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一 藝文三

關燈
記 徐公北閘記 〔明〕唐世濟 徐公谪連之三年,政和時豐,民物殷阜,治行休暢,冠冕全閩。

    公暇巡行阡陌,課督農桑,縱目隴畝枯旱狀,乃倡建閘之議,以垂永賴。

    事具林學博南閘記内,茲不縷述。

    第連僻萬山中,四面無水,南閘處城之偏,盈盈衣帶,霑溉有涯,東北獨當全城,表裏山河,關系最钜,利賴尤普。

    建南閘而缺北閘,其流不長,其酌易竭。

    東北其畝者尚厪隐憂,況均此一方,孰為流膏?孰為涸澤?向隅之泣,誰實任受怨者?民力竭矣,既疲于西,又務于東,勞苦困弊,謂吾民何?且是以不靜令也。

    公蒿目焦神,宵旰累月。

    将報罷,則萬全之利勢難寝格;将興作,則大役之後力實弗堪;将請支帑藏,則當事有掣肘之虞;将借力大衆,則聚訟贻築舍之诮。

    躊躇四顧,畫無複之政,圖積貯付之他年。

    适新均裡長黃福甯、董文光、謝益、賴琥等一十五人,鹹趨進曰:“公無庸憂,某輩受明公恩,願畢力為公襄之。

    ”先是,連邑裡甲編自國初洪武間,曆今二百餘載,牢據不易,裡甲相懸若主仆然。

    至其境,雞犬驿騷,婦子不甯。

    每當現役,一切分派于甲。

    富者相沿故事,橫加科斂;貧者時其緩急,征求靡厭;因循積弊,害莫可言。

    其有甲首佥裡長者,計其出入之費,少不下三四百缗,多至五六百缗,有司乘間受賄,恬不為怪。

    公廉得其故,酌虛劑虛,裒多益寡,有無糧而裡降為甲者,有糧多而甲升為裡者,大約以田準裡,以則準田,進退參伍,期于各當。

    舉二百年裕蠱陋規,一旦改革幾盡。

    人人懷惠而六裡帖安,不鬻恩,不标譽,不營私,不喜事,無踐更之勢,無侵漁之擾,德公甚備。

    大義憤激,遑恤其私,固宜輸财輸力以共成厥功。

    是役也,經始于壬寅之冬,迄甲辰春正月落成焉。

    即今一十二裡許,浩瀚汪洋,澄波如練,父老赓詠,兒童載歌。

    于戲,微公大造,何以有此!昔人觀河、洛而美禹功,至誦明德之遠。

    公茲閘成,大者壯金湯、引灌溉,小者供澣濯、資網罟,可以觀仁;仿運河之規,為石洞之制,流瀦有常,啟閉有則,可以觀智;勞民而民不怨,用力而力不憊,可以觀義;清積蠧之裡,絕常例之金,興水利于民而不以纖介自點,可以觀介。

