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九 藝文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古之三不朽,立言居一焉,以明道而經世也。
斤斤詞章記問之學,斯下矣。
夫泰山之高,不遺拳石;黃河之大,不厭蹄涔;表章六經,包羅百代之文,不掩乎碎金寸錦。
蓋氣量有小大,根柢有厚薄。
而當日作者精神之所結注,直有曆萬劫而不灰,亘千百年風雨而不蝕者。
故覆瓿矣而傳,投溷矣而傳,埋之地下、納之墓中矣而亦傳。
豈盡天地鬼神之所寶惜,而不欲其泯沒銷滅于無何有之鄉哉?汀自唐宋以來,人文日盛,以闡道,以明學,以考政治,以紀山川名物,莫不彬彬乎質文并懋,為大雅扶輪。
今錄其切于汀者,分彙鉛黃,以資考訂。
若史遷所雲:“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則一脔片羽,不足以盡之。
惟在作者之精神之與金石比壽者之自為呵護雲爾。
志藝文。
序 《書義》序 〔宋〕楊 時 古者,左史記言,右史記動。
書者,記言之史也。
上自唐虞,下迄于周,更千有餘年,賢聖之君繼作,其流風善政,可傳于後世者,具載于百篇之書。
今其存者五十有九篇。
予竊以一言蔽之曰:“中而已矣。
”堯之咨舜曰:“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夫三聖相授,蓋一道也。
貴為天子,而以天下與人;窮為匹夫,而受人之天下,其相與授受之際,豈不重哉,而所言止此。
《仲虺之诰》稱湯曰:“建中于民。
”箕子為武王陳《洪範》,曰:“皇建其有極。
”然則帝之所以為帝,王之所為王,率此道也。
故予以一言蔽之曰:“中而已矣。
”夫所謂中者,豈執一之謂哉?亦貴乎時中也。
時中者,當其可之謂也。
堯授舜,舜授禹,受而不為泰;湯放桀,武王伐纣,取而不為貪。
以至為臣而放其君,非篡也;為弟而誅其兄,非逆也。
書之所載,大倫大要,不越是數者,以其事觀之,豈不異哉?聖人安為之而不疑者,蓋當其可也。
是《堯典》之書,為讓舜而作,而其名謂之典,言大常也。
蓋當其可,雖以天下與人,猶為常而已。
後世昧執中權,而不知時措之宜,故徇名失實,流而為子哙之讓、白公之争,自取絕滅者有之矣。
至或臨之以兵而為忠,小不可忍而為仁,皆失是也,又烏足與論聖人中道哉?國家開設學校,建師儒之官,蓋将講明先王之道,以善天下,非徒為浮文以誇耀之也。
以予之昏懦不肖,豈敢自謂足以充其任哉?姑誦所聞以行其職耳。
然聖言之奧,蓋有言不能論而意不能緻者也。
諸君其慎思之,超然默會于言意之表,則庶乎有得矣。
《九龍詩刻》序 〔明〕茅 坤 九龍詩刻者,邑博士郝君溱所裒其先君子嚴州太守之詩,而梓而傳之者也。
按:太守公第楊慎榜進士,嘗由大理寺副驟谏武廟南狩事,杖阙下幾死,得千金藥乃解。
當是時,公以直聲傾中外,然性好吟,數共何大複、鄭少谷輩名流相唱和。
竊拟古之強谏者,其人多慷慨,而發之為詩歌之什,多悲憤奮厲,甚且欷歔令人不忍讀。
及覽公所手著,往往出風入雅,以疏曠豪爽之資,而搦管濡毫。
宮阙、山水、朋旅晏遊之間,機杼所向,固不欲镵心刻腎,以求古人之所至。
而其因心為聲,因聲依永,大都雜出海内騷人墨客者之林,而相為淋漓遒宕不自已。
公之詩豈古所稱可以興、可以群,而抑不必其可以怨者乎?公諱鳳升,字瑞卿,号九龍。
公以郎署,一麾出守,所绾二千石印绶,辄棄去。
而其沒也,祠之學宮,春秋俎豆不衰,亦可與日月俱遠矣。
送給谏邱君使琉球序 〔明〕李東陽 國家統一區宇,掃乾蕩坤,滌濯萬物,逮于百年,化洽功成。
