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 藝文二
關燈
小
中
大
鞫,退必敘述其概,不敢告者則不敢行也。
邑有例金,筦庫者以故事進,侯卻而不視,且榜示以為将來者勸。
惟以文學饬吏治,都人士烝烝向往,即鄰邑博士弟子,謂侯為文章宗匠,鹹不遠數百裡來就學焉。
于是,豎翰墨林為遊藝之所,而量材聚石,飾廟貌而一新之,激勵士風,培養元氣,衿裾雍容,複覩海濱鄒魯矣。
廣文張先生廉,以病卒于黉舍,侯哭而祀之,割半歲俸以赙。
邑不當孔道,椎埋者绐中貴人纡途假道,為恐吓計。
人人自危,侯不為動,無亢無阿。
比至,卒無所嘩而去,民得以安。
又邑去會城甚遠,路出九龍灘險甚,監司台使者,或發籴接濟,往羅傾覆。
侯述輸輓險遠以聞,一切報罷。
先是十年,再造黃冊,不無挪移影射之弊。
侯親為審鞫,随其多寡而賦役之,且令各甲造冊,無敢有舞文而滋弊者。
歲時制衣發粟,以給獄囚,曰:“藉令其死,法死耳,甯忍視其凍餒死也?”至于郁攸不戒,反風滅火;旱魃為虐,甘雨随車;修當祀之廟宇,理沖衢之橋梁;嚴守禦,實倉儲,外無萑苻之憂,内免饑馑之患,凡可以仁愛斯民者,無一而不至焉。
其功迹之最著者,無如鼎建龍門橋,費不赀而功不勞。
大抵侯之為政,持大體,不務瑣屑,間嘗有所掊擊,非情不可恕,則理不可遣,弊罔山積,一閱立掃。
度先時甯令者,困公私冗日,拮據不休;而侯則草滿訟庭,常供坐嘯;山當官閣,數有詠吟。
又時征召文士為詩酒遊,赓歌疊和,閑雅甚都,翠華之間,炳如其色矣。
聞一再入侍,所赍持不滿囊橐,從鄉人宦京邸者,貸出都車馬資,侯之有守也,又如此。
今且再當考績矣。
聖天子廉侯仁愛之在甯者,于以仁愛天下,置諸台谏,以備股肱耳目之司。
予日望之,甯人士讵能久私侯之仁愛耶?諸父老遂請書之,以登于石。
惠烈祠記 〔明〕邵 銳 予讀《閩志》,得清流呂侯镛死賊事,甚壯,感歎起立曰:“毅哉!侯捐其軀以衛其民,斯實良牧也已。
”爰奉部檄簡祀名宦,乃白諸巡按禦史楊君瑞,奉以專祠,用廣德意。
按學冊:侯死埠。
亟遣丞博馳往,進厥壽耇問故,曰:“正統戊辰,沙尤寇熾。
冬十一月,賊将陳正景擁衆掠吾夢溪,進逼鐵石矶。
巡檢鄒姓者屬有官守,群執以來攻我埠。
侯提鄉兵遠赴吾急,戮厥二總,羅姓、姜姓尤溪人,勢幾振矣。
寡莫勝衆,終且被執,耆民魏得禮挺往說賊,曰:‘侯善撫我,實我父母,奈何見執?我子民也,敢不代死?’賊故逞暴,殺魏暨鄒,脅侯裒金以贖。
不聽,翼日死之。
宼退,魏茂卿躬為歛葬,複即吾土倡厥遺黎,像祀惟謹。
水旱疾疫,辄往乞靈。
”較諸志語,益詳以核,兼奉鄒、魏故主以呈。
蓋命之侑者,禮失久矣,顧得諸野,獨非幸耶?邑既有祠,複進諸生,圖葺所謂故祠者,用慰民望,佥以義助,弗煩于官。
且念得禮嗣孫貧甚,治舍授田,俾職世守,揆事正言,祠命“惠烈”,有赫大書,永示昭揭。
嗚呼,閩環山海以邑,自昔患寇,使職民牧者,鹹善其民,俾罔失所,宜不應寇。
