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營志卷三職業交通
關燈
小
中
大
職業第五河徙前概觀工技行販細民生計
近郊農業關稅地方雜捐
昔者河之未徙、撚亂之未發也,自清江浦以上至于京師,大小都會衆矣。
其濱河當沖,以商業為北道雄鎮者,王家營其選也。
其北大河口,産脂麻、萱花,長生麥菽,皆北貨之良。
當阛阓未熸,牙埠如林,王營或弗逮焉。
然閱歲滋久,難悉考矣。
初,清之初葉,王家營客民凡二千餘家。
據裡人楊穆《重遷王家營碑記》。
顧率為流寓,土著者十不一二。
乾隆《縣志》。
其流寓者,尤多西北燕、遼、薊、晉、陝、洛、齊、魯之人。
鹹豐《縣志》。
地為入京孔道,北轅南楫,交會于此。
故客民來者,大率峙積百産,為牙儈販籴之事,三河關隴麥菽,楚粵文绮,河北旃裘、馬臝、果蓏之屬,不避重阻,四方來會,而麥菽為大宗。
有自蘭州浮黃至者,其舟曰“龜船”,兼貨菸草,歸程水逆,恒毀舟,而鬻其材。
皤髪之叟猶親見之。
既入市,則有陸陳行操市易之平,凡三十六家。
陸陳行通稱糧行。
裡豪厚涎其利。
雍正中,有不納貼者九家,列肆曰代買行,婪索庸酬,或浮額費,然官有聞則禁之,勢不能久也。
雍正九年有碑,詳“古迹”。
諸客民中,惟晉賈為深藏若虛,其來稍後于薊人,布商薊人最先至。
然善居積,尚刻啬。
自布肆外,凡為質庫一,稱西典,又一家為徽典。
酒棧六。
據乾隆三十年碑。
而貸錢課息者猶不能悉計。
通稱印子坊。
是時,河水方盛,鎮馮陵通津,軒蓋日夜馳,故旅店之業亦夥。
供張被服,兢為華侈。
值會試之年,南盡嶺外,西則豫章,百道并發,朝于上京,而此為交衢。
當是時也,民之閑居者,争變其宅為逆旅,旬日之入,與大賈抗。
其自清真寺南趨,抵黃河大堤,皆轎車廠,凡百餘家。
大者推南嚴、北嚴,南鮑、北鮑,南于、北于,東湯、西湯,又有南時、北時,南李、北李等。
富盛并雄一時。
與後園大車廠四十八家,各以其車馳行北道,日出千車,則相驚寥落。
又有騾廠七八家,則專給騎乘,計程取直。
大抵轎車廠推解三義,大車廠推楊三義,騾廠推潘德昌,皆務以豪縱相高,春秋作社,絲管繁越,亘數月而不已。
初時觀者殆如堵牆,積久厭生,場可羅雀焉。
清世無徭役之法,然每遇官差,百業擾累,糧行、酒棧,南北馱載悉以驢,裡巷無賴,時或交通胥役,詭雲“驢頭”,遮道捉牽而要索焉,則行、棧受其病。
又或官眷經過,封差供役,則廠累亦滋,商旅不敢出。
斯數者,官有聞亦禁之,諸石刻之存者可睹也。
見乾隆、嘉慶、道光諸谕禁碑。
若乃土著之家,則資绌而業微,觀前志所雲,率皆屯聚轉輸麥菽之類,上下所至,不越千裡。
或拮據稱貸,倚市列廛,亦大都香蠟、酒酢之微。
其更下者,則以力食,雖靡所資,而亦不能貧,要其艱亦甚矣。
乾隆《志》:清[河]無大商賈,大商賈皆客子耳。
土著之人即為小商,亦多稱貸不及。
上及南河光、固,下及揚、蘇等處,販米豆為生涯,其市廛中不過香蠟酒醋等物藉以糊口。
雖逐末者衆,亦征裡戶之多艱也。
自鹹豐五年,河行張秋,其十年,撚入王家營,逆旅半凋落,而諸廠為蒿萊,于是操業之途乃變。
初,鎮民拙于工技,故老追談,若韓氏治針,李氏治膏藥,京師頗有重之者。
