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典 禮
關燈
小
中
大
位一案):制帛二端(白色)、豕首一、銅爵各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方、香、燭。
兩庑:制帛二端(白色)、銅爵各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方、香、燭。
設酒尊所、盥洗所于丹墀之東南(尊,實酒施幂;盥,置水施帨。
各有司之者),設埋瘗所于廟之西北,丹墀東西及露台上各設炬,兩庑長廊各設燈。
祭崇聖祠儀注 凡祭文廟,必先崇聖祠。
夜四鼓,與祭畢,集祠中。
鼓一通(陳設備俱),鼓再通(庭燎畢舉),鼓三通(引贊、各引獻官至)。
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唱“分獻官就位”,唱“正獻官就位”,唱“瘗毛血”(執事捧毛血出,正祀由中門,配祀由邊門)。
通贊唱“迎神”,引贊贊“跪,叩首”,獻官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
通贊唱“捧帛”(捧帛者正祀由中門入,配祀由邊門入,詣各神位之左)。
唱“奠帛,行初獻禮”,引贊贊“詣盥洗所”(獻官盥手畢),唱“詣酒尊所”,司尊者舉幂酌酒(執事者注酒于爵,捧爵者在正官前行,正祀由中門入,配祀由邊門入,詣各神位前)。
引贊導獻官進殿左門贊“詣肇聖王神位前”贊“跪”,獻官行一跪一叩頭禮,興,平身。
唱“奠帛”(獻官接帛拱舉立獻畢,執事跪接帛進于神前案上。
司爵者進爵于獻官)。
引贊贊“獻爵”(獻官接爵拱舉立獻畢,執事跪接爵進于神前案上)。
引贊贊“跪”,獻官行一跪一叩頭禮,興,平身。
引贊贊“詣裕聖王神位前”,贊“跪”(如前儀),贊“詣诒聖王神位前”,贊“跪”(如前儀),贊“詣昌聖王神位前”,贊“跪”(如前儀),贊“詣啟聖王神位前”,贊“跪”(如前儀)。
贊“詣讀祝位”(獻官至香案前)唱“跪”,通贊唱“衆官皆跪”。
唱“讀祝文”(讀祝者取祝版跪讀)。
祝曰:“維乾隆某年歲次某幹支,二(或八)月某幹支朔,越某日某幹支,某官某名,敢昭告于肇聖王、裕聖王、诒聖王、昌聖王、啟聖王孔氏之神曰:“惟王積厚流光,誕生至聖,五代褒封,千秋鼎盛。
今茲仲春(或秋),謹以牲帛禮粢庶品式陳明薦。
以先賢顔氏、先賢曾氏、先賢孔氏、先賢孟孫氏配。
尚飨。
” 讀畢,捧祝版跪,安案上帛盒内。
通贊唱“叩首”,獻官行三叩禮,興,平身。
引贊贊“詣東配先賢顔氏神位前”,贊“跪”、贊“奠帛”、贊“獻爵、叩、興、平身”(如儀)。
贊“詣西配先賢曾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詣東配先賢孔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詣西配先賢孟孫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複位”(引獻官從西角門出自原位朝上立)。
通贊唱“行分獻禮”(引贊引分獻官至盥洗所盥洗畢),贊“詣先儒周氏神位前”,贊“跪”、贊“奠帛”、贊“獻爵、叩、興、平身”(如儀)。
贊“詣先儒張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詣先儒程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詣先儒蔡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複位”(引分獻官從西角門出至原位朝上立)。
通贊唱“行亞獻禮”(引贊引獻官從東角門入,不用詣盥洗所),贊“詣酒尊所”。
司尊者舉幂酌酒先詣肇聖王,次裕聖王,次诒聖王,次昌聖王,次啟聖王,次配位(儀同初獻,但不奠帛,不讀祝)。
複位。
通贊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
