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一 藝文三
關燈
小
中
大
為最著。
以其屏障于坎位,為一邑之巨鎮。
然去郭四十裡,人迹罕至,幾與凡山等。
世宗朝,先大夫練塘公以直道忤時,解組歸來,寄意林泉,每欲于中探索奇奧,而亦未果。
予弗克嗣先德,惟山泉之趣,則似加笃焉。
一日假寐,夢青衣前導,宛然至金山之椒,四顧雲濤無際,見山腹一池,澄潔可數須眉,徑旁绯桃簇簇,紫豔映射人面。
陡拔一壁,高插雲霄,上有雙鶴鳴舞,翙翙南去。
随至一區,大不盈丈,中施淨幾,置佛經數帙,炷香矯矯如青虬。
見居士數人,容止甚都,鹹向予盤折作禮,予憬然而寤。
明秋下第歸,患瘧彌月,時一暝眩,即神遊其地,如此者數數。
予益訝之,然莫測其故。
踰月瘧止,支羸枯坐,忽有耆友過予,予以其事語之,皆曰:“嘻,山運其當興乎?堪輿家多言,形如烈焰,宜祀真武,以鎮火災,第窮于力耳。
斯事勉成,不獨杭城并受其福,且以克承侍禦公之志,吾侪當佐下風。
”由是衆心翕合,涓吉登山,俛入翳荟。
中至一綿密環抱處,恍若夢中所見,相與哄然慶異,乃薙穢繁,斷木石,诹日舉事。
首建麒麟殿,奉真武聖像,高敞靜深,蔚乎大觀。
蓋三山同列,中峰屹立,而石則觚棱外聳,有若麟角傑出者。
前構複檐,右為玄君閣,築台砌,便人禮拜;左有山形肖獅,其陰為鐘樓;右有山肖象,其陽為鼓樓。
下建飛龍廟,為醮釐之所。
蓋山本飛天龍形也。
去廟三丈許為山門,迤東,越小澗複南為橋。
當天宇澄霁,風鈴琮琤,橋則橫亘于前,頹然飲澗,矯然遊龍臥波;或林木潇潇,山含雨意,則層巒出雲,周遭一色,忽沒于煙岚缥缈中,故命之曰“連雲”也。
橋之下,水潏潏趨南去,花竹彌兩崖,或慮艱于步趨,為石梁跨流泉,傍有懸泉如疋練,界破山色。
涉流泉,蹑西上,上有石壁,見山猿竦身,驚起欲墮。
辟地一隅,疊石作小亭,名“虛遊”。
人憑闌佇立,青削一點,或山雨驟至,水勢奔騰有聲,屋瓦交振。
亭右一泉,名“玉髓”,以手掬飲,涼沁毛骨。
複下,由仙榜石,穿緻恭岩,抵山口,古木郁郁,交錯無隙,時聞珍禽調舌不一音,令人有翛然塵表之想。
迤東而南一阜,胎自獅山,阜上建毘盧閣。
視下地頗寬衍,則為紫金庵。
庵左隅為夾堂,以待賓客;傍為子房,以栖昙氏之衆,規制鹹備焉。
橫一樓檐牙,松竹姿态如繡,遙望暖翠晴岚,似無還有,一山之勝盡羅此樓矣。
更下凡十一折,抵五龍峰,下為百丈泉,衆山之水峻駛下注如飛雪。
遡泉而上,渡琴橋,迂徑缭繞深入。
道經雙髯泉,泉韻潺湲,野芳襲袂,白雲紛入,檐楹隐約見于樹杪者桃源洞。
前為歸鶴樓,下為海光池,構基雖隘,景類武陵。
自桃源而下約裡許,抵奇古之山脊,為一天門。
遊人憩此,回首金山,窅然高入雲表。
其旁立茶亭,設茗具以飲渴者。
喬木蔽天,松濤滿耳,雖赤日漫山,而暑氣莫之侵也。
噫,仙緣淺薄,塵氣未除,又安得羽人靜士偕采藥于此山,滅景栖神以養其天真耶?惟是,先大人矢志于前,餘踵事于後。
追數昔時共事之人,亡者今且過半,因序其形概,使後來問奇者循是而攬勝焉,知此山之興也有自,且知吾邑人經營之不易雲爾。
改修褒忠祠記 〔明〕李東陽 褒忠祠者,祀監察禦史伍公骥及都指揮丁侯泉也。
初天順壬午,上杭賊首李宗政攻破縣治,放兵四刼,官軍莫能禦。
癸未,公奉命按福建道,聞事急,徑馳至汀州,檄三司引兵會,衆猶豫未決。
公肩輿攜數老兵赴上杭,見縣獄系賊婦女,曰:“此何罪?”,悉縱遣之。
間有一教官緻仕家居,屏徒從單騎造其廬,詢賊情狀,令召親戚聽告谕。
明日,至者十數人,公面谕以禍福,莫不感悟。
賊降者前後萬餘人,公命複舊業,其渠魁亦欲乞降。
會有謀绐賊降而誅之者,公固不聽,而賊懷疑惑,遂擁衆不下。
公躬督将士,逼賊巢以營,賊悉力來拒。
都指揮桂福欲避其鋒,公拔劍诃之,福跪謝,願盡死,于是戰甚力,賊稍引卻。
乃遣丁侯領奇兵繞出賊後,縱火焚其巢,且戒以賊遁勿追。
而丁乘勝追賊,遇伏,鏖戰以死,賊亦創甚。
而公轉戰益急,賊遂平。
乃班師。
公因積苦軍中,已染瘴疠,受代還京師,竟以疾卒。
公子希闵歸葬于鄉。
上杭耆民孔文昌等聞公訃,相率塑公像于城樓,哭而祭之,而侯亦與焉。
壬辰,按察佥事周君谟謂像必有祠,檄同知程熙、知縣蕭宏等建于茲地,名曰“褒忠祠”。
甲午,宏等奏其事于朝,賜額如舊。
每歲仲春,命有司祀以羊豕,著為令。
丁未,推官塗琳攝縣,主祀事,乃于堂後複創屋三間,作三門二庑,又于祠左市民冢地衡三丈、縮二十丈有奇,圖有所增構,未成而罷。
