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十三人物
關燈
小
中
大
生。
田弟怡字仲吹,号篪谷,闆閘鎮人。
乾隆庚午舉人,辛未進士。
幼穎慧。
父以家貧棄儒,訓之特切。
弟怡受命益自勵,為文出入古大家,抝折遒逸。
授徒漣水,每歲時歸省,雖風雨不息也。
生平持身狷介,登第後,足迹不至公庭。
遇有裡中義舉,則必率先首創。
當事者欽其品望,往往造廬殷請,以重事煩董率,弟怡慨任不辭。
後知山東清平縣事。
到任後,平反大獄,一時服其廉明。
清邑民怠于學,弟怡捐創義塾,弦歌之化,被于縣境。
并著《訓士語》四則,啟發周至。
在任八月,正拟成《治清十要》為上憲陳之。
會聞訃,感傷緻疾,出署,寓于義塾,未兩月而卒。
鄒士麟字仁圃,河北人。
由宗人府供事任黃梅縣縣丞。
吏治娴習,佐理從容,而立身廉介,尤為上憲所嘉許。
後署黃梅縣事,旋以疾歸。
楊澄源字秀涵,闆閘人。
以州同管理黃河南岸主簿。
具倜傥才,承辦工程,不辭勞瘁。
事竣,據實報銷,人稱廉介。
惜未得展其大用。
楊基遠字立堂,闆閘人。
由吏員授宣化縣典史,小心供職。
于囹圄中,上遵國法,下恤民情。
而操守謹饬,尤微員中所不可多得者。
張迨字南州,闆閘人。
讀書十行并下,嗜古曠達,不屑為俗下文字。
善飲,酒酣,辄放筆為詩,洋洋灑灑,數千言立就。
時或據案高歌,自成格調。
曆遊南北,所至多題詠,渾灏流轉,具不可羁勒之概。
所著手迹甚多,半經水沒,又早卒未梓,今僅存一二,良可惜雲。
王衛闆閘鎮圬人也。
為人輕财尚義,有昌黎所傳王承福之風。
乾隆四十一年歲暮,卒業歸,于路獲遺金十餘兩,徘徊市上不去,衆異而詢之,亦不言。
日暮,見有倉皇而來、持楮帛禱于市之土地祠者,詢得其情,出金還之。
其人見其圬而貧也,義之,欲分金為謝,衛不顧而去。
釋如安字心怡。
幼穎異,涉獵儒書,兼工锺、王,善吟詠。
弱冠,棄儒業,祝發大悲庵,師古燈和尚,參禅理,究内典。
已而,遠遊四方,禮名山,住少室,三十年還淮。
郡守邵元哲更庵名為通源寺,刑部郎周三錫為建妙法堂。
郡守宋祖舜、鄉人高登龍為置常住田,接僧衆。
忽于新秋辟谷五旬,端坐示寂,葬于寺之東,以所著詩文《印心錄》藏于龛。
釋傳悟号雪莊,河北裡人。
幼事南安老人,詩畫與童求、柴村齊名。
聞黃山之勝,因往遊焉,遍曆前後海。
值雪大作七日,厚十餘尺,僵卧土神祠中,衆僧掃徑出之,得不死,因即其地剝木皮結棚以居。
遠近聞而異之,争緻薪米,為構精舍,不處,終栖皮棚中,人因号為“皮棚和尚”。
康熙中,召至京。
終日酣睡,與人不交一言。
諸貴臣往候,皆以睡辭。
問其長,曰:“善睡。
”衆皆嗤之。
逾月,放還山。
道郭乾泗字羲一,河北人。
豐神朗映,珊珊有仙骨。
工詩畫,彈琴角弈,皆極精妙。
尤善書,筆力得淳化神髓。
時有李半仙者,異人也。
百餘齡,步健如飛。
郭師事之,深得玄解。
時當事欲以其名上聞,乃亡去。
後二十年返,住持于古火星廟中。
年八十餘,無疾終。
按:淮安鈔關設自前明宣德四年,則是編所載,斷應自明始。
而耳目所及,人數無多,未便再分門類,因隻就其時代之先後而次第之。
并附釋道,亦以備人物雲爾。
列女附 丁氏丁儒女,金應試妻。
嫁未期年,夫殁,翁姑令其改适,氏不從。
以翁無餘子,廢簪珥為翁置妾袁氏。
姑癖妬,氏嘗泣谏。
及翁殁,得遺腹子應彩。
姑亦殁,袁尚年少,能相與死守。
