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二 藝文四
關燈
小
中
大
躍者,獨明眸吐膽,一一于四子題中達之,謂文足系道者,必如是後無愧;苟易吾言,即千驷萬鐘可旦脫緻無庸也。
尤心喜武進鄭峚陽先生,聞其家居,裹糧間關,将有所商。
因之金陵,拜宿陽明祠,晤山陰王元淳。
知元淳佐縣政和,即道武夷,過政和,與究昭靈黑漆之義,頗有所入。
欲乞微祿,少償諸負,以遂初服。
癸未,再下春官,歸所知曰:“天下事不複可為矣。
”未幾京師變,告金陵有擁戴之舉,複欣然曰:“明德固未可忘也。
”繼江淮不守,吳越淪胥,遂郁郁不樂,竟以乙酉十月遘疾卒,僅年四十三。
哀哉!未空賦性樂易,肯施與,勤長養,周旋戚黨,不為矯激、表暴以遂名。
人有過失,未嘗面折,包荒調護,俟其自悟。
蓋藏垢納污、渾涵渟蓄。
雖俗士溷坐,他人拂衣欲起者,未空對之油然無倦色。
卒前一月,猶走柬同社,謂日月迅邁,聚首良難,特舉月會。
會未終而疾作。
居恒宴集,未空必先至晚歸,夜午,猶握手徘徊不忍别。
祖父遺産斥賣殆盡,大半為聚書、為笃友典衣質錢。
于中式後,更無虛日,故其貧乃甚于諸生時。
卒後,妻孥幾無以自給。
生平所著《四書參注》、《理題藏稿》、《孔廟從祀私議》、《論語要篇》及《五七言古》、《近體歌詩》尚存,餘文散帙,頗沒于水。
於戲!尼父有言:“吾見其進,未見其止。
”未空所詣,餘輩尚不能窺其底蘊。
然意若未空者,天如假其年,使得揭其所止之機,景以示人,不當有所興起耶?且未空未生,汀人無知王氏學者,迨汀人稍知有王氏之學,而未空往矣。
優昙缽現,偶爾一時。
哀哀後死,無緣在茲。
悲乎! 疏奏 上欽宗皇帝書 〔宋〕雷 觀 方今大敵内犯,國祚瀕危,支壞扶傾,全在宰相。
前日以白時中尫庸悖謬,從公屏斥,朝野快心。
不意今日宣麻,乃用邦昌,士民失望,鹹謂:邦昌前朝輔相之最無狀者,即今罷去,已為晚矣,今又相之,将焉用哉?陳龜有言:“三辰不軌,擢士為相;四裔不共,拔卒為将。
”今金戈指阙,鐵騎飲汴,豈但“不共”而已?至于熒惑入鬥,兩日相摩,赤光溢散,昏翳四塞,其不軌又甚。
曾不聞宣猷考相,弭變迎祥。
而徒進屍位冒寵之倫,以塞賢路;譬庸醫療疾,而疾已危笃,猶耽視貨賄不忍辭去,待病者之淪沒而後已。
豈不殆哉! 減 賦 疏 〔明〕馬 馴 題為乞恩減賦、救災安民以安國本事。
據湖廣按察司呈準本司簽張曉等關,依奉會同都、布二司等官,親詣被災處所踏勘,得襄陽等府、州、縣、衛、所災傷是實,備将分數開關,各呈相同。
臣複會同湖廣監察禦史吳哲、都指揮使劉斌、左布政使黃绂、按察使徐懷,各親詣被災處從新踏勘。
目擊山居煮葉,水居捕魚,田園如掃,室家若枯,百姓之色,然欲就死也。
臣哺慰者久之,圖所以救饑者未得其便,而武岡、黔陽等縣亂民忽見報矣。
多方安緝,獲渠魁嚴寬等而法殲之,實不覺淚之灑臣襟也。
臣安撫之,有詞曰:“從亂者死無赦。
而将死于饑者,予先計口赈之。
”複奏減今歲應征之糧,而諸郡縣之民始帖然待恩矣。
切念荊楚豐歉,天下因之,況其俗慓輕,多逐目前之利,即富室亦無隔歲之儲。
且關、洛民失業就食者,動以數萬計,谿猺出入,相引為奸,守土者不能一時忘竊發也。
捕之于生心之後,即饷兵恐且不敷,不若寬之于待命之先,且保民,猶有餘惠。
不但百姓信臣,臣可以對百姓。
而荊、襄無難,江、漢安流,國家熙美之休,将與天地同悠遠矣。
今除黃州府黃梅、廣濟二縣,武昌府通城一縣,水渰不多,難準做災外,合将踏勘過,該免稅糧子粒,分數開坐,具本差赍,謹題。
請停止織造内監疏 〔明〕邱道隆 臣聞養民猶養牲也。
養牲者,十羊九牧,驅迫禁遣之,不能不擾,雖日求其茁壯生息不可得已。
然是特牧擾之弊爾。
若今織造差官供應之費,日累數金,誅求之計,時複百出。
蓋聚群羊而絕刍秣,拔毛抉皮,吮血啗肉,暴害烈禍,過于焚溺。
一之已甚,其可再乎。
仰惟陛下神聰四達,聖裁獨斷。
縱惡贻害于織造大監張志聰者,一經論劾,即降旨取回,别請更代。
是陛下救焚拯溺,脫淛民于水火,雖闾閻之下,匹夫匹婦亦歡呼鼓舞,而知所慶幸矣。
臣愚以為,事不慎初,望于懲後。
取回志聰者,固不遠之複;别請更代者,又再誤之幾也。
方志聰始差之時,言官反覆論列,不蒙俞允,緻有今日,往事不足論矣。