寇且窘矣,焉用蔓?不幸或蔓,百爾郡邑,畫地以守,效死弗去,寇将奚往?顧弗盡然,此予所隐憂者。
侯德宜民,民與偕死,報祀有請,志述固在。
景泰初元,馀寇複作,民用駭竄。
邑椽鄧瑤者,往扼諸隘,手殲其沖,賊乃引卻。
業被重傷,倚石僵死。
賊顧疑其生也,不敢複逼,一時脫禍者甚衆。
彙袝侯祠,實應祭法,故祔之。
重修甯化城記 〔明〕陰維标 今上在禦五年,旰食宵衣,殚精圖治,謂宜四海甯谧,萬姓乂安者,理也。
乃揆諸事勢,有不盡然者。
邊讧寇擾,黎庶騷然,迄無甯宇。
閩僻南服,海氛未靖。
汀據上遊,雖不與海上之警,而戊辰以來,山寇滋蔓,千裡之内,聞風駭竄。
甯邑六十餘年,民不知兵,今春忽聞寇警,合邑戒嚴;乃淫雨漲發,兩橋陷損,城之未經修理者與沿河一帶俱崩。
寇患、水災交怵民心。
邑侯張公甫下車,适匪莪王公以查盤至,觀茲災變,督率令、丞以下晝夜乘城,防禦無懈,複募壯勇,據守險要。
寇知有備,窺伺謀寢。
于是一意鸠工,百役鹹勸。
經始于四月初,告成于十月終,所修城并女牆、馬路,合二百五十丈,費金錢八百缗。
先是,甯城數修數圯,聚沙雨中,僅同兒戲。
癸亥甲子,餘始與役,今之圮者,皆昔之将圮未圮,意欲修而力不逮者,再經葺理,當為金城。
第恒情好逸惡勞,欲益憚損規避,鹹欲袖手纖啬,誰為落毛,徒使賢有司心焦于上,北山發歎于下耳。
夫殷憂開聖,多難造邦;嗃嗃以興,嘻嘻以敗。
宇曰多故,君相焦勞。
百司庶尹,視力奉職。
餘衡茅賤士,亦不愛頂踵以少效涓涘。
用能轉危為安,弭災緻祥,未必非興者,機也。
一隅如此,天下可知,從此殄寇賓彛,中外褆福,即謂有其理竟有其事可也。
餘将拜手頌昇平,祝天子萬年矣。
一柱閣記 〔明〕李世熊 密公之建千佛閣,蓋毀而複新于兵兇艱鮮之馀,其運輸辏輻若夾相匪人焉者。
或乃問予曰:“古佛應世,綿曆無算。
蓋聞同姓字者二,萬佛賢刦千如來暨于釋迦,乃紀七佛。
今奚不七之,奚不萬之、二萬之、億千萬之,而千雲乎?”予曰:“然密公以一願攝受百千願,以一力攝受百千力,以一手眼攝受百千手眼。
當密公念適起,而百千檀信之念應之,山水應之,水土瓦石應之,香花音樂應之,八谷五金應之,布帛絲絮、鉛華丹碧應之,飛走潛蟄、天龍神鬼應之。
譬之拔一發而百骸九竅、萬千毫孔莫不知,注一勺而江淮河海、溪澗沼沚之味莫不全。
奚而佛不千,奚而佛不萬、且億萬也?”或曰:“然則是一佛耳。
一佛之為千佛,一閣之為千閣與?”予曰:“然!閣今無建,閣昔無毀。
建亦無寓是閣。
毀亦無寓是閣。
即微塵無不有是閣,即大地無不具是閣,即盡甯陽撮土,等大千佛土,此閣無廣無隘;即盡十方檀施,傾彌天寶藏,此閣無益無虧。
閣寓佛乎?佛寓閣乎?佛閣寓密公乎?”或曰:“然則無閣耳。
無閣是為閣乎?無佛是為佛乎?”予曰:“然謂有佛乎?則有佛有不佛,有閣有不閣。
謂無佛乎?則無佛無不有佛,無閣無不有閣。
謂一佛而千閣可;謂千佛而一閣可;謂千佛而千閣可;謂一佛而一閣可。
謂佛住閣則非佛可;謂閣住佛則非閣可;謂住閣即不住閣;住佛即不住佛可,謂佛住非閣住,謂閣住非佛住可,謂有千佛閣即不有密公,謂有密公即不有千佛閣,可也。
