

     琅峤山,在縣南一百四十裡。

    東北聯山、西南濱海,可泊舟。

    下有生番。

     沙馬矶頭山,在縣南三百七十裡。

    山巃嵷挺出,直抵海中。

    自傀儡山蟬聯而下至此盡,外為大海。

    往呂宋洋船者,往來皆以此山為指南。

     小琉球山,在縣南一百裡。

    孤懸海中,周圍三十餘裡。

    土多沙礫,僅産竹、木、榔子、番薯。

    下有巉石,不堪泊舟,為鳳山水口奉禁界外。

     附錄 「赤嵌集」:台地諸山,本無正名,皆從番語譯出。

     「府舊志」:大岡山之頂,蛎房殼甚多;滄海桑田,亦不知其何時物也。

    山上有湖,雨則水滿。

    山陰有古石洞,莫測其所底。

    或以瓦擲之,窅然無聲;相傳其下通海雲。

     「台灣紀略」:大岡山狀如覆舟,天陰埋影,晴霁則見。

    上有仙人迹,鐵貓兒碇、龍耳甕在焉。

    相傳國有大事,此山必鳴。

     「舊志」:港西裡赤山之頂,不時山裂,湧泥如火,有火無煙;取薪置其上,則煙起:名曰火山。

     「諸羅縣志」:内山終歲不離雲。

    或羃于頂、或橫于腰,惝怳飄渺,莫窮其際。

    偶于侵晨片晌,翠黛筍簇,望之如洗;須臾即雲合矣。

    若日中雲收,峰巒可數,必不日而雨。

    海内之山,未有以清朗為雨候者。

     「舊志」載:打鼓山勢若長蛇,故又名蛇山,非也。

    鼓山與蛇山相聯,而各異形:其拱衛縣南,屹峙海表,秀峰插漢,綿亘十餘裡,是為打鼓山;峰巒起伏,峗峙縣西,其麓半在城内,是謂蛇山。

    蛇山之首有石塔嶼,孤立海中;鼓山之後,有石佛嶼,水隔數武。

    至涼傘礁,又打鼓山港門礁心,舟行所宜謹者也。

     打鼓山新辟石洞,須秉燭而下。

    中一石柱,深丈許,寬四、五尺。

    内石乳淙淨,可供把玩;或雲即锺乳石雲。

     龜山之尾,昔有小泉流出,不甚清,微有腥氣。

    邑以内向無蚊屬,斯地無澌流而多蚊蟲;俗傳為龜尿,未知信否! 烏山為鳳治少祖,高昂騰聳。

    界内諸山,皆由此發脈。

    又民番雜居,可耕可樵。

    秀美之區,莫過于此。

    所當增舊志而特紀其勝者也。

     羅漢門,在縣治之東。

    自台邑猴洞口入,崇岡複嶺,其峰插漢,多不知名。

    唯舉其可共曉者:樹則槺榔栟榈,草則蓬蒿菅茅,獸則彌猴跳擲,鳥則斑鸠綠衣,無所不有。

    緣崖直上,百丈危梯,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