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一 藝文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生從之學,盡得其傳。
至啟潛先生,禦寇有功,辟知邵武軍建甯縣承直郎,日與劉德言、梁文叔、馮作肅、吳大年、葉直翁、吳仲玉諸先儒切磋友善,講道不倦,遡其所從,皆朱門嫡傳也。
夫以二先生明體達用之學,使得大展其經綸,直可與韓、範、司馬諸君子後先嫓美。
無如南宋至理宗朝,奸邪用事,國是不可言矣。
二先生值此奄奄欲暮之辰,即有殊才異能,格于條例,拂于衆議,何能有所建白?徒旁觀浩歎,抱其不可知者還造化耳。
吾獨慨閩自龜山道南後,群英萃興,号為鄒魯名邦。
汀距延,咫尺間,何從學者寥寥?唯楊先生谒朱子,受所傳于前;二先生從楊學,紹所聞于後。
倡明聖道,引誘善類,汀人始知詩書禮樂之學。
是先生德業未顯于當時,教化尚留于後世。
自是,士子争自濯磨,敦倫紀,勵名節,稱先則古,代有聞人,孰非二先生教澤之所遺耶?先生後裔心衡,乃予年友,令嗣仙如、姪瑾友、蘊玉輩,皆高才士,有志學古者。
謂予世交,不可無言以闡二先生之蘊。
予謂,二先生仕雖未竟其用,出則棠蔭名宦,處則飨祀鄉賓。
且理學一燈,淵源有自,真堪不朽矣!士弘以後進庸才,安足以仰窺二先生道德之萬一。
固辭不文,至弗獲已,謹再拜僭為之說,以附先賢祠之後雲。
湯 泉 記 〔國朝〕李兆蕡 河田東南隅有湯泉焉,平地騰湧,如釜底燃薪,瀑沸,莫可向迩。
宋紹興間,鸠石為池,橫豎六尺,名四角湯。
湯流而南,将十步,曰湖,清空瑩徹,方廣盈丈有奇,可浴;其西為漅,不半畝,屋覆焉,深可沒膝,而水較綠。
湖之旁有寺,曰無垢。
寺前石缽二泉,滾滾自缽出,一熱一冷,觀者歎為奇絕。
其他小泉如鬥大,忽西忽東,起滅無常,雖居人莫指其定所也。
湯泉略湖走漅而北會于溪。
溪有雙橋,一跨市中,稍下可坐百人,憑欄四望,紫霧迷濛,行人俱在煙際;一通村落,可露坐,水聲凄急,難夜聽也。
溯溪而上二十丈為觀音堂,地曠而夷,古松百餘本,曆落扶疏,高出雲表。
溪下挾湯水而隘于園林池沼間,池魚甘以肥,園蔬滑膩如脂。
夾溪左右,酒斾仍仍,當炎暑薰人,汗流如漬,好事者攜酒魚,摘嘉蔬,踏月尋流,灑濯湖畔,覺清快之氣徹人心骨。
至朔風栗烈,中夜寒生,就浴其中,暖風經宿不散。
相傳泉下嘗伏火珠。
元時,有外國人以珠引之,珠投水中,雄雌會合。
嗣是,旁生小泉。
或曰,其下皆硫黃,瘋、疠、癬、疥諸異疾,浴之立愈。
今驗以水氣,似硫黃之說較信,而要未敢遽以為果然。
豸山五賢書院碑記 〔國朝〕秦士望 邑令 書院之設,與學校相表裏,所以佐聖天子崇文之治。
上自邦國,下自方隅,皆以此為先務也。
連城雖蕞爾邑,沐浴清化。
餘膺命守土,見土風淳穆,士氣雅馴,因思于學校之外倡建書院為激勸地。
相視冠豸,得勝地數畝,山川環衛,靈氣獨锺。
乃先之以俸,士夫耆老翕然樂從而鸠工庀材焉。
洵哉,地脈、人文征其會合也。
竊思洙泗之傳孟子,而後宋儒繼之,如周子《太極通書》,默契孔、顔,遙接聞知之統。
二程親受其傳,張子就正二程,“正蒙”“西銘”,暢發仁旨。
朱子私淑程子,于四書六經之義注釋無遺,百家衆說之鳴,折衷歸正,諸儒之大成斯集。
此五賢者,前聖之嫡派,後學之津梁,特祀院之中庭,以作高山之仰。
院左立正誼齋,祀鄉之理學寒泉童先生、芝壇張先生;院右棟宇崇宏,方塘一鑑,開設講堂。
楹庑四周,為齋、為閣、為樓、為軒、為池亭、為山房,書室、膳廚、茶竈、囷廪鹹具,延名宿以掌其教,萃譽髦以造其成。
更置民田數處,以供束脩膏火之潤。
所願後先多士,遜志時敏,遠紹正學之傳,以上希賢哲之域。
夫勵風愛士,人有同心。
後之司土者,益知養育,宏此遠谟,使五賢俎豆勿替,諸生弦誦常新,将院座爐煙,不斷南來統系,有厚望焉。
是舉也,始于乾隆丙辰之夏,竣功丁卯之冬。
綜宏綱,察細目,餘自任之。
而采運木石,課稽工匠,始終其事者,則庠士童能元也。
因落成而書此,以垂諸永久雲。
育嬰堂碑記 〔國朝〕吳華孫 育嬰堂,其設已久,載在著令,以待郡縣民貧不能自子者,官為養之,不問男女。
汀州舊格于費,獨不能具。
乾隆八年,原冀甯觀察、今太守、海甯俞公下車之始,請蠲汀屬鹽例銀貳千兩以建育嬰堂。
撫憲周公上聞,制曰可。
某月日堂成,官在汀始無不備之政,與諸郡縣同法,如著令。
明年正月,予試士至汀,公屬為記。
予謂:古者獸長麑麌,禽翼鷇卵,魚禁鲲鲵,蟲舍蚳蝝,以及山澤槎伐,忌于夭蘖。
