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歲時紀勝
關燈
小
中
大
細切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浸酒。
飲餘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并揮灑床帳間,以避蟲毒。
飾小女盡态極妍,已嫁之女亦各歸甯,呼是日為女兒節。
禁汲 五月朔日、端陽日,俱不汲泉水,于預日争汲,遍滿缸釜,謂避井毒也。
天壇 帝京午節,極勝遊覽。
或南頂城隍廟遊回,或午後家宴畢,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壇長垣之下,騁騎走繲。
更入壇内神樂所前,摸壁賭墅,陳蔬肴,酌餘酒,喧呼于夕陽芳樹之下,竟日忘歸。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在都城之西,明永樂中建。
中為大威靈祠,後為寝祠,兩庑十八司,前為闡威門,塑十三省城隍對立,望之俨然酷肖各方儀表。
前為順德門,左右鐘鼓樓,再前為都城隍門。
前明于朔望廿五日為市。
郎曹入直之暇,下馬巡行,冠履相錯不禁也。
初四、十四、廿四等日則于東皇城之北有集,謂之内市,不及廟中之多也。
每歲正月十一日至十八日止,則在東華門外,迤逦極東,陳設十餘裡,謂之燈市,則視廟中又多盛,即今之燈市口矣。
國朝崇隆祀典,歲之春秋,遺員緻祭,祈雨占風,亦虔薦享。
惟于五月朔至八日設廟,百貨充集,拜香絡繹。
至于都門廟市,朔望則東嶽廟、北藥王廟,逢三則宣武門外之都土地廟,逢四則崇文門外之花市,七、八則西城之大隆善護國寺,九、十則東城之大隆福寺,俱陳設甚夥。
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寶石、布匹綢緞、皮張冠帶、估衣骨董,精粗畢備。
羁旅寄客,攜阿堵入市,頃刻富有完美矣。
裡二泗 裡二泗近張灣,有祐民觀,中建玉皇閣醮壇,塑河神像。
明世宗十四年,道士周從善乞宮觀名,賜額曰錫禧。
前臨運河,五月朔至端陽日,于河内鬥龍舟,奪錦标,香會紛纭,遊人絡繹。
關聖廟 關聖廟遍天下,而京師尤勝。
入祀典者,地安門外西步量橋白馬廟,正陽門月城右之廟,春秋緻祭。
除夕開正陽内門,由内城居人瞻拜;夜子後開西門,城外居人瞻拜。
香火極勝。
歲之五月十三日為單刀會,是日多雨,謂天賜磨刀水雲。
殿祀精嚴,朱楹黃覆,绮檻金龛,中奉聖祖禦書額曰忠義。
西庑下有明董文敏書焦太史所撰碑記,傳為二絕。
夏至 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
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
乃都門之美品。
向曾詢及各省遊曆友人,鹹以京師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無比。
諺雲:“冬至馄饨夏至面。
”京俗無論生辰節候,婚喪喜祭宴享,早飯俱食過水面。
省妥爽便,莫此為甚。
宜忌 京俗五月不遷居,不糊窗槅,名之曰惡五月。
以艾葉貼窗牖,謂之解厄。
五月多不剃頭,恐妨舅氏。
五月晝長,神祠祖堂供淨水,焚午香。
五月喜旱,六月喜雨。
諺雲:“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端陽日,蒲艾曝幹存貯,生子用以沐浴,兼洗凍瘡。
午日冰和土粉曬幹,擦小兒熱痱。
時品 小麥登場,玉米入市。
蒜苗為菜,青草肥羊。
麥青作攆轉,麥仁煮肉粥。
豇豆角、豌豆角、蠶豆角、扁豆角,盡為菜品;腌稍瓜、架冬瓜、綠絲瓜、白茭瓜,亦作羹湯。
晚酌相宜。
西瓜、甜瓜、雲南瓜、白黃瓜、白櫻桃、白桑椹。
甜瓜之品最多,長大黃皮者為金皮香瓜,皮白瓤青為高麗香瓜,其白皮綠點者為脂麻粒,色青小尖者為琵琶軸,味極甘美。
桃品亦多,五月結實者為麥熟桃,尖紅者為鷹嘴桃,純白者為銀桃,純紅者為五節香,綠皮紅點者為秫稭葉,小而白者為銀桃奴,小而紅綠相兼者為缸兒桃,扁而核可作念珠者為柿餅桃。
更有外來色白而漿濃者為肅甯桃,色紅而味甘者為深州桃。
杏除香白、八達杏之外,有四道河、海棠紅等杏,仁亦甘美。
李柰則有禦黃李、麝香紅,又有黃皮紅點者為梅杏。
又杏質而李核者,為胡撕賴蜜淋噙。
至若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頭;鳳草飛紅,繡女敲而染指;江西臘五色芬芳,虞美人幾枝嬌豔,則又為端陽之佳卉也。
