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二 藝文四
關燈
小
中
大
傳
孝子郝九龍傳
鄒守益
先是,虔台王公大捕賊,檻道出臨汀。
贈君遇諸途,叩之,即動色相戒,且唾且罵:“賊奴,何不速死!”賊目攝,潛識姓名去。
越五日,虔台飛票索賊。
時郡守吳公愛大理君秀穎奇拔,十三,補弟子員。
吳公對客,辄呼為小友。
一日,召客不至,召大理曰:“酒美花香,主意卻嫌來客少。
”大理應聲曰:“天空雲靜,月明何必用星多。
”拊掌絕倒,益奇之。
及旦,開捕賊飛票姓名,即贈君也。
吳公大錯愕,曰:“從何處得來?”竟以法嚴,不能出一語相救。
家人親友,以喪禮送。
贈君辭知己,慷慨就車曰:“賊實殺我,惟口;賊不殺我,惟天。
餘素剛愎,以罹此禍,至與賊奴同類,而共囚戮,悲乎!”言訖,叱車者行。
大理君業裹糧走贛三日矣。
時虔台親征湖賊,大理跪水濱叫冤。
虔台命左右翼孺子以進,口陳冤狀。
虔台還視左右,各退去,席稍前,孺子稍進,左右睹其指畫首肯狀。
少則呼從官,給筆劄舣舟以試。
頃間,大語曰:“冤乎,有子千裡駒而父行刼者哉?”已乃召虔太守劉,語之故曰:“果如孺子言,計不能悉阿父面貌,爾其優孟以嘗。
餘三覆在诘朝。
”太守如旨,前後械進,虔台诘以僞者曰:“械系之囚,得無偽乎?”渠帥叩首曰:“無僞。
”再诘三诘如初。
乃大罵賊曰:“此系台中厮役,鳴镝揭竿,如汝口,彼長髯骨立于側者是,面孔不識,他于何有!”賊始伏誅。
其以口成案七人,一時俱得解脫。
召孺子,勉之以歸。
守益曰:“昔缇萦十三上書,謂死者不可複生,斷者不可複續,天子悲惋,至為之減肉刑。
大理十三上書,以明父冤,千載可為比肩矣。
奉欽恤而廷中稱平,與減肉刑何異?”向大理與餘言,猶欷歔酸鼻,非困厄烏能奮乎?兩遭厄廷杖不死,斯有後,于郝氏有以哉。
黃孝子傳 熊為霖 黃孝子文,字雲章,晚号媿庵,汀之上杭人。
四歲而孤,母鄭氏以節矢。
時在提抱,母泣亦泣,母食乃食,蓋天性厚也。
一日,跽請膝前之,曰:“死者能複生耶?”母弗解所叩也,漫绐之曰:“凡柩中謦欬簇簇然,則死者生矣。
”繞父柩沉聽,久而寂然,乃奔号向母曰:“兒父不複生矣。
”哭母亦哭,舉家鹹哭,見者淚下。
六歲,入家塾,誦至《蓼莪》,辄嗚咽不自止。
塾師咤曰:“是兒過王裒遠矣。
”年十三,滴血築父茔,未及封,霖雨大作,伏地恸哭。
忽朗而霁,人鹹稱為孝感,曰:“事偶然耳。
”壯歲,貢入太學,以母老不求進取,家居力孝養,先意承色笑。
耿逆之變,閩、粵倥偬,賴溪鄉人大恐。
奉母命,出粟募鄉勇結砦自固,裡以無患。
其諸赈荒急難,好施助義,類如此。
年七十有四,強健如少壯。
家忌必祭,祭必泣,嘤嘤如孺子。
忽一夕,夢母召與俱,曰:“吾其死矣。
”召集子孫姻舊屬後事,勉以孝友,焚香端坐而逝。
乾隆二年,事聞于朝,朝命旌之,祀于祠,以為敦孝者勸。
忠臣郝九龍傳 周 敘 毅皇帝之五年,逆瑾伏誅。
明年,公成進士,拜大理寺評事。
逆瑾雖誅,錢甯八黨,毒流缙紳,投系诏獄亡虛日。
公居大理,仁心為質,廷中于是稱平,号“郝鐵筆”雲。
十四年,皇上自扁頭關幸榆林。
公引“土木之變”留駕,忤上旨,下錦衣獄。
未幾,有旨南巡。
時甯藩畜異謀,俟隙而動,内外以為憂。
大臣科道,交疏不聽。
公以大理副同不佞十六人,連名疏進。
上震怒,于午門外廷杖,死者若某某。
不佞與瑞卿,俱徼天幸,得不死,乃骨血淋漓,亦不欲生。
獨公時未有子也,谪都察院照磨。
明年,告疾終養。
一歲三舉子,年五十有三矣,人以為忠臣之驗雲。
迨世廟入紹大統,台、院、部、寺交薦,以骨折不任跪拜,始議外補,如長孺故事,強起,臥治嚴陵。
閱五月入觐,天舟進瓜州,棒瘡口裂,血下不止,乃北面稽首曰:“臣生無以報稱陛下矣。
”遂南轅歸。
未幾,竟以瘡沒。
臨訣,屢書“天理”二字于心,以示三子。
嗟哉,餘瑞卿乎!古以忠鳴者不一,有仁而忠者,義而忠者,廉而忠者,智而忠者,得一焉,足以報答朝廷,光史冊,輝映來祀。
持衆美以效之于君,餘心折瑞卿雲。
伊易菴先生傳 黎士弘 甯化之伊為望姓,代有聞人,和平令宗邵先生尤著也。
先生名堯夫,宗邵其字,晚庚号易菴。
九歲能屬文,同舍生有他稿,吝不欲示人,先生一覽辄背誦無遺,塾師驚歎,謂:是郎雖年少,豈久轅下者?補諸生,每試高等。