” 題鄧公德政祠記 〔明〕黃道周 天下所以平者,民平也;民所以平者,政平也;政所以平者,心平也。
長民者,平心以平政,而天下平矣。
甯唯邑,太史公之傳循吏曰:“身修者,官未曾亂也。
奉職循理,亦可為治。
”此平之說也。
以理還之天,以法還之君,即以便予之民,循莫大焉。
以今觀清令鄧公,何其符節之合也。
無所謂昂首仔肩、經綸割宰之雄也,無所謂碧雞炙毂、文繡雕镂之采也,無所謂探鈎射覆、問羊得馬之巧,而亦無所謂甑塵屋漏、懸犢辭魚之苦也。
然而清也,慎也,勤也,文章之飾吏治也,蔑以加矣。
善射者平,善奕者實。
公之人與政,惟平而已矣。
平則實矣,實則無紙上之召杜,亦無苦中之阿大夫。
孫樵曰:予居長安中,聞給事中考較,則曰:某人為某縣,得上下考;某人由上下考得某官。
問其故,則曰:某人能督賦,先期而畢;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費;某人當道,能得往來達官為好言;某人能擒若幹盜。
今廉公治狀,署上上考,猶未足以報循良,處此不既難矣?流寇披猖,竭天下物力,議雇募,議加派,議裁減,議搜括蠲輸,不啻束濕棼絲。
清故瘠土,無有殷振浩穰,磬地所出,無物可利被四方者。
況歲洊饑,民生視昔加瘁,功令視昔加嚴。
公不敢以催科謝拙,又不忍以征于不粒、賦于無衣。
公求瘼心血幾枯,每痛心于救荒無奇策之語,多方蠲赈,發公庾不足,躬勸富人平粜以甦之。
始僅銷不逞之亂萌,亦殆岌岌矣。
至庭有競民,從容為指白枉、直,罪小者勸,大者懲,悉立遣之。
金矢亡入,故無論不浚民之身家,民亦惜其性命,盜自衰止,一時交口賢之,公亦自視平平無奇耳。
不聞孟堅之稱何武乎?所居無赫赫聲,而見思正在此,正所謂奉職循理之治也,餘所為以平評公也。
史于海内山川名物,風俗淳澆,吏治臧否,皆得采風掞藻,以備顧問、垂簡編。
餘家漳海,境聯汀清,饫聞公治行。
清二三孝廉,夙有文字交,逾習公。
餘同官楊伯祥氏,為公同社同年友,恒述公龍鸾其文、金玉其品,故其為宰,以平心為實政有如此者。
昔歐陽文忠進四事,大要在得良吏以撫敝民。
今天下亟患不平矣,公持其平以需,大用可乎?吾師時魯公之問取人,有曰:無取捷,捷者給利,不可盡用;無取健,健者欲兼人,不可為法;無取口銳,口銳者多誕而寡信,後必不驗。
餘是以歸大用于公之平,公其懋哉!岘山片石,千古不磨,清城南有公祠焉,何必減南陽信臣也?是宜記。
招捕祠記 李世熊 祀宋招捕使陳公也。
公諱,字子華,侯官人,開禧元年進士,屢遷倉部員外郎。
紹定二年,閩中盜起,帥王居安屬提舉四隅保甲,以親喪辭。
尋奪情,以寶章閣學士起知南劍州、提舉汀州邵武軍,招捕盜賊。
公籍民丁壯為一軍,号忠勇軍。
時沙縣賊由間道趨城,破之于高橋。
賊又攻汀州,同淮西帥曾式中合漳、泉人,又擊破之。
複親提兵至沙縣、将樂、清流、甯化督捕,所至克捷。
時晏頭陀嘯聚潭飛砦,攻磜,破之,谕降連城七十二砦。