相傳李氏合蟾酥最善,其家有琉璃井。
然其細已甚,不足語于職業也。
光緒二十四年,候補知縣鄧賢輔為南洋廣機利公司于王營,始大募齊魯流民,教之紡織。
公司設今小南門内,絡紗廠在其東。
經畫未久,所業衰歇。
然藝事有成者,多克自樹立,于是王營始有機房。
其始猶三數家,光複以後,廠乃逾百。
十七年八月,編查全鎮戶口,東街機房四十戶,南街四十一戶,西街二十八戶,北街二戶。
而齊魯之僑居其十九,負販所至,遍乎江北矣。
齊魯故多盜,又常苦饑,自機織大興,望風來止,其始為者有倍稱之人。
積久廠多,息乃小減,又紗價翔貴,畜藏不厚者,欲急其售,常損功而貶其直,則市價以紊,冬春貨滞,瘠戶更有辍織以俟時者。
故曰:多财善賈,力不足則蹉跌随之矣。
要其衆堅而志一,鎮之他業,未或能及也。
其土著仿為之者,以非所服習,往往而敗。
《淮陰風土記》雲:王營五方雜處,布匹則薊州幫最先來,山西幫繼之;紡織則齊魯人;制絲、制香則皖人最多。
而人衆志一,尤推山東人,既抛家南來,漸得溫飽,遂不思歸。
然初來者多以樸勤起家,其子弟沾染南風,又不識先人作苦,則往往以遊蕩落其父業,故不三代而即貧者,店相望也。
自餘百産之制,若饴醬香蠟之屬,乃至餅師酒工,屠肆砻坊,諸所登成,不異他鎮。
然鎮之生業,商不如賈,故改國之初,賈人往往以皮革之屬至千萬。
先是海道未啟,牛羊之肉,回民第以充膳而已,屠殺甚希。
其皮則由齊魯販者轉鬻遼東,價亦未善。
光緒中,歲比不登,耕者競以牛入市,官弗能禁。
于是北來大賈,設莊以求,皮直漸起。
頃之,金陵商亦挾資走集,外輸之盛,為北貨最矣。
始鎮人猶未甚重之,迨滬道大通,其居間食酬者,
其濱河當沖,以商業為北道雄鎮者,王家營其選也。
其北大河口,産脂麻、萱花,長生麥菽,皆北貨之良。
當阛阓未熸,牙埠如林,王營或弗逮焉。
然閱歲滋久,難悉考矣。
初,清之初葉,王家營客民凡二千餘家。
據裡人楊穆《重遷王家營碑記》。
顧率為流寓,土著者十不一二。
乾隆《縣志》。
其流寓者,尤多西北燕、遼、薊、晉、陝、洛、齊、魯之人。
鹹豐《縣志》。
地為入京孔道,北轅南楫,交會于此。
故客民來者,大率峙積百産,為牙儈販籴之事,三河關隴麥菽,楚粵文绮,河北旃裘、馬臝、果蓏之屬,不避重阻,四方來會,而麥菽為大宗。
有自蘭州浮黃至者,其舟曰“龜船”,兼貨菸草,歸程水逆,恒毀舟,而鬻其材。
皤髪之叟猶親見之。
既入市,則有陸陳行操市易之平,凡三十六家。
陸陳行通稱糧行。
裡豪厚涎其利。
雍正中,有不納貼者九家,列肆曰代買行,婪索庸酬,或浮額費,然官有聞則禁之,勢不能久也。
雍正九年有碑,詳“古迹”。
諸客民中,惟晉賈為深藏若虛,其來稍後于薊人,布商薊人最先至。
然善居積,尚刻啬。
自布肆外,凡為質庫一,稱西典,又一家為徽典。
酒棧六。
據乾隆三十年碑。
而貸錢課息者猶不能悉計。
通稱印子坊。
是時,河水方盛,鎮馮陵通津,軒蓋日夜馳,故旅店之業亦夥。
供張被服,兢為華侈。
值會試之年,南盡嶺外,西則豫章,百道并發,朝于上京,而此為交衢。
當是時也,民之閑居者,争變其宅為逆旅,旬日之入,與大賈抗。
其自清真寺南趨,抵黃河大堤,皆轎車廠,凡百餘家。