其敬物之始,而欲阜大之以成民用如此。
矧含知負義,制材萬物,中于天地之資;忍棄父母以無知,橫殇死溝壑,以賊王者太和之理哉?傳曰:“式負版者。
”周官:“司民登數,王拜受之。
”其年則自龀以上,非薄其下而不口,誠凜凜乎未成人之憂思無所不至,以圖長之,父母之心也。
我國家休養生民百餘年,郡縣吏歲時審丁,戶口日增,然猶設堂廪孤,懼其不孳、殄瘁、夭阏,蓋推不忍一夫失所之心及于童稚。
古帝者相天地之政也。
傳曰:“堯舜在上則民仁壽”,此之謂矣。
俞公為汀,獨能先意迎養太和,仰體聖明勤民之隐,興廢舉墜。
予于是歎民生是時者之幸,而俞公亦可謂古之遺愛者矣。
書此置堂間,所宣上恩德,勸為吏者,而又使後之人知太守俞公之能成其善政者,由于廉以潔己,而推其惠心以及于物也。
是為記。
遊冠豸山記 〔國朝〕徐尚忠 邑令 連城居萬山之中,秾青淺碧,其足煩靈運之屐齒者不可勝數。
有山翼然矗立于縣之東者,為“東田石”。
群峰聳峙,萬石紛披,若菡萏然,故又曰“蓮峰山”。
山之南,壁立而嚴整若惠文冠者,則又曰“冠豸”。
要之,止一山也。
予戊辰來宰是邑,不兩月而有甯化之行。
己巳秋七月始複來,乃相約為東田之遊。
是日也,宿雨初收,浮雲胥斂,遠山獻翠,幽谷含青。
出寅賓門,過安定橋三裡許,遙望石門岩,兩石洞開,中如奧室,欲回車訪所謂宿雲堂、悠然閣而未暇也。
由東行,循田間小道,上陂陀逶迤而前,見群石叢簇,中開一徑,僅容一人。
水淙淙從石底過者,為蒼玉峽。
回環曲折踰一嶺,頗岞崿,其轉捩處構亭,曰“半雲”。
由亭而上,左瞰絕壑,深黑不見底;右則石壁峭險,石上鑿磴止容足,直上數百級,行者踵頂相接,曰“丹梯”。
周以欄檻,曰“雲棧”。
傍崖行,下視所謂半雲者,已在山足矣。
過此為印松麓,石色蒼潤,玲珑夭曲,每一罅隙皆有松為之掩映,短髯老骨,千百其狀。
而冠豸已卓然于飛雲之表,端嚴莊肅,可以下南宮之拜也。
又前為滴珠岩,石上流泉垂如秋露,吾不知于滴水岩何如,而此已沁人肌骨矣。
水彙為澗,流下田垅,聞昔日常有桃花片片分飛水面,是為桃花源,而今不可複見。
其上為三元殿,殿即彭侯祠之舊址。
當元祐時,彭孫以應募折節建功,遂膺封爵,亦一時之傑也。
而祠廟無存,芳荪勿薦,反不如二邱書院之榱桷無恙者,武功固不可與道德并論乎!而三君子堂,亦何遽付之荒煙蔓草間也?金泉一掬,鳴玉徒悲,五老不歸,崆峒已遠。
瞻望白雲間,所為定光道場者,已成往刼,一線中天,誰為仰止乎?由是北行,憩靈芝菴,啜苦茗。
一二山僧如野鹿,不谙戒律,自食其力而已。
庵後即靈芝山,崖上镌“壁立千仞”四字,前則天香一峰,遠望文溪九曲,缭繞如練。
側有白衣庵。
庵下為楊柳塘,相傳,昔有歐陽仙曾學仙術于呂純陽,蔔宅于此,是為小豐山也。
山外石筍林立,内有一石,突兀數百丈,絕無依傍,俗謂之為照天燭。
複循故道迤西,為大觀堂。
先時,堂前有老松數百株,聽松聲谡谡,與竹聲相雜若笙簧,曰修竹迳。
下多蘭草,又曰芳蘭谷,今亦付之荒榛斷梗矣。
前令秦挹溪于六逸草廬故址構宋儒五賢書院,窈宨幽深,位置天然,又為此山開一生面,當不讓武夷山滄洲精舍也。
昔者朱晦庵蔔居紫霞洲,匾曰“溪山一覽”,移贈于此,豈為過乎?吾聞看山之法,曰奇險,曰幽秀。
不奇險則品不高,不幽秀則氣不韻。
蓮峰之奇險或遜,而幽秀則過之矣。
予奉命來閩,所曆之地皆與山水為緣。
于光澤則有烏君、雲岩,于龍溪則有獅岩、虎崆,于甯化則有翠華、靈隐,然不閱數月辄遷。
惟蓮峰一山日夕在望,為師為友,仰止非遙,豈非餘之厚幸乎?使此山而在吳越之會,則霞窩月榭,山靈将應接不暇,決不若此之荒陋。
然而奇峰幽澗,為缁黃所塗點者亦複何限,又不如此山之常留本色。
世有高人,未有不為格外之賞鑑也。
況樸誠堅固,緩急可恃,其所以衣被連城者尤不可谖乎?嗟夫,西山之奇峻,蔽虧日月;玉笥之幽秀,吐納風雲。
予仆仆缁塵,皆未能窮其興緻,而此山以簿書之暇,得細領其曲折,亦惟存此本色,一琴一鶴,相與于無相與焉而已矣。
是為記。
〔國朝〕李 绂 古者教人必于學,家塾、黨序、術庠皆學也。
漢初,校士無官,士之明經為專家學者,各教于其鄉,而從遊之彥,赍素裹糧奔走千裡外。
風何古也?後世仿而行之,石鼓、嶽麓、白鹿、睢陽,疊興踵起,書院之設斯為盛矣。
汀舊有書院在龍山之麓,創之者觀察泷江鄧公;成其志者,太守沈陽鄢公;修葺而整新之者,太守簡菴王公。
然稍湫隘,不能容多士。
不數十年而壞棟、腐桷、廢瓦、頺垣,過之者有周道鞠草之傷焉。
吾鄉芝田曾公,以其世業守鄞江,下車之明年,修學宮,纂郡志,築演武場堤,置掩骼塚,懲憝,戢奸,禁火葬、鬧喪、溺女陋習,諸稗悉薙,百廢俱舉。
