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九 藝文一
關燈
小
中
大
成功半。
然終逡巡而不敢以應,不敏之嘲,固已遠慚柳州,近複抱愧于賢使君不少也。
寒支二刻序 葉 穎 注《齊諧》者曰:“智而不能變化,平智而已;物而不能變化,平物而已。
”而乃有不能變化之文,則名為平文;而乃有不能變化之人,則名為平人。
人用智用物以達之于文。
故将定其人,非文莫之與;将定其人之文,非智與物莫之象矣。
我觀天下,即無不變化之物:水排空而結浪,氣蒸朽而成芝,此猶其無情者也;雉入水為蜃,雀入海為蛤,此猶有情之小者。
龍之飛也,上之,不天焉不止;潛之,不淵焉不止。
其能潛能飛,能上能下,能有情又能無情,彼非天以下之一物耶?破此數能而變而化,其故何也?豈其智絕于物欤?純于物,故遇物而空,而數能空物;遇空而物,而數能物空。
俄而空物,俄而物空,俄而空空。
是故古之變化其身以空空者,初皆變化其身以物物者也。
今以空空物物之人适而遘空空物物之人,則謂之猶物不可,謂之猶空又不可。
若仲尼之晤老聃也是已。
不可像之而可意儀也,曰:“老子其猶龍乎?”猶龍,則非龍也,況于物哉?夫不物于物者,不空于空也;空隐于物者,物隐于空也;蓋龍之變化極此矣。
吾鄉李子元仲之文,自夫不變不化者視之,斯變化之極也;即善變善化者視之,亦變化之極也。
物而已宏,而未嘗以物凝滞;智亦數更,而未嘗以智要約;必凝之、滞之、要之、約之然後文焉。
不必凝之滞之要之約之然後文焉,此後文者,為平為奇為能為變為不能變,即又不争乎其文而争乎其人也!史公之傳留侯也,拟諸其形容,以為天下無有俊偉于此者;乃又恂恂如婦人。
魏武西行,謂聚觀者曰:“吾亦多智爾。
”智者變化之物也,寒暑不根,旦昏不降,而因以變化其人,而因以變化其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蒼蒼浩浩,使人不知其所往。
山高不崩,逶迤層折,昃膝蹑形乃上之;平拱而逖志焉,千峰如髻爾。
若其人而無山水之遐,則變化之才,不出山水之變化,以人之變化而不孤,以文之變化而不黯,孤則無聲,黯則無色。
故夫人文者,山水之聲色也。
金石有鳴,不考則不應;幹矢有穗,不揚則不武;神智有光,不琢則不利。
今李子之文以日琢而利,以日利而日見其光,則惟其入古而出古。
古人則今人之刍狗也,入之則未陳之繡箧,出之則已陳之蘇脊也。
使古人而不遇能變能化之人,為孤而已,黯而已。
古人之文,而不遇能變能化之文,将終于孤而已,黯而已。
惟李子義不以孤黯遺古人,而往往欲死活古人于變變化化,以歸于無變無化,亦幾于不以變化予古人矣。
我方負日馳河,辟天指地,亦何為而至于其側哉?今将盡出所為文以視天下,天下之知若文者,谀之則頂;其不知若文者,诽之則趾。
夫毛嫱、麗姬,人所同美也,魚見之而深入,鳥見之而高飛,麋鹿見之而決驟。
所見不異而避、就異者,何也?則類與不類之故也。
夫見是文而诽之,豈故诽之哉?宜也。
谀、诽不足中,何頂、趾之足辭?頂亦一不平,趾亦一不平,不頂不趾之間,此為庸士之瀦宮,體澤則依,靜居則溺矣。
李子雖欲取所為變化者以變之、化之。
謂魚鳥麋鹿有智焉,否也;謂魚鳥麋鹿能為神物焉,否也;謂魚鳥麋鹿而可興之聲色焉,否也。
李子則不言,予為侃侃言之,以告天下之讀是文者。
黎士弘《讬素齋集》序 魏 禮 甯都人 古之為詩、古文者,蓋有其本矣。
其所表見于天下後世,必有道德、政治之歸,足以教澤于斯民,舉而措諸具于其素。
是故由本而溢,發于文章,不由文章而外美其詞也。
外美其詞者,如酌水江河,雖積之盈缶、沼,若是焉而止爾。