六月 六月六日 内府鸾駕庫、皇史宬等處,曬晾鸾輿儀仗及曆朝禦制詩文書集經史。
士庶之家,衣冠帶履亦出曝之。
婦女多于是日沐發,謂沐之不膩不垢。
至于騾馬貓犬牲畜之屬,亦沐于河。
浴象 銮儀衛馴象所,于三伏日,儀官具履服,設儀仗鼓吹,導象出宣武門西閘水濱浴之。
城下結彩堋,設儀官公廨監浴,都人于兩岸觀望,環聚如堵。
賞蓮 帝京蓮花盛處,内則太液池金海;外則城西北隅之積水潭,植蓮極多,名蓮花池。
或因水陽有淨業寺,名為淨業湖。
三伏日,上驷苑官校于潭中浴馬。
岸邊柳槐垂蔭,芳草為茵,都人結侶攜觞,酌酒賞花,遍集其下。
六月朔日,各行鋪戶攢聚香會,于右安門外中頂進香,廻集祖家莊廻香亭,一路河池賞蓮,蕭鼓弦歌,喧呼竟日。
時品 盛夏食飲,最喜清新,是以公子調冰,佳人雪藕。
京師蓮實種二:内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幹用。
河藕亦種二:禦河者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
總以白蓮為上,不但果菜皆宜,曬粉尤為佳品也。
且有鮮菱、芡實、茨菇、桃仁,冰湃下酒,鮮美無比。
其蓮藕芡菱,涼水河最勝,有坊曰十裡荷香。
避暑山莊金蓮映日處,廣庭數畝,金蓮萬本,天下無二。
茉莉花、福建蘭,摘以薰茶;六月菊、白鳳仙,俱堪浸酒;夜蘭香、晚香玉,落日香濃;勤娘子、馬纓花,平明蕊放。
七月 立秋雨 秋前五日為大雨時行之候,若立秋之日得雨,則秋日暢茂,歲書大有。
諺雲:“騎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
”立秋預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院中露一宿,新秋日合家食飲之,謂秋後無餘暑瘧痢之疾。
秋爽來學 京師小兒懶于嗜學,嚴寒則歇冬,盛暑則歇夏,故學堂于立秋日大書秋爽來學。
七星壇 七月朔至七夕,各道院立壇祀星,名曰七星鬥壇,蓋祭北鬥七星也。
天壇之南北廊及鬥母宮尤勝。
七夕 七夕前數日,種麥于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
幼女以盂水曝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蔔女之巧。
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鹹為乞巧。
蟋蟀 都人好畜蟋蟀,秋日貯以精瓷盆盂,賭鬥角勝。
有價值數十金者,為市易之。
秋聲 金風漸起,嘶柳鳴旌,家家整緝秋衣,砧杵之聲遠近相接。
教場演武開操,觱篥鳴于城角。
更有檐前鐵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聲達戶牖。
此城阙之秋聲也。
中元 中元祭掃,尤勝清明。
綠樹陰濃,青禾暢茂,蟬鳴鳥語,興助人遊。
庵觀寺院,設盂蘭會,傳為目蓮僧救母日也。
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經文,施放焰口,以濟孤魂。
錦紙紮糊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
點燃河燈,謂以慈航普渡。
如清明儀,舁請都城隍像出巡,祭厲鬼。
聞世祖朝,曾召戒衲木陳玉林居萬善殿。
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内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
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随波上下。
中流駕龍舟,奏梵樂,作禅誦,自瀛台南過金鳌玉棟橋,繞萬歲山至五龍亭而回。
河漢微涼,秋蟾正潔,至今傳為勝事。
都中小兒亦于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于内,青光熒熒,如磷火然。
又以青蒿縛香燭數百,燃為星星燈。
镂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
結伴呼群,遨遊于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名門燈會,更盡乃歸。
地藏會 七月三十日傳為地藏菩薩誕辰。
