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九 藝文一
關燈
小
中
大
某:為課試蕪爛之業,即可得志于時,無徒闊遠為也。
夫高皇帝時,士有三年不課舉子文,而口專經學者。
闾巷長老,亦往往習誦小學性鑑諸書及禦制大诰榜文。
此豈徒教人貿取富貴矣乎?蓋聖人之不作久矣,諸濂、洛之微言大義既絕,而陰陽、名法、任俠、縱橫,亦無庸于當世,三尺童子,徒爛然谙為對偶之文。
異時所崇尚性理、或問諸書,即沒齒不知為何物。
卑疵纖趨,其瑣已甚。
而高明隽異,為文章娴美,以旁通于諸子百家者,一朝逢時不若,或不能與腐儒小生争糠粃之前,遷延至于頭白齒落,一為郡、縣學列官,即文章之畢局矣。
而年少試官者,虛為周章,飲食驅馳,禁盜不能,服夷不能,塞奸治吏又不能。
顧偃然居積學有文者,文上而無愧。
嗚呼,士當束發補員,其雄傑逸群博辨宏肆者,既已忌諱于時;間一竽好未投,屩敝而歸,即親戚朋友,羞與為伍。
故曰:“诟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也。
”夫古文章之士,如韓退之、馬周、張齊賢、蘇洵父子之流,初豈非卑賤窮困者哉?然而策幹天子而不忌,書投宰執而無嫌。
今時大人,内戀于勢,外爽于利,其聞奇計異策,既迂闊而不切于聽,區區之詩歌詞賦,又以其優為而不讓美于人。
無已,贽以制舉之文,淺言之則藐為寡材,深言之又繩以無法。
雖使孔、孟操觚,易目而诋。
如是則今文之不足長傑天下亦明矣。
且夫今文之诠理釋義,自以出聖賢之吻無二也。
上者即孔孟矣,次亦醇如程、朱。
其間雜陰陽、名法家言,則皆缙紳先生所洗口而不竟讀。
嗚呼,由孔、孟,迄程、朱,蓋千百年而一觏也。
今三歲一比士,而孔、孟、程、朱,奉途人而弗遜;其為黃、呂、管、韓之言,則以詭道擯弗錄;而志左、馬、屈、賈之文者,複不能循聲效語,肖聖賢之吻。
此人遂以不得志于時,為裡巷舊遊所簡;又值文綱大明之世,不能如古文章之士,嘐嘐然自鳴于當世之貴人,使王公虛左,天子歎不同時。
遷延以老,得為郡、縣學列官,如有天幸,若先生今日之為者,此可謂文章有靈乎?夫孔孟程朱之言遍天下,而讀孔孟程朱之書者,握不盈徑也。
今先生上窺姚、姒,下迄唐、宋,蒸蘊古今,中熟色動,欲有所試于盤錯而不得;則矜饬廉隅,形義于表,又落落不可為合。
間與諸生有志者商榷微言,上下于朱、陸所同,王湛所異,雖娓娓競時,抑當世複有能聽之者乎?惜乎!先生使當世少貶其學,如長老所以教某者,即翺翔天路不難,奚為屈伏至此?李斯有言,處卑困之地,非世惡利,自讬于無為者,非士情也。
此鄙倍之心,而激怨之言,乃今觀之,斯之言誠未為過。
而相士者,皆伯樂之教相驽也。
夫驽馬時售,而千裡之駿不一遘。
先生猶欲以古文章相勵,甚矣。
其不卑困所撼,而為速售之術所由,與世之虛僞周章者,相去之懸也。
《春秋存俟》序 李世熊 古之著書立言者,鳴于世有早暮,傳之久有盛衰。
何也?曰其人之時也。
著書者慮無不想遘至精,靈交冥漠,誠不可滅,數極而見。
故曰時也。
何以言之?昔者漢初,左氏無傳而公、谷、鄒、夾四家并行。
胡毋生、董仲舒、公孫弘,皆治“公羊”也。
其後遂有嬴公眭、孟嚴、彭祖、顔安樂、冷豐、任公、筦辂冥都之學,何休又為之解說,此公羊氏之時矣。
瑕丘江公受“谷梁”于申公,當武帝時不得行。
及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之,丞相韋賢及夏侯勝、史高等皆言宜興“谷梁”。
于是有尹更始、胡常申、章昌、房鳳之學,而範甯複為之注釋,谷梁氏之時矣。
左氏初出張蒼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
