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可直收入沙岸,土人謂之東港。
以販粟從東南流而出者,皆聚于此。
其由西北流而出者,則囤寄于頭圍,因以烏石港為西港。
其實加禮口右則内通于蘇澳,左則外達于頭圍,最為蘭中扼要門戶,不獨羅東一小聚落之咽喉也。
初議築台架炮,以杜窺伺,至道光五年,改暫緩築,其議遂寝。
現自新添營制,建有兵房七間,年派額外外委帶兵三十名在港輪防,以重守禦。
而六年烏石港奉文開正口,仍以加禮遠港毋庸另設口岸雲(道光十五年,複議官民捐修炮台,尚未告竣)。
抵美福港,離城南七裡。
從吧荖欝、擺離等處平壤中衆流聚合,三裡至三角莊歸港。
東行裡許,由民壯圍,五裡入抵美福莊、茄冬林,又五裡至奇立闆、三角潭,與過嶺港合。
過嶺港,離城東一百五十裡,從粿寮仔與大溪分支,折海侖腳南行十裡,與東勢之濁水溪合流,六裡至加禮遠港入海。
辛仔罕港,離城北五裡,從四圍大埤口平壤中發源,七裡由茅埔繞轉而行,三裡合奇武蘭港。
奇武蘭港,離城北十裡,從四圍山腳平埔中出泉,六裡至公埔彙衆小泉,達三十九結番割田,八裡達奇武蘭、州仔尾納辛仔罕小港水,二裡東出大塭口,合鳥石港。
二圍港,離城北二十裡,自擴仔山發源,三裡出二圍,經港仔墘莊,三裡至奇立丹綱湯圍小港水,東行十裡透大塭口合烏石港入海。
島 龜嶼,在嶐嶐嶺腳下,離城北六十裡。
西距沙汕二十裡,南距烏石港三十裡。
其山無趾,四面皆在深水中,出水高可三百丈,橫亘又數倍之。
遠望俨如龜形,首尾宛然躍現。
一路汕石,錯列海中,與蘇澳遙遙相對。
凡入蘭客棹,無不指此為表識,但水深不可依泊耳。
水利志 謹按:噶瑪蘭凡水所潴處,無論圓池、方沼、長溪、深溝,概名之曰埤;埤即陂之訛也。
某溪、某溝無關于灌溉者,已載山川條内,不複更贅。
惟查境内西南方三十裡外,有由番界内山發源,直從界内之叭哩沙喃,東行十餘裡,崩山下分兩支:一支由東北至濁水溪入海,俗号東港;一支由西北至烏石港口入海,俗号西港。
此二水皆繞過城濠,故阖屬資以灌田。
其因利于鑿者曰圳,圳溝洫之遺意也。
其因利于築者曰堤,堤即堤防之遺規也。
是皆有裨于力作,而蘭之水利亦略具于此焉 水圳 堤岸 埤(台人以陂為埤) 水圳 陂頭圳,在廳治東南二十五裡,因陂得名,寬八尺,長四百餘丈。
其圳由民人攤資合作。
在珍珠裡簡社邊大溝(即透加禮遠港之羅東溝),截築陂岸,欄蓄羅東溝上流下洩之水,灌溉陂頭莊至隆興莊田約一百餘甲。
每年修築,聽民按畝鸠資。
東瓜山圳,在廳治東南三十裡,因山得名,寬八尺,長六百餘丈。
就山址開成圳道,引大腳大坡水灌溉本莊田約一百餘甲。
每年修理,聽佃鸠資。
武荖坑圳,在廳治東南三十五裡,因坑得名,寬一丈,長千丈。
就坑口開成圳道,截引西畔莊水灌田約一百餘甲。
每年修理,民自鸠資。
馬賽圳,在廳治東南三十五裡,因地得名,寬七、八尺,長八百餘丈。
就馬賽開成圳道,截引武荖坑東畔溪水,自坑口至馬賽,灌田約一百五十餘甲。
