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一 藝文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不若西路便,而驿傳舖舍俱從東偏。
故東為孔道,而輿夫之費、跋涉之勞蓋有年矣。
是創始者鹵莽于謀,而仍貫者憚于改作也。
是年秋八月,侯公廷訓以按察司佥事分巡漳南,威立惠流,百墜具舉。
乃極封疆所履,達于四隅,诹求疾苦。
父老鹹言,汀、漳比鄰之國也,緩急相援,往來之道非近易不可;且令永定新民頻觌官府,習法令儀度,不若開西路便。
公以為然,白之巡按禦史王公瑛,覽而報可。
乃令永定唐君燦、上杭令伍君邊綜理之。
刈芟草木,堕高堙庳,而兩山之阻夷為大途,改西平驿附縣治,以空廨當鬻,舊驿以建禦史行台,遷舖舍于撫溪、太平、白沙、爐坪,連延布置,以給傳送,比之東路減其遠三之一,又少險阻,既近且易,行者安之。
于是,唐君以其事請記。
予維:為吏者率樂因循而憚改作,即有舉措,又或橫主胸臆,格閡輿情,拂刺土俗,莫克持久。
乃侯俯采群議而折衷于心,裕而不迫,可謂盡下;二郡之民,脫險就夷,蠲其勞費,可謂溥愛;百年缺典,一旦任之,可謂勤事。
一舉而三善備焉,是誠不可無紀也。
雖然,予竊有感焉,夫人情樂近易而惡險遠也,豈真道途然哉?秦以嚴刑峻法偃蹇其民,民不堪命,騷然而趨漢,歡若更生。
其去秦之漢也,猶脫險阻而就坦夷也。
故曰:平易近民,民乃安之。
夫近則不怨,平則不疑。
為吏者,推此心以為政,無弗善矣。
吾聞侯公莅任數月耳,凡所規畫,動中機宜,悉平易其心以近民者;然則可紀之績,豈止開路一事而已哉? 重建上杭義倉記 〔明〕鄭 錎 義倉之設,重民食,固邦本。
凡天下府、州、縣,各置之以儲蓄,用濟民饑也。
上杭縣之儀門右勝運裡之盧豐,白砂裡之華亭,豐田裡之慶清寺諸處,向各置立,以便民之出納。
天順壬午,卒遭兵亂,火其倉,墟其址,殆有十五稔矣。
成化癸巳,貳守程侯熙謀于縣令蕭侯宏、丞陳侯清,請于上,鼎新之。
凡為倉四。
計勸郭鑑輩所輸谷萬有千斛,擇邑人之賢者吳壽齡等十人典守之。
适甲午夏亢旱,民苦饑,賴濟以活。
餘目斯善政,固欲言之而未能,茲因典守者請,而告之曰:仁人愛民之心,造化之心也。
古者三年耕必餘一年之食,積之三十年則餘十年之食,而民不阻饑,此萬世之良法也。
次而李悝之平籴,耿壽昌之常平,當今之義倉,亦良矣。
然世之為吏者,以刻為威,以察為明,以儲蓄為故事,苟罹歲歉,若秦饑而乞籴于晉,魯饑而告籴于齊,專事其末,于愛民也何有?今安靜不擾,體悉民隐,于廢弛者修之,俾有儲蓄之所,侯之功也;有餘者勸之,緻盡周急之義,侯之仁也。
其愛民也至矣。
苟更代者,知散不知斂;受代者,知出不知納,則侯之惠難久而民無所藉。
要必斂散以時,出納無弊,使侯之澤自一世而衍千百世,永享太平之治可也。
甯化第一泉記 〔明〕彭士望 甯都人 甯陽北郭,依山麓下,以石為基,有泉出其右,澄寒甘冽。
裡人恒以夜汲,猶天慶觀之乳泉也。
泉之右為南廬,予與諸子讀書其中。
予因嗜茶,家仲子手制曰青霜、曰石岩白,獨擅一時。
性既專嗜,行止必偕。
或不幸逢濁流,辄嚬蹙揮去,甯終日不飲,決不使茶受辱。
今一旦與泉值,予與諸子每于春、秋佳日,花明鳥歡,梧下松間,風來月上,白雲帶山,西溪斜照,寒燈聽雪,風雨雞鳴,講誦微倦,睡起拂衣,痛快古人,牢騷昔怨,即吹爚發火,烹茶茗,供素甆。
初寫軒室香生,徐引而啜之,盡荊溪小壺數鬥,神氣爽發,蛻然若遺,曾不知其老至也。
諸子請曰:先生茶極佳,既深嗜之,而泉适相值,天蓋留茲泉以待先生之至,泉不為無功于先生,先生其名之。
予曰:廬與泉并峙,俱負郭而賓南山,吾南其廬而北其泉,泉不北矣,遂名之曰“南泉”。
為之記,贻知泉者。
新設漳南道記 〔明〕李 铛 閩為天下大藩,例設三司以總轄郡、縣、衛若幹所。
國初,既重其任,續因地方遼闊,洪武二十年,分設福甯、建甯二道,歲敕一憲臣掌之,慮下情不能遍及也。
福興泉漳道隸福甯,自東北以次而南;建延邵汀道隸建甯,自西北以次而南。
二道所隸,惟漳、汀極南為最遠,以東西之地各至此而極也。
漳、汀之界,其地多高山,林木蓊郁,幽遐瑰詭,艱于往來,掌福甯者巡止漳州,掌建甯者巡止汀州,二郡之不通如手足之痿痺,氣之不貫也。
以故鄰于界者,有司無警肅,或得侵漁于下;百姓無畏憚,時得肆恣于鄉。
緻天順間,有溪南勝運之亂。
成化六年,順天府治中岩人邱昂奏請添設一道,為漳南道,獨莅二郡。