不審今之更代者,人品又何似耶?使其賢于志聰,伺接從新,勞費如舊;誅求或減,而供應不容廢。
惡黨或少,而随侍不能無,終未免為牧者之擾,而茁壯生息所由累也。
使其不賢于志聰,貪嗜之初,餍足猶難,官吏重遭淩轹,軍民再罹漁獵,是前門放虎,後門進狼,必拔毛抉皮、吮血啗肉,不至于傷生就死,無有底止也。
陛下銳圖中興,躬示節儉,尚方服用責之守土官員,民不重勞而事自辦。
若以身體之飾贻害于民,孰謂聖明所甘心焉。
況今天下災傷、水火、盜賊日以告報,雖清軍刷卷之差,亦已罷遣。
身事國事本無重輕,誠不可明于彼而暗于此,失于前而不懲于後也。
如蒙陛下往鑒前轍,俯念疲民,乞将織造事宜下部議處,專委浙江布政司及府、州、縣官督造供用,收回更代之命,并查天下奉差官員,有贻害于織造,通行議處取回,以養和平安靜之福,則陛下至仁淪民膏髓中,興盛治成于視掌之間,天下臣民豈勝願望。
上逐佛郎機國貢獻疏 〔明〕邱道隆 臣聞天子為天下之共主,義者賞,而不義者誅執之,天下截然無敢有違越者也。
我祖宗混一天下,尤嚴于義、不義之誅賞。
故滿剌加,雖海外小彞,亦得通朝貢,而诏封其國。
蓋在我固嘉其向義,在彼亦慕吾禮法。
自永樂三年以後,朝貢往來未絕。
近有彞人出佛郎機國者,未知是何種類,辄肆強梁,并吞本國,緻本國王流落海上,遣人赴愬于陛下,蓋望天朝正義示法,為其克複故土,哀痛迫切之情不言可知。
而佛郎機彞人方且明言并吞之故,挾其所有以獻,且為邀我封賞之計。
罪狀明白,在大義所不容,王法所必誅而無赦者。
縱使蠻方事從末減,豈可受納無擇而遽封其國乎?譬之人家仆禦,一旦為外侮侵奪,為主者不能往申曲直,乃從而禮貌或啖之以嗜慾焉,其失義損威甚矣!臣以為,滿剌加之難在所當拯,佛郎機之惡決不可長也。
然此特舉其事理之粗迹耳,若其隐憂伏禍,陛下固得而知之乎?臣嘗備員廣東順德縣知縣,審知本彞桀悍狡詐,習于戰争,自屯門航海而來,戈矛劍戟、铳炮彈射,精而且備。
當時,同事如暹羅等國諸彞見之,垂首喪氣,莫敢誰何。
今之來交通者無他,實以并吞勢強,爰及中國,欲聚貨财與得土地,志固不在小也。
故今稍泊屯門,收藏拐誘子女,招納亡命盜賊,擅立抽分事例,肆無忌憚。
其在此者複聞聽信奸人撥置,欲讨廣東屬地建屋以居。
使此計得行,将來久住延蔓,招集無賴,不軌之謀,蓄而必發,則今日與之地者,乃自決外内之防,擾中國之漸,誠非細故也。
況今天下根本虛空,四方災興疊見,内治不足,釁端易啟。
若複納無義強彞,授之以土,是内有攻心之疾,外益寒邪之侵,軀命殆不自免,豈但謂驅虎狼入雞犬之域,而畜産受其傷耶!伏望陛下遏萌杜漸,下令廷臣集議,将佛郎機彞人明示順逆,卻其貢獻,驅之南歸。
果能還滿剌加封國,恪守本土,許其将來貢獻,一體封賞。
脫使執迷不悛,并吞如故,雖外蠻不煩中國兵力,亦必檄召諸蠻,共聲其罪而讨之,墟其巢穴而後已。
庶幾天朝大義既明,後患自絕,滿剌加得雪其恥,佛郎機之強不義者,無所容于天地間矣。
請宥言官疏 〔明〕劉 佐 臣待罪南台,近接邸報,山西道禦史魏允貞條陳救弊一本,奉旨:“言官建白須顧大體、據實迹,虛心為國,言乃可行。
允貞漫逞私臆,語多過當,姑降一級調外任。
欽此。
”臣竊惟皇上聖德天覆,從谏若流,迩者朝政一新,嘉言罔伏。
即有不知忌諱者,悉從寬宥;何獨于魏允貞所奏,有此處分。
及詳閱允貞條陳四事,其中委有如明旨切責者,罪亦何辭?但臣竊以為,魏允貞言官也。
言官論事,各陳所見,使其言未必盡當,亦宜包容,以作敢言之氣。
蓋天下事,恒懼壅阏不得上聞。
而天威震赫,司言責者,往往以批鱗為慮,非聖明平日寬其觸冒之罪,萬一臨大利害、大事變,誰肯為皇上直言者。
且允貞言雖過當,心實無他,不過欲防微杜漸,以儆将來。
所謂杞人憂天之見,初未嘗有所指,而概疑其為私也。
茲者蒙恩降調,在皇上之心無非少示懲創,使建白者不敢輕率進言耳。
然臣以為懲創者,裁抑躁妄之微權;而優容者,廣開言路之大機也。
今降調之任既下,所以懲創永貞者至矣。
若即從而寬宥之,則懲創之權與優容之仁并行不悖,大小臣工鹹仰聖心之無我,而凡負一得之愚者,皆願進于明廷以自效,豈不休哉!語曰:“主聖則臣直”。
夫臣之直何與于主之聖哉?蓋言之順者,易從;逆耳者,難受。
惟能包容逆耳難受之言,乃為盛德,而益見主之聖明。