其時之托其宇下者,鹹熙熙如春矣。
猶思教化行而風俗美,必自士始。
乃興書院,捐清俸為郡大夫士倡,郡大夫士鹹鼓舞于公之教其子弟也,樂輸恐後。
于是鸠工庀材,地之隘者擴之,曠塽者亭之、屋之,題榮楶桷之傾者支之,敗者易之,磩甓之突者夷之,翻者正之,柱壁之黮者丹漆而黝垩之。
外為大門,為“正學津梁”亭,稍進為桂香堂,又進為星聚軒,軒之上為文昌閣,折而西偏為松風迳,為凝道堂。
其他鱗次錯落,為士子習靜所者五十餘。
植重門衙,衙層庑翼翼,雄規偉觀,穆然靓深,一洗昔之闇陋,而開文明之新矣。
又以其餘赀三千金置腴産,給膏火,請于上司,刊籍勒石,永為書院費,雖有他故,不得觊觎動移。
凡一切規制工程,七閱月告竣。
乃招集生徒有學行者四十人,延永福舉人黃君惠為之師,其條教一依朱子白鹿洞,彬彬郁郁,雅雅魚魚,斯文有起色矣。
越明年春,學使者按部至汀,隽者俱掇高等,補博士弟子員,至十有八人。
公喜教化之行之有其兆也,緘書屬予一言。
予忝在世好,喜公之能以文翁、庚桑楚之所以治蜀、治畏壘者治汀,而絕遠于後世俗吏之所為,不辭而為之記,且竊有進焉者。
士敝于俗學久矣,束發受書,即留心于科舉之習,雕琢鞏帨,務悅世眼;其聰明彊敏自俊異者,亦不過漁獵剽竊以肆其汪洸博辨;而于天地陰陽之運,道德性命之精,以及諸子百家、天文、地志、兵機、律曆之詳且備,汶汶乎莫得其涯涘,又何以本之心身,而措之家國天下之大乎?今汀士于于然挾冊而來,樂群有地,敬業有資,于以詠歌先王、遊泳聖域,甚适也。
然必思求古聖賢之所以安身立命者何在?而無誘于勢利,不安于小成,将處為名儒,出為名臣,粹然為體用兼備之學,是則公設教之意也乎? 定菴祠記 〔國朝〕廖鴻章 翰林 東華之陽,鄞水出焉,順流而南,帶繞乎蔡村。
村之民,家栉戶比,臨江而居,曾無刍牧牛馬之地。
越江以北,山名虎頭,則村之屏障也。
其下阡陌縱橫,平疇無際,村之耕鑿饒焉。
餘少長于蘇,寓範文正之義莊,山川明秀,林木蔚然,賞心怡目。
每讀史本傳,載其泛愛樂義而好施予,凡邠、慶二州之民與羌酋之衆,皆書像立祠祀之,子孫踵相位,未嘗不掩卷三歎也。
丙寅秋,以憂旋裡。
舟越飛鵝之麓,南望江渚,梓桧交蔭,高閣淩雲,石龛雕楹,煙迷霞積,誠天開之圖畫也。
暮舣舟其側,星羅雲布,天水交輝,鶴唳松濤,梵音上下,較文正之義莊,風景更有加焉。
登堂讀碣,知沿江百裡之民築以祀胡公定菴者,裡之父老鹹為予述,西城定菴君為閩處士,少有大志。
當鼎革之際,慷慨倜傥,以義濟世,性好施遺,行德靡倦。
常稅駕于此,觀洪濤湍激,道途所經,向若者沮,即村之少壯子婦水耕火耨、饔餐藜粟,必越江而得。
因立橋設渡,置田捐金,使行旅居民春夏無舟楫之累,秋冬無徒涉之苦,利及生生,因書其爵字而春秋時享之。
嗟嗟,文正之後未有聞人。
當其為諸生時,好善樂施,即以天下為己任,先知永興,為龍圖學士,後入平章知政事,功名富貴,身食其報。
餘迹定菴君之生平,與文正後先嫓美,宜其果亭長君知連、平,而治化大行;協矩仲君食二千石,曆守漢陽、安陸諸大郡,為當代名刺史,以告身榮定菴君為中憲大夫。
《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傳雲:“非此其身,在其子孫。
”其定菴君之謂乎?夫功德立者,亘古不朽;淵源遠者,億世同流。
今定菴胡氏為閩南望族,冠蓋簪纓,赫奕嶺表,其如祠之蒼松古桧,陰蔭桑梓耶?家學勳名,炳燿宇内,其如祠之飛岩聳閣,淩風概日耶?子既生孫,孫又生子,代有傳人,其如鄞江之流,天地為根耶?吾閩之有定菴君一人,猶蘇之有文正公一人也。
猗欤盛哉!因援筆而記其事。
猺民紀略 〔國朝〕範紹質 汀東南百餘裡,有猺民焉,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牗。
臨清溪,栖茂樹,陰翳蓊郁,窅然深曲。
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黎面青睛,長身猿臂,聲啞啞如烏,鄉人呼其名曰“畲客”。
婦人不笄,飾結草珠,若璎珞蒙髻上,明眸皓齒,白皙經霜日不改。
析薪荷畚,履層崖如平地,以盤、藍、簍為姓,三族自相匹偶,不與鄉人通。
種山為業,夫婦偕作,生子堕地,浴泉間,不避風日。
所樹萟曰棱禾,實大且長,味甘香;所産姜、薯、芋、豆、菰、筍,品不一;所制竹器有筐篚,所收釀有蜂蜜,所畜有魚豕雞鹜,皆鬻于市。