隆慶間,應拔貢,入大學,闱試數不利,詣選人,得江西南康之星子縣。
縣濱湖,貧瘠為一郡最。
先生詢民疾苦,力為蘇息。
性娴聽斷,郡有大獄,悉以屬先生。
間修複紫陽白鹿洞規,進諸生講業其中,所賞識如胡應台、但條元、但啟元、王俸,皆先後成進士。
以外艱去,星子士民,争肖像祀之。
服阕,補粵東惠州和平。
和平故盜薮,地名象洞,複嶺崇山,界連三省,每盜起,則廣東、福建、江西近邑,皆被蹂躏。
有大盜曾吉,憑險聚衆。
當事議合剿,無成局。
先生謂:用兵須曠日持久,竭财殚貨,賊不時平,民力先盡矣。
忽輕騎挾卒,直抵賊巢。
令卒先傳呼,縣官至,群盜出不意,迎拜馬首。
先生坐定,手指曰:“若等知縣官來意乎?”群盜曰:“不敢。
”先生曰:“若等但據尺寸地,拟抗大師,聚烏合之衆,無數月之糧,官兵合圍,旦夕釜魚耳。
縣官父母心,知若等迫饑寒,誠不忍立視就死。
肯一旦悔過,縣雖文弱,力能丐若等生。
不則,縣官今來,止一騎一卒,一聽若等之所為。
”群盜叩颡,号呼曰:“不敢,我等固知必死。
但上官多不信,言反覆,如公開誠,民等曷敢有二心?指誓天日,不敢負公恩。
”一矢不加,黨羽解散。
終先生任,無有一盜敢睥睨行路者。
方次第上先生功,而先生以末疾求去。
當事難其請,先生卒行其志,緻政歸。
所得士胡應台,仕為漳南道,伏谒階下,執弟子禮。
先生終不以貧故,為故人乞升鬥。
故相晉江李文節公當國,為先生同年生,又雅知先生,欲特薦起故官。
先生力辭免,優遊家食,将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一。
先生坦懷樂易,與人語,惟恐傷之,至事所不可,則義形于色。
所著有《廬山集》一卷,藏于家,教子弟皆有法。
墓在高棟上芝窠。
子姓千指,多業儒,曾孫周笃行能文章,與餘善。
黎士弘曰:觀伊先生撫盜一事,大類孔公镛。
隆慶間,镛守高州,巨盜鄧公長據茅洞。
镛欲詣洞招撫,士民争尼镛行,镛不可。
竟挾四卒抵賊巢,往覆開導,公長遂降。
飯虎飼狼,昔賢所戒,納降如厝火積薪,小不慎遂至燎原,不複可收拾,明之已事足鑒矣。
若孔公與先生者,非信義素結于百姓,又克觀變審幾,而欲身嘗不測,僥倖就功名,庸有當哉?考孔公踐曆清華,仕至少司空,而先生僅以一令終,位不償功,君子有餘歎焉。
嗚呼,法令牛毛,盜賊多有,不驅民為盜已足,化盜為民,我不多見也。
先生足以傳矣。
賴道寄傳 李世熊 賴道寄,字惟中,閩之甯化人。
幼有志節,岸然異凡兒。
父天祚,初為沈陽衛中屯經曆,再移四川行都司甯番衛,卒于番,去家萬七千餘裡。
值番夷叛,喪滞不還,踰年,。
訃始至。
道寄一恸幾絕,已甦,謀迎喪。
宗老哀道寄年少,又道阻夷亂,欲尼其行。
道寄益恸絕,遂變産得百金,留其半以贍二母。
輕裝重趼,披棘入甯番,而橐已罄矣。
國家之制,凡官于邊夷者,存則加俸一級,沒則請檄傳喪。
道寄于是谒布政使鄧公思啟、按察使蔡公守愚,單衰綴絡,骨露衣表。
二公怆歎久之,少進與語,辭吐清華,特為加禮。
再叩所業文,異日投一編,奇采煥爛。
兩公驚歎曰:是足倒三峽之流矣。
時成都有富宦羅一元者,老無子,慕道寄雅才,欲以愛女妻之。
邀蔡、鄧兩公贊其可。
道寄艴然曰:“棄喪者無天,婚喪者無後。
此覆載所不容而羅君獨容之,得無不祥乎?”兩公愧服其言,益相引重,乃為資米長助其歸。
浃歲,扶柩返,毀瘠幾人臘矣。
道寄天性笃摯,而嫡母餘特奇嚴,道寄慮生母黃之失意,于餘也竭力承歡,先意将迎,餘亦忘道寄之非己出也。
他日,黃稍忤餘,道寄辄長跪奉杖,代母受責,餘雖嚴急,亦持道寄涕簌簌下也。
是時,道寄年将艾矣,其孝謹如此。
兩兄不治生,所分産罄于狹斜,負債不償。
道寄辄罄己産償之,無幾微見顔色。
及兩兄繼沒,孤皆襁褓,道寄又撫之如己子,宗黨稱之無間言。
與人交,始淡穆,不得親;久之,亦不可得疏。
對先達名貴無降色,對等夷庸碌亦無慢色;故或以為狂生,或以為長者。
生平無造次之容,凡以利害窘猝告者,道寄辄漫應曰:“是何難”,告者愕其迂緩也。
已而,條分絲析,卻開理解,竟亦如所雲。
性喜劇談,塗聽瑣屑事,才出道寄口,鋪敘斐然,如讀《虞初》、《夷堅》,欣爽聞見也。
其為文涵負生蓄,移瞬盈楮,若百川灌河,兩涯無涘。
道寄既自負高才,思有所試于盤錯,往往遇事策奇,攬仇思快,揮金不惜。
久之,連踬鎖闱,家益衰落。