通贊唱“飲福受胙”,引贊贊“詣飲福受胙位”(位在讀祝所,進福酒者捧酌,進胙者捧盤,立于讀祝案之東,又二執事立于案之西)。
引贊贊“跪飲福酒”(東執事捧福酒跪進于獻官,西執事跪接爵置于案上)。
引贊贊“受胙”(東執事取羊肩置盤上跪進于獻官,獻官受胙訖,西執事跪接由中門捧出)。
引贊贊“叩首、興、平身、複位”,通贊唱“跪、叩首”,獻官行三跪九叩禮(衆官皆同)。
興、平身。
通贊唱“撤馔”(執事者各于神案前品物略移動)。
通贊唱“送神”,引贊贊“跪、叩首”,獻官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
通贊唱“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詣瘗所”(執事捧帛捧祝,正祀由中門出,配祀由邊門出)。
唱“詣瘗位”,引贊引獻官各詣望瘗位,贊“望瘗”,贊“焚祝帛”。
引贊贊“複位,禮畢”。
祭至聖先師儀注 祭崇聖祠畢,文廟中鼓初嚴,殿上兩庑諸執事者各燃燈焚香,丹墀及露台上皆明炬,各官俱朝服。
鼓再嚴,歌生、樂舞生各序立丹墀兩邊。
鼓三嚴,各執事者薦羹及啟牲匣蓋,以湯澆牲體使氣上升。
各引贊引各獻官至戟門下北面立。
通贊唱“樂舞生各就位”(樂生随司麾者入殿内,各就所執樂位;舞生各随司節者上露台,分東西班立,司節者就西立)。
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司罍洗者各執罍洗,司瘗毛血者俟瘗毛血,凡有司者各司其事)。
通贊唱“陪祭官各就位”(各照官銜品級拜位;康熙四十九年诏天下武員把總以上皆得入廟陪祭),“分獻官各就位”、“正獻官就位”(随引贊就拜位)。
唱“瘗毛血”(執事者捧毛血,正祀由中門,四配東西哲由左右門出,兩庑随之瘗于坎)。
通贊唱“迎神”。
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平之章”(樂作,舞生執籥未舞)。
通贊唱“跪,叩首”,正獻、分獻、陪祭俱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麾生偃麾(栎敔止樂)。
通贊唱“捧帛”(執事者各捧帛盤,正祀由中門進,配哲由左門進,兩庑外東西進,詣各神位之左,鞠躬邊立)。
唱“行初獻禮”(引贊二人導正獻官行)。
贊“詣盥洗所”(獻官盥手畢)。
贊“詣酒尊所”,司尊者舉幂酌酒(執事者注酒于爵,捧爵者在獻官前行,正祀由中門入,餘由左門入,詣各神位前鞠躬旁立)。
引贊贊“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獻官随引贊由左偏門入至神位前朝上立)。
麾生舉麾唱“樂奏甯平之章”(擊柷作樂,舞生按節而舞)。
引贊贊“跪”(随作樂,随行禮)。
贊“奠帛”(捧帛者西跪進帛,獻官拱舉,執事者接置神案上)。
贊“獻爵”(司爵者西跪進爵,獻官拱舉,執事者接置神案上)。
贊“叩首、興、平身”。
贊“詣讀祝位”(獻官至香案前)。
唱“跪”,通贊唱“衆官皆跪”,唱“讀祝文”(讀祝者取祝版跪讀)。
祝曰:“維乾隆某年歲次某幹支,二(或八)月某幹支,朔越某日某幹支,正獻官某、某分獻官某,敢昭告于至聖先師孔子之神曰:維師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删述六經,垂憲萬世。
今茲仲春(或秋)謹以牲帛禮粢,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複聖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飨。
” 讀畢,麾生舉麾,樂續作(初讀祝時麾生偃麾,樂暫止,至是接奏未終之曲,讀祝者将祝版複置神案上)。
通贊唱“叩首”,獻官行三叩禮,興。
平身。
引贊唱“詣複聖顔子神位前”贊“跪”、贊“奠帛”、贊“獻爵”(俱如正祀儀),唱“叩首、興、平身”。
贊“詣宗聖曾子神位前”,贊“跪”(如前儀)。
贊“詣述聖子思子神位前”,贊“跪”(如前儀)。