伏望皇王務憫愚狂,曲垂恩宥,将魏允貞賜還原職,則仁恩愈廣,言路益開,而聖德之寬洪,垂之萬世而永光矣! 題建永定縣疏 高 明 都禦史 題為處置地方事。
據福建汀州府上杭縣申備,通縣裡老、耆民廖世興等呈稱:本縣所管太平、溪南、金豐、豐田四裡,相去本縣三百餘裡,接連漳州、廣東地方,凡幹辦一應公務,往複動經半月。
又兼地僻山深,人民頑梗,平居則以勢相淩,有事則持刃相殺。
天順六年間,李宗政等聚衆刼掠鄉村。
今成化十四年,锺三等又聚賊殺人。
實因地方寬闊,治理不周。
呈乞轉達上司,添設一縣管理,使公事易辦,強梗知法等因,到院。
臣會同鎮守福建禦用監太監盧勝等看得,民心雖願建縣,未審山川有無相應去處,選差有才識按察司副使劉城、布政司參議陳渤前去複勘民情,相度地勢。
續據各官呈稱:備審上杭縣裡老、人民,萬口一辭,俱言相應添設縣分。
又帶同知縣石塘并谙曉地理術人,親詣太平、溪南、金豐、豐田四裡,萬山稠密,地方窄狹,内有溪南裡第五圖,地名田心一處,山環水繞,地方平坦,南北約有七裡,東西約有四裡,畝畝相連,居民相接,堪以開設縣治。
其地東至漳州府龍岩縣一百四十裡,西至廣東程鄉縣一百六十裡,北至上杭縣一百五十裡,俱各地裡适均,相去不遠。
獨于南至廣東饒平縣二百餘裡,相離路遠,況彼處地名大靖、小靖,頑民節來侵害。
合于金豐裡地名三層嶺,開設巡檢司一所守禦地方。
查得上杭縣總計十裡五十九圖,田地山塘共計二千七百九十七頃九十三畝,除環繞上杭縣裡分不動外,南以溪流為界,今撥溪南、太平、金豐、豐田四裡屬新立縣分。
但溪南裡共該六圖内第三圖在溪北,及太平裡共該五圖,内第五圖與上杭縣相近,拆出溪南裡第三圖、太平裡第五圖,仍屬上杭縣管理。
又,本縣勝運裡一十一圖内第五圖、第六圖又與新設縣分相近,拆出二圖屬新縣所轄。
今計上杭縣共得六裡四十圖,新縣共得四裡一十九圖,具結畫圖貼說,又呈到院。
會同鎮守福建禦用監太監盧勝、巡按福建監察禦史史閻佐,并都、布、按三司署,都指揮同知等官鄭賢等,參看得上杭縣溪南等裡賊情已息,賊黨多擒,其餘脅從之徒盡行招撫複業,與太平等裡民心樂從,立縣實為子孫保家之謀。
萬山中惟田心地勢寬平,可以立縣,足為封疆鞏固之規。
揆之制度,百裡一縣,今約計上杭縣南北該三百餘裡,理宜添縣。
欲于地名田心開設縣治,取名“永定縣”;又欲于地名三層嶺開設巡檢司,取名“三層嶺巡檢司”;又看得本地山多田少民稀,難設全縣,乞勅吏部于舊任廉能相應官員中選除知縣、典史、巡檢、教谕各一員,前來創始。
其醫學、訓科、陰陽、訓術、道會、僧會,待知縣到任以後揀選相應之人,起送赴部除授。
但前項裡分,民多貧窘,又有新招複業者。
今創立縣衙、儒學、巡檢司、城隍廟并鋪舍、醫學等,衙門不取民間一錢一夫,俱會議于别項措置。
木料工價足夠取用,仍令原經手副使劉城、參議陳渤經營整理,分派田糧。
仍将上杭縣四裡一十九圖戶口錢糧割入。
新立縣分屬汀州府所轄。
如此則良善之民有所依歸,強梗之人有所钤束,地方有托,永遠無虞,緣系處置地方事理,未敢擅便,具本專差某親赍,謹題。
請旨。
乞免廷試疏 李世熊 奏為天語崇隆,朽材匪類,曆陳薦舉之非人,乞免廷試以塞倖窦事。
前者輔臣黃道周、都察院臣何楷,題臣文學優裕,堪為文翰散員。
奉旨部覆,旋遇覃恩超貢,臣以病笃在籍,未能赴部。
奉旨:察奏。
今七月初五日,禮部侍郎曹學佺覆奏臣異才博學,尚志辭榮。
奉聖旨:“李世熊宿學,奇才高志,不應科舉,非朕所望。
還著該府、縣官催趨前來廷試,朕将優用。
該部知悉道。
欽此。
”臣奉旨顫悸,背汗流踵。
臣髫年在泮,九踬場屋,鼯鼠之技,敗露盡矣。
非有秘韬潛德遲久,俟今乃彰也。
院臣于臣為布衣之交,輔臣于臣為晚年之師,均以詩文酬酢,微及經史波瀾,荛言見采,遂塵薦牍。
是以時文之才為經世之具也。
至于部臣曹學佺,臣幼誦其文,終未識面,不過熱臣虛名,揣為實學而己。
陛下狥三臣之過舉僮傭為異才,是恃薦舉為得鳥之羅也。
臣愚以為,薦舉非人,臣其一矣。
由臣例之,滔滔皆是也。
敢為陛下曆陳之可乎?陛下登極,恩诏一款,每縣舉真才三人。
臣謂天下中人多,而異才寡,鄧、馮、寇、賈,天下無二三也,況一邑乎?若鄉曲願人,無裨緩急,何取每縣三人充斥仕路哉?自臣所見郡邑舉士,蓋有目不識六籍而冒以宏博之科,夢未見七書而□孫吳之略者。
