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三 藝文五

關燈
書 答李杭書 〔宋〕楊 時 良佐足下:某愚不知學,未足以窺古人之大體。

    凡平居毫聚铢積而僅有之者,皆陳腐熟爛,無以誇示流俗。

    故膠口自絕,不敢辄出一語,與時相聞。

    犬馬之齒已衰矣,而碌碌猶無聞焉。

    蓋孔子所謂不足畏者,宜士大夫之所笑、背而去之也。

    足下乃過自貶損,若有求于不肖者,其所稱道,語皆過情,雖名世有不敢當者。

    憔僥之童,付之以千鈞之重,非其任也。

    故捧讀,愧汗踧踖不甯者累日。

    雖然,某則陋矣,而厚意不可以虛辱。

    昔嘗聞先生長者之馀論,試一言之,足下自擇焉。

    夫今人與古人之學異,來書論之悉矣,此不複道。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

    ”舜、跖之相去遠矣,而其分乃在乎善、利之間。

    則為堯、舜者,亦力于為善而已。

    顔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論顔子之學,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此古人之用力可考而知也。

    夫聖人,人倫之至也,豈有異于人乎哉?堯舜之道曰孝弟,不過行止疾徐而已,皆人所日用,而昧者不知也。

    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日出而作,晦而息,無非道也。

    譬之莫不飲食,而知味者鮮矣。

    推是而求之,則堯舜與人同,其可知也已。

    然而為是道者,必先乎明善,然後知所以為善也。

    明善在緻知,緻知在格物,号物之多至于萬,則物蓋有不可勝窮者。

    反身而誠,則天下之物在我矣。

    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凡形色具于吾身者,無非物也,而各有則焉。

    反而求之,則天下之理得矣。

    繇是而通天下之志,類萬物之情,其則不遠矣。

    夫入德之門有宜先傳者,有後倦者,其序不可誣也。

    若灑掃應對,則門人小子所宜先傳者,苟于成人而複使為之,則或倦矣。

    然聖人所謂性與天道者,亦豈嘗離夫灑掃應對之間哉?其始也即此而為學,其卒也非離此以為道。

    後倦焉者,皆繇之而不知者也。

    故曰: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某之所聞如此,足下試思之如何?老倦艱于執筆。

    辭不逮意,幸亮之。

     答胡康侯書 〔宋〕楊 時 聖學不明,士志于道者,往往汨于世習而不知,雖英才異禀,卒能自拔于流俗者,無幾也。

    某嘗私竊謂,學者之視聖人,其猶射者之于正鹄乎?雖巧力所及,有遠近、異否之不齊,未有不至于正鹄而可以言射者也。

    士之去聖人,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所造固不同,未有不同乎聖人而可以言學也。

    譬之升堂奧者,必得其門而入乃可,至過其藩,望望然去之,則終身不能至。

    然所至學非難,知所以學為難。

    某愚不自量力之不足也,妄有意焉。

    思得朋遊其學,左右提掖,觊獲一至其藩。

    乃今得康侯,蓋知衰老之有望也。

     上周中丞乞歸葬孟節婦書 〔明〕楊 昱 天下之事,衆見不然,而一人獨切于中者,可言之君子之前乎?曰可。

    曰何也?君子能盡天下之情,時或察而聽之。

    天下之事,勢若難行,而至理實無所背者,可言之君子之前乎?曰可。

    曰何也?君子能通天下之理,時或與而從之。

    是故事君欲依敵國,衆見不然者;然母為人執,則方寸亂矣。

    此所謂一人獨切于中者。

    故徐庶能言之,昭烈能察而聽之。

    刑案已成,而欲有更張,勢若難行者;然父陷非辜,則身可代矣。