通贊唱“行分獻禮”(另引贊各引分獻官或十哲或兩庑,俱如正祀儀;今東哲多朱子一案,禮亦如之)。
引贊贊“詣亞聖孟子神位前”、贊“跪”(如前儀)。
贊“複位”,麾生偃麾(敔止樂,引贊引獻官及分獻官由兩角門出,複于原位朝上立)。
通贊唱“行亞獻禮”(俱如前儀,惟不盥洗,不奠帛,不讀祝文)。
麾生舉麾唱“樂奏安平之章”(擊柷作樂,舞生按節而舞)。
獻畢唱“複位”,麾生偃麾(如前儀)。
通贊唱“行終獻禮”(如亞獻禮),麾生舉麾唱“樂奏景平之章”(擊柷作樂,舞生按節而舞)。
獻畢唱“複位”,麾生偃麾(如前儀)。
通贊唱“飲福受胙”。
引贊贊“跪,飲福酒”(東執事進爵,獻官飲訖,西執事接置神案上)。
贊“受胙”(東執事進胙,獻官受訖,西執事接胙由中門出)。
贊“叩首、興、平身複位”。
通贊唱“跪、叩首”。
正獻、分獻、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
通贊唱“撤馔”。
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平之章”(樂作舞止)。
撤訖(将神案上品物略移動)。
通贊唱“送神”。
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平之章”(樂作舞止)。
引贊贊“跪、叩首”,正獻、分獻、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
麾生偃麾(如前儀)。
通贊唱“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詣瘗所”(正祝由中門,左右配哲由左右門,兩庑各随班,俱詣瘗所)。
唱“詣望瘗位”(各獻官詣瘗位)。
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平之章”(有樂無舞,樂章同送神)。
唱“望瘗”,唱“焚祝帛”,唱“複位”。
麾生偃麾(樂止)。
通贊、引贊(同唱)禮畢,各官俱朝上一揖,退。
文廟祭畢,乃祭名宦祠。
帛一、羊一、豕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
次祭鄉賢祠,品物俱同名宦祠。
主祭官汀州府知府或委員,其盥、瘗、奠、獻俱如儀,但迎神、送神隻一跪三叩而已(各縣禮同)。
附釋菜禮 每月朔旦行釋菜禮。
用兔為醢(醢前一日為之),菁為菹(禮樂圖謂用菁菹八兩),果用棗栗(禮樂圖謂各重四斤),香燭随用。
先師一案爵三(左右二爵先注酒,中爵行禮時獻上)。
品物四,中二品左兔醢,右菁菹,東西二品左栗右棗。
四配東西各一案,陳設與先師同。
十一哲東西各一案,爵三(儀注同上)。
品物三,中菁菹,左栗右棗。
兩庑東西各一案,陳設與十一哲同。
通贊唱“排班”(獻官以下皆序立丹墀内)。
班齊唱“辟戶”(禮生開殿門)。
通贊唱“跪、叩首、叩首、叩首”(獻官以下皆跪叩首,二跪二跪同)。
興,平身(皆興平身)。
引贊詣獻官前贊“詣盥洗所”(獻官随引贊至盥洗所盥手帨巾如儀)。
贊“詣酒尊所”(獻官随引贊至酒尊所,司尊者舉幂酌酒以俟)。
贊“詣至聖孔先師神位前”(捧爵者三,各先行,奉先師者由中門入,奉四配者由左偏門入;獻官随引贊亦由左偏門入至神位前向上立)。
贊“跪”、贊“獻爵”(捧爵者由左跪授獻官一爵,獻官受少舉之,轉授捧爵者置神位前)。
贊“俯伏、興、平身”(獻官俯伏興平身)。
贊“詣複聖顔子神位前”。
贊“跪”、贊“獻爵”(儀同前)。
贊“詣宗聖曾子神位前”(儀同前)。
贊“詣述聖子思子神位前”(儀同前)。
贊“詣亞聖孟子神位前”(儀同前)。
通贊唱“行分獻禮”(獻官行禮将至亞聖孟子前,通贊乃唱行分獻禮)。
引贊各詣東西哲及兩庑分獻官前,贊“詣盥洗所、酒尊所”。
東哲、西哲、東庑、西庑神“位前”,獻爵如上儀,贊複位(獻官以下各随贊引退原位)。
通贊唱“禮畢”。
祀先師樂 樂器 麾 所以作止夫樂者,以绛缯為之,而揭于竿,長七尺、闊一尺一寸。
上下綴版粉質,上繪雲,下繪山,前面金繪升龍一,後面金繪降龍一,皆有雲繞之。