既得俞旨,佥憲周公谟以經營伊始,在任得其人,特命貳守程公熙、通判吳公桓董其事。
公等親冒險阻,斬茆棘,燔翳,随山開道,置驿傳舖舍,因地制宜,無不曲當。
議以舊建甯道司為漳南道分司,而年遠窳朽且卑狹,乃偕邑令蕭侯宏、貳尹陳侯清,措置官錢若幹,木石之需、工力之費皆有給。
于成化九年始,毀舊從新,前堂、後堂、儀門、外門及兩廊以次而成,不數月,煥然一新。
其規模一主于程公,而實蕭、陳二侯贊畫之,督工則老人郭明德焉。
自後汀、漳之界,憲司由之而巡行,公移由之而傳送,奸頑之徒知畏憚而屏迹矣。
衆将刻石以記,餘謂金石有時而壞,功業垂于不朽。
漳、汀之民一日之安,諸公一日之功;百世之安,諸公百世之功也。
記于石者,固欲久其事,而諸公之功不恃此而始久也。
是為記。
修理縣衙倉厫記 〔明〕侯七乘 平生不享成福,身過處便艾草焚蒿,作筚路藍縷計。
迨卒瘏綢缪,粗粗苟安,而漢宮蠟燭,又别是一番人物。
非獨人事,蓋亦有星命憑焉。
餘履任武平,始入衙,見衙東有樓房一所,前踦後跛,若将随風而圮,然猶可幸不及吾身見也。
至堂後為居棲正址,茂草叢蔚,人迹罕到,所存破屋數間,上無全瓦,下無完柱,風雨攸注,鳥鼠攸穴,殘檐斷壁之下,過者視為畏途,蓋止可戴月披星,未許上莞下簟者。
已複循例登城,城周圍七百七十五丈,高二丈五尺,計塌毀一百二十馀處,每一處多者十餘丈,少者亦六七丈有奇,通全城而計,則僅存之堞幾于十無一二。
及接交盤,見本縣額載兵米三千石,舊有倉厫頓貯。
變故以來,舊倉燒毀無存,上下相沿于今廿載,兵米悉皆寄貯民間,以茲軍需大事,官不能目擊而親稽,但聽二三書吏借張說李,舌數鬥斛,口指千萬。
無論挪移幹沒,弊孔百出。
萬一寇盜水火之不時,軍士脫巾而呼,其何以應?餘焦然憂之,乃集諸紳衿父老計議修葺,始後衙,繼城垣,繼倉厫,次第舉行。
衙後建大廳三間,左右各建小屋二間,耳門相望,分為别院,門窗、幾閣、上棟、下宇,悉油飾而丹垩之。
命四城鄉約督率編戶,鸠集土石,舍周城内外上下馬道之塌者盡舉而築之;望樓垛舖之傾圮者,盡葺而新之。
又遴二三公正董事,庀材在于舊倉處所,創建木倉廿間,上有樓,四圍悉皆重壁。
上建大堂一所,以為收放兵糧之地;傍建小屋四間,擇人居住,以為監守計。
自癸卯五月餘方到任,七月有分校入闱之行,十月旋歸,即始興工,越甲辰三月而衙工竣,十月而城工竣,至今乙巳六月而倉工竣。
二年以來,除農忙息物之外,土木之役幾無甯日,雖力皆民力,财皆民财,而餘之晝夜焦思,手口劬勞者,亦複與日俱積。
迨八月而先嚴訃音至矣。
夫餘以簿書小吏,遠辭雙親,跋涉萬裡,就道之日,生離死别,慘動天地。
蒞任以來,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功名性命都付之行雲流水,亦何樂以土木之役而傳舍作馬牛?但此衙署、城垣、倉厫諸工作,事關切要,既覺無件可緩,而敗壞已極,又覺無日可待,不識前之人何以能相沿至今也!今餘謝事将行矣,自惟有生以來,從不能坐享成福,區區之勞,豈敢以功自居?但使後之令茲土者,居處有宅,守禦有城,積貯有倉,享餘之成,憐餘之苦,而不笑餘之多事也,則幸甚。
重修武平縣記 〔明〕林茂達 莆田人 閩之轄也,府有汀;汀之轄也,邑有武;武固汀岩邑也。
邑始基于唐,以迄于今,歲久且圮矣。
惟嘉靖甲午臨桂張侯吏茲土,其政悶悶然。
未及期,民用以醇,年用以康,遂号厥膠秀暨耆衆謂之曰:邑之頹以是哉,吾将撤而新之。
佥曰費,曰吾罔官費;佥曰勞,曰吾罔民勞。
佥翕然以訝,乃白于郡、于監司,用捐厥俸資以事事焉。
市材于村落而償其本直,庀徒于民兵而酬以歲科,以至陶瓦葦竹砐磚,百凡所須,皆侯自擘畫,不以擾武民。
其民裕于财者鹹樂相之,罔以為難。
越三月而門成,十月而堂成。
堂之東為積儲庫,贍國計也;西為兵器局,備戎事也。
其後為燕休寝,其東為典史廳,其左、右隅為吏舍。
門之外,右為旌善亭,風民良也;左為申明亭,達下情也;左之次為土神祠,右之次為叢棘林。
其前為門樓,與後明遠樓相峙。
大都易敗以完,繕故以新,飾漫漶以鮮美,宏敞巨觀,翚飛雲矗。
甫期而就峻,而邑之制于是乎侈矣!夫政莫大于勤事,功莫大于臨民,布法象魏,垂之周官;而攸跻攸甯,亦君子之所不廢也。
我國家稽古立法,而凡藩、臬、郡、邑莫不各有治所,以示肅也。
然興廢成敗恒系典守者之能與否;苟非其人,則循陋居圮,治亦因以落莫矣。