    此所謂至理實無所背者。

    故缇萦能言之,文帝能俯而從之。

    漢文、昭烈且爾;況今讀書明道,躬行實踐,通天下之情,達天下之理,尤有出于二古人之君子哉。

    此昱所以區區之私不敢不一言之也。

     昱有叔祖母、旌表節婦孟氏,頗有婦德,絕無生育。

    昱自斷乳食,藉彼鞠育,幸至成人,顧殊恩之難報,歲月之不待也。

    故叨鄉薦後,勉受今官,意圖奉養,不期命與志違,僅得龍南。

    複思驚疑之地非安養之所,故不得已留妻子代養于家,而孑身來任。

    時孟年已七十有九,含淚相送,以死為決。

    此後,歲時寄音緻物,惓惓以不得一晤為恨。

    昱之感此,遐想衰容,恐難重覩,亦未嘗不于邑失聲、涕泣沾衣也。

    意謂來秋例得會試,假便早行,或獲一省。

    不期以今年八月二十二日終于家,壽八十有二。

    九月二日訃到,昱創聞,哀毀欲死,久始複生。

    時欲棄而去之,顧勢有未能,義亦未安也。

    繼欲将前情上陳,乞一便差,撫棺痛哭,以盡此情,而方承委署縣,百務繁冗,無可代卸,兼思先已禀辭,未蒙批示,自懼煩瑣,故爾不敢。

     今幸本縣知縣已到,印信、倉庫、文案、獄囚俱已交割明白,故敢披肝瀝膽一陳下悃。

    昱始興此念,即以謀之一二達事,鹹曰:姪孫之與叔祖母,服止小功。

    近制,在官者聞期功之訃,不過寬假數日,此時法也。

    禮曰:大功誦可也。

    大功既爾,小功可知,此古法也。

    是今古之制,小功俱無奔臨之禮矣。

    又曰:人臣服官,當守法事事,位尊者固不得以法之所無者以與人,位卑者亦不得以法之所無者望于人。

    子今所言,皆法制所不載者。

    又曰:受一命之士,不得以擅離所職。

    又曰:一老婦之死,不足以上幹尊聽。

    昱聞此數言,中止者蓋旬日矣。

    竊又深思而為之釋曰:事之在天下,有理、有法、有情。

    法制之該者有限,情理之運用者無窮,故宜于此者或戾于彼,可于甲者或否于乙,惟善于應者,必能斟酌較量,使之并行而無或悖也。

    其曰:小功無奔臨,姪孫于叔祖母服止小功,蓋指叔祖之有子孫,姪孫之不蒙其養育者也。

    若孟之于昱,拊摩鞠育、長養教訓,無所不至,實與有生成之功。

    禮曰:報生以死。

    是古制亦當緻隆矣。

    律有慈母喪如母服。

    茲雖不得正慈母之名,實有慈母之愛,是今制亦可旁通矣。

    漢魏以下,非所親而受恩之渥辄有加服,載在信史,未可枚舉。

    昱獨不得效其一二耶?且孟再無以次可恃之人,生而心之所望者,惟昱;死而靈之所依者,惟昱。

    今值此大故,顧乃貪戀薄祿,忽忘大恩,竟以小功親視之而不一臨,則昱之忍心薄德,铨曹固無所庸其人。

    傷和、召災,變故之生,實由茲而感也。

    其曰:人臣服官守法事事,位尊者不得以法之所無者與人,位卑者不得以法之所無者望于人。

    蓋指有關國體之重,出位要請之私。

    苟事無大害,根于人心,原于天理,可以厚風俗、資政治者,雖不載在律令,下以公言之,上以公與之,未見遽為廢法也。

    且生殺者,莫大之重柄,今天子尚以付之軍門,使酌而行之,以綏黎庶。

    揭此較彼,不啻千百十一,孰謂此反不可專耶?其曰:一命之士,不得擅離所職,似也。

    但今教官以收書講理,動得越境差遣;況昱家在長汀,抵贛僅五百餘裡,往還甚疾,亦所撫境内,假便一行,豈為不可耶?又聞之,教人以身為之本,使忍心戀位,雖朝詩書、暮禮樂,徒為資僞飾奸耳!誠能不虧此心,雖暫撤講事,學者仰之,或未為無助焉。

    其曰:一老婦之死,不足上幹尊聽。

    餘則斥其非矣。

    竊窺執事撫綏部屬之盛心,雖一草一木,鹹欲使遂其生,況能守貞節、緻旌典如孟者,忍吝勢得專理可通之一差而不使之得葬耶?區區之私,竊謂此亦所謂衆見不然而一人獨切于中者,勢若難行而理實無所背者也。

    傥能留神省覽,權其理,準其法,原其情,俯而與之,哀而從之,假一便差,寬限旬日,俾得歸,少盡寸私,即複任供職,不惟孟得暝目九泉,昱沒齒感德,凡撫下軍民聞之,亦将激勵仰化矣。