    蓋一舉而四美具矣,公之明德蓋遠乎?且公之治閘也,匠石入山,摩崖蒼壁,有“徐欽徐昌”四字于石,遺迹天造地設,非人力所得觊幸也。

    公循良課最,拔擢廷尉。

    連人士遮道奔留,如失慈母,至攀臥不能舍去。

    其入人之深何如?今主上聖明,優敘耆舊。

    公入直承明,佐密勿,策勳政府,書名上清,以符此谶文也。

    其誰曰不然哉? 登雪峰記 〔明〕陳 簴 雪峰者,吾邑之南鎮,溯南嶺而登,可二十裡。

    丙午夏半,陳子遊大焦。

    大焦去雪峰差近。

    十七日,遂由松樹堂發,履其他徑也。

    黃子則揚之仆導。

    初曆林峤,繼涉厓坂,倐乃穿叢薄而迷其向路,虎豹之所養威,狐狸之所凝息。

    客行者隔三兩即疑不可覓,但聞戒途搜剔聲,手先而足隨之。

    既七八裡,抵萬人坑,頗幽曠。

    複窮奧窔,入,浸浸密陰壓人。

    久之,見委蛇數隊者,山樵也。

    诘何來?曰:邑間道取此。

    衆欣,出谷散坐,殊覺冥然,仆促之行。

    石古蹊深,彌塹而曲,曰此故壘也。

    進而鐘鼓樓,又進而澗水潺潺,良苗冉冉。

    裡許,林雞唱,客無不厭倒一觞也。

    抵菴飯已,尾牛童來取極頂,纡回屈盤,各鼓勇徑上,唯揭子非彰蹲踞塗間,予笑謂曰:“怯元官家乎?”蓋元平章有定曾基此屯,俗遂誤傳極頂為皇帝殿雲。

    殆前而目眩心駭,收卷群動,洶湧乎若萬派相先而赴壑,人在舳舻中,淩洪波,乘巨濤,兒孫村落沒乎不數者幾堆。

    陳子乃歌曰:“破浪而馳,無傷崄。

    置彼鲙鲈,直搗鲸鲵。

    ”又歌曰:“蜂則憑房,蟻則納穴,如狃而安,陡焉生滅。

    ”歌罷,适風來,舞梁蘭老之髯,衆失據。

    對面峙峰,方突兀競蹲,似可蹴而至。

    予與揭子興勃勃,便走數裡特從焉。

    日晡而尚繞其麓,呼者曰“山有恙。

    ”乃還。

    夜共揭子榻。

    遂夢駕扁舟浮海,遇大風掖之雲端,獨挾小子而戲,因笑堕覺,覺則跨揭子之肘也。

    曉起相謂曰:“遊茲審矣快:無假五丁而騁茅箐,鑽奧窟,困野魅,山君不得宮,快一;巅往苦霧,帷幕連岡,乃極高敞,幽舉蒼茫,亡希微隐,快二;捧觞而皎魄輪空,鼓鐘送籁,酬和罔倦者彌宵,争傳遊仙夢焉,快三。