五服之内,藩臬郡縣之所治,出賦稅、共使令者弗論,暨于海中外,風殊界别,以國稱者萬數。
迩者先沾,遠者後被,冠纓椎髻,詩書甲胄,梯高航深,四面而至,充中庭,溢下館,禮部繁于奏納,鴻胪勤于奉引,象胥勞于通譯。
自有中國以來,無若是盛者。
若琉球國,在海東南諸國大小、遠迩之間,煙火相望,順飙利舶,七日而至。
然其始俗,以盈虛為朔望,以草木為冬夏。
粵自古昔,未通中國。
時雖或窮征黩讨,而賓服無聞。
及我國家号令所到,向風奔附,遂封為中山王,齒于圖版,奉職貢者,日涵月照,潛移暗革,被服冠帶,陳奏章表,著作詞賦,有華土之風焉。
成化庚寅,其王世子當嗣封,遣其長史來請命。
天子封中山王,賜玺書冠服,遣正、副使二人緻命中山。
戶科都給事中上杭邱君弘實,充正使之選,賜朱衣一襲以行。
六科諸給事,皆為行餞,徵辭翰林。
東陽于給事君同年進士,言在不讓,曰:“于戲!給事,大丈夫入則居谏争,出則承使命,誠所願為。
今聖天子在位,賢大臣在列,嘉惠于彼外國。
中山王謹畏孝順,不堕臣節,以俟我威命,而給事身負荷之。
國體之所系,小邦之所瞻,後世之所稱頌,胥此焉,在給事身。
其克自重,感厲精發,山動海立,以宣達天子威德、國家之典章。
式俾小邦君長,陪從暨于闾巷,明識逆順,保其初心,惟億萬世服事罔敢斁,亦罔敢肆。
于戲,豈不真大丈夫哉?”給事君起曰:“使者職也,敢不勉。
”于是諸給事驩曰:“使哉,使哉!”乃導上供張,三爵而後别。
《古厓集》序 〔明〕李 堅 《古厓集》者,故潮州守事葉先生廷玺所著也。
李堅曰:餘敘古厓之集,蓋有感焉。
昔在弘治中,先生為郎戶曹,有傳其處置邊刍諸封事,餘得而讀之。
辄心羨曰:有用之學也,是當以經濟聲吾汀乎?既又得其守潮公移日錄讀之,則又歎曰:闿隽圓捷之才,綜練俠達之識,穎出壁立之風稜,嘗一脔,可知全鼎也。
茲固大受遠到之地哉。
居無何,則聞先生以骨相掇讒,甚不安于潮,而懸車歸矣。
餘于是集之叙,能容己于感哉?夫天之生才,為用世計,而士君子志許當世,勤一生以為心,亦初不蕲以空言自見也。
顧或命與仇謀,投足逆境,人方為彈而我方為的,度不能以身自試于鸾隼之猜也。
于是卷而懷之,脫足塵垢之途,以就吾去就之義。
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卻掃多睱;清風日長,情景所到,聲為著述。
引之而長篇,縮之而短什,以文字謝筦弦,以唫詠代歌舞。
筆端膏馥,沾丐子孫。
百世之下,有楊子雲出焉,不患無知己也。
雖然,是則然矣,而士君子初心所蕲,豈端在是哉?主張人才者,固有難以辭诿矣。
異時,先生齒髪殷富,挾其封殖,殆有淩厲前軌之志。
長途方騁,逸足用摧。
乃今颠毛種種,始克收拾其生平精神心述之所運,而托之語言文字以傳。
則夫天之所降才先生者,徒以為先生之角齒雲耳;是豈天生才用世之意,而抑豈先生自許當世之素哉?雖然,進不究立功于時,退猶可立言于後。
質諸富貴無名,磨滅誰紀,而功與言胥冺冺者,先生則既侈矣。
先生少好吟事,晚益精研。
卷中諸體裁,皆言淡味遠,風緻有餘,惜稿多不錄。
子二,國學生葵,邑學生藿,料理其故嘗諷讀者,請于先生而壽梓焉。
謂餘與先生酸鹹之嗜同也,猥雲敘屬。
故不辭執筆,而因識餘之所感如右。
先生别号古厓,集用以名。
其奏議一卷,不在集中。
《抗談齋制藝》自序 〔明〕李世熊 予可發口談乎?予故單寒不聊之人也。
少慕範、蔡、馬周、張齊賢之事,謂若雖負奇,身當人主胡驟也。
今萬國一王,無齊、秦峙敵之勢,恫疑恐喝,術無所施;圭荜之子,伏谒小吏,倨聲謾讦,垂首塞嘿矣。