是故避興事之謗者,則必有美,而無必為;擅農收之妨者,則有必為,而無必時;疲衆耗藏以大作者,則有必時,而無必節。
侯以起仆責之己,力斯役也,非為者欤?不舉赢于時绌,相年豐也,非時者欤?縮溢伸乏,鹹有經紀,而工不知勞,民不知費也,非節者欤?夫知節者仁也,因時者智也,有為者勇也,一事而三善具焉,侯克令哉!或曰:新作南門,春秋譏焉,何也?林子曰:公私異也。
故君子之勤事臨民也,公而後功,正而後政,侯斯有焉,故曰克令。
侯名策,字獻可,世為臨桂科第世家。
若尉樂安謝君玺董督章程,亦與有力焉,庸并附以記。
文峰塔記 〔明〕王獻臣 杭川諸山環抱,蔥郁蒼秀,号為佳勝,而面缺文峰,善風角者,皆以為非宜。
宋嘉泰時,造浮圖于水南以像之,未就,而毀于兵火。
餘丞杭之明年,覩茲缺廢,乃勸率二三耆民葺而完之,并移向學宮,事雖緩而實急。
昔範文正徙饒學,面妙果院塔,俯瞰諸湖,名為文筆峰、硯池,且曰:後二十年,當有魁天下者。
已而,彭汝砺果及第。
餘之淺陋不敢妄拟先賢,而杭之士子豈無如彭而興者乎?餘懼斯舉,不知者以為近于佞佛,乃為銘之,以破其惑。
銘曰:“太歲甲子,未月酉日。
人謀佥同,筮亦從吉。
大谿之南,琴岡之脊。
乃建浮圖,庸肖文筆。
拔地倚天,巍巍崒立。
光嶽氣完,挺生賢哲。
翊我皇明,百千萬祀。
” 邑侯澗叟趙公岩前營堡碑記 〔明〕邱衍箕 岩前舊故無營兵,其有營兵,以流寇故。
先是,崇祯戊辰庚午,寇犯杭城,其聚嘯出沒,實由茲地;識者謂,茲地宜設兵、宜城。
兵屯于城,據險守要,可以扼寇之吭而制其命。
二邑令君上其議于當事,從之。
不期年而城工竣、營兵設矣。
然岩故武地,兵饷則武與杭各派其半,而選屬之兵亦杭之骁勇為多。
自頃歲寰海多事,令應公家之急,拮據日無甯晷,兼之廪帑空乏,饷給稽候,行間怨議,所在而然,岩營為甚。
蓋自我杭令君澗叟趙侯之來,而岩營相慶喜可知也。
侯治杭,謀饬武備,嚴斥堠,除戎器,時饋饷,盜息民安,百凡毖慎。
而于岩營猶加意振勵,不以鄰地弛擔,亦不以共牧委責,饷散以時,患防以預,綢缪補葺,威申恩洽。
而士飽隊充,窺伺永杜。
比年烽火寝息,岩地四境胥蒙其福,則侯之定計于先,有以裨之也。
侯已擢邵武郡丞,杭人祠而祀公,固其所矣。
而武邑各鄉堡之民,迩于岩而藉庇者謀于其士,謂公德我安能忘?而營兵則謀于其帥,謂公恤我至矣,一旦去我,曷以寄思?于是營帥暨鄉之衿士輩,丐餘言記之,且述群心之擁戴如此。
餘不佞,竊見今世令長,号稱循良,概不多見;有屬意拊循,去之日使其民徘徊系戀已非易事,而況隣邑之民哉!在漢,循良吏若中牟、桐鄉見德于民,亦自其邑止矣。
若夫鄰邑之民,途讴裡誦,惓惓不忍其去,而且永言思之,則前此未有。
有之,自侯始也。
然則,侯且遠出漢吏上,何論今世?餘固以武民之思,知杭民之戴,而益以知侯之賢為不可及也。
侯名碩來,号澗叟,南直之泾縣人。
甯化儒學記 〔明〕熊茂松 甯化儒學自宋建炎以來,三遷而複于光嚴寺故址。
于是制度草創,若聖殿、尊經閣,皆因浮屠氏之故宮,曆年滋久,閣且蓁蕪。
形家以學宮肩背,地不宜墟,學博張君濤謀重建之。
稍有其緒,獨殿宇頹圮,狃于煩費。
餘承乏攝甯事,初谒文廟,訝其榱棟窪然,咨嗟久之。
因歎吏職謂何,政有急于此者乎?乃括學租數十金,請之學憲鄭公、太府沈公,俱報可,且并發帑金百餘兩為助。
餘與諸學博及邑屬吏各捐俸首倡,紳衿皆翕然佽佐,共得五百餘金。
乃掄材鸠工,撤朽易新,增崇舊基尺有二寸,經始于乙卯七月,告成于九月。
乃率諸生迎先師返新宮,行釋菜禮畢,環視殿閣,巍煥改觀。
諸生請記其事:餘惟道莫大于孔子,而教莫切于六經,士不明聖訓而通經術,其能達于國家者,未之有也。
三代之學因而無革,誠重之也,暴秦燔灼,此道幾廢。
漢承秦後,而首祀孔子,表章六經,史稱人才為盛。
及隋文廢天下之學,惟存國子監一所,弟子七十二人,學校之替極矣。
又以“隨”字之文,狀類奔走,削之為“隋”,而讀仍“隨”,不知“隋”之音“惰”,為割肉聲也。
一代國号莽戾若此,隋文音、義之不識,又安望其重道崇儒乎?古今以秦、隋并稱,而旋踵亡國若一轍,有以也。
甯陽僻處萬山,古昔聲教未敷,宋治隆盛,而講道立德之儒比隆鄒峄。
迨明興而益昭明潤色,文教昌休,從古所未有也。
無論全閩,即甯邑,有以制科第一而立節懷忠,著國家養士之報者,彼非學于聖人而有獲耶?彼且俎豆于賢人之間矣!今諸士彬彬美秀,足振昔賢之業,不知凡幾。
試于弦誦樂育之區,而遡正學之源流,求之爾鄉,有馀師矣! 玉華洞王郡伯書院記 〔明〕湯傳榘 穹窿上下,自五嶽四渎而外,絕崿奇嶂,足以蕩心耳而離垢氛者,所在多有。
