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 藝文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天啟辛酉冬,長汀令郭公環洲攝治。
亟籌修治,餘不揣為陳末議,當道悉報可。
未經始而彭公象石至,決意舉行。
時議支帑金三百兩,公心計不給,遂捐俸首倡。
甫期,而醵金千兩有奇。
于是鸠工督役,分區合作,自東門抵南,逶迤而西,築濱河之圮者一百四十三丈,依山而圮者十七丈,雉堞之殘缺而培補者數十丈,修馬路二百餘丈。
經始于癸亥六月,告成于甲子十月。
衡費數倍于前,課工不啻過之。
第工浩費煩,中有将圮猶未圮者,欲并修之,诎于力而止。
數年之後,不無厪賢守土憂耳。
聚星樓記 〔明〕陰維标 崇祯壬申春夏之交,邑大水,商木蔽流而下,橋梁傾陷,城垣圮毀。
福司理查盤、匪莪王公,親踏災傷,令收木二百餘杆,為修城諸費。
适流寇告警,合邑戒嚴,亟鸠工豎栅,聊以固圉。
所餘若幹,用建樓于敬止館之上,為鄉先生、孝廉、明經、上舍萃聚之所。
樓成,名之曰“聚星”。
昔陳實過荀淑大史,占其星曰:“百裡之内,賢人聚。
”是知高賢大良挺生于天,一出一處,上關星緯,故有謂傅說為箕星,東方朔為歲星,李白為長庚星,蘇轼為奎星。
又有謂嚴光為客星,趙普為紫微垣小星,鮮于侁為一路福星。
是人也,是星也,皆天縱之為一代偉人,以光世宙也。
吾黨彬彬固不乏人。
幸而際乾坤之泰,依日月之光,雲雷乎域中,霖雨乎天下,人将仰之為景星。
及其解組賦歸,優遊杖屦,陶情三徑,樂聖數杯,作後進典型,紹先民矩矱,人将仰之為老人星。
即不然,雅志暫違,壯懷未展,非公不至,是徑不由,操媲彥方,節齊孺子,人将仰之為處士星。
雖不遽與版籍諸賢争光競耀,要不負上天挺生之意,則一也。
夫星系于下,蔭映于清虛,輝煌于碧落,位置綦高,标格綦貴,設隕于地,化而為石,樵夫牧豎踐而踏之。
人不克樹立,輕自隕獲,頑而不靈,匪星也,石題之矣。
甚者會搆雲龍,遭逢風虎,乘權煽虐,怙勢作妖,禍延缙紳,毒流蒼赤,夫且為欃槍,為熒惑,人将指而唾之,曾頑石之不如,尚得為星乎哉?鄙諺有之:兇星退舍;吉星來躔,吉兇何嘗,惟人所造。
何以吉?修之吉;何以兇?悖之兇。
願吾黨登斯樓者,勿作等閑聚散,視同萍梗,聞善相告,見善相示;有失則捄,有過則規,聿修厥德,以臻迪吉。
将我自玉,誰不玉我?邦君禮之,邦人愛之;居鄉國,鄉國重;居朝廷,朝廷重,總無負上天挺生之意而可矣。
若謂茲樓,俯瞰碧流,遙挹丹嶂,可以留連光景,聆雙曲之新聲,觀百年之豔舞;名教中樂地,恐不應爾,殆非建樓意也。
重建連城儒學記 〔明〕林 華 連城縣隸于汀州府,縣設學,昔在縣治之東南隅,建于宋紹興四年。
淳熙間,縣令常訚遷今地,曆宋、元季世,屢遭兵燹。
吏是土者,雖或更新之,率皆因陋就簡,前則逼于逵,後則限于池,堂、齋之外無馀也,士習業者宿于外舍。
是雖有學之名,而造士之實幾乎廢矣。