弘治己酉,知事周琛倡諸耆民各捐私帑,拓地衡、縮各二十六丈有奇,構堂三間,易其舊以為寝室,前為重門,增庑室三之二;其後為宰牲之房、守者之居,而垣其四周。
複置田畝,擇良戶林穩奉之,俾歲入其租以供祀。
乃具書于予,曰:願有記。
按祀典曰:能禦大患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
而《周書》曰:記功宗以功作元祀。
蓋于祀之中,又敘其功之小大以為等。
若漢蕭何,發縱指示而運籌決勝者,皆出其下。
故凡公議所在,非君相所得私、孝子慈孫所能易也。
伍公在上杭,保障捍禦,其功甚大,生則事之,死則祀之,禮也。
丁侯之功舉而附之,亦禮也。
或者乃謂,侯為守将,親冒矢石以死,功不在禦史下。
是不然,公為王朝命使,監藩、臬以号令行陣;而侯親受戒約以行,是不得以守将例論。
況侯又違期會以蹈禍機,雖死不悖義,而其功亦少殺矣。
故邑人之瞻慕,有司之論列,國家所以表著而彰顯之者,皆在公,以及于侯,讵不宜哉?公之子今為福建按察佥事,分巡茲地,每至必拜于祠,而後行事。
招疑定亂,洊著勞績,民之奉之若事公而益親,故茲祠之修,趨事惟謹;既成,而奉公之祀愈虔。
琛承檄剿賊以功遷經曆,且于郡事多所幹助,蓋得公之風而興者。
其為是役,非以佥憲君故也。
故記之,俾守是土者時葺之,以示不忘。
持社小記 〔國朝〕黎士弘 同社中凡九人,自聲律之外,僧客楊師,夙有長者名,草書得東海筆法,妙絕當時,為镌印成一家書,自秦斯以下,能分别流派。
陳貌弱、楊宛懷皆工為小楷。
陳學率更,楊學大令,又鹹能低聲度曲,善為愁歎,嗚咽可人。
吳人馬眉叟精繪事,勾畫一紙,凄瑟難懷,又谑笑诙諧,滿其四座。
鄭健也,雅有棋癖,與陳貌弱角子丁丁,常漏下二鼓不置,每就一局,手勢呼聲與丁影雜出,童仆夢中起立退聽。
家堯夫,美髭髯,新奉道士法,不妄語,然情豔未消,每談色動。
李翹英精悍沉摯,時至耳熟酒酣,躍躍自賞。
家道存,雄于酒,雖不大稱門戶,率常以豪氣屈其座人。
愧曾量不如阿弟,而疎狂自喜。
此外,豫章人謝怡古,雖未與壇坫,時發郵筒,征題送難,正如李衛公聞扶餘自王,遙向南面灑酒三升;又如吳晉争霸于黃池,越人時遣尺一,謬為忠附,其意未嘗不欲長江淮而跨東海。
皆一時之盛念,不可以無記。
而愧曾黎子時為之序其略。
左所屯糧改抵記 〔國朝〕黎士弘 餘家世籍汀州衛之左所。
左所之有屯糧,始明永樂文皇帝。
時贛屬信豐縣周三叛亂,檄汀軍補剿。
亂平,即以所籍之田賞軍,額賦一百三十八兩八錢,歲收解事隸汀州。
清軍總捕同知繼軍戶,不能棄家就屯,各還裡,以其田召佃,收其租入,歸而納官。
軍固武人,不識文義,當初召佃時,與佃私為質約,或破一鏡,或偶指他器,具事件為信。
至征租,各佃取驗信物,偶年久信物失,佃夫即不與一錢。
信豐去汀千裡,又軍戶多不能自行,請他軍代收。
代收者多巧黠,或指歲荒無征,或詐稱至中途為盜賊截刼以去。
各屯夫益苦,且屯戶之納糧于官有羨、有耗、有加增,佃堅守故約,絲毫不為補益。
官司征屯之法,歲佥總甲一,小甲十。
小甲催各戶,總甲催小甲。
屯戶例以歲十月赴佃征租。
官征銀則以春二月三比,屯戶固窮,每比血肉狼藉,填牢戶、荷校、負锧者累累接于道。
故一為總小甲,輕者鬻田産,甚則鬻子女妻孥、鬻墳墓。
屯戶即逃亡死絕,屯額終不得減。
因而累同族,累三黨,訟獄繁興,捐生與被刑死者一歲中必四五人。
凡軍戶婚配,率先問若家有無屯,有屯則男長娶無所、女長亦嫁無所也。
間五六年,例遣指揮官一員詣縣清屯,率循故事,無所更張。
嘉靖中,有指揮楊公名漢者,起家孝廉,襲祖職,毅然請往。
各佃苦其精嚴,争為巫魇害公。
公竟死。
自是後,至者益悠悠不任事,有明三百年,屯丁之害遂相與終始。
崇祯十三年庚辰,林公一柱為虔、撫都禦史。
公莆田人,自汀入贛,而汀固撫屬。
屯戶遮道訴公,内稱汀郡有額解贛州行糧銀貳百餘兩,請得以左所額征屯糧徑從贛屬信豐起征,坐抵前數之半;一蘇困軍,一省運解,事在可行。
林公下其詞于府,府檄縣查詳。
餘時為諸生,同朱君朝相、張君治勳、康君虛一及左所馀丁李汝道、陳子茂如贛,又自贛如信豐邑,令宋君璘如,亦莆田人,恻然許為詳抵。
佃戶徐祖善率群佃群起而哄,謂定額已數百年,何物小生,敢求更制,出死力争持,勢洶洶且不測。
朱公依違其詞,迄無成局。
至甲申春節催上件,左所軍馀苦邀餘再往。
時先大夫在病,餘力辭之。
先大夫好謂餘曰:“若果能了此,蘇三百年害,端全百餘戶性命,為而父禱名山不過是也,兒其毋辭。