雖有雄駿弘辯之才,阍者呵不令通,逡巡睥睨,縮不忍前也,何言面折卿相、引裾天子事乎?古者,兩國見師,行人将命,一言折服,偃戈而休;士之負罹殊辟者,刺心研文、凄凄奇麗,得脫死為上客;雖暴抗如秦政者,猶忻豔韓非《孤憤》之書,改顔李斯《逐客》之疏。
漢唐以來,斯風未邈,天子采文,孤臣投策,其相見恨晚者,非皆百代殊絕也。
乃至優伶賤伎,赓唱名篇,私定甲乙,若昌齡、之渙混迹旗亭之事。
“楊柳”、“大江”,低昂蘇、柳之評。
彼皆賤隸,深解詩文如此。
嗟乎!一言之美,方幅之書,足偃兵而救死。
尊極天子,賤逮優伶,歡歎鼓歌,使窮愁廓落之夫震發自雄,不粱而充,不醴而醉。
何古人好文之笃,而投心之易矣。
俯仰今昔,我益痛恨三人也:一曰範蠡,一曰中行說,一曰李德裕。
範蠡之絕吳使,曰:“予雖靦然人哉,予猶禽獸也。
”中行說之折漢使也,曰:“漢使無多談,所給不備善,則馳騎蹂而稼耳。
”竊怪于越去中國雖遠,亦神明之胄,且在江淮間,語言情好,通惬非難。
中行說去漢入邊,曾幾何日,乃蠻聲然,朱筚篥。
雖碎蘇、張之舌,斷班、馬之腕,彼有餘戾矣;複可奇文靡論,刺撼其衷乎?猶曰蠻越則然。
李德裕,名相也,惡白居易之人,而心嗜其文。
白每奏記,辄束不觀,曰:“吾閱其文,必回吾心。
”夫文至能易人心,而終不可回其目。
悲夫,悲夫!使予遇斯三人者,即卷舌而退,猶懼唇不護也,将奚談哉,将奚談哉?所不忍不談者二事:陰陽、奇偶,世士所通曉也。
今制藝必屬偶,偶極于八,皆陰也;八之外加虛比,為十,又陰也。
陰者兵事,制以文臣治兵,制必以兵事治文。
推通其意,比八為正,虛二為奇,此陣勢矣。
予将重氣尚謀,使呂尚命旨,孫吳設辭,風雲鳥蛇,環應疊出,可乎?推通其意,名十為八,寓八于十,此河圖虛五與十之義矣。
予将測象周變,使康節、希夷、京房、翼奉先機決策,先人謀鬼,可乎?今餘操卷而幹當事,刺曰:“某以兵法見,某以數術見。
”及所陳,乃當世制舉之文;不笑妄人,即逐妖人矣。
更張其說曰:“即行吾言者,國必富,兵必強,邊寇必立掃,真材必立得。
”聞者不掩耳走,即怒目叱矣。
揣其意,以今人為今文,亦聊且為之耳,烏用恢大虛喝之乎?審令如是,世事又何為崇扶理學、正文體、端士心紛紛等論也。
嗟乎,予何敢談哉?誠不知理學,姑舉王瞿精雅之篇,錢唐博大之作,誰為《皇極經世》者乎?誰為《通書正蒙》者乎?誰為《西銘太極圖》者乎?此既謬矣,同聲阿服,猶曰正宗,非陳亮所譏系籍聖賢者欤?且以今文正今士,此說吾弗與聞也。
若以宋學正宋士,即慮程、朱弗能。
昔者,宋之儒負奇磊落,起于理學大明之學者,其汪立信、文天祥乎?其張世傑、陸秀夫、謝枋得乎?數公非私淑程、朱,千秋自立,亦世士所通曉也。
若夫精通易傳,服勤小學集注,為朱程專家之學者,則有人矣,曰姚樞、許衡、窦默之三子者,口道綱常,身仕外國。
今以其學崇程、朱,得恕其罪,文以仕道行權之名。
道如是,無道可矣;權如是,無權可矣。
嗟乎,予何忍談哉!所不忍不談者又一事:汪立信之說賈似道也,莫奇于百裡設屯,十屯建府,令沿江有率然之勢;文文山之建策也,莫奇于略仿藩鎮,益地建阃,分鎮為四,令敵備多而力分;兩策不行,宋事遂去。
以予推通其意,則亦八比中四正、二奇之法而已。
今之策邊寇者,亦有益地分鎮,為四正、四餘、增兵定額之說。
推通其意,亦餘布置八比之法而已。
夫世士所言文,予弗與聞;予所言文,世士不得聞。
嗟夫,予故單寒不聊之人也。
生非範、蔡之時,未有馬周、張齊賢之遇,即惴惴範蠡、中行者之扪予舌也。
聊且談之,予豈不見于天下者乎?崇祯丁醜臘月序。
《杭川鄉約》序 〔明〕丘 弘 鄉之有約,所以順人情、因土俗、酌事理之宜,而約之于禮法之中者也。
