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九 藝文一
關燈
小
中
大
已束縛靈異之才,而迂疏學士又得以功令重名,揜其不讀書之恥。
嗟夫,吾不知今之所謂八比者,果聖君賢相镂肝刻腑,以為士之用世讀書,千途萬徑而必不出于此;抑果如《大易》奇偶,一畫一爻皆天定之,而不可移,否則,胡為拘拘于此而莫之變也?雖然,以之為四子《書》、《易》、《戴禮》,猶可言也;至于四始之詩,以葉律之聲文比于徘偶,降郊廟之樂章變為帖括,文至此,尚有文乎?詩至此尚有詩乎?故愚嘗謂,詩至春秋而詩亡,詩至今日而讀詩之人亦亡矣。
誠使一代之制,治《禮》者,試以郊祀、兵制、樂章原委;治《書》者,試以诏诰、檄冊、文移、書記;《春秋》、《大易》,則推測天人、通達治體,必期得如京房仲舒之士。
而治詩者,則不妨單用唐制,試以五七言韻語。
則是既已寬其思智,得讀有用之書,又能盡其才量,求為可傳之業。
庶幾經學明而大複古,于以備國家緩急有馀;何至有志之士羞其筆墨,至謂“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哉?吾真浩歎于斯矣。
集成案序 施澤嘉 邑之俗也好神,坊各有祀,祀各殊名。
若吾坊之普惠、孚甯其一也,因革載于邑乘,大略謂其能退寇産芝。
稽之《記》曰:“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
”神其在禦災捍患之例欤?歲七月四日,坊民迎賽。
至期,各姓上壽,樽罍彜鼎,布列盈前,視人子之壽其親、尤有過也。
值日分班,取名成案,而吾友某等同學諸君子二十餘人名集成案。
冊紀其名,書志其事,應掇數語弁之于首。
以班管屬予,予曰:“諸君子亦知自古聖人神道設教之意乎?其治天下也,禮樂明之,鬼神幽之,學士家即舉此以治其身。
今諸君子魚魚雅雅,炳炳鱗鱗,亦既淑身禮樂之場矣。
獨此鬼神幽之之義,讀《易》而見:體撰者能通其德,彌綸者能知其情狀,不違奉若者能合其吉兇;讀《詩》而見:孝享者使之來吊,輯柔者使之來格,嘤鳴求友者使之來聽而和平。
今諸君子,于體撰、彌綸、不違奉若之實,蘊之于心;而孝享、輯柔、嘤鳴求友之志,固已著之于事也,其來吊而來格,聽之而和平乎?此猶今日事。
若異日者,作賓王國廊廟壇壝,得從事于左右駿奔之列,而禋宗祀,類編于群神,藉爾而懷之柔之,與有榮也。
則是舉也,毋曰随俗之彌文已也。
《禮記》手抄序 黎士弘 國家治亂興亡之故,豈不在禮樂哉?原其所以久安而長治者,則莫不迂闊而多事;其所以速亡而易亂者,則莫不直緻而徑情。
昔者三代之治,惟周為情文備至。
情文者,禮樂事也。
故自唐虞以指三代,惟周之得年最長。
秦之興也,以法、吏為師,薄儒者,焚書記,可謂簡易無事矣。
曆數漢魏以來,以兵力取天下而不能守者,亦惟秦之得禍最烈。
是非周民之淳而秦民之獘也。
譬之若飲食焉,将專與人以粱肉而食者,未必歡;加之為燔炙、為酒醴,而食者恒意滿。
夫燔炙、酒醴非必異粱肉也,其喜怒不同者,蓋耳目隘則計較生,曲折多則意緻盡也。
周則不惟食之以燔肉、酒醴,而益之以俎豆。
秦則不惟不以粱與肉,而又剪其嘉種焉。
周安得不治?秦安得不亡哉?或者曰:漢何以不亡也?當高帝起自田間,不十年而定天下,自謂得之馬上,安事詩書為?至其後稍厭煩苦,而叔孫制禮,遂為一代典章;文、景以來,相沿不廢。
則是漢方興而能變,秦至亂而不知也。
夫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如得食則生,不得則死。
今必曰:“禮樂待百年而後興,是猶謂饑渴者曰:俟秋熟食爾,俟雨降飲爾。
