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二 藝文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人是也。
令觀省超昇公益信。
公當丙戌之秋,運際極流,閩版始更,喟然于世間無常,猛截葛藤,依惠光老宿脫白,既出虔州桃江,就受大戒者,曰金峰禅師。
旋下金陵天界,參覺浪老人。
老人器許之,公凡所嚴事皆當世高德。
複參雲門百愚禅師,發明大事,終不自背。
最後,谒文水獨立和尚,下語頓契,從前礙胸渙然冰釋,沖口說偈,驚動長老。
先是不涉文字,及此數行俱下,義學旁通。
甲辰,歸省親墓,甯陽邑長堅請住聖水開堂。
聖水頹圮百年,一旦法施雲湧,郁為寶坊。
公則一瓢挂壁,孤仗扶身,仗緣偶住,飄然北禮五台矣。
其擺落逍遙,蓋用棱浩之遺風也。
梓裡學人企慕,法乳如子戀慈。
适西北喪亂,錫還臨汀。
學人蹑,追扳迎憩故裡。
偶見村郊,見隙地曠莾,愛其疇平峰繞,林木蔥蒨,遂捐衣缽,思創數椽為接待計。
乃不命而獻力,不祈而薦赀,堂廊庑舍,金容寶像,未期而翼翼巍巍,額曰:“華林”。
四衆瞻仰,于是二利并施,禅淨雙提,參請歙集,幾踰千指。
不圖比闾草地,湧出香界佛言:世間深山曠野,聖道場地,世間粗人,目不能見,今乃知福地洞天去人間不遠矣!故曰:大鄉不居,大族不親。
戒以為戶,惠以為牗,以守則固,以居則安,其華林之謂乎!愧某老汨章句,空冒儒名,遇赜即可惡,遇動而愈亂,未能推一以适萬,混萬以歸一,若柳子之頌釋者,又何能安頓世界,料理民物,為繼絕興滅、安全危亡之事,若儒者中庸之教耶?記此以識釋教之盛,砭儒學之僞雲爾。
林掌教紀政碑 〔國朝〕黎士弘 嘗披閱往史,見前明海公忠介為南平學谕時所著《論謂抱關擊柝皆以行道》,而尤莫如教職,蓋将以造人才、挽世道,其任尊且難如此。
當忠介著論時,持風力抗揖上官,然卒不聞有所呵責,而忠介竟緻通顯,成賢者名。
因歎當時資格之寬,其所号為學士大夫,猶能相砥以道,未嘗遂目守正不阿者,以傲吏之名也。
今平流序進居是職者,皆旅進退不敢有所是非,一言不當,風議及之,所稱行道者,其安在乎?以予所傳林先生則甚異。
先生以海甯谕來教授臨汀,初至郡,即卻諸生贽不受,且積一歲薪俸所入,以為先師宮廟費。
每當春秋祭奠前期,濯具、灌掃、張幔、拂主,即上一茗,拜跪惟謹。
夜設莞簟立露中,若人子視食息于父母,必欲聽于無聲而後已者。
壬辰春,當歲試,凡學使者按郡,例有舉劾優劣,先生獨不應。
學使曰:“例也。
”先生再拜曰:“諸生皆不為非,而必使職誣以罪,是職先無狀,請坐罪職。
”學使廉其誠,遂從其請。
嗟夫,林先生小吏,雖廉法終無大望,即不下竟錐刀之利,一言清節,人争笑之,若俎豆幾席,久已視為故事。
至于不惜殺士以媚要津者,安敢謂今遂無其人哉!嗟夫,林先生乃獨為于舉世不為之日也。
轅固謂公孫子,慎無曲學以阿世。
漢孝文亦曰:“若招之不來,麾之不去,可以為社稷臣矣。
”然則林先生豈任一教職也耶?千鈞之弩以中鼷鼠,非不矯且捷,而由基為之泣下沾襟者,傷未盡其才也。
今先生左遷以去矣!求所謂緻通顯、名當世如忠介者,既不可得。
然士歌于宮,誦于途,又謀為貞珉以謀不朽。
他日荒煙斷藓之下,有人指名歎息,相與徘徊不忍去。
然則先生固不必其緻通顯也,即如此而亦何負先生哉?夫世之身緻通顯、名滅沒而不傳者,亦何可勝道也!公名譯,福清人。
王文成公廟碑 〔國朝〕張 欽 今上登極五十餘年,治化久成,文運聿昭。
臣某特膺簡命,巡撫閩疆,吏飾敝除,課文造士。
夫閩為宋朱夫子講學地,而汀、漳數郡又明王文成公經略處也。
大儒過化存神,士民何日忘之。
謹按,公諱守仁,字伯安,文成其谥也。
其先餘姚人,生明成、弘間,講學聚生徒,不蹈襲于漢、宋儒者,以良知而直接孟氏之性善;世之學人崇而師者半,攻而辟者亦半。
夫公之著述,小不合朱子耳,非不盡合聖人也。
姑無論理學迹公之事,原公之功,非一代通儒何以辦此?正德時,權奸肆虐,公直撄其鋒,幾危者數矣。
後逆閹伏誅,公累遷右副都禦史、提督南嶺諸軍務,由贛而汀,由汀而漳、潮、惠、韶,洞賊缗結,公呼吸間降椎結者以七萬。
及宸濠背逆,公率義兵下南昌,迎擊濠于黃溪渡,以小舟載柴,乘風縱火焚之,衆潰就擒,以功封新建伯。
既而,奉命巡撫兩廣,征斷藤八寨,以數千弱卒蕩平二千裡百年未拔之狡窟于兩月之間。
嗚呼,是豈空談理學者與!人謂公有此事功,可以不事理學。