一鄉之中,爾家我室,貧富不齊;奢侈儉啬,志趣不一;必有禮以約之,而後一鄉之人心一焉、風俗同焉。
先王制禮,以辨上下,以定民志,其以是欤?我朝建國制度,文為酌古準今,尊卑上下,各有定分,禮法之行,民俗淳厚,最為善矣。
杭川風俗,昔猶淳樸。
比年以來,流于奢侈,俗日以偷。
凡禮之行,惟事贲飾,日積月累,漸習成風。
富者極有餘之奢,貧者以不及為恥。
噫,是蓋徒事其末節,原其本安在哉?邑之梁氏崧,傷世俗之流弊,慨然有感于心。
于是合衆人之見,通衆人之情,條其冠婚、喪祭、慶慰酬酢之禮,汰奢為儉,損過就中,儀章簡約,品節詳明,名之曰“鄉約”,請予序其首。
予維鄉約之行,而一鄉之禮關焉。
然禮有本有文,貴于得中為善。
苟或過焉,則文滅其質;或不及焉,則質勝而野。
二者偏廢,豈先王制禮之意哉?今梁氏鄉約,切于事理,曲盡人情,大抵以不違國制為先,以敦化厚本為尚,無非欲人從儉約,守禮法,而無流蕩之失。
質之經傳,殆周公所謂“束帛戋戋,贲于北園”,孔子所謂“禮與其奢也,甯儉”之意欤?以是約而謀諸邑之士大夫,皆曰善焉;謀諸鄉之富者、貴者,皆曰善焉;謀諸貧者、賤者,亦無不曰善焉。
将見人鹹便之,服而行之,厚其本而抑其末,财不竭而用之舒,淳厚之風日興,禮讓之俗日作。
則梁氏是約,其有關于世教豈淺鮮哉?予素有志于禮之本者也,于其請,喜而序之,以為鄉人之勸雲。
《閩社采風錄》序 〔明〕李世熊 聞之:“奏白雪之曲,則電雷下繞;鼓清角之音,則風雨總至。
”白雪非怨于雷電,清角豈憎于風雨哉?蓋宮徵凄變,即天耳傾移。
譬若田文之泣雍琴,逆旅之恸娥音而已。
今夫謠之來也有聲,而莫名所唱也;谶之究也有義,而莫名所師也。
攬采無質而聲義了然,此謂之風聲矣,若有神焉推蕩之,何疑其從雷則雷,從雨則雨乎?予自都門指閩峤,浩蕩萬裡,震憺乃心。
睇秦、齊、豫、楚之氛,殷殷沄沄,流瑣沸郁。
桔槔之聲,凄如欷歎;嬰兒之哄,哮如豺虎;管絃之啞,裂如雷霆。
此蔔、端所不能言,夔、曠所不欲審也。
餘乃令鸾鳳首路,風伯前驅,介武夷君而揖之,問九曲三十六峰,峙翠流蒼,累億世無恙乎?神官羅縷根角,抑甯屈曲世間乎?問劍水一泓,黝黯無光,芒不射漢,甯有寂寂千年,郁屯霖雨,龍臥不飛者乎?問三山霸氣,今有存者乎?九漈仙人,狡狯談諧,谑浪夜客,今墨墨夢世魇而有醒者乎?問紫帽丹嶂,負海貫日,其奔騰作氣,磊落降精,溢為舉義俳文,足當之乎?餘吹律而聽之,其音中商;望氣而察之,其色耀雪。
于是剪邊崖,開帷幕,壎箎侑之,鉛丹薦之,寶篆贈之。
見若窈窕帶蘿,乗豹從狸者矣;見若循陰索隙,巫招龜灼者矣;見若袵金浴鐵,曳電掣帛者矣。
少焉,謦咳同堂,咿嗄一室。
見若屈子悲吟,滋拾芷蓠;子雲窮寂,位次方攡。
見若焦氏布繇,房奉推曆,莊生遣放,敬仲老吃。
噫嘻,此何風哉?夫一婦之哀而霜隕,一士之歎而寒至。
今以八十士鉥心镂肺,誅伐窅冥;姣服偃蹇,滿堂美人;即當召緻神物,易鬥移星,淩冰反華,啞鐘更鳴。
噫嘻!王也風起雲飛,伯也水澹島竦,此何風哉?揚睇側耳,則有玄鶴翔庭,迅飙轟宇。
急卷缥缃,付緘縢于神鬼。
後有聖者,發鑰陳書,譜聲衎帝。
駪駪征夫,每懷靡及矣。
贈汀州學博邱先生序 〔明〕李世熊 崇祯甲戌之春,汀州學博邱先生以秩滿當遷,與某把臂太息曰:“子可與言者,及此盛壯,其以文章自任,慎無屈郁為得罪朋友之文。
”某曰:“何為朋友之罪也?”先生曰:“快心遂意而失時,所謂得罪有司也;蒙面詭志而逢時,所謂得罪朋友也。
”某乃再拜而複于先生曰:“文章之不可長傑當世也,久矣。
始某心好沉博絕塵之文,欲如子雲赍油素,與天下英絕有志者,泛獵古文奇字,而所見士大夫,皆可知矣。