吾恐秋不時熟,雨不時降,饑渴者且枕藉于前而不可支矣。
禮者,固已饑之糇糧而止渴之漿露也,始于郊廟,達于妻子,及于童仆,被于蟄蟲。
先王蓋曰:天下有履蟄蟲而不忍傷,待童仆而不敢無禮,吾又何憂君父哉?昔唐開元之間,通事舍人王岩上疏,欲删去《禮記》舊文,而宋儒又謂其多出漢人附會。
附會與否不可知,但使迂闊足以救亡,直情足以速亂,則君子何為惜一迂闊之名,以苟延百姓之命?而必欲徑情而直緻,徒苦天下父老,使兵革相循,紛紛不已,蹈亡秦之故轍而後已也。
續懷帖序 黎士弘 汀為郡治在萬山,東涉九龍,波石廉悍,狎江湖者恒見為恐慴失常;西遠章貢,峰嶺連複,行人頂踵相接,望若畫中。
故大人先生非有事于其地者,皆不至。
而齒閩産者,亦以汀為江黃國,不隸冠帶盟也。
然人士實負氣任性,為學有本領,不附麗時士取名。
苟一言相當,雖執鞭不惜;非彈射極中,即尊貴不心折。
夫既負氣任性,不肯附麗取名,而地又為大夫先生之所不至。
即至,或不好士;即好士,而又辯不辯,不過耳耳而目目之。
宜乎,名之不傳于世也。
前庚寅之冬,元亮先生以有事于此,見汀士而好好之難為别也,而懷懷之而至再至三,豈真波石廉悍峰嶺連複者之足以緾綿魂夢?抑以為負氣任性者之察其尚足有為耶?三家之市,指有異珍焉,問途人不信;好奇者望氣而識之。
好奇者甘衆所非笑而不顧,三家中人感非笑不顧之心,不難泣血自明,必求取信于好奇者之眼而後已。
先生即不言,我獨不感于心乎?今覽斯篇,固時屬和者凡三十有五;其間聞聲尚匿其采者有人;即已謀篇而逡巡不達,恐以無因而附門牆者有人。
嗟夫!先生之至于斯,固所謂好士而辯辯之,而非徒耳耳目目于衆人者。
即附麗以成名,豈遂出江黃下而尚有匿采不章欤?夫逡巡而不敢竟達者,真足以明汀士之負氣任性猶進退于古人,當益動先生之懷想不置矣。
《四書尊聞》序 黎士弘 此故甯化文學、時見賴君所著之《四書尊聞》也。
君名朝會,縣廪生。
時邑人李公元仲,名噪海内。
學使者前後按試,率第一。
李公,他人士無敢抗行齒立,惟時見起,孤生年少,名在季、孟間。
予為諸生也,早曾數面時見,通眉廣,晳白如玉,才氣飚發,時時屈坐人。
甯邑故有田丁之亂。
順治癸巳十月,叛丁詭稱原與邑人輸平講好。
時見恃其豐采言論,可以一二語折服解紛,輕身墮術中,遂為見殺,死最慘。
妻寡子幼,生平著述半零落無存。
今所傳唯“尊聞”一書,以注為經,以己說為緯,通疑析義。
其言之至者,往往達于精微。
前明當辛巳、壬午間,秦、楚寇盜縱橫,征調星火,又邑叛民環伺肘腋,破城掠帑,如其取寄。
乃時見方吮毫伸紙,取四子之書,朱标墨識,若甚有不可已之事者,亦可謂迂闊而遠于事情。
且其時文體破壞,莊、墨、申、韓諸書,下至稗官、野史,梵書、道藏,皆可诠注行間,獵取上第。
時見則獨斤斤執守,力持異說,句分章解,以始終繼述紫陽之緒論,豈不偉哉?東鄉艾千子兩過甯都,與時見相知,握手序其書,欲使有傳于天下後世也。
曆數古今才人,年少而得奇禍者,大率高自标置,傲世揚己;不則識見不堅,依倚匪人,遂至狼藉崎岖,身名俱敗。
若時見,習一聖人之書,似可家修安坐;乃郦生妄冀憑轼之功,夷甫遽及排牆之酷;蜂竟予螫,虎不擇人。
時見之死,亦失于不自量力也。
然妻孤苦立節,受天子旌表;其子又思刻其遺編,以為其親不朽計。
庶或可少慰幽冥乎? 《沈未空先生詩》序 黎士弘 未空先生其人傑哉!先生幼負異姿,恥為俗學,籍諸生二十年,于時藝之言漠如也。
學使按部。
同舍諸生吚唔竟日;先生凝塵滿席,惟《楞嚴》一冊、《象山語錄》數卷而已。
偶從卷牍中,向往某公,徒步走毗陵三千裡訪之。
一見以為無當,不告其姓名而返。
舉動奇偉,人莫識之。
丁卯,兄若玉舉于鄉,即欲罷諸生,遂長往之志,母夫人弗許。
至己卯,乃舉鄉試第八人。
乙酉,傷國事多故,郁郁緻病死。