朱竿高八尺五寸,上安銅龍,首銜其麾,升龍向外,降龍向内,以木為架,朱髹之,閑則植其上。
後增為二,一繪升龍,一繪降龍,植于殿之左右。
升龍起樂,降龍止樂。
金部: 大鐘 即镛鐘,以銅鑄造,四倍歌鐘之數而為之者,特懸于架,與鼖鼓相配。
镈鐘 即頌鐘,在宮懸東西,三倍歌鐘之數而為之者,特懸于架,與特磬對。
鐘用六陽律,磬用六陰呂。
編鐘 共十六枚,按十二律呂,又有四清聲。
在宮懸四面,較歌鐘稍大,乃二倍歌鐘而為之者。
兩層列于架,與編磬配,其簨虡并同歌鐘。
歌鐘 《考工記》雲: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
鼎之齊十分,其銑去二以為钲。
以其钲為之,銑間去二分,以為之鼓間,以其鼓間為之舞修,去二分以為舞廣。
以其钲之長為之甬長,以其甬長為之圍。
三分其圍,去一以為衡。
圍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
鐘已厚則石已薄,則播侈,則作弇,則郁長,甬則震。
是故大鐘十分,其鼓間以其一為之厚;小鐘十分,其钲間以其一為之厚。
鐘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鐘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
編鐘在懸上下各八,其懸橫曰簨,直曰虡。
《詩》:“虡業惟枞”。
業乃大闆,安于簨之上以為飾,錯落如鋸齒也。
枞即崇牙,其懸鐘之處,以采色為大牙狀,枞枞然也。
今制簨上加業,缋博山以為飾。
簨之上、業之下,橫安崇牙,牙之端施銅鈎以懸鐘甬,又刻龍蛇鱗物于上。
簨兩端謂之龍,簨上列鳳或翟五,樹羽其上。
《考工記》雲:臝屬,恒有力而不能走,其聲大而宏,則于鐘宜。
若是者,以為鐘簴。
雕刻必雄其狀,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
而其制方趺籍地,木刻臝屬,如狻猊猙獰可畏,伏于趺上,穴其背虛貫其中而植之,其龍簨兩端颔下,各施環以懸翣,曰銜璧,璧下有牦毛尾。
周制,璧翣于簨。
上畫繪為翣,載之以璧,垂五彩羽其下,挂于簨之角以為飾焉。
今制為串,累累然,頂首施以璧,璧下為層五,每層旋木為蓋,塗綠朱唇,唇下綴以彩線為穟,各長五六寸,層各一色,間而簇之,貫以紅縧,縧末有結懸于龍簨颔下,磬簴及鼓罩四垂皆然,俗呼為流蘇。
石部: 特磬 即離磬,三倍歌磬而為之,又謂之中磬。
與頌磬同設一架特懸之,在宮懸南北,故謂之特磬。
其架與镈鐘同。
編磬 次中磬也,倍歌磬而為之者。
上下數十六,與編鐘同在宮懸四面。
歌磬 小磬也。
《考工記》雲: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
三分其股博,其一以為鼓博,三分其鼓博,以其一為之厚,已上則磨其旁,已下則磨其端,古者尚象制器,鐘圓中規,磬方中矩。
鄭司農注雲: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當擊者也。
股外面鼓内面,則擊者為前,而在内在下,不擊者為後,而在外在上。
其小大長短雖殊,而其厚均也,必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既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
取石于靈璧,近水浮生,取水多土少者,即古所謂泗濱浮磬也。
琢磨敲試,依律為其短長、厚薄。
磬聲太上則磨其旁,使薄而廣、則濁。
磬聲太下,是聲濁而薄。
薄不可使厚,故磨其端使短。
短則形小,形小而薄則聲流矣。
凡鐘磬椎俱以堅棗木為之,削竹作柄,後秉縧結。
其架亦兩層,編列與鐘同。
《考工記》:梓人以羽屬為磬虛,恒無力而輕,其聲清揚而遠聞。
以為磬虛,故擊其所懸由其虛鳴。
其制方趺藉地,木刻羽屬,如鵝狀,伏于趺上,穴其背以虛,貫穴中植之磬簨,與鐘簨同,但崇牙之端不施銅鈎。
疏雲:以其卷然,可以挂懸,故磬用弦可挂懸于上也。
今以紅絨縧穿磬孔中,懸崇牙上頂。