學官以頹堕之年,識趣卑污;士子以蠅蟻之情,夤膻走窦。
其整身方潔,骨氣冰淩,守令聞名而不識面者,雖老死牖下,無緣登薦剡也。
如是則舉者不才,才者不舉。
臣以為郡邑薦舉可廢也已。
至于藩王、閣部、院寺、台省、監司、方面,各有薦士,非瑣瑣姻娅,則纨绔子弟也。
非眯目素封,則走空神棍也。
今仕籍中,自欽授特簡外,文臣如試主事、試中書、司務、博士、試推官、通判、知縣,不下數百人;武臣如總、副、參、遊、都司、守備,不下數千人。
此千數百人,為陛下撫流民、核軍實者誰乎?為陛下靖山海、清畿甸者誰乎?是千數百人如虛無人也。
紛紛差遣,徒耀飾輿馬,煩苦驿卒;大字名剌,投谒姻鄰,誇炫市井而已。
自奉命以迄複命,逐逐塵途者,臣不知所行何事也,亦苟完套格耳。
原若輩之始進也,酬薦主有例,酬部覆有例,千數百人非數十萬賂不濟也。
然則是朝廷數十萬金錢之實,而得千數百無用之蠧也。
虧損國靈,孰逾此乎!且非徒損國靈也,又壞人心。
為士者,習見故所等夷,猥瑣庸阘,胸不能知古今成敗,口不能道當世利弊,一旦冠蓋赫然,易如反掌;于是富者由徑納賂,貧者建言上策,盡棄本業而嚣然有掇拾軒冕之思,蓋自是士不安為士矣。
為民者,習見屠酤、仆隸、訟師、優卒、遊手失業之徒,手不挽強,股不跨鞍,目不識丁,一旦被服金紫,頭角頓異,以為錦繡猶斂穟也;亦各盡棄本業,而嚣然有攘竊節钺之意,蓋自是民不安為民矣。
士不安為士,則士不可治也;民不安為民,則民不可理也。
下犯上,賤陵貴,利破義,良心泯喪,蕩檢踰閑,則此枝官為之俑也。
且非徒壞中人之心,又以絕豪傑之路。
夫鲵鳅所餌,蛟龍不染其綸;鸱鸢所嗜,鹓雛不吓其臭。
尾瑣者冒進,而破毀廉隅,雖狗窦容身以為榮;自負方雅,即一歲九遷以為辱也。
昔者崔浩,欲屈眭夷為中郎。
夷曰:“桃簡已為司徒,何足以此煩國士。
”夫國士之不忍俯同世士也。
雖以崔浩之材,眭夷猶羞與伍也。
臣安知丘隴之下無泥塗軒冕之士乎?夫圭璧所以寶者,為采之甚難,售之甚钜也。
若圭璧與瓦礫同緻,無為貴圭璧矣。
軒冕所以榮者,為責任甚重大,賢材甚稀貴也。
令軒冕與屣同掇,無為榮軒冕矣。
今陛下有網絡英雄之思,而諸臣為杜拒英雄之事,則薦舉之名為奸貪藉口也。
牛骥同阜,朱粉雜糅,欲使奇士策杖攀附翼鱗,猶以敝冠招田光,蹠财享曾史也。
他不具論,臣舉其大者:永甯王招降閻總,屢立戰功,及糧匮援絕,身陷壘營,生死之義備矣。
陛下追念前勳,錫以茅土,誓如山河,足瞑忠魄。
至其逃将潰卒,如謝某、林某、舒某各保首領,鼠竄偷生,自去年除夜主臣相失至今二三月,尚不知藩主存亡何似。
臣謂此數人者,皆永甯之僇人也。
軍法:隊長戰沒,通伍皆斬,況失封疆、陷主将,尚敢哆口談恢複,偃然自敘其功乎?陛下即委曲使過,貸其誅夷,必使少立微功,乃酬官職,然亦及其身而已。
今乃呼朋引類,每潰将一疏,辄題敘多人,此何為乎?且題敘之人,果系同患同仇,猶可言也;今所援引者,非無賴之青衿,即市井之錢虜,宿夙無澤袍之誼,因緣藉使鬼之錢,指凫指,妄熒聖聰。
不加考課,徑敘清華,臣以為賞罰倒置,斯為極矣。
昔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漢明帝不與,而賜錢千萬。
以戚主為子乞郎而不得,以逃将為市奸乞清華而得之;何古人名器之重,而今獨輕乎?如謂假章服之虛榮,為招徕之實策,臣愚以為戀棧而來者,必非駿馬;鑽穴而從者,必無佳士。
即使人才甚乏,邊疆甚迫,當旁求耿介特立、廉幹有識之士而用之,奈何使诪張無信,進身不端者,連苞引孽,種其苞苴,以穢明廷乎?臣又舉其大者:古者三公不備惟其人,高皇帝罷設丞相,閣臣不得稱相也,仁、宣之代,猶與卿并。
自天順之隆相端萌矣,嘉靖入紹,歸政内閣,三輔鼎承,百辟風偃,蓋自是俨然宰相矣。
今猶昔也,然卒未有綸扉之地,得參十數席者,今陛下龍飛一載,而内閣已三十人。
後此萬年無疆,兩京光複,時會方來,英賢踵出,枚蔔殆将踰于今者。
是一代之間,宰輔幾百人也。
書之史冊,将為駭怪。
夫王者設官,上法乾象,今三台六星、上相次相四星、郎位十五星,亦王官所取儀矣。
宰輔下天子一等,宰輔尊而後天子益尊。
若以調燮陰陽之司,下同錢谷、刑獄之瑣,則三台鬥柄,亦已陵遲矣,何以為巍巍帝座乎?田千秋一言取相,而天下以為笑譏;公孫弘曲學阿世,而淮南比之蒙落。