”餘勉承命以行,谒贛郡守,守執前說不易。
無已,上一詞于院,拟再得查核,不謂林公曾從裡中見餘歲試牍,謬有過差之賞,才通姓名,傳語召見。
餘乃得細陳所以,公謂事關通所,而生一人遠來,将無私乎?餘對以來年正輪總甲之役,痛切膚受,不得不愬也。
公歡然接對,末又敘及文章之事,立談盡一刻乃退,随遣官促贛府回詳。
贛府以次日轉報,文雲:“汀衛左所屯糧額銀,軍戶收之,各佃不無刁難。
汀饷解之,贛城道又遼遠,應于信豐縣徑征,抵解汀州府協饷,事誠兩便。
”院符随下行贛、行汀,遂得清除如額。
此甲申二月中事。
三月,餘奉檄還,猶記先大夫正坐東床,餘展拜床下。
先大夫喜見顔色曰:“此行良不負也。
”彈指間,曆今遂已四十有三載。
因歎當時立法不善,田在他州而糧征本衛,官征尚追呼不應,以二三馀丁索取千裡之外,欲不抗頑逋負,豈得乎?至于屯丁無告,日見其鬻妻子、田宅,立就死地,曾不一加存惜,少事變通。
雖得林公蘇其後累,而三百年中,所為流離凋喪死于桁楊、圜扉者,固已不可複起矣。
明事之晚,章故因仍,害不得袪,利不得興,卒至社屋鼎遷淪胥而不可救,豈獨一左所屯事為然哉?因發舊書得陳稿,漫記屯事本末,且以志林公雅庇與先大夫之德言也。
新修汀州府儒學記 〔國朝〕黎士弘 古先王之為國也,朝廟社稷,各有恒制,以化民成俗之莫先于學也。
故立澤宮,三代祀伯夷、後夔;漢兼祀周公、孔子;晉、宋、齊、梁及唐,乃專祀孔子為先師;沿宋曆明無改。
博士則取諸人望,人士又得上書自言,故弟子之誦習于學者,常二三千人不止,至不能容。
有司為奏記阙下,請廣席舍待諸生。
先生弟子各有師承,出為諸侯王長郡縣。
大吏郎循序拜三公,望其衣冠言動,鹹得指而數之曰:此某氏之儒也。
其時,無不燈火書聲之學舍,無不樂群敬業之生徒,無不則古稱先之大師都講,美矣哉!子蓋曰:三代之英而餘莫之逮也,今郡縣博士例自铨除,非有宿昔尊聞之舊,士子自羁丱壯老,離居析處,各是其師,各尊其說。
學使歲一按部,錄尤者分隸郡、縣學,亦其名然耳,非必有從師取友之益;特以令甲所在,有司月吉時一視學。
自制、撫、藩、臬下及丞、簿、尉,凡初莅及歲兩祭,必肅衣冠、趨谒廟無敢後。
若是者,豈不惟其名哉?實不至而名猶存,存其名而猶冀有踐其實者。
庶幾先王之道不息而後世亦相續以有傳也! 汀為郡,在閩上遊,名賢相望。
郡學在官司各署之左地,擅靈爽蓋将數百年。
甲寅乙卯間,閩大亂,其不化為牧馬之場者僅矣。
歲庚申,若邱胡公以中翰來是邦,巡視堂庑,慨然曰:“修葺之責,豈不在我?”朝夕圖維,手口擘畫,或日一視焉,或間日一視焉。
塗茨、金漆、丹青、刻畫之工,莫不選材中度。
自廟庑房廊、戟門泮池、啟聖之宮、奎星之閣、名宦之祠,無不位置一新。
前後分守周公、學使惕公、署府漳海防張公、新郡伯鄢公鹹韪是舉,相與助将倡導,今亦既有成告竣矣。
赫奕巍峨,瞻觀者溢于途路。
嗟夫,公職在糧儲,其于學非專官也。
且閑曹無腆祿,乃國事如家事,至節縮衣食之費,時補其不給焉,其用心也,專且勤如此,而我人士宜何如為公報也?學之重在士,士之重在習。
餘生也晚,即不敢遠引古昔學校盛事,亦側聞諸長者之緒論矣。
隆、萬間,郡中人士率為有本之學,五經、四子、性理、史鑑諸編,皆背吟成誦。
有士寒不能緻書,其父千裡負肩以歸教其子,卒為名臣者;有妻子賃舂,并日而食一飯,不輕過入郡邑,長吏聞其名求識面而不可得,而亦卒為大官。
又俗尚敦樸,貴為上大夫,遇父執先生,率下車侍立;小有诮讓,伏首謝過庭下,不呼不敢起。
仕宦尚清白,間厚積多金,雖至戚交遊弗齒。
此聞而知之,而餘又曾及事數先生矣。
子弟一隸學宮,父兄相期以遠大,不肯修曳裾掃門之行。
黨裡之會,日有期,月有課,少長卑幼,辟咡雁行,善相揚,過相規,析疑問難,外無他語。
稍及勢利薰灼,則群起避席,其人面發赤,若無所自容。
至一行一言足多,則不惜走百十裡見之,必讀其書、識其人而後罷。
今斯風其尚如故乎?抑得無少替乎?念昔先民既深伯玉,不見古人之悲;敘述舊聞,又不勝昌黎回瀾既倒之感,吾願與諸君子相勉以有成也。
黃河之水,決其窦可以懷山、架壑、觸石、崩崖。
一夫竭智,下竹石,可以息千裡之流還之故道。
力非不足,而概謝之曰:“時之不若,勢之不返。
”則然吾所學何學,而乃甘讓古人為也?餘故因胡公修事告成,樂書其碑,為原本章程,見先王立學之意,并欲以文行互相砥砺者;報公功萬一,毋徒使人謂實不至而名僅存焉,則厚幸矣!工始于康熙辛酉年二月,落成于壬戌年七月。
