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地理志
關燈
小
中
大
一洞天也。
中有黃天玄坐化處,又有大使林達祖祠。
溪 燕水溪 縣北。
水尾二水分流,中隔一崗,有似燕尾,因名燕溪。
其源凡四派:一派西出汀之甯化縣境,過清流縣,下九龍,曆張坊,謂之龍溪,至賴口。
一派西南出汀之連城縣姑田裡。
由湖口、洪田、吉山,謂之吉溪,至賴口合流至燕溪。
一派南出漳之甯洋縣分界馬家山,下林田,合桂口,由黃曆出車坡,至燕溪。
一派東自大梅溪漈頭,由梅溪、後溪直至塔下,與燕溪會流;過貢川、經沙縣直入劍溪,同歸于海。
吉溪 縣西南一裡許。
九龍溪 即清流九龍之水。
惟二溪通舟楫,故紀焉。
湖 大湖 即二十七都清水塘,土人謂之湖。
其水由龍溪入岩穴,伏流至此,四時不竭。
砂 安砂 三十二都。
或曰聚砂成岸,春水沖激其岸不崩,故曰安。
或曰以縣名安,故名。
潭 石壁潭 縣西。
潭水沉澄碧,漁者每獲巨魚。
大陶口潭 三十都。
石岩之下,深不可測。
下塔潭 燕溪水至此,萦回深蓄。
杉嶺潭 縣南一裡三十落嶺下。
百丈岩潭 石間似龍頭,禱雨有應。
天台山潭 二十九都。
常有雲霧,祈雨響應。
南溪龍潭 源自蓬美畲出,由小澗至南溪馬後。
兩邊石壁立,中石塍橫過石隙,直下三四丈。
潭口狹小,中實闊大。
龍居其間,人恒見之。
旱甚,投鈇其間,則雨大至。
湯池 熱水口 苦竹村 上村湯尤熱 三池俱二十九都。
陂 障水陂 挽水上流,抱城而會燕水。
漂壞已久,知縣蘇民望重造,知州蕭時中為記。
灘 九龍灘 長龍、安龍、傷龍、馬龍、三悟龍、五白龍、興龍、暮龍、下長龍是也。
最險處,過者必遵山徑,空舟而行。
内六龍屬清流縣。
下此又曆三十九灘,至沙縣。
牛皮、狗濑、茅鐮、郁平、銅盤、雷霹霧、缒峰、大坡牆、五港、紫陽、牛欄角,凡十有一灘在縣境,餘屬沙縣。
湍石可畏。
井 澄清井 縣口内。
新街井 縣前。
城隍井 唐王井 高飛井 寺内 新街井 舊街井 西門井 水門井 河溝井 童家巷井 永興亭井 衙後井 所後井 賴家巷井 龍興坊井 東山庵井 日升庵井 頭百街井 七百街井 八百街井 十字街井 已上六井俱在軍營。
形勝 東南負山以為固,西北帶水以為池,險阻誠足尚矣。
若其聳大觀而入奇矚,則卓筆、文峰起秀于東南,大秀、高巒壁立于東北,西南則南山崎開展而獻翠,西北則龍凰堂列嶂而插屏,天鬥山則負巉岩、敞寶蓋于東,為來龍之祖。
且蓮花、荊棘岩呈奇于右,拜像三峰岩呈異于左,疊岫聯屏,四時蒼翠。
不歇若水,則九龍會合湖口,由西南抵縣西,會南一溪,向東北又與東溪一水交合,盤旋回繞于縣治之後,由霹靂諸灘,建瓴下瀉沙縣而抵郡。
縣治形勝若茲,亦足稱雄哉。
風俗 地本四賢過化之鄉,重以寇亂之後而置,正值亂極思治之日。
民則敦本而尚樸,士則笃行而重恥,婦女則勤紡而為事。
自百馀年承平以來,漸變其初,遂由儉而入奢,奢不已則至于貧。
貧則末流不可紀悉,或嚣訟,或賭搏,或白取,或恣強。
亦間有毀廉隅而怠學者,有棄學而相尚就掾者,紛不可紀。
坊市婦女尚寺觀嬉遊者,師巫合夥而雲禮金橋水忏者,坊市演戲則沿街塞巷搭小台以觀望者,此皆俗之蠹也。
起敝維風,去其邪而返之正,實有望于長民者加之意。
近奉撫台頒示《正俗編》,着實舉行,其庶幾乎!