蓋相臣之難稱任久矣,是以公孫賀涕泣不受诏,李鄘引疾不視事,誠知責
尤心喜武進鄭峚陽先生,聞其家居,裹糧間關,将有所商。
因之金陵,拜宿陽明祠,晤山陰王元淳。
知元淳佐縣政和,即道武夷,過政和,與究昭靈黑漆之義,頗有所入。
欲乞微祿,少償諸負,以遂初服。
癸未,再下春官,歸所知曰:“天下事不複可為矣。
”未幾京師變,告金陵有擁戴之舉,複欣然曰:“明德固未可忘也。
”繼江淮不守,吳越淪胥,遂郁郁不樂,竟以乙酉十月遘疾卒,僅年四十三。
哀哉!未空賦性樂易,肯施與,勤長養,周旋戚黨,不為矯激、表暴以遂名。
人有過失,未嘗面折,包荒調護,俟其自悟。
蓋藏垢納污、渾涵渟蓄。
雖俗士溷坐,他人拂衣欲起者,未空對之油然無倦色。
卒前一月,猶走柬同社,謂日月迅邁,聚首良難,特舉月會。
會未終而疾作。
居恒宴集,未空必先至晚歸,夜午,猶握手徘徊不忍别。
祖父遺産斥賣殆盡,大半為聚書、為笃友典衣質錢。
于中式後,更無虛日,故其貧乃甚于諸生時。
卒後,妻孥幾無以自給。
生平所著《四書參注》、《理題藏稿》、《孔廟從祀私議》、《論語要篇》及《五七言古》、《近體歌詩》尚存,餘文散帙,頗沒于水。
於戲!尼父有言:“吾見其進,未見其止。
”未空所詣,餘輩尚不能窺其底蘊。
然意若未空者,天如假其年,使得揭其所止之機,景以示人,不當有所興起耶?且未空未生,汀人無知王氏學者,迨汀人稍知有王氏之學,而未空往矣。
優昙缽現,偶爾一時。
哀哀後死,無緣在茲。
悲乎! 疏奏 上欽宗皇帝書 〔宋〕雷 觀 方今大敵内犯,國祚瀕危,支壞扶傾,全在宰相。
前日以白時中尫庸悖謬,從公屏斥,朝野快心。
不意今日宣麻,乃用邦昌,士民失望,鹹謂:邦昌前朝輔相之最無狀者,即今罷去,已為晚矣,今又相之,将焉用哉?陳龜有言:“三辰不軌,擢士為相;四裔不共,拔卒為将。
”今金戈指阙,鐵騎飲汴,豈但“不共”而已?至于熒惑入鬥,兩日相摩,赤光溢散,昏翳四塞,其不軌又甚。
曾不聞宣猷考相,弭變迎祥。
而徒進屍位冒寵之倫,以塞賢路;譬庸醫療疾,而疾已危笃,猶耽視貨賄不忍辭去,待病者之淪沒而後已。
豈不殆哉! 減 賦 疏 〔明〕馬 馴 題為乞恩減賦、救災安民以安國本事。
據湖廣按察司呈準本司簽張曉等關,依奉會同都、布二司等官,親詣被災處所踏勘,得襄陽等府、州、縣、衛、所災傷是實,備将分數開關,各呈相同。
臣複會同湖廣監察禦史吳哲、都指揮使劉斌、左布政使黃绂、按察使徐懷,各親詣被災處從新踏勘。
目擊山居煮葉,水居捕魚,田園如掃,室家若枯,百姓之色,然欲就死也。
臣哺慰者久之,圖所以救饑者未得其便,而武岡、黔陽等縣亂民忽見報矣。
多方安緝,獲渠魁嚴寬等而法殲之,實不覺淚之灑臣襟也。
臣安撫之,有詞曰:“從亂者死無赦。
而将死于饑者,予先計口赈之。
”複奏減今歲應征之糧,而諸郡縣之民始帖然待恩矣。
切念荊楚豐歉,天下因之,況其俗慓輕,多逐目前之利,即富室亦無隔歲之儲。
且關、洛民失業就食者,動以數萬計,谿猺出入,相引為奸,守土者不能一時忘竊發也。
捕之于生心之後,即饷兵恐且不敷,不若寬之于待命之先,且保民,猶有餘惠。
不但百姓信臣,臣可以對百姓。
而荊、襄無難,江、漢安流,國家熙美之休,将與天地同悠遠矣。
今除黃州府黃梅、廣濟二縣,武昌府通城一縣,水渰不多,難準做災外,合将踏勘過,該免稅糧子粒,分數開坐,具本差赍,謹題。
請停止織造内監疏 〔明〕邱道隆 臣聞養民猶養牲也。
養牲者,十羊九牧,驅迫禁遣之,不能不擾,雖日求其茁壯生息不可得已。
然是特牧擾之弊爾。
若今織造差官供應之費,日累數金,誅求之計,時複百出。
蓋聚群羊而絕刍秣,拔毛抉皮,吮血啗肉,暴害烈禍,過于焚溺。
一之已甚,其可再乎。
仰惟陛下神聰四達,聖裁獨斷。
縱惡贻害于織造大監張志聰者,一經論劾,即降旨取回,别請更代。
是陛下救焚拯溺,脫淛民于水火,雖闾閻之下,匹夫匹婦亦歡呼鼓舞,而知所慶幸矣。
臣愚以為,事不慎初,望于懲後。
取回志聰者,固不遠之複;别請更代者,又再誤之幾也。
方志聰始差之時,言官反覆論列,不蒙俞允,緻有今日,往事不足論矣。
不審今之更代者,人品又何似耶?使其賢于志聰,伺接從新,勞費如舊;誅求或減,而供應不容廢。
惡黨或少,而随侍不能無,終未免為牧者之擾,而茁壯生息所由累也。