    所憾者山遠酒不繼,寺塌僧不葺。

    若發小願力,可亭亭之,可廬廬之,客竟日攜酒從之,奇秘将無盡藏,而山靈未首肯也。

    啟閉需時,安知來者弗如今言,且衆念平章疇昔乎?築小鄉堡而基磐綿控,鞏數十峰于圍内,況保閩關,何若其願力者,卒不克以死。

    人莫違天,感是得無撫然?衆乃悉歎。

    飯已,黃子兄弟别去,遂各無留志,始由邑南正道下。

    辭兩高峰,卻就兩低,低又稱尊,伏磴緣崖,繞雙蝴蝶行,俛瞰雲封一窩,是邑城也。

    此兩山則固邑城雙雙雄望者,僅雪峰伸拇臂耳。

    雪峰邈不見,而雄此兩山。

    非親睹記,幾認兒孫為祖祢哉!逦迤抵城,南嶺始就平。

    渙乎若方濟漭滄,滿睫波濤,歸而神魂飄泊者累日。

     〔明〕童 玺 鄉約亭即連民向所祠五顯神以利祈禱之址也。

    邑令方侯始以其祠易為是亭,旁建社學。

    勞無俟于樸斫,費不出于公私,且政寓于亭,教寓于社,實善舉也。

    蓋自于變風動之時,人心之善,不約自固。

    後世私僞瀾倒,強之而善,雖官不能以法。

    矧鄉自能為約,約而為善,雖不若其自善,尤愈于法而後善。

    此呂氏鄉約見取于朱子者。

    以行之,庶可以移易靡俗,階梯唐、虞,而元氣複春也。

    第有任牧民者,或不善繩以法律,峻其鞭樸,禁锢鍛煉,潰肌流血無所愛。

    既不教以善,又不使之約而為善,世道職此,去古益遠。

    彼受若直、怠若事,而忍心若是耶?嘉靖丙戌,聖天子嗣位之四年,慎簡天下之才且賢者,俾令諸邑,而吾連得瓊台方侯進焉。

    侯持己以莊,莅民以恕,禮賢士,飲人以和。

    時前久缺令,凡百頹弛未振,乃旁議紛萃于侯。

    人以侯當日夜治文書,督催征,均徭役,谳獄訟,除寇患,不能他有所圖。

    侯則閑雅樂易,随事施為,而日見其就緒也。

    尤以複古為首務,乃舉藍田故事,訪延約中諸執事,分布于亭,其善善惡惡之典次第舉之。

    人漸知古道之美,遷善去惡,而師師之風将遍闾巷。

    聞侯初舉進士于鄉,嘗自倡以約,其黨裡是以仁。

    侯今令連,即有是圖。

    備知倉公之笥,參、蓍、苓、術蓄之既久,一旦遇人疾而啟瘳之,仁者之用心也。

    昔宓賤宰單父,古寰宰仙居,本之德義,感之人心,而待斯民以直道,故不勞而治,公當于古人中求之。

    而吾連之被澤,不啻如神之骘于陰也。

    玉琰輩鼓舞治化,喜成其美,以其事屬予,記約亭之立。

    協謀者,丞鮑君裕、簿黎君兆、尉李君重球、邑博譚君、沈君元真、陳君雲章,邑諸生羅世惠,宜以次永镵于石。

     表忠祠記 〔明〕翁正春 祠蓋祀鄉先哲,張明遠公雲:張公釋褐時,高皇帝有雙絲之夢,類蔡齊故事,奇矣!已而置史館、掌成均、晉貳司空,毋論修文奉秩,度越諸大夫也。

    钜者,靖難師至,公奉命往江西,與方伯楊公漣、憲長房公安、佥憲呂公昇結盟舉義,壯丁既集,糗糧亦備,順流而趨,直抵金陵。

    嗚呼,此螳臂之奮耳,其何濟于當轍乎?然竭力于其所當為,志亦足悲矣!未幾衆潰,鼠伏鳥獸散。

    公宣言曰:“事尚有在,盍圖之?”故世有疑公程嬰者以此,語在《李邦光集》中。

    其後名入罪籍,戍興州去,間關忍死,若不複問天下事矣。

    天讨交夷,公列行伍間,即軍中官焉。

    蓋納垢藏汙,聖人之德;紀善忘過,國家之典。

    而公不逾時告殂矣。

    公之從戎也以戟士,其殂也以左轄之命。

    《傳》稱夷齊叩馬,武王義之;箕子陳疇,受封高麗。

    夫子賢夷齊,仁箕子,贊武王順天而應人,義各有取也。

    我成祖文皇帝于武有光,而張公前似夷齊,後似箕子,抑郁遄死,則夷齊之行為多矣。

    第遭時處勢,要未可以采薇之行施之者,何也?一時諸臣如許侍中、周廬陵死矣,如河西傭雪菴和尚遯矣。

    盡瀕死也,誰與之生?盡行遯也,誰與其難?而方之苦景之激,又大有不忍也。

    故委曲以遊于時,而從容以就乎義,其用意遠矣。

    曆世若幹,特祀于峽石,從祀于今所;非忠貞久而益著,公論久而益定耶?嘗臆龍飛九五,依堯舜之末光者,勳業爛然,曾不得一祀于社;而牢祀無窮,乃當時凜凜莫必其命之張公。

    由斯而談,孰與公多耶?公固不計有身後名,然其心事皓若烈日,肅若秋霜。

    《水東日記》載之,《金川玉屑》附之,鄭侍郎《吾學編》紀之,即今人人樂道之矣!微正春記,夫豈無徵? 戶 口 記 〔明〕賴希道 夫戶口,供國課、征徭役,其系重矣。

    然民有盛衰,而戶口之損益因之。

    永定創自成化,戶二千二百五十六,口一萬一千一百二十九。

    曆至嘉靖間,戶則減半,丁亦漸損。

    何者?蓋永邑以疲羸之地,當孔道之沖,是以民不堪命而逋逃日衆。

    值嘉靖四十年,賊首李占春等四起猖亂,更以流寇羅袍殺戮,民之死者不可勝紀。

    迨萬曆二年,陡遇洪水,浮沉而死者數百人,舉家淪沒者數十家。

    夫以凋耗之民生,乃欲取盈于額數,是以十金之子,責償千金之債,奈之何不負且亡哉?幸我賢侯何父母,下車以來,轸念民隐,因父老具告,若痌瘝乃身,即以前所增三千餘丁力為申請,而諸監司亦諒我侯之誠,批允除焉。