中有黃天玄坐化處,又有大使林達祖祠。
溪 燕水溪 縣北。
水尾二水分流,中隔一崗,有似燕尾,因名燕溪。
其源凡四派:一派西出汀之甯化縣境,過清流縣,下九龍,曆張坊,謂之龍溪,至賴口。
一派西南出汀之連城縣姑田裡。
由湖口、洪田、吉山,謂之吉溪,至賴口合流至燕溪。
一派南出漳之甯洋縣分界馬家山,下林田,合桂口,由黃曆出車坡,至燕溪。
一派東自大梅溪漈頭,由梅溪、後溪直至塔下,與燕溪會流;過貢川、經沙縣直入劍溪,同歸于海。
吉溪 縣西南一裡許。
九龍溪 即清流九龍之水。
惟二溪通舟楫,故紀焉。
湖 大湖 即二十七都清水塘,土人謂之湖。
其水由龍溪入岩穴,伏流至此,四時不竭。
砂 安砂 三十二都。
或曰聚砂成岸,春水沖激其岸不崩,故曰安。
或曰以縣名安,故名。
潭 石壁潭 縣西。
潭水沉澄碧,漁者每獲巨魚。
大陶口潭 三十都。
石岩之下,深不可測。
下塔潭 燕溪水至此,萦回深蓄。
杉嶺潭 縣南一裡三十落嶺下。
百丈岩潭 石間似龍頭,禱雨有應。
天台山潭 二十九都。
常有雲霧,祈雨響應。
南溪龍潭 源自蓬美畲出,由小澗至南溪馬後。
兩邊石壁立,中石塍橫過石隙,直下三四丈。
潭口狹小,中實闊大。
龍居其間,人恒見之。
旱甚,投鈇其間,則雨大至。
湯池 熱水口 苦竹村 上村湯尤熱 三池俱二十九都。
陂 障水陂 挽水上流,抱城而會燕水。
漂壞已久,知縣蘇民望重造,知州蕭時中為記。
灘 九龍灘 長龍、安龍、傷龍、馬龍、三悟龍、五白龍、興龍、暮龍、下長龍是也。
最險處,過者必遵山徑,空舟而行。
内六龍屬清流縣。
下此又曆三十九灘,至沙縣。
牛皮、狗濑、茅鐮、郁平、銅盤、雷霹霧、缒峰、大坡牆、五港、紫陽、牛欄角,凡十有一灘在縣境,餘屬沙縣。
湍石可畏。
井 澄清井 縣口内。
新街井 縣前。
城隍井 唐王井 高飛井 寺内 新街井 舊街井 西門井 水門井 河溝井 童家巷井 永興亭井 衙後井 所後井 賴家巷井 龍興坊井 東山庵井 日升庵井 頭百街井 七百街井 八百街井 十字街井 已上六井俱在軍營。
形勝 東南負山以為固,西北帶水以為池,險阻誠足尚矣。
若其聳大觀而入奇矚,則卓筆、文峰起秀于東南,大秀、高巒壁立于東北,西南則南山崎開展而獻翠,西北則龍凰堂列嶂而插屏,天鬥山則負巉岩、敞寶蓋于東,為來龍之祖。
且蓮花、荊棘岩呈奇于右,拜像三峰岩呈異于左,疊岫聯屏,四時蒼翠。
不歇若水,則九龍會合湖口,由西南抵縣西,會南一溪,向東北又與東溪一水交合,盤旋回繞于縣治之後,由霹靂諸灘,建瓴下瀉沙縣而抵郡。
縣治形勝若茲,亦足稱雄哉。
風俗 地本四賢過化之鄉,重以寇亂之後而置,正值亂極思治之日。
民則敦本而尚樸,士則笃行而重恥,婦女則勤紡而為事。
自百馀年承平以來,漸變其初,遂由儉而入奢,奢不已則至于貧。
貧則末流不可紀悉,或嚣訟,或賭搏,或白取,或恣強。
亦間有毀廉隅而怠學者,有棄學而相尚就掾者,紛不可紀。
坊市婦女尚寺觀嬉遊者,師巫合夥而雲禮金橋水忏者,坊市演戲則沿街塞巷搭小台以觀望者,此皆俗之蠹也。
起敝維風,去其邪而返之正,實有望于長民者加之意。
近奉撫台頒示《正俗編》,着實舉行,其庶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