賊潰,頭陀伏誅,汀寇悉平。
奏改下土寨為安遠寨,增土兵三百戍之。
诏進右文殿修撰,仍提點刑獄招捕使,兼知建甯府,累官觀文殿學士、參知樞密院事,以福建安撫大使知福州,卒。
甯民德公,為之立祠,舊在正南門外。
時有沙縣主簿劉純者,建陽人,發家财募士,得千三百餘人,亦号忠武軍,與陳合破潭飛磜。
未幾,建甯下瞿之寇猖獗,純提兵直抵賊巢,兵敗死之。
事聞,诏贈朝散郎,加谥義壯,蔭一子下州文學,廟賜額“忠烈”,不知當日何以不并祀純耳。
南門祠,即壽甯橋之北,寶祐間毀,開慶間重建,元複燬,洪武十六年重建,尋改為連山行祠。
嘉靖間,改為張義亭,又改為府公館。
既奉上采讨靈芝,連山屢産解京,遂改為連山保障行祠。
始廢招捕為連山者,不知議俑于誰,遂無執義以正之者。
昧民義而溺鬼神,俗所由來久矣。
九仙岩記 〔明〕邱夢鯉 縣東之十裡,緣溪行,有石阜,昂首圓背,張其爪距,回顧而北,若奔若蹲,崇竦于大溪之側者,為獅子潭。
迤潭南行,亘口脊,石澗淙淙,揖大溪而流注,虬松披陰于道左。
邑人舊疊石橋其上,俯瞰涓流,鱗文班藓,照映澗中,行者憇焉。
稍折而東,逾平田,穿洞口,磴道仄甚,已數武,乃劃然得所謂石岩。
深廣可二丈馀,高三之二,碧流繞其下,時為濺沫,涓涓出。
環底皆石盤,平邁決溜,為窟者九,或濶二尺許,或數尺許,深悉倍。
是可浴可觞,次第布置,類非人所開鑿,豈所雲九仙以是故欤?岩趾初甚鎏而銳下。
先是丙辰歲,邑侯李公衷素覽而奇之,環岸稍疊以石,遊人來,嘯詠其中,始席地而觞矣。
折而右逈,為回峰,鬥絕斬削,高數百仞,古木覆之。
别為閣,奉大士其中,扁曰“潮音”。
音非有潮而辄名潮者,閣從大士也。
面閣一山,盤曲飛來,若垂虹之下飲于澗。
文昌閣跨其脊,下有亭翼然,曰“西爽”。
朝來氣象,餘嘗支頤其間。
顧亭午後紅景沉西,回眺潮音,若與巉峰峭壁且避且就。
曲楹風來,環流萦之有聲。
俯而靜聽,杳不知身世之何以頓忘。
亭閣皆李公所建,岩之左,向累石以橋,為溪漲齧去,亭閣僅存。
餘曾倡為募緣,誅茆辇石,環岸疊砌,小束以殺其沖,橋石以木為之。
又别為橋于潮音之右以渡,舊菴旋為水所圮壞,岸之石激走殆遍,亭閣今亦零落。
俯念成廢,不勝今昔之感。
已乃舍去。
緣溪别尋徑上。
叢篁夾岸,紛紅駭綠,蓬蒿蒙茸。
攝衣而登,則九仙菴巍然在陰翳中,舊有扁曰“栖霞深處。
”九仙不詳所始,或雲何氏九子悟真于莆之仙遊,有湖焉。
諸頂禮者以夢相指,然恒秘之,不輕以示人。
庵之創,未必不權輿于此也。
庵北又為玉皇閣,平疇數畝,林木交暢,旁種茶數百株,客來撷以相饷。
餘向以甲子春讀書舊庵,明年,複坐玉皇閣,相隔二十五年矣,今别以尋山過此,遍求舊迹,彷佛不可得。
恐昔賢大夫好事之意遂冺滅無傳,聊追述此,以備山栖之志。
戊子冬月,邱夢鯉記。
修甯化城記 〔明〕黃槐開 甯城築于正德十六年,濱于河者三百餘丈。
馮夷作虐,恒苦傾圮,随圮随修,修未已而複圮。
是無異故,帑無餘積,不得不借資富民。
富民之黠者,每以賂免;即強以從事,亦苟簡塞責,聊寬功令耳,辟聚沙而雨之,無怪圮不旋踵