    然則,永民之得免于輾轉流離者,皆侯之賜乎?故民為之謠曰:“前有王父,後有許母。

    賢哉何侯,二公接武。

    其蘇我生,其止我處。

    祝爾蒼蒼,永令茲土。

    ”嗟夫,昔有僞增戶口蒙賞者,自以為榮矣,而贻譏于後世。

    雲漢憂孑遺若患寡矣,而還定安集,卒占衆魚旐之夢。

    由是觀之,則永之富庶或者其在是也。

    而後之覽民數者,當不待見負版而後式矣!是為記。

     連山廟記 〔明〕雷應春 汀之邑六,甯陽為望。

    甯之神祠六,黃連岡為古。

    邑置于唐天寶,而廟始于陳、隋間,蓋未邑而先祠也。

    先是,神為龍湫,自神奠居,龍乃徙化,土人異之,寘薰垆煙穴,覆以綿蕞,乞靈辄應。

    江流湍急,舟子危之,禱即善濟。

    時民居寥落,廟草創而已。

    元祐間,先所患湍急,忽沙合于壩,水由他道,人獲安居。

    父老、舟人乃相與更構新祠,稍加宏敞。

    然在遐陬,去日邊遠,神雖著靈,未即上徹。

    及六龍南渡,神有勤王績,建炎間,賜額曰“靈感”,嗣是休命六錫,桓圭之寵至再,内助亦再加封。

    淳祐癸卯,延平李君來宰是邑,滌篆次,谒祠下,周視殿宇,有上雨旁風之訝,因拂棟梁、尋缦畫,乃知祠建于元祐,更紹聖,曆嘉定,經知縣張鑑、縣丞曹某重脩,皆因陋就簡。

    于是慨然有鼎建志。

    顧政宜先民,是未暇及。

    暨秋,有土寇謀不軌,民情洶洶,令君密禱于神以讨之,而寇即授首。

    亟圖所以報神者,經度之餘,精誠幽徹,至形夢寐,且錫以“日永晝簾春自在,月澄更鼓夜分明”之句。

    令君揭之琴堂,志神贶也。

    越明年,乃集州人擇材于山,鞭石于江,斤風運奇,匠氏獻巧,不越月而飛檐傑棟,金碧相輝,雄深壯麗,視昔霄壤。

    告成日,牲酒馨香,官民和樂,父老舉酒,代神謝令,且為壽令君曰:“廟址龍窟也,岡勢龍形也。

    前瞰大江,陰陽家狀為黃龍飲江,易名黃龍岡可乎?”讙曰:紀實也,前未聞,殆神所屬,願竟易名。

    邦人嘉李君之惠,屬予為道始末。

    于傳有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李君宰是邑也,政通人和,維魚屢占,犬吠無驚,成民之道得矣。