出入财用之目,公自有記。
遊朝鬥岩記 〔國朝〕李長日 辛醜仲冬,餘招同熊子于岡、陳子夔若、黃子子厚,出麗春門,渡橋二,過碧雲洞沿溪行,纡回一裡許。
萬木攢巒,幽陰蔽日,池也,亭館也,園林疏密,古寺高下也。
止止行行皆有緻。
複纡回一裡許,南郊矣。
千樹梅花、臨溪玉立。
再行再止,望崖岫林亭,累累然角列而下絕者,朝鬥岩也。
餘與三子攀援而登,踐其徑,郁然以幽;步其巅,岈然以險。
倚山複澗,殿庑巋然,岩盤亘于後,旁狹中廣,堂若,凳若,可列坐數人。
四隅清泉懸溜,靜聽有聲。
坐久,石氣逼人。
去岩右數步,皆列奇石,植佳花,美卉、時蔬、古藤、翠竹,莫不異态疊出,紛披窈窕。
再數步,環以牆,有亭名“泠然”。
亭東垲合巒覆,露留煙後。
小石洞中奉觀音大士像,前瞰岌甚,難人立也。
見城郭、土壤之美,層層然,凸凸然,殆不可狀。
俯其下,一溪曲折,小艇橫波,流雲遠樹,點綴在微茫間,然後知茲山之妙,亦邃窅,亦遼廓,近觀遠眺皆有奇趣。
乃複卻顧沿回,由曲迳而下,培塿特出,不焚不剪,天然半邱。
近山,僧新創一小庵,庵方廣不盈丈,遊息其中,但聞鐘梵音自遠而至。
風聲松濤,隔林振樾,心魂窅寂,正引人作遠想。
當其坐于岩,止于亭,初不知此下有殊勝也。
自此岩而西入數百步,山凸間又名為新岩,辟于近代,雖較荒深,幽奇不如。
三子與餘竟徘徊而不欲上。
雲骧閣記 〔國朝〕李長日 雲骧閣在東城上,四隅皆峭石,下臨龍潭,四望清遠。
右層級下,有白漚亭,旁輔以奇石,如牆立。
左岸橋一,右如之,若帶,若堞,若長堤。
環城東溪,搖光上下。
隔溪仙隐觀,疏樹幽隐,晨昏鐘鼓聲時越溪而上薄乎閣南。
叢木修林,亭台立,岩壑具,山嶺塔影層層與閣遙望者,碧雲洞也。
東望半裡許,為蒼玉洞,岸勢嵯岈,水光飛白,士女行行,牧豎種種,望不可極。
是茲閣之勝,凡林麓、雲煙、台榭、水石,無遠近,無露藏,皆為閣所有,皆入遊人望中。
綠陰黃鮮,宜春望;天高氣清,宜秋望;光風,宜晴望;遠峰,宜雨望;初月晚煙,宜夕望;遊人幽賞,于是為最。
閣宋時舊名“清陰”、名“集景”,複改“雲骧”,又名“雙清”,今乃名曰“雲骧閣”也。
邱趙二公報德祠記 〔國朝〕黎士弘 程子有雲:凡一命之士,苟存心愛物,于人必有所濟。
況等而上為督撫、為藩臬、為郡縣大吏,受一方土宇之寄,舉手措足,動關民命,近取一時榮名,遠則垂千秋俎豆之享,輕重瞭然;而或乃蹙蹙為不遑旦夕之計,亦可謂之失策矣。
我汀邑山多土瘠,田中下,厥賦上中,民鮮蓋藏,又拙于謀生,歲稍不登,兇饑立見。
一二有司,意或不在百姓,而至用二用三,國之為國,其尚可問乎?前明萬曆五年,郡屬邑連城,有浮糧千百,欲均而派之長汀七邑。
當事已允其請,檄旦夕下,邑紳故思恩太守趙公钺率邑人起而争之曰:“地有分疆,賦有定額,無故而為鄰國之壑,雖死不任受。
”邑大令邱公諱名貴,削牍詳請,至再至三。
謂:“令可去,決不能代外邑無名之征,使他日謂邑之浮糧害民自邱某始。
”當事偉其詞,其事遂得寝。
然邱公亦竟以自拂當事意,解官。
邑民感邱、趙兩公恩,于西郊羅漢嶺之側建祠祀兩公。
曆今已百餘年,漸就傾圮,他僧且攘為事佛之所。
趙氏子孫明經、文學等,乃重事廓清,春秋時祭,頓複舊觀。
嗟夫,使其時趙先生不奮起力争,邱使君複迎合當事,依違含忍,無窮之累不遂至今日哉!于是見當事賢仁,有司不惜一官為萬民請命;邑紳耆舊即緻政家居,擁護梓桑之厚,遇大利害,矯首厲角,身觸嫌怨而見義必為。
又見官斯土者,與邑之士大夫志同道合,相與有成,不以傳舍視官,故相違謬;而賢士大夫任勞首事,曾無有一狂悍小夫敢旁撓中阻,故相妒害其事者。
且相去百餘年之久,姓字漸湮沒,不複為人記憶。
而趙氏子孫能光複舊物,使祖功宗德千載如新,天道報複之大,又何其不爽如斯也!予忝公後進,特直敘其事于碑版,其于今昔升降之感,蓋亦因之無窮矣。
至祀事租入,儀禮之詳,趙氏自有專記。
蒼玉洞記 〔國朝〕李長日 由東溪溯河堤大道盤折半裡許,為蒼玉洞。
洞皆石,如蒼玉色。
複磴嶟沓,深岫阻峭。
附者,背者,巉然升者,蹲然降者,将墜未墜者,已合未合者,中如仙掌、獅子、石門、煙嶼以及鶴巢、馬鞍、抱雲、二老,無不觸類成形,互為奇态。
其懸岩鬥絕嶄然仰止,殆仙掌若;中一峰最高,覆額突怒,呀然奔吼,殆獅子若;睥睨回環,側削對峙,則有若石門然。
其林立偃蹇,小峰突出,若煙若嶼者,曰“煙嶼”;而為嵁為穴,日光倒入,則為鶴巢;如凳如幾,上可列坐,則為馬鞍;虧蔽環合,洩雲漲谷,則為抱雲;鬅鬇虬鬈,離列并坐,則為二老。