既以無所受學,則又浮江涉淮,竊效司馬子長之為,欲有所窮力逞志,勒成一家之書。
而長老教
斤斤詞章記問之學,斯下矣。
夫泰山之高,不遺拳石;黃河之大,不厭蹄涔;表章六經,包羅百代之文,不掩乎碎金寸錦。
蓋氣量有小大,根柢有厚薄。
而當日作者精神之所結注,直有曆萬劫而不灰,亘千百年風雨而不蝕者。
故覆瓿矣而傳,投溷矣而傳,埋之地下、納之墓中矣而亦傳。
豈盡天地鬼神之所寶惜,而不欲其泯沒銷滅于無何有之鄉哉?汀自唐宋以來,人文日盛,以闡道,以明學,以考政治,以紀山川名物,莫不彬彬乎質文并懋,為大雅扶輪。
今錄其切于汀者,分彙鉛黃,以資考訂。
若史遷所雲:“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則一脔片羽,不足以盡之。
惟在作者之精神之與金石比壽者之自為呵護雲爾。
志藝文。
序 《書義》序 〔宋〕楊 時 古者,左史記言,右史記動。
書者,記言之史也。
上自唐虞,下迄于周,更千有餘年,賢聖之君繼作,其流風善政,可傳于後世者,具載于百篇之書。
今其存者五十有九篇。
予竊以一言蔽之曰:“中而已矣。
”堯之咨舜曰:“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夫三聖相授,蓋一道也。
貴為天子,而以天下與人;窮為匹夫,而受人之天下,其相與授受之際,豈不重哉,而所言止此。
《仲虺之诰》稱湯曰:“建中于民。
”箕子為武王陳《洪範》,曰:“皇建其有極。
”然則帝之所以為帝,王之所為王,率此道也。
故予以一言蔽之曰:“中而已矣。
”夫所謂中者,豈執一之謂哉?亦貴乎時中也。
時中者,當其可之謂也。
堯授舜,舜授禹,受而不為泰;湯放桀,武王伐纣,取而不為貪。
以至為臣而放其君,非篡也;為弟而誅其兄,非逆也。
書之所載,大倫大要,不越是數者,以其事觀之,豈不異哉?聖人安為之而不疑者,蓋當其可也。
是《堯典》之書,為讓舜而作,而其名謂之典,言大常也。
蓋當其可,雖以天下與人,猶為常而已。
後世昧執中權,而不知時措之宜,故徇名失實,流而為子哙之讓、白公之争,自取絕滅者有之矣。
至或臨之以兵而為忠,小不可忍而為仁,皆失是也,又烏足與論聖人中道哉?國家開設學校,建師儒之官,蓋将講明先王之道,以善天下,非徒為浮文以誇耀之也。
以予之昏懦不肖,豈敢自謂足以充其任哉?姑誦所聞以行其職耳。
然聖言之奧,蓋有言不能論而意不能緻者也。
諸君其慎思之,超然默會于言意之表,則庶乎有得矣。
《九龍詩刻》序 〔明〕茅 坤 九龍詩刻者,邑博士郝君溱所裒其先君子嚴州太守之詩,而梓而傳之者也。
按:太守公第楊慎榜進士,嘗由大理寺副驟谏武廟南狩事,杖阙下幾死,得千金藥乃解。
當是時,公以直聲傾中外,然性好吟,數共何大複、鄭少谷輩名流相唱和。
竊拟古之強谏者,其人多慷慨,而發之為詩歌之什,多悲憤奮厲,甚且欷歔令人不忍讀。
及覽公所手著,往往出風入雅,以疏曠豪爽之資,而搦管濡毫。
宮阙、山水、朋旅晏遊之間,機杼所向,固不欲镵心刻腎,以求古人之所至。
而其因心為聲,因聲依永,大都雜出海内騷人墨客者之林,而相為淋漓遒宕不自已。
公之詩豈古所稱可以興、可以群,而抑不必其可以怨者乎?公諱鳳升,字瑞卿,号九龍。
公以郎署,一麾出守,所绾二千石印绶,辄棄去。
而其沒也,祠之學宮,春秋俎豆不衰,亦可與日月俱遠矣。
送給谏邱君使琉球序 〔明〕李東陽 國家統一區宇,掃乾蕩坤,滌濯萬物,逮于百年,化洽功成。
五服之内,藩臬郡縣之所治,出賦稅、共使令者弗論,暨于海中外,風殊界别,以國稱者萬數。
