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典 禮

關燈
 振仲上 玉太四, 告南工 茲林尺 将仲上 徹太四,鬷黃合 假太四 有仲上 成林尺,羹黃六 牆南工 靡林尺 愒。

    仲上 送神奏鹹平之曲(樂作舞止) 煌太四 煌南工 學林尺 宮仲上,四黃合 方太四 來仲上 宗太四,甄黃六 陶南工 胄林尺 子仲上,暨南工 予林尺 微仲上 躬太四。

    思仲上 皇林尺 多南工 士林尺, 膚仲上 奏太四 厥林尺 功仲上,佐黃六 予南工 永林尺 清仲上,三南工 五林尺 是仲上 隆。

    太四 望瘗樂,曲同送神。

     樂譜 太四 琴,七徽二弦,左手食指按,右手中指勾。

    瑟,外二、三弦,用右手食指連勾,内十五、十六弦,左手指法同。

    鳳箫,吹第二、第三管。

    笙,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以右手食指及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餘孔皆開。

    箫,第六孔開,餘皆閉。

    笛,第六孔開,餘皆閉。

    埙,上竅平吹,下五孔皆閉。

    箎第六底孔開,餘皆閉。

    雙管,開第一孔。

    凡太四譜皆仿此。

     南工 琴,七徽五弦,左手大指按,右手食指剔。

    瑟,外九弦、十弦,用右手食指連勾;内二十二弦、二十三弦,左手指法同。

    鳳箫,吹第十管、第十一管。

    笙,第一管、第三管、第七管、第十一管,以左右手大指及食指按其孔,餘孔皆開。

    箫,第二孔與下四孔皆開,餘皆閉。

    笛,第二孔與下四孔皆開,餘皆閉。

    埙,後二孔左手大指竅與前三竅俱開,餘皆閉。

    箎,第二孔與下三孔、底一孔皆開,餘皆閉。

    雙管,開第五孔。

    凡南工譜俱仿此。

     林尺 琴,七徽四弦,左手大指按,右手食指剔。

    瑟,外七弦、八弦用右手食指連勾,内二十弦、二十一弦左手指法同。

    鳳箫,吹第八管、第九管。

    笙,吹第十二管、第十五管,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餘孔皆開。

    箫,第三孔與下三孔皆開,餘皆閉。

    笛,第三孔與下三孔皆開,餘皆閉。

    埙,右手食指竅并左手二竅俱開,餘皆閉。

    箎,第三孔與下二孔、底一孔俱開,餘皆閉。

    雙管,開第四孔。

    凡林尺譜俱仿此。

     仲上 琴,七徽半,三弦,左手無名指按,右手中指勾。

    瑟,外五弦、六弦,右手食指順勾;内十八弦、十九弦,左手指法同。

    鳳箫,吹第六管、第七管。

    笙,第二管、第十管,以左右手大指按其孔,餘孔皆開。

    箫,第四孔與下二孔皆開,餘皆閉。

    笛,第四孔與下二孔皆開,餘皆閉。

    埙,左手中指與食指二竅皆開,餘皆閉。

    箎,第四孔與下一孔、底一孔皆開,餘皆閉。

    雙管,開第三孔。

    凡仲上譜皆仿此。

     黃合 琴,七徽,一弦,左手中指按,右手中指勾。

    瑟,外第一弦用右手食指順勾,内第一弦左手指法同。

    鳳箫,吹第一管。

    笙,第十二管、第十四管,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餘孔皆開。

    箫,六孔皆閉。

    笛,六孔皆閉。

    埙,上竅向上稍仰吹,五孔皆閉。

    箎,六孔皆閉。

    雙管,六孔皆閉。

    凡黃合譜俱仿此。

     黃六 琴,七徽,六弦,左手大指按,右手食指剔。

    瑟,内第一弦用左手食指順勾,外第一弦右手指法同。

    鳳箫,吹第十二管、第十三管。

    笙,第十二管、第十四管,以左手中指及食指按其孔,餘孔皆開。

    箫,後一孔開,前五孔皆閉。

    笛,第一孔開,下五孔皆閉。

    埙,右手大指竅,前後各竅皆開。

    箎,後一孔開,餘皆閉。

    雙管,六孔盡閉。

    凡黃六譜俱仿此。

     鼍鼓 在殿陛之下,先擊三百六十數,以警戒;後又擊三通,以節其進。

    其擊法,首以兩椎連雙擊壴桑者二,其鼓一擊,又兩再作如前,凡三作。

    但末作鼓兩擊以别之,三次共四擊,此起鼓之例。

    此後不必擊壴桑,但以椎于鼓上,先後二擊者三,三次共六擊,此為第一通。

    又先後三擊者三,為第二通,三次共九擊。

    又急五擊者三,而末緊加二擊以結之,此為第三通,三次帶末二擊共十七擊。

    通前共三十六擊,以當一歲之運。

    初起,樂生卷班;第一通畢,俱升堂;第二通畢,入室;第三通畢,俱就位,謂之著往。

    全樂奏終,其擊法又如前。

    初起,卷班;第一通畢,離位;第二通畢,緻事;第三通畢,拜辭而散,此全樂之收宮,謂之饬歸,所以警其退也。

    擊鼍鼓,于始于終皆取警戒之義焉。

     鼓字用左手擊,鼕字用右手擊。

     初起 紮紮鼕 紮紮鼕 紮紮鼕鼕 第一通 鼓鼕 鼓鼕 鼓鼕 第二通 鼓鼕鼕 鼓鼕鼕 鼓鼕鼕 第三通 鼓鼕鼓鼕鼕 鼓鼕鼓鼕鼕 鼓鼕鼓鼕鼕 結 尾 鼕鼕 左手欲輕,右手欲重。