使其不賢于志聰,貪嗜之初,餍足猶難,官吏重遭淩轹,軍民再罹漁獵,是前門放虎,後門進狼,必拔毛抉皮、吮血啗肉,不至于傷生就死,無有底止也。
陛下銳圖中興,躬示節儉,尚方服用責之守土官員,民不重勞而事自辦。
若以身體之飾贻害于民,孰謂聖明所甘心焉。
況今天下災傷、水火、盜賊日以告報,雖清軍刷卷之差,亦已罷遣。
身事國事本無重輕,誠不可明于彼而暗于此,失于前而不懲于後也。
如蒙陛下往鑒前轍,俯念疲民,乞将織造事宜下部議處,專委浙江布政司及府、州、縣官督造供用,收回更代之命,并查天下奉差官員,有贻害于織造,通行議處取回,以養和平安靜之福,則陛下至仁淪民膏髓中,興盛治成于視掌之間,天下臣民豈勝願望。
上逐佛郎機國貢獻疏 〔明〕邱道隆 臣聞天子為天下之共主,義者賞,而不義者誅執之,天下截然無敢有違越者也。
我祖宗混一天下,尤嚴于義、不義之誅賞。
故滿剌加,雖海外小彞,亦得通朝貢,而诏封其國。
蓋在我固嘉其向義,在彼亦慕吾禮法。
自永樂三年以後,朝貢往來未絕。
近有彞人出佛郎機國者,未知是何種類,辄肆強梁,并吞本國,緻本國王流落海上,遣人赴愬于陛下,蓋望天朝正義示法,為其克複故土,哀痛迫切之情不言可知。
而佛郎機彞人方且明言并吞之故,挾其所有以獻,且為邀我封賞之計。
罪狀明白,在大義所不容,王法所必誅而無赦者。
縱使蠻方事從末減,豈可受納無擇而遽封其國乎?譬之人家仆禦,一旦為外侮侵奪,為主者不能往申曲直,乃從而禮貌或啖之以嗜慾焉,其失義損威甚矣!臣以為,滿剌加之難在所當拯,佛郎機之惡決不可長也。
然此特舉其事理之粗迹耳,若其隐憂伏禍,陛下固得而知之乎?臣嘗備員廣東順德縣知縣,審知本彞桀悍狡詐,習于戰争,自屯門航海而來,戈矛劍戟、铳炮彈射,精而且備。
當時,同事如暹羅等國諸彞見之,垂首喪氣,莫敢誰何。
今之來交通者無他,實以并吞勢強,爰及中國,欲聚貨财與得土地,志固不在小也。
故今稍泊屯門,收藏拐誘子女,招納亡命盜賊,擅立抽分事例,肆無忌憚。
其在此者複聞聽信奸人撥置,欲讨廣東屬地建屋以居。
使此計得行,将來久住延蔓,招集無賴,不軌之謀,蓄而必發,則今日與之地者,乃自決外内之防,擾中國之漸,誠非細故也。
況今天下根本虛空,四方災興疊見,内治不足,釁端易啟。
若複納無義強彞,授之以土,是内有攻心之疾,外益寒邪之侵,軀命殆不自免,豈但謂驅虎狼入雞犬之域,而畜産受其傷耶!伏望陛下遏萌杜漸,下令廷臣集議,将佛郎機彞人明示順逆,卻其貢獻,驅之南歸。
果能還滿剌加封國,恪守本土,許其将來貢獻,一體封賞。
脫使執迷不悛,并吞如故,雖外蠻不煩中國兵力,亦必檄召諸蠻,共聲其罪而讨之,墟其巢穴而後已。
庶幾天朝大義既明,後患自絕,滿剌加得雪其恥,佛郎機之強不義者,無所容于天地間矣。
請宥言官疏 〔明〕劉 佐 臣待罪南台,近接邸報,山西道禦史魏允貞條陳救弊一本,奉旨:“言官建白須顧大體、據實迹,虛心為國,言乃可行。
允貞漫逞私臆,語多過當,姑降一級調外任。
欽此。
”臣竊惟皇上聖德天覆,從谏若流,迩者朝政一新,嘉言罔伏。
即有不知忌諱者,悉從寬宥;何獨于魏允貞所奏,有此處分。
及詳閱允貞條陳四事,其中委有如明旨切責者,罪亦何辭?但臣竊以為,魏允貞言官也。
言官論事,各陳所見,使其言未必盡當,亦宜包容,以作敢言之氣。
蓋天下事,恒懼壅阏不得上聞。
而天威震赫,司言責者,往往以批鱗為慮,非聖明平日寬其觸冒之罪,萬一臨大利害、大事變,誰肯為皇上直言者。
且允貞言雖過當,心實無他,不過欲防微杜漸,以儆将來。
所謂杞人憂天之見,初未嘗有所指,而概疑其為私也。
茲者蒙恩降調,在皇上之心無非少示懲創,使建白者不敢輕率進言耳。
然臣以為懲創者,裁抑躁妄之微權;而優容者,廣開言路之大機也。
今降調之任既下,所以懲創永貞者至矣。
若即從而寬宥之,則懲創之權與優容之仁并行不悖,大小臣工鹹仰聖心之無我,而凡負一得之愚者,皆願進于明廷以自效,豈不休哉!語曰:“主聖則臣直”。
夫臣之直何與于主之聖哉?蓋言之順者,易從;逆耳者,難受。
惟能包容逆耳難受之言,乃為盛德,而益見主之聖明。
伏望皇王務憫愚狂,曲垂恩宥,将魏允貞賜還原職,則仁恩愈廣,言路益開,而聖德之寬洪,垂之萬世而永光矣! 題建永定縣疏 高 明 都禦史 題為處置地方事。