    其緻力于神也宜。

    又曰:“民和則神降之福。

    ”繼自今以往,其所以福甯陽之民者,神也耶?李君諱多擢,丙戌進士第。

     東華石麟二山記 〔明〕李基益 山之佳大約以石。

    石之高者壁立,其深則窈然而洞。

    山不峭壁懸立,如人膚具而無骨;山不洞壑玲珑,如人果腹而心不虛也。

    永定之山少石,全體皆石者東華也。

    初至,小徑穿葉影中,溯水聲而上,山門内外,石大小或散或整,若迓客者。

    入門旋轉石中,仰見懸壁觀音閣三層,附壁如挂燈。

    登閣俯視佛殿,脊瓴如弩牙外張,堂宇不可見,縮于石也。

    從閣降而左,真武閣跨土山,山前又皆石。

    折而下,坐佛殿前楹,遠望如列屏,蒼翠層起。

    屏外若伸掌見五指者為五子。

    天氣晴霁,可見大埔界,則粵東諸山咫尺耳。

    石麟稍平夷,山腰巨石如數間屋,無源而時滴瀝,所謂乳泉也。

    石下穴如井,小石投之,聲斷忽續,時有燕子飛出入,亦聞蛙聲。

    他石皆殊狀,如旂、如竈、如枯樹偃者。

    忽如缭垣,旁可外窺,如睥睨望,或如行夾道中升複降,崇廣皆不逾百尺,而仄澀險奧幾于窘步。

    予謂觀止矣,僧曰未也。

    出山門,折而右百餘步,得石門,炬以入,石多倒垂,膩而滑,照之乃見。

    時積雨多水,淺者涉,稍深負以渡,皆偻其首,側扪垂乳。

    路窮,旋而上,如沿螺殼中。

    出穴,則前投石處,因悟向所蹈,皆玲珑嵌空。

    何以名石麟,則山勢趨伏若俯其首,林樹其毛鬣,石奮豎者角也。

    康熙乙亥望後三日,由金豐裡陟東華;越六日,探石麟,屬太平裡。

    予愛東華,以其負骨而峭立;石麟之可喜者,中虛能受,不徒妍好其外以悅人也。

    續聞溪南有晏天湖,又欣然願往。

     天影山記 〔明〕釋戒顯 方内名山梵域,無論大小,其能開荒辟草成一叢席者,非有大道德即有大材能,類非尋常人所能。

    吾于天影開山主人學訓樂公,益信其然也。

    公發迹長沙,出塵衡嶽,曾随侍寶華忍和尚,以訪友至閩地。

    偶經長潭,有地一隅,荟蔚交雜,鼪鼯是居,樂其幽邃,遂苦身開辟,鑿石斬蓬,誅鋤燒薙,量址畫圖,構大殿山門,營禅寮梵閣,别置禅堂,旁及庖湢,次第告成。

    中造大悲觀音像,前護法,左毘盧,右地藏。

    而禅堂則安奉釋迦,觀佛其中,諸莊嚴具皆精巧妙麗,使人瞻禮,因敬生悟。

    而天影蘭若遂冠一方。

    計其歲曆已十餘年。

    公茹荼集蓼,一木一石,一椽一瓦,皆出手構。

    化主雪輪、平水,并催緣運力、謙水、溪宣,皆師手度弟子,捍勞忍苦,風雨弗辭,粒米寸絲,毫發無爽。

    以常情言,公宜端坐養道,長享逸樂;即不然,亦宜缽授衣傳,令子孫世守斯業矣。

    公意不然也,大功一訖,即聚諸缁素,立信誓,勒契券,願立為十方常住,永成佛法叢林;後此住持若缺,擇雲水有德者主之,而公與徒衆皆無與也。

    予聞而三歎曰:“嗚呼,佛祖與凡庸,用心天淵而作事迳庭者,公與私而已矣。

    ”用心私者随所至處,皆如蚖蛇戀窟,雖三宿桑猶生沾滞;用心公者,雖頭目肢體捐以與人,等之涕唾。

    用心不同而作事亦異,因事異而感果亦異,法固然也。

    今公盡瘁開山,功成弗處,推斯志也,殆将混浮幢為戶闼,廓法界為疆圉,等十類含靈為徒衆,量鴻而心溥,雖佛祖何以加哉?其荒基一片,為甯陽邱居士所施,架造千餘金,則募之十方。