有本者則不然,昆侖、岷山延袤千萬裡而其發愈大,澎湃浩瀚,勢莫可禦。
施浸溉九有之功,通舟楫之利,魚龍弗郁,而波穀委折亦生焉。
蓋山本以發之也。
是故文章之盛者,則政治欤?盛,往往為古今名臣。
姑以八家論之:彼七家者,莫不著經國治民之猷。
明允雖未仕,而識議密固,如《辨奸論》、《名二子說》,卒符其言,倘授以事,必有可表見。
王安石所治郡、縣有聲,及為相,以學術誤人家國,要不可謂無本。
而柳宗元失身叔文,貶谪未及展布,然亦嘗為郡矣。
所可紀如贖子之政,寥寥史策,乃其文章亦未得與七家方駕,何者?其素所蓄積者然也。
八家之中,韓文公與兩文忠尤著,而蘇文忠為人坦白無矯飾,岸然見其肺腸,洵君子人也,故其文章亦然。
長汀黎公愧曾,以詩、文章名天下,為閩南首出。
予讀其文,光明俊偉,有千裡浩瀚之勢,而矩度不失古人。
嘗私拟之子瞻,觀其筆記、諸小品,亦大相類;詩則有魏晉四唐之遺則,似又超子瞻而出之。
嗚乎!此豈由外至者哉。
蓋公宅心樂易,一以古處,與朋友能久要;其宰永新、理廣信也,多善政;詳諸記載矣,人士至今思之。
迨觀察陝西,則扣囊底智以弭大亂。
是故發諸文章者有如是。
子瞻嘗自言:“作文如行雲流水,但常行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其權開封治杭、密、徐州,為政率精敏俊爽,兼風流儒雅之概;至饬定州軍政,及言溫公變法、策西事,皆有本之學,施用足以弭禍亂。
公亦幾似之。
然則公之文章足追古人、傳來茲也,有以也夫。
黃竹嶺修路序 魏際瑞 甯都人 汀之西有黃竹嶺,人恒言其高如登天。
歲丁酉,予将适汀,心難之。
比至,乘雨而上,纡盤折阪,厓壁斷絕如蛇蜒鹘起,警革不息。
乃舍輿,撩衣步赴,而履之路,橛橛有聲,念此宜非人到,顧乃有蛎甃鱗次,便人于百千萬仞之上,亘二十裡而遙者。
蓋未嘗不歎其為君子、長者,而戚然深念其德也。
及乎路缺徑坍,則黃泥之阪,利于榆沈;陡絕所在,争性命如懸絲;聚手足筋骸之力,偪仄以度,将或霣墜,而況于負任、罷病者乎?庚子冬,予且再至,則由之。
嶺有庵,庵有亭,煮茶以給行旅。
有僧焉,揖予而告,蓋欲以補斯路之缺壤,與前人功所未及者創之。
予曰:“于戲,此仁人之心,仁人之事也夫。
”今夫天富,富者所以養貧者也;天貴,貴者所以安賤者也。
天予福利安全之人,所以休人于勞而平人于厄也。
若夫專利自豐,天亦何取斯人而獨厚之也哉!昔者吾子言之曰:“施冢不如施棺,施棺不如施藥,施藥不如施衣被、飯粥。
”予亦曰:“放生不如戒殺,戒殺不如作雨亭、津渡、道路、橋梁。
”蓋受者實,則施者不虛。
譬如鈎矢射侯,亦既發而中的矣。
昔有丐者死三日而蘇,冥吏校籍,謂曾建七星石橋,故當複生。
丐私念曰:“吾身且為丏,安得橋。
”吏曰:“汝嘗于潭側殖七斷磚以濟潦者。
汝丐耳,而心念此,又必為其事,此直與建橋等矣。
”僧曰:“然!吾将稽颡、屈膝以丐長者。
而不能言其意,敢請書之。
”予曰:“噫,此仁人之心,仁人之事也。
天下多仁人,敢請捐資而注名于冊。
” 《崇正書院志》序 楊 昱 書院者,宅名勝,居來學,以廣國家興道育才之意,官政之最善者也。
蓋自漢、魏而下,宇内名勝悉為佛、老所宮,吾儒無有之者。
迨李唐,世儒或有宅勝讀書,而書院之名以立。
逮趙宋初,白鹿等四院方顯名于天下。
此後,二氏之宮或廢,良有司每改為書院。
豈徒競其地哉?蓋以名勝之區必幽,幽則可以凝志;必爽,爽則可以發神;有資于學也大矣。
吾汀鄞江之陰,蒼玉之嶺,有地高尹蔚宛,亦郡之勝也。
舊有浮屠之居在焉,“圖經”所謂東禅寺是已。
嘉靖庚戌,僧徙寺廢。
仁和華山陳公,适領郡符至,乃遍請允諸司改為崇正書院,扁其堂曰“明德”,以聚講課;傍建号房若幹間,以居諸生。
