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營志卷三職業交通

關燈
乃競發貯以課其赢。

    丙午大祲,歲販皮過四千擔。

    宣統間,雖熟年亦二三千擔。

    浸尋入民國,産猶饒而直愈昂,流衍雜沓,相效若狂焉。

    夫糧行亦牙儈之雄也,其能者亦不惟居間食酬而已,常候時而自為居積,能緻客者,乃其次焉。

    營鎮糧行十八家,闾閻相接,唱籌聲相聞,歲熟産饒,南客輻(湊)[辏],一歲之中,可銷麥十二萬石、豆十萬石、蜀黍萬八千石、高粱五千石、脂麻二千石、諸雜谷三千石。

    凡直銀二百萬圓而縮。

    輸來之粟遠及朐海,集散之要區也。

    營鬥當邵伯鬥十二合五,民國二十二年遵用新量制。

    自鄉邑多故,軍旅寇盜接迹市門,諸商率患剽略,而糧行乃獨完。

    自油行外,罕或能及也。

    邑中以榨油為農事餘業,故王營小營多油行,在昔王營油店約十家,日銷油二百擔,今但存其一。

    南北通十有五家。

    而集散之量,河北為饒。

    油之屬曰豆油,曰落花生油,近鄙皆産之。

    而饒衍斷推生油,若贛榆之沙河青口,沭陽之唐溝,則豆油為盛,然非甚乏不能緻。

    又豆餅途滞,為之者鮮能居貨以待賈,故生油制益多,勢也。

    其外銷之途,多沿運泛白馬以入皖,而高寶諸近邑次之,皆以淮安為交紐。

    遠市珍求,則由邑賈運銷京口,更展轉以入甬、粵,時亦有之,不能為之程也。

    凡油之市易,消長以時,自秋徂春為旺月,花生、脂麻之屬,既刈既獲,外貨登而物價平,遠商踵至,委輸最暢。

    是時日銷油可二百擔強,通歲計之,則二萬擔,直銀可三百四十萬圓雲。

    自關市罷征,賈人不以知例為急,漁溝、衆興新行日設,斯業亦少绌焉。

    油行之亞曰豬行,往者朱家集為盛。

    自十六年秋,匪踞集為巢,南浔賈客,千裡轉販,或喪重資,難出其途。

    由是豬市移石馬頭。

    又二年,小營有設行者,王營效之,南北總七八家。

    而北岸以鹽河之阻乃獨盛。

    南客居清江浦,間日一至,以為集期,春冬每集率緻豬三百頭,夏秋市淡,或至罷市,曰“剪莊”。

    較一歲之中,大率銷豬五六萬頭,其直則千三百餘萬圓也。

    愚辛未《秋懷室劄記》雲:王營豬行與石馬頭異,石馬頭用秤,王營、小營則由“講行”望形揣重,謂之“估眼”。

    用秤觔兩有定無藏躲,估眼兼顧販子利益,能緻客豕。

    凡開行不能專恃坐豬,故王營、小營鹹不用秤。

    又有八鮮行、瓜行,其物細瑣,今不悉紀。

    大抵鹽河南北,著籍不逾千六百家,服賈者十之一,行市又當其少半焉。

    然系通鎮之望者,必推行戶,公私捐賦由此出。

    他業雖衆,量取以集事而已,其羸者辛苦刻啬,僅給饔飧,然積微成著,或用以饒。

    故業不患孅拙,而患呰窳,呰窳之民,天之所棄也。

    營民無客主之異,裡豪右姓,不出乎其間,商于斯土者,既無苛斂,又無陵暴,苟整齊訓練,奸軌不作,河北諸鎮,孰能拟之?今挾持已富,而猶不免棄宅以資寇,是市人之過也。

    至乃窮巷小家,遊手力食,資行販以自養,或織席綯索,亦安其生。

    十七年查王營北門外苦力一百六十二戶,小營亦稱是。

    故裡無甚富,亦無甚貧,而巾箱之胄,治生靡所資,獨有此輩,号為隐貧,巧拙之不齊,雖聖者無以為也。

    故裡有百業,士不如商,而列廛坐售者,視候時轉物,又差次焉。

    斯其大較也。

    至于近郭之農,傍河壖而耕,厥土疏肥,落花生、薯蓣之屬,産量逾于淮南。

    白花豆尤擅名。

    豆豐潔多脂,遠輸常州,常州人珍之,謂之“營豆”。

    小營以北多瓜田,水舟陸負,遠近所珍。

    《淮陰風土記》雲:六丘富沙質,故瓜田相望,施肥以香油餅,甘松脃爽沃若冰雪。

    其種皆綠皮黃瓤,藤蔓初舒,即有海州瓜賈,巡迴苃舍間,打印其上,俟熟而運之東北。

    既入瓜行,又有清淮小販自遠而集,晨曦未吐,肩擔滿街。

     近者鄉人屈于寇盜,往往釋耒而處郭内,村落虛耗,田疇亦稍稍廢矣。

    然而安居遂生之道,莫急乎自保,無商無農,莫不然也。

    營人安常蹈故,又不知合群以赴公,弊之所中,豈直寇不能禦而已乎? 與商賈有連者,曰關稅,茲并附而書之。

    初,明設鈔關于淮安,有王家營裝卸來去則例。

    載《明會典》及《淮關通志》。

    遠矣,弗能詳焉。

    淮關口岸十有八,其一曰外河,實管南北陸路之沖途。

    初設清江老壩口,後移石馬頭,今并裁撤。

    凡北貨渡黃南去,豆麥油酒活豬為最。

    或南貨轉運河北,雜貨、粇米、飯米為最。

    悉在該口計物征稅,制票驗行。

    其自王家營南去者,所納稱北鈔,凡無票者,常盈倉有補納之例焉。

    常盈倉,康熙九年裁,其事例歸并淮關。

    至于河北,曆無關制。

    明季始有部差移踞王營,綜核日用薪米,職為民害。

    入清以後,又有清江小關,要結無賴,違例私索,既非額設,理不能久。

    故自明訖清,累有裁革雲。

    康熙五十年谕禁碑,見“古迹”。

    又按:乾隆《府志》有王家營關,謂淮關納稅至此驗票,蓋為外河口分設查驗之所,不得即以關比。

     關制已革,地方雜捐猶當附載。

    今厘為三項,以存其略。

     教育局項下: 糧捐歲包錢六百千文。

     油捐歲包錢三百千文。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