都門寺廟,禮忏誦經,亦紮糊法船,中設地藏王佛及十地閻君繪像,更盡時釋放焰口
飲餘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并揮灑床帳間,以避蟲毒。
飾小女盡态極妍,已嫁之女亦各歸甯,呼是日為女兒節。
禁汲 五月朔日、端陽日,俱不汲泉水,于預日争汲,遍滿缸釜,謂避井毒也。
天壇 帝京午節,極勝遊覽。
或南頂城隍廟遊回,或午後家宴畢,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壇長垣之下,騁騎走繲。
更入壇内神樂所前,摸壁賭墅,陳蔬肴,酌餘酒,喧呼于夕陽芳樹之下,竟日忘歸。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在都城之西,明永樂中建。
中為大威靈祠,後為寝祠,兩庑十八司,前為闡威門,塑十三省城隍對立,望之俨然酷肖各方儀表。
前為順德門,左右鐘鼓樓,再前為都城隍門。
前明于朔望廿五日為市。
郎曹入直之暇,下馬巡行,冠履相錯不禁也。
初四、十四、廿四等日則于東皇城之北有集,謂之内市,不及廟中之多也。
每歲正月十一日至十八日止,則在東華門外,迤逦極東,陳設十餘裡,謂之燈市,則視廟中又多盛,即今之燈市口矣。
國朝崇隆祀典,歲之春秋,遺員緻祭,祈雨占風,亦虔薦享。
惟于五月朔至八日設廟,百貨充集,拜香絡繹。
至于都門廟市,朔望則東嶽廟、北藥王廟,逢三則宣武門外之都土地廟,逢四則崇文門外之花市,七、八則西城之大隆善護國寺,九、十則東城之大隆福寺,俱陳設甚夥。
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寶石、布匹綢緞、皮張冠帶、估衣骨董,精粗畢備。
羁旅寄客,攜阿堵入市,頃刻富有完美矣。
裡二泗 裡二泗近張灣,有祐民觀,中建玉皇閣醮壇,塑河神像。
明世宗十四年,道士周從善乞宮觀名,賜額曰錫禧。
前臨運河,五月朔至端陽日,于河内鬥龍舟,奪錦标,香會紛纭,遊人絡繹。
關聖廟 關聖廟遍天下,而京師尤勝。
入祀典者,地安門外西步量橋白馬廟,正陽門月城右之廟,春秋緻祭。
除夕開正陽内門,由内城居人瞻拜;夜子後開西門,城外居人瞻拜。
香火極勝。
歲之五月十三日為單刀會,是日多雨,謂天賜磨刀水雲。
殿祀精嚴,朱楹黃覆,绮檻金龛,中奉聖祖禦書額曰忠義。
西庑下有明董文敏書焦太史所撰碑記,傳為二絕。
夏至 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
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
乃都門之美品。
向曾詢及各省遊曆友人,鹹以京師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無比。
諺雲:“冬至馄饨夏至面。
”京俗無論生辰節候,婚喪喜祭宴享,早飯俱食過水面。
省妥爽便,莫此為甚。
宜忌 京俗五月不遷居,不糊窗槅,名之曰惡五月。
以艾葉貼窗牖,謂之解厄。
五月多不剃頭,恐妨舅氏。
五月晝長,神祠祖堂供淨水,焚午香。
五月喜旱,六月喜雨。
諺雲:“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端陽日,蒲艾曝幹存貯,生子用以沐浴,兼洗凍瘡。
午日冰和土粉曬幹,擦小兒熱痱。
時品 小麥登場,玉米入市。
蒜苗為菜,青草肥羊。
麥青作攆轉,麥仁煮肉粥。
豇豆角、豌豆角、蠶豆角、扁豆角,盡為菜品;腌稍瓜、架冬瓜、綠絲瓜、白茭瓜,亦作羹湯。
晚酌相宜。
西瓜、甜瓜、雲南瓜、白黃瓜、白櫻桃、白桑椹。
甜瓜之品最多,長大黃皮者為金皮香瓜,皮白瓤青為高麗香瓜,其白皮綠點者為脂麻粒,色青小尖者為琵琶軸,味極甘美。
桃品亦多,五月結實者為麥熟桃,尖紅者為鷹嘴桃,純白者為銀桃,純紅者為五節香,綠皮紅點者為秫稭葉,小而白者為銀桃奴,小而紅綠相兼者為缸兒桃,扁而核可作念珠者為柿餅桃。
更有外來色白而漿濃者為肅甯桃,色紅而味甘者為深州桃。
杏除香白、八達杏之外,有四道河、海棠紅等杏,仁亦甘美。
李柰則有禦黃李、麝香紅,又有黃皮紅點者為梅杏。
又杏質而李核者,為胡撕賴蜜淋噙。
至若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頭;鳳草飛紅,繡女敲而染指;江西臘五色芬芳,虞美人幾枝嬌豔,則又為端陽之佳卉也。
六月 六月六日 内府鸾駕庫、皇史宬等處,曬晾鸾輿儀仗及曆朝禦制詩文書集經史。
士庶之家,衣冠帶履亦出曝之。