旋值甲申、乙酉之變,哀憤抽裂,悉發為詩,其于兩京淪陷,将相屈辱、宮阙傾夷,及反戈噬主之事,灑血抒懷,竟無忌諱。
每一詩成,反覆悲吟,繼以涕泣,泣已複吟,函緻百裡山中人共讀之。
苦戚傷生,奇病交作,竟郁郁死。
嗚呼,其可哀也已。
黎振三先生傳 〔國朝〕黎士弘 先生諱有綱,字振三,生而奇偉,通眉虬髯,肌膚如玉雪。
七歲就外傅,性跅弛,不受繩束。
先王母每相對飲泣,使人誦“寡婦之子,勿與為友”以諷之。
先生感慟,悲切不欲生,以指爪劃胸,血淋淋滴襟袖,先王母抱之大哭。
遂由此折節讀書,期以顯親揚名,使人謂孤兒終能成立也。
年十六,補博士弟子,十九,饩于二十人中,丁卯闱卷,得而複失。
當戊辰、己巳間,中外多故,流賊群起,數破縣邑。
又歲承平久,人不知兵,所遣将弁皆纨袴子,禦敵辄走死。
郡縣長吏往往陰賂賊金帛,求免逼境上。
先生感憤,上書當事,指陳得失,斥家産得五百金,募死士三百人,欲一出奇當賊。
通國頗笑所為,先生曰:“是人,婢若也,安知大計?”擇日戒師,時觀者如堵。
先生刑牲灑酒,感慨讀誓章,聲色俱厲。
三百人不敢仰視,觀者數千人鹹恐懾,面相觑無一敢嘩者。
人始知先生能軍,非同兒戲也,郡邑藉以無恐,自是先生有知兵名。
時虔撫洪公瞻祖援剿至汀,待先生上賓,欲疏題先生幕下。
先生亦欲以奇節立功名,如傅介子、陳湯博封候爵賞,風從萬裡外,恥從占畢見生平。
先王母意弗善也,乃罷。
所為制舉之言,高華奇麗,甫脫稿即傳寫遍國中,後進小生無不規模刻畫,多因之以就聲名。
學使何公萬化兩試汀,皆置先生第一,評其文曰:“豔如花,熱如火,變幻如風雲。
”人以為定論雲。
繼文望日高,雖處諸生,名譽出公卿上,當事自制府、監司以下鹹願折節為先生歡。
車騎所至,傾其裡巷。
每當秋試,主司皆思得一物色汀南兩生為重。
兩生者,一先生,一則業師李公世熊也,然皆卒不得。
先生既負隽才,謂取功名旦夕,又年少不複自知愛重,日則應酬座客,答四方箋疏,無停晷夜。
讀書常雞三号猶不就席。
先王母令仆婢掩燈燭滅之,曰:“如此日夜疲精力,顧安得長年?”不謂言之不戒,遂竟以勞勚終也。
先生于經史百家之言無不習,詩詞傳注之學無不精,文章意氣、任俠奇偉之士無不友,意之所欲自見者無窮,而卒不獲一酬其志,豈不哀哉?所著有《篁嘯齋詩》、《樓文稿》、《定郡檄畧》行世。
郡守笪繼良樹碣表之,曰:“閩西黎孝子之墓”。
熊 超 傳 〔國朝〕黎士弘 熊先生諱超,長汀邑諸生也。
不以諸生著,而以酒名。
鄉曲中,舉先生氏号,有弗識者;問“熊三”,必則人人能言之。
蓋先生日必飲,飲必醉,醉必罵也。
先生既才高昵于酒,因酒廢學。
及失意,益縱酒不休。
一室所存,斷簡、深杯而外無長物。
性既簡傲,不偕時俗。
晚教授于鄉,為童子師。
日令上酒三升,坐破寺中,命盞飛觥無停晷。
當大醉,尋茂樹流水所在,橫肱倒臥,捉牧牛厮養強與深談。
又命其徒走石、揚沙、浴水、彈雀、拳擊、坐罵以助其酣。
或睡芳草中,通夕不返。
其題壁有“廁穢場中堪飲酒”一語,馀不多見,亦足以知其結想之無聊矣。
先是,先生不得于邑令,會學使者至,邑令陰緻其罪,将陷不測。
學使奇其文,竟置第一,令适從道上聞試案揭,問首者誰,先生馀酲沾瀝,攘臂前進曰:“猶故狂生熊某。
”令甚銜之,先生亦不顧。
先生平時無一交友,僅一賣菜傭、一日者往返最密,每夜必盡日中所有為先生歡,雖風雨不辍。
一日,醉撫其背曰:“熊超,熊超,不死則中,不中則死。
吾與若何為者?”各瞪目注視,或笑或哭。
旁舍生鑿壁窺之,終不知其所語何等也。
末年當以明經出仕,然先生已無意于斯,病且革,不及他語,惟取素所快書焚床下,浮白數舉而卒。
今其墓在某處。
嗟夫,先生生嘉、萬間,天下太平,無憂患攻心,而又以文章名郡國,其才可以自見,而竟以酒死,豈無功所謂終身遊其地而不返者耶?抑豈有所讬而逃耶?其死之五十餘年,後學黎士弘聞其事而為之傳。
童日鼎傳 李圖南 童諱日鼎,字玉铉,号我梅,以歲貢任壽甯學訓。
父僑寓于浙之開化,因生其地焉。
八歲出就外傅,俨若成人,日授千言無遺。
及成童,淹貫經傳。
年十六,督學使者按臨衢州,或勸之即就浙試,對曰:“宋李君行先生,有虔州門人,欲貫開封籍赴試,君行先生責之曰:欲求事君而先欺君,可乎?吾閩人也,敢冒浙籍為欺哉?”越明年,歸閩,果補博士弟子員;又明年,饩于二十人中。