簨樹羽以鳳,兩端亦刻如鳳首,項下設環為翣,懸其璧翣,俱與鐘同。
絲部: 琴 伏羲所制。
嶽内長三尺六寸六分,法期之數
兩庑:制帛二端(白色)、銅爵各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方、香、燭。
設酒尊所、盥洗所于丹墀之東南(尊,實酒施幂;盥,置水施帨。
各有司之者),設埋瘗所于廟之西北,丹墀東西及露台上各設炬,兩庑長廊各設燈。
祭崇聖祠儀注 凡祭文廟,必先崇聖祠。
夜四鼓,與祭畢,集祠中。
鼓一通(陳設備俱),鼓再通(庭燎畢舉),鼓三通(引贊、各引獻官至)。
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唱“分獻官就位”,唱“正獻官就位”,唱“瘗毛血”(執事捧毛血出,正祀由中門,配祀由邊門)。
通贊唱“迎神”,引贊贊“跪,叩首”,獻官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
通贊唱“捧帛”(捧帛者正祀由中門入,配祀由邊門入,詣各神位之左)。
唱“奠帛,行初獻禮”,引贊贊“詣盥洗所”(獻官盥手畢),唱“詣酒尊所”,司尊者舉幂酌酒(執事者注酒于爵,捧爵者在正官前行,正祀由中門入,配祀由邊門入,詣各神位前)。
引贊導獻官進殿左門贊“詣肇聖王神位前”贊“跪”,獻官行一跪一叩頭禮,興,平身。
唱“奠帛”(獻官接帛拱舉立獻畢,執事跪接帛進于神前案上。
司爵者進爵于獻官)。
引贊贊“獻爵”(獻官接爵拱舉立獻畢,執事跪接爵進于神前案上)。
引贊贊“跪”,獻官行一跪一叩頭禮,興,平身。
引贊贊“詣裕聖王神位前”,贊“跪”(如前儀),贊“詣诒聖王神位前”,贊“跪”(如前儀),贊“詣昌聖王神位前”,贊“跪”(如前儀),贊“詣啟聖王神位前”,贊“跪”(如前儀)。
贊“詣讀祝位”(獻官至香案前)唱“跪”,通贊唱“衆官皆跪”。
唱“讀祝文”(讀祝者取祝版跪讀)。
祝曰:“維乾隆某年歲次某幹支,二(或八)月某幹支朔,越某日某幹支,某官某名,敢昭告于肇聖王、裕聖王、诒聖王、昌聖王、啟聖王孔氏之神曰:“惟王積厚流光,誕生至聖,五代褒封,千秋鼎盛。
今茲仲春(或秋),謹以牲帛禮粢庶品式陳明薦。
以先賢顔氏、先賢曾氏、先賢孔氏、先賢孟孫氏配。
尚飨。
” 讀畢,捧祝版跪,安案上帛盒内。
通贊唱“叩首”,獻官行三叩禮,興,平身。
引贊贊“詣東配先賢顔氏神位前”,贊“跪”、贊“奠帛”、贊“獻爵、叩、興、平身”(如儀)。
贊“詣西配先賢曾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詣東配先賢孔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詣西配先賢孟孫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複位”(引獻官從西角門出自原位朝上立)。
通贊唱“行分獻禮”(引贊引分獻官至盥洗所盥洗畢),贊“詣先儒周氏神位前”,贊“跪”、贊“奠帛”、贊“獻爵、叩、興、平身”(如儀)。
贊“詣先儒張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詣先儒程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詣先儒蔡氏神位前”贊“跪”(如儀)。
贊“複位”(引分獻官從西角門出至原位朝上立)。
通贊唱“行亞獻禮”(引贊引獻官從東角門入,不用詣盥洗所),贊“詣酒尊所”。
司尊者舉幂酌酒先詣肇聖王,次裕聖王,次诒聖王,次昌聖王,次啟聖王,次配位(儀同初獻,但不奠帛,不讀祝)。
複位。
通贊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
通贊唱“飲福受胙”,引贊贊“詣飲福受胙位”(位在讀祝所,進福酒者捧酌,進胙者捧盤,立于讀祝案之東,又二執事立于案之西)。
引贊贊“跪飲福酒”(東執事捧福酒跪進于獻官,西執事跪接爵置于案上)。