愚謂有此理學,乃能立此事功。
公于孟氏,究之精,故不借程、朱之梯航,而自登鄒、魯之堂奧。
不獨良知一說,大暢性善,其生平嚴毅,無非浩然之氣所流行,遇珰則摧,遇逆則除,遇犷則撫,遇劇則平。
理學事功,卓卓冠冕,明代是用從祀于文廟。
今承聖天子崇儒重道之意,于宋諸儒或扁額、或碑銘,備極褒嘉。
公為明儒宗,而閩中數郡公昔所經略地,流風猶存而廟貌不稱,非所以昭德報功也。
爰命匠石,是作是營,去其朽,振其頹,書事紀年,乃镌之石,複詩以歌詠之。
其辭曰:“景仰大儒,生明之世,少負英才,登進士第。
爰值武宗,權珰奸制,無籲天,公章孔麗。
廷杖嚴加,譴谪貴隸,閹孽芟除,起公阙詣。
累遷都使,經略天南。
江廣閩粵,山獠曠憨。
公開誠谕,是訓是戡,是革是化,是愧是慚。
甯藩耽耽,窺伺神器。
攀援輿金,群小攸庇。
肆敢亂行,聚兇逞志。
公聲疾呼,首倡勞勚。
烈烈炬焚,滅而朝食。
乃爵于朝,封新建伯。
續命南征,掃蕩積逆。
事悛病回,遭讒斥谪。
榜言學僞,與朱判隔。
實師子輿,力究性善。
浩氣淩霄,奸邪慄戰。
配享兩楹,公論乃見。
公神萬年,安此廷殿。
” 石牛驿禁革裡派碑 〔國朝〕楊景辰 昔孫樵之書何易于也,曰:易于為益昌令,刺史崔樸嘗乘春自上遊,多從賓客,歌酒泛舟東下,直出益昌旁。
至則索民挽舟。
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
刺史驚問狀,易于對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
易于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
”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予讀“樵集”至此,撫卷歎曰:“甚哉,易于之戆也,而樸亦可謂賢矣。
”令之于刺史,尊卑懸甚,苟可以中其歡心,即罄民脂、殚民力所不惜,何耕、蠶之是圖而為之。
上者頤指氣使以臨之,就令即負弩前驅,以為分固然耳,何問民哉!若夫易使而難悅,約己以裕民,如二雲曾公者,其賢于樸也,奚翅萬萬。
公奉勅分巡漳南,适寇起屬邑,焰不可撲。
公下車未幾,募鄉兵禦之,遂獲渠魁,直搗巢穴,殲厥醜類,汀人始安堵焉。
公胸中真具數萬甲兵,甯直一路福星,即全閩胥拜其賜。
偶過甯石牛驿,見甯父老趨承唯謹,恻然曰:“此蘧廬耳,不過一宿,所需幾何,何用勞苦父老為?”遂頒令與父老約,後不煩爾。
今其令具在,真藹如仁人之言也。
仍謂甯令錢君當洞悉民隐,所急宜興除者,其悉以聞。
錢君乃條陳若幹款,俱剔蠹厘弊、鑿鑿可行者持以複公。
公怿甚,溫詞褒美,俾勒諸貞石,永垂龜鑑。
海内多事,雲擾鼎沸,力疲不勝役,财竭不勝求,百為繭絲,誰一為保障。
誠得如公其人,布列中外百姓,未有不安内安而外自攘,狡悍之巨寇,不難鞭箠服之,況草澤嘯聚者乎?公在一方澤一方,在天下澤天下,行且陟崇跻、以大展其經綸。
汀、漳之人即甚愛公,恐不得久借。
然公大用而海内均受其福,又甯直全閩已哉!噫,公之賢遠過崔樸、錢君之惜民,亦不減何易于,第愧無孫樵之筆,以紀之耳! 考 蛤蝴王廟考 〔明〕杜士晉 按宋人餘良弼雲:惟王姓王,諱延鈞,秉忠勇剛正之節,《五代史》世家章矣。
爰自朱梁正明四年,知建州軍州事,尋授刺史。
逮唐天成初,王延鈞嗣閩王位,拜奉國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尉侍中。
長興三年,提兵往福唐,未班師而薨,封靈昭王。
龍啟二年,當末帝清泰元年也。
晉天福末,王延政據建州,改元天德,加封武平威肅王。
厥後,閩地并入南唐,保大二年,加封弘烈王。
宋乾興元年,避宣祖廟諱,改封英烈王。
縣令曰:“漢韓說封龍額侯,擊東越有功,封按道侯,蓋一人而再受侯封。
而《漢書》功臣侯表,乃以龍額侯為韓,按道侯為韓說。
夫班固号稱良史,且生于東漢,距說時未甚遠,其所撰次宜可考信,尚疏略如此。
況曆年久遠,且蠻音啁嘈,如雲蛤蝴者哉?揆斷大義,王号非可以苟稱也。
連城辟于宋禩,去五代已遠,傳呼失真,其王為王延鈞無疑。
邵武禱雨避壤祀之,況連與邵相毗壤者乎?存其說,俟博古君子焉。
甯化封域考 李世熊 甯化縣初稱黃連峒。
隋、陳以前,名不見于史,相沿閩越,屬會稽郡而已。