因堂左之室頞高傑者,修饬為“三賢祠”,崇祀郡人晦庵高弟楊淡軒,而溯及朱子;又以文文山嘗建纛于汀,亦取埒祀之。
既落,集郡九庠高第諸生,使藏修遊息于中,籍其田以供具之。
政暇必躬詣講改啟迪。
由是士争濯磨,骎骎日知向往。
複懼創置之實久或湮也,乃次其修建之由,廬田之數,立教之法,掇淡軒之詩文與朱、文二先生作之關是者,洎院傍石刻,為志以傳,使某言弁其首。
竊惟昔人治郡善興化者,固莫文翁若矣。
然效之所臻,止于士舉京師、比于齊魯而已。
豈徒作以進取,而立教之本有未講乎?今宅高明,翼神志,則有以資進修之功;辟異端,崇正祀,則有以端向往之路;廪饩庖湢之悉備,則厥務惟周,而心不分于他;提撕振作之維勤,則意有所憚而學必緻其力。
固皆切實之益,不假功利之私,推其所成就,甯無三代之士奮起其間以酬明教哉?況頒教條以善俗,立保甲以察奸,獄訟催科之下,每寓崇化厚俗之意;而闾閻之間,行當比隆三代,又不直學效之教已也。
公他政多與是匹。
序辭不偏及者,懼枝也。
羅青岩《周易裁述》序 熊為霖 新建人 問今之人有能吹影者乎?曰否;問今之人有能镂塵者乎?曰否,是析虛之難也。
問今之人有鼓湫盤、系八柱者乎?曰否,是力遁于所大也,蟭螟之巢蚊睫也。
三年而不知射者,以嫠尾懸虱于棂間,眎之三年則大如車輪,命矢而中絕。
此又何以故?相息以神,其天獨完耳。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範圍天地之道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上之無朕,拓于無際,直可置諸語言文字之窮矣。
而诠印家無慮千本,田、何、費直荒乎邈矣。
唯荀爽九家,妙于觀象,而不列學官。
王輔嗣以麈尾清譚,廣為玄解,似亦弗盡。
及伊川主理,紫陽複參以數,而得統所宗。
然其理與世相衍極,複汨汨日出而不窮。
青岩先生,閩之有道士也,岩居川觀,閟爾聞,渺爾慮,屏謝塵鞅,一以丹黃甲乙娛厥老,務為扣啟賢扃。
于九經鹹能貫串,而尤邃于《易》。
青岩其何以邃易乎?人惟通身是易,則觸處皆解。
乾之九二曰:“見龍在田。
”漸之上九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渙之六四曰:“渙有丘,匪夷所思。
”艮之六五曰:“艮,其輔言有序。
”青岩道文明而遐隐,故結想微,立義谛。
以我注《易》,即以《易》注我,即我即《易》,即《易》即我。
其天完而相息以神,虛無不析,力亦不遁于所大。
超乎詣哉,超乎詣哉。
吾幾無以測其所存。
青岩書成,藏弆者久之,今其佳嗣授諸剞劂,氏因請敘于餘。
餘何知,姑舉青岩之所自深者,隐括其概,恨不能起青岩之靈相對一堂而質之。
《劍華合刻》敘 曾曰瑛 南昌人 凡物之曆百劫而不壞者,必其晶氣神采所團結,郁為寶光,洗激風雨霆電,沉孕山川,堅自晦蝕,造物亦與為诃護愛惜之,不忍澌滅。
故閱世而彌新,深锢而必出,颎颎熊熊,物固不自知也,而有必然之理與不得不然之勢。
幹将、莫邪之淪于犴獄也,年歲不可紀,疇複知之。
張司空占龍光于鬥牛,遣雷煥其藏,晶氣神采,一為發露,拭以華陰之土,而鋒铓不頓。
劍為之乎?人為之乎?實造物者之所诃護愛惜,及此一決其奇耳。
文章,天地之精英也,鼓橐文人學士之元氣,以錘爐而出之,融液于肺腑賢腸,斂锷而淬其鋒,不僅以水斷蛟龍,陸犀革也。
将以登城而麾湧,變飙雲之色矣。
特不幸而不遇,亦且贲郁抑塞,瞽者以鉛刀棄之。
恨晉庫之莫焚,而喬陵不可鑿,藓蝕霾封,沉光夜嘯,人亦咤為不祥之物。
則此區區者,久且聽其若滅若沒,無複過而問焉者。
嗟夫,負才淹蹇,古今同歎。