邑有例金,筦庫者以故事進,侯卻而不視,且榜示以為将來者勸。
惟以文學饬吏治,都人士烝烝向往,即鄰邑博士弟子,謂侯為文章宗匠,鹹不遠數百裡來就學焉。
于是,豎翰墨林為遊藝之所,而量材聚石,飾廟貌而一新之,激勵士風,培養元氣,衿裾雍容,複覩海濱鄒魯矣。
廣文張先生廉,以病卒于黉舍,侯哭而祀之,割半歲俸以赙。
邑不當孔道,椎埋者绐中貴人纡途假道,為恐吓計。
人人自危,侯不為動,無亢無阿。
比至,卒無所嘩而去,民得以安。
又邑去會城甚遠,路出九龍灘險甚,監司台使者,或發籴接濟,往羅傾覆。
侯述輸輓險遠以聞,一切報罷。
先是十年,再造黃冊,不無挪移影射之弊。
侯親為審鞫,随其多寡而賦役之,且令各甲造冊,無敢有舞文而滋弊者。
歲時制衣發粟,以給獄囚,曰:“藉令其死,法死耳,甯忍視其凍餒死也?”至于郁攸不戒,反風滅火;旱魃為虐,甘雨随車;修當祀之廟宇,理沖衢之橋梁;嚴守禦,實倉儲,外無萑苻之憂,内免饑馑之患,凡可以仁愛斯民者,無一而不至焉。
其功迹之最著者,無如鼎建龍門橋,費不赀而功不勞。
大抵侯之為政,持大體,不務瑣屑,間嘗有所掊擊,非情不可恕,則理不可遣,弊罔山積,一閱立掃。
度先時甯令者,困公私冗日,拮據不休;而侯則草滿訟庭,常供坐嘯;山當官閣,數有詠吟。
又時征召文士為詩酒遊,赓歌疊和,閑雅甚都,翠華之間,炳如其色矣。
聞一再入侍,所赍持不滿囊橐,從鄉人宦京邸者,貸出都車馬資,侯之有守也,又如此。
今且再當考績矣。
聖天子廉侯仁愛之在甯者,于以仁愛天下,置諸台谏,以備股肱耳目之司。
予日望之,甯人士讵能久私侯之仁愛耶?諸父老遂請書之,以登于石。
惠烈祠記 〔明〕邵 銳 予讀《閩志》,得清流呂侯镛死賊事,甚壯,感歎起立曰:“毅哉!侯捐其軀以衛其民,斯實良牧也已。
”爰奉部檄簡祀名宦,乃白諸巡按禦史楊君瑞,奉以專祠,用廣德意。
按學冊:侯死埠。
亟遣丞博馳往,進厥壽耇問故,曰:“正統戊辰,沙尤寇熾。
冬十一月,賊将陳正景擁衆掠吾夢溪,進逼鐵石矶。
巡檢鄒姓者屬有官守,群執以來攻我埠。
侯提鄉兵遠赴吾急,戮厥二總,羅姓、姜姓尤溪人,勢幾振矣。
寡莫勝衆,終且被執,耆民魏得禮挺往說賊,曰:‘侯善撫我,實我父母,奈何見執?我子民也,敢不代死?’賊故逞暴,殺魏暨鄒,脅侯裒金以贖。
不聽,翼日死之。
宼退,魏茂卿躬為歛葬,複即吾土倡厥遺黎,像祀惟謹。
水旱疾疫,辄往乞靈。
”較諸志語,益詳以核,兼奉鄒、魏故主以呈。
蓋命之侑者,禮失久矣,顧得諸野,獨非幸耶?邑既有祠,複進諸生,圖葺所謂故祠者,用慰民望,佥以義助,弗煩于官。
且念得禮嗣孫貧甚,治舍授田,俾職世守,揆事正言,祠命“惠烈”,有赫大書,永示昭揭。
嗚呼,閩環山海以邑,自昔患寇,使職民牧者,鹹善其民,俾罔失所,宜不應寇。
寇且窘矣,焉用蔓?不幸或蔓,百爾郡邑,畫地以守,效死弗去,寇将奚往?顧弗盡然,此予所隐憂者。
侯德宜民,民與偕死,報祀有請,志述固在。
景泰初元,馀寇複作,民用駭竄。