賈誼嘗為訓诂,謹受貫公。
劉歆欲立學官,諸儒莫應。
建武中,以韓歆、陳元之請,李封始為“左氏”博士,賈逵、服虔複為訓诂,魏代始稍行世。
及杜預集解于晉,穎達修疏于唐,“左氏”大張而公、谷浸绌矣,此“左氏”之時矣。
“夫左”氏未行,傳有四家,經王莾之亂而鄒、夾遂亡。
蓋著書者之精神會衰止于此也。
其後啖助趙匡纂例辨疑,每援經以擊傳;陸希聲韋表微通例統例,每合異以為同。
程伊川略舉大義,襄、昭以後,缺然勿詳;胡康侯議論開合,牽強尤多。
今遂奉為令甲。
嗟乎,今亦胡氏之時耳。
胡氏依附名理,牢絡儒生之智;左氏筆落麗奇,恢廓文士之疆;二家之焰酷烈宜長矣。
約略論之:公、谷矜飾語言,詭條襟步;左氏探鈎奇赜,闳攬菁華。
迹其炫弄詞章,固是文人之雄,非有傳經之意;譬今經生制義,緣題抒藻,翻案自奇;要彼掀播舌唇,聊取快意,甯知孔孟曾堂室何等乎?即不然,文字單行,固二家之《春秋》,非孔氏之《春秋》矣。
猶之田何、焦贛、京房、費直之《易》,不可為羲、文、周、孔之《易》;齊、魯、毛、韓之《詩》,不可即為三百詩人之《詩》也。
後有精治學者,我遂疑左、胡之《春秋》,将自此衰謝也。
非獨予疑之明之,郭定襄、唐荊川、季彭山、郝仲興者,亦疑之矣。
然不如吾友餘希之、赓之疑之甚也。
二餘之治《春秋》也,始辟諸儒,繼辟四傳,究乃舉辟諸儒四傳者而并辟之。
考世知人,務合筆削之初意而止,此其想遘至精,同符千載,既源遠而流長矣。
其叔氏進伯,複殚意冥搜,劃然神解,足補同異。
獲麟以來,文自在天;盲師瞽子,膚險嚣嚣,憂其墜地。
此書遂行,猶幽室之有日月,洪流之有津梁,颀然望洋,将見其人矣。
此固餘氏《春秋》之時也。
《葉氏家集》序 李世熊 風氣環移,猶暑寒之中物,涼悴、茂華莫相貸也。
故夫人文育發,孳彩随時。
必以才藻神鋒,排蕩萬有。
返冰霰為菲芳,駐陽景于幽夜;雖佐以中黃之力、樗裡之智,将不能手制而複斷矣。
蓋吾讀《葉氏家集》,自成化辛醜以迄崇弘甲乙之後,感才難,傷世變,未嘗不掩卷三歎也。
葉自古厓公以進士起家,同時北地李獻吉倡複古學,俨然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
其時,雩縣王敬夫、儀封王子衡、長安張孟獨、山陰周天保,皆以曠代逸材各棄所學而靡然從之。
贊誦北地者,至謂侵谟、匹雅、喝騷、歕選,遐追周漢,俛視六朝,其雄據壇坫、牢籠時彥,不啻齊、晉于邾、呂也。
古厓當海内風靡、剿襲公行之日,獨自為條暢淡雅之詩;鄭繼之謂,如春空遊絮,随風飛飏,沖條附葉,雖乏绮濃,而豐神特逸。
獻吉即奡兀自豪,亦心折于是言也。
夫惟古厓大雅卓爾,不為時學所撼撓;亦以生休明之代,景物舒妍,情力寬綽,才韻所極,正變何常。
猶春鼓香林,樸華并茁;嶽畜大雲,青雯并爛。
誦詩論世,豈非化成之盛欤?其後齊吳代興,江楚日競,明詩凡三變矣。
而古厓之後,大镛小鐘铿镗遞作;終以被服家風,不堕剽竄比拟、凄寒灰澀之習。
迨乎崇祯之季,則有壽蟠、禦植兩君者出,乃能抒軸自懷,謝華啟秀;世益晚而詩益工,骎骎度越前軌矣。
惜乎表聖、緻光、吳融、鄭谷之時,不得與甫、白、郊、愈颉颃于開元、元和之際,而特著于龍紀、乾甯傾覆之時;譬秋壑刁調,天豈故為悲瑟哉?亦聽者自覺凄然耳。
吾于禦植重有感也。
古之哲人音驗興亡,變測宮商;其召氣求聲,即藻盤亦應律于幽鐘,方響亦迎歌于水際,讵不欲返噍殺之音為啴諧,汰滌濫之聲為廉正哉?然而不能也。
是故文文山、謝臯羽不能以指南、晞發之詩挽祥興為熙、豐;楊廉夫、王子讓、王原吉不能以鐵崖、梧溪、雲陽之詩,扶至正為延祐。
雖以命世之才如犁眉公者,方其受知幕府,共策艱危,見于詩篇者,硉矹魁壘,蹈厲發揚,幾欲拔岱華于平地,挽墜烏于下春。