漢永和六年,分會稽為東、南二部,東部為臨海、南部為建安都尉。
黃連當在南部中。
孫策渡江,以賀齊代領都尉事。
吳永安三年,即南部罷都尉,置建安郡,始析其校鄉西偏将樂地置綏安縣;黃連當屬綏安。
晉滅吳,析建安,立晉安,其屬建安者,曰吳興、東平、建陽、将樂、邵武、延平,凡縣七。
黃連當屬将樂。
其屬晉安者領縣八,曰原豐、宛平、同安、候官、羅江、晉安、溫麻、新羅,俱隸于揚州。
東晉義熙元年,改綏安為綏城,宋、齊、梁、陳因之。
隋開皇間,又廢綏城,并入邵武,隸撫州;黃連當并入邵武也。
唐武德四年,析邵武置綏城縣,隸建州;黃連又當屬綏城。
五年,又析邵武地增将樂縣。
七年,又以邵武屬綏城,而省将樂。
貞觀三年,複省綏城入邵武。
高宗乾封二年,乃析故綏城縣地,為歸化、黃連二鎮。
黃連蓋曆附綏城也。
嗣聖五年,又析綏城縣地,置将樂縣,水之南隸将樂,屬福州;水之北隸臨川,屬撫州。
黃連當仍屬建州矣。
先是隋大業之季,群雄并起,東海李子通,率衆渡淮,據江都,稱吳帝,改元明政,遣使略閩地。
其時土寇蜂舉,黃連人巫羅俊者,年少負殊勇,就峒築堡,衆寇不敢犯,遠近争附之。
羅俊因開山伐木,泛筏于吳,居奇獲赢,因以觀占時變,益鸠衆辟土。
武德四年,子通敗死。
時天下初定,黃連去長安天末,版籍疏脫。
貞觀三年,羅俊自詣行在上狀,言黃連土曠齒繁,宜可授田定稅。
朝廷嘉之,因授羅俊一職,令歸剪荒自效。
而羅俊所辟荒界,東至桐頭嶺,西至站嶺,南至杉木堆,北至烏泥坑。
乾封間,乃改黃連為鎮,羅俊沒五十餘年,為開元十三年。
福州長史唐循忠,于湖州北界,福州西界,檢得避役百姓共三千餘戶,奏聞,複因居民羅令紀之,請因升黃連鎮為縣。
二十六年,開山峒,置汀州于新羅城,領縣三,割黃連以屬之,并長汀、龍岩而三也。
黃連隸汀州始于此。
蓋置縣在置州之先矣。
天寶元年,更黃連縣曰甯化,治仍舊鎮。
昭示天祐初,進封福建觀察使留後王審知為琅琊郡王。
梁開平三年,封為閩王。
汀地盡屬王氏,雖奉梁、唐正朔,而命官設吏,皆王氏為政矣。
同光二年,王雲來令茲土,始議改治,蔔鎮西竹筱窩吉,乃遷縣于今治。
審知子延政,旋為南唐所滅,汀地盡屬李氏。
宋開寶八年,南唐滅,地始盡歸于宋。
哲宗元符元年,提刑王祖道行郡,憩本縣麻倉團裡清流驿亭,愛其山水明秀,因謂長汀、甯化,壤地曠遠,奏析本縣六團裡,并長汀二團裡,置清流縣于麻倉。
元仍之。
至正十六年,土賊曹柳順,據邑為亂。
麻倉人陳有定,起義讨平之。
十九年,陳友諒取邵攻汀,轉掠将樂。
元授有定汀州路總管,禦之,所陷郡、縣皆複。
有定遷行省參政,遂開省汀州,悉有八閩地。
明洪武元年,有定就擒,改汀州路為府,甯化仍舊。
成化七年,因沙、尤寇亂,又析東北柳楊、下角二裡,增置歸化縣。
隆武二年丙戌九月,清師下汀州,地始歸于清,是為順治三年。
甯化自開元戊寅,至康熙己酉,為縣共九百三十一年也。
連城山川考 童能元 連城于會城為正西,于郡城為東南。
山由西而北,川自南而東。
遡其源,遠自庾嶺度峽而至火星,曆桃源,右出黃竹嶺為長汀,是江、閩之界也。
由黃竹越天華山,西接亂蘿山,其高二十裡,延袤百裡,遂至池家。
西趨而上,狀列于屏者曰馬龍砦,從中出者為甯化祖山;由馬龍而右出者曰狐栖嶺。
自此逶迤東行二十餘裡,乃達大息嶺,其水左流甯化,右流新橋,至湘洪灘下汀州。
度大息過峽北行,至平原山,從北出者為清流;其東出者,由四堡曆分水鋪,過峽頓起高屋山,至連境之賴仙,越牛角垅,而止于枋坊,是清、連之界也。
由平原騰湧而南,直上者曰歸嶺。
嶺水左流宋坊、大埔,曆連之焦坑、王坊,至大坪下楊梅灘石固潭,跨渡頭橋,越溪尾徐坊、許坊至柯坊,會邑之大河右水,流羅坑口,仍入湘洪灘。
從歸嶺複逆上,矗立千仞者,曰赤峰嶂,山勢嵯峨,特聳鴻駿,嶂分而東下,陂陀漾衍,為南山峽。
崚嶒頓起,則大靈山也。
遂由橫坑水頭過峽,左分水為北安裡水源,右分水為新泉水源。
由是複東向逆行,見奇峰特起,上侵雲漢者,曰虎忙山,延袤三十餘裡,路峻崄絕,舊志載,虎過忙也。
山半結庵,為行人憩息,橫嶂排空,勢若浪湧。
東趨于青岩,遂曆肖坑坪,上過盧家畲。
其水左流汀之羅坑、賴屋,而歸北安,右流汀之曹坊,連之溫坊,達朋口。
由盧家畲而突頓起者曰鄒磜,騰湧而北上者曰西寶嶂。
曆張坊之三峰頂,至米昇砦。
從楊梅嶺西向而行,穿田而峭拔者曰葉屋嶺,北行達棋子嶺。
水東、西分流,為汀、連之界。
離城十裡,如扆如笏,是為連城少祖。