先生究習當世典章,畜書七千卷,一覽皆能背誦。
記先君曾得舊錢一甕,出以試先生。
先生略不經思,随手分别,即至幽僻如殘唐、蜀、夏,人所不記憶者,皆為指畫年代,撿本按之,百不失一。
然先生神簡高閑,亦不見先生數數讀書也。
性猶流連景物。
良晨佳夕,柬集賓朋,雅論彈棋,都無塵事。
至酒思微酣,則又手捋長髯,倚風微嘯。
坐客愛其風流,竟席不忍言去,其為人傾倒如此。
竊私議,吾邑言理學、負博雅名者,當奉先生屍祝;而文章意氣,則又予叔振三。
先生有廓清之功,人不以為非也。
平生著書甚富,其自信者《四書參注》一書,卷帖浩繁,尚未授梓。
仁和宋樹桐先生佐郡臨汀,慕先生文行,為選其詩歌以行。
宋公與先生曾無一面之素,而興懷異代,辄生不同世之感,殆自任為身後之桓譚也。
刻成,以予奉教于先生者久,屬為點次,而又令識其一二遺事于卷端。
嗟夫,先生自敘理題藏稿,謂:“不欲乞人一序,千百年後有知我者,作傳作贊,則一任之。
”今曾不待千百年後,而傳贊有人,無因傳一語于地下,豈不悲乎? 《寒支初集》序 彭士望 南昌人 李元仲先生年已七十有四矣。
人有欲為方外人刻其語錄行于世者,方外人至,褎元仲所著《寒支集》使刻之。
摹印未卒,元仲遽以來要予為序。
予讀複未卒,蹶然起而歎曰:“猗嗟,元仲獨以予為友,知其人邪?知其文邪?知其所以文邪?予則何以知其所以文、知其文而為元仲友邪?元仲之文何其多變欤?不有掇英奏簇,自東周、自南朝,卓葷而茹吐之者邪?不有研精刺害、凡狂谲,凡權穴數奧,诘屈而抑宣,偃側複反又有之者邪?”既而,徐以定視之,曰:“不有不同希文進,又若讦奏、若讷書者邪?不有鄒、枚辭令而穆醴去就,不有稷下辨而畫邑矢也邪?不有抽都尉惂悔忿愎之情文,而牧之節旄餐齧者邪?”又久之,則妄言之曰:“猗嗟夫!此正則之變思也邪?此無咎之廣體也邪?”夫屈之旨,一于楚宗;而元仲之酬應表志何不皆然。
鼂之調,一于聲韻;而元仲施之于散文也又皆然。
雖然,其果變也。
陰陽,變道者也,善變陰陽。
性變善,其不可得見者邪?性變情,情變才,才變經,經變子,子變集,集變而元仲之集夫?元仲之文,其古正則之變者乎?雖然,有異。
詩曰:“天生丞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彜,好是懿德。
”彜者常,常者正,正者則,則不一則也。
傳曰:“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夫各指所之,而“之”不可以勝盡。
吾三複元仲之文,其變有三,而之于一瞬。
始而視之,則之之于奮:若立乎廣壤,而長雷四野;若伏乎深谿,而瀑而下注。
吾不知其所溢湧而已。
憤而不得以遽洩,洩而不可以一禦矣。
是其若萬仞之石,墜于沖淵,崖擊磴硉,衆響一激,與洪波紛辨而沓至,而已悶如,而已恨如,汜然而若有所不應,汨然而若順如也。
是故元仲之文,凡其變而若屈,廣而若鼂,而卒歸于若無有窮盡。
乃其窮于其才,亘于其情,而不變于其性。
吾見其情有内韄、才有外彍,而鼓之以橐而籥。
而吾則何以知之?而吾則何以言之?将為少伯氏思與種語焉而不得。
将為鬼谷絕其徒,使襲股而勿錐、卷舌而勿視,而上篇不嘿,中下不獲,處于廬、夫、胥、嚭之間,而測之以莫測。
然而猶未也。
将為老、莊奚能言,将為二楞不可識,将為發聊城之腎腸,寒魯連之咽舌。
然而其文變也,其才未變;其才變也,其情未變;其情變也,而性未變。
所謂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非邪?然而曰,彼離憂者,憂不一端,何其文痛而若隐,憾而若思,呵诘而若以怒?而宜莫如其弟子者師之、友之、而知之,而卒所祖在從容辭令間,何邪? 《甯化縣志》序 黎士弘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皇上誕敷文教,允廷臣請,纂修一統志。