引贊贊“受胙”(東執事取羊肩置盤上跪進于獻官,獻官受胙訖,西執事跪接由中門捧出)。
引贊贊“叩首、興、平身、複位”,通贊唱“跪、叩首”,獻官行三跪九叩禮(衆官皆同)。
興、平身。
通贊唱“撤馔”(執事者各于神案前品物略移動)。
通贊唱“送神”,引贊贊“跪、叩首”,獻官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
通贊唱“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詣瘗所”(執事捧帛捧祝,正祀由中門出,配祀由邊門出)。
唱“詣瘗位”,引贊引獻官各詣望瘗位,贊“望瘗”,贊“焚祝帛”。
引贊贊“複位,禮畢”。
祭至聖先師儀注 祭崇聖祠畢,文廟中鼓初嚴,殿上兩庑諸執事者各燃燈焚香,丹墀及露台上皆明炬,各官俱朝服。
鼓再嚴,歌生、樂舞生各序立丹墀兩邊。
鼓三嚴,各執事者薦羹及啟牲匣蓋,以湯澆牲體使氣上升。
各引贊引各獻官至戟門下北面立。
通贊唱“樂舞生各就位”(樂生随司麾者入殿内,各就所執樂位;舞生各随司節者上露台,分東西班立,司節者就西立)。
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司罍洗者各執罍洗,司瘗毛血者俟瘗毛血,凡有司者各司其事)。
通贊唱“陪祭官各就位”(各照官銜品級拜位;康熙四十九年诏天下武員把總以上皆得入廟陪祭),“分獻官各就位”、“正獻官就位”(随引贊就拜位)。
唱“瘗毛血”(執事者捧毛血,正祀由中門,四配東西哲由左右門出,兩庑随之瘗于坎)。
通贊唱“迎神”。
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平之章”(樂作,舞生執籥未舞)。
通贊唱“跪,叩首”,正獻、分獻、陪祭俱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麾生偃麾(栎敔止樂)。
通贊唱“捧帛”(執事者各捧帛盤,正祀由中門進,配哲由左門進,兩庑外東西進,詣各神位之左,鞠躬邊立)。
唱“行初獻禮”(引贊二人導正獻官行)。
贊“詣盥洗所”(獻官盥手畢)。
贊“詣酒尊所”,司尊者舉幂酌酒(執事者注酒于爵,捧爵者在獻官前行,正祀由中門入,餘由左門入,詣各神位前鞠躬旁立)。
引贊贊“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獻官随引贊由左偏門入至神位前朝上立)。
麾生舉麾唱“樂奏甯平之章”(擊柷作樂,舞生按節而舞)。
引贊贊“跪”(随作樂,随行禮)。
贊“奠帛”(捧帛者西跪進帛,獻官拱舉,執事者接置神案上)。
贊“獻爵”(司爵者西跪進爵,獻官拱舉,執事者接置神案上)。
贊“叩首、興、平身”。
贊“詣讀祝位”(獻官至香案前)。
唱“跪”,通贊唱“衆官皆跪”,唱“讀祝文”(讀祝者取祝版跪讀)。
祝曰:“維乾隆某年歲次某幹支,二(或八)月某幹支,朔越某日某幹支,正獻官某、某分獻官某,敢昭告于至聖先師孔子之神曰:維師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删述六經,垂憲萬世。
今茲仲春(或秋)謹以牲帛禮粢,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複聖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飨。
” 讀畢,麾生舉麾,樂續作(初讀祝時麾生偃麾,樂暫止,至是接奏未終之曲,讀祝者将祝版複置神案上)。
通贊唱“叩首”,獻官行三叩禮,興。
平身。
引贊唱“詣複聖顔子神位前”贊“跪”、贊“奠帛”、贊“獻爵”(俱如正祀儀),唱“叩首、興、平身”。
贊“詣宗聖曾子神位前”,贊“跪”(如前儀)。
贊“詣述聖子思子神位前”,贊“跪”(如前儀)。
通贊唱“行分獻禮”(另引贊各引分獻官或十哲或兩庑,俱如正祀儀;今東哲多朱子一案,禮亦如之)。
引贊贊“詣亞聖孟子神位前”、贊“跪”(如前儀)。
贊“複位”,麾生偃麾(敔止樂,引贊引獻官及分獻官由兩角門出,複于原位朝上立)。