既不得于其身,複不得于其後,不亦傷乎。
閩海故多才士,仆為童子時,耳噪甯化李元仲先生名,而其高弟子則有臨汀黎君振三,每欲讀二公之文而恨不一遇也。
二公淵源一脈,類能镂膽鈎心,激吐晶采。
惜生當末造,故皆奇于才而踬于遇。
李公仛傺以老,晚号寒支。
寒支雲者,松柏之心也。
黎公日依太夫人膝下,潦倒一衿,不及中壽而卒。
二公雖各有傳稿,而曲高寡和,雲門之瑟不與人間筝笛同宮徵,遂久而弗章,并無人牙慧及之矣。
爾以纂輯郡乘,搜采先輩遺文于蛛絲蟫屑中,獲二公遺文各一冊。
覺颎颎熊熊,不敢逼視,急呼鶴峤太史、嘉樵上舍擊節讀之,鹹怍愕以喜,謂得見天崇諸老旗幟,倘與蘊生卧子射鹿中原,當為勁敵。
相與歎息欷歔,痛其師若弟宗門授受,筆矯霜棱,不幸久厄巾笥,幾為覆瓿。
又幸今此而得一遇也。
嗟夫,作者距今百年,而寶光郁結,曆劫不壞,豈非造物者實诃護愛惜之。
幹将耶?莫邪耶?神物其必有合耶?仆有守汀之責,不敢或任為,司空雷君之镵,當先驅負之。
李刻舊名《抗談集》,黎刻舊名《北樓留稿》,敬為合彙如次,顔曰《劍華合刻》,重付梓人,因書緣起以公同好者。
漫遊草序 熊為霖 新建人 懷古,好遊士也,籍閩甯,倜傥不可羁,生平浸淫經史百家,又能跌宕騕褭以出之。
才大奇,窘所遇,發憤遊六宇,攜一琴、一劍、襆被行李,期與名山巨川、通都大邑為緣,一一涉曆。
如五嶽之鎮,西湖之麗,峨嵋、太行之雄佹,瞿塘、禹穴、龍門之險蕩,與夫鹹陽、燕薊之威壯,胸中、口中時複吞吐出沒,不可名狀。
若可名狀,概寄讬之于詩。
所至裒然成帙,類皆可存而未謀所以行也。
詩寫性情者也,性情相類,相得益彰。
懷古老寓西江,仿泛宅龜蒙江上狎鷗鹭。
始與汪子辇雲、楊子子載為忘年約,二子故與予善,每語及得懷古為新知,欣欣然喜氣見于面。
獨餘以道裡間,衷且悒悒然。
但每讀懷古詩,又未嘗不心醉也。
辛酉冬,計偕北上,既僦車,懷古與汪、楊二子來,邀餞篷艇。
記是日,狂浮大白,江山如畫,皆在目前。
懷古出宣和紙尺許,索賦即事,餘走筆得數首,紛不可聽,相與極歡而罷。
是後遠宦京邸,間作郵劄。
然意中無日不有我懷古,究亦不自知其所雲。
乙醜冬歸觐,閱春來江城,詢知懷古,且病急,走視凡三至,阍人數強辭,竟不得候床下。
鄉居久之,傳懷古死狀。
駭且哭,猝不得實。
及令嗣君愧尹奉書至,以遺言屬敘遺草為殷殷,情愈亟。
嗟夫,懷古生平所交,率海内名下士,而于不侫遺言屬敘者何居?嗟夫,人之相知,貴相知心,今人于泛泛交,展其箋草,動以漢、魏、六朝、三唐諸老相盲谀,其于人之性情,與詩之性情,了不相及。
嗟夫,是誣之也,識者鄙焉。
懷古豈是望哉?餘亦不敢出此。
懷古遺草,懷古之性情也。
神氣不朽,挾以俱行,其為風、為霆、為洪濤、為蒼峤、為雲錦笥、為古今注、為元屑、為定交書、為竹牕夜話,概不可定;而要不離夫遊氣之精。
姑為述餘兩人交道如此。
懷古有靈應起而詠,庶山陽車馬可向地下質之。
先生名良德,字質存,懷古其晚号也。
論 〔明〕李世熊 前人有言:法至一條鞭而盡善矣。
雖祖安石雇役之遺意,未可以其人而少之。
所謂盡善者,何也?以輪甲,則遞年十甲充一歲之役。
條鞭,則合一邑之丁糧充一歲之役也。
輪甲則十年一差,出驟多,易困;條鞭則每年零辦,所出少,易輸。
譬十石之重,有力人弗勝,分十人運之,即輕而舉也。
夫十年而輸一兩,固不若一年一錢之輕且易也。
人安目前,孰能歲積一錢以待十歲後用者。
又所當之差,有編銀一兩而幸納如數者,有加二三至倍蓰相什百者,名為均徭,實不均之大矣。
今十甲通編不分年,則丁糧均;優免者勢不能分數口以幾幸,則濫冒清;合銀、力二差,并正、雜諸辦徵附秋糧,則名目簡;富人不近官,從人不坐名,則觊觎寝;官給銀于募人,人不得反覆抑勒,則市猾屈;去頭戶貼戶
