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鎮江志卷十五

關燈
閣待制紹興二十八年到二十九年改知湖州 鄭作肅 左朝議大夫直秘閣紹興二十九年閏六月到三十年七月去 趙公稱 左朝奉郎直秘閣紹興三十年八月到三十二年九月代 方滋 右朝請大夫紹興三十二年九月到隆興元年正月代二年八月再以左中奉大夫直敷文閣知府幹道元年除兩浙轉運副使 朱夏卿 右朝散郎直龍圖閣隆興元年二月到二年正月罷 李直 右朝議大夫直寶文閣隆興元年八月到次年除太府少卿【次年除太府少卿○(鈔本此下有方滋一段)案方滋為鎮江太守前後兩任上文傳内已詳言之下文但言隆興二年之後一任不言紹興三十二年之前一任而其詞則與上文無異蓋傳寫者誤複之也今删(卷十七宰貳門丹徒縣令内雲梁褚澐本傳先曲阿令又延陵令下文複雲梁褚澐本傳為曲阿令清謹可紀者蓋丹陽縣本延陵曲阿之地故分列二邑令長于丹陽令長之首前紀褚澐以延陵為主後紀褚澐以曲阿為主本非重複與此處兩言方滋不同)】 呂擢 右朝散大夫直徽猷閣幹道元年三月到次年除直龍圖閣再任除司農少卿淮東總領 陳天麟 左朝散郎敷文閣待制幹道四年七月到六年罷 蔡洸 端明殿學士襄之孫幹道庚寅三月以戶部郎官總饷淮東纔數日會複置大漕總司之在京口者省之就命為守尋加直秘閣明年總司複舊兼攝五月除司農少卿再領兵饷又明年升正卿再入奏計面賜金帶宋贶故相莒公之族孫幹道辛卯複右太中大夫集英殿修撰守鎮江九月到明年诏賜金帶九月被旨奏事既對而罷 黃鈞 幹道壬辰九月自兵部侍郎除集英殿修撰守鎮江十月到次年十二月改知廬州 張津 敷文閣學士右朝議大夫幹道九年十二月到 沈複 資政殿大學士中大夫淳熙二年十月到四年六月改知福州 呂正巳 朝請大夫直顯谟閣淳熙四年八月到次年閏六月改除浙西提刑依舊權府 司馬伋 中奉大夫徽猷閣待制淳熙五年七月到次年三月升寶文閣待制改知平江府 曾逮 朝奉大夫充集英殿修撰淳熙六年四月到八年十一月宮觀總領宇文子震暫權 潘緯 朝散郎淳熙八年八月到次年三月改知台州 錢良臣 正奉大夫淳熙九年三月到次年四月除端明殿學士九月改知建康府 耿秉 承議郎直龍圖閣淳熙十年十月至十三年閏七月改知明州總領吳琚暫權時三縣合催畸零稅總為錢三千餘貫被擾者數萬家秉下令蠲之而代以公帑之赢民至今猶思之 蓋經 中大夫淳熙十三年九月到十一月宮觀 張枃 朝奉郎淳熙十三年十二月到次年八月被召除權戶部侍郎 張子顔 顯谟閣直學士通奉大夫淳熙十四年九月到紹熙元年三月被召除戶部侍郎 葉翥 煥章閣直學士朝議大夫紹熙元年四月到十二月被召 趙彥逾 朝議大夫集英殿修撰紹熙二年二月到次年十月除戶部侍郎 馬大同 朝議大夫煥章閣待制紹熙三年十二月到五年九月宮觀 陳居仁 通奉大夫煥章閣待制紹熙五年十月到慶元二年五月升寶文閣待制改知福州 楊大灋 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慶元二年七月到三年八月宮觀總領朱晞顔暫權 萬锺 中大夫秘閣修撰慶元三年九月到次年十二月除司農卿總領沈作賓暫權 張叔椿 華英閣學士中大夫慶元五年五月到十月緻仕總領薛紹暫權 李沐 華文閣學士朝散大夫慶元六年四月到嘉泰元年八月除徽猷閣學士改知潭州 黃由 華文閣直學士通奉大夫嘉泰元年九月到次年十月除寶谟閣學士改知慶元府 張孝伯 華文閣學士朝議大夫嘉泰二年閏十二月到三年九月被召除同知樞密院事總領梁季珌暫權 辛棄疾 