正德癸酉秋,佥憲胡公琏奉天子命來總饬閩兵備,巡曆茲縣,莅學詣視,慨然歎曰:“學校為政之首務,頹圮若斯,所不忍也。
今學宮北鑿污池,山川之氣洩矣。
”于是,計費于縣之富民,各出其私赢,鸠工诹日,又更新之。
督課則耆民沈長權、義民童世昌、黃玉奎也。
縣令鄭君倌、縣簿來君錦則提調之。
汀州府同知陳君袞來會計,又自捐金買學西隅民居地為名賢祠,且以正方面。
繼而,府推宋君炫皆左右其事。
由是式廓弘邃,坎塪堙塞,屹然一形勝也。
凡殿庑之弗稱,堂齋之圮壞者,皆撤而新之。
堂之北立祠,以報公之功德;左介名賢,亦彰潛德之光;右介會馔,以為觀頤之所;東西号舍,為子弟修藏之處也。
堂前兩齋,齋之左循大道,及黉門、階序、屏攝、倉庫、庖廚,瓴壁塗垩,莫不秩秩乎,繩繩乎。
自經始至于落成,僅逾三時。
縣令王君理、縣丞王君锺嶽、縣簿黎君琇、縣幕俞君仕輝,後先提調,而規制煥然矣。
愍忠祠記 〔明〕沈日表 愍忠祠,祀邑令徐公承澤也。
公死戊子之難,賊殲其身,碧血淋漓,肝腦塗地,噫,慘矣!公署篆未幾,而内難交潰,公可以去而不去,非所謂死重于泰山者乎!古之有功德于民,祀之;死社稷,祀之。
公下車而反側子自安,非公之功乎?劍隐于魚,獻未終而匕首見,公以社稷死,社稷臣也。
曆二十年,杜公士晉重哀公,捐俸四十兩購車田,田以歲入奉公之祭。
酒樽牲房,春秋兩舉,紳士耆老,行禮如次。
祠成以記之雲。
學記 李世熊 天下郡邑,學皆有記,必屬名儒為之。
甯化獨不然,腐生代斫而已,無足以示學者。
今取宋賢之文以補之,蓋吾讀江陵項氏之說,而益歎後世之記之陋也。
其為《枝江縣學新記》曰:古者周天子之居民也,不但天子、諸侯之國自二十五家以上則有學焉。
(今志社學義塾意本此。
)學莫尚于斯矣。
方是時,建官三百六十,以張備法,而紀衆民。
視其中無一事無法者,而獨于建學無制,則其吏非應文也;無一民無養者,而獨無粟士之廪,則其士非為養也。
而上下顧交趨之,如裘葛飲食然,則必有不可舍焉者矣。
天子之學,謂之辟雍,班朝、布令、享帝、右祖,則以為明堂同律;候氣、治曆、考祥,則以為靈台;諸侯之學,謂之泮宮;大師旅,則将士會焉;大獄訟,則吏民期焉;大祭祀,則始祖享焉。
蓋其制皆于國之勝地,披水築宮,為一大有司。
國有大事,則以禮屬百官、群吏,下民而講行之;無事,則國之耆老、子弟遊焉,以論鼓鐘,而修孝弟。
其地尊,其禮大,三百六十官,皆不得治其事。
意者,三公之老而緻仕者掌之,謂之鄉老;二鄉而公一人,則六鄉蓋三公矣。
故曰三公在朝,三老在學,公與老皆無職于六官,學、序、庠、塾,皆無制于六典。
古之言道者,固如是也。
嗚呼,意深而義遠矣。
呂氏、東萊亦雲,學校一制,後世與先王絕相背馳,不可複考矣。
即學宮一事言之,舜命夔典樂、教胄子,周則大司樂掌成均之法,皆以掌樂之官而掌教,豈非以優遊涵養鼓舞動蕩,其入人心者深乎?此固非專設一官司也。
秦、漢以後,則誤視此為一官司之事耳,雖法度具舉,不過法制相臨而已,何能深入人心乎?蓋教與政本二事,而後世誤以政為教也。