先檄直省所在有司呈稿彙進,下史局。
間山川裡道不合,屢頒嚴旨切責。
一時奉行期迫,多因仍固陋。
太史公雲:“文不雅馴,薦紳先生亦難言之矣。
”甯化泉上李元仲先生,舊學通儒,為海内人文碩果,不交州、府者四十年。
前令何公束書載币以邑志請,先生辭之,再數請,乃可。
書未就,而何公遷去。
及書就,前令王公急欲梓行,又不果。
今茂宰祝使君來治甯化,見是編而再三歎息,謂“非一邑一人之書,而天下古今所通共之書。
将以副功令、昭來者,非我其誰任?”佥講于學博謝君及邑之紳士父老,鹹韪是舉,度工選匠,不數月而刻告成。
予得俯目卒讀。
信哉!祝使君所謂天下古今所通共之書,而非一邑一人之書也。
甯雖望邑,志殘缺者将百年。
發凡起例,非有故府足因也;摛辭辯體,非有群材足藉也。
先生以一心一手經營數千年之事,無飾言,無曲筆,識其大者:舉一端,而古今上下治亂倚伏之故無不詳;樹一論,而源流升降補救損益之計無不修。
識其小者:而山川、裡道、邱陵、陂澤、岡巒、岩壑,無不掌指而縷分。
斯固釋法顯之所不能既其詳核,郦道元之所不能争其奇麗者也。
後有作者,蔑以加矣。
夫郡、縣事至冗雜,錢谷、刑名之事,日救過不暇,視邑乘廢興無關緩急;即有意修舉,而或所任非所賢,所賢非所遇,世乏淵、雲、遷、固之筆,使名區勝迹、魁人傑士湮沒而不得傳者,何可勝計?祝使君之為是舉也,固甚慶乎國有人焉。
得以一邑之書,見于天下;又得毋更緻慨乎國有人焉,而僅以一邑之書見于天下也!汀州府志之缺亦五十餘載。
郡伯鄢公,賢大夫也,雅意重修,将專車延先生定論。
今先生亦遂老矣,年八十有二。
倘天假緣,使獲見成書,推廣一邑者及于一郡,以一郡者漸及于天下,先生将無有意乎?予受業于先生之門,何敢附遊、夏一詞之贊?特歡祝使君任事之決,而識政之大也。
敬記一言于簡端。
重修《上杭縣志》序 黎士弘 畿、省、郡、邑之志與國史相表裡。
體裁大小不一,而義意則同。
史主懲勸,志專實錄。
史獨難于斷而志則兼難于修。
凡修史立局,總裁、校勘皆定專官;進退黜陟,備呈乙覽;即權貴不得以力争。
至郡邑之志,非生長其地者,人與事不相習,勢不得不屬之一二裡黨能文章、熟掌故之士。
然宗戚交遊所在,往往閣筆濡毫,遷延嫌怨。
稍恕,則速索米立傳之譏;概删,又不免陶範挾刃相臨之懼。
遂至兔園夫子,亦點文壇;椎髻布裙,盡标淑媛;流傳四方,指為口實。
志之濫也,匪獨有心者不願為,且不欲竟讀也。
是非地方司牧真心、強力,任是非、勤采擇而又具良史之才者,斷不能成書而垂後。
若今璞山蔣使君所修《上杭縣志》,蓋亦僅矣。
上杭為臨汀赤縣。
有明三百年間,薮澤數警,特設憲司節制。
其地川陸三百裡,人文山水甲于諸州,志之缺者百有餘年而未補。
豈能文操筆者遂無其人,抑以宗戚、交遊、親串之所在,懼于速尤府怨而有所不敢耶?抑豈一時司牧,文章、政事不必兼長,而任是非、勤采擇又有力、有不力耶?蔣使君莅治八年,政通人和,急急乎文獻之不光是懼,聘名士,分部家,心手勾稽,兼時積月。
今謂其書數千年間一邑之治亂興衰,若可手輪目數。
細及裡語方言,搜羅放失;至于官司人物,出入進退。
毀譽所不得搖,愛憎所不得奪,又何其斷斷如是。
昔韓昌黎推避史事,柳州贻書相督,謂其褒貶是非不肯任,将來不敢為禦史大夫;生殺予奪更有重于此者,則并不敢為宰相。
今使君奮然執事,而不為毀譽愛憎所搖奪,是禦史大夫、宰相之心也。
然則蔣使君豈僅才勝一邑,其所成書又豈僅一邑之志哉?郡志殘缺有年,當事屢以相屬,逡巡而未有以應。