朝議大夫寶谟閣待制嘉泰四年三月到開禧元年六月十九日改知隆興府七月初五日宮觀 李大異 朝奉大夫敷文閣待制開禧元年七月十八日到二年六月十九日除徽猷閣待制改知婺州 宇文紹節 中大夫寶文閣待制開禧二年八月十九日到三年二月十六日奉旨令赴行在奏事除兵部尚書沈作賓大中大夫龍圖閣待制知平江府兼督視江淮軍馬行府參贊軍事三月二十一日暫權府事三月二十四日改差知鎮江府仍舊參贊軍事是年六月匄祠二十四日得請總領葉籈暫權 錢廷玉 通直郎直秘閣開禧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到當年十二月十三日罷總領葉籈暫權 趙師(上睪下廾) 通議大夫嘉定元年正月初五日到當年七月十三日複寶谟閣直學士與宮觀總領葉籈暫權八月緻仕浙西提刑汪文振被旨權淮東總領兼權鎮江府事 俞烈 中奉大夫集英殿修撰嘉定元年十一月初五日到三年二月十五日宮觀總領林祖洽暫權 傅伯成 中奉大夫寶谟閣待制嘉定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到四年七月十五日除煥章閣待制依所乞宮觀總領錢仲彪暫權 宇文紹 彭中大夫右文殿修撰嘉定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到六年八月十九日改知漢州總領錢仲彪暫權 史彌堅 中大夫寶文閣待制嘉定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八年九月五日除寶谟閣直學士依所乞宮觀【依所乞宮觀○(鈔本此下有邱壽儁一段)案邱壽儁之知鎮江府在嘉定八年其時盧憲尚未去任似可列其名于嘉定志中然其末雲十二年正月改知揚州則憲已去任恐系嘉定續志之文也今移入附錄之内】 參佐〔一〕 總目(缺)【參佐○(鈔本無此二字)案自此卷大中正以下至下卷都酒務以上皆系參佐(元志官制表參佐之目與此正合)大中正叙末雲故以之冠于參佐之首是其明證今特補入(下卷唐别駕前一行亦補此二字)】 叙(缺) 晉宋齊梁陳大小中正以下【晉宋齊梁陳大小中正以下○(鈔本無此十一字)案下文長史前有晉宋齊梁陳長史司馬以下十一字别駕前有晉宋齊梁陳别駕治中以下十一字則此處亦當有此十一字明矣(下文宋迄陳郡丞齊梁典簽文學及下卷宋通判以下皆仿此例補入)】 大中正 按通典魏司空陳羣以天台選用不盡人才擇州之賢有識鑒者為中正【擇州之賢有識鑒者為中正○【鈔本賢作優識作昭】案此叙引通典以證中正之制而優有昭鑒句語句不明今據通典原文改正】自拔人才铨定九品州郡皆置晉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杜佑考究甚明然附于州佐之後卻未為允考晉宋齊梁陳大小中正見于南徐州郡者甚多有先為令仆而為之者亦有自中正而為令仆者亦有為令仆而領中正如故者似未可概以州佐目之蓋羣建議以吏部不能審核天下士故令郡國各置中正取本土德望渾全才識純盛者居其任差次人才為九品言行修着則升之上流正議虧缺則降之下列吏部憑以補授百官以五升四以六升五者皆公議之所推美者也有自五退六自六退七者皆公議之所黜戮者也刺史初臨州大中正選州裡才業高者兼主簿從事迎刺史若吏部注拟必下中正訪其爵裡及其先世履踐本末天下士流進退黜陟之權不專執于選官之成例而定于鄉闾之公是公非蓋有司徒以律令從事而中正得施筆削于律令之表有司徒以常格選才而中正得以施品藻于常格之外此陳羣所以議立九品中正之官其權甚尊故以之冠于參佐之首 