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淳臨安志卷之三十八

關燈
在縣南門外百步舊以火德星照臨之地遂辟此池二賢堂在池北 富陽縣 放生池 舊在縣東丹霞觀左紹興二十年令孫徹建尉韓彥端記後令程珌移置通濟橋上 縣濠 東至觀山西至苋浦鬥門二宣和四年縣令胡紡開今湮塞尚存縣後一帶 新城縣 放生池 在縣西七裡折桂鄉寶勝院前唐天寶中置相傳雲池深丈餘周二裡内有洞下通桐廬江 記文【邑人孫清記略曰新城杭之屬邑距郡城一百餘裡環縣皆山群峰秀峙勢若奔走往往應接不暇而溪流貫其中方時雨浩浩湯湯驚湍急甚而莫之能禦逮其止也則朝滿而夕已除矣餘波清淺映帶井疆照耀岩谷明媚可愛自縣之西行六七裡有所謂魚池者父老相傳唐天寶中置為放生之所質之圖經深丈餘周二裡内有洞穴下通桐江年代深遠莫可稽考縣人名其溪曰葛溪以謂吳方士葛生仙翁曾煉丹于此魚池之山實其結廬之地因創為寺又即其潭為池以放生豈亦取其溪山之勝故耶其碑尚存乃唐人遺迹古号魚池院國朝祥符初賜名寶勝嘗試憑欄而下瞰淵淵乎其深測之凜然使人毛發盡立雖明可以燭須眉而了不知其紀極也意者放生之久變化無常而神物所寓或在是邪歲有小旱邑之吏民多禱于此而其應如響今其院宇日以浸廣樓殿翚飛鐘鼓震動宛若畫圖又為亭以枕其上比昔時為壯麗雲雲】 題詠【許廣淵詩天寶當年寺魚池此日存溪移古岸腳殿壓舊山根月照霜鐘遠風開霧閣昏網綸雖廢禁和氣滿乾坤○令許仲蔚詩唐家舊佛祠樓閣影參差魚散不知處水流無斷時山光朝暮變人事古今移惟有好生德恩波尚滿池】 合靈池 在縣西六十五裡南新鄉上有漁洲山池闊一丈五尺深七尺旱禱必應耆舊言其源與天目龍池通 三貝山龍池 壕山龍池 天柱山龍池 回源龍池 右并在南新鄉 碧沼 在甯國院唐大中八年建舊名碧沼院鹹通十年改碧流院有金魚可愛盛夏水不竭灌田甚廣 鹽官縣 放生池 在縣西北延恩院東南二百五步 靈龜池 在縣東北六十裡或雲舊有尼寺今廢顧況有詩 靈池 在長平鄉審山水旱不盈涸 昌化縣 放生池 在縣西治平寺 龍池 在縣西六十裡大鹄頭山闊三百畝四旁如葑田歲旱人攀緣禱雨辄應凡邑禱祈處在龍井院者名龍湫在龍興寺者名龍潭在峒坑山大鹄頭山者名龍池 塘 城内外 沙河塘 唐書地理志在錢塘縣舊治之南五裡潮水沖擊錢塘江岸奔逸入城勢莫能禦鹹通二年刺史崔彥曾開三沙河以決之曰外沙中沙裡沙政和元年郡守張閣标識其處近南有壩頭【壩合從土從壩禮部韻略注障水也俗作(土月)】 褚家塘 在蒲橋軍寨之北褚家故居 謝家塘 在菜巿門外去城三裡 菜巿塘 在菜巿門外去城百步 五裡塘 在艮山門外尉司衙側 蔡官人塘 在艮山門外 走馬塘 在艮山菜巿門外地平坦可馳馬故名舊有花柳号城東新路 月塘 在艮山門外嘉熙閑潮水沖決不存今複漲沙就築為塘地宜瓜有周姓者擅其利土人呼月塘周家算筒瓜 土塘 一在殿司右軍教場側 一在團圍頭石塘北 沈家塘 在北關吳越右仆射沈崧之故居又呼沈家灣 永和塘 在仁和縣永和鄉地接古鼎湖白龍潭俗謂之三裡險水勢漲溢一遇卯風震蕩則數百頃中瞬息湮沒鄉民患之紹定己醜邑士範武倡為義役捐财以助修築塘成歲無水患邑宰範光命名曰永和堤 記文【許參政應龍永和堤記運河有塘衣帶淛水自帝都東北橋鎮薄吳頭楚尾(帛系)亘千餘裡關提封者六州帶主管者十縣仁和首當其一郵遞辇運憧憧旁午惟永和堤阻鼎湖白龍潭之險卯風湍流夤夕鼓蕩一有線溜則膏腴數百頃瞬刻就浸繄欲經久不拔是豈一日一人之力哉邑有範任二君倡為義役乃悉心讨究謂土力婁潰于成也于是率衆僦工築以石樁以松迄成二百五十丈為錢數千缗範君為費獨當什伍董視犒赉亢詳焉傍築道民庵給伏臘俾早晏巡徼事無遺慮整如也肇始于紹定己醜之春告成于是歲良月之望民閑曾無勞動之告公家坐收興築之利談何易哉堤成請記颠末餘嘉其賢勞且谂對曰自令之尹吾邑也無橫斂暴賦以蠹民繇是吏日貧而民日富既有餘财矣無深刑酷罰以戕民繇是役益簡而生益蕃既有餘力矣及今閑暇率就斯役用荅令德故輸财而不知費盡瘁而不憚勞令不吾強也餘亦欣然而思以謂總總而群雖各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