每年佃人貼納圳主榖,以為修築之費。
金大成圳,在廳治南十裡,因醵金成圳得名,寬二丈四尺,長二千餘丈。
其圳從西勢、三阄、二深溝莊、溪墘開成長圳,截引東西勢交當之濁水溪流灌田。
自三阄、二深溝經四阄、一四阄、二四阄、三民壯圍、一結、二結、南興莊、破土份至大旗尾、奇立闆等莊,約計九百餘甲。
每年各佃按甲貼圳主租榖,以為修理之需。
羅東北門圳,在廳治南二十裡,因地得名,寬二丈餘,長千餘丈。
其源在羅東西北之北成莊、東螺社邊,因平野中沸泉彙合成溝,導之由竹仔林、羅東口、五結尾、打那岸至鼎橄社港,約灌田二百餘甲。
每年修築水闊,聽民就各莊攤資。
羅東南門圳,在廳治南二十裡,因地得名,寬六、七尺,長一千餘丈。
其源在羅東西北之鹿埔、阿裡史社頭,因平原出泉成溝,長一裡許,至羅東街南門,居民遂接開水圳,自阿裡史引至羅東、十六份陂頭,約灌田一百餘甲。
每年修補,聽民攤需。
順安莊圳,在廳治南二十一裡,因莊得名,寬二丈或丈餘不等,長一千五百餘丈。
其源在鹿埔、龍目井,沸泉四散,彙流成溝。
居民因龍目井引入順安、打那美、四十份,至貓裡甫煙、珍珠裡簡等莊,灌田約三百餘甲。
每逢修理,民自鸠資。
員山圳,在廳治南二十五裡,因山得名,寬八尺,長一千二百餘丈。
其源在員山榕樹門平壤中低處湧出。
居民就地開圳道,自榕樹門引流至八寶、南昌圍、太和莊,灌田約二百餘甲。
每逢修理,民自鸠資。
金結安圳,在廳治西南十裡,以醵金結契、修治平安得名。
其圳寬二丈四
以販粟從東南流而出者,皆聚于此。
其由西北流而出者,則囤寄于頭圍,因以烏石港為西港。
其實加禮口右則内通于蘇澳,左則外達于頭圍,最為蘭中扼要門戶,不獨羅東一小聚落之咽喉也。
初議築台架炮,以杜窺伺,至道光五年,改暫緩築,其議遂寝。
現自新添營制,建有兵房七間,年派額外外委帶兵三十名在港輪防,以重守禦。
而六年烏石港奉文開正口,仍以加禮遠港毋庸另設口岸雲(道光十五年,複議官民捐修炮台,尚未告竣)。
抵美福港,離城南七裡。
從吧荖欝、擺離等處平壤中衆流聚合,三裡至三角莊歸港。
東行裡許,由民壯圍,五裡入抵美福莊、茄冬林,又五裡至奇立闆、三角潭,與過嶺港合。
過嶺港,離城東一百五十裡,從粿寮仔與大溪分支,折海侖腳南行十裡,與東勢之濁水溪合流,六裡至加禮遠港入海。
辛仔罕港,離城北五裡,從四圍大埤口平壤中發源,七裡由茅埔繞轉而行,三裡合奇武蘭港。
奇武蘭港,離城北十裡,從四圍山腳平埔中出泉,六裡至公埔彙衆小泉,達三十九結番割田,八裡達奇武蘭、州仔尾納辛仔罕小港水,二裡東出大塭口,合鳥石港。
二圍港,離城北二十裡,自擴仔山發源,三裡出二圍,經港仔墘莊,三裡至奇立丹綱湯圍小港水,東行十裡透大塭口合烏石港入海。
島 龜嶼,在嶐嶐嶺腳下,離城北六十裡。
西距沙汕二十裡,南距烏石港三十裡。
其山無趾,四面皆在深水中,出水高可三百丈,橫亘又數倍之。
遠望俨如龜形,首尾宛然躍現。
一路汕石,錯列海中,與蘇澳遙遙相對。