随嶺直下曰三箭,其水左流童子岩,隔口田,過泡洋,合隔川水,越西陂,至北門外夫人廟,會大河;右流狐狸坑,姚家坪,石塘,曆彭屋陂,過晝錦橋,至西門外入文川。
由三箭而下曰冬瓜頂,曰黃坭凹,頓起為老鴉山,為蓮塘頂。
度峽而起者曰高山,屈曲盤繞,複開大嶂曰童屋山。
自棋子嶺至此凡七裡,皆東向行龍。
由此中抽一線,從辛轉亥,峭拔而高峻者曰馬坑山,曰社公。
左輔右弼,磊落度畦而起者曰後龍山,此邑正幹也。
其翊然展拓于左者曰伍屋坑,曰寨子山;其霭然端拱于右者曰社稷壇。
自龍山中出入城而特尊者曰雄鎮樓,縣令吳瓒公所建也。
其下曰功德祠,阖邑為童玺公倡築城報德而祀也。
承中支而出四圍,衍衍拱護,偉衛若懷寶而燕息者,縣治奠其中焉。
左分司,右捕廳。
入城而振于北者為城隍廟,為萬壽宮,為儒學,為駐防署,為文昌閣,而止于沈屋山;入城而翼于西者,為定光寺,為西門街,為鄉約所。
其襟披于邑前而宅居者為正街,為下街,為秋官坊,為吳屋巷,為塔下街。
遂突起為城牆窩,為塔嶺背,出東門而止于山川壇。
此自西而北作邑之經絡也。
若環繞邑後,張于左為邑下關者,皆自棋子嶺。
左分一支、北向而上曰漳樹隔,曰隔川砦,曰烏石隘;轉東而行曰橫坑嶂,曰龍滾潭,曰滴水岩,曰大坪頭,曰揭屋坑,曰黃竹坑,曰吳坊,曰水竹,而止于北門外夫人廟。
為邑之下關橫坑嶂,又分一支曰陳家垅,曰小路嶺,曰高崎,曰官莊。
直下至麻潭,收一邑之水,又曰上山坑,曰樂太平,曰龍龜砦。
遂為邑大水口,又為清、連分界。
此自西而北而東之經絡也。
其羅列于邑前為望山者,亦源自西山之鄒磜,過五磜迢遞而南,至火燒爐。
東向至岡上,自此而席湖隔,而洪門凹,旁分一支,為天馬山,其幹則自蔣坊入湯頭。
有山棱層疊秀、橫亘十餘裡者為金雞山。
山開數面,向北朝邑,山背半為嶺,巅有塘汛,乃朋口。
由小淘之道嶺下之村曰陳地,其水右出為文川之源;左出度湖營、過隔口,合馬山前水,又合河源張家營水,流朋口。
其下合莒溪水而至王城,越車前、陳屋坪、楊家坊,合肖坊芷溪水,彙于新泉,下上杭而入于廣。
由陳地而東行者曰大地隔,曰魏地,曰梁地,曰布地。
承中出者至冠豸,乃連陽第一境。
右分者至馬頭石,又名揚屋砦,高峻百仞,四壁危懸;左分者曰白水磜,曰楮嶺,曰石門岩。
複有山嵯峨、直上秀拔者,則為旗石峰,居儒學之巽位。
由旗石峰西向而曆江坊、過塞山,散下平疇,經塔下羅家營、而止于水南,為邑近案。
此自西而南而東之經絡也。
由金雞山左嶂角分支西向而下者,曰山坑,曰上羅地。
頓起大嶺背北向結者,為莒溪,為壁州,為餘畲。
其逶迤而南,複峭拔而起、雄冠一方者,曰棋盤山。
晴空雲斂,俯睇龍岩,城郭如穴、如垤。
是山分脈長遠,中幹為漳州之祖龍。
左分支為屏山羅地,為大平橑,而止于池家山,為龍岩、連城分界;右分支至下車,南向而出者為上杭之祖山,其北向逆上頓起仙高,至豐頭複逆上結芷溪,而止于新泉,為連上分界。
此自東而南而西之經絡也。
由金雞山右嶂角東向而下,有山高拔者曰羅勝地,陂陀而行三十裡,複見有山矗峻者,則為黃勝地。
左水流涼坑至崇福庵下姑田;右流心田坑,穿後洋橋,至姑田合流溪口,下小淘而入永安。
由黃勝地而左出者曰曲溪,曰心田坑,曰小洋地。
越西山而下結姑田、城兜、坎兜、新莊諸鄉。
曲溪又分一支,由姑田之南山越橫山隘、曆陳地而至秋家岚,抵流溪口,為連城、永安分界。
由羅勝地而左出者則為廖天山,高峻千仞,四壁嶄然。
山下之村曰賴源,當坑曰大河思,則為連城、甯洋分界。
此自東而南之經絡也。
若夫川澤之迹,鹹以至邑為會歸,而源委、大小、來去、方向亦皆分皙,彙于邑前者曰文川,其源有五:自東來者,源出大地隔,過陳地、北坑、南坂,曆草哩,有瀑布懸空、水響如雷者為百丈磜,抵小棉,逾鄭屋村,經官陂,越斑竹、江坊,度王城陂,穿姚坊橋,合金雞嶺水,至文川橋。
此經流五十裡至邑者。
自東南來者,源出金雞嶺下白坑、過黃家坊、羅家坊,抵亨子堡新庵前,曆宋坊至文川橋,此流四十裡至邑者。
自西南來者,源從五磜,由大砰頭至亂石,曆新林寺前,下礶上至文川,此源過二十裡而至邑者。
自西來者,源出張坊,過橫坑,曆林坊,至七裡岡南轉至文川,流經十裡至邑者。
又有自東來者,源出小楮嶺,過大石岩,至石門岩,度龍爪陂,穿龍鳳橋,又度雷公陂,逾豐登橋,此支流十裡至邑下關者。
乃若水之去從文川橋,逾安定橋、彭坊橋、下揭坊,曆麻潭、龍龜砦,達清流李家,出柯坊,會北安河,越激龍,由田口至秋口,度九龍灘,逾安沙抵永安,流劍津,南下會城而入海,此連城水道之源委也。