及攀附翼鱗,則掩抑幽傷,詞吞意茹,無複有掣碧海、弋蒼旻之氣者,何也?則人之不勝天也。
吾故讀禦植詩,以上溯古厓之時不三百年,而宮商調改,舟壑夜移,不覺無卷茫昧而長歎也。
《西園稿》序 李世熊 昔聞“詩有三禅”,其論至渺然,漭瀁而不可崖。
餘将更之曰“詩有三立”,則比切世事矣。
立之為言,無所遷而靜閱變化雲爾。
詩至閱化而靜居,不既盡人天之故矣乎。
夫天下之密移人者,時也。
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
彼何知為哀思、安樂哉?時移之耳。
六代唐宋升降,邊際渺于絲塵,婁、曠所未瞭審也。
雖以淵明之淡靜閑遠,而賢者複謂其帶性負氣多由豪放中來。
淵明豈自知其豪放哉?處淵明之時,新懷故感,節長芽滋,如寒暑之易膚而靡覺也,立于時外之難也。
方俗移人益又甚。
此魏褊、唐憂、曹奢、陳汰,聖人不能違其風也。
以屈平之皭然日月,而景宋、劉嚴之徒,得尋聲而附之曰“楚辭”,則立于俗外之難也。
是猶曰氣勢使然。
若夫才人之吐為詩也,猶山川之出雲也。
當其叆叇空際,舒卷晴霄,非複山川所能剪裁矣。
使泰山滄海,蒸霧騰氛,霾翳清晝,山海乃亦巨物之戚人者欤?李白曰:諸人之文,如山無煙霞,春無草樹。
予謂太白遠遜班、馬,近遜柳、韓,正以煙霞草樹為之累耳。
雖以退之之放宏雄剛、子瞻之浩瀚萬變,而論者終畏其破除格律,不系以風雅之嫡嗣。
非以才多之故欤?蓋立于才,而降制其才者尤難也。
乃今讀“西園詩”有異,時非将安将樂之時也,意其哀思怨诽當不後千載上人也。
乃際亂避亂之篇,溫如田園飲酒之事,怨且無隙,奚其安哀且無聲也?此豈悁悁急戻,因時而傷性累道者乎?方弘、嘉之隆,李、何、王、李,互為齊、晉,視閩音猶邾莒也,矧于吾甯。
甯自鄭仲賢後,風雅瘖啞垂七百年矣。
裡兒狂号者,若傒學宮語,不自謂傒,而反诮宮語之不傒也。
說者遂謂,山川頑黯使然,如其人即山川,亦豈得不任咎哉?而西園獨以淡杳深倩之音,進韋、孟、儲、王之坐,可不謂特立俗外哉?以此,其才即鞭叱風雲、囚拏蛟虎奚不可者?乃神襟相檢,聲影交裁,使章無溢句、句無溢字,斤斤以西園一卷行于世,是其人豈複為才所使者乎?夫不移于時者,殆将移夫時者也;不移于俗者,殆能移夫俗者也。
不移于才者,殆能用其才者也。
是吾所謂立也已,是吾所謂無所遷而靜閱變化也已。
家譜後序 李世熊 世熊既編家譜已,喟然歎曰:“世變之亟也,宜哉!”崇祯之季,國無睦臣,枝黨相,不旋踵而宗社淪墟。
毒之流也,使野無睦俗,鄉邑相仇。
田丁斬木而攻城郭,所在毛起。
轉徙之遽,視棄共宗如割荼也,則家無睦族矣。
悲夫,以熊所記,隋、唐、宋間,四世、七世、九世同居者,史不絕書。
江州陳氏、河中姚氏,皆十三世同居。
下迄宋末,十四五世同居者,猶有信州李琳、河陽陳芳。
至會稽裘詢,凡十九世,為希邈矣。
此數百年間,天人屢變,祻敗相尋。
即代有賢者碩人,扶幹殖苞,綿其生緒,亦當有神靈洽氣彌護其間也。
今自熊之身,上溯所知僅九世耳。
而運際極流,岌然不克保宗是懼。
今古人懸絕乃爾乎?幸者高、曾以來,力田編戶。
迨熊父行,風雅始芽。
父嘗營一小窗,置書累笈,卧熊其間,不遣窺園,閉戶三冬,覽書殆遍。
壯而試足文圃,先達頗許齊镳,慨然有意于晏嬰瞻國、範淹收族之事。
既而八踬場屋,宿志不酬,奄然廢朽。
乙丙之間,事會孔棘,自度其才,不能廓清昏翳,追隆鄧、賈,于是堅辭辟召。
鼠泣滄桑,常恐蕩嶽之濤漂及丘垤。
悲夫,悲夫!何料有今日乎?假令昔邀天幸,挂籍缙紳,或狗绶羊頭,濫竽白版;一食人之食,即當死人之事,行将被發裸身、覆沙埋石,何能披弄楮墨,為鬼作記箓哉?故讀書為忠臣孝子,時當天醉,或乃毀卵傾巢;讀書為貪羶附炎,脂身偷息,天當夢醒,亦或隕祀覆宗。