凡入蘭客棹,無不指此為表識,但水深不可依泊耳。
水利志 謹按:噶瑪蘭凡水所潴處,無論圓池、方沼、長溪、深溝,概名之曰埤;埤即陂之訛也。
某溪、某溝無關于灌溉者,已載山川條内,不複更贅。
惟查境内西南方三十裡外,有由番界内山發源,直從界内之叭哩沙喃,東行十餘裡,崩山下分兩支:一支由東北至濁水溪入海,俗号東港;一支由西北至烏石港口入海,俗号西港。
此二水皆繞過城濠,故阖屬資以灌田。
其因利于鑿者曰圳,圳溝洫之遺意也。
其因利于築者曰堤,堤即堤防之遺規也。
是皆有裨于力作,而蘭之水利亦略具于此焉 水圳 堤岸 埤(台人以陂為埤) 水圳 陂頭圳,在廳治東南二十五裡,因陂得名,寬八尺,長四百餘丈。
其圳由民人攤資合作。
在珍珠裡簡社邊大溝(即透加禮遠港之羅東溝),截築陂岸,欄蓄羅東溝上流下洩之水,灌溉陂頭莊至隆興莊田約一百餘甲。
每年修築,聽民按畝鸠資。
東瓜山圳,在廳治東南三十裡,因山得名,寬八尺,長六百餘丈。
就山址開成圳道,引大腳大坡水灌溉本莊田約一百餘甲。
每年修理,聽佃鸠資。
武荖坑圳,在廳治東南三十五裡,因坑得名,寬一丈,長千丈。
就坑口開成圳道,截引西畔莊水灌田約一百餘甲。
每年修理,民自鸠資。
馬賽圳,在廳治東南三十五裡,因地得名,寬七、八尺,長八百餘丈。
就馬賽開成圳道,截引武荖坑東畔溪水,自坑口至馬賽,灌田約一百五十餘甲。
每年佃人貼納圳主榖,以為修築之費。
金大成圳,在廳治南十裡,因醵金成圳得名,寬二丈四尺,長二千餘丈。
其圳從西勢、三阄、二深溝莊、溪墘開成長圳,截引東西勢交當之濁水溪流灌田。
自三阄、二深溝經四阄、一四阄、二四阄、三民壯圍、一結、二結、南興莊、破土份至大旗尾、奇立闆等莊,約計九百餘甲。
每年各佃按甲貼圳主租榖,以為修理之需。
羅東北門圳,在廳治南二十裡,因地得名,寬二丈餘,長千餘丈。
其源在羅東西北之北成莊、東螺社邊,因平野中沸泉彙合成溝,導之由竹仔林、羅東口、五結尾、打那岸至鼎橄社港,約灌田二百餘甲。
每年修築水闊,聽民就各莊攤資。
羅東南門圳,在廳治南二十裡,因地得名,寬六、七尺,長一千餘丈。
其源在羅東西北之鹿埔、阿裡史社頭,因平原出泉成溝,長一裡許,至羅東街南門,居民遂接開水圳,自阿裡史引至羅東、十六份陂頭,約灌田一百餘甲。
每年修補,聽民攤需。
順安莊圳,在廳治南二十一裡,因莊得名,寬二丈或丈餘不等,長一千五百餘丈。
其源在鹿埔、龍目井,沸泉四散,彙流成溝。
居民因龍目井引入順安、打那美、四十份,至貓裡甫煙、珍珠裡簡等莊,灌田約三百餘甲。
每逢修理,民自鸠資。
員山圳,在廳治南二十五裡,因山得名,寬八尺,長一千二百餘丈。
其源在員山榕樹門平壤中低處湧出。
居民就地開圳道,自榕樹門引流至八寶、南昌圍、太和莊,灌田約二百餘甲。
每逢修理,民自鸠資。
金結安圳,在廳治西南十裡,以醵金結契、修治平安得名。
其圳寬二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