令觀省超昇公益信。
公當丙戌之秋,運際極流,閩版始更,喟然于世間無常,猛截葛藤,依惠光老宿脫白,既出虔州桃江,就受大戒者,曰金峰禅師。
旋下金陵天界,參覺浪老人。
老人器許之,公凡所嚴事皆當世高德。
複參雲門百愚禅師,發明大事,終不自背。
最後,谒文水獨立和尚,下語頓契,從前礙胸渙然冰釋,沖口說偈,驚動長老。
先是不涉文字,及此數行俱下,義學旁通。
甲辰,歸省親墓,甯陽邑長堅請住聖水開堂。
聖水頹圮百年,一旦法施雲湧,郁為寶坊。
公則一瓢挂壁,孤仗扶身,仗緣偶住,飄然北禮五台矣。
其擺落逍遙,蓋用棱浩之遺風也。
梓裡學人企慕,法乳如子戀慈。
适西北喪亂,錫還臨汀。
學人蹑,追扳迎憩故裡。
偶見村郊,見隙地曠莾,愛其疇平峰繞,林木蔥蒨,遂捐衣缽,思創數椽為接待計。
乃不命而獻力,不祈而薦赀,堂廊庑舍,金容寶像,未期而翼翼巍巍,額曰:“華林”。
四衆瞻仰,于是二利并施,禅淨雙提,參請歙集,幾踰千指。
不圖比闾草地,湧出香界佛言:世間深山曠野,聖道場地,世間粗人,目不能見,今乃知福地洞天去人間不遠矣!故曰:大鄉不居,大族不親。
戒以為戶,惠以為牗,以守則固,以居則安,其華林之謂乎!愧某老汨章句,空冒儒名,遇赜即可惡,遇動而愈亂,未能推一以适萬,混萬以歸一,若柳子之頌釋者,又何能安頓世界,料理民物,為繼絕興滅、安全危亡之事,若儒者中庸之教耶?記此以識釋教之盛,砭儒學之僞雲爾。
林掌教紀政碑 〔國朝〕黎士弘 嘗披閱往史,見前明海公忠介為南平學谕時所著《論謂抱關擊柝皆以行道》,而尤莫如教職,蓋将以造人才、挽世道,其任尊且難如此。
當忠介著論時,持風力抗揖上官,然卒不聞有所呵責,而忠介竟緻通顯,成賢者名。
因歎當時資格之寬,其所号為學士大夫,猶能相砥以道,未嘗遂目守正不阿者,以傲吏之名也。
今平流序進居是職者,皆旅進退不敢有所是非,一言不當,風議及之,所稱行道者,其安在乎?以予所傳林先生則甚異。
先生以海甯谕來教授臨汀,初至郡,即卻諸生贽不受,且積一歲薪俸所入,以為先師宮廟費。
每當春秋祭奠前期,濯具、灌掃、張幔、拂主,即上一茗,拜跪惟謹。
夜設莞簟立露中,若人子視食息于父母,必欲聽于無聲而後已者。
壬辰春,當歲試,凡學使者按郡,例有舉劾優劣,先生獨不應。
學使曰:“例也。
”先生再拜曰:“諸生皆不為非,而必使職誣以罪,是職先無狀,請坐罪職。
”學使廉其誠,遂從其請。
嗟夫,林先生小吏,雖廉法終無大望,即不下竟錐刀之利,一言清節,人争笑之,若俎豆幾席,久已視為故事。
至于不惜殺士以媚要津者,安敢謂今遂無其人哉!嗟夫,林先生乃獨為于舉世不為之日也。
轅固謂公孫子,慎無曲學以阿世。
漢孝文亦曰:“若招之不來,麾之不去,可以為社稷臣矣。
”然則林先生豈任一教職也耶?千鈞之弩以中鼷鼠,非不矯且捷,而由基為之泣下沾襟者,傷未盡其才也。
今先生左遷以去矣!求所謂緻通顯、名當世如忠介者,既不可得。
然士歌于宮,誦于途,又謀為貞珉以謀不朽。
他日荒煙斷藓之下,有人指名歎息,相與徘徊不忍去。
然則先生固不必其緻通顯也,即如此而亦何負先生哉?夫世之身緻通顯、名滅沒而不傳者,亦何可勝道也!公名譯,福清人。
王文成公廟碑 〔國朝〕張 欽 今上登極五十餘年,治化久成,文運聿昭。
臣某特膺簡命,巡撫閩疆,吏飾敝除,課文造士。
夫閩為宋朱夫子講學地,而汀、漳數郡又明王文成公經略處也。
大儒過化存神,士民何日忘之。
謹按,公諱守仁,字伯安,文成其谥也。
其先餘姚人,生明成、弘間,講學聚生徒,不蹈襲于漢、宋儒者,以良知而直接孟氏之性善;世之學人崇而師者半,攻而辟者亦半。
夫公之著述,小不合朱子耳,非不盡合聖人也。
姑無論理學迹公之事,原公之功,非一代通儒何以辦此?正德時,權奸肆虐,公直撄其鋒,幾危者數矣。
後逆閹伏誅,公累遷右副都禦史、提督南嶺諸軍務,由贛而汀,由汀而漳、潮、惠、韶,洞賊缗結,公呼吸間降椎結者以七萬。
及宸濠背逆,公率義兵下南昌,迎擊濠于黃溪渡,以小舟載柴,乘風縱火焚之,衆潰就擒,以功封新建伯。
既而,奉命巡撫兩廣,征斷藤八寨,以數千弱卒蕩平二千裡百年未拔之狡窟于兩月之間。
嗚呼,是豈空談理學者與!人謂公有此事功,可以不事理學。
愚謂有此理學,乃能立此事功。
公于孟氏,究之精,故不借程、朱之梯航,而自登鄒、魯之堂奧。
不獨良知一說,大暢性善,其生平嚴毅,無非浩然之氣所流行,遇珰則摧,遇逆則除,遇犷則撫,遇劇則平。