維小子熊,讀父書,無以為宗祊光,亦未嘗贻宗祊辱。
是所上告先祖而無悔者也,可不謂幸欤?若夫初世以來,曆年三百,邱墳相守,人重去鄉巷同通夷,雞犬知返。
即無江州、河中、會稽之笃行,猶有中古同井死、徙無出鄉之風。
設有賢者碩人,整綱饬緒量啬,納豐沛蒸嘗之潤,以收寒裔;因而歲時讀法,讨論忠孝,約範仲淹之義莊,通陸九齡之品式,吾宗雖返而沕穆可也。
又何必紳绂相耀,釀為貪殘,使毒流朝野哉?此志不抒,離瘼斯老,後之人其重悲熊之遇矣乎? 《理信存稿》序 〔國朝〕黎元寬 南昌人 昔歐公大治文章,而口必言政事,論者曰:此不欲掩人于所長也。
不知歐公之心,則亦欲自緻其實用焉耳。
是故在夷陵閱牍凡三月,而至于終身以之,豈直欲習為文無害者?今觀愧曾公,蓋深得此意矣。
愧曾學有本原,言語妙天下,其所制長行各體,與夫有韻之文,既莫不自跻大家而脍炙人口。
乃初筮得理刑信州,官稍雄駿。
使忮者為之,或有濫于事外,即何得無廢于事中。
原夫愧曾所理,不獨一郡,而十三郡之性命皆寄焉,又不獨十三郡,而大司寇、大廷尉之則法皆取焉,何其重也。
愧曾于此,不鉤距以為精,不鍛煉以為武,不上下陰陽以為合,而惟是《尚書》決事、《春秋》斷獄,則亦曰肄業在之,無所多讓。
是故其言可存而不可廢。
或者總歸諸文人之著作,殆如咎繇明刑弼教,以開中天之治,不過成其為才子之品目而已矣。
後世徒以試吏,若書判拔萃科取士者,即安能有此盛業哉?雖然,子産初鑄刑書,人緻不服,及為慈母,乃并歌之。
愧曾理信則高不見之功,已令永新,才行其牍,而人之服且歌者,易地皆然。
此又何也?蓋理能生人,不能生其宜死之人;令能盡與人以生,而盡免于死理。
道得半而事得全,令事得半而道得全,遂使人鹹宜之,頌聲無間,亦惟用其一心而已足耳。
若樸而不學,巧而逢時,則用心非矣,遑問民譽?愧曾曰:“赫赫之名,吾不敢知,吾守吾職司而已矣。
”稱是,則僅僅言儒吏之通,尤雲淺事;必也有本領焉,有作用焉;而緯之以文章,故足術也。
黃次公起廷尉、平至太守,皆有善政,逮為京兆,既不稱微論。
宰相若是者,餘不欲為愧曾舉似矣。
惟歐公初官西京留守推官,次官夷陵令,其蹤迹略與愧曾等,而其後為執政名大臣。
愧曾治文章與必為名大臣之意,殆欲如歐,而又适官于其鄉,餘是以取而似之。
愧曾當之必不愧也。
餘朽無文,其視愧曾猶宗袞,其必公愧曾者,蓋祖之,而終不敢祢之也。
小辭為序,無所發明,亦志其賦才之初,十倍相絕;而避影之際,數輩堪容雲爾。
《詩經》手抄序 黎士弘 古之治經者何難,而今亦何其易也。
昔者仲尼之徒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若商、若賜、若言偃,各以《詩》、《禮》名家。
漢繼秦興,《易》稱田、何、丁寬;治《詩》則有齊、魯,有毛、韓;《書》有伏生書,有夏侯氏書;《春秋》左氏、公、谷三家,并得立學官;《禮》有高堂生、二戴氏。
其時,天子公卿皆矜慎儒者,而儒者亦複自愛重,不苟為異同。
所稱受經之士,莫不赍素裹糧、奔走千裡。
如孝文之時,猶以伏生年老不可召緻,朝廷使掌故晁錯往受《書》濟南。
孝武時,吾丘壽王待诏,從董仲舒受《春秋》。
宣帝選郎十人,從蔡千秋授《春秋》。
今則三尺童子,受父兄鞭督,稍能句讀,便稱經生矣。
而裡巷學究,能尋章衍句,便稱談經矣。
夫自周、秦以曆漢興諸賢,其才智非不及今之小生腐儒,自能章訓而句讀也。
何其難易若此?蓋昔人之通六藝而後可治一經,而今人之治一經則僅求卒一事。
所以然者,途有專家則多絕技,理惟捷徑則無精才也。
自典令以制科取士,《春秋》取安國,《尚書》、《大易》、《四子之書》,必宗二程、朱、蔡。
