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十二古迹
關燈
小
中
大
元年,改為瓦苫。
十七年,經風雨塌卸,僧人實德募修,前監督高恒複建。
篆香樓在關署東北二裡許。
明嘉靖辛亥年,淮水夾岸,大病挽輸,督府患之,命有司禱于淮神,因作巨樓鎮壓其地,而大川以甯。
戶部廣西司主事江陰沈奎有《建篆香樓後堂序》。
國朝乾隆年間,每歲四月十八日,凡闆閘、淮北各坊、鎮有香會者,俱集于此,稱為一時之盛。
通源寺在關署東新路北。
即古大悲庵。
創始于宋。
至前明,吏科都谏胡應嘉延僧圓慧鼎建。
萬曆五年,淮安知府邵元哲改名通源寺。
慧二世孫如安重修。
刑部周三錫建妙法堂,立十方常住。
知府宋祖舜、大參高登龍置田,供佛齋僧,有記。
乾隆甲午,河溢被沖,祠傾像壞。
四十二年,住持僧悅賢募化重修,餘亦捐資相助,殿宇增新。
關帝廟本通源寺東庑有帝像一尊。
乾隆三十三年,裡人許成琪、王恕等倡議合鎮捐資,并僧悅賢募建正殿,别[開]山門于寺左。
裡人張迨為之記。
西來庵在新路南通源寺東數十武。
不知建于何年,疑即通源下院。
庵後有普同塔,即通源寺住持僧果達所建。
新安孫綏有碑銘,今字迹多剝蝕,不可考。
以時記之,與作《通源寺十方常覽記》不遠。
故知西來樓殿亦通源屬也。
今庵、寺久分為二,河溢後,各就頹敗。
乾隆丙申年,住持僧靜持募化重修,餘亦捐資助之。
吉祥律院舊名上真觀。
在通湖莊。
明萬曆年建。
前僧侶賢主席力為振興,并于本庵東北隅置設孤台,每日放焰口一台,超度孤魂。
六年之久,風雨不辍。
東嶽廟在窯溝頭、吉祥院東。
明嘉靖年建。
國朝乾隆癸未,先大夫捐資助建後樓。
普應庵在烏沙河東岸。
明嘉靖年建,天啟四年重修,置院田六十畝。
現有壁記。
國朝乾隆癸未年,先大夫增修殿宇六間、廚房三間。
祖堂寺在烏沙河普應庵東。
創建于唐,國朝康熙年間重修。
聞思寺在西湖嘴。
宋僧人蘭盂創建,名大悲庵。
清規法律,甚屬森嚴。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聖祖南巡,敕改今額。
佑濟禅寺即湖心寺,亦曰“十方禅院”,在湖嘴西岸,背堤面湖。
明萬曆十八年建,二十九年工部尚書劉幹重修。
崇祯十一年總漕朱大典、國朝順治十三年總漕蔡士英俱增修。
康熙四十四年,聖主南巡,敕改今額。
淨土庵在湖嘴西岸。
明崇祯九年,杭州府推官黃端伯建。
青蓮庵在湖嘴對岸水中央。
長堤環繞,萬柳掩映,稱為勝境。
明禮部尚書董其昌嘗往來觞詠于此,書贈匾額。
又,河北西裡青蓮庵,在宋家棚坊。
泰山殿在小舟莊南運河東岸。
乾隆丁酉年,住持僧募捐重建。
大關帝廟在淮城西門漂母祠北。
普濟堂在淮城西門外運河東岸。
乾隆八年,休甯候選知縣程锺捐建。
羅漢堂在南鎖壩運河西岸。
明崇祯六年建。
湛真寺在河北東裡于家壩之南。
舊名紹隆寺。
康熙二十五年,僧益輪改建,海甯俞兆晟有記。
康熙四十四年,聖祖南巡,益輪率其首座燈岱同觐天顔,敕賜今額,并宸翰禦書,供奉寺内。
置有香火田畝。
古火星廟河北東裡湛真寺後。
文昌閣河北西裡。
乾隆四十一年,淮北監掣同知張永貴倡修,接任同知張輔繼成之,本鎮生員丁玉衡有記。
北極宮河北西裡。
宋崇甯四年,道衲丁如玉始建,供奉水神。
明正德七年,太原監生閻天錫捐修。
國朝康熙五十七年,僧人惟和募化十方重修。
淨名寺河北東裡。
建于宋元豐年間。
殿宇楹廊,頗稱整肅。
正殿有巨鐘,叩之聲達數裡,關署中嘗聞之。
國朝康熙四十八年,淮守姚陶捐資重修。
前有東輝和尚騎牛托缽而去,後有子懷和尚開堂說法,著有語錄傳世。
今寺漸圮,鐘亦剝蝕不可用。
住持僧普立募化重修,鐘亦重置。
自乾隆甲午,河溢被沖,又複頹敗矣。
白衣庵河北西裡。
康熙年間建。
乾隆四年,僧人素可募修。
海會寺在清河縣界運河南岸。
明成化年建,前監督普福重修。
三義閣在清江閘下館驿之南。
即關帝廟。
慈雲寺在清江閘南岸。
明萬曆四十三年建。
國朝雍正十三年,前監督年希堯奉旨動帑興修,置香火田三十八頃五十八畝有零,坐落阜甯縣陳家浦,現有關部印牌,詳開四至,給予住持收執。
乾隆四年,頒賜龍藏全部供奉。