迩者先沾,遠者後被,冠纓椎髻,詩書甲胄,梯高航深,四面而至,充中庭,溢下館,禮部繁于奏納,鴻胪勤于奉引,象胥勞于通譯。
自有中國以來,無若是盛者。
若琉球國,在海東南諸國大小、遠迩之間,煙火相望,順飙利舶,七日而至。
然其始俗,以盈虛為朔望,以草木為冬夏。
粵自古昔,未通中國。
時雖或窮征黩讨,而賓服無聞。
及我國家号令所到,向風奔附,遂封為中山王,齒于圖版,奉職貢者,日涵月照,潛移暗革,被服冠帶,陳奏章表,著作詞賦,有華土之風焉。
成化庚寅,其王世子當嗣封,遣其長史來請命。
天子封中山王,賜玺書冠服,遣正、副使二人緻命中山。
戶科都給事中上杭邱君弘實,充正使之選,賜朱衣一襲以行。
六科諸給事,皆為行餞,徵辭翰林。
東陽于給事君同年進士,言在不讓,曰:“于戲!給事,大丈夫入則居谏争,出則承使命,誠所願為。
今聖天子在位,賢大臣在列,嘉惠于彼外國。
中山王謹畏孝順,不堕臣節,以俟我威命,而給事身負荷之。
國體之所系,小邦之所瞻,後世之所稱頌,胥此焉,在給事身。
其克自重,感厲精發,山動海立,以宣達天子威德、國家之典章。
式俾小邦君長,陪從暨于闾巷,明識逆順,保其初心,惟億萬世服事罔敢斁,亦罔敢肆。
于戲,豈不真大丈夫哉?”給事君起曰:“使者職也,敢不勉。
”于是諸給事驩曰:“使哉,使哉!”乃導上供張,三爵而後别。
《古厓集》序 〔明〕李 堅 《古厓集》者,故潮州守事葉先生廷玺所著也。
李堅曰:餘敘古厓之集,蓋有感焉。
昔在弘治中,先生為郎戶曹,有傳其處置邊刍諸封事,餘得而讀之。
辄心羨曰:有用之學也,是當以經濟聲吾汀乎?既又得其守潮公移日錄讀之,則又歎曰:闿隽圓捷之才,綜練俠達之識,穎出壁立之風稜,嘗一脔,可知全鼎也。
茲固大受遠到之地哉。
居無何,則聞先生以骨相掇讒,甚不安于潮,而懸車歸矣。
餘于是集之叙,能容己于感哉?夫天之生才,為用世計,而士君子志許當世,勤一生以為心,亦初不蕲以空言自見也。
顧或命與仇謀,投足逆境,人方為彈而我方為的,度不能以身自試于鸾隼之猜也。
于是卷而懷之,脫足塵垢之途,以就吾去就之義。
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卻掃多睱;清風日長,情景所到,聲為著述。
引之而長篇,縮之而短什,以文字謝筦弦,以唫詠代歌舞。
筆端膏馥,沾丐子孫。
百世之下,有楊子雲出焉,不患無知己也。
雖然,是則然矣,而士君子初心所蕲,豈端在是哉?主張人才者,固有難以辭诿矣。
異時,先生齒髪殷富,挾其封殖,殆有淩厲前軌之志。
長途方騁,逸足用摧。
乃今颠毛種種,始克收拾其生平精神心述之所運,而托之語言文字以傳。
則夫天之所降才先生者,徒以為先生之角齒雲耳;是豈天生才用世之意,而抑豈先生自許當世之素哉?雖然,進不究立功于時,退猶可立言于後。
質諸富貴無名,磨滅誰紀,而功與言胥冺冺者,先生則既侈矣。
先生少好吟事,晚益精研。
卷中諸體裁,皆言淡味遠,風緻有餘,惜稿多不錄。
子二,國學生葵,邑學生藿,料理其故嘗諷讀者,請于先生而壽梓焉。
謂餘與先生酸鹹之嗜同也,猥雲敘屬。
故不辭執筆,而因識餘之所感如右。
先生别号古厓,集用以名。
其奏議一卷,不在集中。
《抗談齋制藝》自序 〔明〕李世熊 予可發口談乎?予故單寒不聊之人也。
少慕範、蔡、馬周、張齊賢之事,謂若雖負奇,身當人主胡驟也。
今萬國一王,無齊、秦峙敵之勢,恫疑恐喝,術無所施;圭荜之子,伏谒小吏,倨聲謾讦,垂首塞嘿矣。
雖有雄駿弘辯之才,阍者呵不令通,逡巡睥睨,縮不忍前也,何言面折卿相、引裾天子事乎?古者,兩國見師,行人将命,一言折服,偃戈而休;士之負罹殊辟者,刺心研文、凄凄奇麗,得脫死為上客;雖暴抗如秦政者,猶忻豔韓非《孤憤》之書,改顔李斯《逐客》之疏。