糞田以火土,草木黃落,烈山澤,雨瀑灰浏,田遂肥饒,播種布谷,不耘耔而獲。
精射獵,以藥注弩矢,着禽獸立斃。
供賓客,悉山雉、野鹿、狐、兔、鼠、蚓為敬。
豺、豹、虎、兕間經其境,群相喜謂野菜,操弩矢往,不逾時,手拽以歸。
俗信巫事鬼,禱祠祭賽,則刑牲庀具,戴樹皮冠,歌觋者言,擊铙吹角,跳舞達旦。
送死棺槨無度,号泣無文,三日而葬,遠族皆至,導飲極歡而去。
其散處也随山遷徙,去瘠就腴,無定居,故無酋長統攝。
不輸糧,不給官差,歲獻山主租畢,即了公事,故無吏胥追呼之擾。
家人嗃嗃,婦子嘻嘻,各食其力,亦無阋牆禦侮之事。
其性願悫,其風樸陋,大率畏葸而多懼,望見衣冠人至其家,辄驚竄。
入市貿布易絲,率俯首不敢睥睨,亦有老死不入城郭者。
噫嘻,是殆所謂山野自足,與世無求,與人無争者欤?按《桂海虞衡志》:猺本盤瓠之後。
範晔《後漢書》:盤瓠,帝喾之畜狗,負少女入南山,止石穴中,生六男六女,織績木皮,染以木實,以為服飾,号曰蠻夷。
茲盤、藍、簍固其遺種也,楚、粵為盛,吾閩有之,然不甚蕃,三五七家而已。
庚子,陳大中丞檄縣繪圖以進,因紀其略。
汀州浚城壕記 知府 胡肇智 汀郡倚山為城,城内有壕,西城入,東城出,逶迤曲折,将五六裡,名曰“貫城壕”,所以宣洩山水,疏通地脈也。
其壕面寬者五六尺,窄者三四尺,兩旁民舍鱗比,塵滓瓦礫以及污垢之物,無不于壕是納,日積月累,阻滞不通,其甚者塞為平地。
一遇大雨時行,所在水潦,城市之中,民皆病涉。
蓋此壕之失于浚治百數十年于茲矣,而其所以因循日久者,役重而費繁也。
鹹豐辛酉,餘奉命來守是邦,下車伊始,躬親履看,招匠估工為疏決計,而士民皆以費艱辭。
蓋地方被寇之後,物力艱難,百姓方迫于饑寒,奚暇計及于浚壕?況時方冬令,水潦無虞,囿于目前,固無足異。
然有一策焉,不費民财而浚壕之功可舉,其機殆不可失,士民特未之知耳。
是時,粵寇退甫數月,城内尚養民夫百人,供夜擊柝之役,其口食皆取給于民,食鹽折色(汀食粵鹽,向有給郡城十三坊民食定額。
鹹豐三年,鄰氛不靖,衆議将民食額鹽折色為防堵費,延今尚未複舊)。
餘乃集紳耆而谕之曰:“爾等患浚壕之無費乎?擊柝之夫可移而用也。
”于是選強壯者六十人,以其半仍撥四城擊柝,以其半浚城壕。
至朔、望,則彼此輪換,使均勞逸,勤者有賞,惰者有罰。
條規既定,衆皆曰善。
乃以同治初元正月二十八日興工,董其事者鄭孝廉汝賢、戴孝廉良偉、黃廣文宗海,司出入者戴孝廉良葵、闵上舍熙成,而常川督工晨夕罔懈者,邱把總也。
自春徂秋八閱月,計役夫七千有餘而事畢。
百數十年淤塞之壕,一旦流通無阻,水潦之患遂除。
前之畏艱而束手者,今則不募金、不召役而成且速如此。
然非及此擊柝之夫而用之,亦終以為役重費繁而莫之舉已,爾安知機之已失邪?因記之,以待後此之遇事而自審焉。
汀郡昭忠祠記 知府 胡肇智 京師之有昭忠祠尚矣。
嘉慶間,诏天下郡邑各立祠宇,祀殁于王事諸人,有司以時修其祀事,而教忠之典彌光。
汀為郡,在閩西萬山中,民風素樸,号稱忠直。
我國家慎簡文武,以鎮以守,則亦有熊罴之士,不貳心之臣,相與訓迪之。
二百餘年來,忠義蒸蒸日進于上。
往者,粵西小醜,潢池盜兵,三陷臨汀,旋即規複。
前太守張公佑之,慨兵燹之摧殘,懼祠祀之荒墜,爰蔔吉壤,建今祠,輪奂既新,名位未定。
餘适奉簡命俾守斯土,訪諸寮寀紳耆,佥曰:郡之有愍忠祠也,創自前明,久圮;邑之有忠孝祠也,建自國初,近亦毀于發逆。
昭忠未立祠時,我朝忠節諸員弁及軍士,俱祔主五賢祠内,亦僅二十人,其他則湮沒而不彰。
嗟夫,大節炳如日星,後之人至不能舉其姓氏,豈惟都人士之羞,抑亦守土者之憂!乃搜志乘,綜考官若民,自唐、宋逮元、明,得其事實可傳者百四十有五人,為一主;由國初至嘉慶,複得三十有八人,為一主;而以鹹豐中殉節諸文武與賓從附之,凡二十有□人,并祀于祠。
其八屬紳民,已經詳報者百二十有一人。
頃奉上谕,應歸各邑忠孝祠,緣首邑祠毀未葺,亦别為二主祔于茲龛左右;烈婦則設主于節孝祠。
主既成,都人士以記請。
餘惟,古者立祀之義,有功德于民則祀之,能捍大災、禦大患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
今之所祀,大都功德在人而能捍禦災患者也。
不然,則亦以死勤事者也。
于乎!執幹戈而衛社稷,氣可以作山河,毅魂魄兮為鬼雄,靈猶能殲寇盜。
迩日,大江左右,餘氛就殄,相與滌瑕蕩穢而境至清,毋亦諸公之靈所默相者哉?聖天子纂承基緒,首重褒忠,特诏官紳,詳加采訪,倘後日之咨詢既确,即祔祀之名位可增,亦休養之民力稍纾,即忠孝之祠宇當複也。