故士子為章句一引用别典,主司以為不合。
既
夫高皇帝時,士有三年不課舉子文,而口專經學者。
闾巷長老,亦往往習誦小學性鑑諸書及禦制大诰榜文。
此豈徒教人貿取富貴矣乎?蓋聖人之不作久矣,諸濂、洛之微言大義既絕,而陰陽、名法、任俠、縱橫,亦無庸于當世,三尺童子,徒爛然谙為對偶之文。
異時所崇尚性理、或問諸書,即沒齒不知為何物。
卑疵纖趨,其瑣已甚。
而高明隽異,為文章娴美,以旁通于諸子百家者,一朝逢時不若,或不能與腐儒小生争糠粃之前,遷延至于頭白齒落,一為郡、縣學列官,即文章之畢局矣。
而年少試官者,虛為周章,飲食驅馳,禁盜不能,服夷不能,塞奸治吏又不能。
顧偃然居積學有文者,文上而無愧。
嗚呼,士當束發補員,其雄傑逸群博辨宏肆者,既已忌諱于時;間一竽好未投,屩敝而歸,即親戚朋友,羞與為伍。
故曰:“诟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也。
”夫古文章之士,如韓退之、馬周、張齊賢、蘇洵父子之流,初豈非卑賤窮困者哉?然而策幹天子而不忌,書投宰執而無嫌。
今時大人,内戀于勢,外爽于利,其聞奇計異策,既迂闊而不切于聽,區區之詩歌詞賦,又以其優為而不讓美于人。
無已,贽以制舉之文,淺言之則藐為寡材,深言之又繩以無法。
雖使孔、孟操觚,易目而诋。
如是則今文之不足長傑天下亦明矣。
且夫今文之诠理釋義,自以出聖賢之吻無二也。
上者即孔孟矣,次亦醇如程、朱。
其間雜陰陽、名法家言,則皆缙紳先生所洗口而不竟讀。
嗚呼,由孔、孟,迄程、朱,蓋千百年而一觏也。
今三歲一比士,而孔、孟、程、朱,奉途人而弗遜;其為黃、呂、管、韓之言,則以詭道擯弗錄;而志左、馬、屈、賈之文者,複不能循聲效語,肖聖賢之吻。
此人遂以不得志于時,為裡巷舊遊所簡;又值文綱大明之世,不能如古文章之士,嘐嘐然自鳴于當世之貴人,使王公虛左,天子歎不同時。
遷延以老,得為郡、縣學列官,如有天幸,若先生今日之為者,此可謂文章有靈乎?夫孔孟程朱之言遍天下,而讀孔孟程朱之書者,握不盈徑也。
今先生上窺姚、姒,下迄唐、宋,蒸蘊古今,中熟色動,欲有所試于盤錯而不得;則矜饬廉隅,形義于表,又落落不可為合。
間與諸生有志者商榷微言,上下于朱、陸所同,王湛所異,雖娓娓競時,抑當世複有能聽之者乎?惜乎!先生使當世少貶其學,如長老所以教某者,即翺翔天路不難,奚為屈伏至此?李斯有言,處卑困之地,非世惡利,自讬于無為者,非士情也。
此鄙倍之心,而激怨之言,乃今觀之,斯之言誠未為過。
而相士者,皆伯樂之教相驽也。
夫驽馬時售,而千裡之駿不一遘。
先生猶欲以古文章相勵,甚矣。
其不卑困所撼,而為速售之術所由,與世之虛僞周章者,相去之懸也。
《春秋存俟》序 李世熊 古之著書立言者,鳴于世有早暮,傳之久有盛衰。
何也?曰其人之時也。
著書者慮無不想遘至精,靈交冥漠,誠不可滅,數極而見。
故曰時也。
何以言之?昔者漢初,左氏無傳而公、谷、鄒、夾四家并行。
胡毋生、董仲舒、公孫弘,皆治“公羊”也。
其後遂有嬴公眭、孟嚴、彭祖、顔安樂、冷豐、任公、筦辂冥都之學,何休又為之解說,此公羊氏之時矣。
瑕丘江公受“谷梁”于申公,當武帝時不得行。
及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之,丞相韋賢及夏侯勝、史高等皆言宜興“谷梁”。
于是有尹更始、胡常申、章昌、房鳳之學,而範甯複為之注釋,谷梁氏之時矣。
左氏初出張蒼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
賈誼嘗為訓诂,謹受貫公。
劉歆欲立學官,諸儒莫應。