然學士大夫僅借以為蹑舒嘯、載酒宴樂之地而已。
匪景物之廢興,實與生民休戚相系屬,使朝夕之間無以給其求而遂其生,則将憂水旱,備兇荒,饑寒疾苦之聲不絕于闾閻,雖有仙源靈區,亦零落于荒煙蔓草,無有過而問之者。
故必在上之君子能憂生民之憂,而後可以樂山水之樂也。
我郡憲太原王公,以經時濟世之材來守臨汀。
五年間,生聚教訓不遺餘力,八邑之人因得以享樂利之福。
而公乃于郡城導兩河,修八景,以利濟而休息之,亦既繪山區樂國矣。
尤念清邑僻在奔湍沓嶺之間,其靈氣所锺,當必有磅礴郁結逈出尋常者。
去縣治四十裡許,當東西孔道,有洞名玉華,層崖聳拔,隐伏天外,體勢曆落而奧折。
宋、元、明人敘記碑刻猶存藓苔榛莽之中。
其巅,舊有玉華亭,傾塌十年餘矣。
我公以公事過此,娛目騁懷,超然物外,遂捐俸新其亭,額曰“小有洞天”,為記事于石,題句于楹,周以短垣,萦以曲迳,蔭以佳木美竹,嵚崟錦缋,若天地之奇觀至是忽開也。
此後,公每往來,必登眺竟日,至暝猶然,命燭盤旋,自為歌詩,琅若出金石。
于是邑人士鹹欣然曰:公乃不鄙夷我清如是耶!公之物色我清,一如幾席,襟帶拂拭,愛玩之如是耶!公憑覽吟詠,上追古人,而使我清有所傳述,以增山川風土之重如是耶!相與樂數晨夕,矢詩以繼其音,乃建書院三楹于茲山之麓,用寄瞻仰之惠。
辟小迳達于洞口,為小亭以憩行人。
東偏創茶亭,招住持,四時給漿,以濟行旅。
置田若幹畝,供薪茗修葺之費,凡皆以廣公惠也。
下複建亭于左,将勒石以示後。
人以傳榘承乏此土,屬筆為紀其盛。
予語之曰:諸人士毋徒視此為遊燕之地也。
昔廬陵、眉山作豐樂、喜雨二亭,皆所以先民憂而後民樂者。
讀其遺文,想見當時景物民風熙熙安适之象。
今玉華吐納煙雲,氣暄物媚,煥然若輕霞之散流彩。
回思數十年來岩穴荒涼,人民凋瘵,豈易有此形勝?然則即與公之治,謂與歐、蘇二公輝映後先,豈不可耶?傳榘受我公樾蔭,待罪于茲七年,不克毫發有助,乃得從諸人士附名于丹崖翠岫之間,有馀榮焉,又安敢不文辭哉?是為記。
小玉華洞記 〔明〕王源昌 予入閩過将樂,啧啧鹹稱邑之玉華洞與武夷競勝。
時予攬辔,未遑作覽勝緣。
尋入清流,道之中折,突起兩峰,崒嵂如畫,土人稱為小玉華洞。
乃停骖登玩。
其洞二,似聯璧相貫串,距不數武。
中有石,似大士面壁時者。
有石似丹竈,如人置铛于孔上火痕猶存者。
有石似蟾,宛然伏地,恍若劉仙所遺者。
然其名不出裡,僅退然以小名,一似自謝其勝矣。
餘為侈其說以勝之,蓋将之洞越城十裡許,非貴人閑客未易往。
茲固樵夫牧豎釋簦在磴者,皆得寓目焉。
遊不擇人,其勝一。
将之洞,必土人列炬始前,茲固明白洞達燎人心目。
遊不擇地,其勝二。
将之洞,風雨晦冥,人裹足不入,茲固風晨雨夕、月夜晞朝皆可眺焉。
遊不擇時,其勝三。
具此三勝,洞可居然自勝。
其前則萬松環對,岩列石屏十餘丈,蓊蔚離奇,如踞虎豹、攀虬龍,使有好事者作飛虹亘其空,将岩與洞并作一片勝地,則又不可盡以盆花小草名之。
因取洞中二詩附入玉華洞集,使遊者知洞尚馀支散在清流,如山有祖孫,宗有大小,亦快事也! 何 坑 記 〔明〕伍福綏 何坑周匝皆山,山皆石。
石之銳者如戟、如劍、如虎,又鈍者如營、如壘、如兜牟、如雲梯、如辎重;鈍而欹斜者如奔馬、如覆軍、如大風之落帽、如邏者之探頭而陰有所索。
其居民習射獵,出入佩刀,如苗如獞而不可制,或者歸其咎于山,若山使之然者,此俱不論。
論其靈者,則莫若筆架山,三峰斜出,膚土骨石,矗矗然騰千峰而上。
鳥道缭穿,至半嶺,有楓數十章,垂綠繁陰,如儀仗夾階。
僧選石置樹下,為遊人憩息。
嶺盡為塢,幽竹成叢,而瓜棚、豆架、草樹、莺花亦互為點綴。
塢盡為岩,高、廣三丈許,僧編木戶之,作禅關。
由岩而左,又得一小岩,如膽懸,如瓶之高揭,危累數十仞。
前為台,曰“承露台”;以百裡内遠水寒山皆了了入目,則又曰“望仙台”。
右為香爐砦,即前所謂如雲梯、營壘者,舊皆不軌者所嘯聚也。
予周覽久之,不禁泫然曰:“嗟夫,可哀也。
夫往者頑民不靖,至動大師,彌月而襲破之。
男婦投崖,斷肱折項,委積崖下,虎豹狐狸,齒牙咀嚼,其聲軋軋然達于境。
越今幾何時?向所為豎壘屯兵,為敵樓、為陷穽者,竟安在哉?白骨如莽,綠火如螢,風凄木萎,鬼現猿驚。
惟此一片地如澄潭秋月,曆劫不灰。
遊其上者,恻然憬然,去苦惱心,生歡喜心;去貪毒心,生慈悲心;去嗔癡心,生恐怖心。