倘得盡如“甯化志”之博麗,自為一書;上杭縣之明辨而有體,則庶幾踵事增華,事
嗟夫,吾不知今之所謂八比者,果聖君賢相镂肝刻腑,以為士之用世讀書,千途萬徑而必不出于此;抑果如《大易》奇偶,一畫一爻皆天定之,而不可移,否則,胡為拘拘于此而莫之變也?雖然,以之為四子《書》、《易》、《戴禮》,猶可言也;至于四始之詩,以葉律之聲文比于徘偶,降郊廟之樂章變為帖括,文至此,尚有文乎?詩至此尚有詩乎?故愚嘗謂,詩至春秋而詩亡,詩至今日而讀詩之人亦亡矣。
誠使一代之制,治《禮》者,試以郊祀、兵制、樂章原委;治《書》者,試以诏诰、檄冊、文移、書記;《春秋》、《大易》,則推測天人、通達治體,必期得如京房仲舒之士。
而治詩者,則不妨單用唐制,試以五七言韻語。
則是既已寬其思智,得讀有用之書,又能盡其才量,求為可傳之業。
庶幾經學明而大複古,于以備國家緩急有馀;何至有志之士羞其筆墨,至謂“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哉?吾真浩歎于斯矣。
集成案序 施澤嘉 邑之俗也好神,坊各有祀,祀各殊名。
若吾坊之普惠、孚甯其一也,因革載于邑乘,大略謂其能退寇産芝。
稽之《記》曰:“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
”神其在禦災捍患之例欤?歲七月四日,坊民迎賽。
至期,各姓上壽,樽罍彜鼎,布列盈前,視人子之壽其親、尤有過也。
值日分班,取名成案,而吾友某等同學諸君子二十餘人名集成案。
冊紀其名,書志其事,應掇數語弁之于首。
以班管屬予,予曰:“諸君子亦知自古聖人神道設教之意乎?其治天下也,禮樂明之,鬼神幽之,學士家即舉此以治其身。
今諸君子魚魚雅雅,炳炳鱗鱗,亦既淑身禮樂之場矣。
獨此鬼神幽之之義,讀《易》而見:體撰者能通其德,彌綸者能知其情狀,不違奉若者能合其吉兇;讀《詩》而見:孝享者使之來吊,輯柔者使之來格,嘤鳴求友者使之來聽而和平。
今諸君子,于體撰、彌綸、不違奉若之實,蘊之于心;而孝享、輯柔、嘤鳴求友之志,固已著之于事也,其來吊而來格,聽之而和平乎?此猶今日事。
若異日者,作賓王國廊廟壇壝,得從事于左右駿奔之列,而禋宗祀,類編于群神,藉爾而懷之柔之,與有榮也。
則是舉也,毋曰随俗之彌文已也。
《禮記》手抄序 黎士弘 國家治亂興亡之故,豈不在禮樂哉?原其所以久安而長治者,則莫不迂闊而多事;其所以速亡而易亂者,則莫不直緻而徑情。
昔者三代之治,惟周為情文備至。
情文者,禮樂事也。
故自唐虞以指三代,惟周之得年最長。
秦之興也,以法、吏為師,薄儒者,焚書記,可謂簡易無事矣。
曆數漢魏以來,以兵力取天下而不能守者,亦惟秦之得禍最烈。
是非周民之淳而秦民之獘也。
譬之若飲食焉,将專與人以粱肉而食者,未必歡;加之為燔炙、為酒醴,而食者恒意滿。
夫燔炙、酒醴非必異粱肉也,其喜怒不同者,蓋耳目隘則計較生,曲折多則意緻盡也。
周則不惟食之以燔肉、酒醴,而益之以俎豆。
秦則不惟不以粱與肉,而又剪其嘉種焉。
周安得不治?秦安得不亡哉?或者曰:漢何以不亡也?當高帝起自田間,不十年而定天下,自謂得之馬上,安事詩書為?至其後稍厭煩苦,而叔孫制禮,遂為一代典章;文、景以來,相沿不廢。
則是漢方興而能變,秦至亂而不知也。
夫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如得食則生,不得則死。
今必曰:“禮樂待百年而後興,是猶謂饑渴者曰:俟秋熟食爾,俟雨降飲爾。
吾恐秋不時熟,雨不時降,饑渴者且枕藉于前而不可支矣。
禮者,固已饑之糇糧而止渴之漿露也,始于郊廟,達于妻子,及于童仆,被于蟄蟲。