漢唐以來,斯風未邈,天子采文,孤臣投策,其相見恨晚者,非皆百代殊絕也。
乃至優伶賤伎,赓唱名篇,私定甲乙,若昌齡、之渙混迹旗亭之事。
“楊柳”、“大江”,低昂蘇、柳之評。
彼皆賤隸,深解詩文如此。
嗟乎!一言之美,方幅之書,足偃兵而救死。
尊極天子,賤逮優伶,歡歎鼓歌,使窮愁廓落之夫震發自雄,不粱而充,不醴而醉。
何古人好文之笃,而投心之易矣。
俯仰今昔,我益痛恨三人也:一曰範蠡,一曰中行說,一曰李德裕。
範蠡之絕吳使,曰:“予雖靦然人哉,予猶禽獸也。
”中行說之折漢使也,曰:“漢使無多談,所給不備善,則馳騎蹂而稼耳。
”竊怪于越去中國雖遠,亦神明之胄,且在江淮間,語言情好,通惬非難。
中行說去漢入邊,曾幾何日,乃蠻聲然,朱筚篥。
雖碎蘇、張之舌,斷班、馬之腕,彼有餘戾矣;複可奇文靡論,刺撼其衷乎?猶曰蠻越則然。
李德裕,名相也,惡白居易之人,而心嗜其文。
白每奏記,辄束不觀,曰:“吾閱其文,必回吾心。
”夫文至能易人心,而終不可回其目。
悲夫,悲夫!使予遇斯三人者,即卷舌而退,猶懼唇不護也,将奚談哉,将奚談哉?所不忍不談者二事:陰陽、奇偶,世士所通曉也。
今制藝必屬偶,偶極于八,皆陰也;八之外加虛比,為十,又陰也。
陰者兵事,制以文臣治兵,制必以兵事治文。
推通其意,比八為正,虛二為奇,此陣勢矣。
予将重氣尚謀,使呂尚命旨,孫吳設辭,風雲鳥蛇,環應疊出,可乎?推通其意,名十為八,寓八于十,此河圖虛五與十之義矣。
予将測象周變,使康節、希夷、京房、翼奉先機決策,先人謀鬼,可乎?今餘操卷而幹當事,刺曰:“某以兵法見,某以數術見。
”及所陳,乃當世制舉之文;不笑妄人,即逐妖人矣。
更張其說曰:“即行吾言者,國必富,兵必強,邊寇必立掃,真材必立得。
”聞者不掩耳走,即怒目叱矣。
揣其意,以今人為今文,亦聊且為之耳,烏用恢大虛喝之乎?審令如是,世事又何為崇扶理學、正文體、端士心紛紛等論也。
嗟乎,予何敢談哉?誠不知理學,姑舉王瞿精雅之篇,錢唐博大之作,誰為《皇極經世》者乎?誰為《通書正蒙》者乎?誰為《西銘太極圖》者乎?此既謬矣,同聲阿服,猶曰正宗,非陳亮所譏系籍聖賢者欤?且以今文正今士,此說吾弗與聞也。
若以宋學正宋士,即慮程、朱弗能。
昔者,宋之儒負奇磊落,起于理學大明之學者,其汪立信、文天祥乎?其張世傑、陸秀夫、謝枋得乎?數公非私淑程、朱,千秋自立,亦世士所通曉也。
若夫精通易傳,服勤小學集注,為朱程專家之學者,則有人矣,曰姚樞、許衡、窦默之三子者,口道綱常,身仕外國。
今以其學崇程、朱,得恕其罪,文以仕道行權之名。
道如是,無道可矣;權如是,無權可矣。
嗟乎,予何忍談哉!所不忍不談者又一事:汪立信之說賈似道也,莫奇于百裡設屯,十屯建府,令沿江有率然之勢;文文山之建策也,莫奇于略仿藩鎮,益地建阃,分鎮為四,令敵備多而力分;兩策不行,宋事遂去。
以予推通其意,則亦八比中四正、二奇之法而已。
今之策邊寇者,亦有益地分鎮,為四正、四餘、增兵定額之說。
推通其意,亦餘布置八比之法而已。
夫世士所言文,予弗與聞;予所言文,世士不得聞。
嗟夫,予故單寒不聊之人也。
生非範、蔡之時,未有馬周、張齊賢之遇,即惴惴範蠡、中行者之扪予舌也。
聊且談之,予豈不見于天下者乎?崇祯丁醜臘月序。
《杭川鄉約》序 〔明〕丘 弘 鄉之有約,所以順人情、因土俗、酌事理之宜,而約之于禮法之中者也。
一鄉之中,爾家我室,貧富不齊;奢侈儉啬,志趣不一;必有禮以約之,而後一鄉之人心一焉、風俗同焉。
先王制禮,以辨上下,以定民志,其以是欤?我朝建國制度,文為酌古準今,尊卑上下,各有定分,禮法之行,民俗淳厚,最為善矣。