然終逡巡而不敢以應,不敏之嘲,固已遠慚柳州,近複抱愧于賢使君不少也。
寒支二刻序 葉 穎 注《齊諧》者曰:“智而不能變化,平智而已;物而不能變化,平物而已。
”而乃有不能變化之文,則名為平文;而乃有不能變化之人,則名為平人。
人用智用物以達之于文。
故将定其人,非文莫之與;将定其人之文,非智與物莫之象矣。
我觀天下,即無不變化之物:水排空而結浪,氣蒸朽而成芝,此猶其無情者也;雉入水為蜃,雀入海為蛤,此猶有情之小者。
龍之飛也,上之,不天焉不止;潛之,不淵焉不止。
其能潛能飛,能上能下,能有情又能無情,彼非天以下之一物耶?破此數能而變而化,其故何也?豈其智絕于物欤?純于物,故遇物而空,而數能空物;遇空而物,而數能物空。
俄而空物,俄而物空,俄而空空。
是故古之變化其身以空空者,初皆變化其身以物物者也。
今以空空物物之人适而遘空空物物之人,則謂之猶物不可,謂之猶空又不可。
若仲尼之晤老聃也是已。
不可像之而可意儀也,曰:“老子其猶龍乎?”猶龍,則非龍也,況于物哉?夫不物于物者,不空于空也;空隐于物者,物隐于空也;蓋龍之變化極此矣。
吾鄉李子元仲之文,自夫不變不化者視之,斯變化之極也;即善變善化者視之,亦變化之極也。
物而已宏,而未嘗以物凝滞;智亦數更,而未嘗以智要約;必凝之、滞之、要之、約之然後文焉。
不必凝之滞之要之約之然後文焉,此後文者,為平為奇為能為變為不能變,即又不争乎其文而争乎其人也!史公之傳留侯也,拟諸其形容,以為天下無有俊偉于此者;乃又恂恂如婦人。
魏武西行,謂聚觀者曰:“吾亦多智爾。
”智者變化之物也,寒暑不根,旦昏不降,而因以變化其人,而因以變化其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蒼蒼浩浩,使人不知其所往。
山高不崩,逶迤層折,昃膝蹑形乃上之;平拱而逖志焉,千峰如髻爾。
若其人而無山水之遐,則變化之才,不出山水之變化,以人之變化而不孤,以文之變化而不黯,孤則無聲,黯則無色。
故夫人文者,山水之聲色也。
金石有鳴,不考則不應;幹矢有穗,不揚則不武;神智有光,不琢則不利。
今李子之文以日琢而利,以日利而日見其光,則惟其入古而出古。
古人則今人之刍狗也,入之則未陳之繡箧,出之則已陳之蘇脊也。
使古人而不遇能變能化之人,為孤而已,黯而已。
古人之文,而不遇能變能化之文,将終于孤而已,黯而已。
惟李子義不以孤黯遺古人,而往往欲死活古人于變變化化,以歸于無變無化,亦幾于不以變化予古人矣。
我方負日馳河,辟天指地,亦何為而至于其側哉?今将盡出所為文以視天下,天下之知若文者,谀之則頂;其不知若文者,诽之則趾。
夫毛嫱、麗姬,人所同美也,魚見之而深入,鳥見之而高飛,麋鹿見之而決驟。
所見不異而避、就異者,何也?則類與不類之故也。
夫見是文而诽之,豈故诽之哉?宜也。
谀、诽不足中,何頂、趾之足辭?頂亦一不平,趾亦一不平,不頂不趾之間,此為庸士之瀦宮,體澤則依,靜居則溺矣。
李子雖欲取所為變化者以變之、化之。
謂魚鳥麋鹿有智焉,否也;謂魚鳥麋鹿能為神物焉,否也;謂魚鳥麋鹿而可興之聲色焉,否也。
李子則不言,予為侃侃言之,以告天下之讀是文者。
黎士弘《讬素齋集》序 魏 禮 甯都人 古之為詩、古文者,蓋有其本矣。
其所表見于天下後世,必有道德、政治之歸,足以教澤于斯民,舉而措諸具于其素。
是故由本而溢,發于文章,不由文章而外美其詞也。
外美其詞者,如酌水江河,雖積之盈缶、沼,若是焉而止爾。
有本者則不然,昆侖、岷山延袤千萬裡而其發愈大,澎湃浩瀚,勢莫可禦。
施浸溉九有之功,通舟楫之利,魚龍弗郁,而波穀委折亦生焉。
蓋山本以發之也。
