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地理志

關燈
山川 山 栟榈山 治北二十裡,多産栟榈木,故名。

    宋左正言鄧肅讀書其中,自号栟榈居士。

    舊傳,神仙往來其間,峰巒岩岫不可勝數,神刓鬼劃,高下相屬,煙雲出沒無時,草木蒙茸,四時一色。

    宋李綱嘗目為小武夷。

    天柱峰與獅子岩并聳,百餘丈如削。

    射垛峰,昔仙人射于降仙台,以此為垛,明道中,耕者嘗得數十石箭于台側。

    觀音岩,在野雲洞側,石壁萬丈。

    集仙岩、頭陀岩,昔唐裴頭陀創庵而居。

    野雲洞,雲霧吐吞。

    降仙台,在山之上,一石高平如台,舊傳仙人降此;台下石室,棋局界畫分明,有黑白數子;左右有爛柯石,可坐。

    步雲台,走馬埒山絕頂,覽廣而砥平。

    相傳,仙人走馬其上,蹄迹尚存。

    銅盤澗,流十餘裡,潴而為潭,泓渟涵碧。

    接仙橋、天池,在山之上,廣裡許,澄徹不涸。

    金剛石、寶蓋石、試劍石、天威石、樂音石,中空,扣之則響。

    俱栟榈之奇勝也。

    李綱詩曰:“栟榈百裡遠沙溪,水石稱為小武夷。

    列岫籠煙紅削玉,澄潭浸月碧生漪。

    猿猱飲水連修臂,修木連雲擁老枝。

    天下幽奇多僻壤,直疑造化惡人知。

    ”又,陳偁詩曰:“昔年曾入武夷山,今日栟榈仿佛間。

    仙子不知何處去,漫留蹤迹在塵寰。

    ” 東山 城跨其上,縣脈之所入。

    宜栽樹,不可使童。

     東華山 城中日出即見,故名。

    有庵,今許倫重建。

     文筆山 縣東南,巽位。

    形如卓筆,因築寨。

    近修起。

     金星山 縣西,兌位。

    形如圓金,關兩溪水口。

     南山崎 縣西南,坤位。

    形如大将之旗,卓然而立。

     龍鳳山 縣西北,乾位。

    綿亘高大,峙于縣背。

     登雲塔山 縣南一裡。

    一塔淩霄,與學宮對峙。

    舊塔被毀,知縣王廷繡重建,知州蕭時中為碑記。

     天鬥山 山高峻,頂凹下,廣可五裡,狀如鬥。

    山陰一石穴,名風穴;一洞,名雲洞。

    每雲冒,山即雨。

    石窦有一石龍,界風穴、雲洞之間。

    石磴險巇,人迹罕到,惟樵者攀緣而上,得觀頭角鱗介之異。

    上有白雲庵。

     莊山 大坪山 縣南二十裡。

    中有陳氏祠庵。

     大龍會山 山高峻,群峰簇聚,如龍會然。

    二山在二十四都。

     吉山 吉溪傍。

     天台山 二山,縣西南,二十九都。

     寶山 四十都。

    産鐵礦最佳,因名。

     雪山 四十一都。

    通天岩側,與獅子峰對峙。

     瓊山 黃甲山 白岩山 石羅山 萬山中突起七大峰,次第排列。

    面西有洞口,可入人,深不能窮。

    中有竈,人傳為前時避亂于此。

    此四大山,俱四十一都。

    能化為人,助軍破賊,而不受賞。

    後求其處不可得,止四山名。

    今四時祈禱,皆請四山之神。

     馬峰山 二十八都。

    其山圓峰插黛,旁一山似馬,進士蘇信居其下,因号焉。

     荊山 二十六都。

    山如三台賜帽之狀,四時青翠,有五色可愛。

    宋進士餘授祖居,故稱餘荊山雲。

     峰 大秀峰 縣東北,艮位。

    巍然秀拔群山。

    一名真陽山。

    旁有雙峰,号雙飛蝴蝶。

     卓筆雙峰 去縣五裡。

    雙峰并聳如卓筆然,中有小峰,知縣林孜讀書其處,因号三峰。

     羊角峰 二十四都。

    遙望如羊角然。

     翠竹峰 二十六都。

    宋秘書少監陳世卿居其下,有師古堂焉。

    詩曰:“師古堂前酒一樽,共談時事出孤村。

    臨期上馬無他祝,多買詩書教子孫。

    ”“翠竹峰前是我家,歸來重整舊生涯。

    煙霞尚有留人意,可奈門前驷馬車。

    ” 獅子峰 四十一都。

    形似獅。

    與雪山對。

     合掌岩 在鬥山上。

     嶺 黃田嶺 二十八都。

    抵龍岩、大田二縣界。

     大望嶺 二十八都。

    抵甯洋縣界。

     新嶺 二十六都。

    上有小庵,永、沙分界。

     梨子嶺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