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學 校

關燈
古者建國必建學,凡以明倫、育德、陳藝也。

    周立四代之學,各祀其時之先聖。

    而以左右先聖成其德者為先師之配,此立學之大法也。

    孔子之祀,自魯哀公時已然,然立廟舊宅而已。

    漢以後,或肖像于鴻都門學,或祀于辟雍。

    迨唐武德中,诏國學立孔子廟,至是而廟與學合。

    汀之學創于宋天聖,曆元、明屢有建置遷移。

    我國家崇儒重道,振興學校,錫宸翰,立卧碑,頒經書,定禮樂,文治聿昭矣。

    士生其際,瞻拜宮牆,昭明軌物,畏神服教,以上接正學之傳,乃不悖古先王建學之意,并以上副聖天子右文之治乎。

    志學校。

     汀州府儒學,在府治東,卧龍山麓。

    宋鹹平二年,創文廟于鄞江門内橫街,未有學。

    天聖中,因廟始創學,遷于橫崗嶺下。

    崇甯中,郡守陳粹又遷于興賢門内。

    紹興三年,郡守鄭強改移今所。

    嘉熙二年,郡守戴挺、教授張實甫,就學左射圃地,創文會堂,分中前後為三齋,建樓其上。

    郡守姚元特相繼修葺。

    教授蕭虞韶市民地廣其基。

    開慶初,郡守胡泰初,重建大成殿明倫堂,禦書、稽古二閣,浚泮池,作石橋,創祭器庫及齋舍門庑。

    明永樂八年,知府宋忠重修。

    成化八年,都禦史張瑄、知府李桓,增拓學地,徙文奎閣于東偏,移明倫堂于閣舊基旁,創志道、依仁、據德、遊藝四齋。

    十五年,提學周孟中始置樂器,教樂舞。

    歲久殿壞。

    弘治元年,知府吳文度重修,建棂星門、省牲所、堂前儀門五間、書樓七間。

    七年,同知章颀創膳堂及訓導衙。

    九年,吳文度重建橋道石鼓。

    正德二年,知府蔡馀慶建鄉賢祠于殿後西偏,建名宦祠于殿前西偏。

    嘉靖五年,通判毛公毅、楊太古,重建棂星門。

    十年,诏易像以木主。

    二十七年,知府馬坤重修。

    萬曆十九年知府萬振孫、三十七年知府李自芳修葺。

    崇祯五年,知府笪繼良重修。

    崇祯九年,知府唐世涵建棂星門易以石。

    國朝康熙二十年,學道楊中嶽、巡道周昌、同知胡以渙修。

    二十一年,知府鄢翼明繼葺。

    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重修明倫堂。

    今中為至聖殿,旁為東西庑,前為戟門,為泮池,上跨石橋,又前為棂星門;後殿為明倫堂,為敬一亭;從明倫堂左出儀門甬道為大門,門東折入為土地祠,為省牲所;前為崇聖祠,祠内左右為名宦、鄉賢祠;祠後為教授廨,左為訓導廨;而尊經、文昌二閣,前後相望焉。

     射圃 在府東預備倉左,舊在廣儲門外。

    崇祯間,知府唐世涵、同知黃色中、推官唐錫蕃,捐築今所。

     學田 原額實在八畝五分零,年征租銀二兩七分零。

    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田五十二畝七分零。

     學地 一在通津門外弓箭局西,稅錢四十貫。

    一在鎮南門養濟院東,租錢二十五貫。

     學塘 在射圃後。

     學倉 在大門内東偏。

    明弘治間,知府吳文度建。

    歲儲米五百餘石,以贍師生。

    久廢。

     龍山書院 在文廠後。

    康熙二十年,巡道鄧秉恒、知府鄢翼明創。

    三十五年,知府王廷掄修。

    第師無館谷,徒乏膏火之資,屹存空院,漸緻傾圮。

    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經營葺繕,榱桷一新,器物備具,前造正學津梁堂,後增學舍二十間,清查龍山、龍江書院歲入租米八十石六鬥零,租谷一十九石零,租銀一百二十八兩六錢零。

    剔除侵冒,厘而正之。

    複偕紳士捐置二千零百金,貯為生息。

    額定肄業生童四十名,每月給膏火銀一兩,館師修金年共一百二十兩,館師供膳月給銀五兩,并同廚夫、門役、工食等項,均于租息内取資焉。

     龍江書院 在府西門外。

    明天啟中,推官寇從化、知縣蕭奕輔建。

    國朝知府馮協一重修。

     文明書院 在府學内。

    今廢。

     正音書院 在府城隍廟左清風樓。

    雍正七年,奉文設立。

    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捐俸,延師以教子弟之貧者。

     龍山學舍 在長汀縣學左,明知府萬振孫建。

    今廢。

     社學 在舊鎮南門外。

     長 汀 縣 儒學 在府學左數十武,舊在興賢門外(即郡學舊址)。

    紹興三年,郡學遷,惟留大成殿。

    嘉定間,知縣謝周卿市民田以為廪饩。

    開禧中,知縣劉諒之始建學宇。

    淳祐間,知縣陳顯伯修大成殿,複學地之僦于民者,建麗澤堂及尚志、閱禮、修性三齋。

    元至正間,毀于寇,遂建于縣南五裡許。

    明洪武六年,知縣陳伯正複建舊所。

    正統十四年,又毀于寇。

    景泰七年,知府舒瞳首創大成殿。

    天順二年,知府李瓊複拓基建廨宇。

    成化八年,禦史洪性、提學遊明、巡道周谟、知府李桓,移今所,建大成殿、兩庑、戟門、棂星門、明倫堂,兩齋堂之後為尊經閣,堂東為号房,閣後為教谕廨,殿西為兩訓導廨,外為重門。

    十五年,知府戴禧重修。

    十七年,知縣謝珪遷外門于左,更創二門。

    提學周孟中複購民地增廣廨舍。

    十八年,提學任彥常、知府黃珵、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