建武中,以韓歆、陳元之請,李封始為“左氏”博士,賈逵、服虔複為訓诂,魏代始稍行世。
及杜預集解于晉,穎達修疏于唐,“左氏”大張而公、谷浸绌矣,此“左氏”之時矣。
“夫左”氏未行,傳有四家,經王莾之亂而鄒、夾遂亡。
蓋著書者之精神會衰止于此也。
其後啖助趙匡纂例辨疑,每援經以擊傳;陸希聲韋表微通例統例,每合異以為同。
程伊川略舉大義,襄、昭以後,缺然勿詳;胡康侯議論開合,牽強尤多。
今遂奉為令甲。
嗟乎,今亦胡氏之時耳。
胡氏依附名理,牢絡儒生之智;左氏筆落麗奇,恢廓文士之疆;二家之焰酷烈宜長矣。
約略論之:公、谷矜飾語言,詭條襟步;左氏探鈎奇赜,闳攬菁華。
迹其炫弄詞章,固是文人之雄,非有傳經之意;譬今經生制義,緣題抒藻,翻案自奇;要彼掀播舌唇,聊取快意,甯知孔孟曾堂室何等乎?即不然,文字單行,固二家之《春秋》,非孔氏之《春秋》矣。
猶之田何、焦贛、京房、費直之《易》,不可為羲、文、周、孔之《易》;齊、魯、毛、韓之《詩》,不可即為三百詩人之《詩》也。
後有精治學者,我遂疑左、胡之《春秋》,将自此衰謝也。
非獨予疑之明之,郭定襄、唐荊川、季彭山、郝仲興者,亦疑之矣。
然不如吾友餘希之、赓之疑之甚也。
二餘之治《春秋》也,始辟諸儒,繼辟四傳,究乃舉辟諸儒四傳者而并辟之。
考世知人,務合筆削之初意而止,此其想遘至精,同符千載,既源遠而流長矣。
其叔氏進伯,複殚意冥搜,劃然神解,足補同異。
獲麟以來,文自在天;盲師瞽子,膚險嚣嚣,憂其墜地。
此書遂行,猶幽室之有日月,洪流之有津梁,颀然望洋,将見其人矣。
此固餘氏《春秋》之時也。
《葉氏家集》序 李世熊 風氣環移,猶暑寒之中物,涼悴、茂華莫相貸也。
故夫人文育發,孳彩随時。
必以才藻神鋒,排蕩萬有。
返冰霰為菲芳,駐陽景于幽夜;雖佐以中黃之力、樗裡之智,将不能手制而複斷矣。
蓋吾讀《葉氏家集》,自成化辛醜以迄崇弘甲乙之後,感才難,傷世變,未嘗不掩卷三歎也。
葉自古厓公以進士起家,同時北地李獻吉倡複古學,俨然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
其時,雩縣王敬夫、儀封王子衡、長安張孟獨、山陰周天保,皆以曠代逸材各棄所學而靡然從之。
贊誦北地者,至謂侵谟、匹雅、喝騷、歕選,遐追周漢,俛視六朝,其雄據壇坫、牢籠時彥,不啻齊、晉于邾、呂也。
古厓當海内風靡、剿襲公行之日,獨自為條暢淡雅之詩;鄭繼之謂,如春空遊絮,随風飛飏,沖條附葉,雖乏绮濃,而豐神特逸。
獻吉即奡兀自豪,亦心折于是言也。
夫惟古厓大雅卓爾,不為時學所撼撓;亦以生休明之代,景物舒妍,情力寬綽,才韻所極,正變何常。
猶春鼓香林,樸華并茁;嶽畜大雲,青雯并爛。
誦詩論世,豈非化成之盛欤?其後齊吳代興,江楚日競,明詩凡三變矣。
而古厓之後,大镛小鐘铿镗遞作;終以被服家風,不堕剽竄比拟、凄寒灰澀之習。
迨乎崇祯之季,則有壽蟠、禦植兩君者出,乃能抒軸自懷,謝華啟秀;世益晚而詩益工,骎骎度越前軌矣。
惜乎表聖、緻光、吳融、鄭谷之時,不得與甫、白、郊、愈颉颃于開元、元和之際,而特著于龍紀、乾甯傾覆之時;譬秋壑刁調,天豈故為悲瑟哉?亦聽者自覺凄然耳。
吾于禦植重有感也。
古之哲人音驗興亡,變測宮商;其召氣求聲,即藻盤亦應律于幽鐘,方響亦迎歌于水際,讵不欲返噍殺之音為啴諧,汰滌濫之聲為廉正哉?然而不能也。
是故文文山、謝臯羽不能以指南、晞發之詩挽祥興為熙、豐;楊廉夫、王子讓、王原吉不能以鐵崖、梧溪、雲陽之詩,扶至正為延祐。
雖以命世之才如犁眉公者,方其受知幕府,共策艱危,見于詩篇者,硉矹魁壘,蹈厲發揚,幾欲拔岱華于平地,挽墜烏于下春。
及攀附翼鱗,則掩抑幽傷,詞吞意茹,無複有掣碧海、弋蒼旻之氣者,何也?則人之不勝天也。