晉伏滔 本傳平昌安邱人太元中領本州島島大中正【按宋志南平昌郡有安邱縣隸南徐州在郡為徐州伏滔事晉孝武時徐州郡縣僑立已久則滔為本州島島大中正是徐州分明矣但平昌郡縣治所今不得而詳然宋志它州皆無此郡縣名惟南徐有之以下僑郡皆類此】 徐邈 本傳東莞姑幕人家于京口孝武帝時領本郡大中正【按宋志徐州南徐州各有東莞郡而徐州之東莞郡則無姑幕縣邈所居隸本州島島分明】 徐廣 本傳邈之弟義熙六年領徐州大中正 江夷 宋書本傳濟陽考城人曆待中領本州島島大中正 羊規 劉裕臨徐州辟大中正【梁羊侃傳】 檀韶 宋書本傳高平金鄉人世居京口義熙九年領本州島島大中正 宋王鎮之 本傳琅邪臨沂人高祖踐阼領本州島島大中正王球本傳琅邪臨沂人元嘉中領本州島島大中正 蕭思話 本傳元嘉二十四年領南徐州大中正 江湛 本傳濟陽陽城人元嘉二十五年為侍中領本州島島大中正 齊王延之 本傳琅邪臨沂人建元四年遷中書領本州島島大中正轉左仆射特進中正如故 梁王份 本傳為南徐州大中正 蕭琛 本傳普通元年領南徐州大中正 蕭子雲 本傳大同二年領南徐州大中正後複為侍中國子祭酒再領大中正 王沖 陳書本傳紹泰中累遷尚書左仆射領南徐州大中正 江總 本傳天嘉間領南徐州大中正後遷左民尚書太子詹事中正如故 王通 本傳廢帝即位領南徐州大中正 王固 本傳太建間遷南徐州大中正 徐陵 本傳太建七年領南徐州大中正轉侍中太子少傅大中正如故 中正 宋王琨 齊書本傳琅邪臨沂人元徽中遷本州島島中正 齊江斆 本傳濟陽考城人永明初遷侍中領本州島島中正王儉本傳琅邪臨沂人永明三年領本州島島中正 王奂 本傳琅邪臨沂人永明四年遷右仆射本州島島中正奂無學術以事幹見處遷尚書仆射中正如故 王晏 本傳琅邪臨沂人永明九年遷侍中領本州島島中正後改授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轉左仆射加侍中尚書令後将軍進骠騎大将軍并領中正如故 徐孝嗣 本傳東海郯人建武間轉尚書令領本州島島中正蔡約本傳濟陽考城人領本州島島中正 臧未甄 為南徐州中正【梁臧盾傳】 梁徐勉 東海郯人天監元年遷本邑中正 軍司 按通典晉世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軍司亦監軍之職初隗嚣軍中嘗置軍師至魏武帝又置師官四人晉避景帝諱改為軍司凡諸軍皆置之晉史南北史為軍司者不止蔡谟今以徐州條出止蔡谟郄昙二人 晉徐谟 先為太常徐州刺史郄鑒疾笃上疏曰臣所統錯雜率多北人或逼遷徙或是新附百姓懷土皆有歸本之心臣宣國恩示以好惡處與田宅漸得少安聞臣疾笃衆情駭動若虜北渡必啟寇心大常臣谟平簡直正素望所歸謂可以都督徐州刺史诏以蔡谟為太尉軍司 郄昙 通鑒升平二年徐兖二州刺史荀羨有疾昙以禦史中丞為羨軍司 監軍 晉孟昶 義熙五年徐州刺史劉裕抗表北讨以丹陽尹昶監中軍留府事【宋高祖紀】 宋檀道濟 以丹楊尹出監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諸郡軍事 知留府事 叙(缺) 梁陳昙朗 陳書本傳霸先刺南徐州誅王僧辨留昙朗鎮京口知留府事 徐度 陳書本傳紹泰元年霸先制南徐東讨杜龛奉敬帝幸京口以度領宿衛并知留府事 監州 叙(缺) 齊陸慧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