理學事功,卓卓冠冕,明代是用從祀于文廟。
今承聖天子崇儒重道之意,于宋諸儒或扁額、或碑銘,備極褒嘉。
公為明儒宗,而閩中數郡公昔所經略地,流風猶存而廟貌不稱,非所以昭德報功也。
爰命匠石,是作是營,去其朽,振其頹,書事紀年,乃镌之石,複詩以歌詠之。
其辭曰:“景仰大儒,生明之世,少負英才,登進士第。
爰值武宗,權珰奸制,無籲天,公章孔麗。
廷杖嚴加,譴谪貴隸,閹孽芟除,起公阙詣。
累遷都使,經略天南。
江廣閩粵,山獠曠憨。
公開誠谕,是訓是戡,是革是化,是愧是慚。
甯藩耽耽,窺伺神器。
攀援輿金,群小攸庇。
肆敢亂行,聚兇逞志。
公聲疾呼,首倡勞勚。
烈烈炬焚,滅而朝食。
乃爵于朝,封新建伯。
續命南征,掃蕩積逆。
事悛病回,遭讒斥谪。
榜言學僞,與朱判隔。
實師子輿,力究性善。
浩氣淩霄,奸邪慄戰。
配享兩楹,公論乃見。
公神萬年,安此廷殿。
” 石牛驿禁革裡派碑 〔國朝〕楊景辰 昔孫樵之書何易于也,曰:易于為益昌令,刺史崔樸嘗乘春自上遊,多從賓客,歌酒泛舟東下,直出益昌旁。
至則索民挽舟。
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
刺史驚問狀,易于對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
易于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
”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予讀“樵集”至此,撫卷歎曰:“甚哉,易于之戆也,而樸亦可謂賢矣。
”令之于刺史,尊卑懸甚,苟可以中其歡心,即罄民脂、殚民力所不惜,何耕、蠶之是圖而為之。
上者頤指氣使以臨之,就令即負弩前驅,以為分固然耳,何問民哉!若夫易使而難悅,約己以裕民,如二雲曾公者,其賢于樸也,奚翅萬萬。
公奉勅分巡漳南,适寇起屬邑,焰不可撲。
公下車未幾,募鄉兵禦之,遂獲渠魁,直搗巢穴,殲厥醜類,汀人始安堵焉。
公胸中真具數萬甲兵,甯直一路福星,即全閩胥拜其賜。
偶過甯石牛驿,見甯父老趨承唯謹,恻然曰:“此蘧廬耳,不過一宿,所需幾何,何用勞苦父老為?”遂頒令與父老約,後不煩爾。
今其令具在,真藹如仁人之言也。
仍謂甯令錢君當洞悉民隐,所急宜興除者,其悉以聞。
錢君乃條陳若幹款,俱剔蠹厘弊、鑿鑿可行者持以複公。
公怿甚,溫詞褒美,俾勒諸貞石,永垂龜鑑。
海内多事,雲擾鼎沸,力疲不勝役,财竭不勝求,百為繭絲,誰一為保障。
誠得如公其人,布列中外百姓,未有不安内安而外自攘,狡悍之巨寇,不難鞭箠服之,況草澤嘯聚者乎?公在一方澤一方,在天下澤天下,行且陟崇跻、以大展其經綸。
汀、漳之人即甚愛公,恐不得久借。
然公大用而海内均受其福,又甯直全閩已哉!噫,公之賢遠過崔樸、錢君之惜民,亦不減何易于,第愧無孫樵之筆,以紀之耳! 考 蛤蝴王廟考 〔明〕杜士晉 按宋人餘良弼雲:惟王姓王,諱延鈞,秉忠勇剛正之節,《五代史》世家章矣。
爰自朱梁正明四年,知建州軍州事,尋授刺史。
逮唐天成初,王延鈞嗣閩王位,拜奉國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尉侍中。
長興三年,提兵往福唐,未班師而薨,封靈昭王。
龍啟二年,當末帝清泰元年也。
晉天福末,王延政據建州,改元天德,加封武平威肅王。
厥後,閩地并入南唐,保大二年,加封弘烈王。
宋乾興元年,避宣祖廟諱,改封英烈王。
縣令曰:“漢韓說封龍額侯,擊東越有功,封按道侯,蓋一人而再受侯封。
而《漢書》功臣侯表,乃以龍額侯為韓,按道侯為韓說。
夫班固号稱良史,且生于東漢,距說時未甚遠,其所撰次宜可考信,尚疏略如此。
況曆年久遠,且蠻音啁嘈,如雲蛤蝴者哉?揆斷大義,王号非可以苟稱也。
連城辟于宋禩,去五代已遠,傳呼失真,其王為王延鈞無疑。
邵武禱雨避壤祀之,況連與邵相毗壤者乎?存其說,俟博古君子焉。
甯化封域考 李世熊 甯化縣初稱黃連峒。
隋、陳以前,名不見于史,相沿閩越,屬會稽郡而已。
漢永和六年,分會稽為東、南二部,東部為臨海、南部為建安都尉。
黃連當在南部中。
孫策渡江,以賀齊代領都尉事。
吳永安三年,即南部罷都尉,置建安郡,始析其校鄉西偏将樂地置綏安縣;黃連當屬綏安。