是故文章之盛者,則政治欤?盛,往往為古今名臣。
姑以八家論之:彼七家者,莫不著經國治民之猷。
明允雖未仕,而識議密固,如《辨奸論》、《名二子說》,卒符其言,倘授以事,必有可表見。
王安石所治郡、縣有聲,及為相,以學術誤人家國,要不可謂無本。
而柳宗元失身叔文,貶谪未及展布,然亦嘗為郡矣。
所可紀如贖子之政,寥寥史策,乃其文章亦未得與七家方駕,何者?其素所蓄積者然也。
八家之中,韓文公與兩文忠尤著,而蘇文忠為人坦白無矯飾,岸然見其肺腸,洵君子人也,故其文章亦然。
長汀黎公愧曾,以詩、文章名天下,為閩南首出。
予讀其文,光明俊偉,有千裡浩瀚之勢,而矩度不失古人。
嘗私拟之子瞻,觀其筆記、諸小品,亦大相類;詩則有魏晉四唐之遺則,似又超子瞻而出之。
嗚乎!此豈由外至者哉。
蓋公宅心樂易,一以古處,與朋友能久要;其宰永新、理廣信也,多善政;詳諸記載矣,人士至今思之。
迨觀察陝西,則扣囊底智以弭大亂。
是故發諸文章者有如是。
子瞻嘗自言:“作文如行雲流水,但常行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其權開封治杭、密、徐州,為政率精敏俊爽,兼風流儒雅之概;至饬定州軍政,及言溫公變法、策西事,皆有本之學,施用足以弭禍亂。
公亦幾似之。
然則公之文章足追古人、傳來茲也,有以也夫。
黃竹嶺修路序 魏際瑞 甯都人 汀之西有黃竹嶺,人恒言其高如登天。
歲丁酉,予将适汀,心難之。
比至,乘雨而上,纡盤折阪,厓壁斷絕如蛇蜒鹘起,警革不息。
乃舍輿,撩衣步赴,而履之路,橛橛有聲,念此宜非人到,顧乃有蛎甃鱗次,便人于百千萬仞之上,亘二十裡而遙者。
蓋未嘗不歎其為君子、長者,而戚然深念其德也。
及乎路缺徑坍,則黃泥之阪,利于榆沈;陡絕所在,争性命如懸絲;聚手足筋骸之力,偪仄以度,将或霣墜,而況于負任、罷病者乎?庚子冬,予且再至,則由之。
嶺有庵,庵有亭,煮茶以給行旅。
有僧焉,揖予而告,蓋欲以補斯路之缺壤,與前人功所未及者創之。
予曰:“于戲,此仁人之心,仁人之事也夫。
”今夫天富,富者所以養貧者也;天貴,貴者所以安賤者也。
天予福利安全之人,所以休人于勞而平人于厄也。
若夫專利自豐,天亦何取斯人而獨厚之也哉!昔者吾子言之曰:“施冢不如施棺,施棺不如施藥,施藥不如施衣被、飯粥。
”予亦曰:“放生不如戒殺,戒殺不如作雨亭、津渡、道路、橋梁。
”蓋受者實,則施者不虛。
譬如鈎矢射侯,亦既發而中的矣。
昔有丐者死三日而蘇,冥吏校籍,謂曾建七星石橋,故當複生。
丐私念曰:“吾身且為丏,安得橋。
”吏曰:“汝嘗于潭側殖七斷磚以濟潦者。
汝丐耳,而心念此,又必為其事,此直與建橋等矣。
”僧曰:“然!吾将稽颡、屈膝以丐長者。
而不能言其意,敢請書之。
”予曰:“噫,此仁人之心,仁人之事也。
天下多仁人,敢請捐資而注名于冊。
” 《崇正書院志》序 楊 昱 書院者,宅名勝,居來學,以廣國家興道育才之意,官政之最善者也。
蓋自漢、魏而下,宇内名勝悉為佛、老所宮,吾儒無有之者。
迨李唐,世儒或有宅勝讀書,而書院之名以立。
逮趙宋初,白鹿等四院方顯名于天下。
此後,二氏之宮或廢,良有司每改為書院。
豈徒競其地哉?蓋以名勝之區必幽,幽則可以凝志;必爽,爽則可以發神;有資于學也大矣。
吾汀鄞江之陰,蒼玉之嶺,有地高尹蔚宛,亦郡之勝也。
舊有浮屠之居在焉,“圖經”所謂東禅寺是已。
嘉靖庚戌,僧徙寺廢。
仁和華山陳公,适領郡符至,乃遍請允諸司改為崇正書院,扁其堂曰“明德”,以聚講課;傍建号房若幹間,以居諸生。
因堂左之室頞高傑者,修饬為“三賢祠”,崇祀郡人晦庵高弟楊淡軒,而溯及朱子;又以文文山嘗建纛于汀,亦取埒祀之。