通贊唱“行亞獻禮”(俱如前儀,惟不盥洗,不奠帛,不讀祝文)。
麾生舉麾唱“樂奏安平之章”(擊柷作樂,舞生按節而舞)。
獻畢唱“複位”,麾生偃麾(如前儀)。
通贊唱“行終獻禮”(如亞獻禮),麾生舉麾唱“樂奏景平之章”(擊柷作樂,舞生按節而舞)。
獻畢唱“複位”,麾生偃麾(如前儀)。
通贊唱“飲福受胙”。
引贊贊“跪,飲福酒”(東執事進爵,獻官飲訖,西執事接置神案上)。
贊“受胙”(東執事進胙,獻官受訖,西執事接胙由中門出)。
贊“叩首、興、平身複位”。
通贊唱“跪、叩首”。
正獻、分獻、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
通贊唱“撤馔”。
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平之章”(樂作舞止)。
撤訖(将神案上品物略移動)。
通贊唱“送神”。
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平之章”(樂作舞止)。
引贊贊“跪、叩首”,正獻、分獻、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
麾生偃麾(如前儀)。
通贊唱“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詣瘗所”(正祝由中門,左右配哲由左右門,兩庑各随班,俱詣瘗所)。
唱“詣望瘗位”(各獻官詣瘗位)。
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平之章”(有樂無舞,樂章同送神)。
唱“望瘗”,唱“焚祝帛”,唱“複位”。
麾生偃麾(樂止)。
通贊、引贊(同唱)禮畢,各官俱朝上一揖,退。
文廟祭畢,乃祭名宦祠。
帛一、羊一、豕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
次祭鄉賢祠,品物俱同名宦祠。
主祭官汀州府知府或委員,其盥、瘗、奠、獻俱如儀,但迎神、送神隻一跪三叩而已(各縣禮同)。
附釋菜禮 每月朔旦行釋菜禮。
用兔為醢(醢前一日為之),菁為菹(禮樂圖謂用菁菹八兩),果用棗栗(禮樂圖謂各重四斤),香燭随用。
先師一案爵三(左右二爵先注酒,中爵行禮時獻上)。
品物四,中二品左兔醢,右菁菹,東西二品左栗右棗。
四配東西各一案,陳設與先師同。
十一哲東西各一案,爵三(儀注同上)。
品物三,中菁菹,左栗右棗。
兩庑東西各一案,陳設與十一哲同。
通贊唱“排班”(獻官以下皆序立丹墀内)。
班齊唱“辟戶”(禮生開殿門)。
通贊唱“跪、叩首、叩首、叩首”(獻官以下皆跪叩首,二跪二跪同)。
興,平身(皆興平身)。
引贊詣獻官前贊“詣盥洗所”(獻官随引贊至盥洗所盥手帨巾如儀)。
贊“詣酒尊所”(獻官随引贊至酒尊所,司尊者舉幂酌酒以俟)。
贊“詣至聖孔先師神位前”(捧爵者三,各先行,奉先師者由中門入,奉四配者由左偏門入;獻官随引贊亦由左偏門入至神位前向上立)。
贊“跪”、贊“獻爵”(捧爵者由左跪授獻官一爵,獻官受少舉之,轉授捧爵者置神位前)。
贊“俯伏、興、平身”(獻官俯伏興平身)。
贊“詣複聖顔子神位前”。
贊“跪”、贊“獻爵”(儀同前)。
贊“詣宗聖曾子神位前”(儀同前)。
贊“詣述聖子思子神位前”(儀同前)。
贊“詣亞聖孟子神位前”(儀同前)。
通贊唱“行分獻禮”(獻官行禮将至亞聖孟子前,通贊乃唱行分獻禮)。
引贊各詣東西哲及兩庑分獻官前,贊“詣盥洗所、酒尊所”。
東哲、西哲、東庑、西庑神“位前”,獻爵如上儀,贊複位(獻官以下各随贊引退原位)。
通贊唱“禮畢”。
祀先師樂 樂器 麾 所以作止夫樂者,以绛缯為之,而揭于竿,長七尺、闊一尺一寸。
上下綴版粉質,上繪雲,下繪山,前面金繪升龍一,後面金繪降龍一,皆有雲繞之。
朱竿高八尺五寸,上安銅龍,首銜其麾,升龍向外,降龍向内,以木為架,朱髹之,閑則植其上。
後增為二,一繪升龍,一繪降龍,植于殿之左右。
升龍起樂,降龍止樂。
金部: 大鐘 即镛鐘,以銅鑄造,四倍歌鐘之數而為之者,特懸于架,與鼖鼓相配。