且如《周禮》,設官設教,凡師氏、保氏、大司樂、大胥、小胥之類,所教者不過國子;若鄉遂,所以興賢能,則不聞掌州遂者何官?教州遂者何法也!夫以先王設官,纖如射鳥,尚且不遺,豈于興賢能之事而沒其文哉?蓋六官所領者,皆法之所寓;其上者三公論道,則不載于書;其下者學官設教,則不領于六官。
以二者事體重大,非官司所領也。
惟國子,乃世祿之官,鮮克由禮,以蕩淩德,不可不設官以教養之。
然而所以教養之意,亦未嘗有理無事、有體無用也。
如舜自國子外别無掌教之官,然侯明撻紀、書識,納言又如此其備。
周人學官雖不領于屬,然而比年入學,中年考校,自一年離經辨志,至七年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謂之大成。
至不率教者,屏之不齒,其體用本末鹹備又如此。
後世徒以政為教,宜其與先王背馳耳。
如漢武表章六經,光武投戈講藝,魏孝文欲改戎俗,唐太宗廣學舍千二百區,遊學者至八千餘人。
世儒見此便謂興學,不知其文飾治具耳,非其中真有不能自已實見,理義在人心,自不容沒;而為之也,蓋用心内外不同;其去唐、虞三代益遠矣。
由項呂之言學校之重大如此,先王之不敢輕置官如此。
故宋代設置教授,其遷除不由吏曹,多保舉于宰相,以是真儒疊出,正氣多發于學校。
而今以學官為冗員,徒取充位而已。
則胡不妙簡碩德如淳公、安定之流,令表正人倫,為朝廷儲薪槱之用哉! 涼傘寨記 〔明〕陳鳴春 嘗按縣圖,河源裡璧洲之南有涼傘寨,去城八十裡許,山頂團團,肖形涼傘,因名之。
内隈圹夷坦可居,外巉壁崎兀難陟,形勝蓋天設也。
正統戊辰,沙尤草寇鄧茂七,越境作耗,時宰邑王公依臨裡而屬諸鄉民曰:“邑無城池,難于禦侮,幸可保障,惟有寨耳。
吾與爾等共死守之。
”裡民,知義者,若林景容、吳秉英,憤然以從。
乃複宰曰:“村墟籬落,吾家室也欤哉!吾國一也。
彼寇方張,吾侪慮無死地。
王侯數語凜然,作吾忠義,吾侪又甯有生心?”相與率一裡民,日夜提護寨中。
無何,寇至環攻,英、容又谕衆:“吾輩甯死,原無降志。
”曠時旬日不下,忽一日請戰,而寇潰,衆卒賴以全生。
嗚呼,繭絲之間,保障之請,晉陽之尹铎也;沉竈産蛙,民無叛意,晉陽之民也。
茲區區一裡,家不數百,民不滿千,效守若此,侭足拒敵,得非王公政教素足孚民,所謂覆露一方,遮庇一邑,故當刀兵鑼火,景況凄涼,而斯民氣魄逾壯,膽志逾堅。
公其晉陽之牧,民其尹铎之民欤?彼夫冗位備員者,祗坐乘張蓋,一有緩急于民,毫無激發,不幾有愧于公并有愧于公之民耶? 重修冠豸寨記 〔明〕童 玺 邑之有禦侮處,曰冠豸寨。
其山四面皆石壁,崒嵂巉巍,矗雲薄漢,呈奇獻怪,郁乎其蒼蒨也。
初足迹莫能容,後鑿石磴數百裡,始通一道。
上曠然平地,有泉有圃,可汲可蔬,堪宅萬人,固天設之險也。
至正二十六年,福省架閣馬公、周卿、方公、虞侯率千人辟南北塹,壘城鑿池,以為保障。
正統,沙縣鄧茂七寇邑。
令王公佐、鄉官許浩志、耆民童得慶、桑葉茂捐資修葺,民藉全生。
弘治辛亥,漳平溫文進弄兵,民甚恐。