餘方奉公晉省,行有日,因倚裝而記之,以告後之君子。
至啟潛先生,禦寇有功,辟知邵武軍建甯縣承直郎,日與劉德言、梁文叔、馮作肅、吳大年、葉直翁、吳仲玉諸先儒切磋友善,講道不倦,遡其所從,皆朱門嫡傳也。
夫以二先生明體達用之學,使得大展其經綸,直可與韓、範、司馬諸君子後先嫓美。
無如南宋至理宗朝,奸邪用事,國是不可言矣。
二先生值此奄奄欲暮之辰,即有殊才異能,格于條例,拂于衆議,何能有所建白?徒旁觀浩歎,抱其不可知者還造化耳。
吾獨慨閩自龜山道南後,群英萃興,号為鄒魯名邦。
汀距延,咫尺間,何從學者寥寥?唯楊先生谒朱子,受所傳于前;二先生從楊學,紹所聞于後。
倡明聖道,引誘善類,汀人始知詩書禮樂之學。
是先生德業未顯于當時,教化尚留于後世。
自是,士子争自濯磨,敦倫紀,勵名節,稱先則古,代有聞人,孰非二先生教澤之所遺耶?先生後裔心衡,乃予年友,令嗣仙如、姪瑾友、蘊玉輩,皆高才士,有志學古者。
謂予世交,不可無言以闡二先生之蘊。
予謂,二先生仕雖未竟其用,出則棠蔭名宦,處則飨祀鄉賓。
且理學一燈,淵源有自,真堪不朽矣!士弘以後進庸才,安足以仰窺二先生道德之萬一。
固辭不文,至弗獲已,謹再拜僭為之說,以附先賢祠之後雲。
湯 泉 記 〔國朝〕李兆蕡 河田東南隅有湯泉焉,平地騰湧,如釜底燃薪,瀑沸,莫可向迩。
宋紹興間,鸠石為池,橫豎六尺,名四角湯。
湯流而南,将十步,曰湖,清空瑩徹,方廣盈丈有奇,可浴;其西為漅,不半畝,屋覆焉,深可沒膝,而水較綠。
湖之旁有寺,曰無垢。
寺前石缽二泉,滾滾自缽出,一熱一冷,觀者歎為奇絕。
其他小泉如鬥大,忽西忽東,起滅無常,雖居人莫指其定所也。
湯泉略湖走漅而北會于溪。
溪有雙橋,一跨市中,稍下可坐百人,憑欄四望,紫霧迷濛,行人俱在煙際;一通村落,可露坐,水聲凄急,難夜聽也。
溯溪而上二十丈為觀音堂,地曠而夷,古松百餘本,曆落扶疏,高出雲表。
溪下挾湯水而隘于園林池沼間,池魚甘以肥,園蔬滑膩如脂。
夾溪左右,酒斾仍仍,當炎暑薰人,汗流如漬,好事者攜酒魚,摘嘉蔬,踏月尋流,灑濯湖畔,覺清快之氣徹人心骨。
至朔風栗烈,中夜寒生,就浴其中,暖風經宿不散。
相傳泉下嘗伏火珠。
元時,有外國人以珠引之,珠投水中,雄雌會合。
嗣是,旁生小泉。
或曰,其下皆硫黃,瘋、疠、癬、疥諸異疾,浴之立愈。
今驗以水氣,似硫黃之說較信,而要未敢遽以為果然。
豸山五賢書院碑記 〔國朝〕秦士望 邑令 書院之設,與學校相表裏,所以佐聖天子崇文之治。
上自邦國,下自方隅,皆以此為先務也。
連城雖蕞爾邑,沐浴清化。
餘膺命守土,見土風淳穆,士氣雅馴,因思于學校之外倡建書院為激勸地。
相視冠豸,得勝地數畝,山川環衛,靈氣獨锺。
乃先之以俸,士夫耆老翕然樂從而鸠工庀材焉。
洵哉,地脈、人文征其會合也。
竊思洙泗之傳孟子,而後宋儒繼之,如周子《太極通書》,默契孔、顔,遙接聞知之統。
二程親受其傳,張子就正二程,“正蒙”“西銘”,暢發仁旨。
朱子私淑程子,于四書六經之義注釋無遺,百家衆說之鳴,折衷歸正,諸儒之大成斯集。
此五賢者,前聖之嫡派,後學之津梁,特祀院之中庭,以作高山之仰。
院左立正誼齋,祀鄉之理學寒泉童先生、芝壇張先生;院右棟宇崇宏,方塘一鑑,開設講堂。
楹庑四周,為齋、為閣、為樓、為軒、為池亭、為山房,書室、膳廚、茶竈、囷廪鹹具,延名宿以掌其教,萃譽髦以造其成。
更置民田數處,以供束脩膏火之潤。
所願後先多士,遜志時敏,遠紹正學之傳,以上希賢哲之域。
夫勵風愛士,人有同心。
後之司土者,益知養育,宏此遠谟,使五賢俎豆勿替,諸生弦誦常新,将院座爐煙,不斷南來統系,有厚望焉。
是舉也,始于乾隆丙辰之夏,竣功丁卯之冬。
綜宏綱,察細目,餘自任之。
而采運木石,課稽工匠,始終其事者,則庠士童能元也。
因落成而書此,以垂諸永久雲。
育嬰堂碑記 〔國朝〕吳華孫 育嬰堂,其設已久,載在著令,以待郡縣民貧不能自子者,官為養之,不問男女。
汀州舊格于費,獨不能具。
乾隆八年,原冀甯觀察、今太守、海甯俞公下車之始,請蠲汀屬鹽例銀貳千兩以建育嬰堂。
撫憲周公上聞,制曰可。
某月日堂成,官在汀始無不備之政,與諸郡縣同法,如著令。
明年正月,予試士至汀,公屬為記。
予謂:古者獸長麑麌,禽翼鷇卵,魚禁鲲鲵,蟲舍蚳蝝,以及山澤槎伐,忌于夭蘖。
其敬物之始,而欲阜大之以成民用如此。
矧含知負義,制材萬物,中于天地之資;忍棄父母以無知,橫殇死溝壑,以賊王者太和之理哉?傳曰:“式負版者。
”周官:“司民登數,王拜受之。