據福建汀州府上杭縣申備,通縣裡老、耆民廖世興等呈稱:本縣所管太平、溪南、金豐、豐田四裡,相去本縣三百餘裡,接連漳州、廣東地方,凡幹辦一應公務,往複動經半月。
又兼地僻山深,人民頑梗,平居則以勢相淩,有事則持刃相殺。
天順六年間,李宗政等聚衆刼掠鄉村。
今成化十四年,锺三等又聚賊殺人。
實因地方寬闊,治理不周。
呈乞轉達上司,添設一縣管理,使公事易辦,強梗知法等因,到院。
臣會同鎮守福建禦用監太監盧勝等看得,民心雖願建縣,未審山川有無相應去處,選差有才識按察司副使劉城、布政司參議陳渤前去複勘民情,相度地勢。
續據各官呈稱:備審上杭縣裡老、人民,萬口一辭,俱言相應添設縣分。
又帶同知縣石塘并谙曉地理術人,親詣太平、溪南、金豐、豐田四裡,萬山稠密,地方窄狹,内有溪南裡第五圖,地名田心一處,山環水繞,地方平坦,南北約有七裡,東西約有四裡,畝畝相連,居民相接,堪以開設縣治。
其地東至漳州府龍岩縣一百四十裡,西至廣東程鄉縣一百六十裡,北至上杭縣一百五十裡,俱各地裡适均,相去不遠。
獨于南至廣東饒平縣二百餘裡,相離路遠,況彼處地名大靖、小靖,頑民節來侵害。
合于金豐裡地名三層嶺,開設巡檢司一所守禦地方。
查得上杭縣總計十裡五十九圖,田地山塘共計二千七百九十七頃九十三畝,除環繞上杭縣裡分不動外,南以溪流為界,今撥溪南、太平、金豐、豐田四裡屬新立縣分。
但溪南裡共該六圖内第三圖在溪北,及太平裡共該五圖,内第五圖與上杭縣相近,拆出溪南裡第三圖、太平裡第五圖,仍屬上杭縣管理。
又,本縣勝運裡一十一圖内第五圖、第六圖又與新設縣分相近,拆出二圖屬新縣所轄。
今計上杭縣共得六裡四十圖,新縣共得四裡一十九圖,具結畫圖貼說,又呈到院。
會同鎮守福建禦用監太監盧勝、巡按福建監察禦史史閻佐,并都、布、按三司署,都指揮同知等官鄭賢等,參看得上杭縣溪南等裡賊情已息,賊黨多擒,其餘脅從之徒盡行招撫複業,與太平等裡民心樂從,立縣實為子孫保家之謀。
萬山中惟田心地勢寬平,可以立縣,足為封疆鞏固之規。
揆之制度,百裡一縣,今約計上杭縣南北該三百餘裡,理宜添縣。
欲于地名田心開設縣治,取名“永定縣”;又欲于地名三層嶺開設巡檢司,取名“三層嶺巡檢司”;又看得本地山多田少民稀,難設全縣,乞勅吏部于舊任廉能相應官員中選除知縣、典史、巡檢、教谕各一員,前來創始。
其醫學、訓科、陰陽、訓術、道會、僧會,待知縣到任以後揀選相應之人,起送赴部除授。
但前項裡分,民多貧窘,又有新招複業者。
今創立縣衙、儒學、巡檢司、城隍廟并鋪舍、醫學等,衙門不取民間一錢一夫,俱會議于别項措置。
木料工價足夠取用,仍令原經手副使劉城、參議陳渤經營整理,分派田糧。
仍将上杭縣四裡一十九圖戶口錢糧割入。
新立縣分屬汀州府所轄。
如此則良善之民有所依歸,強梗之人有所钤束,地方有托,永遠無虞,緣系處置地方事理,未敢擅便,具本專差某親赍,謹題。
請旨。
乞免廷試疏 李世熊 奏為天語崇隆,朽材匪類,曆陳薦舉之非人,乞免廷試以塞倖窦事。
前者輔臣黃道周、都察院臣何楷,題臣文學優裕,堪為文翰散員。
奉旨部覆,旋遇覃恩超貢,臣以病笃在籍,未能赴部。
奉旨:察奏。
今七月初五日,禮部侍郎曹學佺覆奏臣異才博學,尚志辭榮。
奉聖旨:“李世熊宿學,奇才高志,不應科舉,非朕所望。
還著該府、縣官催趨前來廷試,朕将優用。
該部知悉道。
欽此。
”臣奉旨顫悸,背汗流踵。
臣髫年在泮,九踬場屋,鼯鼠之技,敗露盡矣。
非有秘韬潛德遲久,俟今乃彰也。
院臣于臣為布衣之交,輔臣于臣為晚年之師,均以詩文酬酢,微及經史波瀾,荛言見采,遂塵薦牍。
是以時文之才為經世之具也。
至于部臣曹學佺,臣幼誦其文,終未識面,不過熱臣虛名,揣為實學而己。
陛下狥三臣之過舉僮傭為異才,是恃薦舉為得鳥之羅也。
臣愚以為,薦舉非人,臣其一矣。
由臣例之,滔滔皆是也。
敢為陛下曆陳之可乎?陛下登極,恩诏一款,每縣舉真才三人。
臣謂天下中人多,而異才寡,鄧、馮、寇、賈,天下無二三也,況一邑乎?若鄉曲願人,無裨緩急,何取每縣三人充斥仕路哉?自臣所見郡邑舉士,蓋有目不識六籍而冒以宏博之科,夢未見七書而□孫吳之略者。
學官以頹堕之年,識趣卑污;士子以蠅蟻之情,夤膻走窦。
其整身方潔,骨氣冰淩,守令聞名而不識面者,雖老死牖下,無緣登薦剡也。
如是則舉者不才,才者不舉。
臣以為郡邑薦舉可廢也已。