邑侯關铨以連邑無堅城,所依者冠豸寨耳,乃率縣丞萬貫輩營繕之。
時郡二守山陰章公颀下邑,亦切民患,親谒絕頂,添助資費。
侯遂計丈數,揣高低,度厚薄,畫餱糧。
因南、北塹舊址,增新城五十餘丈,立南、北二門,辟右道之最險隘者,仍衛以石欄幹,下十步許敞雲樓,門上架樓宇三間,凡此皆前所未有也。
更張皇武備,賊遠聞之,不敢犯。
又于蒼玉峽、芙蓉波、金字泉、白雲洞諸勝概處從新之,然後規模宏遠,遇警足衛生靈,平居足為觀覽,其功視馬與虞、王皆并之矣。
肇修于辛亥七月,告成于壬子三月。
夫知事之當為而能捐分赀以為之者,義也;知民之當保而能修地利以保之者,仁也。
仁與義,吾侯其兼之矣。
他如當官之慎重,立政之轟烈,俱在人耳目,此特其一節也。
耆老某有事于斯寨者,征餘言為記,是宜具颠末,永刻諸石。
始建歸化縣儒學記 〔明〕尹 直 自古帝王之禦世也,政與教二者而已。
政以禁防之,教以化導之,要歸于治安,而非有二道。
惟是語教化者,矜高遠而不切于世用;語政理者,務卑近而不本于道德。
甚至有有司之政而無學校之教,遂偏廢而不舉,人材所以不成,風俗所以益下,治化所以不古也。
若有志于治者,必先于教學。
學立則教有所施,士有所養,政有所本,斯人材成、風俗美而治化盛矣。
我朝聖聖嗣興,法古為治,自京師達于山陬海隅,雖僻小新邑,靡不有學,蓋政教兼舉,不以新故小大而或有偏廢焉。
汀之歸化,新縣也,本清流、甯化、将樂、沙縣之交境,山谷阻修,官府迥隔,群不逞輩,易乘間扇動為民患。
福建藩臬洎行部使合議,請即清流明溪鎮增置一縣臨撫之,制如議,乃賜名歸化。
時分巡佥憲周君谟身親規畫,敷工興創,縣治甫成,廟學繼作,皆向丙坐壬,中為大成殿,東、西翼以兩庑,前列門、棂星門,各若幹楹。
門内東為宰牲所,西為神廚;門外南鑿泮池,半環以垣;殿後為明倫堂,東、西并為兩齋;堂後為棲士之室、學官之居,又各若幹楹。
而曾馔之堂,儲蓄之廪,凡所宜有,無不具完。
學門之外,學西立養賢、育才二坊,規制宏敞,丹垩輝煌,遠迩創見,謂可甲閩以南。
諸校庠既落成,乃選士于民秀,請師于铨曹,于是,教谕趙智、訓導利元善随牒握章知以涖學。
知縣郭潤歲時釋奠勸課,一如制;而一方人士奉約束于縣,服弦誦于學,耳目有所薰漸,心志有所感激,惟善是迪。
偉人傑士,當有作于其間,而宿豪黠猾亦必革心易化為太平王民矣。
歸化号善邑,不自今日始欤?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其有以矣。
學建于成化之辛卯,又明年,巡撫都憲張公瑄、巡按侍禦鄭君昱、尹君仁以行部至,谒廟涖學,謂創造歲月不可無紀,乃合謀介推官熊德來京征餘文。
餘既為之記,複系之詩。
詩曰:“皇明聲教,淹浃四隩。
維汀之幽,重山邃谷。
官府逖違,民或角逐。
守臣獻猷,增邑置牧。
天子白俞,我其覆育。
名以歸化,庶幾馴服。
相彼明溪,吉協于蔔。
縣于斯治,學于斯築。
奕奕講堂,言言王屋。
周序重門,有館有谷。
以息以遊,斯弦斯讀。
非徒親炙,亦有私淑。
士興賢能,民用和睦。