”其年則自龀以上,非薄其下而不口,誠凜凜乎未成人之憂思無所不至,以圖長之,父母之心也。
我國家休養生民百餘年,郡縣吏歲時審丁,戶口日增,然猶設堂廪孤,懼其不孳、殄瘁、夭阏,蓋推不忍一夫失所之心及于童稚。
古帝者相天地之政也。
傳曰:“堯舜在上則民仁壽”,此之謂矣。
俞公為汀,獨能先意迎養太和,仰體聖明勤民之隐,興廢舉墜。
予于是歎民生是時者之幸,而俞公亦可謂古之遺愛者矣。
書此置堂間,所宣上恩德,勸為吏者,而又使後之人知太守俞公之能成其善政者,由于廉以潔己,而推其惠心以及于物也。
是為記。
遊冠豸山記 〔國朝〕徐尚忠 邑令 連城居萬山之中,秾青淺碧,其足煩靈運之屐齒者不可勝數。
有山翼然矗立于縣之東者,為“東田石”。
群峰聳峙,萬石紛披,若菡萏然,故又曰“蓮峰山”。
山之南,壁立而嚴整若惠文冠者,則又曰“冠豸”。
要之,止一山也。
予戊辰來宰是邑,不兩月而有甯化之行。
己巳秋七月始複來,乃相約為東田之遊。
是日也,宿雨初收,浮雲胥斂,遠山獻翠,幽谷含青。
出寅賓門,過安定橋三裡許,遙望石門岩,兩石洞開,中如奧室,欲回車訪所謂宿雲堂、悠然閣而未暇也。
由東行,循田間小道,上陂陀逶迤而前,見群石叢簇,中開一徑,僅容一人。
水淙淙從石底過者,為蒼玉峽。
回環曲折踰一嶺,頗岞崿,其轉捩處構亭,曰“半雲”。
由亭而上,左瞰絕壑,深黑不見底;右則石壁峭險,石上鑿磴止容足,直上數百級,行者踵頂相接,曰“丹梯”。
周以欄檻,曰“雲棧”。
傍崖行,下視所謂半雲者,已在山足矣。
過此為印松麓,石色蒼潤,玲珑夭曲,每一罅隙皆有松為之掩映,短髯老骨,千百其狀。
而冠豸已卓然于飛雲之表,端嚴莊肅,可以下南宮之拜也。
又前為滴珠岩,石上流泉垂如秋露,吾不知于滴水岩何如,而此已沁人肌骨矣。
水彙為澗,流下田垅,聞昔日常有桃花片片分飛水面,是為桃花源,而今不可複見。
其上為三元殿,殿即彭侯祠之舊址。
當元祐時,彭孫以應募折節建功,遂膺封爵,亦一時之傑也。
而祠廟無存,芳荪勿薦,反不如二邱書院之榱桷無恙者,武功固不可與道德并論乎!而三君子堂,亦何遽付之荒煙蔓草間也?金泉一掬,鳴玉徒悲,五老不歸,崆峒已遠。
瞻望白雲間,所為定光道場者,已成往刼,一線中天,誰為仰止乎?由是北行,憩靈芝菴,啜苦茗。
一二山僧如野鹿,不谙戒律,自食其力而已。
庵後即靈芝山,崖上镌“壁立千仞”四字,前則天香一峰,遠望文溪九曲,缭繞如練。
側有白衣庵。
庵下為楊柳塘,相傳,昔有歐陽仙曾學仙術于呂純陽,蔔宅于此,是為小豐山也。
山外石筍林立,内有一石,突兀數百丈,絕無依傍,俗謂之為照天燭。
複循故道迤西,為大觀堂。
先時,堂前有老松數百株,聽松聲谡谡,與竹聲相雜若笙簧,曰修竹迳。
下多蘭草,又曰芳蘭谷,今亦付之荒榛斷梗矣。
前令秦挹溪于六逸草廬故址構宋儒五賢書院,窈宨幽深,位置天然,又為此山開一生面,當不讓武夷山滄洲精舍也。
昔者朱晦庵蔔居紫霞洲,匾曰“溪山一覽”,移贈于此,豈為過乎?吾聞看山之法,曰奇險,曰幽秀。
不奇險則品不高,不幽秀則氣不韻。
蓮峰之奇險或遜,而幽秀則過之矣。
予奉命來閩,所曆之地皆與山水為緣。
于光澤則有烏君、雲岩,于龍溪則有獅岩、虎崆,于甯化則有翠華、靈隐,然不閱數月辄遷。
惟蓮峰一山日夕在望,為師為友,仰止非遙,豈非餘之厚幸乎?使此山而在吳越之會,則霞窩月榭,山靈将應接不暇,決不若此之荒陋。
然而奇峰幽澗,為缁黃所塗點者亦複何限,又不如此山之常留本色。
世有高人,未有不為格外之賞鑑也。
況樸誠堅固,緩急可恃,其所以衣被連城者尤不可谖乎?嗟夫,西山之奇峻,蔽虧日月;玉笥之幽秀,吐納風雲。
予仆仆缁塵,皆未能窮其興緻,而此山以簿書之暇,得細領其曲折,亦惟存此本色,一琴一鶴,相與于無相與焉而已矣。
是為記。
〔國朝〕李 绂 古者教人必于學,家塾、黨序、術庠皆學也。
漢初,校士無官,士之明經為專家學者,各教于其鄉,而從遊之彥,赍素裹糧奔走千裡外。
風何古也?後世仿而行之,石鼓、嶽麓、白鹿、睢陽,疊興踵起,書院之設斯為盛矣。
汀舊有書院在龍山之麓,創之者觀察泷江鄧公;成其志者,太守沈陽鄢公;修葺而整新之者,太守簡菴王公。
然稍湫隘,不能容多士。
不數十年而壞棟、腐桷、廢瓦、頺垣,過之者有周道鞠草之傷焉。
吾鄉芝田曾公,以其世業守鄞江,下車之明年,修學宮,纂郡志,築演武場堤,置掩骼塚,懲憝,戢奸,禁火葬、鬧喪、溺女陋習,諸稗悉薙,百廢俱舉。
其時之托其宇下者,鹹熙熙如春矣。
猶思教化行而風俗美,必自士始。
乃興書院,捐清俸為郡大夫士倡,郡大夫士鹹鼓舞于公之教其子弟也,樂輸恐後。