當前淨土,何必往西方極樂,怅望于杳無何有之鄉也?” 金 山 記 〔明〕邱嘉周 環杭多山,而金山
故東為孔道,而輿夫之費、跋涉之勞蓋有年矣。
是創始者鹵莽于謀,而仍貫者憚于改作也。
是年秋八月,侯公廷訓以按察司佥事分巡漳南,威立惠流,百墜具舉。
乃極封疆所履,達于四隅,诹求疾苦。
父老鹹言,汀、漳比鄰之國也,緩急相援,往來之道非近易不可;且令永定新民頻觌官府,習法令儀度,不若開西路便。
公以為然,白之巡按禦史王公瑛,覽而報可。
乃令永定唐君燦、上杭令伍君邊綜理之。
刈芟草木,堕高堙庳,而兩山之阻夷為大途,改西平驿附縣治,以空廨當鬻,舊驿以建禦史行台,遷舖舍于撫溪、太平、白沙、爐坪,連延布置,以給傳送,比之東路減其遠三之一,又少險阻,既近且易,行者安之。
于是,唐君以其事請記。
予維:為吏者率樂因循而憚改作,即有舉措,又或橫主胸臆,格閡輿情,拂刺土俗,莫克持久。
乃侯俯采群議而折衷于心,裕而不迫,可謂盡下;二郡之民,脫險就夷,蠲其勞費,可謂溥愛;百年缺典,一旦任之,可謂勤事。
一舉而三善備焉,是誠不可無紀也。
雖然,予竊有感焉,夫人情樂近易而惡險遠也,豈真道途然哉?秦以嚴刑峻法偃蹇其民,民不堪命,騷然而趨漢,歡若更生。
其去秦之漢也,猶脫險阻而就坦夷也。
故曰:平易近民,民乃安之。
夫近則不怨,平則不疑。
為吏者,推此心以為政,無弗善矣。
吾聞侯公莅任數月耳,凡所規畫,動中機宜,悉平易其心以近民者;然則可紀之績,豈止開路一事而已哉? 重建上杭義倉記 〔明〕鄭 錎 義倉之設,重民食,固邦本。
凡天下府、州、縣,各置之以儲蓄,用濟民饑也。
上杭縣之儀門右勝運裡之盧豐,白砂裡之華亭,豐田裡之慶清寺諸處,向各置立,以便民之出納。
天順壬午,卒遭兵亂,火其倉,墟其址,殆有十五稔矣。
成化癸巳,貳守程侯熙謀于縣令蕭侯宏、丞陳侯清,請于上,鼎新之。
凡為倉四。
計勸郭鑑輩所輸谷萬有千斛,擇邑人之賢者吳壽齡等十人典守之。
适甲午夏亢旱,民苦饑,賴濟以活。
餘目斯善政,固欲言之而未能,茲因典守者請,而告之曰:仁人愛民之心,造化之心也。
古者三年耕必餘一年之食,積之三十年則餘十年之食,而民不阻饑,此萬世之良法也。
次而李悝之平籴,耿壽昌之常平,當今之義倉,亦良矣。
然世之為吏者,以刻為威,以察為明,以儲蓄為故事,苟罹歲歉,若秦饑而乞籴于晉,魯饑而告籴于齊,專事其末,于愛民也何有?今安靜不擾,體悉民隐,于廢弛者修之,俾有儲蓄之所,侯之功也;有餘者勸之,緻盡周急之義,侯之仁也。
其愛民也至矣。
苟更代者,知散不知斂;受代者,知出不知納,則侯之惠難久而民無所藉。
要必斂散以時,出納無弊,使侯之澤自一世而衍千百世,永享太平之治可也。
甯化第一泉記 〔明〕彭士望 甯都人 甯陽北郭,依山麓下,以石為基,有泉出其右,澄寒甘冽。
裡人恒以夜汲,猶天慶觀之乳泉也。
泉之右為南廬,予與諸子讀書其中。
予因嗜茶,家仲子手制曰青霜、曰石岩白,獨擅一時。
性既專嗜,行止必偕。
或不幸逢濁流,辄嚬蹙揮去,甯終日不飲,決不使茶受辱。
今一旦與泉值,予與諸子每于春、秋佳日,花明鳥歡,梧下松間,風來月上,白雲帶山,西溪斜照,寒燈聽雪,風雨雞鳴,講誦微倦,睡起拂衣,痛快古人,牢騷昔怨,即吹爚發火,烹茶茗,供素甆。
初寫軒室香生,徐引而啜之,盡荊溪小壺數鬥,神氣爽發,蛻然若遺,曾不知其老至也。
諸子請曰:先生茶極佳,既深嗜之,而泉适相值,天蓋留茲泉以待先生之至,泉不為無功于先生,先生其名之。
予曰:廬與泉并峙,俱負郭而賓南山,吾南其廬而北其泉,泉不北矣,遂名之曰“南泉”。
為之記,贻知泉者。
新設漳南道記 〔明〕李 铛 閩為天下大藩,例設三司以總轄郡、縣、衛若幹所。
國初,既重其任,續因地方遼闊,洪武二十年,分設福甯、建甯二道,歲敕一憲臣掌之,慮下情不能遍及也。
福興泉漳道隸福甯,自東北以次而南;建延邵汀道隸建甯,自西北以次而南。
二道所隸,惟漳、汀極南為最遠,以東西之地各至此而極也。
漳、汀之界,其地多高山,林木蓊郁,幽遐瑰詭,艱于往來,掌福甯者巡止漳州,掌建甯者巡止汀州,二郡之不通如手足之痿痺,氣之不貫也。
以故鄰于界者,有司無警肅,或得侵漁于下;百姓無畏憚,時得肆恣于鄉。
緻天順間,有溪南勝運之亂。
成化六年,順天府治中岩人邱昂奏請添設一道,為漳南道,獨莅二郡。
既得俞旨,佥憲周公谟以經營伊始,在任得其人,特命貳守程公熙、通判吳公桓董其事。
公等親冒險阻,斬茆棘,燔翳,随山開道,置驿傳舖舍,因地制宜,無不曲當。