     大鼓大鐘 在大成門之左右,初行祭禮則擊鼓,祭事俱畢則擊鐘,鼓三百六十擊,鐘一百八響。

    凡迎神送神,俱鼓鐘齊鳴。

     麾 麾生執麾,升龍向外,降龍向内。

    如迎神作樂舉之,則升龍現,高唱曰“樂奏鹹平之曲”。

    “迎神”二字一讀,欲勃如而起,末稍加腔韻,“鹹平之曲”四字分排欲勻,尾聲悠長,但要舂容和雅,不可急促暴戾。

    每起一曲即舉麾,依歌章唱一聲。

    凡八曲奏終,聽栎敔畢,偃麾則降龍現,高唱曰“樂止”,欲沨然而去。

     起止樂譜 “樂奏——鹹——平——之——曲——”,長韻。

    大樂漸止,長韻漸細。

     柷 每奏一曲之始,聽舉麾唱畢,兩手舉止先撞底一聲,次擊左旁一聲,次擊右旁一聲,共三聲以舉樂。

    堂上堂下之樂,俱統命以柷焉。

     敔 每奏一曲之終,聽懸鼓響畢,即兩手舉籈,先擊其首者三,次逆栎龃龉者三,共六響以止樂。

    堂上堂下之樂,皆制命于敔焉。

     镈鐘 宮懸左右各三架,每奏一曲之始,聽擊柷畢即擊一聲,以開衆音。

    每架主一曲,先左之中,次右之中,次左之北,次右之北,次左之南,次右之南,又次左之中,又次右之中,全樂八曲八響,乃一曲之始條理也。

     特磬 每懸北南各三架,每奏一曲之終,即擊一聲以收衆音。

    每架主一曲,先南之中,次北之中,次南之左,次北之左,次南之右,次北之右,又次南之中,又次北之中,全樂八曲八響,乃一曲之終條理也。

     懸鼓 宮懸四隅各一架,每奏一曲之終,聽特磬響畢,即擊懸鼓。

    先乾響巽應,次坤響艮應,凡四聲。

    蓋一曲之收宮也。

     編鐘 宮懸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始,即擊一聲以開衆音。

    自東而南,自西而北,輪更擊搏。

    每奏八句八響,乃一句之始條理也。

     編磬 宮懸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終,即擊一聲以收衆音。

    自西而南,自東而北,輪更敲戛。

    每曲八句八響。

    乃一句之終條理也。

     楹鼓 足鼓 鞉鼓 堂上左右共四架,每奏一句之終聽編磬響畢,先擊楹鼓一聲,足鼓應之,鞉鼓尾之,凡三響三應三尾。

    搖鞉法,持柄,左轉兩耳,擊三點。

    蓋一句之收宮也。

     登歌鐘 堂左一架,每奏一字之始,聽歌聲既發,即擊一聲以開衆音。

    每句四字四響,乃一字之始條理也。

     登歌磬 堂右一架,每奏一字之終,即擊一聲以收衆音。

     凡鐘磬在懸,以樂生所向之方下層,自右數第二○合字,第三○四字,第五○一字,第六字,第八○尺字;上層自左數第二○工字,第四○凡字,第五○六字,第七○五字。