至于藩王、閣部、院寺、台省、監司、方面,各有薦士,非瑣瑣姻娅,則纨绔子弟也。
非眯目素封,則走空神棍也。
今仕籍中,自欽授特簡外,文臣如試主事、試中書、司務、博士、試推官、通判、知縣,不下數百人;武臣如總、副、參、遊、都司、守備,不下數千人。
此千數百人,為陛下撫流民、核軍實者誰乎?為陛下靖山海、清畿甸者誰乎?是千數百人如虛無人也。
紛紛差遣,徒耀飾輿馬,煩苦驿卒;大字名剌,投谒姻鄰,誇炫市井而已。
自奉命以迄複命,逐逐塵途者,臣不知所行何事也,亦苟完套格耳。
原若輩之始進也,酬薦主有例,酬部覆有例,千數百人非數十萬賂不濟也。
然則是朝廷數十萬金錢之實,而得千數百無用之蠧也。
虧損國靈,孰逾此乎!且非徒損國靈也,又壞人心。
為士者,習見故所等夷,猥瑣庸阘,胸不能知古今成敗,口不能道當世利弊,一旦冠蓋赫然,易如反掌;于是富者由徑納賂,貧者建言上策,盡棄本業而嚣然有掇拾軒冕之思,蓋自是士不安為士矣。
為民者,習見屠酤、仆隸、訟師、優卒、遊手失業之徒,手不挽強,股不跨鞍,目不識丁,一旦被服金紫,頭角頓異,以為錦繡猶斂穟也;亦各盡棄本業,而嚣然有攘竊節钺之意,蓋自是民不安為民矣。
士不安為士,則士不可治也;民不安為民,則民不可理也。
下犯上,賤陵貴,利破義,良心泯喪,蕩檢踰閑,則此枝官為之俑也。
且非徒壞中人之心,又以絕豪傑之路。
夫鲵鳅所餌,蛟龍不染其綸;鸱鸢所嗜,鹓雛不吓其臭。
尾瑣者冒進,而破毀廉隅,雖狗窦容身以為榮;自負方雅,即一歲九遷以為辱也。
昔者崔浩,欲屈眭夷為中郎。
夷曰:“桃簡已為司徒,何足以此煩國士。
”夫國士之不忍俯同世士也。
雖以崔浩之材,眭夷猶羞與伍也。
臣安知丘隴之下無泥塗軒冕之士乎?夫圭璧所以寶者,為采之甚難,售之甚钜也。
若圭璧與瓦礫同緻,無為貴圭璧矣。
軒冕所以榮者,為責任甚重大,賢材甚稀貴也。
令軒冕與屣同掇,無為榮軒冕矣。
今陛下有網絡英雄之思,而諸臣為杜拒英雄之事,則薦舉之名為奸貪藉口也。
牛骥同阜,朱粉雜糅,欲使奇士策杖攀附翼鱗,猶以敝冠招田光,蹠财享曾史也。
他不具論,臣舉其大者:永甯王招降閻總,屢立戰功,及糧匮援絕,身陷壘營,生死之義備矣。
陛下追念前勳,錫以茅土,誓如山河,足瞑忠魄。
至其逃将潰卒,如謝某、林某、舒某各保首領,鼠竄偷生,自去年除夜主臣相失至今二三月,尚不知藩主存亡何似。
臣謂此數人者,皆永甯之僇人也。
軍法:隊長戰沒,通伍皆斬,況失封疆、陷主将,尚敢哆口談恢複,偃然自敘其功乎?陛下即委曲使過,貸其誅夷,必使少立微功,乃酬官職,然亦及其身而已。
今乃呼朋引類,每潰将一疏,辄題敘多人,此何為乎?且題敘之人,果系同患同仇,猶可言也;今所援引者,非無賴之青衿,即市井之錢虜,宿夙無澤袍之誼,因緣藉使鬼之錢,指凫指,妄熒聖聰。
不加考課,徑敘清華,臣以為賞罰倒置,斯為極矣。
昔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漢明帝不與,而賜錢千萬。
以戚主為子乞郎而不得,以逃将為市奸乞清華而得之;何古人名器之重,而今獨輕乎?如謂假章服之虛榮,為招徕之實策,臣愚以為戀棧而來者,必非駿馬;鑽穴而從者,必無佳士。
即使人才甚乏,邊疆甚迫,當旁求耿介特立、廉幹有識之士而用之,奈何使诪張無信,進身不端者,連苞引孽,種其苞苴,以穢明廷乎?臣又舉其大者:古者三公不備惟其人,高皇帝罷設丞相,閣臣不得稱相也,仁、宣之代,猶與卿并。
自天順之隆相端萌矣,嘉靖入紹,歸政内閣,三輔鼎承,百辟風偃,蓋自是俨然宰相矣。
今猶昔也,然卒未有綸扉之地,得參十數席者,今陛下龍飛一載,而内閣已三十人。
後此萬年無疆,兩京光複,時會方來,英賢踵出,枚蔔殆将踰于今者。
是一代之間,宰輔幾百人也。
書之史冊,将為駭怪。
夫王者設官,上法乾象,今三台六星、上相次相四星、郎位十五星,亦王官所取儀矣。
宰輔下天子一等,宰輔尊而後天子益尊。
若以調燮陰陽之司,下同錢谷、刑獄之瑣,則三台鬥柄,亦已陵遲矣,何以為巍巍帝座乎?田千秋一言取相,而天下以為笑譏;公孫弘曲學阿世,而淮南比之蒙落。
蓋相臣之難稱任久矣,是以公孫賀涕泣不受诏,李鄘引疾不視事,誠知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