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典 禮

關燈
龠齊眉,蹲身面向西。

     木 東班舞生合龠轉身,面向西拱于前,出左足。

    西班舞生合龠轉身,面向東拱于前,出右足。

     铎 東班舞生舉龠齊眉,舉翟平衡,跷左足。

    西班舞生舉龠齊眉,舉翟平衡,跷右足。

     萬 東班舞生舉翟齊眉,舉龠平衡,跷右足。

    西班舞生舉翟齊眉,舉龠平衡,跷左足。

     世 東班舞生合龠拱于上,躬身點左足。

    西班舞生合龠拱于上,躬身點右足。

     式 東班舞生轉身向西,直出左手左足。

    西班舞生轉身向東,直出右手右足。

     是 東班舞生仍轉身向西,直出右手右足。

    西班舞生仍轉身向東,直出左手左足。

     群 東班舞生仍轉身向西,蹲身平拱于西。

    西班舞生仍轉身向東,蹲身平拱于東。

     辟 東班舞生轉面于東,蹲身平拱于東。

    西班舞生轉面于西,蹲身平拱于西。

     清 東班舞生開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跷右足。

    西班舞生開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跷左足。

     酒 東班舞生開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跷左足。

    西班舞生開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跷右足。

     維 東班舞生合龠向上,側面顧西。

    西班舞生合龠向上,側面顧東。

     醑 東班舞生轉身面西,合龠向上,跷左足。

    東班舞生轉身面東,合龠向上,跷右足。

     言 東班舞生合龠拱于西,面側東,跷右足。

    西班舞生合龠拱于東,面側西,跷左足。

     觀 東班舞生合龠拱于東,面側西,跷左足。

    東班舞生合龠拱于西,面側東,跷右足。

     秉 東班舞生合龠向上揖,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揖。

     翟 東班舞生交龠轉身面西,出右足。

    西班舞生交龠轉身面東,出左足。

     太 東班舞生開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西。

    西班舞生開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東。

     和 東班舞生開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東。

    東班舞生開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西。

     常 東班舞生交龠點右足,西班舞生交龠點左足。

     流 東班舞生合龠點左足,西班舞生合龠點右足。

     英 東班舞生合龠拱于東,左足交右足,面向西。

    西班舞生合龠拱于西,右足交左足,面向東。

     材 東班舞生合龠拱于西,右足交左足,面向東。

    西班舞生合龠拱于東,左足交右足,面向西。

     斯 東班舞生合龠向上拱,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拱。

     植 東班舞生合龠向西揖,西班舞生合龠向東揖。

     終獻奏景平之章: 猗 東班舞生合龠由左拱于右,跷左足。

    西班舞生合龠由右拱于左,跷右足。

     欤 東班舞生合龠由右拱于左,跷右足。

    西班舞生合龠由左拱于右,跷左足。

     素 東班舞生合龠轉身面向西,由上拱于下,跷右足。

    西班舞生合龠轉身面向東,由上拱于下,跷左足。

     王 東班舞生合龠轉身面向東,由下拱于上,跷左足。

    西班舞生合龠轉身面向西,由下拱于上,跷右足。

     示 東班舞生合舉龠齊眉,點右足。

    西班舞生合舉龠齊眉,點左足。

     予 東班舞生合舉龠齊眉,點左足。

    西班舞生合舉龠齊眉,點右足。

     物 東班舞生開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西。

    西班舞生開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東。

     軌 東班舞生開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東。

    西班舞生開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西。

     瞻 東班舞生深曲右手出左,舉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西。

    東班舞生深曲左手出右,舉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東。

     之 東班舞生深曲左手出右,舉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東。

    西班舞生深曲右手出左,舉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西。

     在 東班舞生合龠平衡低首,西班舞生合龠平衡低首。

     前 東班舞生合龠左右拱,複平衡。

    西班舞生合龠左右拱,複平衡。

     神 東班舞生交龠拱于左,跷右足。

    西班舞生交龠拱于右,跷左足。

     其 東班舞生交龠拱于右,跷左足。

    西班舞生交龠拱于左,跷右足。

     甯 東班舞生開龠出右足,西班舞生開龠出左足。

     止 東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揖,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揖。

