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至大路關、高朗朗、槟榔林各六十裡,極南至加走莊、糞箕湖、枋寮七十裡(外皆傀儡山環列)。

    自枋寮至琅峤山,水陸可通,各四十裡(軍工廠在枋寮口);自縣治至沙馬矶頭山三百七十裡,為極南海濱外界。

    其餘自東北逶迤至南,外山重疊聳屹,皆人迹罕到。

     (附)形勝 邑治旗、鼓兩峰,實天生之挺翠(半屏山形如旗,亦号旗山);龜、蛇二岫,壯境内之巨觀。

    十裡蓮潭,學校開芳芬璧沼;岐濱(原作七鲲,今屬台邑)漁火,海舋列圖畫籓籬。

    半屏以嵯峨紀名,鳳山以形似志異。

    林度、阿猴之險,矶聳沙馬之奇。

    傀儡高峰,近接天表;琉球孤嶼,遠映海中。

    蔥郁弘開,離奇盤結。

    大岡、小岡,蛲屹崔嵬;半崩、半屏,嵾嵯嵒崿。

    豈非海外雄圖,亘萬古而不渝者哉(「舊志」)! 附錄 按鳳處東南,地兼山海。

    山标鼓嶼,合魚鹽蜃蛤,常不盡天取攜;海表琅峰,列梓栗楩楠,複足供夫日用。

    觀音山五峰錯落,居然菩薩低眉;羅漢門一帶環圍,疑是落伽分侍。

    漯底若天荒鑿破(山頂平,上有泉湧出),半屏如巨手削成。

    上下赤山,丹青其質;大小滾水,渫渫其巅。

    蛇岫蜿蜓,半城半海;龜山蒼郁,内郭外田。

    古橘樹岡山,石門群傳仙迹(有石室,古橘一株);圓峰羅鳳岫,彈丸夙擅奇形。

    傀儡諸山,聯絡而分前後(分山前、山後);琉球禁地,平衍而盡浮沙。

    打鼓港巨艦可通,而旗後、萬丹,水利能生三倍;大林蒲漁家錯落,而東港、西溪采捕不下千戶。

    海坪、魚塭,浩商掌而貼納本輕;竈戶、鹽埕,貨利多而征饷從薄。

    龍目二井,源自天開;河流三叉(淡水有三叉河地方),工非人力。

    二層緣溪而下,綠野桑田(鳳界至二層行溪以下皆平原);兩港分裡而遙(淡水分港東、西),農耕士讀。

    山豬毛為狉獉地,今則營屯村落,棋碁星羅(新設淡水營);阿猴林為逋逃薮,今則壤僻山凹,禾青麥秀(康熙六十年,賊蹤多潛匿于此)。

    津渡免輸官稅(惟各廟觀香燈費準給),陂潭足補天工。

    上遊土地瘠疏,用糞慮旱(在江水溪上);下遊田園卑沃,不糞慮淹(淡水溪下夏月鮮晴)。

    火耨水耕,異初開之逸獲(昔稱田不糞而耕);習紡學績,非曩昔之女紅(鳳山嘉祥等裡多織布)。

    地角山頭,零星免課;旱田沙例(新例照同安下沙則),新墾緩征。

    粟、米餘資閩、粵,菁、糖直達蘇、杭;絲帛雖藉中邦,瓜果亦登天府。

    停山樵采其業,依水蜃蛤其家。

    城郭村莊,莿竹、珊瑚屏障;鄉闾洲麓,覆茅、編竹室廬。

    牛車任重、舟楫濟人,經商便于水陸;溪漲平蕪、泥途濘淖,行旅苦于秋淋。

    不桑不蠶,率由地暖;無鴻無鵲,祗别土宜。

    山居不虞猛虎,室處最忌毒蛇。

    晴天風信,早東晚西;果熟花開,無冬無夏。

    人崇氣節,奴婢不為;俗尚奢華,富豪更甚。

    番黎薙發裸飾,盡為衣冠;社師課童咿唔,粗知「語」「孟」。

    琅峤社,台變始為禁地;卑南覓,新例準其歸輸(乾隆十三年開禁)。

    見聖德之覃被日深,而大化之無遠弗屆矣。

     (附)八景 按舊志載邑治六景,内沙鲲曉霞、安平晚渡二地今歸台轄;應裁。

    茲依郡志增補四景。

     一曰鳳岫春雨、一曰泮水荷香、一曰琅峤潮聲、一曰岡山樹色、一曰翠屏夕照、一曰丹渡晴帆、一曰淡溪秋月、一曰球嶼曉霞。

     山川 按台屬山川,内山深處,排雲矗漢,周疊萬重。

    特以人迹罕到,既不得其主名亦莫窺其形似。

    今亦不能悉載,姑就耳目所經見者識之。

    「舊志」錯雜、「府志」簡率,真境不出。

    今從王應鐘「閩都記」例,先叙脈絡、次詳形勝,庶使覽者按圖可稽焉。

     縣治諸山,自東北綿亘而來,勢皆西南向。

    大烏山高聳特起,為縣治少祖(北界嘉祥裡、西南界觀音山裡,諸山發脈于此)。

