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地理志

關燈
十都。

    抵連城界。

     眼隔嶺 三十二都。

    抵清流界。

     牛嶺 九龍嶺 二嶺,二十四都。

     鐵山嶺 四十二都。

    産鐵礦。

     寨 清明寨 有庵。

    二十七都。

     貓兒寨 其形高圓,似貓。

    二十七都。

     大陶寨 即龍頭寨。

    三十都。

     石 觀音石 大溪中,高聳如觀音佛。

    百姓多往祈福。

     壁石 其石大如屏壁,自山插立溪中。

     岩 黃楊岩 二十五都。

    界永安、歸化二縣間。

    岩上多産水黃楊木,故名。

    又名萬壽,又名麟峰。

    四壁如削,周回可十裡,角出群山之上。

    三洞連屬,一在淳化院寺傍。

    洞戶空闊,秉炬而入,萦纡二裡許,路狹風駛,炬遂滅,不能進。

    舊傳有龍居其下,土人嘗得齒牙骨角之類。

    每雲氣氤氲辄雨。

    有龍井,又有石龍,鱗爪皆具。

    一在岩半,名碧雲。

    怪石仿佛如獅子。

    洞極幽邃,路險,人迹罕至。

    有穴名虛白,上通天光,有僧廬其外。

    一在絕頂。

    有石井下透兩洞,深不可測。

    又一穴名天窗。

    或投以石,震響久之,其深莫測。

    岩之南有梅齋,東有石門岩。

    頂數峰突起,奇怪萬狀。

    騷人墨客題詠甚多。

     永鎮塔岩 縣北一裡。

    挺然特立,正當燕溪中流。

    上建層塔,下彙深潭,為縣玄武鎮山。

    嘉靖癸卯塔毀。

     侍郎岩 黃揚岩北二裡許。

    舊名翠雲岩。

    宋熙、豐間,侍郎張□、祭酒楊時、司課陳瓘讀書于此。

    不置卧榻,煮粥飲水,終歲不到岩下。

    其旁有觀音洞,深裡許,石上多觀音、羅漢之像。

    又有石室,廣可六七丈,前數十峰如卓筆。

    下有石鼓、試劍石。

    絕頂悭石羅列,好事者多采以供清玩。

     黃龍岩 二十六都。

     甘乳岩 二十九都。

    有洞,廣袤約五十餘丈。

    洞口怪石森列,有一石突出如蓮花,泉自石中迸出,滴巨石上,如甘乳。

    人或穢器承之,泉脈即斷。

    旁一石穴,風自穴出。

    昔有人秉燭入,越三日,乃及深處,聞澎湃聲,心怖,即出。

    又一石罅,深不可測。

    出洞過石橋,緣小徑至山頂,有小亭,名看經亭。

    看經亭後有小庵。

    前轉數十步,一小洞如覆鼎,石光璀燦。

    洞後又一洞,名透天,相傳神仙窟宅,遊者必齋戒,否則辄遇怪物雲。

     百丈岩 縣北二十裡。

    過橋,陟石磴,岩開一洞,昔馬仙姑嫂、姐妹五人升仙之處。

    舊傳,岩巅架一扁擔,被童取去。

    靈迹顯著,四方取香火保禾者,每歲夏秋絡繹不絕。

    四時煙雲掩藹,一開霁,香爐、獅子諸岩呈現萬狀,真一山中蓬壺。

     蓮花岩 去縣五裡。

    狀如蓮花。

     瑞龍岩 二十四都。

     通天岩 崖壁峻絕。

    山半一巨石,橫跨如梁。

    由石梁行過,僅容二人闖首而入。

    其中夷曠,泉石幽潔。

    石梁後阻高山,因而為門。

    其山如窦,仰天而見。

     蘇岩 直起千餘丈,土人郭氏依岩架層樓,遙望如神仙居。

    岩中有石龍頭,吐水注石穴中,各滴乳。

    并近岩一池,方廣可一畝,鱗類多夥,惟鲫差大。

    每三歲水遽紅,而魚辄死。

    上二岩,四十一都。

     官寨岩 二十七都。

    舊為寨,岩石峻絕。

    幽花異草,四時芬馥。

     壽春岩 二十七都。

    大湖主簿賴朝勝創立,男、主簿賴士孚重修。

    築亭榭于其上,中有雙龍書舍、登雲閣、環翠樓。

    峻岩怪石,奇花異卉,不可勝紀。

    遊玩者輕千裡而至,諸名賢題詠甚多。

     天寶岩 在四十一都庵坑。

    形如傘蓋,有小庵,有大庵。

    庵火廢而基存,甚寬敞。

    今移下,狹小不稱矣。

    前對高峰,即石峰。

     洞 曹岩洞 即龍水洞。

    二十七都。

    曠空可容千餘人。

     赫靈洞 二十九都。

    一名真陽洞。

     雲峰洞 二十四都。

    上坪馬仙行宮,高與雲齊。

    縣之龍山。

     新庵洞 百丈岩之背。

    洞口兩壁峭立,中路如削成,而岩千狀,舉目應接不暇,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