所居河北,有大盜過其裡,相戒曰:“毋驚賢母”。
比部周某給匾旌之。
何氏本泗州人。
父早死,母貧病無以自存。
有北通州人,绐母求為介婦,母不知而許之。
年十六,歸其家,尋徙居淮安之滿浦坊。
誘以為娼,氏泣不從。
越數日,留一賈人,逼之,氏不勝忿,仰天大泣,以刀自刎,血流滿地,其家悉避去。
都憲張敷華按其人不得,以禮葬之。
時天久旱,或言何氏冤未雪,郡守楊遜祭之,果大雨。
後推官馬骙建祠,表墓額曰“貞烈”,著在祀典,每年清明緻祭。
墓在闆閘新街通源寺西。
乾隆三十九年,水壞民居,貞祠就圮。
烈女頗著靈異。
今徇僧人悅賢之請,重為修建,詳載在《祠墓》。
謝氏謝雩女,孔椿妻。
年十九适椿,明年椿卒,生遺腹子金。
姻戚勸之嫁,遂自斷其發。
鹽賈杜言強娶之,遂投淮水死,屍逆水上行至烏沙河烈女祠前止焉,去椿墓不遠。
時仲夏,逾旬,顔色如生。
及金長,始白母冤,推官曹于汴立祠祀之,兼記以文。
徐氏農家女,質性純潔。
年十九,歸大河衛軍申日進。
三月,進以挽漕如京師,溺死于河。
氏傳聞,即晝夜哀哭,數日粒米不入口。
後有人自京師寄還其夫之衣,知為真死。
私念幼且無子,守亦無望,乃竊衣夫之衣而襲以常服,投河死。
時人聞之,無不酸鼻。
時都憲滕公昭以“貞烈”聞而未下,郡侯楊昶載其事于郡志。
學政莆田黃公如金,以表勵風俗為己任,都憲沁水李公瀚告之,以為與何烈女齊名,因并祀之,顔其額曰“雙烈”,推官馬骙為之記。
祠二:一在府治東數十步,今廢;一在河北西裡。
詳《祠墓》。
趙氏高九萬妻。
夫殁,年二十六歲,守節七十年卒。
知縣徐恕贈“松節筠操”額。
楊氏張大經妻。
夫殁,年二十八歲,柏舟自矢。
翁姑年皆八十餘,氏承顔養志,甘旨不缺。
撫遺腹子,嚴慈兼至,俾克成立。
守
田弟怡字仲吹,号篪谷,闆閘鎮人。
乾隆庚午舉人,辛未進士。
幼穎慧。
父以家貧棄儒,訓之特切。
弟怡受命益自勵,為文出入古大家,抝折遒逸。
授徒漣水,每歲時歸省,雖風雨不息也。
生平持身狷介,登第後,足迹不至公庭。
遇有裡中義舉,則必率先首創。
當事者欽其品望,往往造廬殷請,以重事煩董率,弟怡慨任不辭。
後知山東清平縣事。
到任後,平反大獄,一時服其廉明。
清邑民怠于學,弟怡捐創義塾,弦歌之化,被于縣境。
并著《訓士語》四則,啟發周至。
在任八月,正拟成《治清十要》為上憲陳之。
會聞訃,感傷緻疾,出署,寓于義塾,未兩月而卒。
鄒士麟字仁圃,河北人。
由宗人府供事任黃梅縣縣丞。
吏治娴習,佐理從容,而立身廉介,尤為上憲所嘉許。
後署黃梅縣事,旋以疾歸。
楊澄源字秀涵,闆閘人。
以州同管理黃河南岸主簿。
具倜傥才,承辦工程,不辭勞瘁。
事竣,據實報銷,人稱廉介。
惜未得展其大用。
楊基遠字立堂,闆閘人。
由吏員授宣化縣典史,小心供職。
于囹圄中,上遵國法,下恤民情。
而操守謹饬,尤微員中所不可多得者。
張迨字南州,闆閘人。
讀書十行并下,嗜古曠達,不屑為俗下文字。
善飲,酒酣,辄放筆為詩,洋洋灑灑,數千言立就。
時或據案高歌,自成格調。
曆遊南北,所至多題詠,渾灏流轉,具不可羁勒之概。
所著手迹甚多,半經水沒,又早卒未梓,今僅存一二,良可惜雲。
王衛闆閘鎮圬人也。
為人輕财尚義,有昌黎所傳王承福之風。
乾隆四十一年歲暮,卒業歸,于路獲遺金十餘兩,徘徊市上不去,衆異而詢之,亦不言。
日暮,見有倉皇而來、持楮帛禱于市之土地祠者,詢得其情,出金還之。
其人見其圬而貧也,義之,欲分金為謝,衛不顧而去。