邑椽鄧瑤者,往扼諸隘,手殲其沖,賊乃引卻。
業被重傷,倚石僵死。
賊顧疑其生也,不敢複逼,一時脫禍者甚衆。
彙袝侯祠,實應祭法,故祔之。
重修甯化城記 〔明〕陰維标 今上在禦五年,旰食宵衣,殚精圖治,謂宜四海甯谧,萬姓乂安者,理也。
乃揆諸事勢,有不盡然者。
邊讧寇擾,黎庶騷然,迄無甯宇。
閩僻南服,海氛未靖。
汀據上遊,雖不與海上之警,而戊辰以來,山寇滋蔓,千裡之内,聞風駭竄。
甯邑六十餘年,民不知兵,今春忽聞寇警,合邑戒嚴;乃淫雨漲發,兩橋陷損,城之未經修理者與沿河一帶俱崩。
寇患、水災交怵民心。
邑侯張公甫下車,适匪莪王公以查盤至,觀茲災變,督率令、丞以下晝夜乘城,防禦無懈,複募壯勇,據守險要。
寇知有備,窺伺謀寢。
于是一意鸠工,百役鹹勸。
經始于四月初,告成于十月終,所修城并女牆、馬路,合二百五十丈,費金錢八百缗。
先是,甯城數修數圯,聚沙雨中,僅同兒戲。
癸亥甲子,餘始與役,今之圮者,皆昔之将圮未圮,意欲修而力不逮者,再經葺理,當為金城。
第恒情好逸惡勞,欲益憚損規避,鹹欲袖手纖啬,誰為落毛,徒使賢有司心焦于上,北山發歎于下耳。
夫殷憂開聖,多難造邦;嗃嗃以興,嘻嘻以敗。
宇曰多故,君相焦勞。
百司庶尹,視力奉職。
餘衡茅賤士,亦不愛頂踵以少效涓涘。
用能轉危為安,弭災緻祥,未必非興者,機也。
一隅如此,天下可知,從此殄寇賓彛,中外褆福,即謂有其理竟有其事可也。
餘将拜手頌昇平,祝天子萬年矣。
一柱閣記 〔明〕李世熊 密公之建千佛閣,蓋毀而複新于兵兇艱鮮之馀,其運輸辏輻若夾相匪人焉者。
或乃問予曰:“古佛應世,綿曆無算。
蓋聞同姓字者二,萬佛賢刦千如來暨于釋迦,乃紀七佛。
今奚不七之,奚不萬之、二萬之、億千萬之,而千雲乎?”予曰:“然密公以一願攝受百千願,以一力攝受百千力,以一手眼攝受百千手眼。
當密公念適起,而百千檀信之念應之,山水應之,水土瓦石應之,香花音樂應之,八谷五金應之,布帛絲絮、鉛華丹碧應之,飛走潛蟄、天龍神鬼應之。
譬之拔一發而百骸九竅、萬千毫孔莫不知,注一勺而江淮河海、溪澗沼沚之味莫不全。
奚而佛不千,奚而佛不萬、且億萬也?”或曰:“然則是一佛耳。
一佛之為千佛,一閣之為千閣與?”予曰:“然!閣今無建,閣昔無毀。
建亦無寓是閣。
毀亦無寓是閣。
即微塵無不有是閣,即大地無不具是閣,即盡甯陽撮土,等大千佛土,此閣無廣無隘;即盡十方檀施,傾彌天寶藏,此閣無益無虧。
閣寓佛乎?佛寓閣乎?佛閣寓密公乎?”或曰:“然則無閣耳。
無閣是為閣乎?無佛是為佛乎?”予曰:“然謂有佛乎?則有佛有不佛,有閣有不閣。
謂無佛乎?則無佛無不有佛,無閣無不有閣。
謂一佛而千閣可;謂千佛而一閣可;謂千佛而千閣可;謂一佛而一閣可。
謂佛住閣則非佛可;謂閣住佛則非閣可;謂住閣即不住閣;住佛即不住佛可,謂佛住非閣住,謂閣住非佛住可,謂有千佛閣即不有密公,謂有密公即不有千佛閣,可也。
” 題鄧公德政祠記 〔明〕黃道周 天下所以平者,民平也;民所以平者,政平也;政所以平者,心平也。