于是鸠工庀材,地之隘者擴之,曠塽者亭之、屋之,題榮楶桷之傾者支之,敗者易之,磩甓之突者夷之,翻者正之,柱壁之黮者丹漆而黝垩之。
外為大門,為“正學津梁”亭,稍進為桂香堂,又進為星聚軒,軒之上為文昌閣,折而西偏為松風迳,為凝道堂。
其他鱗次錯落,為士子習靜所者五十餘。
植重門衙,衙層庑翼翼,雄規偉觀,穆然靓深,一洗昔之闇陋,而開文明之新矣。
又以其餘赀三千金置腴産,給膏火,請于上司,刊籍勒石,永為書院費,雖有他故,不得觊觎動移。
凡一切規制工程,七閱月告竣。
乃招集生徒有學行者四十人,延永福舉人黃君惠為之師,其條教一依朱子白鹿洞,彬彬郁郁,雅雅魚魚,斯文有起色矣。
越明年春,學使者按部至汀,隽者俱掇高等,補博士弟子員,至十有八人。
公喜教化之行之有其兆也,緘書屬予一言。
予忝在世好,喜公之能以文翁、庚桑楚之所以治蜀、治畏壘者治汀,而絕遠于後世俗吏之所為,不辭而為之記,且竊有進焉者。
士敝于俗學久矣,束發受書,即留心于科舉之習,雕琢鞏帨,務悅世眼;其聰明彊敏自俊異者,亦不過漁獵剽竊以肆其汪洸博辨;而于天地陰陽之運,道德性命之精,以及諸子百家、天文、地志、兵機、律曆之詳且備,汶汶乎莫得其涯涘,又何以本之心身,而措之家國天下之大乎?今汀士于于然挾冊而來,樂群有地,敬業有資,于以詠歌先王、遊泳聖域,甚适也。
然必思求古聖賢之所以安身立命者何在?而無誘于勢利,不安于小成,将處為名儒,出為名臣,粹然為體用兼備之學,是則公設教之意也乎? 定菴祠記 〔國朝〕廖鴻章 翰林 東華之陽,鄞水出焉,順流而南,帶繞乎蔡村。
村之民,家栉戶比,臨江而居,曾無刍牧牛馬之地。
越江以北,山名虎頭,則村之屏障也。
其下阡陌縱橫,平疇無際,村之耕鑿饒焉。
餘少長于蘇,寓範文正之義莊,山川明秀,林木蔚然,賞心怡目。
每讀史本傳,載其泛愛樂義而好施予,凡邠、慶二州之民與羌酋之衆,皆書像立祠祀之,子孫踵相位,未嘗不掩卷三歎也。
丙寅秋,以憂旋裡。
舟越飛鵝之麓,南望江渚,梓桧交蔭,高閣淩雲,石龛雕楹,煙迷霞積,誠天開之圖畫也。
暮舣舟其側,星羅雲布,天水交輝,鶴唳松濤,梵音上下,較文正之義莊,風景更有加焉。
登堂讀碣,知沿江百裡之民築以祀胡公定菴者,裡之父老鹹為予述,西城定菴君為閩處士,少有大志。
當鼎革之際,慷慨倜傥,以義濟世,性好施遺,行德靡倦。
常稅駕于此,觀洪濤湍激,道途所經,向若者沮,即村之少壯子婦水耕火耨、饔餐藜粟,必越江而得。
因立橋設渡,置田捐金,使行旅居民春夏無舟楫之累,秋冬無徒涉之苦,利及生生,因書其爵字而春秋時享之。
嗟嗟,文正之後未有聞人。
當其為諸生時,好善樂施,即以天下為己任,先知永興,為龍圖學士,後入平章知政事,功名富貴,身食其報。
餘迹定菴君之生平,與文正後先嫓美,宜其果亭長君知連、平,而治化大行;協矩仲君食二千石,曆守漢陽、安陸諸大郡,為當代名刺史,以告身榮定菴君為中憲大夫。
《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傳雲:“非此其身,在其子孫。
”其定菴君之謂乎?夫功德立者,亘古不朽;淵源遠者,億世同流。
今定菴胡氏為閩南望族,冠蓋簪纓,赫奕嶺表,其如祠之蒼松古桧,陰蔭桑梓耶?家學勳名,炳燿宇内,其如祠之飛岩聳閣,淩風概日耶?子既生孫,孫又生子,代有傳人,其如鄞江之流,天地為根耶?吾閩之有定菴君一人,猶蘇之有文正公一人也。
猗欤盛哉!因援筆而記其事。
猺民紀略 〔國朝〕範紹質 汀東南百餘裡,有猺民焉,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牗。
臨清溪,栖茂樹,陰翳蓊郁,窅然深曲。
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黎面青睛,長身猿臂,聲啞啞如烏,鄉人呼其名曰“畲客”。
婦人不笄,飾結草珠,若璎珞蒙髻上,明眸皓齒,白皙經霜日不改。
析薪荷畚,履層崖如平地,以盤、藍、簍為姓,三族自相匹偶,不與鄉人通。
種山為業,夫婦偕作,生子堕地,浴泉間,不避風日。
所樹萟曰棱禾,實大且長,味甘香;所産姜、薯、芋、豆、菰、筍,品不一;所制竹器有筐篚,所收釀有蜂蜜,所畜有魚豕雞鹜,皆鬻于市。
糞田以火土,草木黃落,烈山澤,雨瀑灰浏,田遂肥饒,播種布谷,不耘耔而獲。
精射獵,以藥注弩矢,着禽獸立斃。
供賓客,悉山雉、野鹿、狐、兔、鼠、蚓為敬。
豺、豹、虎、兕間經其境,群相喜謂野菜,操弩矢往,不逾時,手拽以歸。
