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十二古迹
關燈
小
中
大
地二頃五十畝三分有零,經清河縣令姚某詳請升科,每頃輸租銀五錢,給照執據。
又,前明故僧性安募買三鋪田一頃二十餘畝。
自僧月照改住海神廟,即将此田帶去。
後經淮守姜順蛟斷,将此田各分一半,山陽知縣屠尚元為之立碑。
慈雲寺分田系東一分[份],計六十三畝。
覺津寺舊名檀度寺,在清江浦河北岸。
明鄉人楊漢舍宅,沙門祖亨創建。
後人因系古刹,衆姓相繼募化,官民交助,增拓叢林,淮海道宋統殷有記。
康熙四十四年,聖祖南巡,敕賜今額。
棲蘆庵舊名折蘆庵,在清江浦運河南岸。
康熙四十四年,聖祖南巡,改名棲蘆。
誕登寺去關署西北十五裡缽池山後。
舊名洪福寺,宋淳祐年建。
聖祖南巡,敕改今額。
雍正十一年,命住持僧萬清重修。
弘濟祠清江浦工部前。
明弘治年間建。
倉神祠清江浦戶部倉北。
明天啟年間建。
靈應祠清江浦戶部前。
明嘉靖年間建。
海神廟清江浦運河北岸。
今改名留雲院。
玄帝山清江浦運河南岸。
明正統己醜年建。
禹王廟本在高堰湖堤。
乾隆三十二年,兩江總督大學士高晉、總河李弘移建于玄帝山右。
惠濟祠即河口奶奶廟。
乾隆十六年,奉旨着兩淮鹽院吉慶動用商捐銀兩,交前監督普福,并委淮揚道吳嗣爵協同監修。
二十一年,聖駕南巡,又谕令前監督高恒重修。
疊賜禦書詩文聯匾,勒石建亭,金碧輝映,高峙雄觀。
每逢上閱河上,進香禮拜,靈慈有感,永慶安瀾。
祠墓附 德公祠康熙十八年,裡人為前榷使德明建。
今在關樓後大王廟内。
圖公書院闆閘鎮大關樓南運河東岸。
康熙四十四年,裡人為前監督圖蘭建。
嗣于乾隆癸酉年重修。
今又傾圮矣。
翁公祠在闆閘鎮堡房之右。
康熙十五年,裡人為前監督翁英建,日久傾圮。
乾隆三十八年,公孫嘉谟任漕運總督,據地藏庵住持僧人禀請重修,特捐資命役鸠工,整饬如舊,并置有香火田畝。
烈女祠在通源寺右。
明正德五年,淮安府推官馬骙為泗州何烈女建。
事詳《烈女祠碑記》。
國朝乾隆甲午,河溢祠傾,物随波散,而女像則或浮或沉,不離墓所。
餘因僧人悅賢□,與通源寺并募重修,捐資為助。
漂母祠舊在淮城西門内。
明都禦史王暐記。
成化初,遷西門外,即今建驿館地,淮安知府陳文燭記。
後移韓侯釣台側。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山陽知縣王命選捐修。
雍正十一年,淮安知府朱奎揚複修。
乾隆五年,知府李暲委訓導汪克紹、紳士童維祺重修,改造船舫,修葺亭台,并封樹陳節婦墓。
墓在祠側。
遂為山陽勝境。
鮑烈女祠在南鎖壩下一鋪口北。
旌表明故貞女鮑氏,舊迹久湮。
國朝康熙年間,庠生許常憲請于山陽令徐恕,清查基址,依墓建祠。
乾隆元年,新安程锺捐資重修,有記。
雙烈祠河北西裡。
與淮城府署東首祠,同為烈女何氏、烈婦徐氏建。
陳公祠清江浦運河南岸。
明正統六年,為平江伯陳恭襄公瑄建,祭酒吳節為之記。
韓母墓舊志雲:在淮陰縣西四十裡。
《清河縣志》雲:在韓信城下半裡許,與漂母墓相對,俗呼為“東西冢”。
今不可考。
漂母墓舊志雲:在淮陰縣北。
按:張華注《淮陰侯傳》曰:漂母冢在泗口南。
唐崔國輔《漂母岸》詩雲:“泗水入淮處,南邊古岸存。
”又雲:“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
”與張華“泗口南岸”之說相符。
《清河志》雲:漂母冢,即今泰山墩。
蓋因墩近韓城而臆斷之也。
其說未可為據。
枚臯墓舊志雲:在淮陰縣。
今失其處。
按:臯初居梁,後入長安,上書武帝,拜為中郎。
持節使單于,不知何時又複歸老淮陰。
舊志相仍,姑存之。
葉淇墓明太子太保戶部尚書。
墓在移風閘西岸。
有神道碑、祠宇。
楊理墓明刑部侍郎。
墓在缽池山之陽。
孔椿墓在烏沙河。
見其妻謝氏《節烈》及其子金《孝行》各傳内。
何烈女墓關署東新路北。
明淮安府推官馬骙依墓建祠塑像,有記。
[乾隆]三十九年,河溢祠傾,窯溝、闆閘新街一帶,湖岸淤平,獨女墓周圍,似有漩窩,捧墓而出。
今墓與祠俱修葺一新。
陳節婦墓在漂母祠内。
墓前有井,碑碣見存。
傳即節婦死處。