既落,集郡九庠高第諸生,使藏修遊息于中,籍其田以供具之。
政暇必躬詣講改啟迪。
由是士争濯磨,骎骎日知向往。
複懼創置之實久或湮也,乃次其修建之由,廬田之數,立教之法,掇淡軒之詩文與朱、文二先生作之關是者,洎院傍石刻,為志以傳,使某言弁其首。
竊惟昔人治郡善興化者,固莫文翁若矣。
然效之所臻,止于士舉京師、比于齊魯而已。
豈徒作以進取,而立教之本有未講乎?今宅高明,翼神志,則有以資進修之功;辟異端,崇正祀,則有以端向往之路;廪饩庖湢之悉備,則厥務惟周,而心不分于他;提撕振作之維勤,則意有所憚而學必緻其力。
固皆切實之益,不假功利之私,推其所成就,甯無三代之士奮起其間以酬明教哉?況頒教條以善俗,立保甲以察奸,獄訟催科之下,每寓崇化厚俗之意;而闾閻之間,行當比隆三代,又不直學效之教已也。
公他政多與是匹。
序辭不偏及者,懼枝也。
羅青岩《周易裁述》序 熊為霖 新建人 問今之人有能吹影者乎?曰否;問今之人有能镂塵者乎?曰否,是析虛之難也。
問今之人有鼓湫盤、系八柱者乎?曰否,是力遁于所大也,蟭螟之巢蚊睫也。
三年而不知射者,以嫠尾懸虱于棂間,眎之三年則大如車輪,命矢而中絕。
此又何以故?相息以神,其天獨完耳。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範圍天地之道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上之無朕,拓于無際,直可置諸語言文字之窮矣。
而诠印家無慮千本,田、何、費直荒乎邈矣。
唯荀爽九家,妙于觀象,而不列學官。
王輔嗣以麈尾清譚,廣為玄解,似亦弗盡。
及伊川主理,紫陽複參以數,而得統所宗。
然其理與世相衍極,複汨汨日出而不窮。
青岩先生,閩之有道士也,岩居川觀,閟爾聞,渺爾慮,屏謝塵鞅,一以丹黃甲乙娛厥老,務為扣啟賢扃。
于九經鹹能貫串,而尤邃于《易》。
青岩其何以邃易乎?人惟通身是易,則觸處皆解。
乾之九二曰:“見龍在田。
”漸之上九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渙之六四曰:“渙有丘,匪夷所思。
”艮之六五曰:“艮,其輔言有序。
”青岩道文明而遐隐,故結想微,立義谛。
以我注《易》,即以《易》注我,即我即《易》,即《易》即我。
其天完而相息以神,虛無不析,力亦不遁于所大。
超乎詣哉,超乎詣哉。
吾幾無以測其所存。
青岩書成,藏弆者久之,今其佳嗣授諸剞劂,氏因請敘于餘。
餘何知,姑舉青岩之所自深者,隐括其概,恨不能起青岩之靈相對一堂而質之。
《劍華合刻》敘 曾曰瑛 南昌人 凡物之曆百劫而不壞者,必其晶氣神采所團結,郁為寶光,洗激風雨霆電,沉孕山川,堅自晦蝕,造物亦與為诃護愛惜之,不忍澌滅。
故閱世而彌新,深锢而必出,颎颎熊熊,物固不自知也,而有必然之理與不得不然之勢。
幹将、莫邪之淪于犴獄也,年歲不可紀,疇複知之。
張司空占龍光于鬥牛,遣雷煥其藏,晶氣神采,一為發露,拭以華陰之土,而鋒铓不頓。
劍為之乎?人為之乎?實造物者之所诃護愛惜,及此一決其奇耳。
文章,天地之精英也,鼓橐文人學士之元氣,以錘爐而出之,融液于肺腑賢腸,斂锷而淬其鋒,不僅以水斷蛟龍,陸犀革也。
将以登城而麾湧,變飙雲之色矣。
特不幸而不遇,亦且贲郁抑塞,瞽者以鉛刀棄之。
恨晉庫之莫焚,而喬陵不可鑿,藓蝕霾封,沉光夜嘯,人亦咤為不祥之物。
則此區區者,久且聽其若滅若沒,無複過而問焉者。
嗟夫,負才淹蹇,古今同歎。
既不得于其身,複不得于其後,不亦傷乎。
閩海故多才士,仆為童子時,耳噪甯化李元仲先生名,而其高弟子則有臨汀黎君振三,每欲讀二公之文而恨不一遇也。