俗信巫事鬼,禱祠祭賽,則刑牲庀具,戴樹皮冠,歌觋者言,擊铙吹角,跳舞達旦。
送死棺槨無度,号泣無文,三日而葬,遠族皆至,導飲極歡而去。
其散處也随山遷徙,去瘠就腴,無定居,故無酋長統攝。
不輸糧,不給官差,歲獻山主租畢,即了公事,故無吏胥追呼之擾。
家人嗃嗃,婦子嘻嘻,各食其力,亦無阋牆禦侮之事。
其性願悫,其風樸陋,大率畏葸而多懼,望見衣冠人至其家,辄驚竄。
入市貿布易絲,率俯首不敢睥睨,亦有老死不入城郭者。
噫嘻,是殆所謂山野自足,與世無求,與人無争者欤?按《桂海虞衡志》:猺本盤瓠之後。
範晔《後漢書》:盤瓠,帝喾之畜狗,負少女入南山,止石穴中,生六男六女,織績木皮,染以木實,以為服飾,号曰蠻夷。
茲盤、藍、簍固其遺種也,楚、粵為盛,吾閩有之,然不甚蕃,三五七家而已。
庚子,陳大中丞檄縣繪圖以進,因紀其略。
汀州浚城壕記 知府 胡肇智 汀郡倚山為城,城内有壕,西城入,東城出,逶迤曲折,将五六裡,名曰“貫城壕”,所以宣洩山水,疏通地脈也。
其壕面寬者五六尺,窄者三四尺,兩旁民舍鱗比,塵滓瓦礫以及污垢之物,無不于壕是納,日積月累,阻滞不通,其甚者塞為平地。
一遇大雨時行,所在水潦,城市之中,民皆病涉。
蓋此壕之失于浚治百數十年于茲矣,而其所以因循日久者,役重而費繁也。
鹹豐辛酉,餘奉命來守是邦,下車伊始,躬親履看,招匠估工為疏決計,而士民皆以費艱辭。
蓋地方被寇之後,物力艱難,百姓方迫于饑寒,奚暇計及于浚壕?況時方冬令,水潦無虞,囿于目前,固無足異。
然有一策焉,不費民财而浚壕之功可舉,其機殆不可失,士民特未之知耳。
是時,粵寇退甫數月,城内尚養民夫百人,供夜擊柝之役,其口食皆取給于民,食鹽折色(汀食粵鹽,向有給郡城十三坊民食定額。
鹹豐三年,鄰氛不靖,衆議将民食額鹽折色為防堵費,延今尚未複舊)。
餘乃集紳耆而谕之曰:“爾等患浚壕之無費乎?擊柝之夫可移而用也。
”于是選強壯者六十人,以其半仍撥四城擊柝,以其半浚城壕。
至朔、望,則彼此輪換,使均勞逸,勤者有賞,惰者有罰。
條規既定,衆皆曰善。
乃以同治初元正月二十八日興工,董其事者鄭孝廉汝賢、戴孝廉良偉、黃廣文宗海,司出入者戴孝廉良葵、闵上舍熙成,而常川督工晨夕罔懈者,邱把總也。
自春徂秋八閱月,計役夫七千有餘而事畢。
百數十年淤塞之壕,一旦流通無阻,水潦之患遂除。
前之畏艱而束手者,今則不募金、不召役而成且速如此。
然非及此擊柝之夫而用之,亦終以為役重費繁而莫之舉已,爾安知機之已失邪?因記之,以待後此之遇事而自審焉。
汀郡昭忠祠記 知府 胡肇智 京師之有昭忠祠尚矣。
嘉慶間,诏天下郡邑各立祠宇,祀殁于王事諸人,有司以時修其祀事,而教忠之典彌光。
汀為郡,在閩西萬山中,民風素樸,号稱忠直。
我國家慎簡文武,以鎮以守,則亦有熊罴之士,不貳心之臣,相與訓迪之。
二百餘年來,忠義蒸蒸日進于上。
往者,粵西小醜,潢池盜兵,三陷臨汀,旋即規複。
前太守張公佑之,慨兵燹之摧殘,懼祠祀之荒墜,爰蔔吉壤,建今祠,輪奂既新,名位未定。
餘适奉簡命俾守斯土,訪諸寮寀紳耆,佥曰:郡之有愍忠祠也,創自前明,久圮;邑之有忠孝祠也,建自國初,近亦毀于發逆。
昭忠未立祠時,我朝忠節諸員弁及軍士,俱祔主五賢祠内,亦僅二十人,其他則湮沒而不彰。
嗟夫,大節炳如日星,後之人至不能舉其姓氏,豈惟都人士之羞,抑亦守土者之憂!乃搜志乘,綜考官若民,自唐、宋逮元、明,得其事實可傳者百四十有五人,為一主;由國初至嘉慶,複得三十有八人,為一主;而以鹹豐中殉節諸文武與賓從附之,凡二十有□人,并祀于祠。
其八屬紳民,已經詳報者百二十有一人。
頃奉上谕,應歸各邑忠孝祠,緣首邑祠毀未葺,亦别為二主祔于茲龛左右;烈婦則設主于節孝祠。
主既成,都人士以記請。
餘惟,古者立祀之義,有功德于民則祀之,能捍大災、禦大患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
今之所祀,大都功德在人而能捍禦災患者也。
不然,則亦以死勤事者也。
于乎!執幹戈而衛社稷,氣可以作山河,毅魂魄兮為鬼雄,靈猶能殲寇盜。
迩日,大江左右,餘氛就殄,相與滌瑕蕩穢而境至清,毋亦諸公之靈所默相者哉?聖天子纂承基緒,首重褒忠,特诏官紳,詳加采訪,倘後日之咨詢既确,即祔祀之名位可增,亦休養之民力稍纾,即忠孝之祠宇當複也。
餘方奉公晉省,行有日,因倚裝而記之,以告後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