鮑烈女墓郡城南門外運河東岸。
今建坊立祠,衡陽丁元正有記。
又,前明故僧性安募買三鋪田一頃二十餘畝。
自僧月照改住海神廟,即将此田帶去。
後經淮守姜順蛟斷,将此田各分一半,山陽知縣屠尚元為之立碑。
慈雲寺分田系東一分[份],計六十三畝。
覺津寺舊名檀度寺,在清江浦河北岸。
明鄉人楊漢舍宅,沙門祖亨創建。
後人因系古刹,衆姓相繼募化,官民交助,增拓叢林,淮海道宋統殷有記。
康熙四十四年,聖祖南巡,敕賜今額。
棲蘆庵舊名折蘆庵,在清江浦運河南岸。
康熙四十四年,聖祖南巡,改名棲蘆。
誕登寺去關署西北十五裡缽池山後。
舊名洪福寺,宋淳祐年建。
聖祖南巡,敕改今額。
雍正十一年,命住持僧萬清重修。
弘濟祠清江浦工部前。
明弘治年間建。
倉神祠清江浦戶部倉北。
明天啟年間建。
靈應祠清江浦戶部前。
明嘉靖年間建。
海神廟清江浦運河北岸。
今改名留雲院。
玄帝山清江浦運河南岸。
明正統己醜年建。
禹王廟本在高堰湖堤。
乾隆三十二年,兩江總督大學士高晉、總河李弘移建于玄帝山右。
惠濟祠即河口奶奶廟。
乾隆十六年,奉旨着兩淮鹽院吉慶動用商捐銀兩,交前監督普福,并委淮揚道吳嗣爵協同監修。
二十一年,聖駕南巡,又谕令前監督高恒重修。
疊賜禦書詩文聯匾,勒石建亭,金碧輝映,高峙雄觀。
每逢上閱河上,進香禮拜,靈慈有感,永慶安瀾。
祠墓附 德公祠康熙十八年,裡人為前榷使德明建。
今在關樓後大王廟内。
圖公書院闆閘鎮大關樓南運河東岸。
康熙四十四年,裡人為前監督圖蘭建。
嗣于乾隆癸酉年重修。
今又傾圮矣。
翁公祠在闆閘鎮堡房之右。
康熙十五年,裡人為前監督翁英建,日久傾圮。
乾隆三十八年,公孫嘉谟任漕運總督,據地藏庵住持僧人禀請重修,特捐資命役鸠工,整饬如舊,并置有香火田畝。
烈女祠在通源寺右。
明正德五年,淮安府推官馬骙為泗州何烈女建。
事詳《烈女祠碑記》。
國朝乾隆甲午,河溢祠傾,物随波散,而女像則或浮或沉,不離墓所。
餘因僧人悅賢□,與通源寺并募重修,捐資為助。
漂母祠舊在淮城西門内。
明都禦史王暐記。
成化初,遷西門外,即今建驿館地,淮安知府陳文燭記。
後移韓侯釣台側。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山陽知縣王命選捐修。
雍正十一年,淮安知府朱奎揚複修。
乾隆五年,知府李暲委訓導汪克紹、紳士童維祺重修,改造船舫,修葺亭台,并封樹陳節婦墓。
墓在祠側。
遂為山陽勝境。
鮑烈女祠在南鎖壩下一鋪口北。
旌表明故貞女鮑氏,舊迹久湮。
國朝康熙年間,庠生許常憲請于山陽令徐恕,清查基址,依墓建祠。
乾隆元年,新安程锺捐資重修,有記。
雙烈祠河北西裡。
與淮城府署東首祠,同為烈女何氏、烈婦徐氏建。
陳公祠清江浦運河南岸。
明正統六年,為平江伯陳恭襄公瑄建,祭酒吳節為之記。
韓母墓舊志雲:在淮陰縣西四十裡。
《清河縣志》雲:在韓信城下半裡許,與漂母墓相對,俗呼為“東西冢”。
今不可考。
漂母墓舊志雲:在淮陰縣北。
按:張華注《淮陰侯傳》曰:漂母冢在泗口南。
唐崔國輔《漂母岸》詩雲:“泗水入淮處,南邊古岸存。
”又雲:“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
”與張華“泗口南岸”之說相符。
《清河志》雲:漂母冢,即今泰山墩。
蓋因墩近韓城而臆斷之也。
其說未可為據。
枚臯墓舊志雲:在淮陰縣。
今失其處。
按:臯初居梁,後入長安,上書武帝,拜為中郎。
持節使單于,不知何時又複歸老淮陰。
舊志相仍,姑存之。
葉淇墓明太子太保戶部尚書。
墓在移風閘西岸。
有神道碑、祠宇。
楊理墓明刑部侍郎。
墓在缽池山之陽。
孔椿墓在烏沙河。
見其妻謝氏《節烈》及其子金《孝行》各傳内。
何烈女墓關署東新路北。
明淮安府推官馬骙依墓建祠塑像,有記。
[乾隆]三十九年,河溢祠傾,窯溝、闆閘新街一帶,湖岸淤平,獨女墓周圍,似有漩窩,捧墓而出。
今墓與祠俱修葺一新。
陳節婦墓在漂母祠内。
墓前有井,碑碣見存。
傳即節婦死處。
鮑烈女墓郡城南門外運河東岸。
今建坊立祠,衡陽丁元正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