議以舊建甯道司為漳南道分司,而年遠窳朽且卑狹,乃偕邑令蕭侯宏、貳尹陳侯清,措置官錢若幹,木石之需、工力之費皆有給。
于成化九年始,毀舊從新,前堂、後堂、儀門、外門及兩廊以次而成,不數月,煥然一新。
其規模一主于程公,而實蕭、陳二侯贊畫之,督工則老人郭明德焉。
自後汀、漳之界,憲司由之而巡行,公移由之而傳送,奸頑之徒知畏憚而屏迹矣。
衆将刻石以記,餘謂金石有時而壞,功業垂于不朽。
漳、汀之民一日之安,諸公一日之功;百世之安,諸公百世之功也。
記于石者,固欲久其事,而諸公之功不恃此而始久也。
是為記。
修理縣衙倉厫記 〔明〕侯七乘 平生不享成福,身過處便艾草焚蒿,作筚路藍縷計。
迨卒瘏綢缪,粗粗苟安,而漢宮蠟燭,又别是一番人物。
非獨人事,蓋亦有星命憑焉。
餘履任武平,始入衙,見衙東有樓房一所,前踦後跛,若将随風而圮,然猶可幸不及吾身見也。
至堂後為居棲正址,茂草叢蔚,人迹罕到,所存破屋數間,上無全瓦,下無完柱,風雨攸注,鳥鼠攸穴,殘檐斷壁之下,過者視為畏途,蓋止可戴月披星,未許上莞下簟者。
已複循例登城,城周圍七百七十五丈,高二丈五尺,計塌毀一百二十馀處,每一處多者十餘丈,少者亦六七丈有奇,通全城而計,則僅存之堞幾于十無一二。
及接交盤,見本縣額載兵米三千石,舊有倉厫頓貯。
變故以來,舊倉燒毀無存,上下相沿于今廿載,兵米悉皆寄貯民間,以茲軍需大事,官不能目擊而親稽,但聽二三書吏借張說李,舌數鬥斛,口指千萬。
無論挪移幹沒,弊孔百出。
萬一寇盜水火之不時,軍士脫巾而呼,其何以應?餘焦然憂之,乃集諸紳衿父老計議修葺,始後衙,繼城垣,繼倉厫,次第舉行。
衙後建大廳三間,左右各建小屋二間,耳門相望,分為别院,門窗、幾閣、上棟、下宇,悉油飾而丹垩之。
命四城鄉約督率編戶,鸠集土石,舍周城内外上下馬道之塌者盡舉而築之;望樓垛舖之傾圮者,盡葺而新之。
又遴二三公正董事,庀材在于舊倉處所,創建木倉廿間,上有樓,四圍悉皆重壁。
上建大堂一所,以為收放兵糧之地;傍建小屋四間,擇人居住,以為監守計。
自癸卯五月餘方到任,七月有分校入闱之行,十月旋歸,即始興工,越甲辰三月而衙工竣,十月而城工竣,至今乙巳六月而倉工竣。
二年以來,除農忙息物之外,土木之役幾無甯日,雖力皆民力,财皆民财,而餘之晝夜焦思,手口劬勞者,亦複與日俱積。
迨八月而先嚴訃音至矣。
夫餘以簿書小吏,遠辭雙親,跋涉萬裡,就道之日,生離死别,慘動天地。
蒞任以來,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功名性命都付之行雲流水,亦何樂以土木之役而傳舍作馬牛?但此衙署、城垣、倉厫諸工作,事關切要,既覺無件可緩,而敗壞已極,又覺無日可待,不識前之人何以能相沿至今也!今餘謝事将行矣,自惟有生以來,從不能坐享成福,區區之勞,豈敢以功自居?但使後之令茲土者,居處有宅,守禦有城,積貯有倉,享餘之成,憐餘之苦,而不笑餘之多事也,則幸甚。
重修武平縣記 〔明〕林茂達 莆田人 閩之轄也,府有汀;汀之轄也,邑有武;武固汀岩邑也。
邑始基于唐,以迄于今,歲久且圮矣。
惟嘉靖甲午臨桂張侯吏茲土,其政悶悶然。
未及期,民用以醇,年用以康,遂号厥膠秀暨耆衆謂之曰:邑之頹以是哉,吾将撤而新之。
佥曰費,曰吾罔官費;佥曰勞,曰吾罔民勞。
佥翕然以訝,乃白于郡、于監司,用捐厥俸資以事事焉。
市材于村落而償其本直,庀徒于民兵而酬以歲科,以至陶瓦葦竹砐磚,百凡所須,皆侯自擘畫,不以擾武民。
其民裕于财者鹹樂相之,罔以為難。
越三月而門成,十月而堂成。
堂之東為積儲庫,贍國計也;西為兵器局,備戎事也。
其後為燕休寝,其東為典史廳,其左、右隅為吏舍。
門之外,右為旌善亭,風民良也;左為申明亭,達下情也;左之次為土神祠,右之次為叢棘林。
其前為門樓,與後明遠樓相峙。
大都易敗以完,繕故以新,飾漫漶以鮮美,宏敞巨觀,翚飛雲矗。
甫期而就峻,而邑之制于是乎侈矣!夫政莫大于勤事,功莫大于臨民,布法象魏,垂之周官;而攸跻攸甯,亦君子之所不廢也。
我國家稽古立法,而凡藩、臬、郡、邑莫不各有治所,以示肅也。
然興廢成敗恒系典守者之能與否;苟非其人,則循陋居圮,治亦因以落莫矣。
是故避興事之謗者,則必有美,而無必為;擅農收之妨者,則有必為,而無必時;疲衆耗藏以大作者,則有必時,而無必節。