乃往浙省親,則父已為小人所陷,系于邑獄矣。
匍匐泣訴于令,不聽;請以身代,不允;有告以金贖而後可者,爰徧鬻衣衾、書籍,不足以厭其欲;無已,自鬻,為同鄉人傭,以益之,父獄始得脫。
扶歸,跋涉二千餘裡,備極勞苦。
是時,去鄉井已數十餘載矣,故廬數椽,燼于寇燹,遺田數畝,并于他人。
一旦歸,無寸土之業,賃屋一間,半以安寝榻,半以置庖廚。
出而傭經,入而執爨,竭力奉養二人。
而父與二三父老弈棋譚笑,日臥醉鄉中,若不知其為貧人父也。
甲寅閩變,耿逆遣人召之。
夤夜,偕父母、妻子以逃。
适郊野多虎患,家人難之,欲待旦而行。
曰:“旦則避之不及矣。
”遂去,匿于四堡裡山中。
僞将劉應麟迹得之,械系汀城已半年。
有同邑張乾闇者,仕于僞者也,屢勸受職,不應,知其堅不可折,因為釋。
及歸,而發須皓然如老翁,時尚未四十也。
五十膺歲貢,六十九授壽甯訓。
壽甯僻在萬山中,土俗瘠薄,士習固陋,知之者鹹為之惜。
慨然曰:“官不擇地,訓豈負人。
”甫莅任,即召諸生而告之曰:“某奉命訓導斯學,顧名思義,是宜為訓為導,位卑亦不可曠,祿薄亦不可苟。
今與諸生約,每日講四書五經,三八之期會文,朔望宣講聖訓。
某雖才淺學疏,願作他山之石。
”嘗訓諸生曰:“學者于道德、經濟、文章,三者缺一不可。
三代以下,譚道德者,語以經濟、文章,或未之逮;負經濟才者,未能本德以為治;擅文章名者,又多遺道以為言;不及于古遠矣。
”又曰:“制藝為國家取士之法,即古所謂敷奏以言者也。
體聖賢意思,代聖賢說話,剿襲雷同,胡以文為也?試觀本朝及前明諸名卿钜公所作,其生平之學問,終身之事業,無不可于此見之,非僅為帖括末技也。
”邑拔貢生柳瑃聞知,曰:“是年高德劭之嚴師也。
”率衆尊從,切磋不懈。
壽庠久阙科名,是秋遂有隽者。
于是,壽人亦蒸蒸向學,争自濯磨,無有遠迩,鹹來聽講、會文。
齋署狹隘不可容,爰請于中丞張伯行,将南城外四宜樓廢所祀佛像而祀朱子,名曰“紫陽閣”,而日與諸生會講其中。
又改城内觀音庵為講堂以居之。
莅任未及三載,士風翕然丕變。
壽學頹壞已久,謀諸教谕鄭良濟、邑令尹镳,曰:“文廟傾圮,修費浩煩,吾侪捐俸不足以竣工。
城東有巨閣一所,衆建以祀玉皇者也。
玉皇,俗所謂天也。
祀天者,惟天子,士庶祀之,是淫祀也。
淫廟宜毀,即其材以修聖廟,不患于不足矣。
”衆皆懾畏,乃力排衆議,撤其材而用之聖廟,煥然一新。
啟聖祠舊祀文昌帝像其中,而置啟聖神位于側。
見之拂然曰:“文昌帝者,世傳為亞子。
亞子乃道家者流,祀于學宮已為不可,況篡啟聖位乎?且吾人為學有邀福之心,以祿籍功名為急,則已入于小人矣。
”柳瑃曰:“此一舉也,有三善焉。
尊正學,一也;廢淫祀,二也;不費财而足用,三也。
”明體達用之學,微見于此矣。
在壽五載,以疾告歸,歸半載而卒。
學者私谥為“道本先生”。
既卒後十六年崇祀。
沈未空傳 楊玉晖 未空先生沈士鑑,字若水,長汀邑人。
未空,其更号也,初号瘦狂。
已谒其房師沈去疑,公頗疑狂之誇,遂自易未空雲。
未空七齡而孤,與其兄士衡字若玉,就家塾,即已敦摯穎敏,誦課日數千言,未嘗凝滞、有所遺亡。
偶曝父書,得遷史,悅之,遂為句讀、鈔評,反覆耽玩。
塾師弗善也,其舅林笏山公知之,顧獨時時與語古文辭及諸奇快書,若陳龍川、李溫陵,尤儒家所戟手而咋舌者,務益相抽揚,拓其胸目。
未空用是益自信,好愈笃。
既而,與若玉俱以垂髫籍學弟子員。
當是時,沈之執戚與汀知名士,無不啧啧兩沈生者。
未空尤簡淡沈默,不逐時趣,雖小失利,夷然不屑也。
無何,士衡舉于鄉,以為先人讀書之志,藉兄稍慰;将棄襦以究竟學問大事,母林孺人未許也。
先是,居廬嘗毀于火,盡喪曆世典籍,遺茲倉卒出寓書屋,風雨四壁,饘粥不周。
未空益貸錢聚書,如不得已。
當值歲晏,有過之者,見索哄于堂,谪啷于室,方手持一編,若不聞也者。
以是産日盡,家日落,林孺人憐而私憂之。
未空襟度灑脫,獨其事母與兄,能先事承意,既領孺人微指,遂複理諸生業,又且十年。
以思陵之己卯秋試,集會省邸中,無事偶閱諸房考名,至吳門沈去疑,同社大噱曰:“子必隽,是直磁契也。
”未空亦大噱相和,僮仆皆愕眙,不知所謂。
榜發,果壓房卷焉。
蓋于元已危得之,為忌去疑者所尼,而止。
未空于書無所不窺,又深知古人事心直捷簡易之旨,故其學一以王氏為宗,信釋、儒本無二緻,當為文辄不避嫌忌,凡西方化人之言,五宗頓圓之教,楊歸善、周剡溪猶隐