二公淵源一脈,類能镂膽鈎心,激吐晶采。
惜生當末造,故皆奇于才而踬于遇。
李公仛傺以老,晚号寒支。
寒支雲者,松柏之心也。
黎公日依太夫人膝下,潦倒一衿,不及中壽而卒。
二公雖各有傳稿,而曲高寡和,雲門之瑟不與人間筝笛同宮徵,遂久而弗章,并無人牙慧及之矣。
爾以纂輯郡乘,搜采先輩遺文于蛛絲蟫屑中,獲二公遺文各一冊。
覺颎颎熊熊,不敢逼視,急呼鶴峤太史、嘉樵上舍擊節讀之,鹹怍愕以喜,謂得見天崇諸老旗幟,倘與蘊生卧子射鹿中原,當為勁敵。
相與歎息欷歔,痛其師若弟宗門授受,筆矯霜棱,不幸久厄巾笥,幾為覆瓿。
又幸今此而得一遇也。
嗟夫,作者距今百年,而寶光郁結,曆劫不壞,豈非造物者實诃護愛惜之。
幹将耶?莫邪耶?神物其必有合耶?仆有守汀之責,不敢或任為,司空雷君之镵,當先驅負之。
李刻舊名《抗談集》,黎刻舊名《北樓留稿》,敬為合彙如次,顔曰《劍華合刻》,重付梓人,因書緣起以公同好者。
漫遊草序 熊為霖 新建人 懷古,好遊士也,籍閩甯,倜傥不可羁,生平浸淫經史百家,又能跌宕騕褭以出之。
才大奇,窘所遇,發憤遊六宇,攜一琴、一劍、襆被行李,期與名山巨川、通都大邑為緣,一一涉曆。
如五嶽之鎮,西湖之麗,峨嵋、太行之雄佹,瞿塘、禹穴、龍門之險蕩,與夫鹹陽、燕薊之威壯,胸中、口中時複吞吐出沒,不可名狀。
若可名狀,概寄讬之于詩。
所至裒然成帙,類皆可存而未謀所以行也。
詩寫性情者也,性情相類,相得益彰。
懷古老寓西江,仿泛宅龜蒙江上狎鷗鹭。
始與汪子辇雲、楊子子載為忘年約,二子故與予善,每語及得懷古為新知,欣欣然喜氣見于面。
獨餘以道裡間,衷且悒悒然。
但每讀懷古詩,又未嘗不心醉也。
辛酉冬,計偕北上,既僦車,懷古與汪、楊二子來,邀餞篷艇。
記是日,狂浮大白,江山如畫,皆在目前。
懷古出宣和紙尺許,索賦即事,餘走筆得數首,紛不可聽,相與極歡而罷。
是後遠宦京邸,間作郵劄。
然意中無日不有我懷古,究亦不自知其所雲。
乙醜冬歸觐,閱春來江城,詢知懷古,且病急,走視凡三至,阍人數強辭,竟不得候床下。
鄉居久之,傳懷古死狀。
駭且哭,猝不得實。
及令嗣君愧尹奉書至,以遺言屬敘遺草為殷殷,情愈亟。
嗟夫,懷古生平所交,率海内名下士,而于不侫遺言屬敘者何居?嗟夫,人之相知,貴相知心,今人于泛泛交,展其箋草,動以漢、魏、六朝、三唐諸老相盲谀,其于人之性情,與詩之性情,了不相及。
嗟夫,是誣之也,識者鄙焉。
懷古豈是望哉?餘亦不敢出此。
懷古遺草,懷古之性情也。
神氣不朽,挾以俱行,其為風、為霆、為洪濤、為蒼峤、為雲錦笥、為古今注、為元屑、為定交書、為竹牕夜話,概不可定;而要不離夫遊氣之精。
姑為述餘兩人交道如此。
懷古有靈應起而詠,庶山陽車馬可向地下質之。
先生名良德,字質存,懷古其晚号也。
論 〔明〕李世熊 前人有言:法至一條鞭而盡善矣。
雖祖安石雇役之遺意,未可以其人而少之。
所謂盡善者,何也?以輪甲,則遞年十甲充一歲之役。
條鞭,則合一邑之丁糧充一歲之役也。
輪甲則十年一差,出驟多,易困;條鞭則每年零辦,所出少,易輸。
譬十石之重,有力人弗勝,分十人運之,即輕而舉也。
夫十年而輸一兩,固不若一年一錢之輕且易也。
人安目前,孰能歲積一錢以待十歲後用者。
又所當之差,有編銀一兩而幸納如數者,有加二三至倍蓰相什百者,名為均徭,實不均之大矣。
今十甲通編不分年,則丁糧均;優免者勢不能分數口以幾幸,則濫冒清;合銀、力二差,并正、雜諸辦徵附秋糧,則名目簡;富人不近官,從人不坐名,則觊觎寝;官給銀于募人,人不得反覆抑勒,則市猾屈;去頭戶貼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