釋如安字心怡。
幼穎異,涉獵儒書,兼工锺、王,善吟詠。
弱冠,棄儒業,祝發大悲庵,師古燈和尚,參禅理,究内典。
已而,遠遊四方,禮名山,住少室,三十年還淮。
郡守邵元哲更庵名為通源寺,刑部郎周三錫為建妙法堂。
郡守宋祖舜、鄉人高登龍為置常住田,接僧衆。
忽于新秋辟谷五旬,端坐示寂,葬于寺之東,以所著詩文《印心錄》藏于龛。
釋傳悟号雪莊,河北裡人。
幼事南安老人,詩畫與童求、柴村齊名。
聞黃山之勝,因往遊焉,遍曆前後海。
值雪大作七日,厚十餘尺,僵卧土神祠中,衆僧掃徑出之,得不死,因即其地剝木皮結棚以居。
遠近聞而異之,争緻薪米,為構精舍,不處,終栖皮棚中,人因号為“皮棚和尚”。
康熙中,召至京。
終日酣睡,與人不交一言。
諸貴臣往候,皆以睡辭。
問其長,曰:“善睡。
”衆皆嗤之。
逾月,放還山。
道郭乾泗字羲一,河北人。
豐神朗映,珊珊有仙骨。
工詩畫,彈琴角弈,皆極精妙。
尤善書,筆力得淳化神髓。
時有李半仙者,異人也。
百餘齡,步健如飛。
郭師事之,深得玄解。
時當事欲以其名上聞,乃亡去。
後二十年返,住持于古火星廟中。
年八十餘,無疾終。
按:淮安鈔關設自前明宣德四年,則是編所載,斷應自明始。
而耳目所及,人數無多,未便再分門類,因隻就其時代之先後而次第之。
并附釋道,亦以備人物雲爾。
列女附 丁氏丁儒女,金應試妻。
嫁未期年,夫殁,翁姑令其改适,氏不從。
以翁無餘子,廢簪珥為翁置妾袁氏。
姑癖妬,氏嘗泣谏。
及翁殁,得遺腹子應彩。
姑亦殁,袁尚年少,能相與死守。
所居河北,有大盜過其裡,相戒曰:“毋驚賢母”。
比部周某給匾旌之。
何氏本泗州人。
父早死,母貧病無以自存。
有北通州人,绐母求為介婦,母不知而許之。
年十六,歸其家,尋徙居淮安之滿浦坊。
誘以為娼,氏泣不從。
越數日,留一賈人,逼之,氏不勝忿,仰天大泣,以刀自刎,血流滿地,其家悉避去。
都憲張敷華按其人不得,以禮葬之。
時天久旱,或言何氏冤未雪,郡守楊遜祭之,果大雨。
後推官馬骙建祠,表墓額曰“貞烈”,著在祀典,每年清明緻祭。
墓在闆閘新街通源寺西。
乾隆三十九年,水壞民居,貞祠就圮。
烈女頗著靈異。
今徇僧人悅賢之請,重為修建,詳載在《祠墓》。
謝氏謝雩女,孔椿妻。
年十九适椿,明年椿卒,生遺腹子金。
姻戚勸之嫁,遂自斷其發。
鹽賈杜言強娶之,遂投淮水死,屍逆水上行至烏沙河烈女祠前止焉,去椿墓不遠。
時仲夏,逾旬,顔色如生。
及金長,始白母冤,推官曹于汴立祠祀之,兼記以文。
徐氏農家女,質性純潔。
年十九,歸大河衛軍申日進。
三月,進以挽漕如京師,溺死于河。
氏傳聞,即晝夜哀哭,數日粒米不入口。
後有人自京師寄還其夫之衣,知為真死。
私念幼且無子,守亦無望,乃竊衣夫之衣而襲以常服,投河死。
時人聞之,無不酸鼻。
時都憲滕公昭以“貞烈”聞而未下,郡侯楊昶載其事于郡志。
學政莆田黃公如金,以表勵風俗為己任,都憲沁水李公瀚告之,以為與何烈女齊名,因并祀之,顔其額曰“雙烈”,推官馬骙為之記。
祠二:一在府治東數十步,今廢;一在河北西裡。
詳《祠墓》。
趙氏高九萬妻。
夫殁,年二十六歲,守節七十年卒。
知縣徐恕贈“松節筠操”額。
楊氏張大經妻。
夫殁,年二十八歲,柏舟自矢。
翁姑年皆八十餘,氏承顔養志,甘旨不缺。
撫遺腹子,嚴慈兼至,俾克成立。
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