歸化之名,著人耳目。
殆百千年,文其郁郁。
诏後有銘,載瞻載肅。
”
天啟辛酉冬,長汀令郭公環洲攝治。
亟籌修治,餘不揣為陳末議,當道悉報可。
未經始而彭公象石至,決意舉行。
時議支帑金三百兩,公心計不給,遂捐俸首倡。
甫期,而醵金千兩有奇。
于是鸠工督役,分區合作,自東門抵南,逶迤而西,築濱河之圮者一百四十三丈,依山而圮者十七丈,雉堞之殘缺而培補者數十丈,修馬路二百餘丈。
經始于癸亥六月,告成于甲子十月。
衡費數倍于前,課工不啻過之。
第工浩費煩,中有将圮猶未圮者,欲并修之,诎于力而止。
數年之後,不無厪賢守土憂耳。
聚星樓記 〔明〕陰維标 崇祯壬申春夏之交,邑大水,商木蔽流而下,橋梁傾陷,城垣圮毀。
福司理查盤、匪莪王公,親踏災傷,令收木二百餘杆,為修城諸費。
适流寇告警,合邑戒嚴,亟鸠工豎栅,聊以固圉。
所餘若幹,用建樓于敬止館之上,為鄉先生、孝廉、明經、上舍萃聚之所。
樓成,名之曰“聚星”。
昔陳實過荀淑大史,占其星曰:“百裡之内,賢人聚。
”是知高賢大良挺生于天,一出一處,上關星緯,故有謂傅說為箕星,東方朔為歲星,李白為長庚星,蘇轼為奎星。
又有謂嚴光為客星,趙普為紫微垣小星,鮮于侁為一路福星。
是人也,是星也,皆天縱之為一代偉人,以光世宙也。
吾黨彬彬固不乏人。
幸而際乾坤之泰,依日月之光,雲雷乎域中,霖雨乎天下,人将仰之為景星。
及其解組賦歸,優遊杖屦,陶情三徑,樂聖數杯,作後進典型,紹先民矩矱,人将仰之為老人星。
即不然,雅志暫違,壯懷未展,非公不至,是徑不由,操媲彥方,節齊孺子,人将仰之為處士星。
雖不遽與版籍諸賢争光競耀,要不負上天挺生之意,則一也。
夫星系于下,蔭映于清虛,輝煌于碧落,位置綦高,标格綦貴,設隕于地,化而為石,樵夫牧豎踐而踏之。
人不克樹立,輕自隕獲,頑而不靈,匪星也,石題之矣。
甚者會搆雲龍,遭逢風虎,乘權煽虐,怙勢作妖,禍延缙紳,毒流蒼赤,夫且為欃槍,為熒惑,人将指而唾之,曾頑石之不如,尚得為星乎哉?鄙諺有之:兇星退舍;吉星來躔,吉兇何嘗,惟人所造。
何以吉?修之吉;何以兇?悖之兇。
願吾黨登斯樓者,勿作等閑聚散,視同萍梗,聞善相告,見善相示;有失則捄,有過則規,聿修厥德,以臻迪吉。
将我自玉,誰不玉我?邦君禮之,邦人愛之;居鄉國,鄉國重;居朝廷,朝廷重,總無負上天挺生之意而可矣。
若謂茲樓,俯瞰碧流,遙挹丹嶂,可以留連光景,聆雙曲之新聲,觀百年之豔舞;名教中樂地,恐不應爾,殆非建樓意也。
重建連城儒學記 〔明〕林 華 連城縣隸于汀州府,縣設學,昔在縣治之東南隅,建于宋紹興四年。
淳熙間,縣令常訚遷今地,曆宋、元季世,屢遭兵燹。
吏是土者,雖或更新之,率皆因陋就簡,前則逼于逵,後則限于池,堂、齋之外無馀也,士習業者宿于外舍。
是雖有學之名,而造士之實幾乎廢矣。
正德癸酉秋,佥憲胡公琏奉天子命來總饬閩兵備,巡曆茲縣,莅學詣視,慨然歎曰:“學校為政之首務,頹圮若斯,所不忍也。
今學宮北鑿污池,山川之氣洩矣。
”于是,計費于縣之富民,各出其私赢,鸠工诹日,又更新之。