長民者,平心以平政,而天下平矣。
甯唯邑,太史公之傳循吏曰:“身修者,官未曾亂也。
奉職循理,亦可為治。
”此平之說也。
以理還之天,以法還之君,即以便予之民,循莫大焉。
以今觀清令鄧公,何其符節之合也。
無所謂昂首仔肩、經綸割宰之雄也,無所謂碧雞炙毂、文繡雕镂之采也,無所謂探鈎射覆、問羊得馬之巧,而亦無所謂甑塵屋漏、懸犢辭魚之苦也。
然而清也,慎也,勤也,文章之飾吏治也,蔑以加矣。
善射者平,善奕者實。
公之人與政,惟平而已矣。
平則實矣,實則無紙上之召杜,亦無苦中之阿大夫。
孫樵曰:予居長安中,聞給事中考較,則曰:某人為某縣,得上下考;某人由上下考得某官。
問其故,則曰:某人能督賦,先期而畢;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費;某人當道,能得往來達官為好言;某人能擒若幹盜。
今廉公治狀,署上上考,猶未足以報循良,處此不既難矣?流寇披猖,竭天下物力,議雇募,議加派,議裁減,議搜括蠲輸,不啻束濕棼絲。
清故瘠土,無有殷振浩穰,磬地所出,無物可利被四方者。
況歲洊饑,民生視昔加瘁,功令視昔加嚴。
公不敢以催科謝拙,又不忍以征于不粒、賦于無衣。
公求瘼心血幾枯,每痛心于救荒無奇策之語,多方蠲赈,發公庾不足,躬勸富人平粜以甦之。
始僅銷不逞之亂萌,亦殆岌岌矣。
至庭有競民,從容為指白枉、直,罪小者勸,大者懲,悉立遣之。
金矢亡入,故無論不浚民之身家,民亦惜其性命,盜自衰止,一時交口賢之,公亦自視平平無奇耳。
不聞孟堅之稱何武乎?所居無赫赫聲,而見思正在此,正所謂奉職循理之治也,餘所為以平評公也。
史于海内山川名物,風俗淳澆,吏治臧否,皆得采風掞藻,以備顧問、垂簡編。
餘家漳海,境聯汀清,饫聞公治行。
清二三孝廉,夙有文字交,逾習公。
餘同官楊伯祥氏,為公同社同年友,恒述公龍鸾其文、金玉其品,故其為宰,以平心為實政有如此者。
昔歐陽文忠進四事,大要在得良吏以撫敝民。
今天下亟患不平矣,公持其平以需,大用可乎?吾師時魯公之問取人,有曰:無取捷,捷者給利,不可盡用;無取健,健者欲兼人,不可為法;無取口銳,口銳者多誕而寡信,後必不驗。
餘是以歸大用于公之平,公其懋哉!岘山片石,千古不磨,清城南有公祠焉,何必減南陽信臣也?是宜記。
招捕祠記 李世熊 祀宋招捕使陳公也。
公諱,字子華,侯官人,開禧元年進士,屢遷倉部員外郎。
紹定二年,閩中盜起,帥王居安屬提舉四隅保甲,以親喪辭。
尋奪情,以寶章閣學士起知南劍州、提舉汀州邵武軍,招捕盜賊。
公籍民丁壯為一軍,号忠勇軍。
時沙縣賊由間道趨城,破之于高橋。
賊又攻汀州,同淮西帥曾式中合漳、泉人,又擊破之。
複親提兵至沙縣、将樂、清流、甯化督捕,所至克捷。
時晏頭陀嘯聚潭飛砦,攻磜,破之,谕降連城七十二砦。
賊潰,頭陀伏誅,汀寇悉平。
奏改下土寨為安遠寨,增土兵三百戍之。
诏進右文殿修撰,仍提點刑獄招捕使,兼知建甯府,累官觀文殿學士、參知樞密院事,以福建安撫大使知福州,卒。