其峰
以其屏障于坎位,為一邑之巨鎮。
然去郭四十裡,人迹罕至,幾與凡山等。
世宗朝,先大夫練塘公以直道忤時,解組歸來,寄意林泉,每欲于中探索奇奧,而亦未果。
予弗克嗣先德,惟山泉之趣,則似加笃焉。
一日假寐,夢青衣前導,宛然至金山之椒,四顧雲濤無際,見山腹一池,澄潔可數須眉,徑旁绯桃簇簇,紫豔映射人面。
陡拔一壁,高插雲霄,上有雙鶴鳴舞,翙翙南去。
随至一區,大不盈丈,中施淨幾,置佛經數帙,炷香矯矯如青虬。
見居士數人,容止甚都,鹹向予盤折作禮,予憬然而寤。
明秋下第歸,患瘧彌月,時一暝眩,即神遊其地,如此者數數。
予益訝之,然莫測其故。
踰月瘧止,支羸枯坐,忽有耆友過予,予以其事語之,皆曰:“嘻,山運其當興乎?堪輿家多言,形如烈焰,宜祀真武,以鎮火災,第窮于力耳。
斯事勉成,不獨杭城并受其福,且以克承侍禦公之志,吾侪當佐下風。
”由是衆心翕合,涓吉登山,俛入翳荟。
中至一綿密環抱處,恍若夢中所見,相與哄然慶異,乃薙穢繁,斷木石,诹日舉事。
首建麒麟殿,奉真武聖像,高敞靜深,蔚乎大觀。
蓋三山同列,中峰屹立,而石則觚棱外聳,有若麟角傑出者。
前構複檐,右為玄君閣,築台砌,便人禮拜;左有山形肖獅,其陰為鐘樓;右有山肖象,其陽為鼓樓。
下建飛龍廟,為醮釐之所。
蓋山本飛天龍形也。
去廟三丈許為山門,迤東,越小澗複南為橋。
當天宇澄霁,風鈴琮琤,橋則橫亘于前,頹然飲澗,矯然遊龍臥波;或林木潇潇,山含雨意,則層巒出雲,周遭一色,忽沒于煙岚缥缈中,故命之曰“連雲”也。
橋之下,水潏潏趨南去,花竹彌兩崖,或慮艱于步趨,為石梁跨流泉,傍有懸泉如疋練,界破山色。
涉流泉,蹑西上,上有石壁,見山猿竦身,驚起欲墮。
辟地一隅,疊石作小亭,名“虛遊”。
人憑闌佇立,青削一點,或山雨驟至,水勢奔騰有聲,屋瓦交振。
亭右一泉,名“玉髓”,以手掬飲,涼沁毛骨。
複下,由仙榜石,穿緻恭岩,抵山口,古木郁郁,交錯無隙,時聞珍禽調舌不一音,令人有翛然塵表之想。
迤東而南一阜,胎自獅山,阜上建毘盧閣。
視下地頗寬衍,則為紫金庵。
庵左隅為夾堂,以待賓客;傍為子房,以栖昙氏之衆,規制鹹備焉。
橫一樓檐牙,松竹姿态如繡,遙望暖翠晴岚,似無還有,一山之勝盡羅此樓矣。
更下凡十一折,抵五龍峰,下為百丈泉,衆山之水峻駛下注如飛雪。
遡泉而上,渡琴橋,迂徑缭繞深入。
道經雙髯泉,泉韻潺湲,野芳襲袂,白雲紛入,檐楹隐約見于樹杪者桃源洞。
前為歸鶴樓,下為海光池,構基雖隘,景類武陵。
自桃源而下約裡許,抵奇古之山脊,為一天門。
遊人憩此,回首金山,窅然高入雲表。
其旁立茶亭,設茗具以飲渴者。
喬木蔽天,松濤滿耳,雖赤日漫山,而暑氣莫之侵也。
噫,仙緣淺薄,塵氣未除,又安得羽人靜士偕采藥于此山,滅景栖神以養其天真耶?惟是,先大人矢志于前,餘踵事于後。
追數昔時共事之人,亡者今且過半,因序其形概,使後來問奇者循是而攬勝焉,知此山之興也有自,且知吾邑人經營之不易雲爾。
改修褒忠祠記 〔明〕李東陽 褒忠祠者,祀監察禦史伍公骥及都指揮丁侯泉也。
初天順壬午,上杭賊首李宗政攻破縣治,放兵四刼,官軍莫能禦。
癸未,公奉命按福建道,聞事急,徑馳至汀州,檄三司引兵會,衆猶豫未決。
公肩輿攜數老兵赴上杭,見縣獄系賊婦女,曰:“此何罪?”,悉縱遣之。
間有一教官緻仕家居,屏徒從單騎造其廬,詢賊情狀,令召親戚聽告谕。
明日,至者十數人,公面谕以禍福,莫不感悟。
賊降者前後萬餘人,公命複舊業,其渠魁亦欲乞降。
會有謀绐賊降而誅之者,公固不聽,而賊懷疑惑,遂擁衆不下。
公躬督将士,逼賊巢以營,賊悉力來拒。
都指揮桂福欲避其鋒,公拔劍诃之,福跪謝,願盡死,于是戰甚力,賊稍引卻。
乃遣丁侯領奇兵繞出賊後,縱火焚其巢,且戒以賊遁勿追。
而丁乘勝追賊,遇伏,鏖戰以死,賊亦創甚。
而公轉戰益急,賊遂平。
乃班師。
公因積苦軍中,已染瘴疠,受代還京師,竟以疾卒。
公子希闵歸葬于鄉。
上杭耆民孔文昌等聞公訃,相率塑公像于城樓,哭而祭之,而侯亦與焉。
壬辰,按察佥事周君谟謂像必有祠,檄同知程熙、知縣蕭宏等建于茲地,名曰“褒忠祠”。
甲午,宏等奏其事于朝,賜額如舊。
每歲仲春,命有司祀以羊豕,著為令。
丁未,推官塗琳攝縣,主祀事,乃于堂後複創屋三間,作三門二庑,又于祠左市民冢地衡三丈、縮二十丈有奇,圖有所增構,未成而罷。
弘治己酉,知事周琛倡諸耆民各捐私帑,拓地衡、縮各二十六丈有奇,構堂三間,易其舊以為寝室,前為重門,增庑室三之二;其後為宰牲之房、守者之居,而垣其四周。
