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人物志

關燈
升四川水利佥事。

    巡撫羅稱為“金石君子”。

    奉命采礦西番,不憚險阻,涉泸水,深入不毛。

    廠酋仰德,不敢逼撓。

    每日禀給,惟受蔬米,馀盡還之。

    行日,驿吏折乾以饋,峻卻之,地坊人稱為佛爺。

    竣事乞休,章五上,幕府始允。

    明日遂行,供帳、饋赆悉不受,行李蕭然。

    歸處山林,結平川茅舍,耽嗜圖籍,絕足公門。

    鄉鄰争鬥者,或就正,或感化自解,足成仁裡。

    提督譚疏其可用,薦于朝;提學蔡嘉其行誼,請為會宗。

    四川巡撫黃委承差喬升,以為應得柴馬銀七十二兩,送至其家,一文不入私帑,貿田以供祀事,馀周戚裡之貧者。

    如赈範當成之後,恤賴成孫之孤,助楊弘道之喪,殡林隐士之屍。

    族孫李商故,遺一孤,為擇乳母,給柴米撫養之。

    奉诏進階,年八十二卒。

    遺命服用布素,毋俾越禮。

    鄉人頌之曰:“居官居鄉,功業一緻;事君事親,忠孝兩全。

    ”提學王案行先生宦績、鄉行表表,當道宜崇祀鄉賢,以風後世。

    所著有身、心、家、鄉四範,容、忍、謙、恭四箴。

     林騰蛟 字士才。

    二十六都貢川人。

    少穎悟不群,為文立就;每見義必為,無所避。

    鄰郡同知劉奉委至,值國喪,縣如常治酒演戲,林曰:“是尚可以為樂時乎?”乃作書責以大禮,及旦,面上之。

    同知覽畢,怃然曰:“幸教知矣!”明晨即引去。

    外父張仁卒于官,無嗣,旅榇不能舉,騰蛟毅然往視。

    官貧任淺,為書上太守胡巅泉公,大稱奇士,曰:“有婿如此,何慊乎哉!”為之厚恤、區畫,榇乃歸葬。

    明年癸卯,鄉薦第二,丁未登進士。

    初任新會令。

    見何、謝二巢負固肆兇,即督府莫能問。

    乃陽撫而陰圖之,蓄戰士及達官可用者,不數月,平何、謝二巢。

    未幾,内艱訃至,哀痛中,計擒謝大珍,搗其穴,斬大用及其黨無遺,人莫知其秘。

    服阕,補休甯,擒巨盜某,亦出常算外。

    時倭奴以五千衆橫行江南,莫有當者。

    時林以秩滿過家,時中曾叩曰:“何猖獗如是?抑何策以拒?”曰:“無難,但練兵兩月,可盡殲之。

    ”後聞譚司馬竟以是平倭,而浙習兵遂有聞于天下。

    大抵豪傑所見,相類如此。

    其明年,召拜監察禦史。

    時三殿毀,欲新之,财大诎,簡書督南直隸、江西、湖廣逋負。

    所至悉心規畫,逋幾完;餘不完者,奏免之。

    上可其奏,蠲至數百萬計。

    每有建言,明切時務,通達國體。

    如贛南條議六事與馬船采木諸疏,種種可述。

    缙紳間鹹曰:“真禦史也!”尋按貴陽,命下二日,當要者忌之,遂擢河南按察司佥事。

    時伊府驕恣,黩貨淫刑,僭逾制度,侵官舍、奪民居,強娶嫠婦室女,縱護衛士行劫以入資,淩辱缙紳,當事者莫敢誰何。

    騰蛟曰:“是尚可以已乎?吾當出身,為吾民争旦夕命。

    ”遂按不法事數十條,從撫按劾之。

    上官勘問,無敢對者。

    騰蛟獨奮前抵數之,伊府詞屈。

    獄方具,遽遘疾,卒于官。

    遺命其子,必結竟其事而後殓。

    人謂其以屍置對,氣概至死不移雲。

    伊竟降為庶人,百姓稱快。

    是舉也,銷國家數十年積漸之禍,故尚書王邦瑞祭文雲,“有掀天揭地之功”。

    河、洛、汝、颍之民千餘,為扶榇出境,以防患也。

    仍為祠廟,在在祀之。

    惜其早殁,未為國家效大業,可恨也! 良吏 陳 隆 字文升。

    弘治庚子鄉薦,任潮陽知縣。

    清勤慈愛,興學勸農,節夫馬費,革左右侵漁之弊,政平訟理。

    複調任,緻仕。

    潮人感恩,立祠報祀,題其碑曰:“循良遺愛”。

    其刑家孝友,可敦薄俗,平心率物,素重鄉評。

    年至九旬,好學不倦,杜門教子,謝迹公庭,一邑稱之。

     儒林 林 祥 字時和,騰蛟之父也。

    幼失怙,鞠于兄,事之如父焉。

    重禮義,尚躬行。

    居鄉平易和厚,而人不可幹以私。

    誠信素著,表正鄉闾,雖巨奸大猾亦俯首就化,所居鄉一時鹹變工、賈之習,向文學,彬彬焉。

    同時,特善張仁、林元二人者,意氣合也。

    如知縣姚公仲韶、教谕蕭公松,時稱正大,故語常骎骎入。

    後有士輩耽樂優戲,縱而忘倦者,忽自念曰:“使在縣有如姚為長令,學有如蕭為師長,鄉有如林者為先達,予輩恐不敢如是放肆。

    ”其系人思慕之正如此。

    以選貢授長沙經曆,屢乞休緻,知府勉留數數。

    時遇觐,裡役緻常路費,卻不受,曰:“吾苦不耐北風,幸乘此歸鄉足矣。

    ”歸時囊無寸餘,蓋皭然不污者,人謂無忝鄉賢之列。

     張 仁 字守性,号常齋。

    居貧力學,取受纖芥不苟。

    晨炊或不舉,意氣自如。

    時有觀化者,按學進講,深加獎賞,有“貧而能樂,學而能守”之語,仍令豎社學以居訓。

    且善楷書九成宮體,獨善唐李商隐詩,其吟詠亦絕相似。

    竟以貢授南雄府司訓,逾年,卒于官。

    惜無嗣,其婿林騰蛟扶榇以歸葬。

     孝義 賴 豫 字立卿。

    性至孝,讀書與俊秀選。

    幼喪母,制于父命,蔔擇風水未葬,将母柩暫安置郭外。

    豫哀痛迫切,衣服、飲食恒從儉陋,每言及辄傷感。

    嘉靖丙辰五月内,适水暴漲。

    豫同仆渡河,縛母柩于大樹,抱柩哀哭,其仆招之升屋登舟,不從。

    既而水愈盛,拔樹推柩,豫随柩皆溺沒。

    屍入急濤中十步許,衣挂于樹,不去。

    越二日,獲其屍,如生人,皆惜而異之。

    知縣陸策、訓導李一潮上其事諸當道。

    按察使李公謂其孝行可嘉,檄祀鄉賢。

    郡守彭公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