     酌 東頭三、五班舞生轉身向下,蹲身相對拱。

    西頭三、五班舞生轉身向下,蹲身相對拱。

     彼 東二、四、六班舞生轉身向下,蹲身相背拱。

    西二、四、六班舞生轉身向下,蹲身相背拱。

     金 東班舞生轉面向西,先垂手,次對拱,出左足。

    西班舞生轉面向東,先垂手,次對拱,出右足。

     罍 東班舞生轉面向東,先垂手,次對拱,出右足。

    西班舞生轉面向西,先垂手,次對拱,出左足。

     惟 東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曲左足,拱于右。

    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曲右足,拱于左。

     清 東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曲右足,拱于左。

    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曲左足,拱于右。

     且 東班舞生左手平衡,右手舉翟齊眉,左足交于右足。

    西班舞生右手平衡,左手舉龠齊眉,右足交于左足。

     旨 東班舞生右手平衡,左手舉龠齊眉,右足交于左足。

    西班舞生左手平衡,右手舉翟齊眉,左足交于右足。

     登 東班舞生轉身向西,兩手齊開,各進一步。

    西班舞生轉身向東,兩手齊開,各進一步。

     獻 東班舞生開龠朝上,舉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側西。

    西班舞生開龠朝上,舉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側東。

     既 東班舞生開龠朝上,舉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側東。

    西班舞生開龠朝上,舉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側西。

     終 東班舞生合龠,先拱于左,次拱于右,複拱于上。

    西班舞生合龠,先拱于右,次拱于左,複拱于上。

     弗 東班舞生合龠,先拱于右,次拱于左,複拱于上。

    西班舞生合龠,先拱于左,次拱于右,複拱于上。

     遐 東班舞生開龠,高舉右手,曲左手于背,面向西,出右足。

    西班舞生開龠,高舉左手,曲右手于背,面向東,出左足。

     有 東班舞生開龠,高舉左手,曲右手于背,面向東,出左足。

    西班舞生開龠,高舉右手,曲左手于背,面向西,出右足。

     喜 東班舞生朝南深揖,手按于頂,三鼓起身。

    西班舞生朝南深揖,手按于頂,三鼓起身。

     撤馔奏鹹平之章(有樂、無舞)。

     送神奏鹹平之章(有樂、無舞)。

     望瘗曲同送神(有樂、無舞)。

     祭關帝禮 歲凡三祭。

    五月十三日,前殿照常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盤。

    後殿不用牛,餘照前殿。

    其春秋二祭,前殿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笾十、豆十。

    後殿帛各一、羊各一、豕各一、笾各八、豆各八。

     前殿儀注 祭日,引贊引承祭官進左旁門,贊“詣盥洗所”(盥手帨巾畢)。

    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引贊贊“就位”(引承祭官就位)。

    通贊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爐。

    左引贊引承祭官詣香爐前。

    司香者跪。

    引贊贊“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舉插爐内,又上塊香三次畢,引贊贊“複位”,承祭官複位。