吾故讀禦植詩,以上溯古厓之時不三百年,而宮商調改,舟壑夜移,不覺無卷茫昧而長歎也。
《西園稿》序 李世熊 昔聞“詩有三禅”,其論至渺然,漭瀁而不可崖。
餘将更之曰“詩有三立”,則比切世事矣。
立之為言,無所遷而靜閱變化雲爾。
詩至閱化而靜居,不既盡人天之故矣乎。
夫天下之密移人者,時也。
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
彼何知為哀思、安樂哉?時移之耳。
六代唐宋升降,邊際渺于絲塵,婁、曠所未瞭審也。
雖以淵明之淡靜閑遠,而賢者複謂其帶性負氣多由豪放中來。
淵明豈自知其豪放哉?處淵明之時,新懷故感,節長芽滋,如寒暑之易膚而靡覺也,立于時外之難也。
方俗移人益又甚。
此魏褊、唐憂、曹奢、陳汰,聖人不能違其風也。
以屈平之皭然日月,而景宋、劉嚴之徒,得尋聲而附之曰“楚辭”,則立于俗外之難也。
是猶曰氣勢使然。
若夫才人之吐為詩也,猶山川之出雲也。
當其叆叇空際,舒卷晴霄,非複山川所能剪裁矣。
使泰山滄海,蒸霧騰氛,霾翳清晝,山海乃亦巨物之戚人者欤?李白曰:諸人之文,如山無煙霞,春無草樹。
予謂太白遠遜班、馬,近遜柳、韓,正以煙霞草樹為之累耳。
雖以退之之放宏雄剛、子瞻之浩瀚萬變,而論者終畏其破除格律,不系以風雅之嫡嗣。
非以才多之故欤?蓋立于才,而降制其才者尤難也。
乃今讀“西園詩”有異,時非将安将樂之時也,意其哀思怨诽當不後千載上人也。
乃際亂避亂之篇,溫如田園飲酒之事,怨且無隙,奚其安哀且無聲也?此豈悁悁急戻,因時而傷性累道者乎?方弘、嘉之隆,李、何、王、李,互為齊、晉,視閩音猶邾莒也,矧于吾甯。
甯自鄭仲賢後,風雅瘖啞垂七百年矣。
裡兒狂号者,若傒學宮語,不自謂傒,而反诮宮語之不傒也。
說者遂謂,山川頑黯使然,如其人即山川,亦豈得不任咎哉?而西園獨以淡杳深倩之音,進韋、孟、儲、王之坐,可不謂特立俗外哉?以此,其才即鞭叱風雲、囚拏蛟虎奚不可者?乃神襟相檢,聲影交裁,使章無溢句、句無溢字,斤斤以西園一卷行于世,是其人豈複為才所使者乎?夫不移于時者,殆将移夫時者也;不移于俗者,殆能移夫俗者也。
不移于才者,殆能用其才者也。
是吾所謂立也已,是吾所謂無所遷而靜閱變化也已。
家譜後序 李世熊 世熊既編家譜已,喟然歎曰:“世變之亟也,宜哉!”崇祯之季,國無睦臣,枝黨相,不旋踵而宗社淪墟。
毒之流也,使野無睦俗,鄉邑相仇。
田丁斬木而攻城郭,所在毛起。
轉徙之遽,視棄共宗如割荼也,則家無睦族矣。
悲夫,以熊所記,隋、唐、宋間,四世、七世、九世同居者,史不絕書。
江州陳氏、河中姚氏,皆十三世同居。
下迄宋末,十四五世同居者,猶有信州李琳、河陽陳芳。
至會稽裘詢,凡十九世,為希邈矣。
此數百年間,天人屢變,祻敗相尋。
即代有賢者碩人,扶幹殖苞,綿其生緒,亦當有神靈洽氣彌護其間也。
今自熊之身,上溯所知僅九世耳。
而運際極流,岌然不克保宗是懼。
今古人懸絕乃爾乎?幸者高、曾以來,力田編戶。
迨熊父行,風雅始芽。
父嘗營一小窗,置書累笈,卧熊其間,不遣窺園,閉戶三冬,覽書殆遍。
壯而試足文圃,先達頗許齊镳,慨然有意于晏嬰瞻國、範淹收族之事。
既而八踬場屋,宿志不酬,奄然廢朽。
乙丙之間,事會孔棘,自度其才,不能廓清昏翳,追隆鄧、賈,于是堅辭辟召。
鼠泣滄桑,常恐蕩嶽之濤漂及丘垤。
悲夫,悲夫!何料有今日乎?假令昔邀天幸,挂籍缙紳,或狗绶羊頭,濫竽白版;一食人之食,即當死人之事,行将被發裸身、覆沙埋石,何能披弄楮墨,為鬼作記箓哉?故讀書為忠臣孝子,時當天醉,或乃毀卵傾巢;讀書為貪羶附炎,脂身偷息,天當夢醒,亦或隕祀覆宗。
維小子熊,讀父書,無以為宗祊光,亦未嘗贻宗祊辱。