督課則耆民沈長權、義民童世昌、黃玉奎也。
縣令鄭君倌、縣簿來君錦則提調之。
汀州府同知陳君袞來會計,又自捐金買學西隅民居地為名賢祠,且以正方面。
繼而,府推宋君炫皆左右其事。
由是式廓弘邃,坎塪堙塞,屹然一形勝也。
凡殿庑之弗稱,堂齋之圮壞者,皆撤而新之。
堂之北立祠,以報公之功德;左介名賢,亦彰潛德之光;右介會馔,以為觀頤之所;東西号舍,為子弟修藏之處也。
堂前兩齋,齋之左循大道,及黉門、階序、屏攝、倉庫、庖廚,瓴壁塗垩,莫不秩秩乎,繩繩乎。
自經始至于落成,僅逾三時。
縣令王君理、縣丞王君锺嶽、縣簿黎君琇、縣幕俞君仕輝,後先提調,而規制煥然矣。
愍忠祠記 〔明〕沈日表 愍忠祠,祀邑令徐公承澤也。
公死戊子之難,賊殲其身,碧血淋漓,肝腦塗地,噫,慘矣!公署篆未幾,而内難交潰,公可以去而不去,非所謂死重于泰山者乎!古之有功德于民,祀之;死社稷,祀之。
公下車而反側子自安,非公之功乎?劍隐于魚,獻未終而匕首見,公以社稷死,社稷臣也。
曆二十年,杜公士晉重哀公,捐俸四十兩購車田,田以歲入奉公之祭。
酒樽牲房,春秋兩舉,紳士耆老,行禮如次。
祠成以記之雲。
學記 李世熊 天下郡邑,學皆有記,必屬名儒為之。
甯化獨不然,腐生代斫而已,無足以示學者。
今取宋賢之文以補之,蓋吾讀江陵項氏之說,而益歎後世之記之陋也。
其為《枝江縣學新記》曰:古者周天子之居民也,不但天子、諸侯之國自二十五家以上則有學焉。
(今志社學義塾意本此。
)學莫尚于斯矣。
方是時,建官三百六十,以張備法,而紀衆民。
視其中無一事無法者,而獨于建學無制,則其吏非應文也;無一民無養者,而獨無粟士之廪,則其士非為養也。
而上下顧交趨之,如裘葛飲食然,則必有不可舍焉者矣。
天子之學,謂之辟雍,班朝、布令、享帝、右祖,則以為明堂同律;候氣、治曆、考祥,則以為靈台;諸侯之學,謂之泮宮;大師旅,則将士會焉;大獄訟,則吏民期焉;大祭祀,則始祖享焉。
蓋其制皆于國之勝地,披水築宮,為一大有司。
國有大事,則以禮屬百官、群吏,下民而講行之;無事,則國之耆老、子弟遊焉,以論鼓鐘,而修孝弟。
其地尊,其禮大,三百六十官,皆不得治其事。
意者,三公之老而緻仕者掌之,謂之鄉老;二鄉而公一人,則六鄉蓋三公矣。
故曰三公在朝,三老在學,公與老皆無職于六官,學、序、庠、塾,皆無制于六典。
古之言道者,固如是也。
嗚呼,意深而義遠矣。
呂氏、東萊亦雲,學校一制,後世與先王絕相背馳,不可複考矣。
即學宮一事言之,舜命夔典樂、教胄子,周則大司樂掌成均之法,皆以掌樂之官而掌教,豈非以優遊涵養鼓舞動蕩,其入人心者深乎?此固非專設一官司也。
秦、漢以後,則誤視此為一官司之事耳,雖法度具舉,不過法制相臨而已,何能深入人心乎?蓋教與政本二事,而後世誤以政為教也。
且如《周禮》,設官設教,凡師氏、保氏、大司樂、大胥、小胥之類,所教者不過國子;若鄉遂,所以興賢能,則不聞掌州遂者何官?教州遂者何法也!夫以先王設官,纖如射鳥,尚且不遺,豈于興賢能之事而沒其文哉?蓋六官所領者,皆法之所寓;其上者三公論道,則不載于書;其下者學官設教,則不領于六官。