大者推南嚴、北嚴,南鮑、北鮑,南于、北于,東湯、西湯,又有南時、北時,南李、北李等。
富盛并雄一時。
與後園大車廠四十八家,各以其車馳行北道,日出千車,則相驚寥落。
又有騾廠七八家,則專給騎乘,計程取直。
大抵轎車廠推解三義,大車廠推楊三義,騾廠推潘德昌,皆務以豪縱相高,春秋作社,絲管繁越,亘數月而不已。
初時觀者殆如堵牆,積久厭生,場可羅雀焉。
清世無徭役之法,然每遇官差,百業擾累,糧行、酒棧,南北馱載悉以驢,裡巷無賴,時或交通胥役,詭雲“驢頭”,遮道捉牽而要索焉,則行、棧受其病。
又或官眷經過,封差供役,則廠累亦滋,商旅不敢出。
斯數者,官有聞亦禁之,諸石刻之存者可睹也。
見乾隆、嘉慶、道光諸谕禁碑。
若乃土著之家,則資绌而業微,觀前志所雲,率皆屯聚轉輸麥菽之類,上下所至,不越千裡。
或拮據稱貸,倚市列廛,亦大都香蠟、酒酢之微。
其更下者,則以力食,雖靡所資,而亦不能貧,要其艱亦甚矣。
乾隆《志》:清[河]無大商賈,大商賈皆客子耳。
土著之人即為小商,亦多稱貸不及。
上及南河光、固,下及揚、蘇等處,販米豆為生涯,其市廛中不過香蠟酒醋等物藉以糊口。
雖逐末者衆,亦征裡戶之多艱也。
自鹹豐五年,河行張秋,其十年,撚入王家營,逆旅半凋落,而諸廠為蒿萊,于是操業之途乃變。
初,鎮民拙于工技,故老追談,若韓氏治針,李氏治膏藥,京師頗有重之者。
相傳李氏合蟾酥最善,其家有琉璃井。
然其細已甚,不足語于職業也。
光緒二十四年,候補知縣鄧賢輔為南洋廣機利公司于王營,始大募齊魯流民,教之紡織。
公司設今小南門内,絡紗廠在其東。
經畫未久,所業衰歇。
然藝事有成者,多克自樹立,于是王營始有機房。
其始猶三數家,光複以後,廠乃逾百。
十七年八月,編查全鎮戶口,東街機房四十戶,南街四十一戶,西街二十八戶,北街二戶。
而齊魯之僑居其十九,負販所至,遍乎江北矣。
齊魯故多盜,又常苦饑,自機織大興,望風來止,其始為者有倍稱之人。
積久廠多,息乃小減,又紗價翔貴,畜藏不厚者,欲急其售,常損功而貶其直,則市價以紊,冬春貨滞,瘠戶更有辍織以俟時者。
故曰:多财善賈,力不足則蹉跌随之矣。
要其衆堅而志一,鎮之他業,未或能及也。
其土著仿為之者,以非所服習,往往而敗。
《淮陰風土記》雲:王營五方雜處,布匹則薊州幫最先來,山西幫繼之;紡織則齊魯人;制絲、制香則皖人最多。
而人衆志一,尤推山東人,既抛家南來,漸得溫飽,遂不思歸。
然初來者多以樸勤起家,其子弟沾染南風,又不識先人作苦,則往往以遊蕩落其父業,故不三代而即貧者,店相望也。
自餘百産之制,若饴醬香蠟之屬,乃至餅師酒工,屠肆砻坊,諸所登成,不異他鎮。
然鎮之生業,商不如賈,故改國之初,賈人往往以皮革之屬至千萬。
先是海道未啟,牛羊之肉,回民第以充膳而已,屠殺甚希。
其皮則由齊魯販者轉鬻遼東,價亦未善。
光緒中,歲比不登,耕者競以牛入市,官弗能禁。
于是北來大賈,設莊以求,皮直漸起。
頃之,金陵商亦挾資走集,外輸之盛,為北貨最矣。
始鎮人猶未甚重之,迨滬道大通,其居間食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