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營志卷六雜記叙傳
關燈
小
中
大
雜記第十二
志書載王營河決,其事甚夥,茲以次彙書之。
萬曆十九年夏六月,河決王家營。
康熙《淮安府志》。
二十一年,河決王家營。
康熙元年夏六月,河決王家營口、顔河口。
四年五月,霪雨六十日,河決吉家口、王家營口、崔鎮口。
以上《安東縣志》。
六年五月,旱蝗之後,赤地千裡,白日間,忽見西北隅水氣淼淼,若有巨艦千帆浮空而下,村市驚走。
後二十餘日,河水大漲,決王家營,沖沒民居數百家,四境皆水。
九年五月,再入王家營。
十二年三月,河決桃源新莊口,并王家營。
以上乾隆府、縣《志》。
十四年,河決王家營口。
《安東縣志》。
十五年,河決清河之張家莊、王家營。
康熙《府志》。
十八年,旱蝗,秋生蝝食菽;既,河決王家營。
乾隆《縣志》。
明季,張獻忠遣将東略,嘗住王家營,諸書所記,時日情事每不盡同。
《山陽志遺》雲:甲申四月末,賊将董學禮至宿遷,武愫至沛。
五月,賊衆僞為難民,乘船将近清河,水營副将張士儀大破之,焚其舟。
又遣人往王家營,潛焚其舍。
《淮城紀事》雲:王按台谕清河縣及王家營民三日内盡徙,焚其廬舍。
因客兵來者衆,恐盤踞為亂也。
《淮城日記》雲:五月初二日,董賊差奸細五十名潛住王家營,王按台差官焚其舍。
清世諸家筆記,述經過王家營事不少。
歙程庭《停骖随筆》雲:康熙五十三年二月十四日,早微陰,出騾車至淮。
飯已發烏沙河,風雨大作,長堤泥濘,甫渡黃河,衣囊漬透,住王家營。
作家書,遣仆方昇歸報平安。
南彙周廣業《冬集紀程》雲: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二十四,風利如昨,經淮安,抵清江浦。
午後渡河,河甚狹,一葦可杭,至王家營楊氏店。
二十五,雇車一,用錢三十千。
時車價甚昂,解人尤甚,凡車用榆為之輪。
輪十字者佳,故曰:“桑車榆毂”,聞聲數裡。
大車雙輪,故一乘為一輛。
駕三馬為三套。
餘所乘兩馬兩驢,亦為三套。
閩粵豫章會試者先後雲集,可數千人。
所謂進如百川之朝海也。
呂培《洪北江年譜》雲: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正月元夕,趁山東使船計偕入都,至王家營,以船行甚遲,複由陸,取道泰安。
以二月杪抵都。
錢唐吳錫麒《還京日記》雲: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遣人往王家營雇車。
二十五日渡河,渾渾洪流,雖寒水不波,猶可想其下龍門馳竹箭之勢。
是日宿王家營堂子巷陳必昌店,晚雨一陣。
二十六日晴,和暖如春,看行李裝車。
王家營為南北孔道,登鞷寫鞍,仕商交湊,卸帆者回頭彼岸矣。
《南歸記》雲:嘉慶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晴,渡河。
按:此為楊莊之黃河。
清水不來,黃流亦澀,行者可(蹇)[褰]衣涉也。
上厓輿行十餘裡,達清江浦。
二十五日,同也圓赴王家營候征時若鹾使瑞。
王家營與清江浦分河為界,陸路入京,此為孔道。
康熙二十七年大水被沖,知縣管钜捐資買地,東遷裡許。
生聚十年,招徕百族,隐隐展展,盛于往時。
邑人蔣階《甦餘日記》雲:六月二十八日按:時為道光十年晚,高堰頭壩報險,清江河南各處驚惶。
河督張芥航先生井亦将家眷送至王營。
昨稍平靜。
茂名楊廷桂《南還日記》雲:道光丙申五月初十日,早膳于清河之魚溝集,晚宿王家營。
王家營有小河,轎車可從浮橋經過,大車須以舟渡之。
然車不進行,則舟不為渡,苛索殊苦。
幸從仆衆,共叱之,乃不敢作梗。
十一日,自王家營渡黃河,過清江浦始舟行。
王家營舊例,客入行後,托行主以雇夫而僦舟,彼有所得,則一切皆妥惬。
時同行諸公有過于吝啬者,不許伊雇船而自雇。
當午無一應者,轉求代雇,則每擔索錢千。
諸公怒,令從仆自荷行李,而一繩一竿亦須錢二百。
及至黃河,舟子索渡錢益昂,厚予之,始諾。
然說價阻晷刻,人與物至未及半,舟中客已滿,舟子持篙徑渡。
及至南岸,委行李于泥濘中。
天複大雨,以重值雇小車運載,而北岸者不至,又不敢遽行,洎北岸者至,則天已昏黑矣。
抵清江浦,舟人乘迫,故昂其值,予用錢四十千,始雇得一小舟南下揚州。
蓋亦生平有數之苦也。
又乙巳《南還日記》雲:五月初二日,四鼓出車,未申間抵王家營。
是二日所經之路,俱由堤上行,既抵王營,喜免征途之苦,口号五律一章,聊附書于此:“一笑解征骖,開箱試葛衫。
今宵尚河北,明日即江南。
煙水申鷗約,莺花入麈談。
小爐烹岕片,此味不酸鹹。
”初三日,自王營渡黃河,河面約三裡,波濤洶湧,駛于竹箭。
祥符周星譽《入都日記》雲:鹹豐六年二月初四日壬辰晴,大風,偕珊士覓輿赴王營。
河流如帶,輿人皆褰裳而渡,從來所未有也。