贈君遇諸途,叩之,即動色相戒,且唾且罵:“賊奴,何不速死!”賊目攝,潛識姓名去。
越五日,虔台飛票索賊。
時郡守吳公愛大理君秀穎奇拔,十三,補弟子員。
吳公對客,辄呼為小友。
一日,召客不至,召大理曰:“酒美花香,主意卻嫌來客少。
”大理應聲曰:“天空雲靜,月明何必用星多。
”拊掌絕倒,益奇之。
及旦,開捕賊飛票姓名,即贈君也。
吳公大錯愕,曰:“從何處得來?”竟以法嚴,不能出一語相救。
家人親友,以喪禮送。
贈君辭知己,慷慨就車曰:“賊實殺我,惟口;賊不殺我,惟天。
餘素剛愎,以罹此禍,至與賊奴同類,而共囚戮,悲乎!”言訖,叱車者行。
大理君業裹糧走贛三日矣。
時虔台親征湖賊,大理跪水濱叫冤。
虔台命左右翼孺子以進,口陳冤狀。
虔台還視左右,各退去,席稍前,孺子稍進,左右睹其指畫首肯狀。
少則呼從官,給筆劄舣舟以試。
頃間,大語曰:“冤乎,有子千裡駒而父行刼者哉?”已乃召虔太守劉,語之故曰:“果如孺子言,計不能悉阿父面貌,爾其優孟以嘗。
餘三覆在诘朝。
”太守如旨,前後械進,虔台诘以僞者曰:“械系之囚,得無偽乎?”渠帥叩首曰:“無僞。
”再诘三诘如初。
乃大罵賊曰:“此系台中厮役,鳴镝揭竿,如汝口,彼長髯骨立于側者是,面孔不識,他于何有!”賊始伏誅。
其以口成案七人,一時俱得解脫。
召孺子,勉之以歸。
守益曰:“昔缇萦十三上書,謂死者不可複生,斷者不可複續,天子悲惋,至為之減肉刑。
大理十三上書,以明父冤,千載可為比肩矣。
奉欽恤而廷中稱平,與減肉刑何異?”向大理與餘言,猶欷歔酸鼻,非困厄烏能奮乎?兩遭厄廷杖不死,斯有後,于郝氏有以哉。
黃孝子傳 熊為霖 黃孝子文,字雲章,晚号媿庵,汀之上杭人。
四歲而孤,母鄭氏以節矢。
時在提抱,母泣亦泣,母食乃食,蓋天性厚也。
一日,跽請膝前之,曰:“死者能複生耶?”母弗解所叩也,漫绐之曰:“凡柩中謦欬簇簇然,則死者生矣。
”繞父柩沉聽,久而寂然,乃奔号向母曰:“兒父不複生矣。
”哭母亦哭,舉家鹹哭,見者淚下。
六歲,入家塾,誦至《蓼莪》,辄嗚咽不自止。
塾師咤曰:“是兒過王裒遠矣。
”年十三,滴血築父茔,未及封,霖雨大作,伏地恸哭。
忽朗而霁,人鹹稱為孝感,曰:“事偶然耳。
”壯歲,貢入太學,以母老不求進取,家居力孝養,先意承色笑。
耿逆之變,閩、粵倥偬,賴溪鄉人大恐。
奉母命,出粟募鄉勇結砦自固,裡以無患。
其諸赈荒急難,好施助義,類如此。
年七十有四,強健如少壯。
家忌必祭,祭必泣,嘤嘤如孺子。
忽一夕,夢母召與俱,曰:“吾其死矣。
”召集子孫姻舊屬後事,勉以孝友,焚香端坐而逝。
乾隆二年,事聞于朝,朝命旌之,祀于祠,以為敦孝者勸。
忠臣郝九龍傳 周 敘 毅皇帝之五年,逆瑾伏誅。
明年,公成進士,拜大理寺評事。
逆瑾雖誅,錢甯八黨,毒流缙紳,投系诏獄亡虛日。
公居大理,仁心為質,廷中于是稱平,号“郝鐵筆”雲。
十四年,皇上自扁頭關幸榆林。
公引“土木之變”留駕,忤上旨,下錦衣獄。
未幾,有旨南巡。
時甯藩畜異謀,俟隙而動,内外以為憂。
大臣科道,交疏不聽。
公以大理副同不佞十六人,連名疏進。
上震怒,于午門外廷杖,死者若某某。
不佞與瑞卿,俱徼天幸,得不死,乃骨血淋漓,亦不欲生。
獨公時未有子也,谪都察院照磨。
明年,告疾終養。
一歲三舉子,年五十有三矣,人以為忠臣之驗雲。
迨世廟入紹大統,台、院、部、寺交薦,以骨折不任跪拜,始議外補,如長孺故事,強起,臥治嚴陵。
閱五月入觐,天舟進瓜州,棒瘡口裂,血下不止,乃北面稽首曰:“臣生無以報稱陛下矣。
”遂南轅歸。
未幾,竟以瘡沒。
臨訣,屢書“天理”二字于心,以示三子。
嗟哉,餘瑞卿乎!古以忠鳴者不一,有仁而忠者,義而忠者,廉而忠者,智而忠者,得一焉,足以報答朝廷,光史冊,輝映來祀。
持衆美以效之于君,餘心折瑞卿雲。
伊易菴先生傳 黎士弘 甯化之伊為望姓,代有聞人,和平令宗邵先生尤著也。
先生名堯夫,宗邵其字,晚庚号易菴。
九歲能屬文,同舍生有他稿,吝不欲示人,先生一覽辄背誦無遺,塾師驚歎,謂:是郎雖年少,豈久轅下者?補諸生,每試高等。
隆慶間,應拔貢,入大學,闱試數不利,詣選人,得江西南康之星子縣。
縣濱湖,貧瘠為一郡最。
先生詢民疾苦,力為蘇息。
性娴聽斷,郡有大獄,悉以屬先生。