侯以起仆責之己,力斯役也,非為者欤?不舉赢于時绌,相年豐也,非時者欤?縮溢伸乏,鹹有經紀,而工不知勞,民不知費也,非節者欤?夫知節者仁也,因時者智也,有為者勇也,一事而三善具焉,侯克令哉!或曰:新作南門,春秋譏焉,何也?林子曰:公私異也。
故君子之勤事臨民也,公而後功,正而後政,侯斯有焉,故曰克令。
侯名策,字獻可,世為臨桂科第世家。
若尉樂安謝君玺董督章程,亦與有力焉,庸并附以記。
文峰塔記 〔明〕王獻臣 杭川諸山環抱,蔥郁蒼秀,号為佳勝,而面缺文峰,善風角者,皆以為非宜。
宋嘉泰時,造浮圖于水南以像之,未就,而毀于兵火。
餘丞杭之明年,覩茲缺廢,乃勸率二三耆民葺而完之,并移向學宮,事雖緩而實急。
昔範文正徙饒學,面妙果院塔,俯瞰諸湖,名為文筆峰、硯池,且曰:後二十年,當有魁天下者。
已而,彭汝砺果及第。
餘之淺陋不敢妄拟先賢,而杭之士子豈無如彭而興者乎?餘懼斯舉,不知者以為近于佞佛,乃為銘之,以破其惑。
銘曰:“太歲甲子,未月酉日。
人謀佥同,筮亦從吉。
大谿之南,琴岡之脊。
乃建浮圖,庸肖文筆。
拔地倚天,巍巍崒立。
光嶽氣完,挺生賢哲。
翊我皇明,百千萬祀。
” 邑侯澗叟趙公岩前營堡碑記 〔明〕邱衍箕 岩前舊故無營兵,其有營兵,以流寇故。
先是,崇祯戊辰庚午,寇犯杭城,其聚嘯出沒,實由茲地;識者謂,茲地宜設兵、宜城。
兵屯于城,據險守要,可以扼寇之吭而制其命。
二邑令君上其議于當事,從之。
不期年而城工竣、營兵設矣。
然岩故武地,兵饷則武與杭各派其半,而選屬之兵亦杭之骁勇為多。
自頃歲寰海多事,令應公家之急,拮據日無甯晷,兼之廪帑空乏,饷給稽候,行間怨議,所在而然,岩營為甚。
蓋自我杭令君澗叟趙侯之來,而岩營相慶喜可知也。
侯治杭,謀饬武備,嚴斥堠,除戎器,時饋饷,盜息民安,百凡毖慎。
而于岩營猶加意振勵,不以鄰地弛擔,亦不以共牧委責,饷散以時,患防以預,綢缪補葺,威申恩洽。
而士飽隊充,窺伺永杜。
比年烽火寝息,岩地四境胥蒙其福,則侯之定計于先,有以裨之也。
侯已擢邵武郡丞,杭人祠而祀公,固其所矣。
而武邑各鄉堡之民,迩于岩而藉庇者謀于其士,謂公德我安能忘?而營兵則謀于其帥,謂公恤我至矣,一旦去我,曷以寄思?于是營帥暨鄉之衿士輩,丐餘言記之,且述群心之擁戴如此。
餘不佞,竊見今世令長,号稱循良,概不多見;有屬意拊循,去之日使其民徘徊系戀已非易事,而況隣邑之民哉!在漢,循良吏若中牟、桐鄉見德于民,亦自其邑止矣。
若夫鄰邑之民,途讴裡誦,惓惓不忍其去,而且永言思之,則前此未有。
有之,自侯始也。
然則,侯且遠出漢吏上,何論今世?餘固以武民之思,知杭民之戴,而益以知侯之賢為不可及也。
侯名碩來,号澗叟,南直之泾縣人。
甯化儒學記 〔明〕熊茂松 甯化儒學自宋建炎以來,三遷而複于光嚴寺故址。
于是制度草創,若聖殿、尊經閣,皆因浮屠氏之故宮,曆年滋久,閣且蓁蕪。
形家以學宮肩背,地不宜墟,學博張君濤謀重建之。
稍有其緒,獨殿宇頹圮,狃于煩費。
餘承乏攝甯事,初谒文廟,訝其榱棟窪然,咨嗟久之。
因歎吏職謂何,政有急于此者乎?乃括學租數十金,請之學憲鄭公、太府沈公,俱報可,且并發帑金百餘兩為助。
餘與諸學博及邑屬吏各捐俸首倡,紳衿皆翕然佽佐,共得五百餘金。
乃掄材鸠工,撤朽易新,增崇舊基尺有二寸,經始于乙卯七月,告成于九月。
乃率諸生迎先師返新宮,行釋菜禮畢,環視殿閣,巍煥改觀。
諸生請記其事:餘惟道莫大于孔子,而教莫切于六經,士不明聖訓而通經術,其能達于國家者,未之有也。
三代之學因而無革,誠重之也,暴秦燔灼,此道幾廢。
漢承秦後,而首祀孔子,表章六經,史稱人才為盛。
及隋文廢天下之學,惟存國子監一所,弟子七十二人,學校之替極矣。
又以“隨”字之文,狀類奔走,削之為“隋”,而讀仍“隨”,不知“隋”之音“惰”,為割肉聲也。
一代國号莽戾若此,隋文音、義之不識,又安望其重道崇儒乎?古今以秦、隋并稱,而旋踵亡國若一轍,有以也。
甯陽僻處萬山,古昔聲教未敷,宋治隆盛,而講道立德之儒比隆鄒峄。
迨明興而益昭明潤色,文教昌休,從古所未有也。
無論全閩,即甯邑,有以制科第一而立節懷忠,著國家養士之報者,彼非學于聖人而有獲耶?彼且俎豆于賢人之間矣!今諸士彬彬美秀,足振昔賢之業,不知凡幾。
試于弦誦樂育之區,而遡正學之源流,求之爾鄉,有馀師矣! 玉華洞王郡伯書院記 〔明〕湯傳榘 穹窿上下,自五嶽四渎而外,絕崿奇嶂,足以蕩心耳而離垢氛者,所在多有。
然學士大夫僅借以為蹑舒嘯、載酒宴樂之地而已。