    擊磬俱按律呂,每句四字四響。

    乃一字之終條理也。

    歌鐘同法,列譜于下: 編歌鐘磬譜 夷 則 南 呂 工 無 射 應 鐘 凡 清 黃 六 清 大 清 太 五 清 夾 林 鐘 尺 蕤 賓 仲 呂 上 姑 洗 一 夾 鐘 太 簇 四 大 呂 黃 鐘 合 搏拊 田鼓 搏在門内,田在門外,共四架。

    每奏一字之終,聽歌磬響畢,即拍搏拊一聲,速敲田鼓應之。

    拍搏拊法,初字以左手,再字以右手,三字又以左手,四字則兩手齊拍。

    敲田鼓法,初字以右杖,再字以左杖,三字又以右杖,四字則以二杖齊敲。

    蓋一字之收宮也。

     歌 乃一樂之主,凡八音,皆以和歌古之雅頌,其法不同。

    今止一字一韻,審其為喉舌唇齒,以定其音律,凡字俱有聲有音,聲即字也,音則其落韻也。

    字有不能合音律者,而以落韻合之。

    如大成樂所用合、四、上、尺、工、六等字,○合字屬宮,出于喉而落于喉内;○四字屬商,出于齒而落于舌之上根;字屬徵,出于舌上而落于上之近外;○尺字屬徵,出于舌頭而落于上之近内;○工字屬羽,出于唇而落于上鼻孔;○六字屬少宮,出于喉而落于喉外。

    總之,歌在口中以律呂之九宮往來輪轉,如琴之弦,如箫之孔,如鐘磬之在懸。

    自“合”至“六”,聲漸高而清;自“六”至“合”,聲漸低而濁。

    得此九宮之聲音,凡歌入口皆協律呂矣。

    列譜于下: 歌 自上而下漸低、漸濁、漸巨。

     聲 五六凡工尺上乙四合。

     譜 自下而上漸高、漸清、漸細。

     歌 口 譜 相鼓 木铎 節武舞以金铎,節文舞以木铎,一聲應一步。

    旁侍者執搖,聽堂下樂既發聲,即搖一聲,随舞人所向之方辰,俯則先俯,仰則先仰,以為舞容之節。

    相鼓,用手執于胸前,所以輔铎者,每搖铎一響,則擊鼓一聲以應之。

     旌節 舞将陳,執節前導,既列綴兆,則分立東西舞生之首。

    如初獻,麾生唱“樂奏甯平之曲”,東階節生亦揚節唱曰“奏甯平之舞”,三獻皆同。

    舞畢,西階節生抑節唱曰“舞止”。

    各植節架上,舞生俱歸班。

     龠 翟 龠用左手橫執之,有竅而不吹。

    或雲:綴兆轉折八位之時齊吹,以節走趨。

    翟用右手縱執之。

    翟縱龠橫,齊肩執之為執。

    起之齊目為舉。

    平心執之謂衡。

    盡手向下執之謂落。

    向前正舉為拱。

    向耳偏舉為呈。

    龠、翟縱橫兩分為開。

    龠、翟縱橫相加為合。

    龠、翟縱橫合如一為相。

    各分順手向下為垂。

    兩手相接為交。

    凡執龠秉翟俱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其手指俱大指在内,四指在外;縱則如繩,橫則如衡。