以二者事體重大,非官司所領也。
惟國子,乃世祿之官,鮮克由禮,以蕩淩德,不可不設官以教養之。
然而所以教養之意,亦未嘗有理無事、有體無用也。
如舜自國子外别無掌教之官,然侯明撻紀、書識,納言又如此其備。
周人學官雖不領于屬,然而比年入學,中年考校,自一年離經辨志,至七年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謂之大成。
至不率教者,屏之不齒,其體用本末鹹備又如此。
後世徒以政為教,宜其與先王背馳耳。
如漢武表章六經,光武投戈講藝,魏孝文欲改戎俗,唐太宗廣學舍千二百區,遊學者至八千餘人。
世儒見此便謂興學,不知其文飾治具耳,非其中真有不能自已實見,理義在人心,自不容沒;而為之也,蓋用心内外不同;其去唐、虞三代益遠矣。
由項呂之言學校之重大如此,先王之不敢輕置官如此。
故宋代設置教授,其遷除不由吏曹,多保舉于宰相,以是真儒疊出,正氣多發于學校。
而今以學官為冗員,徒取充位而已。
則胡不妙簡碩德如淳公、安定之流,令表正人倫,為朝廷儲薪槱之用哉! 涼傘寨記 〔明〕陳鳴春 嘗按縣圖,河源裡璧洲之南有涼傘寨,去城八十裡許,山頂團團,肖形涼傘,因名之。
内隈圹夷坦可居,外巉壁崎兀難陟,形勝蓋天設也。
正統戊辰,沙尤草寇鄧茂七,越境作耗,時宰邑王公依臨裡而屬諸鄉民曰:“邑無城池,難于禦侮,幸可保障,惟有寨耳。
吾與爾等共死守之。
”裡民,知義者,若林景容、吳秉英,憤然以從。
乃複宰曰:“村墟籬落,吾家室也欤哉!吾國一也。
彼寇方張,吾侪慮無死地。
王侯數語凜然,作吾忠義,吾侪又甯有生心?”相與率一裡民,日夜提護寨中。
無何,寇至環攻,英、容又谕衆:“吾輩甯死,原無降志。
”曠時旬日不下,忽一日請戰,而寇潰,衆卒賴以全生。
嗚呼,繭絲之間,保障之請,晉陽之尹铎也;沉竈産蛙,民無叛意,晉陽之民也。
茲區區一裡,家不數百,民不滿千,效守若此,侭足拒敵,得非王公政教素足孚民,所謂覆露一方,遮庇一邑,故當刀兵鑼火,景況凄涼,而斯民氣魄逾壯,膽志逾堅。
公其晉陽之牧,民其尹铎之民欤?彼夫冗位備員者,祗坐乘張蓋,一有緩急于民,毫無激發,不幾有愧于公并有愧于公之民耶? 重修冠豸寨記 〔明〕童 玺 邑之有禦侮處,曰冠豸寨。
其山四面皆石壁,崒嵂巉巍,矗雲薄漢,呈奇獻怪,郁乎其蒼蒨也。
初足迹莫能容,後鑿石磴數百裡,始通一道。
上曠然平地,有泉有圃,可汲可蔬,堪宅萬人,固天設之險也。
至正二十六年,福省架閣馬公、周卿、方公、虞侯率千人辟南北塹,壘城鑿池,以為保障。
正統,沙縣鄧茂七寇邑。
令王公佐、鄉官許浩志、耆民童得慶、桑葉茂捐資修葺,民藉全生。
弘治辛亥,漳平溫文進弄兵,民甚恐。
邑侯關铨以連邑無堅城,所依者冠豸寨耳,乃率縣丞萬貫輩營繕之。
時郡二守山陰章公颀下邑,亦切民患,親谒絕頂,添助資費。
侯遂計丈數,揣高低,度厚薄,畫餱糧。