東北風極猛,河中飛沙蔽天,鲠喉迷目,大為所
萬曆十九年夏六月,河決王家營。
康熙《淮安府志》。
二十一年,河決王家營。
康熙元年夏六月,河決王家營口、顔河口。
四年五月,霪雨六十日,河決吉家口、王家營口、崔鎮口。
以上《安東縣志》。
六年五月,旱蝗之後,赤地千裡,白日間,忽見西北隅水氣淼淼,若有巨艦千帆浮空而下,村市驚走。
後二十餘日,河水大漲,決王家營,沖沒民居數百家,四境皆水。
九年五月,再入王家營。
十二年三月,河決桃源新莊口,并王家營。
以上乾隆府、縣《志》。
十四年,河決王家營口。
《安東縣志》。
十五年,河決清河之張家莊、王家營。
康熙《府志》。
十八年,旱蝗,秋生蝝食菽;既,河決王家營。
乾隆《縣志》。
明季,張獻忠遣将東略,嘗住王家營,諸書所記,時日情事每不盡同。
《山陽志遺》雲:甲申四月末,賊将董學禮至宿遷,武愫至沛。
五月,賊衆僞為難民,乘船将近清河,水營副将張士儀大破之,焚其舟。
又遣人往王家營,潛焚其舍。
《淮城紀事》雲:王按台谕清河縣及王家營民三日内盡徙,焚其廬舍。
因客兵來者衆,恐盤踞為亂也。
《淮城日記》雲:五月初二日,董賊差奸細五十名潛住王家營,王按台差官焚其舍。
清世諸家筆記,述經過王家營事不少。
歙程庭《停骖随筆》雲:康熙五十三年二月十四日,早微陰,出騾車至淮。
飯已發烏沙河,風雨大作,長堤泥濘,甫渡黃河,衣囊漬透,住王家營。
作家書,遣仆方昇歸報平安。
南彙周廣業《冬集紀程》雲: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二十四,風利如昨,經淮安,抵清江浦。
午後渡河,河甚狹,一葦可杭,至王家營楊氏店。
二十五,雇車一,用錢三十千。
時車價甚昂,解人尤甚,凡車用榆為之輪。
輪十字者佳,故曰:“桑車榆毂”,聞聲數裡。
大車雙輪,故一乘為一輛。
駕三馬為三套。
餘所乘兩馬兩驢,亦為三套。
閩粵豫章會試者先後雲集,可數千人。
所謂進如百川之朝海也。
呂培《洪北江年譜》雲: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正月元夕,趁山東使船計偕入都,至王家營,以船行甚遲,複由陸,取道泰安。
以二月杪抵都。
錢唐吳錫麒《還京日記》雲: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遣人往王家營雇車。
二十五日渡河,渾渾洪流,雖寒水不波,猶可想其下龍門馳竹箭之勢。
是日宿王家營堂子巷陳必昌店,晚雨一陣。
二十六日晴,和暖如春,看行李裝車。
王家營為南北孔道,登鞷寫鞍,仕商交湊,卸帆者回頭彼岸矣。
《南歸記》雲:嘉慶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晴,渡河。
按:此為楊莊之黃河。
清水不來,黃流亦澀,行者可(蹇)[褰]衣涉也。
上厓輿行十餘裡,達清江浦。
二十五日,同也圓赴王家營候征時若鹾使瑞。
王家營與清江浦分河為界,陸路入京,此為孔道。
康熙二十七年大水被沖,知縣管钜捐資買地,東遷裡許。
生聚十年,招徕百族,隐隐展展,盛于往時。
邑人蔣階《甦餘日記》雲:六月二十八日按:時為道光十年晚,高堰頭壩報險,清江河南各處驚惶。
河督張芥航先生井亦将家眷送至王營。
昨稍平靜。
茂名楊廷桂《南還日記》雲:道光丙申五月初十日,早膳于清河之魚溝集,晚宿王家營。
王家營有小河,轎車可從浮橋經過,大車須以舟渡之。
然車不進行,則舟不為渡,苛索殊苦。
幸從仆衆,共叱之,乃不敢作梗。
十一日,自王家營渡黃河,過清江浦始舟行。
王家營舊例,客入行後,托行主以雇夫而僦舟,彼有所得,則一切皆妥惬。
時同行諸公有過于吝啬者,不許伊雇船而自雇。
當午無一應者,轉求代雇,則每擔索錢千。
諸公怒,令從仆自荷行李,而一繩一竿亦須錢二百。
及至黃河,舟子索渡錢益昂,厚予之,始諾。
然說價阻晷刻,人與物至未及半,舟中客已滿,舟子持篙徑渡。
及至南岸,委行李于泥濘中。
天複大雨,以重值雇小車運載,而北岸者不至,又不敢遽行,洎北岸者至,則天已昏黑矣。
抵清江浦,舟人乘迫,故昂其值,予用錢四十千,始雇得一小舟南下揚州。
蓋亦生平有數之苦也。
又乙巳《南還日記》雲:五月初二日,四鼓出車,未申間抵王家營。
是二日所經之路,俱由堤上行,既抵王營,喜免征途之苦,口号五律一章,聊附書于此:“一笑解征骖,開箱試葛衫。
今宵尚河北,明日即江南。
煙水申鷗約,莺花入麈談。
小爐烹岕片,此味不酸鹹。
”初三日,自王營渡黃河,河面約三裡,波濤洶湧,駛于竹箭。
祥符周星譽《入都日記》雲:鹹豐六年二月初四日壬辰晴,大風,偕珊士覓輿赴王營。
河流如帶,輿人皆褰裳而渡,從來所未有也。
東北風極猛,河中飛沙蔽天,鲠喉迷目,大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