又,二十六年,僧人實宗呈領外河石馬頭新淤灘
十七年,經風雨塌卸,僧人實德募修,前監督高恒複建。
篆香樓在關署東北二裡許。
明嘉靖辛亥年,淮水夾岸,大病挽輸,督府患之,命有司禱于淮神,因作巨樓鎮壓其地,而大川以甯。
戶部廣西司主事江陰沈奎有《建篆香樓後堂序》。
國朝乾隆年間,每歲四月十八日,凡闆閘、淮北各坊、鎮有香會者,俱集于此,稱為一時之盛。
通源寺在關署東新路北。
即古大悲庵。
創始于宋。
至前明,吏科都谏胡應嘉延僧圓慧鼎建。
萬曆五年,淮安知府邵元哲改名通源寺。
慧二世孫如安重修。
刑部周三錫建妙法堂,立十方常住。
知府宋祖舜、大參高登龍置田,供佛齋僧,有記。
乾隆甲午,河溢被沖,祠傾像壞。
四十二年,住持僧悅賢募化重修,餘亦捐資相助,殿宇增新。
關帝廟本通源寺東庑有帝像一尊。
乾隆三十三年,裡人許成琪、王恕等倡議合鎮捐資,并僧悅賢募建正殿,别[開]山門于寺左。
裡人張迨為之記。
西來庵在新路南通源寺東數十武。
不知建于何年,疑即通源下院。
庵後有普同塔,即通源寺住持僧果達所建。
新安孫綏有碑銘,今字迹多剝蝕,不可考。
以時記之,與作《通源寺十方常覽記》不遠。
故知西來樓殿亦通源屬也。
今庵、寺久分為二,河溢後,各就頹敗。
乾隆丙申年,住持僧靜持募化重修,餘亦捐資助之。
吉祥律院舊名上真觀。
在通湖莊。
明萬曆年建。
前僧侶賢主席力為振興,并于本庵東北隅置設孤台,每日放焰口一台,超度孤魂。
六年之久,風雨不辍。
東嶽廟在窯溝頭、吉祥院東。
明嘉靖年建。
國朝乾隆癸未,先大夫捐資助建後樓。
普應庵在烏沙河東岸。
明嘉靖年建,天啟四年重修,置院田六十畝。
現有壁記。
國朝乾隆癸未年,先大夫增修殿宇六間、廚房三間。
祖堂寺在烏沙河普應庵東。
創建于唐,國朝康熙年間重修。
聞思寺在西湖嘴。
宋僧人蘭盂創建,名大悲庵。
清規法律,甚屬森嚴。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聖祖南巡,敕改今額。
佑濟禅寺即湖心寺,亦曰“十方禅院”,在湖嘴西岸,背堤面湖。
明萬曆十八年建,二十九年工部尚書劉幹重修。
崇祯十一年總漕朱大典、國朝順治十三年總漕蔡士英俱增修。
康熙四十四年,聖主南巡,敕改今額。
淨土庵在湖嘴西岸。
明崇祯九年,杭州府推官黃端伯建。
青蓮庵在湖嘴對岸水中央。
長堤環繞,萬柳掩映,稱為勝境。
明禮部尚書董其昌嘗往來觞詠于此,書贈匾額。
又,河北西裡青蓮庵,在宋家棚坊。
泰山殿在小舟莊南運河東岸。
乾隆丁酉年,住持僧募捐重建。
大關帝廟在淮城西門漂母祠北。
普濟堂在淮城西門外運河東岸。
乾隆八年,休甯候選知縣程锺捐建。
羅漢堂在南鎖壩運河西岸。
明崇祯六年建。
湛真寺在河北東裡于家壩之南。
舊名紹隆寺。
康熙二十五年,僧益輪改建,海甯俞兆晟有記。
康熙四十四年,聖祖南巡,益輪率其首座燈岱同觐天顔,敕賜今額,并宸翰禦書,供奉寺内。
置有香火田畝。
古火星廟河北東裡湛真寺後。
文昌閣河北西裡。
乾隆四十一年,淮北監掣同知張永貴倡修,接任同知張輔繼成之,本鎮生員丁玉衡有記。
北極宮河北西裡。
宋崇甯四年,道衲丁如玉始建,供奉水神。
明正德七年,太原監生閻天錫捐修。
國朝康熙五十七年,僧人惟和募化十方重修。
淨名寺河北東裡。
建于宋元豐年間。
殿宇楹廊,頗稱整肅。
正殿有巨鐘,叩之聲達數裡,關署中嘗聞之。
國朝康熙四十八年,淮守姚陶捐資重修。
前有東輝和尚騎牛托缽而去,後有子懷和尚開堂說法,著有語錄傳世。
今寺漸圮,鐘亦剝蝕不可用。
住持僧普立募化重修,鐘亦重置。
自乾隆甲午,河溢被沖,又複頹敗矣。
白衣庵河北西裡。
康熙年間建。
乾隆四年,僧人素可募修。
海會寺在清河縣界運河南岸。
明成化年建,前監督普福重修。
三義閣在清江閘下館驿之南。
即關帝廟。
慈雲寺在清江閘南岸。
明萬曆四十三年建。
國朝雍正十三年,前監督年希堯奉旨動帑興修,置香火田三十八頃五十八畝有零,坐落阜甯縣陳家浦,現有關部印牌,詳開四至,給予住持收執。
乾隆四年,頒賜龍藏全部供奉。
又,二十六年,僧人實宗呈領外河石馬頭新淤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