    情郁于中而詞多重覆,哀心未平而語欠修潤,幹渎嚴威,不勝恐懼之至。

     答李元仲書 〔明〕魏 禮 一别二十年,相聚四五日,此如操勺米以療饑,其何能濟,然而猶得不死也。

    伏審手教,補缺陷之語,所謂人定勝天。

    讀先生文,處丙丁之際,想見其行事,誠有得于勝天之學力,彌深歎服也。

    人定勝天雲者,非必靳如蠡之勝越而滅吳;文文山之屢起屢踬,陸秀夫之負帝入海,皆勝天也。

    爾時,更省江甯胡星卿先生書雲:自世俗視之,遂謂尊家多難;自愚論之,一時何得有此奇特事,家運正好,萬勿自疑也。

    胡先生亦行年八十六矣。

    二老之言,若合符節。

    廉頑夫、立懦夫志,仆其敢自委乎?因思夫天之于世,靡弗缺陷也。

    仆惟不能自處其不缺陷,遂緻兩兄、兄子之喪奪,成大缺陷。

    使宜于不缺陷時自尋處其缺陷,留不盡之意以還造化,拟于古人三瓦不陳之義,蕲毋至天之思缺陷我,或者猶未若斯之酷也。

    庖丁善刀而藏,是以解數牛而刃若新發;顔阖之禦,使脫辔轫輪而止則車不敗。

    然則吾既能自處乎缺陷矣!是天可以不缺陷我,天且不得而缺陷我也。

    或者其亦所謂人定勝天之道乎?原二老之指,其能不悖矣乎?《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未有不變通而能久者,四時之序是也。

    登高不止者,其墜必創。

    故曰:為道損,損而又損,以至于無。

    此非獨為道也,禦世之勢亦有然矣。

    仆勉思宅心退讓,尋其理趣,以折平日虛驕之氣。

    先生審天人之故,知始終之行,願嘗有以教策之。

     呈郭令君詳免衛官書 〔明〕李世熊 竊惟天下大勢,莫不治于安靖,而亂于苛煩。

    兵興以來,民情搖沸。

    願治者多,喜亂者亦不少。

    靜攝之,猶虞其擾;騷動之,必生他變。

    别境未詳,隻如泉上下裡,由丁亥迄丙申,四躏于流寇,一困于大兵,瘡痍未起,呻吟未息。

    自明公下車以來,敷政寬大,雞犬不驚,祥風所煽,強暴化其九,逋債輸其入,太平之風,指日可俟。

    乃本月内,忽有汀州衛官王,行牌給示,張挂本裡,内有臨鄉招撫、編甲、團練、開墾等目,循名似美,舉行必乖,請言其弊。

    凡言招撫者,必嘯聚負嵎,梗阻王化,或誅剿餘孽,負罪憚歸,故招使從順,撫之安生。

    本裡四民就業,奉公惟謹,試問“招撫”何為?又男耕女績,勤踰諸鄉,野無不辟之田,又無不墾之土,試問“開墾”何處?若編甲一款,縣幕、縣捕,歲歲舉行,裡無漏戶,戶無漏丁,重複“編甲”何事?至于團練一款,不便多端,村民嘻嘻耕鑿,無故聚談兵甲,習不仁之器,商殺人之事,名既不祥,機似倡亂,其不便一;衛官既無家兵,又鮮工役,勢必召募親随,以壯觀瞻,凡應募,非遊惰之最,必奸黠之尤,一附兵籍,百肆狐威,于是逆奴脅主,狂子背父,名曰從兵,實乃盜薮,其不便二;衛官不能躬親步伍,手自教習,勢必佥點練總,以長什伍,十夫之長,必佥殷實之戶,饋謝主将,練總必有常儀,取償細民,練總必多科派,蠶食紛紛,将何紀極?其不便三;既稱奉上操演,必須編民供給,聽練者失業,幫練者竭财,其不便四;設或操演成營,勢必自為黨類,氣習漸驕,望門坐食,侵漁克剝,挾私報怨,宗老鄉耆,睨不敢問,公差長吏,抗不得拘,空拳群狼,白噬乳赤,其不便五;且鄉鄉相接,隊隊相穿,狡猾之雄,從中複自為頭目,一卒通報,群鄉應響,把持武斷,勢侔郡縣,圖治不足,釀亂有餘,其不便六。