先王蓋曰:天下有履蟄蟲而不忍傷,待童仆而不敢無禮,吾又何憂君父哉?昔唐開元之間,通事舍人王岩上疏,欲删去《禮記》舊文,而宋儒又謂其多出漢人附會。
附會與否不可知,但使迂闊足以救亡,直情足以速亂,則君子何為惜一迂闊之名,以苟延百姓之命?而必欲徑情而直緻,徒苦天下父老,使兵革相循,紛紛不已,蹈亡秦之故轍而後已也。
續懷帖序 黎士弘 汀為郡治在萬山,東涉九龍,波石廉悍,狎江湖者恒見為恐慴失常;西遠章貢,峰嶺連複,行人頂踵相接,望若畫中。
故大人先生非有事于其地者,皆不至。
而齒閩産者,亦以汀為江黃國,不隸冠帶盟也。
然人士實負氣任性,為學有本領,不附麗時士取名。
苟一言相當,雖執鞭不惜;非彈射極中,即尊貴不心折。
夫既負氣任性,不肯附麗取名,而地又為大夫先生之所不至。
即至,或不好士;即好士,而又辯不辯,不過耳耳而目目之。
宜乎,名之不傳于世也。
前庚寅之冬,元亮先生以有事于此,見汀士而好好之難為别也,而懷懷之而至再至三,豈真波石廉悍峰嶺連複者之足以緾綿魂夢?抑以為負氣任性者之察其尚足有為耶?三家之市,指有異珍焉,問途人不信;好奇者望氣而識之。
好奇者甘衆所非笑而不顧,三家中人感非笑不顧之心,不難泣血自明,必求取信于好奇者之眼而後已。
先生即不言,我獨不感于心乎?今覽斯篇,固時屬和者凡三十有五;其間聞聲尚匿其采者有人;即已謀篇而逡巡不達,恐以無因而附門牆者有人。
嗟夫!先生之至于斯,固所謂好士而辯辯之,而非徒耳耳目目于衆人者。
即附麗以成名,豈遂出江黃下而尚有匿采不章欤?夫逡巡而不敢竟達者,真足以明汀士之負氣任性猶進退于古人,當益動先生之懷想不置矣。
《四書尊聞》序 黎士弘 此故甯化文學、時見賴君所著之《四書尊聞》也。
君名朝會,縣廪生。
時邑人李公元仲,名噪海内。
學使者前後按試,率第一。
李公,他人士無敢抗行齒立,惟時見起,孤生年少,名在季、孟間。
予為諸生也,早曾數面時見,通眉廣,晳白如玉,才氣飚發,時時屈坐人。
甯邑故有田丁之亂。
順治癸巳十月,叛丁詭稱原與邑人輸平講好。
時見恃其豐采言論,可以一二語折服解紛,輕身墮術中,遂為見殺,死最慘。
妻寡子幼,生平著述半零落無存。
今所傳唯“尊聞”一書,以注為經,以己說為緯,通疑析義。
其言之至者,往往達于精微。
前明當辛巳、壬午間,秦、楚寇盜縱橫,征調星火,又邑叛民環伺肘腋,破城掠帑,如其取寄。
乃時見方吮毫伸紙,取四子之書,朱标墨識,若甚有不可已之事者,亦可謂迂闊而遠于事情。
且其時文體破壞,莊、墨、申、韓諸書,下至稗官、野史,梵書、道藏,皆可诠注行間,獵取上第。
時見則獨斤斤執守,力持異說,句分章解,以始終繼述紫陽之緒論,豈不偉哉?東鄉艾千子兩過甯都,與時見相知,握手序其書,欲使有傳于天下後世也。
曆數古今才人,年少而得奇禍者,大率高自标置,傲世揚己;不則識見不堅,依倚匪人,遂至狼藉崎岖,身名俱敗。
若時見,習一聖人之書,似可家修安坐;乃郦生妄冀憑轼之功,夷甫遽及排牆之酷;蜂竟予螫,虎不擇人。
時見之死,亦失于不自量力也。
然妻孤苦立節,受天子旌表;其子又思刻其遺編,以為其親不朽計。
庶或可少慰幽冥乎? 《沈未空先生詩》序 黎士弘 未空先生其人傑哉!先生幼負異姿,恥為俗學,籍諸生二十年,于時藝之言漠如也。
學使按部。
同舍諸生吚唔竟日;先生凝塵滿席,惟《楞嚴》一冊、《象山語錄》數卷而已。
偶從卷牍中,向往某公,徒步走毗陵三千裡訪之。
一見以為無當,不告其姓名而返。
舉動奇偉,人莫識之。
丁卯,兄若玉舉于鄉,即欲罷諸生,遂長往之志,母夫人弗許。
至己卯,乃舉鄉試第八人。
乙酉,傷國事多故,郁郁緻病死。
先生究習當世典章,畜書七千卷,一覽皆能背誦。
記先君曾得舊錢一甕,出以試先生。
先生略不經思,随手分别,即至幽僻如殘唐、蜀、夏,人所不記憶者,皆為指畫年代,撿本按之,百不失一。