複置田畝,擇良戶林穩奉之,俾歲入其租以供祀。
乃具書于予,曰:願有記。
按祀典曰:能禦大患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
而《周書》曰:記功宗以功作元祀。
蓋于祀之中,又敘其功之小大以為等。
若漢蕭何,發縱指示而運籌決勝者,皆出其下。
故凡公議所在,非君相所得私、孝子慈孫所能易也。
伍公在上杭,保障捍禦,其功甚大,生則事之,死則祀之,禮也。
丁侯之功舉而附之,亦禮也。
或者乃謂,侯為守将,親冒矢石以死,功不在禦史下。
是不然,公為王朝命使,監藩、臬以号令行陣;而侯親受戒約以行,是不得以守将例論。
況侯又違期會以蹈禍機,雖死不悖義,而其功亦少殺矣。
故邑人之瞻慕,有司之論列,國家所以表著而彰顯之者,皆在公,以及于侯,讵不宜哉?公之子今為福建按察佥事,分巡茲地,每至必拜于祠,而後行事。
招疑定亂,洊著勞績,民之奉之若事公而益親,故茲祠之修,趨事惟謹;既成,而奉公之祀愈虔。
琛承檄剿賊以功遷經曆,且于郡事多所幹助,蓋得公之風而興者。
其為是役,非以佥憲君故也。
故記之,俾守是土者時葺之,以示不忘。
持社小記 〔國朝〕黎士弘 同社中凡九人,自聲律之外,僧客楊師,夙有長者名,草書得東海筆法,妙絕當時,為镌印成一家書,自秦斯以下,能分别流派。
陳貌弱、楊宛懷皆工為小楷。
陳學率更,楊學大令,又鹹能低聲度曲,善為愁歎,嗚咽可人。
吳人馬眉叟精繪事,勾畫一紙,凄瑟難懷,又谑笑诙諧,滿其四座。
鄭健也,雅有棋癖,與陳貌弱角子丁丁,常漏下二鼓不置,每就一局,手勢呼聲與丁影雜出,童仆夢中起立退聽。
家堯夫,美髭髯,新奉道士法,不妄語,然情豔未消,每談色動。
李翹英精悍沉摯,時至耳熟酒酣,躍躍自賞。
家道存,雄于酒,雖不大稱門戶,率常以豪氣屈其座人。
愧曾量不如阿弟,而疎狂自喜。
此外,豫章人謝怡古,雖未與壇坫,時發郵筒,征題送難,正如李衛公聞扶餘自王,遙向南面灑酒三升;又如吳晉争霸于黃池,越人時遣尺一,謬為忠附,其意未嘗不欲長江淮而跨東海。
皆一時之盛念,不可以無記。
而愧曾黎子時為之序其略。
左所屯糧改抵記 〔國朝〕黎士弘 餘家世籍汀州衛之左所。
左所之有屯糧,始明永樂文皇帝。
時贛屬信豐縣周三叛亂,檄汀軍補剿。
亂平,即以所籍之田賞軍,額賦一百三十八兩八錢,歲收解事隸汀州。
清軍總捕同知繼軍戶,不能棄家就屯,各還裡,以其田召佃,收其租入,歸而納官。
軍固武人,不識文義,當初召佃時,與佃私為質約,或破一鏡,或偶指他器,具事件為信。
至征租,各佃取驗信物,偶年久信物失,佃夫即不與一錢。
信豐去汀千裡,又軍戶多不能自行,請他軍代收。
代收者多巧黠,或指歲荒無征,或詐稱至中途為盜賊截刼以去。
各屯夫益苦,且屯戶之納糧于官有羨、有耗、有加增,佃堅守故約,絲毫不為補益。
官司征屯之法,歲佥總甲一,小甲十。
小甲催各戶,總甲催小甲。
屯戶例以歲十月赴佃征租。
官征銀則以春二月三比,屯戶固窮,每比血肉狼藉,填牢戶、荷校、負锧者累累接于道。
故一為總小甲,輕者鬻田産,甚則鬻子女妻孥、鬻墳墓。
屯戶即逃亡死絕,屯額終不得減。
因而累同族,累三黨,訟獄繁興,捐生與被刑死者一歲中必四五人。
凡軍戶婚配,率先問若家有無屯,有屯則男長娶無所、女長亦嫁無所也。
間五六年,例遣指揮官一員詣縣清屯,率循故事,無所更張。
嘉靖中,有指揮楊公名漢者,起家孝廉,襲祖職,毅然請往。
各佃苦其精嚴,争為巫魇害公。
公竟死。
自是後,至者益悠悠不任事,有明三百年,屯丁之害遂相與終始。
崇祯十三年庚辰,林公一柱為虔、撫都禦史。
公莆田人,自汀入贛,而汀固撫屬。
屯戶遮道訴公,内稱汀郡有額解贛州行糧銀貳百餘兩,請得以左所額征屯糧徑從贛屬信豐起征,坐抵前數之半;一蘇困軍,一省運解,事在可行。
林公下其詞于府,府檄縣查詳。
餘時為諸生,同朱君朝相、張君治勳、康君虛一及左所馀丁李汝道、陳子茂如贛,又自贛如信豐邑,令宋君璘如,亦莆田人,恻然許為詳抵。
佃戶徐祖善率群佃群起而哄,謂定額已數百年,何物小生,敢求更制,出死力争持,勢洶洶且不測。
朱公依違其詞,迄無成局。
至甲申春節催上件,左所軍馀苦邀餘再往。
時先大夫在病,餘力辭之。
先大夫好謂餘曰:“若果能了此,蘇三百年害,端全百餘戶性命,為而父禱名山不過是也,兒其毋辭。
”餘勉承命以行,谒贛郡守,守執前說不易。
無已,上一詞于院,拟再得查核,不謂林公曾從裡中見餘歲試牍,謬有過差之賞,才通姓名,傳語召見。