晉滅吳,析建安,立晉安,其屬建安者,曰吳興、東平、建陽、将樂、邵武、延平,凡縣七。
黃連當屬将樂。
其屬晉安者領縣八,曰原豐、宛平、同安、候官、羅江、晉安、溫麻、新羅,俱隸于揚州。
東晉義熙元年,改綏安為綏城,宋、齊、梁、陳因之。
隋開皇間,又廢綏城,并入邵武,隸撫州;黃連當并入邵武也。
唐武德四年,析邵武置綏城縣,隸建州;黃連又當屬綏城。
五年,又析邵武地增将樂縣。
七年,又以邵武屬綏城,而省将樂。
貞觀三年,複省綏城入邵武。
高宗乾封二年,乃析故綏城縣地,為歸化、黃連二鎮。
黃連蓋曆附綏城也。
嗣聖五年,又析綏城縣地,置将樂縣,水之南隸将樂,屬福州;水之北隸臨川,屬撫州。
黃連當仍屬建州矣。
先是隋大業之季,群雄并起,東海李子通,率衆渡淮,據江都,稱吳帝,改元明政,遣使略閩地。
其時土寇蜂舉,黃連人巫羅俊者,年少負殊勇,就峒築堡,衆寇不敢犯,遠近争附之。
羅俊因開山伐木,泛筏于吳,居奇獲赢,因以觀占時變,益鸠衆辟土。
武德四年,子通敗死。
時天下初定,黃連去長安天末,版籍疏脫。
貞觀三年,羅俊自詣行在上狀,言黃連土曠齒繁,宜可授田定稅。
朝廷嘉之,因授羅俊一職,令歸剪荒自效。
而羅俊所辟荒界,東至桐頭嶺,西至站嶺,南至杉木堆,北至烏泥坑。
乾封間,乃改黃連為鎮,羅俊沒五十餘年,為開元十三年。
福州長史唐循忠,于湖州北界,福州西界,檢得避役百姓共三千餘戶,奏聞,複因居民羅令紀之,請因升黃連鎮為縣。
二十六年,開山峒,置汀州于新羅城,領縣三,割黃連以屬之,并長汀、龍岩而三也。
黃連隸汀州始于此。
蓋置縣在置州之先矣。
天寶元年,更黃連縣曰甯化,治仍舊鎮。
昭示天祐初,進封福建觀察使留後王審知為琅琊郡王。
梁開平三年,封為閩王。
汀地盡屬王氏,雖奉梁、唐正朔,而命官設吏,皆王氏為政矣。
同光二年,王雲來令茲土,始議改治,蔔鎮西竹筱窩吉,乃遷縣于今治。
審知子延政,旋為南唐所滅,汀地盡屬李氏。
宋開寶八年,南唐滅,地始盡歸于宋。
哲宗元符元年,提刑王祖道行郡,憩本縣麻倉團裡清流驿亭,愛其山水明秀,因謂長汀、甯化,壤地曠遠,奏析本縣六團裡,并長汀二團裡,置清流縣于麻倉。
元仍之。
至正十六年,土賊曹柳順,據邑為亂。
麻倉人陳有定,起義讨平之。
十九年,陳友諒取邵攻汀,轉掠将樂。
元授有定汀州路總管,禦之,所陷郡、縣皆複。
有定遷行省參政,遂開省汀州,悉有八閩地。
明洪武元年,有定就擒,改汀州路為府,甯化仍舊。
成化七年,因沙、尤寇亂,又析東北柳楊、下角二裡,增置歸化縣。
隆武二年丙戌九月,清師下汀州,地始歸于清,是為順治三年。
甯化自開元戊寅,至康熙己酉,為縣共九百三十一年也。
連城山川考 童能元 連城于會城為正西,于郡城為東南。
山由西而北,川自南而東。
遡其源,遠自庾嶺度峽而至火星,曆桃源,右出黃竹嶺為長汀,是江、閩之界也。
由黃竹越天華山,西接亂蘿山,其高二十裡,延袤百裡,遂至池家。
西趨而上,狀列于屏者曰馬龍砦,從中出者為甯化祖山;由馬龍而右出者曰狐栖嶺。
自此逶迤東行二十餘裡,乃達大息嶺,其水左流甯化,右流新橋,至湘洪灘下汀州。
度大息過峽北行,至平原山,從北出者為清流;其東出者,由四堡曆分水鋪,過峽頓起高屋山,至連境之賴仙,越牛角垅,而止于枋坊,是清、連之界也。
由平原騰湧而南,直上者曰歸嶺。
嶺水左流宋坊、大埔,曆連之焦坑、王坊,至大坪下楊梅灘石固潭,跨渡頭橋,越溪尾徐坊、許坊至柯坊,會邑之大河右水,流羅坑口,仍入湘洪灘。
從歸嶺複逆上,矗立千仞者,曰赤峰嶂,山勢嵯峨,特聳鴻駿,嶂分而東下,陂陀漾衍,為南山峽。
崚嶒頓起,則大靈山也。
遂由橫坑水頭過峽,左分水為北安裡水源,右分水為新泉水源。
由是複東向逆行,見奇峰特起,上侵雲漢者,曰虎忙山,延袤三十餘裡,路峻崄絕,舊志載,虎過忙也。
山半結庵,為行人憩息,橫嶂排空,勢若浪湧。
東趨于青岩,遂曆肖坑坪,上過盧家畲。
其水左流汀之羅坑、賴屋,而歸北安,右流汀之曹坊,連之溫坊,達朋口。
由盧家畲而突頓起者曰鄒磜,騰湧而北上者曰西寶嶂。
曆張坊之三峰頂,至米昇砦。
從楊梅嶺西向而行,穿田而峭拔者曰葉屋嶺,北行達棋子嶺。
水東、西分流,為汀、連之界。
離城十裡,如扆如笏,是為連城少祖。
随嶺直下曰三箭,其水左流童子岩,隔口田,過泡洋,合隔川水,越西陂,至北門外夫人廟,會大河;右流狐狸坑,姚家坪,石塘,曆彭屋陂,過晝錦橋,至西門外入文川。
