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十三人物

關燈
崇祯壬午舉人。

    為人内和外介。

    嘗避迹鄉裡,不以仕進為榮。

    其詩磅薄縱橫有真氣,書法絕類蘇長公,長箋短紮遍滿人間,人皆寶而藏之。

    晚年築舍缽池山側,繞屋種楝,顔曰“楝居”,即以自号。

    年八十餘卒。

     丁璋窯溝人。

    任順天府通判,精敏慈惠,士民仰戴。

    舊傳淮、大衛軍運漕抵通,多以缺額獲罪,缧系部獄,璋稔知轉輸艱苦,代為陳情,戶部奏準蘇豁,衛人感激,勒石樹坊,以彰其德。

    今尚有京兆坊遺迹。

     國朝 靳應昇字璧星,号茶坡,河北鎮人,順治戊子歲貢生。

    博學工文,尤長于詩。

    與同裡張虞山、闫再彭日夕倡和,一時稱為“三詩人”。

     朱文蔚字豹一,闆閘人。

    由監生曆任山東膠州府通判,才猷敏達,府事有不決者,上憲辄委令剖斷。

    文蔚治理繁劇,實能佐本府所不逮。

     劉宮字峻升。

    穎敏過人,于書無所不讀,而擇言尤雅,于古人精義所在,獨得指歸。

    為文别開生面,一洗濃溽之習,詩尤深細和雅。

    每一篇出,騷壇耆宿莫不避席傾倒。

    生三子,皆遵奉庭訓,以文章顯。

    長子廣,字豫庵。

    淹雅博洽,譽重儒林。

    早歲補增廣生員,屢試南宮未售,乃閉戶著書。

    暇則伸紙揮毫,臨摹右軍法帖。

    故詩字為一時之冠。

    季子庶,官至府同知。

     高維巗字魯瞻,闆閘人。

    敦尚節義,望重鄉評。

    曆仕青州府通判,著有賢聲。

    以子夢龍貴,貤封中憲大夫。

     周憲字度千,号蓮漪,闆閘人。

    康熙壬午舉人,丙戌進士。

    事親克孝。

    家貧,必潔甘旨以進。

    苦志下帷,工制舉義,鄉、會墨出,天下傳頌之。

    授廣東興甯縣知縣。

    歲大旱,精禋以禱,天立雨,開倉哺饑者,多所全活。

    境故多盜,廉得其魁,捕置之法,境内肅清。

    丁内艱歸,卒于家。

     朱申闆閘人。

    康熙甲子歲貢生,文名素著,屢踬南宮,時人多惜之。

    晚年閉戶授徒,手不釋卷。

     程垲字爽林。

    弟嗣立,字風衣。

    其先世自歙遷淮,相繼遊安東庠。

    垲登乙酉賢書,嗣立由廪膳貢成均。

    皆好學,工詩文,嗣立尤精書畫。

    今烏沙河伏龍洞側有菰蒲曲,即其讀書别業,所稱曲江樓此處誤。

    《淮安府志》、《山陽縣志》均指曲江樓在蕭湖。

    處也。

     何煥如闆閘人,康熙辛卯舉人。

    天姿穎異,博洽淹通。

    有問難者,引經據史,答之如數家珍。

    公車屢上,終未成進士,惜哉。

     何坦字履平,闆閘人。

    康熙癸巳,由本籍河南中式舉人。

    姿幹英偉,志在四方。

    獲售後,不圖仕進,遨遊汧、渭之間,所過必有題詠。

    晚年歸裡,與同輩飲酒賦詩,具有荦荦不羁之概。

     高夢龍字荀伯,闆閘人。

    青州别駕維岩長子。

    初任西安布政使司理問,内遷戶部員外,升陝西鞏昌知府。

    到任後,裁冗役,興大利,除夙弊,清查各州縣,薪水皆自備。

    時西藏用兵,奉委押解軍饷數十萬,旋委解兵丁羊皮手套數十騾,又委解駱駝、馬數百匹。

    異域遐荒,風沙撲面,夢龍與胥牧共甘苦。

    故出藏三次,皆無錯誤。

    遞奉大将軍保奏軍功一等,升涼莊道,又調臨洮、西甯諸處兵備道。

    丁内艱,服阙。

    補陝西驿鹽道,升西甯按察使,卒于官。

    弟履謙,字遵六,候選州同,亦以能文著。

     劉庶字允衆,闆閘鎮人。

    食饩順天,工詩字。

    充桐闆館纂修《古今圖書集成》,議叙授直隸商州洛南知縣。

    清慎勤敏,案無滞牍。

    曆任八載,題升延安同知。

    緣缺改,借補直隸邠州,二載病歸。

    後補湖北施南府同知,調黃州府同知。

    歲餘卒于任。

     朱于宣字惠方,号菘山,闆閘鎮人。

    由教習授封邱知縣,捐俸資修學校,勸農課桑,期年大治。

    封邑地值昂貴,貧者棺骸至無厝所,乃置漏澤園數十畝于西門外,掩骼無算,民至今思之。

    又,前令未結命案十餘件,于宣虛懷廉察,悉得其實,百姓仰若神明。

    嗣升北河同知,署開封府事。

     楊繼善字述齋,闆閘人。

    由歲貢生任貴池縣訓導。

    文思敏銳,一題必成文數首,各出其奇。

    在任時,課士有方,仿經義治事規條,人慶得師焉。

     田興助字九一,号耕者,闆閘人。

    幼工詞翰,有神童之譽。

    緣家貧親老,乃棄儒,謀升鬥,以資孝養。

    親殁,竭力營葬,家益困。

    顧性好施予,有以危亡告者,雖廚不舉火,亦解衣質物濟之。

    裡有公事,必奮勉倡率。

    如遷建文昌閣,修理邵公橋、陳公新路,皆曆曆脍炙人口。

    生四子:孝思、弟怡、信惇、禮恭,督課甚嚴,雖一夕不稍縱。

    及弟怡成進士,為邑宰,則歲取祿俸之半為冬夏茶湯費。

    施濟之事,殆至老不衰雲。

     丁濰字密州,号鑒湖,河北鎮人。

    雍正壬子舉人,乾隆己未進士,授福建長汀縣。

    時值山水暴發,淹沒民田,饑馑在望。

    甫下車,即請于府,開兩倉,分日平粜赈濟。

    後府倉失日,饑民大嘩,複捐俸親詣安撫,民攀輿膜拜呼父母。

    于士林尤多保護,有脫缧绁而緻青雲者。

    後坐沽名議去。

    去之日,士民泣送百裡外,望舟遙拜者不絕。

     丁淮字桐岩,号問渠,一字蘊劬,河北人。

    至性深醇,七齡失怙恃,缞麻哭踴,晝夜不辍聲。

    每時祭,伏泣不能起,聞者哀之。

    稍長,就外傅。

    歸侍兄,布席煮茗,相随誦讀,依依不去。

    後兄析居,宅于菜市橋,間日必往省視。

    兄殁,諸侄勢日落,複遘水患,仍歸于淮。

    淮屋廬湫隘,乃掃室西數椽居之。

    于親族尤多惠澤,鄉人高其行,多感悟焉。

    生平邃于《史》、《漢》,數奇不遇,僅貢太學。

    子三人:玉衡、毓燦、毓琛,皆邑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