間修複紫陽白鹿洞規,進諸生講業其中,所賞識如胡應台、但條元、但啟元、王俸,皆先後成進士。
以外艱去,星子士民,争肖像祀之。
服阕,補粵東惠州和平。
和平故盜薮,地名象洞,複嶺崇山,界連三省,每盜起,則廣東、福建、江西近邑,皆被蹂躏。
有大盜曾吉,憑險聚衆。
當事議合剿,無成局。
先生謂:用兵須曠日持久,竭财殚貨,賊不時平,民力先盡矣。
忽輕騎挾卒,直抵賊巢。
令卒先傳呼,縣官至,群盜出不意,迎拜馬首。
先生坐定,手指曰:“若等知縣官來意乎?”群盜曰:“不敢。
”先生曰:“若等但據尺寸地,拟抗大師,聚烏合之衆,無數月之糧,官兵合圍,旦夕釜魚耳。
縣官父母心,知若等迫饑寒,誠不忍立視就死。
肯一旦悔過,縣雖文弱,力能丐若等生。
不則,縣官今來,止一騎一卒,一聽若等之所為。
”群盜叩颡,号呼曰:“不敢,我等固知必死。
但上官多不信,言反覆,如公開誠,民等曷敢有二心?指誓天日,不敢負公恩。
”一矢不加,黨羽解散。
終先生任,無有一盜敢睥睨行路者。
方次第上先生功,而先生以末疾求去。
當事難其請,先生卒行其志,緻政歸。
所得士胡應台,仕為漳南道,伏谒階下,執弟子禮。
先生終不以貧故,為故人乞升鬥。
故相晉江李文節公當國,為先生同年生,又雅知先生,欲特薦起故官。
先生力辭免,優遊家食,将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一。
先生坦懷樂易,與人語,惟恐傷之,至事所不可,則義形于色。
所著有《廬山集》一卷,藏于家,教子弟皆有法。
墓在高棟上芝窠。
子姓千指,多業儒,曾孫周笃行能文章,與餘善。
黎士弘曰:觀伊先生撫盜一事,大類孔公镛。
隆慶間,镛守高州,巨盜鄧公長據茅洞。
镛欲詣洞招撫,士民争尼镛行,镛不可。
竟挾四卒抵賊巢,往覆開導,公長遂降。
飯虎飼狼,昔賢所戒,納降如厝火積薪,小不慎遂至燎原,不複可收拾,明之已事足鑒矣。
若孔公與先生者,非信義素結于百姓,又克觀變審幾,而欲身嘗不測,僥倖就功名,庸有當哉?考孔公踐曆清華,仕至少司空,而先生僅以一令終,位不償功,君子有餘歎焉。
嗚呼,法令牛毛,盜賊多有,不驅民為盜已足,化盜為民,我不多見也。
先生足以傳矣。
賴道寄傳 李世熊 賴道寄,字惟中,閩之甯化人。
幼有志節,岸然異凡兒。
父天祚,初為沈陽衛中屯經曆,再移四川行都司甯番衛,卒于番,去家萬七千餘裡。
值番夷叛,喪滞不還,踰年,。
訃始至。
道寄一恸幾絕,已甦,謀迎喪。
宗老哀道寄年少,又道阻夷亂,欲尼其行。
道寄益恸絕,遂變産得百金,留其半以贍二母。
輕裝重趼,披棘入甯番,而橐已罄矣。
國家之制,凡官于邊夷者,存則加俸一級,沒則請檄傳喪。
道寄于是谒布政使鄧公思啟、按察使蔡公守愚,單衰綴絡,骨露衣表。
二公怆歎久之,少進與語,辭吐清華,特為加禮。
再叩所業文,異日投一編,奇采煥爛。
兩公驚歎曰:是足倒三峽之流矣。
時成都有富宦羅一元者,老無子,慕道寄雅才,欲以愛女妻之。
邀蔡、鄧兩公贊其可。
道寄艴然曰:“棄喪者無天,婚喪者無後。
此覆載所不容而羅君獨容之,得無不祥乎?”兩公愧服其言,益相引重,乃為資米長助其歸。
浃歲,扶柩返,毀瘠幾人臘矣。
道寄天性笃摯,而嫡母餘特奇嚴,道寄慮生母黃之失意,于餘也竭力承歡,先意将迎,餘亦忘道寄之非己出也。
他日,黃稍忤餘,道寄辄長跪奉杖,代母受責,餘雖嚴急,亦持道寄涕簌簌下也。
是時,道寄年将艾矣,其孝謹如此。
兩兄不治生,所分産罄于狹斜,負債不償。
道寄辄罄己産償之,無幾微見顔色。
及兩兄繼沒,孤皆襁褓,道寄又撫之如己子,宗黨稱之無間言。
與人交,始淡穆,不得親;久之,亦不可得疏。
對先達名貴無降色,對等夷庸碌亦無慢色;故或以為狂生,或以為長者。
生平無造次之容,凡以利害窘猝告者,道寄辄漫應曰:“是何難”,告者愕其迂緩也。
已而,條分絲析,卻開理解,竟亦如所雲。
性喜劇談,塗聽瑣屑事,才出道寄口,鋪敘斐然,如讀《虞初》、《夷堅》,欣爽聞見也。
其為文涵負生蓄,移瞬盈楮,若百川灌河,兩涯無涘。
道寄既自負高才,思有所試于盤錯,往往遇事策奇,攬仇思快,揮金不惜。
久之,連踬鎖闱,家益衰落。
旋值甲申、乙酉之變,哀憤抽裂,悉發為詩,其于兩京淪陷,将相屈辱、宮阙傾夷,及反戈噬主之事,灑血抒懷,竟無忌諱。
每一詩成,反覆悲吟,繼以涕泣,泣已複吟,函緻百裡山中人共讀之。