然先生神簡高閑,亦不見先生數數讀書也。
性猶流連景物。
良晨佳夕,柬集賓朋,雅論彈棋,都無塵事。
至酒思微酣,則又手捋長髯,倚風微嘯。
坐客愛其風流,竟席不忍言去,其為人傾倒如此。
竊私議,吾邑言理學、負博雅名者,當奉先生屍祝;而文章意氣,則又予叔振三。
先生有廓清之功,人不以為非也。
平生著書甚富,其自信者《四書參注》一書,卷帖浩繁,尚未授梓。
仁和宋樹桐先生佐郡臨汀,慕先生文行,為選其詩歌以行。
宋公與先生曾無一面之素,而興懷異代,辄生不同世之感,殆自任為身後之桓譚也。
刻成,以予奉教于先生者久,屬為點次,而又令識其一二遺事于卷端。
嗟夫,先生自敘理題藏稿,謂:“不欲乞人一序,千百年後有知我者,作傳作贊,則一任之。
”今曾不待千百年後,而傳贊有人,無因傳一語于地下,豈不悲乎? 《寒支初集》序 彭士望 南昌人 李元仲先生年已七十有四矣。
人有欲為方外人刻其語錄行于世者,方外人至,褎元仲所著《寒支集》使刻之。
摹印未卒,元仲遽以來要予為序。
予讀複未卒,蹶然起而歎曰:“猗嗟,元仲獨以予為友,知其人邪?知其文邪?知其所以文邪?予則何以知其所以文、知其文而為元仲友邪?元仲之文何其多變欤?不有掇英奏簇,自東周、自南朝,卓葷而茹吐之者邪?不有研精刺害、凡狂谲,凡權穴數奧,诘屈而抑宣,偃側複反又有之者邪?”既而,徐以定視之,曰:“不有不同希文進,又若讦奏、若讷書者邪?不有鄒、枚辭令而穆醴去就,不有稷下辨而畫邑矢也邪?不有抽都尉惂悔忿愎之情文,而牧之節旄餐齧者邪?”又久之,則妄言之曰:“猗嗟夫!此正則之變思也邪?此無咎之廣體也邪?”夫屈之旨,一于楚宗;而元仲之酬應表志何不皆然。
鼂之調,一于聲韻;而元仲施之于散文也又皆然。
雖然,其果變也。
陰陽,變道者也,善變陰陽。
性變善,其不可得見者邪?性變情,情變才,才變經,經變子,子變集,集變而元仲之集夫?元仲之文,其古正則之變者乎?雖然,有異。
詩曰:“天生丞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彜,好是懿德。
”彜者常,常者正,正者則,則不一則也。
傳曰:“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夫各指所之,而“之”不可以勝盡。
吾三複元仲之文,其變有三,而之于一瞬。
始而視之,則之之于奮:若立乎廣壤,而長雷四野;若伏乎深谿,而瀑而下注。
吾不知其所溢湧而已。
憤而不得以遽洩,洩而不可以一禦矣。
是其若萬仞之石,墜于沖淵,崖擊磴硉,衆響一激,與洪波紛辨而沓至,而已悶如,而已恨如,汜然而若有所不應,汨然而若順如也。
是故元仲之文,凡其變而若屈,廣而若鼂,而卒歸于若無有窮盡。
乃其窮于其才,亘于其情,而不變于其性。
吾見其情有内韄、才有外彍,而鼓之以橐而籥。
而吾則何以知之?而吾則何以言之?将為少伯氏思與種語焉而不得。
将為鬼谷絕其徒,使襲股而勿錐、卷舌而勿視,而上篇不嘿,中下不獲,處于廬、夫、胥、嚭之間,而測之以莫測。
然而猶未也。
将為老、莊奚能言,将為二楞不可識,将為發聊城之腎腸,寒魯連之咽舌。
然而其文變也,其才未變;其才變也,其情未變;其情變也,而性未變。
所謂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非邪?然而曰,彼離憂者,憂不一端,何其文痛而若隐,憾而若思,呵诘而若以怒?而宜莫如其弟子者師之、友之、而知之,而卒所祖在從容辭令間,何邪? 《甯化縣志》序 黎士弘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皇上誕敷文教,允廷臣請,纂修一統志。
