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纂淮關統志 卷十二古迹

關燈
漣水縣有金城鎮”。

    即故縣。

     桃源故城即今桃源縣治。

    按:《金史》雲:泗州有淮濱縣。

    宣宗興定二年,以宿遷之桃園鎮置城,旋于元光二年廢為鎮。

    至元十四年複置,曰桃園縣。

    後乃訛曰“桃源”。

     桃源古洞縣治東三義廟内。

    陰雨連綿,庭深積潦。

    宋建炎三年,浮出一石碣,其文曰:“無為大道,天知人情。

    無為窈冥,神見人形。

    心言意語,鬼聞人聲。

    犯禁滿盈,地收人魂。

    ”三十六字。

     古城有二。

    按舊志雲:一在桃源縣治西北六十裡。

    相傳晉石崇出鎮下邳時所築。

    一在宿遷縣治運河西三裡,相傳為項羽所築。

     伍員裡在宿遷縣北七十裡桃溝崖。

     項羽裡在宿遷縣治北一裡梧桐巷。

     寺觀附僅志闆閘、窯溝、滿浦、淮北諸坊、鎮及黃、淮、運河堤壖之顯見者,餘不概載。

     景慧禅寺關署西北六裡許,缽池山之陽,背淮面湖,境最清曠。

    相傳建自宋季,至明正統戊午年重建。

    國朝乾隆癸未年,先大夫司榷時,複經捐資修整。

    甲午,河溢被淤。

     百子堂闆閘鎮西,運河北岸。

    明萬曆癸已年,榷使李秩建。

    國朝乾隆四年,前監督三保重建。

     龍王廟百子堂東。

    乾隆二十六年,前監督普福重建。

     元天宮闆閘鎮後西街。

    明隆慶庚午年,榷使殷登瀛重建。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前監督柰馬代捐俸修葺,供奉龍亭。

    每逢令節朔望及一切朝賀之期,詣宮行禮,定為章程,至今無異。

     城隍廟闆閘鎮後西街元天宮之左。

    乾隆十六年,前監督普福建。

     觀音寺闆閘鎮南街。

    明洪熙元年敕建。

     大王廟在大關樓後。

    明萬曆己未年,段起麟建。

    舊《關志》載:王,姓謝諱緒,宋會稽[郡]學生員,居錢塘之安溪,晉太傅安石公之裔也。

    素有壯志。

    會宋鼎将移,不果仕,隐于金龍山巅,建白雲亭,以詩自娛。

    甲戌秋月,大雨,天目,山崩,居民旁皇[徬徨],王會衆泣曰:“天目為臨安之主山,今崩,宋其危乎?”未幾,宋鼎移。

    王日夜涕泣,誓死以報。

    一日,忽賦一律,與其徒永訣,且曰:“異日黃水逆流,是予報仇日也!”遂赴水死。

    人鹹異之,即舉屍葬于金龍山麓。

    後明太祖與元将蠻子海牙戰于呂梁,明兵大潰,太祖忽見空中有二将,身披甲,手執鞭,擁黃河北流,元衆大敗。

    是夜,太祖夢一儒生入告曰:“吾宋時會稽學生員謝緒是也,行四。

    會宋滅,盡節,赴苕溪死,葬于金龍山,抱恨九泉。

    今特為擁河北流相助,以伸平生志。

    其兩人,則幽冥結義兄弟楠、木二神。

    ”太祖驚醒,即封為金龍四大王,主管黃河。

    至今顯赫。

    沿河廟祀不一,天妃閘最為靈異,各處皆有碑記。

     三元宮闆閘鎮南街。

    明萬曆己未年,榷使莊起元建。

    後正殿火毀。

    乾隆十七年,前監督普福捐資複建。

    又,河北西裡亦有三官殿。

     清淨庵闆閘鎮南街。

    順治九年建。

    又,河北西裡亦有清淨庵,乾隆十四年,僧人嵩曉募建。

     回施庵闆閘鎮運河此岸。

    雍正十年,前監督年希堯建。

    并置香火田三頃零。

     觀音庵闆閘鎮運河南岸,大關樓對過。

    康熙甲午年,前監督黨古禮建。

    乾隆甲午年,住持僧募化重修,并增關帝大殿,置有香火田一頃四畝零,坐落戴家灣河西地方,每年包租米六十八石,印契交明住持心智收領。

    該僧領結并錄底契,印發柬房備案。

     福緣庵闆閘鎮運河南岸。

    康熙十六年,前監督鄂愷建。

    乾隆癸未年,先大夫捐資修葺。

     新建觀音庵即愛蓮亭舊址。

    向有院田二十畝,為淮關香火。

    乾隆甲午春,契買民人劉湘芝田八十畝。

    後黃河老壩漫口,湖亭淤成平地,而觀音像存焉。

    餘徇僧人佛悟之請,因捐資重建此庵。

    續置田畝,于戊戌年二月,契買民人陳永昌田七十七畝零,通計田一頃七十七畝零,界在本庵四面毗連,印契俱交住持收領,并将該僧領結及照錄契紙,印發柬房備案。

     火星廟闆閘鎮東街。

    明正德年徐雲洞建。

     關帝廟在火星廟左。

     文昌閣舊在魁星樓外。

    乾隆己巳年,移于關帝廟左。

    樓閣巍峨,一時稱盛。

    二十七年,與關帝廟、火星廟同被火毀。

    今俱複建。

     魁星樓東街路口。

    行人出入,俱由樓下往來。

    不知建于何年,明崇祯丁醜年修。

    國朝乾隆丙寅年重建。

    朝西額曰“大魁天下”,朝東額曰“願出于途”。

     如意庵出魁星樓東南數十步。

    本系草庵,乾隆