苦戚傷生,奇病交作,竟郁郁死。
嗚呼,其可哀也已。
黎振三先生傳 〔國朝〕黎士弘 先生諱有綱,字振三,生而奇偉,通眉虬髯,肌膚如玉雪。
七歲就外傅,性跅弛,不受繩束。
先王母每相對飲泣,使人誦“寡婦之子,勿與為友”以諷之。
先生感慟,悲切不欲生,以指爪劃胸,血淋淋滴襟袖,先王母抱之大哭。
遂由此折節讀書,期以顯親揚名,使人謂孤兒終能成立也。
年十六,補博士弟子,十九,饩于二十人中,丁卯闱卷,得而複失。
當戊辰、己巳間,中外多故,流賊群起,數破縣邑。
又歲承平久,人不知兵,所遣将弁皆纨袴子,禦敵辄走死。
郡縣長吏往往陰賂賊金帛,求免逼境上。
先生感憤,上書當事,指陳得失,斥家産得五百金,募死士三百人,欲一出奇當賊。
通國頗笑所為,先生曰:“是人,婢若也,安知大計?”擇日戒師,時觀者如堵。
先生刑牲灑酒,感慨讀誓章,聲色俱厲。
三百人不敢仰視,觀者數千人鹹恐懾,面相觑無一敢嘩者。
人始知先生能軍,非同兒戲也,郡邑藉以無恐,自是先生有知兵名。
時虔撫洪公瞻祖援剿至汀,待先生上賓,欲疏題先生幕下。
先生亦欲以奇節立功名,如傅介子、陳湯博封候爵賞,風從萬裡外,恥從占畢見生平。
先王母意弗善也,乃罷。
所為制舉之言,高華奇麗,甫脫稿即傳寫遍國中,後進小生無不規模刻畫,多因之以就聲名。
學使何公萬化兩試汀,皆置先生第一,評其文曰:“豔如花,熱如火,變幻如風雲。
”人以為定論雲。
繼文望日高,雖處諸生,名譽出公卿上,當事自制府、監司以下鹹願折節為先生歡。
車騎所至,傾其裡巷。
每當秋試,主司皆思得一物色汀南兩生為重。
兩生者,一先生,一則業師李公世熊也,然皆卒不得。
先生既負隽才,謂取功名旦夕,又年少不複自知愛重,日則應酬座客,答四方箋疏,無停晷夜。
讀書常雞三号猶不就席。
先王母令仆婢掩燈燭滅之,曰:“如此日夜疲精力,顧安得長年?”不謂言之不戒,遂竟以勞勚終也。
先生于經史百家之言無不習,詩詞傳注之學無不精,文章意氣、任俠奇偉之士無不友,意之所欲自見者無窮,而卒不獲一酬其志,豈不哀哉?所著有《篁嘯齋詩》、《樓文稿》、《定郡檄畧》行世。
郡守笪繼良樹碣表之,曰:“閩西黎孝子之墓”。
熊 超 傳 〔國朝〕黎士弘 熊先生諱超,長汀邑諸生也。
不以諸生著,而以酒名。
鄉曲中,舉先生氏号,有弗識者;問“熊三”,必則人人能言之。
蓋先生日必飲,飲必醉,醉必罵也。
先生既才高昵于酒,因酒廢學。
及失意,益縱酒不休。
一室所存,斷簡、深杯而外無長物。
性既簡傲,不偕時俗。
晚教授于鄉,為童子師。
日令上酒三升,坐破寺中,命盞飛觥無停晷。
當大醉,尋茂樹流水所在,橫肱倒臥,捉牧牛厮養強與深談。
又命其徒走石、揚沙、浴水、彈雀、拳擊、坐罵以助其酣。
或睡芳草中,通夕不返。
其題壁有“廁穢場中堪飲酒”一語,馀不多見,亦足以知其結想之無聊矣。
先是,先生不得于邑令,會學使者至,邑令陰緻其罪,将陷不測。
學使奇其文,竟置第一,令适從道上聞試案揭,問首者誰,先生馀酲沾瀝,攘臂前進曰:“猶故狂生熊某。
”令甚銜之,先生亦不顧。
先生平時無一交友,僅一賣菜傭、一日者往返最密,每夜必盡日中所有為先生歡,雖風雨不辍。
一日,醉撫其背曰:“熊超,熊超,不死則中,不中則死。
吾與若何為者?”各瞪目注視,或笑或哭。
旁舍生鑿壁窺之,終不知其所語何等也。
末年當以明經出仕,然先生已無意于斯,病且革,不及他語,惟取素所快書焚床下,浮白數舉而卒。
今其墓在某處。
嗟夫,先生生嘉、萬間,天下太平,無憂患攻心,而又以文章名郡國,其才可以自見,而竟以酒死,豈無功所謂終身遊其地而不返者耶?抑豈有所讬而逃耶?其死之五十餘年,後學黎士弘聞其事而為之傳。
童日鼎傳 李圖南 童諱日鼎,字玉铉,号我梅,以歲貢任壽甯學訓。
父僑寓于浙之開化,因生其地焉。
八歲出就外傅,俨若成人,日授千言無遺。
及成童,淹貫經傳。
年十六,督學使者按臨衢州,或勸之即就浙試,對曰:“宋李君行先生,有虔州門人,欲貫開封籍赴試,君行先生責之曰:欲求事君而先欺君,可乎?吾閩人也,敢冒浙籍為欺哉?”越明年,歸閩,果補博士弟子員;又明年,饩于二十人中。
乃往浙省親,則父已為小人所陷,系于邑獄矣。
匍匐泣訴于令,不聽;請以身代,不允;有告以金贖而後可者,爰徧鬻衣衾、書籍,不足以厭其欲;無已,自鬻,為同鄉人傭,以益之,父獄始得脫。