    若謂保甲良法,祖述自昔,然自安石迄今,悉鮮成效。

    在彼寓兵于農,議者猶雲煩瑣,今若增設衛官,耑行此法,竊恐禦敵則如羊見虎,擾鄉則如虎劘羊,但有百害,必無一利。

    伏惟明公愛民如子,惟恐其傷。

    教民彊梁,不如教以禮讓;養民客氣,不如養其元氣。

    無事而生事,不如有事化無事。

    懇賜申詳,特免衛官臨鄉一意,與民休息,太平關紐,端在于此。

    冒昧陳悃,仰祈繹察。

     答汀州李太守書 〔明〕李世熊 人非木石,肯厭榮名?不幸命與時違,遂嬰痼疾,支離待盡,永謝風雲。

    某患病緣由,前呈已悉,複蒙大谕,有“人望、養高”之稱,有敦趨赴府之命。

    盛朝折節禮士,鳳麟悉網,庸瑣如某,猥辱眷注,捧讀來教,感激涕落。

    某早歲濫竊虛名,實無一長可錄。

    弄筆潑墨,童稚所能;九踬場屋,鼠技已見,有何實學敢稱人望?晚遭天刑,藥石自救。

    前故輔黃道周、都察院何楷、禮部尚書曹學佺交章薦舉,皆以翰館相待,某鹹稱病力辭。

    及序應恩貢,催趨廷試,某亦引疾不就。

    鄙懷硁硁,明識共許,非至今日方托病為“養高”也。

    且多口橫傷,瘡痏滿體,揆厥所由,亦緣人趨炎而某守賤,人走利而某守貧,人逐市朝,而某臥窮壑,人附權勢而某侶缁衲。

    是以冰炭互形,跖、夷相憎,彼疑此有異志,猶此疑彼有穢腸也,自非太虛朗鑒,何能洞徹表裡?惟是賤足苦痺,不任扶持;誤觸動搖,痛淪心髓。

    若複颠踬三百餘裡,登涉怔忡,氣血下陷,心膽離堕,立見斃傷,仁人宥物,想不忍聞。

    伏惟恕此慢違,置其邱壑,某茹草飲水之日,悉肉骨起死之年矣。

     答伍象新書 〔明〕李世熊 寄示連山碑文,事之來曆無所加于舊志,隻“東晉”二字,來曆不通。

    正統間顯迹,已詳唐世濟記中。

    仆已節采于稿。

    但沙、尤寇難,以汀州推官王得仁提兵來援,賊方解散。

    得仁追賊至蓋洋,複大敗之,方欲搗賊巢,而得仁以勞瘁死。

    今汀州忠愛祠即祀王公也。

    舍得仁不誦,而言神功,真齊東耳。

    仆采節唐記,亦聊以塞俗目,非本意也。

    神果有靈,則正德間破城,縣令身撄其毒,以賄獲脫,神此時安在哉? 與彭躬菴書 〔明〕李世熊 自兄入洪都,久失教言,竟歲惘惘,如盲人失導也。

    舊臘承邑志之任,初謂蕞爾彈丸,人物鮮少;踵事增華,實無難事。

    不謂頭緒紛然,幾無下手處。

    正如修宅者,妄意換舊添新,規模易就,豈知一撤舊材都為棄物。

    榱棟杗桷,徹頭料理,乃匠手既拙,物料又艱,間架茨墁,究是田舍而已。

    且因此一事,酬接如蝟,多以違情悖道之談,強相聒絮。

    山居閉門,既久不知世法變怪至此;忍性承受,終是渾合不來。

    譬諸忍痛,初亦齧被噤息,久不覺發聲長噫也。

    既念老憊餘息,縱然滑似脂、轉如圜,煉成此副伎倆,将向何處施用?仍舊疏簡,聽人指摘而已。

    總由少習科舉之學,浮氣相高;中經喪亂,多所撄激。

    久之以心如牆壁,為安身立命;到老不脫窠臼,毫無進步處,真慚見先生也。

    聞和公歸自關中,果否?奇男子輕萬裡如竈下,弟直據竈觚為萬裡,不虛過一生乎? 與翁明府、蔣參戎論洞寇書 〔國朝〕邱嘉穗 迩來地方小警,仰荷執事平定安輯,綽有成謀。

    穗叨讬守下,将與父老、子弟共沐弦誦而享金湯,幸甚。

    但以敝鄉任事之人奉公無術,曾不能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