    趨西南十裡許為大岡山,又南為小岡山(二山對峙,若斷若聯,勢相回抱,四圍皆田園廬舍)。

    側而西,平埔三十裡突起嵯峨,為半屏山,縣左輔也(形似列屏,拱衛縣東北)。

    穿蓮池潭裡許為龜山,縣治在焉(龜峰趨蓮池潭,拱文廟;麓盤纡城内,山林叢茂)。

    更轉而西,高山盤郁為蛇山(面護縣城,背峙海表)。

    蛇山之頭有石塔嶼,孤立海中。

    蛇山之腰,轉折而南,崔巍騰躍為打鼓山(面拱縣城,背峙大海)。

    上有文峰插漢,秀■〈山上削下〉淩霄為打鼓峰,縣右翼也(縣與文廟皆以此峰為文筆,形家稱勝地焉)。

    山麓擘劃成門,潮汐往來,有涼傘嶼(在港門中)。

    稍轉為旗後山,則鼓山餘脈;山背有石佛嶼(孤立海中,不與山連),皆障縣羅城焉。

    内: 大烏山,在觀音山裡,縣東北二十五裡。

    脈由台灣羅漢内門;金交椅、銀錠山、涼傘山、綿亘十裡許,高聳圓厚,為縣治諸山少祖。

    上寬平,附近小民茀草播種,頗利賴之。

     大岡山,在嘉祥裡,縣北三十五裡。

    北與台灣縣接界。

     小岡山,在縣北三十裡。

    二山對峙,勢若相聯,平衍不甚高。

    小岡巅有巨石,圓秀如冠,俗呼為紗帽石(府志」載:『内地舟渡台過澎湖東,即見大岡山與台灣猴洞山、諸羅南馬仙山相毗連』。

     半屏山,在縣東北七裡。

    形如列嶂如畫屏,故名;為文廟左翼。

    蓮花潭直逼山下,又如展旗,故亦名旗山。

     龜山,在縣治左,近接半屏山。

    形如龜,半蟠城内。

    繁陰密蔭,中多喬木,居民環聚其下;為邑勝概(有天後廟、觀音堂諸勝,别見「寺觀」部)。

     蛇山,在縣治右(「府志」稱打鼓山勢若長蛇,故又名蛇山;誤)。

    山勢尾蟠城内,與鼓山分脊聯岡,首趨外海。

    草木蓊荟,樵采資焉。

     打鼓山,在興隆莊,縣西七裡。

    俗呼打狗山。

    高峰插漢,高百餘丈,袤二十餘裡。

    背障大海,樵采所資。

    舊時,水師營壘在焉。

     旗後山(一作岐後山),在縣西南十二裡,打鼓山餘脈。

    山不甚高,臨于海岸,為漁人采捕之所。

     石塔嶼,在縣西七裡,即蛇山麓。

    特立海中,距蛇山數十武;高二十餘丈,可造其巅。

     涼傘嶼,在縣西十五裡打鼓山麓,當旗後港中。

    舟犯之立碎。

     石佛嶼,在縣西十裡,即打鼓山背。

    豎立海中,如石佛狀。

    漁人嘗坐其上。

     縣西北二十裡為漯底山。

    其頂平衍,縣枕山也。

    由大烏山分支折而南下,層疊盤纡為尖山(民番雜居),再分支奔放特起為朝天嶺(高入雲霄。

    造其巅者,極南、窮北皆在指顧間),綿亘而下為金山。

    其北為眠牛山,委折轉内為大滾水山。

    平原起伏,陡立數峰為七星山。

    峰巒壁立,峻峋秀媚為觀音山。

    其東北為虎頭山,轉西南為鬼埔山:此縣東北内局拱輔也。

    内: 漯底山,在仁壽裡,縣西北二十裡。

    平原曠野中浮一邱,頂寬平有小竅,出水若泥淖,其深無底。

    山多沙礫,少草木(按台地諸山,皆位乎東,西向;獨此山位乎西,東向,俨然為邑治後障)。

     尖山,在縣北三十五裡。

    孤峰秀兀,勢若玉筍,故名。

    山多平窩,可資種植樵采之利,居民賴之。

     朝天嶺,在觀音山裡,縣東北二十五裡。

    上接烏山、下連金山,峻絕冠群峰;非強有力者,不能造其巅。

    登高四望,北盡木岡、南極沙馬、中通羅漢門,皆在指顧間。

     金山,在縣北三十裡。

    脈分自烏山,與尖山、水蛙潭山相輝映,石筍秀削。

    其麓寬平,多産荖藤。

     眠牛山,在觀音山裡,縣東北二十五裡。

    由烏山逦迤起伏,邱阜拗凹,若眠牛狀。

     大滾水山,在觀音山裡,縣東二十五裡。

    上有湯泉,瀵湧而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