扶歸,跋涉二千餘裡,備極勞苦。
是時,去鄉井已數十餘載矣,故廬數椽,燼于寇燹,遺田數畝,并于他人。
一旦歸,無寸土之業,賃屋一間,半以安寝榻,半以置庖廚。
出而傭經,入而執爨,竭力奉養二人。
而父與二三父老弈棋譚笑,日臥醉鄉中,若不知其為貧人父也。
甲寅閩變,耿逆遣人召之。
夤夜,偕父母、妻子以逃。
适郊野多虎患,家人難之,欲待旦而行。
曰:“旦則避之不及矣。
”遂去,匿于四堡裡山中。
僞将劉應麟迹得之,械系汀城已半年。
有同邑張乾闇者,仕于僞者也,屢勸受職,不應,知其堅不可折,因為釋。
及歸,而發須皓然如老翁,時尚未四十也。
五十膺歲貢,六十九授壽甯訓。
壽甯僻在萬山中,土俗瘠薄,士習固陋,知之者鹹為之惜。
慨然曰:“官不擇地,訓豈負人。
”甫莅任,即召諸生而告之曰:“某奉命訓導斯學,顧名思義,是宜為訓為導,位卑亦不可曠,祿薄亦不可苟。
今與諸生約,每日講四書五經,三八之期會文,朔望宣講聖訓。
某雖才淺學疏,願作他山之石。
”嘗訓諸生曰:“學者于道德、經濟、文章,三者缺一不可。
三代以下,譚道德者,語以經濟、文章,或未之逮;負經濟才者,未能本德以為治;擅文章名者,又多遺道以為言;不及于古遠矣。
”又曰:“制藝為國家取士之法,即古所謂敷奏以言者也。
體聖賢意思,代聖賢說話,剿襲雷同,胡以文為也?試觀本朝及前明諸名卿钜公所作,其生平之學問,終身之事業,無不可于此見之,非僅為帖括末技也。
”邑拔貢生柳瑃聞知,曰:“是年高德劭之嚴師也。
”率衆尊從,切磋不懈。
壽庠久阙科名,是秋遂有隽者。
于是,壽人亦蒸蒸向學,争自濯磨,無有遠迩,鹹來聽講、會文。
齋署狹隘不可容,爰請于中丞張伯行,将南城外四宜樓廢所祀佛像而祀朱子,名曰“紫陽閣”,而日與諸生會講其中。
又改城内觀音庵為講堂以居之。
莅任未及三載,士風翕然丕變。
壽學頹壞已久,謀諸教谕鄭良濟、邑令尹镳,曰:“文廟傾圮,修費浩煩,吾侪捐俸不足以竣工。
城東有巨閣一所,衆建以祀玉皇者也。
玉皇,俗所謂天也。
祀天者,惟天子,士庶祀之,是淫祀也。
淫廟宜毀,即其材以修聖廟,不患于不足矣。
”衆皆懾畏,乃力排衆議,撤其材而用之聖廟,煥然一新。
啟聖祠舊祀文昌帝像其中,而置啟聖神位于側。
見之拂然曰:“文昌帝者,世傳為亞子。
亞子乃道家者流,祀于學宮已為不可,況篡啟聖位乎?且吾人為學有邀福之心,以祿籍功名為急,則已入于小人矣。
”柳瑃曰:“此一舉也,有三善焉。
尊正學,一也;廢淫祀,二也;不費财而足用,三也。
”明體達用之學,微見于此矣。
在壽五載,以疾告歸,歸半載而卒。
學者私谥為“道本先生”。
既卒後十六年崇祀。
沈未空傳 楊玉晖 未空先生沈士鑑,字若水,長汀邑人。
未空,其更号也,初号瘦狂。
已谒其房師沈去疑,公頗疑狂之誇,遂自易未空雲。
未空七齡而孤,與其兄士衡字若玉,就家塾,即已敦摯穎敏,誦課日數千言,未嘗凝滞、有所遺亡。
偶曝父書,得遷史,悅之,遂為句讀、鈔評,反覆耽玩。
塾師弗善也,其舅林笏山公知之,顧獨時時與語古文辭及諸奇快書,若陳龍川、李溫陵,尤儒家所戟手而咋舌者,務益相抽揚,拓其胸目。
未空用是益自信,好愈笃。
既而,與若玉俱以垂髫籍學弟子員。
當是時,沈之執戚與汀知名士,無不啧啧兩沈生者。
未空尤簡淡沈默,不逐時趣,雖小失利,夷然不屑也。
無何,士衡舉于鄉,以為先人讀書之志,藉兄稍慰;将棄襦以究竟學問大事,母林孺人未許也。
先是,居廬嘗毀于火,盡喪曆世典籍,遺茲倉卒出寓書屋,風雨四壁,饘粥不周。
未空益貸錢聚書,如不得已。
當值歲晏,有過之者,見索哄于堂,谪啷于室,方手持一編,若不聞也者。
以是産日盡,家日落,林孺人憐而私憂之。
未空襟度灑脫,獨其事母與兄,能先事承意,既領孺人微指,遂複理諸生業,又且十年。
以思陵之己卯秋試,集會省邸中,無事偶閱諸房考名,至吳門沈去疑,同社大噱曰:“子必隽,是直磁契也。
”未空亦大噱相和,僮仆皆愕眙,不知所謂。
榜發,果壓房卷焉。
蓋于元已危得之,為忌去疑者所尼,而止。
未空于書無所不窺,又深知古人事心直捷簡易之旨,故其學一以王氏為宗,信釋、儒本無二緻,當為文辄不避嫌忌,凡西方化人之言,五宗頓圓之教,楊歸善、周剡溪猶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