匪景物之廢興,實與生民休戚相系屬,使朝夕之間無以給其求而遂其生,則将憂水旱,備兇荒,饑寒疾苦之聲不絕于闾閻,雖有仙源靈區,亦零落于荒煙蔓草,無有過而問之者。
故必在上之君子能憂生民之憂,而後可以樂山水之樂也。
我郡憲太原王公,以經時濟世之材來守臨汀。
五年間,生聚教訓不遺餘力,八邑之人因得以享樂利之福。
而公乃于郡城導兩河,修八景,以利濟而休息之,亦既繪山區樂國矣。
尤念清邑僻在奔湍沓嶺之間,其靈氣所锺,當必有磅礴郁結逈出尋常者。
去縣治四十裡許,當東西孔道,有洞名玉華,層崖聳拔,隐伏天外,體勢曆落而奧折。
宋、元、明人敘記碑刻猶存藓苔榛莽之中。
其巅,舊有玉華亭,傾塌十年餘矣。
我公以公事過此,娛目騁懷,超然物外,遂捐俸新其亭,額曰“小有洞天”,為記事于石,題句于楹,周以短垣,萦以曲迳,蔭以佳木美竹,嵚崟錦缋,若天地之奇觀至是忽開也。
此後,公每往來,必登眺竟日,至暝猶然,命燭盤旋,自為歌詩,琅若出金石。
于是邑人士鹹欣然曰:公乃不鄙夷我清如是耶!公之物色我清,一如幾席,襟帶拂拭,愛玩之如是耶!公憑覽吟詠,上追古人,而使我清有所傳述,以增山川風土之重如是耶!相與樂數晨夕,矢詩以繼其音,乃建書院三楹于茲山之麓,用寄瞻仰之惠。
辟小迳達于洞口,為小亭以憩行人。
東偏創茶亭,招住持,四時給漿,以濟行旅。
置田若幹畝,供薪茗修葺之費,凡皆以廣公惠也。
下複建亭于左,将勒石以示後。
人以傳榘承乏此土,屬筆為紀其盛。
予語之曰:諸人士毋徒視此為遊燕之地也。
昔廬陵、眉山作豐樂、喜雨二亭,皆所以先民憂而後民樂者。
讀其遺文,想見當時景物民風熙熙安适之象。
今玉華吐納煙雲,氣暄物媚,煥然若輕霞之散流彩。
回思數十年來岩穴荒涼,人民凋瘵,豈易有此形勝?然則即與公之治,謂與歐、蘇二公輝映後先,豈不可耶?傳榘受我公樾蔭,待罪于茲七年,不克毫發有助,乃得從諸人士附名于丹崖翠岫之間,有馀榮焉,又安敢不文辭哉?是為記。
小玉華洞記 〔明〕王源昌 予入閩過将樂,啧啧鹹稱邑之玉華洞與武夷競勝。
時予攬辔,未遑作覽勝緣。
尋入清流,道之中折,突起兩峰,崒嵂如畫,土人稱為小玉華洞。
乃停骖登玩。
其洞二,似聯璧相貫串,距不數武。
中有石,似大士面壁時者。
有石似丹竈,如人置铛于孔上火痕猶存者。
有石似蟾,宛然伏地,恍若劉仙所遺者。
然其名不出裡,僅退然以小名,一似自謝其勝矣。
餘為侈其說以勝之,蓋将之洞越城十裡許,非貴人閑客未易往。
茲固樵夫牧豎釋簦在磴者,皆得寓目焉。
遊不擇人,其勝一。
将之洞,必土人列炬始前,茲固明白洞達燎人心目。
遊不擇地,其勝二。
将之洞,風雨晦冥,人裹足不入,茲固風晨雨夕、月夜晞朝皆可眺焉。
遊不擇時,其勝三。
具此三勝,洞可居然自勝。
其前則萬松環對,岩列石屏十餘丈,蓊蔚離奇,如踞虎豹、攀虬龍,使有好事者作飛虹亘其空,将岩與洞并作一片勝地,則又不可盡以盆花小草名之。
因取洞中二詩附入玉華洞集,使遊者知洞尚馀支散在清流,如山有祖孫,宗有大小,亦快事也! 何 坑 記 〔明〕伍福綏 何坑周匝皆山,山皆石。
石之銳者如戟、如劍、如虎,又鈍者如營、如壘、如兜牟、如雲梯、如辎重;鈍而欹斜者如奔馬、如覆軍、如大風之落帽、如邏者之探頭而陰有所索。
其居民習射獵,出入佩刀,如苗如獞而不可制,或者歸其咎于山,若山使之然者,此俱不論。
論其靈者,則莫若筆架山,三峰斜出,膚土骨石,矗矗然騰千峰而上。
鳥道缭穿,至半嶺,有楓數十章,垂綠繁陰,如儀仗夾階。
僧選石置樹下,為遊人憩息。
嶺盡為塢,幽竹成叢,而瓜棚、豆架、草樹、莺花亦互為點綴。
塢盡為岩,高、廣三丈許,僧編木戶之,作禅關。
由岩而左,又得一小岩,如膽懸,如瓶之高揭,危累數十仞。
前為台,曰“承露台”;以百裡内遠水寒山皆了了入目,則又曰“望仙台”。
右為香爐砦,即前所謂如雲梯、營壘者,舊皆不軌者所嘯聚也。
予周覽久之,不禁泫然曰:“嗟夫,可哀也。
夫往者頑民不靖,至動大師,彌月而襲破之。
男婦投崖,斷肱折項,委積崖下,虎豹狐狸,齒牙咀嚼,其聲軋軋然達于境。
越今幾何時?向所為豎壘屯兵,為敵樓、為陷穽者,竟安在哉?白骨如莽,綠火如螢,風凄木萎,鬼現猿驚。
惟此一片地如澄潭秋月,曆劫不灰。
遊其上者,恻然憬然,去苦惱心,生歡喜心;去貪毒心,生慈悲心;去嗔癡心,生恐怖心。
當前淨土,何必往西方極樂,怅望于杳無何有之鄉也?” 金 山 記 〔明〕邱嘉周 環杭多山,而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