    禅堂前淨地,則衆善信結會、放生之所,與山場四至幅員俱屬常住。

    因為之記,庶将來知興建所自,而十方蘭若傳之永遠而不易也。

    山前小澗長流,綠竹夾徑,乃至菴門。

    山苦幹燥,公至誠默禱,山左忽有泉脈一線從地湧出,因名“法泉”。

    坐山漫亘,形家謂界水不明。

    丁酉二月,忽烈風猛雨,旁裂數十丈,今名曰“龍界”,事涉靈異,然誠一所感,人天呵護,則固尋常事耳。

    因并記之。

     漳南道題名記 〔明〕範 辂 八閩始分二道:建甯道,領建、延、邵、汀;福甯道,領福、興、泉、漳。

    若汀、漳,則皆二道盡絕處也。

    漳瀕海鄰廣,而汀則鄰江、廣,疆域蜿蜒,林竹深密,恃險負固者往往弗靖。

    兼以三省逃遁,土著雜擾,勢不相攝,故亦往往相侵犯。

    成化六年,鎮巡議請添漳南道以專。

    汀于時惟設分巡,尚未有兵備道名。

    後來蘇、勝運、岩前諸處為患未息,當事協謀剿平之。

    成化二十三年,又複議請設兵備一員,駐紮上杭,以控其沖,兼理分巡事。

    始以伍君希闵領命來。

    逮予承乏于茲,嘉靖初元四月抵上杭。

    自揣材識短淺,恐負朝廷委讬與地方責望;乃曆詢前此整饬之方并分巡之政傳誦人口者,因并及其将以作則。

    乃得自伍君希闵以下九人,及辂并繼辂王君俊民共十一人,而攝官于此者數過之,記不與焉。

    夫舉事近名,君子遠之,故杜預守襄陽為副碑沉江,至今人尚謂其近名。

    辂臨去,汲汲于此者,果近名欤?夫記以記賢記功,若辂涖此甫及半載,志之所欲為未竟,功與賢辂皆不與,而謂近名,非也。

    夫閩離朝廷為遠,而漳南離閩又為遠且僻。

    遠而且僻,倘或有怠心乘之者,弊端潰出,何以上副國家委任,下塞民生責望哉?辂為此者,欲後來同志君子知某可師,某可戒,又欲點檢所存所發,足為後來者可師,毋為其可戒,庶幾克盡厥職。

    而汀漳之盜賊自此遠去,風俗自是可美,禮樂自是可興,殆将為善治矣。

    是辂此舉不為無謂也。

     漳南分巡道鎮要地也,記名于石以昭勸戒,範公之意遠矣。

    碑昔豎澄遠樓下,今回祿迄二十餘載,無存焉。

    萬曆三年,餘承乏于此,考志有範公所著題名記。

    仰懷前哲,作我典常,矧由餘遡往,功烈在人者,曆曆口碑可述。

    爰命上杭尹錢堯中複為勒石,且以俟諸将來置堂右便觀省雲。

    萬曆四年,新安尹校跋。

     遷杭川書院記 〔明〕林 魁 觀察佥事王君用章駐節上杭。

    先是,縣廟學壞,公用輿論,遷建城之坎隅,鐘攬靈秀,嚴翼惟備。

    即故學址改建朱文公祠。

    蓋邑人舊祠文公于城南瑟岡,地望弗稱,既改建,前豎綽楔,顔曰“泰山喬嶽”,顔大門曰“杭川書院”,總大觀也。

    用嶽麓、白鹿洞故事,聚士之秀者,使講習于其中。

    公于憲務之暇,身蒞之,笃課考材考業,日淬月砺,文學郁然以興。

    乃走使至海上,命魁為之記,予于是有感焉。

    惟考亭夫子之道,上繼往聖,下開來學,緻知力行,析之有以極義理之精,合之有以盡道禮之大;是以明道之功無一理之不察,體道之重無一息之或遺。

    天德王道相為表裏,體信達順,同一始終。

    先正稱朱子集諸儒之大成,至哉言乎!夫何異學紛纭,謂聖人之域可一蹴而至,以格物緻知為支離,以誠意正心為僞學。

    在夫子之時,已肆其喧豗,尚何責于後世哉?所賴秉彜在天,道終不隕,國家右文,本道為治;非聖人之書不以立教,非真儒之說不以取士;然後斯道大行而不惑,聖經賢傳各得其所,用之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謂君子得聞大道之要,小人得蒙至治之澤。

    嗚呼,是豈人之力哉?公持憲一方,作新廟學,即祠夫子以示的多士,蓋入聖之階于是乎在,其望于學者至矣。

    予喜杭之士将由是相先正學,以格緻誠正之術輔君長民,為世道幸;勿懼乎倡異學者起于其間,為世道憂。

    嗚呼,學可不慎乎哉! 永定開路記 〔明〕田汝成 汀、漳岩郡也,介于萬山,鳥道盤纡,毒草蒙密,為暴客逋薮。

    先是,按察司分兩道以領轄諸郡,而汀、漳分隸,判不相統,視若邊圉,使節罕曆,故路廢弗除。

    成化中,立漳南于上杭,以領轄汀、漳二郡,始相聯絡。

    複立永定于西偏,去上杭百餘裡。

    自漳入汀者,東由龍岩,西由永定。

    東路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