    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

    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執爵者将帛、爵捧舉,各就神位前。

    引贊贊“奠帛”,奠帛官跪獻畢,行一跪三叩禮,退。

    贊“獻爵”,獻爵官立,獻畢,退。

    贊“詣讀祝位”,讀祝者至祝案前行一跪三叩禮,将祝文捧起,立承祭官之左。

    引贊贊“跪”,承祭官及讀祝者俱跪。

    贊“讀祝”,讀祝畢,捧至神位前安盛帛盒内,行一跪三叩禮,退。

    引贊贊“叩”,承祭官行一跪三叩禮,興,平身。

    通贊唱“行亞獻禮”(儀同初獻禮,但不奠帛,不讀祝)。

    通贊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

    通贊唱“撤馔”(執事者詣神位前,将笾豆等各少舉)。

    唱“送神”,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

    通贊唱“讀祝者捧祝,進帛者捧帛,司馔者捧馔,恭詣燎位”。

    引贊引承祭官退至西邊立,俟捧祝、帛過畢,複位。

    引贊贊“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爐前。

    贊“焚祝帛”,贊“禮畢”,引承祭官退。

     後殿儀注 祭日引贊引承祭官進中門,贊“詣盥洗所”(盥手帨巾畢)。

    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引贊贊“就位”(引承祭官就位)。

    通贊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爐。

    左引贊引承祭官詣曾祖光昭公香爐前,司香者跪。

    引贊贊“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舉插爐内,又上塊香三次畢。

    引贊引承祭官詣祖裕昌公香爐前,同前上香畢。

    引贊引承祭官詣父成忠公香爐前,同前上香畢。

    引贊贊“複位”,承祭官複位。

    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禮,興,平身。

    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執爵者将帛、爵捧舉,各就神位前。

    引贊贊“奠帛”。

    贊“獻爵”(儀俱同前殿),先光昭、次裕昌、次成忠,各獻畢。

    贊“讀祝者詣讀祝位”(光昭公,儀同前殿)。

    通贊唱“行亞獻禮”(儀同初獻,但不奠帛,不讀祝)。

    通贊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

    唱“撤馔”(儀同前殿)。

    唱“送神”,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禮,興,平身。

    餘悉同前殿。

     祭厲壇禮 凡京都有泰厲之祭,在王國有國厲之祭,在各府、州有郡厲之祭,在各縣有邑厲之祭,在一裡又各有鄉厲之祭。

    每歲三祭,春祭清明日,秋祭七月十五日,冬祭十月初一日。

    每祭用羊三、豕三、飯米三石,香燭紙酒随用。

    先期三日,主祭官齋沐更衣(用常服),備香燭酒果,牒告本處城隍。

    通贊行一跪三叩禮,興,平身,詣神位前跪,進爵,獻爵,奠爵,俯伏,興,平身,複位。

    又一跪三叩,興,平身,焚告文,禮畢。

     本日設城隍位于壇上,祭物:羊一、豕一。

    設無祀鬼神壇于壇下左右(書曰“本府境内無祀鬼神”),祭物:羊二、豕二,盛于器,同羹飯等鋪設各鬼神位前。

    陳設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主祭官就位”,贊行一跪三叩禮,興,平身。

    主祭官詣神位前跪,三獻酒,俯伏,興,平身,複位。

    讀祭文,讀畢,又一跪三叩。

    焚祭文并紙錢,禮畢。

     祭旗纛禮 每歲霜降前一日,鎮标三營将士盛裝铠伏,迎請旗纛到教場,張幕紮營。

    至霜降日,五鼓,以帛一(白色)、羊一、豕一,行三獻禮畢,放炮揚威撤幕,束裝整伍回營,歸纛于兵器庫。

    各縣皆然。

     鄉飲酒禮 順治初,令京府及直省府、州、縣,每歲舉行鄉飲酒禮,設賓僎介主,酒席于存留錢糧内支辦,凡以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長幼之節,遂為定制雲。