甯民德公,為之立祠,舊在正南門外。
時有沙縣主簿劉純者,建陽人,發家财募士,得千三百餘人,亦号忠武軍,與陳合破潭飛磜。
未幾,建甯下瞿之寇猖獗,純提兵直抵賊巢,兵敗死之。
事聞,诏贈朝散郎,加谥義壯,蔭一子下州文學,廟賜額“忠烈”,不知當日何以不并祀純耳。
南門祠,即壽甯橋之北,寶祐間毀,開慶間重建,元複燬,洪武十六年重建,尋改為連山行祠。
嘉靖間,改為張義亭,又改為府公館。
既奉上采讨靈芝,連山屢産解京,遂改為連山保障行祠。
始廢招捕為連山者,不知議俑于誰,遂無執義以正之者。
昧民義而溺鬼神,俗所由來久矣。
九仙岩記 〔明〕邱夢鯉 縣東之十裡,緣溪行,有石阜,昂首圓背,張其爪距,回顧而北,若奔若蹲,崇竦于大溪之側者,為獅子潭。
迤潭南行,亘口脊,石澗淙淙,揖大溪而流注,虬松披陰于道左。
邑人舊疊石橋其上,俯瞰涓流,鱗文班藓,照映澗中,行者憇焉。
稍折而東,逾平田,穿洞口,磴道仄甚,已數武,乃劃然得所謂石岩。
深廣可二丈馀,高三之二,碧流繞其下,時為濺沫,涓涓出。
環底皆石盤,平邁決溜,為窟者九,或濶二尺許,或數尺許,深悉倍。
是可浴可觞,次第布置,類非人所開鑿,豈所雲九仙以是故欤?岩趾初甚鎏而銳下。
先是丙辰歲,邑侯李公衷素覽而奇之,環岸稍疊以石,遊人來,嘯詠其中,始席地而觞矣。
折而右逈,為回峰,鬥絕斬削,高數百仞,古木覆之。
别為閣,奉大士其中,扁曰“潮音”。
音非有潮而辄名潮者,閣從大士也。
面閣一山,盤曲飛來,若垂虹之下飲于澗。
文昌閣跨其脊,下有亭翼然,曰“西爽”。
朝來氣象,餘嘗支頤其間。
顧亭午後紅景沉西,回眺潮音,若與巉峰峭壁且避且就。
曲楹風來,環流萦之有聲。
俯而靜聽,杳不知身世之何以頓忘。
亭閣皆李公所建,岩之左,向累石以橋,為溪漲齧去,亭閣僅存。
餘曾倡為募緣,誅茆辇石,環岸疊砌,小束以殺其沖,橋石以木為之。
又别為橋于潮音之右以渡,舊菴旋為水所圮壞,岸之石激走殆遍,亭閣今亦零落。
俯念成廢,不勝今昔之感。
已乃舍去。
緣溪别尋徑上。
叢篁夾岸,紛紅駭綠,蓬蒿蒙茸。
攝衣而登,則九仙菴巍然在陰翳中,舊有扁曰“栖霞深處。
”九仙不詳所始,或雲何氏九子悟真于莆之仙遊,有湖焉。
諸頂禮者以夢相指,然恒秘之,不輕以示人。
庵之創,未必不權輿于此也。
庵北又為玉皇閣,平疇數畝,林木交暢,旁種茶數百株,客來撷以相饷。
餘向以甲子春讀書舊庵,明年,複坐玉皇閣,相隔二十五年矣,今别以尋山過此,遍求舊迹,彷佛不可得。
恐昔賢大夫好事之意遂冺滅無傳,聊追述此,以備山栖之志。
戊子冬月,邱夢鯉記。
修甯化城記 〔明〕黃槐開 甯城築于正德十六年,濱于河者三百餘丈。
馮夷作虐,恒苦傾圮,随圮随修,修未已而複圮。
是無異故,帑無餘積,不得不借資富民。
富民之黠者,每以賂免;即強以從事,亦苟簡塞責,聊寬功令耳,辟聚沙而雨之,無怪圮不旋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