    執秉者不可忽也。

     舞譜 迎神,奏鹹平之章(有樂、無舞)。

     初獻,奏甯平之章。

     覺 東班舞生開龠向上,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跷右足向前。

    西班舞生開龠向上,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跷左足向前。

     我 東班舞生開龠向上,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跷左足向前。

    西班舞生開龠向上,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跷右足向前。

     生 東班舞生合龠向上拱,面顧西。

    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拱,面顧東。

     民 東班舞生轉身向西,左足虛其根,足尖著地,合龠高拱。

    西班舞生轉身向東,右足虛其根,足尖著地,合龠高拱。

     陶 東班舞生合龠拱于西,面側東,跷右足。

    西班舞生合龠拱于東,面側西,跷左足。

     鑄 東班舞生合龠拱于東,面側西,跷左足。

    西班舞生合龠拱于西,面側東,跷右足。

     前 東班舞生合龠躬身向上揖,西班舞生合龠躬身向上揖。

     聖 東班舞生交龠轉身,向西出右足。

    西班舞生交龠轉身,向東出左足。

     巍 東班舞生開龠向上,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側面向西。

    西班舞生開龠向上,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側面向東。

     巍 東班舞生開龠向上,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側面向東。

    西班舞生開龠向上,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側面向西。

     泰 東班舞生合龠,交點右足;西班舞生合龠,交點左足。

     山 東班舞生合龠,交點左足;西班舞生合龠,交點右足。

     實 東班舞生合龠,拱于東,過左足于右交立,側面向西。

    西班舞生合龠,拱于西,過右足于左交立,側面向東。

     予 東班舞生合龠,拱于西,過右足于左交立,側面向東。

    西班舞生合龠拱于東,過左足于右交立,側面向西。

     景 東班舞生合龠向上拱,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拱。

     行 東班舞生合龠向上揖,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揖。

     禮 東班舞生合龠由左拱于右,跷左足。

    西班舞生合龠由右拱于左,跷右足。

     備 東班舞生合龠由右拱于左,跷右足。

    西班舞生合龠由左拱于右,跷左足。

     樂 東班舞生合龠轉身側面向西,由上拱于下,跷左足。

    西班舞生合龠轉身側面向東,由上拱于下,跷右足。

     和 東班舞生合龠轉身側面向東,由下拱于上,跷右足。

    西班舞生合龠轉身側面向西,由下拱于上,跷左足。

     豆 東班舞生合舉龠齊眉,點右足。

    西班舞生合舉龠齊眉,點左足。

     笾 東班舞生合舉龠齊眉,點左足。

    西班舞生合舉龠齊眉,點右足。

     惟 東班舞生開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側面向西。

    西班舞生開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側面向東。

     靜 東班舞生開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側面向東。

    西班舞生開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側面向西。

     既 東班舞生深曲右手出于左,舉右手,垂左手,側面向西。

    西班舞生深曲左手出于右,舉左手,垂右手,側面向東。

     述 東班舞生深曲左手出于右,舉左手,垂右手,側面向東。

    西班舞生深曲右手出于左,舉右手,垂左手,側面向西。

     六 東班舞生合龠平衡低首,西班舞生合龠平衡低首。

     經 東班舞生合龠,左右手拱,複平衡。

    西班舞生合龠,左右手拱,複平衡。

     爰 東班舞生交龠拱于左,跷右足。

    西班舞生交龠拱于右,跷左足。

     斟 東班舞生交龠拱于右,跷左足。

    西班舞生交龠拱于左,跷右足。

     三 東班舞生開龠出左足,西班舞生開龠出右足。

     正 東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揖,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揖。

     亞獻奏安平之曲: 至 東班舞生開龠、翟,蹲身低首。

    西班舞生開龠、翟,蹲身低首。

     哉 東班舞生開龠、翟,齊舉至眉,左足交右足。

    西班舞生開龠、翟,齊舉至眉,右足交左足。

     聖 東班舞生開龠、翟,齊舉至眉,右足交左足。

    西班舞生開龠、翟,齊舉至眉,左足交右足。

     師 東班舞生合左手于右向上拱,深揖。

    西班舞生合右手于左向上拱,深揖。

     天 東班舞生開龠,出左手,向上曲右手,跷左足。

    東班舞生開龠,出右手,向上曲左手,跷右足。

     授 東班舞生開龠,出右手,向上曲左手,跷右足。

    西班舞生開龠,出左手,向上曲右手,跷左足。

     明 東班舞生合舉龠齊眉,蹲身面向西。

    西班舞生合舉龠齊眉,蹲身面向東。

     德 東班舞生合舉龠齊眉,蹲身面向東。

    西班舞生合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