是所上告先祖而無悔者也,可不謂幸欤?若夫初世以來,曆年三百,邱墳相守,人重去鄉巷同通夷,雞犬知返。
即無江州、河中、會稽之笃行,猶有中古同井死、徙無出鄉之風。
設有賢者碩人,整綱饬緒量啬,納豐沛蒸嘗之潤,以收寒裔;因而歲時讀法,讨論忠孝,約範仲淹之義莊,通陸九齡之品式,吾宗雖返而沕穆可也。
又何必紳绂相耀,釀為貪殘,使毒流朝野哉?此志不抒,離瘼斯老,後之人其重悲熊之遇矣乎? 《理信存稿》序 〔國朝〕黎元寬 南昌人 昔歐公大治文章,而口必言政事,論者曰:此不欲掩人于所長也。
不知歐公之心,則亦欲自緻其實用焉耳。
是故在夷陵閱牍凡三月,而至于終身以之,豈直欲習為文無害者?今觀愧曾公,蓋深得此意矣。
愧曾學有本原,言語妙天下,其所制長行各體,與夫有韻之文,既莫不自跻大家而脍炙人口。
乃初筮得理刑信州,官稍雄駿。
使忮者為之,或有濫于事外,即何得無廢于事中。
原夫愧曾所理,不獨一郡,而十三郡之性命皆寄焉,又不獨十三郡,而大司寇、大廷尉之則法皆取焉,何其重也。
愧曾于此,不鉤距以為精,不鍛煉以為武,不上下陰陽以為合,而惟是《尚書》決事、《春秋》斷獄,則亦曰肄業在之,無所多讓。
是故其言可存而不可廢。
或者總歸諸文人之著作,殆如咎繇明刑弼教,以開中天之治,不過成其為才子之品目而已矣。
後世徒以試吏,若書判拔萃科取士者,即安能有此盛業哉?雖然,子産初鑄刑書,人緻不服,及為慈母,乃并歌之。
愧曾理信則高不見之功,已令永新,才行其牍,而人之服且歌者,易地皆然。
此又何也?蓋理能生人,不能生其宜死之人;令能盡與人以生,而盡免于死理。
道得半而事得全,令事得半而道得全,遂使人鹹宜之,頌聲無間,亦惟用其一心而已足耳。
若樸而不學,巧而逢時,則用心非矣,遑問民譽?愧曾曰:“赫赫之名,吾不敢知,吾守吾職司而已矣。
”稱是,則僅僅言儒吏之通,尤雲淺事;必也有本領焉,有作用焉;而緯之以文章,故足術也。
黃次公起廷尉、平至太守,皆有善政,逮為京兆,既不稱微論。
宰相若是者,餘不欲為愧曾舉似矣。
惟歐公初官西京留守推官,次官夷陵令,其蹤迹略與愧曾等,而其後為執政名大臣。
愧曾治文章與必為名大臣之意,殆欲如歐,而又适官于其鄉,餘是以取而似之。
愧曾當之必不愧也。
餘朽無文,其視愧曾猶宗袞,其必公愧曾者,蓋祖之,而終不敢祢之也。
小辭為序,無所發明,亦志其賦才之初,十倍相絕;而避影之際,數輩堪容雲爾。
《詩經》手抄序 黎士弘 古之治經者何難,而今亦何其易也。
昔者仲尼之徒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若商、若賜、若言偃,各以《詩》、《禮》名家。
漢繼秦興,《易》稱田、何、丁寬;治《詩》則有齊、魯,有毛、韓;《書》有伏生書,有夏侯氏書;《春秋》左氏、公、谷三家,并得立學官;《禮》有高堂生、二戴氏。
其時,天子公卿皆矜慎儒者,而儒者亦複自愛重,不苟為異同。
所稱受經之士,莫不赍素裹糧、奔走千裡。
如孝文之時,猶以伏生年老不可召緻,朝廷使掌故晁錯往受《書》濟南。
孝武時,吾丘壽王待诏,從董仲舒受《春秋》。
宣帝選郎十人,從蔡千秋授《春秋》。
今則三尺童子,受父兄鞭督,稍能句讀,便稱經生矣。
而裡巷學究,能尋章衍句,便稱談經矣。
夫自周、秦以曆漢興諸賢,其才智非不及今之小生腐儒,自能章訓而句讀也。
何其難易若此?蓋昔人之通六藝而後可治一經,而今人之治一經則僅求卒一事。
所以然者,途有專家則多絕技,理惟捷徑則無精才也。
自典令以制科取士,《春秋》取安國,《尚書》、《大易》、《四子之書》,必宗二程、朱、蔡。
故士子為章句一引用别典,主司以為不合。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