杭川風俗,昔猶淳樸。
比年以來,流于奢侈,俗日以偷。
凡禮之行,惟事贲飾,日積月累,漸習成風。
富者極有餘之奢,貧者以不及為恥。
噫,是蓋徒事其末節,原其本安在哉?邑之梁氏崧,傷世俗之流弊,慨然有感于心。
于是合衆人之見,通衆人之情,條其冠婚、喪祭、慶慰酬酢之禮,汰奢為儉,損過就中,儀章簡約,品節詳明,名之曰“鄉約”,請予序其首。
予維鄉約之行,而一鄉之禮關焉。
然禮有本有文,貴于得中為善。
苟或過焉,則文滅其質;或不及焉,則質勝而野。
二者偏廢,豈先王制禮之意哉?今梁氏鄉約,切于事理,曲盡人情,大抵以不違國制為先,以敦化厚本為尚,無非欲人從儉約,守禮法,而無流蕩之失。
質之經傳,殆周公所謂“束帛戋戋,贲于北園”,孔子所謂“禮與其奢也,甯儉”之意欤?以是約而謀諸邑之士大夫,皆曰善焉;謀諸鄉之富者、貴者,皆曰善焉;謀諸貧者、賤者,亦無不曰善焉。
将見人鹹便之,服而行之,厚其本而抑其末,财不竭而用之舒,淳厚之風日興,禮讓之俗日作。
則梁氏是約,其有關于世教豈淺鮮哉?予素有志于禮之本者也,于其請,喜而序之,以為鄉人之勸雲。
《閩社采風錄》序 〔明〕李世熊 聞之:“奏白雪之曲,則電雷下繞;鼓清角之音,則風雨總至。
”白雪非怨于雷電,清角豈憎于風雨哉?蓋宮徵凄變,即天耳傾移。
譬若田文之泣雍琴,逆旅之恸娥音而已。
今夫謠之來也有聲,而莫名所唱也;谶之究也有義,而莫名所師也。
攬采無質而聲義了然,此謂之風聲矣,若有神焉推蕩之,何疑其從雷則雷,從雨則雨乎?予自都門指閩峤,浩蕩萬裡,震憺乃心。
睇秦、齊、豫、楚之氛,殷殷沄沄,流瑣沸郁。
桔槔之聲,凄如欷歎;嬰兒之哄,哮如豺虎;管絃之啞,裂如雷霆。
此蔔、端所不能言,夔、曠所不欲審也。
餘乃令鸾鳳首路,風伯前驅,介武夷君而揖之,問九曲三十六峰,峙翠流蒼,累億世無恙乎?神官羅縷根角,抑甯屈曲世間乎?問劍水一泓,黝黯無光,芒不射漢,甯有寂寂千年,郁屯霖雨,龍臥不飛者乎?問三山霸氣,今有存者乎?九漈仙人,狡狯談諧,谑浪夜客,今墨墨夢世魇而有醒者乎?問紫帽丹嶂,負海貫日,其奔騰作氣,磊落降精,溢為舉義俳文,足當之乎?餘吹律而聽之,其音中商;望氣而察之,其色耀雪。
于是剪邊崖,開帷幕,壎箎侑之,鉛丹薦之,寶篆贈之。
見若窈窕帶蘿,乗豹從狸者矣;見若循陰索隙,巫招龜灼者矣;見若袵金浴鐵,曳電掣帛者矣。
少焉,謦咳同堂,咿嗄一室。
見若屈子悲吟,滋拾芷蓠;子雲窮寂,位次方攡。
見若焦氏布繇,房奉推曆,莊生遣放,敬仲老吃。
噫嘻,此何風哉?夫一婦之哀而霜隕,一士之歎而寒至。
今以八十士鉥心镂肺,誅伐窅冥;姣服偃蹇,滿堂美人;即當召緻神物,易鬥移星,淩冰反華,啞鐘更鳴。
噫嘻!王也風起雲飛,伯也水澹島竦,此何風哉?揚睇側耳,則有玄鶴翔庭,迅飙轟宇。
急卷缥缃,付緘縢于神鬼。
後有聖者,發鑰陳書,譜聲衎帝。
駪駪征夫,每懷靡及矣。
贈汀州學博邱先生序 〔明〕李世熊 崇祯甲戌之春,汀州學博邱先生以秩滿當遷,與某把臂太息曰:“子可與言者,及此盛壯,其以文章自任,慎無屈郁為得罪朋友之文。
”某曰:“何為朋友之罪也?”先生曰:“快心遂意而失時,所謂得罪有司也;蒙面詭志而逢時,所謂得罪朋友也。
”某乃再拜而複于先生曰:“文章之不可長傑當世也,久矣。
始某心好沉博絕塵之文,欲如子雲赍油素,與天下英絕有志者,泛獵古文奇字,而所見士大夫,皆可知矣。
既以無所受學,則又浮江涉淮,竊效司馬子長之為,欲有所窮力逞志,勒成一家之書。
而長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