餘乃得細陳所以,公謂事關通所,而生一人遠來,将無私乎?餘對以來年正輪總甲之役,痛切膚受,不得不愬也。
公歡然接對,末又敘及文章之事,立談盡一刻乃退,随遣官促贛府回詳。
贛府以次日轉報,文雲:“汀衛左所屯糧額銀,軍戶收之,各佃不無刁難。
汀饷解之,贛城道又遼遠,應于信豐縣徑征,抵解汀州府協饷,事誠兩便。
”院符随下行贛、行汀,遂得清除如額。
此甲申二月中事。
三月,餘奉檄還,猶記先大夫正坐東床,餘展拜床下。
先大夫喜見顔色曰:“此行良不負也。
”彈指間,曆今遂已四十有三載。
因歎當時立法不善,田在他州而糧征本衛,官征尚追呼不應,以二三馀丁索取千裡之外,欲不抗頑逋負,豈得乎?至于屯丁無告,日見其鬻妻子、田宅,立就死地,曾不一加存惜,少事變通。
雖得林公蘇其後累,而三百年中,所為流離凋喪死于桁楊、圜扉者,固已不可複起矣。
明事之晚,章故因仍,害不得袪,利不得興,卒至社屋鼎遷淪胥而不可救,豈獨一左所屯事為然哉?因發舊書得陳稿,漫記屯事本末,且以志林公雅庇與先大夫之德言也。
新修汀州府儒學記 〔國朝〕黎士弘 古先王之為國也,朝廟社稷,各有恒制,以化民成俗之莫先于學也。
故立澤宮,三代祀伯夷、後夔;漢兼祀周公、孔子;晉、宋、齊、梁及唐,乃專祀孔子為先師;沿宋曆明無改。
博士則取諸人望,人士又得上書自言,故弟子之誦習于學者,常二三千人不止,至不能容。
有司為奏記阙下,請廣席舍待諸生。
先生弟子各有師承,出為諸侯王長郡縣。
大吏郎循序拜三公,望其衣冠言動,鹹得指而數之曰:此某氏之儒也。
其時,無不燈火書聲之學舍,無不樂群敬業之生徒,無不則古稱先之大師都講,美矣哉!子蓋曰:三代之英而餘莫之逮也,今郡縣博士例自铨除,非有宿昔尊聞之舊,士子自羁丱壯老,離居析處,各是其師,各尊其說。
學使歲一按部,錄尤者分隸郡、縣學,亦其名然耳,非必有從師取友之益;特以令甲所在,有司月吉時一視學。
自制、撫、藩、臬下及丞、簿、尉,凡初莅及歲兩祭,必肅衣冠、趨谒廟無敢後。
若是者,豈不惟其名哉?實不至而名猶存,存其名而猶冀有踐其實者。
庶幾先王之道不息而後世亦相續以有傳也! 汀為郡,在閩上遊,名賢相望。
郡學在官司各署之左地,擅靈爽蓋将數百年。
甲寅乙卯間,閩大亂,其不化為牧馬之場者僅矣。
歲庚申,若邱胡公以中翰來是邦,巡視堂庑,慨然曰:“修葺之責,豈不在我?”朝夕圖維,手口擘畫,或日一視焉,或間日一視焉。
塗茨、金漆、丹青、刻畫之工,莫不選材中度。
自廟庑房廊、戟門泮池、啟聖之宮、奎星之閣、名宦之祠,無不位置一新。
前後分守周公、學使惕公、署府漳海防張公、新郡伯鄢公鹹韪是舉,相與助将倡導,今亦既有成告竣矣。
赫奕巍峨,瞻觀者溢于途路。
嗟夫,公職在糧儲,其于學非專官也。
且閑曹無腆祿,乃國事如家事,至節縮衣食之費,時補其不給焉,其用心也,專且勤如此,而我人士宜何如為公報也?學之重在士,士之重在習。
餘生也晚,即不敢遠引古昔學校盛事,亦側聞諸長者之緒論矣。
隆、萬間,郡中人士率為有本之學,五經、四子、性理、史鑑諸編,皆背吟成誦。
有士寒不能緻書,其父千裡負肩以歸教其子,卒為名臣者;有妻子賃舂,并日而食一飯,不輕過入郡邑,長吏聞其名求識面而不可得,而亦卒為大官。
又俗尚敦樸,貴為上大夫,遇父執先生,率下車侍立;小有诮讓,伏首謝過庭下,不呼不敢起。
仕宦尚清白,間厚積多金,雖至戚交遊弗齒。
此聞而知之,而餘又曾及事數先生矣。
子弟一隸學宮,父兄相期以遠大,不肯修曳裾掃門之行。
黨裡之會,日有期,月有課,少長卑幼,辟咡雁行,善相揚,過相規,析疑問難,外無他語。
稍及勢利薰灼,則群起避席,其人面發赤,若無所自容。
至一行一言足多,則不惜走百十裡見之,必讀其書、識其人而後罷。
今斯風其尚如故乎?抑得無少替乎?念昔先民既深伯玉,不見古人之悲;敘述舊聞,又不勝昌黎回瀾既倒之感,吾願與諸君子相勉以有成也。
黃河之水,決其窦可以懷山、架壑、觸石、崩崖。
一夫竭智,下竹石,可以息千裡之流還之故道。
力非不足,而概謝之曰:“時之不若,勢之不返。
”則然吾所學何學,而乃甘讓古人為也?餘故因胡公修事告成,樂書其碑,為原本章程,見先王立學之意,并欲以文行互相砥砺者;報公功萬一,毋徒使人謂實不至而名僅存焉,則厚幸矣!工始于康熙辛酉年二月,落成于壬戌年七月。
出入财用之目,公自有記。
遊朝鬥岩記 〔國朝〕李長日 辛醜仲冬,餘招同熊子于岡、陳子夔若、黃子子厚,出麗春門,渡橋二,過碧雲洞沿溪行,纡回一裡許。