镈鐘 即頌鐘,在宮懸東西,三倍歌鐘之數而為之者,特懸于架,與特磬對。
鐘用六陽律,磬用六陰呂。
編鐘 共十六枚,按十二律呂,又有四清聲。
在宮懸四面,較歌鐘稍大,乃二倍歌鐘而為之者。
兩層列于架,與編磬配,其簨虡并同歌鐘。
歌鐘 《考工記》雲: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
鼎之齊十分,其銑去二以為钲。
以其钲為之,銑間去二分,以為之鼓間,以其鼓間為之舞修,去二分以為舞廣。
以其钲之長為之甬長,以其甬長為之圍。
三分其圍,去一以為衡。
圍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
鐘已厚則石已薄,則播侈,則作弇,則郁長,甬則震。
是故大鐘十分,其鼓間以其一為之厚;小鐘十分,其钲間以其一為之厚。
鐘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鐘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
編鐘在懸上下各八,其懸橫曰簨,直曰虡。
《詩》:“虡業惟枞”。
業乃大闆,安于簨之上以為飾,錯落如鋸齒也。
枞即崇牙,其懸鐘之處,以采色為大牙狀,枞枞然也。
今制簨上加業,缋博山以為飾。
簨之上、業之下,橫安崇牙,牙之端施銅鈎以懸鐘甬,又刻龍蛇鱗物于上。
簨兩端謂之龍,簨上列鳳或翟五,樹羽其上。
《考工記》雲:臝屬,恒有力而不能走,其聲大而宏,則于鐘宜。
若是者,以為鐘簴。
雕刻必雄其狀,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
而其制方趺籍地,木刻臝屬,如狻猊猙獰可畏,伏于趺上,穴其背虛貫其中而植之,其龍簨兩端颔下,各施環以懸翣,曰銜璧,璧下有牦毛尾。
周制,璧翣于簨。
上畫繪為翣,載之以璧,垂五彩羽其下,挂于簨之角以為飾焉。
今制為串,累累然,頂首施以璧,璧下為層五,每層旋木為蓋,塗綠朱唇,唇下綴以彩線為穟,各長五六寸,層各一色,間而簇之,貫以紅縧,縧末有結懸于龍簨颔下,磬簴及鼓罩四垂皆然,俗呼為流蘇。
石部: 特磬 即離磬,三倍歌磬而為之,又謂之中磬。
與頌磬同設一架特懸之,在宮懸南北,故謂之特磬。
其架與镈鐘同。
編磬 次中磬也,倍歌磬而為之者。
上下數十六,與編鐘同在宮懸四面。
歌磬 小磬也。
《考工記》雲: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
三分其股博,其一以為鼓博,三分其鼓博,以其一為之厚,已上則磨其旁,已下則磨其端,古者尚象制器,鐘圓中規,磬方中矩。
鄭司農注雲: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當擊者也。
股外面鼓内面,則擊者為前,而在内在下,不擊者為後,而在外在上。
其小大長短雖殊,而其厚均也,必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既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
取石于靈璧,近水浮生,取水多土少者,即古所謂泗濱浮磬也。
琢磨敲試,依律為其短長、厚薄。
磬聲太上則磨其旁,使薄而廣、則濁。
磬聲太下,是聲濁而薄。
薄不可使厚,故磨其端使短。
短則形小,形小而薄則聲流矣。
凡鐘磬椎俱以堅棗木為之,削竹作柄,後秉縧結。
其架亦兩層,編列與鐘同。
《考工記》:梓人以羽屬為磬虛,恒無力而輕,其聲清揚而遠聞。
以為磬虛,故擊其所懸由其虛鳴。
其制方趺藉地,木刻羽屬,如鵝狀,伏于趺上,穴其背以虛,貫穴中植之磬簨,與鐘簨同,但崇牙之端不施銅鈎。
疏雲:以其卷然,可以挂懸,故磬用弦可挂懸于上也。
今以紅絨縧穿磬孔中,懸崇牙上頂。
簨樹羽以鳳,兩端亦刻如鳳首,項下設環為翣,懸其璧翣,俱與鐘同。
絲部: 琴 伏羲所制。
嶽内長三尺六寸六分,法期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