由三箭而下曰冬瓜頂,曰黃坭凹,頓起為老鴉山,為蓮塘頂。
度峽而起者曰高山,屈曲盤繞,複開大嶂曰童屋山。
自棋子嶺至此凡七裡,皆東向行龍。
由此中抽一線,從辛轉亥,峭拔而高峻者曰馬坑山,曰社公。
左輔右弼,磊落度畦而起者曰後龍山,此邑正幹也。
其翊然展拓于左者曰伍屋坑,曰寨子山;其霭然端拱于右者曰社稷壇。
自龍山中出入城而特尊者曰雄鎮樓,縣令吳瓒公所建也。
其下曰功德祠,阖邑為童玺公倡築城報德而祀也。
承中支而出四圍,衍衍拱護,偉衛若懷寶而燕息者,縣治奠其中焉。
左分司,右捕廳。
入城而振于北者為城隍廟,為萬壽宮,為儒學,為駐防署,為文昌閣,而止于沈屋山;入城而翼于西者,為定光寺,為西門街,為鄉約所。
其襟披于邑前而宅居者為正街,為下街,為秋官坊,為吳屋巷,為塔下街。
遂突起為城牆窩,為塔嶺背,出東門而止于山川壇。
此自西而北作邑之經絡也。
若環繞邑後,張于左為邑下關者,皆自棋子嶺。
左分一支、北向而上曰漳樹隔,曰隔川砦,曰烏石隘;轉東而行曰橫坑嶂,曰龍滾潭,曰滴水岩,曰大坪頭,曰揭屋坑,曰黃竹坑,曰吳坊,曰水竹,而止于北門外夫人廟。
為邑之下關橫坑嶂,又分一支曰陳家垅,曰小路嶺,曰高崎,曰官莊。
直下至麻潭,收一邑之水,又曰上山坑,曰樂太平,曰龍龜砦。
遂為邑大水口,又為清、連分界。
此自西而北而東之經絡也。
其羅列于邑前為望山者,亦源自西山之鄒磜,過五磜迢遞而南,至火燒爐。
東向至岡上,自此而席湖隔,而洪門凹,旁分一支,為天馬山,其幹則自蔣坊入湯頭。
有山棱層疊秀、橫亘十餘裡者為金雞山。
山開數面,向北朝邑,山背半為嶺,巅有塘汛,乃朋口。
由小淘之道嶺下之村曰陳地,其水右出為文川之源;左出度湖營、過隔口,合馬山前水,又合河源張家營水,流朋口。
其下合莒溪水而至王城,越車前、陳屋坪、楊家坊,合肖坊芷溪水,彙于新泉,下上杭而入于廣。
由陳地而東行者曰大地隔,曰魏地,曰梁地,曰布地。
承中出者至冠豸,乃連陽第一境。
右分者至馬頭石,又名揚屋砦,高峻百仞,四壁危懸;左分者曰白水磜,曰楮嶺,曰石門岩。
複有山嵯峨、直上秀拔者,則為旗石峰,居儒學之巽位。
由旗石峰西向而曆江坊、過塞山,散下平疇,經塔下羅家營、而止于水南,為邑近案。
此自西而南而東之經絡也。
由金雞山左嶂角分支西向而下者,曰山坑,曰上羅地。
頓起大嶺背北向結者,為莒溪,為壁州,為餘畲。
其逶迤而南,複峭拔而起、雄冠一方者,曰棋盤山。
晴空雲斂,俯睇龍岩,城郭如穴、如垤。
是山分脈長遠,中幹為漳州之祖龍。
左分支為屏山羅地,為大平橑,而止于池家山,為龍岩、連城分界;右分支至下車,南向而出者為上杭之祖山,其北向逆上頓起仙高,至豐頭複逆上結芷溪,而止于新泉,為連上分界。
此自東而南而西之經絡也。
由金雞山右嶂角東向而下,有山高拔者曰羅勝地,陂陀而行三十裡,複見有山矗峻者,則為黃勝地。
左水流涼坑至崇福庵下姑田;右流心田坑,穿後洋橋,至姑田合流溪口,下小淘而入永安。
由黃勝地而左出者曰曲溪,曰心田坑,曰小洋地。
越西山而下結姑田、城兜、坎兜、新莊諸鄉。
曲溪又分一支,由姑田之南山越橫山隘、曆陳地而至秋家岚,抵流溪口,為連城、永安分界。
由羅勝地而左出者則為廖天山,高峻千仞,四壁嶄然。
山下之村曰賴源,當坑曰大河思,則為連城、甯洋分界。
此自東而南之經絡也。
若夫川澤之迹,鹹以至邑為會歸,而源委、大小、來去、方向亦皆分皙,彙于邑前者曰文川,其源有五:自東來者,源出大地隔,過陳地、北坑、南坂,曆草哩,有瀑布懸空、水響如雷者為百丈磜,抵小棉,逾鄭屋村,經官陂,越斑竹、江坊,度王城陂,穿姚坊橋,合金雞嶺水,至文川橋。
此經流五十裡至邑者。
自東南來者,源出金雞嶺下白坑、過黃家坊、羅家坊,抵亨子堡新庵前,曆宋坊至文川橋,此流四十裡至邑者。
自西南來者,源從五磜,由大砰頭至亂石,曆新林寺前,下礶上至文川,此源過二十裡而至邑者。
自西來者,源出張坊,過橫坑,曆林坊,至七裡岡南轉至文川,流經十裡至邑者。
又有自東來者,源出小楮嶺,過大石岩,至石門岩,度龍爪陂,穿龍鳳橋,又度雷公陂,逾豐登橋,此支流十裡至邑下關者。
乃若水之去從文川橋,逾安定橋、彭坊橋、下揭坊,曆麻潭、龍龜砦,達清流李家,出柯坊,會北安河,越激龍,由田口至秋口,度九龍灘,逾安沙抵永安,流劍津,南下會城而入海,此連城水道之源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