因南、北塹舊址,增新城五十餘丈,立南、北二門,辟右道之最險隘者,仍衛以石欄幹,下十步許敞雲樓,門上架樓宇三間,凡此皆前所未有也。
更張皇武備,賊遠聞之,不敢犯。
又于蒼玉峽、芙蓉波、金字泉、白雲洞諸勝概處從新之,然後規模宏遠,遇警足衛生靈,平居足為觀覽,其功視馬與虞、王皆并之矣。
肇修于辛亥七月,告成于壬子三月。
夫知事之當為而能捐分赀以為之者,義也;知民之當保而能修地利以保之者,仁也。
仁與義,吾侯其兼之矣。
他如當官之慎重,立政之轟烈,俱在人耳目,此特其一節也。
耆老某有事于斯寨者,征餘言為記,是宜具颠末,永刻諸石。
始建歸化縣儒學記 〔明〕尹 直 自古帝王之禦世也,政與教二者而已。
政以禁防之,教以化導之,要歸于治安,而非有二道。
惟是語教化者,矜高遠而不切于世用;語政理者,務卑近而不本于道德。
甚至有有司之政而無學校之教,遂偏廢而不舉,人材所以不成,風俗所以益下,治化所以不古也。
若有志于治者,必先于教學。
學立則教有所施,士有所養,政有所本,斯人材成、風俗美而治化盛矣。
我朝聖聖嗣興,法古為治,自京師達于山陬海隅,雖僻小新邑,靡不有學,蓋政教兼舉,不以新故小大而或有偏廢焉。
汀之歸化,新縣也,本清流、甯化、将樂、沙縣之交境,山谷阻修,官府迥隔,群不逞輩,易乘間扇動為民患。
福建藩臬洎行部使合議,請即清流明溪鎮增置一縣臨撫之,制如議,乃賜名歸化。
時分巡佥憲周君谟身親規畫,敷工興創,縣治甫成,廟學繼作,皆向丙坐壬,中為大成殿,東、西翼以兩庑,前列門、棂星門,各若幹楹。
門内東為宰牲所,西為神廚;門外南鑿泮池,半環以垣;殿後為明倫堂,東、西并為兩齋;堂後為棲士之室、學官之居,又各若幹楹。
而曾馔之堂,儲蓄之廪,凡所宜有,無不具完。
學門之外,學西立養賢、育才二坊,規制宏敞,丹垩輝煌,遠迩創見,謂可甲閩以南。
諸校庠既落成,乃選士于民秀,請師于铨曹,于是,教谕趙智、訓導利元善随牒握章知以涖學。
知縣郭潤歲時釋奠勸課,一如制;而一方人士奉約束于縣,服弦誦于學,耳目有所薰漸,心志有所感激,惟善是迪。
偉人傑士,當有作于其間,而宿豪黠猾亦必革心易化為太平王民矣。
歸化号善邑,不自今日始欤?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其有以矣。
學建于成化之辛卯,又明年,巡撫都憲張公瑄、巡按侍禦鄭君昱、尹君仁以行部至,谒廟涖學,謂創造歲月不可無紀,乃合謀介推官熊德來京征餘文。
餘既為之記,複系之詩。
詩曰:“皇明聲教,淹浃四隩。
維汀之幽,重山邃谷。
官府逖違,民或角逐。
守臣獻猷,增邑置牧。
天子白俞,我其覆育。
名以歸化,庶幾馴服。
相彼明溪,吉協于蔔。
縣于斯治,學于斯築。
奕奕講堂,言言王屋。
周序重門,有館有谷。
以息以遊,斯弦斯讀。
非徒親炙,亦有私淑。
士興賢能,民用和睦。
歸化之名,著人耳目。
殆百千年,文其郁郁。
诏後有銘,載瞻載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