     鄉飲酒儀注 京府及直省府、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一日,于儒學行鄉飲酒禮。

    前一日,執事者于儒學之講堂,依圖陳設坐次,司正率執事習禮。

    至日黎明,執事者宰牲具馔。

    主席及僚屬、司正先詣學,遣人速賓、僎以下。

    比至,執事者先報曰“賓至”,主席率僚屬出迎于庠門之外以入。

    主居東,賓居西,三讓三揖而後升堂,東西相向立。

    贊“兩拜”,“賓坐”。

    執事又報曰“僎至”,主席又率僚屬出迎,揖讓升堂,拜坐如前儀。

    賓、僎、介至,既、就位,執事者唱“司正揚觯”,執事者引司正由西階升,詣堂中,北向立。

    執事者唱“賓、僎以下皆立”,唱“揖”,司正揖,賓、僎以下皆揖。

    執事者以觯酌酒授司正,司正舉酒曰: “恭惟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

    舉行鄉飲,非為飲食。

    凡我長幼,各相勸勉。

    為臣盡忠,為子當孝。

    長幼有序,兄友弟恭。

    内睦宗族,外和鄉裡。

    無或廢墜,以忝所生。

    ” 讀畢,執事者唱“司正飲酒”。

    飲畢,以觯授執事。

    執事者唱“揖”,司正揖,賓、僎以下皆揖。

    司正複位,賓、僎以下皆坐。

    唱“讀律令”,執事者舉律令案于堂之中。

    引禮引讀律令者詣案前,北向立。

    唱“賓、僎以下皆立”,行揖禮如前,讀畢複位。

    執事者唱“供馔案”,執事者舉馔案至賓前,次僎,次介,次主。

    三賓以下各以次舉訖,執事者唱“獻”,賓主起席北面立。

    執事者斟酒以授主,主受爵詣賓前置于席,稍退。

    贊“兩拜”,賓答拜訖。

    執事者又斟酒以授主,主受爵詣僎前置于席,交拜如前儀畢,主退複位。

    執事者唱“賓酬酒”,賓起僎從之。

    執事者斟酒授賓,賓受爵詣主前置于席,稍退。

    贊“兩拜”,賓、僎、主交拜訖各就位坐。

    執事者分左右立,介、三賓、衆賓以下以次斟酒于席訖,執事者唱“飲酒”,或三行、或五行。

    供湯,又唱“斟酒”,飲酒、供湯三品畢。

    執事者唱“撤馔”,候撤飲案訖。

    唱“賓、僎以下皆行禮”,僎、主、僚屬居東,賓、介、三賓、衆賓居西。

    贊“兩拜訖”,唱“送賓”,以次下堂分東西行,仍三揖出庠門而退。

    凡鄉飲酒禮,高年有德者坐席居上,餘以次序齒。

    而列其有違犯科條者,不許幹良善之席,違者罪以違制。

    敢有喧嘩失禮者,揚觯者以禮責之。

     主,府城知府,縣城知縣,如無正印官,佐貳官代,位于東南。

    大賓以緻仕官為之,位于西北。

    僎賓擇鄉裡年高有德之人,位于東北。

    介,以次長,位于西南。

    三賓,以賓之次者為之,位于賓、主、介、僎之後。

    除賓、僎外,衆賓序齒列坐。

    其僚屬則序爵。

    司正以教職為之,主揚觯以罰。

    贊禮者,以老成生員為之。

    鄉飲酒方位圖見下: 鄉飲酒方位圖 鄉約講讀聖谕 順治九年,頒行六谕,卧碑文于八旗、直隸、各省。

    十六年,議準譯書六谕,令五城各設公所,擇善講人員,講解開谕,以廣教化。

    直省府、州、縣亦皆舉行鄉約,設城司及各地方官責成鄉約人等,于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講。

     康熙九年,上谕十六條,通行曉谕八旗佐領,并直隸各省督撫,轉行府、州、縣、鄉、村人等,切實遵行。

     一敦孝弟以重人倫。

    一笃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鄉黨以息争訟。

    一重農桑以足衣食。

     一尚節儉以惜财用。

    一隆學校以端士習。

     一黜異端以崇正學。

    一講法律以儆愚頑。

     一明禮讓以厚風俗。

    一務本業以定民志。

     一訓子弟以警非為。

    一息誣告以作良善。

     一戒窩逃以免株連。

    一完錢糧以省催科。

     一聯保甲以弭盜賊。

    一解仇忿以重身命。

     二十五年覆準上谕十六條,令直省督撫轉行提鎮等官,曉谕各該營伍将弁兵丁。

    并頒發土司各官,通行講讀。

     雍正元年,欽定聖谕廣訓十六章,共計萬言,刊刻頒行,分發府、州、縣、鄉、村,令生童誦讀。

    每月朔、望日,地方官聚集公所,逐條宣講,兵民皆得恭聽,俾聖教覃敷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