先檄直省所在有司呈稿彙進,下史局。
間山川裡道不合,屢頒嚴旨切責。
一時奉行期迫,多因仍固陋。
太史公雲:“文不雅馴,薦紳先生亦難言之矣。
”甯化泉上李元仲先生,舊學通儒,為海内人文碩果,不交州、府者四十年。
前令何公束書載币以邑志請,先生辭之,再數請,乃可。
書未就,而何公遷去。
及書就,前令王公急欲梓行,又不果。
今茂宰祝使君來治甯化,見是編而再三歎息,謂“非一邑一人之書,而天下古今所通共之書。
将以副功令、昭來者,非我其誰任?”佥講于學博謝君及邑之紳士父老,鹹韪是舉,度工選匠,不數月而刻告成。
予得俯目卒讀。
信哉!祝使君所謂天下古今所通共之書,而非一邑一人之書也。
甯雖望邑,志殘缺者将百年。
發凡起例,非有故府足因也;摛辭辯體,非有群材足藉也。
先生以一心一手經營數千年之事,無飾言,無曲筆,識其大者:舉一端,而古今上下治亂倚伏之故無不詳;樹一論,而源流升降補救損益之計無不修。
識其小者:而山川、裡道、邱陵、陂澤、岡巒、岩壑,無不掌指而縷分。
斯固釋法顯之所不能既其詳核,郦道元之所不能争其奇麗者也。
後有作者,蔑以加矣。
夫郡、縣事至冗雜,錢谷、刑名之事,日救過不暇,視邑乘廢興無關緩急;即有意修舉,而或所任非所賢,所賢非所遇,世乏淵、雲、遷、固之筆,使名區勝迹、魁人傑士湮沒而不得傳者,何可勝計?祝使君之為是舉也,固甚慶乎國有人焉。
得以一邑之書,見于天下;又得毋更緻慨乎國有人焉,而僅以一邑之書見于天下也!汀州府志之缺亦五十餘載。
郡伯鄢公,賢大夫也,雅意重修,将專車延先生定論。
今先生亦遂老矣,年八十有二。
倘天假緣,使獲見成書,推廣一邑者及于一郡,以一郡者漸及于天下,先生将無有意乎?予受業于先生之門,何敢附遊、夏一詞之贊?特歡祝使君任事之決,而識政之大也。
敬記一言于簡端。
重修《上杭縣志》序 黎士弘 畿、省、郡、邑之志與國史相表裡。
體裁大小不一,而義意則同。
史主懲勸,志專實錄。
史獨難于斷而志則兼難于修。
凡修史立局,總裁、校勘皆定專官;進退黜陟,備呈乙覽;即權貴不得以力争。
至郡邑之志,非生長其地者,人與事不相習,勢不得不屬之一二裡黨能文章、熟掌故之士。
然宗戚交遊所在,往往閣筆濡毫,遷延嫌怨。
稍恕,則速索米立傳之譏;概删,又不免陶範挾刃相臨之懼。
遂至兔園夫子,亦點文壇;椎髻布裙,盡标淑媛;流傳四方,指為口實。
志之濫也,匪獨有心者不願為,且不欲竟讀也。
是非地方司牧真心、強力,任是非、勤采擇而又具良史之才者,斷不能成書而垂後。
若今璞山蔣使君所修《上杭縣志》,蓋亦僅矣。
上杭為臨汀赤縣。
有明三百年間,薮澤數警,特設憲司節制。
其地川陸三百裡,人文山水甲于諸州,志之缺者百有餘年而未補。
豈能文操筆者遂無其人,抑以宗戚、交遊、親串之所在,懼于速尤府怨而有所不敢耶?抑豈一時司牧,文章、政事不必兼長,而任是非、勤采擇又有力、有不力耶?蔣使君莅治八年,政通人和,急急乎文獻之不光是懼,聘名士,分部家,心手勾稽,兼時積月。
今謂其書數千年間一邑之治亂興衰,若可手輪目數。
細及裡語方言,搜羅放失;至于官司人物,出入進退。
毀譽所不得搖,愛憎所不得奪,又何其斷斷如是。
昔韓昌黎推避史事,柳州贻書相督,謂其褒貶是非不肯任,将來不敢為禦史大夫;生殺予奪更有重于此者,則并不敢為宰相。
今使君奮然執事,而不為毀譽愛憎所搖奪,是禦史大夫、宰相之心也。
然則蔣使君豈僅才勝一邑,其所成書又豈僅一邑之志哉?郡志殘缺有年,當事屢以相屬,逡巡而未有以應。
倘得盡如“甯化志”之博麗,自為一書;上杭縣之明辨而有體,則庶幾踵事增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