婦女多于是日沐發,謂沐之不膩不垢。
至于騾馬貓犬牲畜之屬,亦沐于河。
浴象 銮儀衛馴象所,于三伏日,儀官具履服,設儀仗鼓吹,導象出宣武門西閘水濱浴之。
城下結彩堋,設儀官公廨監浴,都人于兩岸觀望,環聚如堵。
賞蓮 帝京蓮花盛處,内則太液池金海;外則城西北隅之積水潭,植蓮極多,名蓮花池。
或因水陽有淨業寺,名為淨業湖。
三伏日,上驷苑官校于潭中浴馬。
岸邊柳槐垂蔭,芳草為茵,都人結侶攜觞,酌酒賞花,遍集其下。
六月朔日,各行鋪戶攢聚香會,于右安門外中頂進香,廻集祖家莊廻香亭,一路河池賞蓮,蕭鼓弦歌,喧呼竟日。
時品 盛夏食飲,最喜清新,是以公子調冰,佳人雪藕。
京師蓮實種二:内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幹用。
河藕亦種二:禦河者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
總以白蓮為上,不但果菜皆宜,曬粉尤為佳品也。
且有鮮菱、芡實、茨菇、桃仁,冰湃下酒,鮮美無比。
其蓮藕芡菱,涼水河最勝,有坊曰十裡荷香。
避暑山莊金蓮映日處,廣庭數畝,金蓮萬本,天下無二。
茉莉花、福建蘭,摘以薰茶;六月菊、白鳳仙,俱堪浸酒;夜蘭香、晚香玉,落日香濃;勤娘子、馬纓花,平明蕊放。
七月 立秋雨 秋前五日為大雨時行之候,若立秋之日得雨,則秋日暢茂,歲書大有。
諺雲:“騎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
”立秋預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院中露一宿,新秋日合家食飲之,謂秋後無餘暑瘧痢之疾。
秋爽來學 京師小兒懶于嗜學,嚴寒則歇冬,盛暑則歇夏,故學堂于立秋日大書秋爽來學。
七星壇 七月朔至七夕,各道院立壇祀星,名曰七星鬥壇,蓋祭北鬥七星也。
天壇之南北廊及鬥母宮尤勝。
七夕 七夕前數日,種麥于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
幼女以盂水曝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蔔女之巧。
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鹹為乞巧。
蟋蟀 都人好畜蟋蟀,秋日貯以精瓷盆盂,賭鬥角勝。
有價值數十金者,為市易之。
秋聲 金風漸起,嘶柳鳴旌,家家整緝秋衣,砧杵之聲遠近相接。
教場演武開操,觱篥鳴于城角。
更有檐前鐵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聲達戶牖。
此城阙之秋聲也。
中元 中元祭掃,尤勝清明。
綠樹陰濃,青禾暢茂,蟬鳴鳥語,興助人遊。
庵觀寺院,設盂蘭會,傳為目蓮僧救母日也。
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經文,施放焰口,以濟孤魂。
錦紙紮糊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
點燃河燈,謂以慈航普渡。
如清明儀,舁請都城隍像出巡,祭厲鬼。
聞世祖朝,曾召戒衲木陳玉林居萬善殿。
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内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
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随波上下。
中流駕龍舟,奏梵樂,作禅誦,自瀛台南過金鳌玉棟橋,繞萬歲山至五龍亭而回。
河漢微涼,秋蟾正潔,至今傳為勝事。
都中小兒亦于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于内,青光熒熒,如磷火然。
又以青蒿縛香燭數百,燃為星星燈。
镂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
結伴呼群,遨遊于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名門燈會,更盡乃歸。
地藏會 七月三十日傳為地藏菩薩誕辰。
都門寺廟,禮忏誦經,亦紮糊法船,中設地藏王佛及十地閻君繪像,更盡時釋放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