萬木攢巒,幽陰蔽日,池也,亭館也,園林疏密,古寺高下也。
止止行行皆有緻。
複纡回一裡許,南郊矣。
千樹梅花、臨溪玉立。
再行再止,望崖岫林亭,累累然角列而下絕者,朝鬥岩也。
餘與三子攀援而登,踐其徑,郁然以幽;步其巅,岈然以險。
倚山複澗,殿庑巋然,岩盤亘于後,旁狹中廣,堂若,凳若,可列坐數人。
四隅清泉懸溜,靜聽有聲。
坐久,石氣逼人。
去岩右數步,皆列奇石,植佳花,美卉、時蔬、古藤、翠竹,莫不異态疊出,紛披窈窕。
再數步,環以牆,有亭名“泠然”。
亭東垲合巒覆,露留煙後。
小石洞中奉觀音大士像,前瞰岌甚,難人立也。
見城郭、土壤之美,層層然,凸凸然,殆不可狀。
俯其下,一溪曲折,小艇橫波,流雲遠樹,點綴在微茫間,然後知茲山之妙,亦邃窅,亦遼廓,近觀遠眺皆有奇趣。
乃複卻顧沿回,由曲迳而下,培塿特出,不焚不剪,天然半邱。
近山,僧新創一小庵,庵方廣不盈丈,遊息其中,但聞鐘梵音自遠而至。
風聲松濤,隔林振樾,心魂窅寂,正引人作遠想。
當其坐于岩,止于亭,初不知此下有殊勝也。
自此岩而西入數百步,山凸間又名為新岩,辟于近代,雖較荒深,幽奇不如。
三子與餘竟徘徊而不欲上。
雲骧閣記 〔國朝〕李長日 雲骧閣在東城上,四隅皆峭石,下臨龍潭,四望清遠。
右層級下,有白漚亭,旁輔以奇石,如牆立。
左岸橋一,右如之,若帶,若堞,若長堤。
環城東溪,搖光上下。
隔溪仙隐觀,疏樹幽隐,晨昏鐘鼓聲時越溪而上薄乎閣南。
叢木修林,亭台立,岩壑具,山嶺塔影層層與閣遙望者,碧雲洞也。
東望半裡許,為蒼玉洞,岸勢嵯岈,水光飛白,士女行行,牧豎種種,望不可極。
是茲閣之勝,凡林麓、雲煙、台榭、水石,無遠近,無露藏,皆為閣所有,皆入遊人望中。
綠陰黃鮮,宜春望;天高氣清,宜秋望;光風,宜晴望;遠峰,宜雨望;初月晚煙,宜夕望;遊人幽賞,于是為最。
閣宋時舊名“清陰”、名“集景”,複改“雲骧”,又名“雙清”,今乃名曰“雲骧閣”也。
邱趙二公報德祠記 〔國朝〕黎士弘 程子有雲:凡一命之士,苟存心愛物,于人必有所濟。
況等而上為督撫、為藩臬、為郡縣大吏,受一方土宇之寄,舉手措足,動關民命,近取一時榮名,遠則垂千秋俎豆之享,輕重瞭然;而或乃蹙蹙為不遑旦夕之計,亦可謂之失策矣。
我汀邑山多土瘠,田中下,厥賦上中,民鮮蓋藏,又拙于謀生,歲稍不登,兇饑立見。
一二有司,意或不在百姓,而至用二用三,國之為國,其尚可問乎?前明萬曆五年,郡屬邑連城,有浮糧千百,欲均而派之長汀七邑。
當事已允其請,檄旦夕下,邑紳故思恩太守趙公钺率邑人起而争之曰:“地有分疆,賦有定額,無故而為鄰國之壑,雖死不任受。
”邑大令邱公諱名貴,削牍詳請,至再至三。
謂:“令可去,決不能代外邑無名之征,使他日謂邑之浮糧害民自邱某始。
”當事偉其詞,其事遂得寝。
然邱公亦竟以自拂當事意,解官。
邑民感邱、趙兩公恩,于西郊羅漢嶺之側建祠祀兩公。
曆今已百餘年,漸就傾圮,他僧且攘為事佛之所。
趙氏子孫明經、文學等,乃重事廓清,春秋時祭,頓複舊觀。
嗟夫,使其時趙先生不奮起力争,邱使君複迎合當事,依違含忍,無窮之累不遂至今日哉!于是見當事賢仁,有司不惜一官為萬民請命;邑紳耆舊即緻政家居,擁護梓桑之厚,遇大利害,矯首厲角,身觸嫌怨而見義必為。
又見官斯土者,與邑之士大夫志同道合,相與有成,不以傳舍視官,故相違謬;而賢士大夫任勞首事,曾無有一狂悍小夫敢旁撓中阻,故相妒害其事者。
且相去百餘年之久,姓字漸湮沒,不複為人記憶。
而趙氏子孫能光複舊物,使祖功宗德千載如新,天道報複之大,又何其不爽如斯也!予忝公後進,特直敘其事于碑版,其于今昔升降之感,蓋亦因之無窮矣。
至祀事租入,儀禮之詳,趙氏自有專記。
蒼玉洞記 〔國朝〕李長日 由東溪溯河堤大道盤折半裡許,為蒼玉洞。
洞皆石,如蒼玉色。
複磴嶟沓,深岫阻峭。
附者,背者,巉然升者,蹲然降者,将墜未墜者,已合未合者,中如仙掌、獅子、石門、煙嶼以及鶴巢、馬鞍、抱雲、二老,無不觸類成形,互為奇态。
其懸岩鬥絕嶄然仰止,殆仙掌若;中一峰最高,覆額突怒,呀然奔吼,殆獅子若;睥睨回環,側削對峙,則有若石門然。
其林立偃蹇,小峰突出,若煙若嶼者,曰“煙嶼”;而為嵁為穴,日光倒入,則為鶴巢;如凳如幾,上可列坐,則為馬鞍;虧蔽環合,洩雲漲谷,則為抱雲;鬅鬇虬鬈,離列并坐,則為二老。
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